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飯粗衣未足羞 心田失種卻堪愁 趁早在生修淨土 莫教臨死怨閻羅

手把楊枝臨水坐 靜思往事似前身 鏡花水月皆幻相 知君有日悟歸程

2010年6月28日 星期一

內外如一的大慈大悲--須從對自己的家庭付出關愛開始,然後推展至其他人。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律篇)大願法師講述


內外如一的大慈大悲



很多人他嘴裏說慈悲,但不關愛家庭,棄家庭不顧,出了家門,對待別人實在好的不得了,

人家稱讚他:「哦!這個大菩薩」。

可是,一回到家中,卻變成一個很沒有理性的人,像這種對家中的關愛和外面的關愛有厚此薄彼的

不同待遇,顯然不是佛陀所說的法,

因為佛陀向來並不這樣說。只要我們聽了佛陀的教義之後,我們即知道佛陀他大慈大悲,做事是圓

滿的。

這個大慈大悲心,必須要由內心建立,

也須從對自己的家庭付出關愛開始,然後推展至其他人。

也像我時常所呼籲的,我們佛教徒要修行,應以身作則,循序漸進引導我們家族一起修行。

假若你要修行,而你旁邊的人卻不會跟你修行,反而阻止你修行,譭謗你修行,

這時候,我們就要檢討自己的行為,

是不是符合佛陀的教義?

我敢說一句話,我們以佛陀說的教義修行,我們周圍子女眷屬都會跟著修行。

我不敢說自己修行得很好,但是在我剛走進佛教之前,曾受到我的親族及朋友們很大的阻攔,

我開始檢討自己,修改自己的行為,慢慢的影響就近的人。

現在我的眷屬,不知道有多少人主動要來學佛了。

我們不可以用貪瞋癡勉強別人一定要跟我們學佛,

因為牽強的做法是得不償失的。



何況俗語說得好:「有心度眾非度眾,無心度眾才是真度眾」。

只要我們對自己的貪瞋癡下功夫除掉它,其次再對我們應該做的職務及義務盡本分做好,

那就行了。

佛教重視因緣但決不是硬拉人家來參與,是以我們本身所做的行為,來感召他人,

使他人心悅誠服而自願參與。

所以我們必須從關愛自己,關愛自己家庭開始。



不可以口說慈悲,只對別人慈悲,而對自己不慈悲。

如果說慈悲,對我們家庭、親族子女眷屬卻不慈悲,只對別人慈悲,這是不圓滿的慈悲。

簡單小家庭無法下手做到,我們要向外怎麼有可能呢?

所以我們從家庭下手,就是要對父母、對子女、對夫妻、對兄弟等之間建立互相關愛。

假使我們無法從家庭建立關愛,

那我們如何培養大慈大悲呢?

單向外面慈悲會形成一種暫時性的應付而已,

它不是出自我們內心真正的慈悲。

如果出自內心的慈悲,那麼連我們周圍的眷屬都應該是我們慈悲的物件。



恭錄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律篇)大願法師講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031.htm#a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