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福消災之道—太上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 (卷四)
故
吉人,語善、視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
凶人,語惡、視惡、行惡,一日有三惡,三年天必降之禍,
胡不勉而行之!
這一節總結了全篇,是切切實實教人行善去惡的路啊!
『故』字在這裡是承上啟下。『吉人』就是善人,因為他行善就能得福,所以是吉人。
凶人就是惡人,因為他行惡即將就要得禍,所以是凶人。
而諸惡與眾善,都是不勝枚舉;大約來說,是指語善、視善、行善這三種,
正是我們切實下手用功的地方啊!
語善,例如非禮不言,樂道別人的善行,勸人做好事等等。
視善,例如非禮勿視,樂於見到善人,喜歡看善書,常常見到自己的惡行,而不去見別人的惡事。
行善,例如非禮勿動,非法的事情絕不去做,勇猛的行善,時時行方便,種種作陰功,提倡引導於
一方,乃至於推廣到四方,感化世人共同的來行善;惡則恰好與此相反。
三年就是千日,也就是圓滿之期,因為這個時候已經是善積而惡盈了啊!
人心至為靈活,而且變化不常;若是一個人在三年那麼久的時間,而心卻沒有改變的話,則他所造
的善或惡,也就到了純熟的地步啊!
在這裡指出了「天」字,就是因為上天為賞善罰惡賜福降禍的大主宰,也是整篇文章的精華關鍵所
在啊!
而這裡所謂的天,也就是我們的心。
孟子說:「保持了自己靈明的本心,順養自己天賦的本性,這就是事奉順從上天的方法。」
這裡提到的兩個「必」字,並不是必之於蒼蒼冥冥無聲無臭的天,乃是必之於我心所發的三年語視
行的善惡啊!
所謂無論什麼都是自己求來的,就是這個道理。
高明的人樂心向道,原本不是為了求福;若是為了求福才為善,那麼心就已經是涉於私了啊!所以
惟有應當盡其在己,順受於天,而不可以有一絲毫的覬望希求將迎的心啊!
然而禍福的果報是由自心的善惡所感招,而上天的法則,必然會酬償因果的;所以禍福報應的道
理,本來就是存在洋溢於天地之間,而且是絲毫不爽的;
有人以為善去惡,為自己本分之內的事情,這種人固然是屬於上上根器的人;
然而世上的常人多,怎麼可能都是上根利器的人呢?
所以因為恐懼災禍想要求福才肯去惡為善的人,這也是太上所希望度化的,
正是惟恐世人不肯求福啊!
而孟子所謂的「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是益於得也」的道理,非常的正確;若是照著孟子所說
的方法這樣的去求,自然就不會產生害處了啊!
所謂的降福,例如是親身享有福祿,子孫都很善良,家道興隆,壽命延長,萬事和順;甚至為聖為
賢,成仙成佛,徹悟了自性,直接的證得了無生法忍,度人度物,立極萬世,這些都是降福啊!
所謂的降禍,例如親身遭受大禍,子孫都很險惡,凌替衰敗而亡;
或是壽命短促,家道淪喪,凡事多遇挫折;
甚至死了之後,墮入了無間地獄,或輪迴投生為異類,永劫遭受罪苦,惡業殃及到後代的子孫,萬
年都遭受到世人的唾罵啊!
嗚呼!由此而論的話,禍福之道就太大了啊!實在不可思議啊!
最後一句揭出了「勉行」,這只是就眾善奉行上來說的,為全篇的總關鍵。
勉字為遷善改過最重要的方法,而行就是身體力行的意思。
所以勉行就是奮勵去力行,捨死都不退的意思。
書經上說:「非知之艱,惟行之艱。」
俗話也講:「說得一尺,不如行得一寸。」
若是知而不行,就決定沒有受用;既然沒有受用,不免就要向生死的大海中自作自受去了啊!
所以世人若欲求生路,必須要下死功夫!
朱子說:「陽氣發時,金石亦透;精神到處,何事不成!」
人若是能夠如此,就一定會達到行滿功圓成真,或是證得聖人果位的境界。
恭錄 集福消災之道—太上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 (卷四)
http://book.bfnn.org/books2/1450.htm#a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