淡飯粗衣未足羞 心田失種卻堪愁 趁早在生修淨土 莫教臨死怨閻羅

手把楊枝臨水坐 靜思往事似前身 鏡花水月皆幻相 知君有日悟歸程

2010年7月12日 星期一

印光大師

思歸集 釋如岑敬輯 印光法師鑒定

印光大師

(蓮宗十三祖也,趙姓,郃陽人,博通宗教,專修淨業,歷住終南,紅螺,普陀,民十九,至吳創
建靈巖淨宗道場,教人以倫常因果為基礎,念佛生西為歸宿,印贈佛書五百萬部,佛像百餘萬幀,
民廿九年冬,於靈巖念佛坐化,荼毗,卅二齒全存,五色舍利數千粒,世壽八十,僧臘六十,遺著
百萬言,弟子廿餘萬,類多賢哲,及党國聞人。)

師云,淨土法門,
釋迦彌陀之所建立也。
文殊普賢之所指歸也。
馬鳴龍樹之所弘揚也。
匡廬,天臺,清涼,永明,蓮池,蕅益之所發揮宣導,
以普勸乎若聖若凡,或愚或智也。

念佛一法,乃佛教之總持法門,但有專念自佛,專念他佛,兼念自他佛之不同。
專念自佛者,如諸經中,深窮實相,以期證悟,乃於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七大等諸法
中,以般若智照,了達此一切法,當體全空,親見本具妙真如性。
念佛一事,最要在了生死。
既為了生死,則生死之苦,自生厭心,西方之樂,自生欣心。
如此則信願二法,當念圓具。再加以至誠懇切,如子憶母而念。
則佛力,法力,自心信願功德力,三法圓彰,猶如杲日當空,縱有濃霜層冰,不久即化。

既欲修持淨業,必須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戒殺吃素,護惜物命,信願念佛,求生西方。
內為父母,兄弟,姐妹,外而親戚,朋友,鄉党,鄰里,咸皆以此奉勸。
無論彼之能信受與否。
固不可不令彼一得聞知也。

念佛人,但能真切念佛,自可仗佛慈力,免彼刀兵水火。
即宿業所牽,及轉地獄重報,作現生輕報。
偶罹此殃,但於平日,有真切信願,定於此時,蒙佛接引。

既有真信切願,當修念佛正行。
言念佛正行者,各隨自己身分而立,不可定執一法。
如其身無事累,固當從朝至暮,從暮至朝,行住坐臥,語默動靜,穿衣吃飯,大小便利,一切時,
一切處,令此一句弘名聖號,不離心口。
若盥漱清淨,衣冠整齊,及地方清潔,則或聲或默,皆無不可。
或睡眠及裸露洗浴大小便時,及至污穢不潔之處,只可默念,不宜出聲。
默念功德一樣,出聲便不恭敬。
勿謂此等時處念不得佛,須知此等時處出不得聲爾,
又睡若出聲,非唯不恭敬,且致傷氣,不可不知。

念佛用功最妙之方法,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都攝六根者,即是念佛之心,專注於佛名號,即攝意根,口須念得清清楚楚,即攝舌根。耳須聽得
清清楚楚,即攝耳根。此三根攝於佛號,則眼決不會亂視。念佛時眼宜垂簾,不可睜大。眼既攝
矣,鼻也不會亂嗅,則鼻亦攝矣。身須恭敬,則身亦攝矣。六根既攝而不散,則心無妄念,唯佛是
念,方為淨念。六根不攝,雖則念佛,心中仍然妄想紛飛,難得實益。若能。常都攝六根而念,是
名淨念相繼。能常常淨念相繼,則一心不亂,與念佛三昧,均可漸得矣。

欲心不貪外事,專念佛。
不能專,要他專。
不能念,要他念。
不能一心,要他一心等。
亦無奇特奧妙法則,
但將一個死字,貼在額顱上,掛在眉毛上。
心常念曰,我某人,從無始來,直至今生,所作惡業,無量無邊。
假使惡業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
宿生何幸,今得人身,又聞佛法。
若不一心念佛,求生西方,一氣不來,定向地獄鑊湯爐炭劍樹刀山裏受苦,
不知經幾多劫。
(師說,乃至變餓鬼諸苦,及變畜生諸苦等。)雖欲出離,末由也已。

念佛雖貴心念,亦不可廢口誦。以身口意三,互相資助,況欲攝心以證三昧者乎。

念佛要常作將死將墮地獄想,
則不懇切亦自懇切,
不相應亦自相應。
以怖苦心念佛,即是出苦第一妙法。亦是隨緣消業第一妙法。

念佛時,必須至誠。
或有時心中悲痛起來,此係善根發現之相。但切勿常常如是,否則必著悲魔。凡有適意事,不可過
於歡喜,否則必著歡喜魔。

念佛時,眼皮須垂下,不可提神過甚。以致心火上炎,或有頭頂發癢發痛等病,必須調停適中。

大聲念,不可過於致力,以防受病。

掐(音恰)珠念,能防懈怠,但靜坐念佛,切不可掐,掐則指動而心不能定,久必受病。

念佛心不歸一,由於生死心不切。
若作將被水沖火燒,無可救援之想,及將死將墮地獄之想,則心自歸一,無須另求妙法。
故經中屢云,思地獄苦,發菩提心。
此大覺世尊最切要之開示,惜人不肯真實思想爾。
地獄之苦,必水火之慘深無量無邊倍。
而想水沖火燒則悚然,想地獄則泛然者。
一則心力小,不能詳悉其苦事。
一則親眼見,不覺毛骨悚然爾。

病與魔皆由宿業所致。汝但能至誠懇切念佛,則病自痊癒,魔自遠離。
倘汝心不至誠,或起邪淫等不正之念。則汝之心,全體墮於黑暗之中,故致魔鬼擾擾。
汝宜於念佛畢回向時,為宿世一切怨家回向,令彼各沾汝念佛利益,超生善道。

於未得一心前,斷斷不可萌見佛之念。
能得一心,則心與佛合,心與道合。欲見即可頓見,不見亦了無所礙。
倘急欲見佛,心念紛飛。欲見之念,固結胸襟,便成修行大病。
久之則多生怨家,乘此躁妄情想,現作佛身,企圖宿怨,
自己心無正見,全體是魔氣分,
一見便生歡喜。
從茲魔入心腑,著魔發狂。
雖有活佛,亦莫如之何矣。但能一心,何須預計見佛與否。

關中用功,當以專精不二為主。心果得一,自有不可思議感通。
於未一心前,切切不可以躁妄心,先求感通。一心之後,定有感通,感通則心更精一。
所謂明鏡當台,遇形斯映,紜紜自彼,與我何涉。心未一而切求感通,即此求感通之心,
便是修行第一大障。
況以躁妄格外企望,或致起諸魔事,破壞淨心。

凡念佛人,各須務實克己習氣,與人方便。
凡可說者,雖與我有仇,亦須為說,令其趨吉避凶,離苦得樂。
平時侃侃鑿鑿,與人說因果報應,生死輪迴。
並念佛了生死之道。與教兒女為立太平之基等義。
心如弦直,語無模棱。居心可以質鬼神,作事決不昧天理。
若到臨終,決無此種可憐可憫之現象。
(因有黃某臨終時極慘,似當墮餓鬼道,其友人函懇印老證明,
此上一段開示,即老人開導其友人者。)

汝之念佛氣悶,非體弱之故,乃業障所使,汝但懇切至誠念佛。
如念不來,則心常憶想。能念則仍須用口念,否則但心轉心憶,久久此業即消。
以後凡居心行事,必須向厚道一邊做,厚則載福,薄則無福可得。
若在加之以刻,險,奸,巧,則便如山峰峻峙,任何雨澤皆不受,任何草木皆不生矣。

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綿綿密密,常時憶念。
凡有忿怒,淫欲,好勝,賭氣,等念,偶爾萌動,
即作念云,我念佛人,何可起此種心念乎。
念起即息,久則凡一切勞神損身之念,皆無由而起。
終日由佛不可思議功德,加持身心,敢保不須十日,即見大效。
若只偶爾念一句兩句,便欲見效,則是自欺欺人。
雖亦仍有功德,欲卻由此愈病,則決不可得。
凡事均以誠為本。修持可不用其誠,而欲得愈病滅苦之利益乎。

念佛之樂,唯真念佛者方知。
然必至誠懇切,攝心而念,不可著外境相。
否則心地不通,觀道不熟,魔境現前,亦不了知,
則殆矣。切囑。切囑。

觀想一法雖好,必須了知所見之佛像,乃屬唯心所現。
若認做心外之境,或致著魔發狂,不可不知。
若認做外境,作塊然實有,便成魔境矣。合眼開眼,但取合宜可也。

近來修行者,多多著魔,皆由以躁妄心,冀勝境界。
勿道其境是魔,即其境的是勝境,一生貪著歡喜等心,則便受損不受益矣,
況其境未必的確是勝境乎。
倘其人有涵養,無躁妄心,見諸境界,直同未見,既不生貪著,又不生恐怖驚疑,勿道勝境現有
益,即魔境現亦有益。何以故,以不為魔轉,即能上進故。此語不常對人說,因汝有此種事,故不
得不說也。

念佛之人,當存即得往生之心。若未到報滿,亦只可任緣。倘克期欲生,若工夫成熟,則固無礙,否則只以求心,便成魔根。倘此妄念,結成莫解之團,則險不可言。

念佛心不歸一,當攝心切念,自能歸一。
攝心之法,莫先於至誠懇切。心不至誠,欲攝莫由。既至誠已,猶未純一,當攝耳諦聽。
無論出聲默念,皆須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
默念雖不動口,然意地之中,亦仍有相。)
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聽得清清楚楚,如是攝心,妄念自息矣。

所謂十念記數者,當念佛時,從一句至十句,須念得分明,仍須記得分明。
至十句已,又從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隨念隨記,不可掐珠,唯憑心記。
若十句直記為難,可分為兩氣。
則從一至五,從六至十。若又費力,當從一至三,從四至六,從七至十,作三氣念。
念得清楚,記得清楚,聽得清楚,妄念無從著腳,一心不亂,久當自得爾。

念佛回向,不可偏廢。回向即信願之發於口者。
然只宜於夜課畢,及日中念佛誦經畢行之。
念佛當從朝至暮不間斷。其心中但具願生之念,即是常時回向。

日用之中,所有一絲一毫之善。及誦經禮拜種種善根,皆悉以此功德,回嚮往生。
如是則一切行門,皆為淨土助行。猶如聚眾塵而成地,聚眾流而成海,廣大淵深,其誰能窮。
然須發菩提心,誓願度生。所有修持功德,普為四恩三有,法界眾生回向,
則如火加油,如苗得雨。既與一切眾生深結法緣,速能成自己大乘勝行。
若不知此義,則是凡夫二乘自利知見,雖修妙行,感果卑劣矣。

每日功課回向,
一一當與法界眾生。若此功課為此,彼功課為彼,亦非不可。
然必又有普回向之願,方為與三種回向相合。
三種回向者,一回向真如實際,心心契合。
二回向佛果菩提,念念圓滿。
三回向法界眾生,同生淨土。

曰誠,曰恭敬,此語舉世咸知,此道舉世咸昧。
某某由罪業深重,企消罪業,以報佛恩。
每尋求古德之修持懿範,由是而知誠與恭敬,實為超凡入聖,
了生脫死之極妙秘訣,故常與有緣者諄諄言之。

律不獨指粗跡而已,若不主敬存誠,即為犯律,而因果又為律中綱骨。
若人不知因果,及瞞因昧果,皆為違律。念佛之人,舉心動念,常與佛合。
則律教禪淨,一道齊行矣。

念佛法門,以信願行三法為宗。
以菩提心為根本。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為因該果海,果徹因源之實義。
以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為下手最切要之工夫。
由是而行,再能以四弘誓願,常不離心。
則心與佛合,心與道合,現生即入聖流,臨終直登上品,庶不負此生矣。

有一秘訣,剴切相告,竭誠盡敬,妙妙妙妙。

敬錄 思歸集 釋如岑敬輯 印光法師鑒定
http://book.bfnn.org/books3/2050.htm#a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