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飯粗衣未足羞 心田失種卻堪愁 趁早在生修淨土 莫教臨死怨閻羅

手把楊枝臨水坐 靜思往事似前身 鏡花水月皆幻相 知君有日悟歸程

2010年8月15日 星期日

大慈大悲的彿陀,何不以法力度盡眾生?業重的眾生不能得度,又何必說怨親平等?

初機學佛決疑 知義法師著

大慈大悲的彿陀,何不以法力度盡眾生?業重的眾生不能得度,又何必說怨親平等?

孟子說「梓匠輪輿(木工),能與人規矩(方法、要領),而不能使人巧(熟練)。」那麼佛是以自覺成佛的方法,告訴一切眾生,使其依法修行,必能遠離煩惱,圓成佛道。這是一種「不見其事,但見其功」的心法,唯有實踐力行,才能獲得具體表現。

就我國的醫聖華陀來說,也只能為人治病,卻不能為人代病與服藥,
不吃藥而病未除,怎能怨華陀醫術不精?
我們都知道孔夫子有三千多位弟子,但賢人只有七十二,怎能因為那兩千多不是賢人,就說孔夫子沒有學問,那是不合理的。

病人要想恢復健康,必須與醫生合作,
眾生要能自度(依教修行),然後才能得到佛度。
但眾生貪戀火宅,不求出離,這樣並不是佛的法力不足,而是眾生的業力太重!
如果不分善惡而統統度盡,那是違背因果的不平之等,佛不為也。

所謂「怨親平等」,是佛對一切眾生的教化平等,和「有教無類」的意思是一樣的,
但是教化的範圍和對象,卻普及十方一切眾生。
因為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既有佛性,都要教化,這才是平等的真義。

現在介紹劉采春的一首羅貢曲:
「借問東園柳,枯來得幾年,自無枝葉分,莫怨太陽偏。」
若能玩之再三,我想就不會怨天尤人了。

偈云:
佛乃大醫王,能治諸苦病。
但與藥不服,幸莫怨醫庸!


敬錄 初機學佛決疑 知義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0037.htm#a4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