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飯粗衣未足羞 心田失種卻堪愁 趁早在生修淨土 莫教臨死怨閻羅

手把楊枝臨水坐 靜思往事似前身 鏡花水月皆幻相 知君有日悟歸程

2010年6月30日 星期三

故事--吉人,語善、視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

集福消災之道—太上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 (卷四)



吉人,語善、視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

凶人,語惡、視惡、行惡,一日有三惡,三年天必降之禍,

胡不勉而行之!



故事一:



棲雲真人王志,盤山語錄說:善惡:

有人問道,如何才能夠出得罪福的因果呢?

師父回答說:「罪福的因果,屬於陰陽之殼;若是你能夠出得陰陽之殼的話,則就沒有罪福的報應

了!」



那麼如何是陰陽善惡之殼呢?

只要是心上有一絲毫的私欲自私的念頭,便是屬於陰殼;

有一絲毫喜歡行善的念頭,便是屬於陽殼。

在陰則會有惡報,在陽則會有善報;若是能夠鍊到了心體虛空,無善無惡,沒有絲毫的掛礙,自己

作得了主;則禍福就縛他不得,因果也纏他不得,這樣便是一個出離陰陽之殼的真人啊!



故事二:



宋朝的朱子晦菴,非常嚴謹的力行遵守規矩,而造成了後來學習的人感到很不方便;

那裡知道當理學尚未透澈明白的時候,如果輕易放棄了規矩的話,就很難進入理學的堂奧了;若不

是朱子堅持的力挽狂瀾努力的撐持,則理學早就潰裂失傳很久了!

因為在當時的社會風潮正在禁止道學,將理學歸屬於偽學,並且指責理學為邪道;

在那時群起而鬧的人,有韓侂胄的優人,有林栗之的伐異,有王淮陳賈的修怨;六經孔孟為當世的

大禁,正心誠意,為在上位的人所討厭聽聞;因此正人君子,都屏氣伏息不敢有所作為;而那些趨

炎附勢的小人,則都改變原本所學,而冒充作旁門左道的老師;

惟有朱熹卻能夠獨自的擔負道統的使命,不憂不懼;在進退之間,則一步都不敢苟且;遭受到讒

謗,則百折不撓依然的自如;努力的教導後學,則許多的賢人競相而出;嚴於律己,則顏子的四勿

一點都不敢違背;因此儒學與理學,當時能夠如日中天的興起,就是因為朱子力行的效果啊!



故事三:



宋朝的范儼是仁和地方的人,在壯年的時候就考取了進士,擔任郡縣的地方官,後來升到了卿佐的

官位;

他每天都必定會想到,要如何才能夠忠於君王?怎樣才能夠福澤百姓?自己的言行舉止一點都不敢

苟且;雖然是在闇室屋漏沒人見到獨處的時候,也都保持著戰戰兢兢自我惕勵的景象。

等到兒子長大之後,他便辭官歸隱,布衣蔬食,不再涉入世緣,靜心入道;

每天都念誦法華經金剛經等大乘經典,並且依教奉行;

有空的時候,則禪定觀想,一切世俗的雜事,絲毫都不沾染,本身修行的道業,也都是順乎自然。

到了大觀年間,已經九十多歲;忽然就開悟了,

於是便囑咐身旁的侍者說道:「人生在這個世界上,就像是一場戲劇一樣;當鑼鼓響起的時候,劇

中的生旦丑末各種角色,各自表現各人的演技;可是等到了蠟燭燒盡燈火熄滅的時候,又有什麼樂

趣呢?就像我來到這世間,一幌眼就已經九十年了;實在就像作夢一樣的幻化,有如朝露和閃電一

樣的迅速啊!」



幸而我悟得了這箇佛性,這箇佛性沒有邊際,也沒有方圓大小,也不是赤白青黃,也沒有長短上

下,沒有瞋、沒有喜、沒有是、沒有非、沒有善、沒有惡;

所謂一物都沒有,但卻萬象都包羅啊!

這就是最真最上無往無來奧妙的真理啊!

而它的關鍵,只在人能不能夠至誠精進、心心相續、念念不間斷罷了。

三世諸佛都是從這裡而出現的,這種的道理,也就是金剛經所說的真實而不虛妄的道理,你們每個

人都應該要勉而行之啊!」

說完之後,他就靜坐合掌而化了。一時之間,異香充滿室內,祥雲滿空中,種種的光明,照耀著

世界,這些的瑞相好幾天都不散去;附近的百姓聽到之後,都前來瞻仰他往生的瑞相。



上面所列舉「勉勵而行之」的各條公案,

乃是分別的力行儒釋道三教的道理,由下學而至於上達,同是歸於窮理盡性,而達到了本性的最高

境界!

把這些公案錄在這裡,以為三教行者最好學習的範例;

有志學習的人,應當要認真的效法啊!



恭錄 集福消災之道—太上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 (卷四)

http://book.bfnn.org/books2/1450.htm#a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