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飯粗衣未足羞 心田失種卻堪愁 趁早在生修淨土 莫教臨死怨閻羅

手把楊枝臨水坐 靜思往事似前身 鏡花水月皆幻相 知君有日悟歸程

2010年8月7日 星期六

千經所指,唯在淨土  淨土探究(上) 大寂法師著

淨土探究(上) 大寂法師著


壹、緣起(代序)

彌陀淨土法門,一直是中國流傳最廣,最適合末法時代的眾生根器方便修持的法門。為了使彌陀本願接引的光輝,能夠庇蔭到每一個角落,因此而有念佛會與助念團在各地相繼的成立與推動。

一般人總認為念佛是時下老太婆及學淺識薄、根低器弱的佛教徒專修的法門。故而目前多數的知識份子,對淨土法門,不屑一顧,而另擇他宗修學,如禪宗、密宗、唯識、華嚴、般若,或走向學術研究的路上去......。

大家都知道,修行的法門,大體上分為兩種,就是自力與他力。自力乃是仗吾人自己的力量去修行,禪宗即是自力法門。他力則是不僅靠吾人本身的力量去修行,而且仰仗佛菩薩的力量加被我們,密宗、淨土宗便是他力法門。

筆者在最初踏入佛門時,首先接觸的善知識,便是禪宗大德,自以為是高根器,
亦對他力法門的淨土,深不以為然。
當然選擇禪宗——頓悟法門做為修持的指南。後來在修行的道路上經過參訪善知識及深究經論的歷鍊中,發現中國從古至今,有許多具有深厚智慧、深厚修持及學識淵博的高僧大德,
如禪宗大德法眼宗第五代祖師明朝延壽禪師、唐朝道綽禪師、天台懷玉禪師,
以及歷代的天衣禪師、圓照禪師、法照禪師、法真禪師、大通禪師、
道珍禪師、死心禪師、真歇禪師、慈受禪師、
南嶽禪師、天目禪師、守訥禪師......等諸大知名長老,都是禪門宗匠,卻在發揚淨土之旨的論理上,不約而同(淨土或問)。
又如淨宗祖師蓮池大師本是禪宗行者,後轉修淨土,大弘淨教。
近代的虛雲老和尚,雖是禪門泰斗,但他老人家亦見機開示念佛法門,勸人老實念佛,求生淨土。
又如本是禪宗祖師的永明,轉修淨土後,做了一首偈告誡後學弟子說:
「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在生為人師,來世做佛祖。」說明了禪淨雙修的道理。
其他如當今台灣的律宗大德廣化法師,以及專門弘揚律宗的淨律寺,無不以淨土為主修。
又如當代的禪宗大德——聖嚴法師,雖然經常於北投農禪寺打禪七,提倡禪宗,
但是法師仍然教導弟子們要多念佛,要求生淨土。
有一次,有弟子問法師說:「學禪的人,為何要求生淨土?」

法師回答說:「今生倘若不能了脫生死,來生你不去淨土要到那裏去?」

在水里的懺雲法師,乃是精修律宗的大德,持戒非常嚴謹,
亦經常於嘉義義德寺及斗六引善寺打佛七,法師亦極力提倡念佛。

乃至台灣基隆十方大覺寺的開山祖師臨濟宗的靈源老和尚,也是當代的禪宗耆宿大德,但是老和尚卻長年提倡精進佛七。
又廣欽老和尚,大家都猜不透他是何宗,但是他老人家卻在大眾中,提倡老實念佛。

在台灣,還有許多高僧大德、居士,鑑於末法眾生根器需要,相繼提倡淨土法門。臨終預知時至,顯現瑞相,往生淨土者,亦不乏其人。而從古至今,無論禪師、念佛者,往生淨土的實例,不計其數。如禪師中往生淨土者,有長安僧叡禪師、慧崇禪師、僧顯禪師、慧通禪師,乃至後周的實禪師、景禪師、西河鸞法師等數百餘人,皆生西方,西河綽禪師等,因見鸞法師得生淨土,於是各率有緣,專修淨土之業(見大正藏第十二冊三五一頁)。因往生西方的實例,遍及各各宗派行者,及各行各業的學佛者,因而使中國大陸與寶島台灣,儼然成為弘揚彌陀淨土的佛國。

於大乘經典中,也有許多佛經在說理論教時,將西方極樂世界提出來,讚歎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叫我們要求生極樂世界。
中國八宗共祖的龍樹菩薩,也發願求生安養(見大正藏第十二冊三四八頁)。
中國天台宗的智者大師,亦於臨終時,告其弟子說:「吾六根清淨,往生當在五品。」
並且從古至今,有很多上根器的高僧大德,於恭閱藏經時,發現千經所指,唯在淨土。
於是在通達教理後,多弘揚或專修淨土法門。為何在通達教理後,不修持別的法門,而要選擇淨土法門作為依歸呢?當然有非常深的道理存在。這也是筆者對淨土法門重新省思、研究,不敢輕視的原因。

基於此種因緣,筆者曾經從民國七十五年(西元一九八六年)起,於「摩訶衍正法同修會」的台北分會,講述「四十八願」,也一直在草屯(南投縣)「華嚴念佛會」弘揚淨土法門。
「淨土淺述」的最初原稿,即是由同修會的台北護法居士集錄起來,陸陸續續,在該會流通,利益居士。後來該會認為筆者所寫「淨土淺述」能利益初機學佛者修學淨土,應該廣加流傳;民國七十四年間,筆者與大乘精舍樂崇輝居士有過數面之緣,樂居士在這幾年中,於佛教文化事業各方面,盡心盡力,受到教界各界人士的肯定,故筆者以所寫淨土,供稿慈雲雜誌社,希望能盡佛弟子的一分心意,度化更多的眾生認識佛法,修持淨土法門,也因此而有論述彌陀四十八願——「大乘淨土成佛之道」的動機。

歷代高僧大德,從其寶貴的修行經驗中告誡我們說,一個學佛者,在研讀佛經及參究古今大德的論著時,一定要配合實修來做慧門的抉擇資糧,才不致走向以自我主觀知見為重的佛學歧路上去,而與修行毫不相干,甚至因偏執一邊,製造出混淆初機者對佛法知見上的認識。

每一個學佛者,在研究經論及修行的過程中,必然會產生諸多在修持及見地上的疑問與歧見。產生了佛法見地上的疑問,便必須不斷地透過參訪對修持佛法有深入實修見地的善知識,及再深入各種經論的磨鍊中,才能解決、澄清、分辨、提昇我們對佛法及修持上的疑難。

如果在疑惑中不能理出一條理性、客觀,合乎佛法正義的修行道路,那麼我們便無法客觀、理智的成為自己修行道上的主人,永遠將自己學佛的信仰,建立在對他人「感情、偶像、權威、迷信」的信仰上,不能進步,不能領悟出佛法的根源處......

當我們深入大藏經去研究,我們便會發現:
淨土,原來就是告訴我們宇宙真相的大學府;
淨土,原來就是諸佛修證的成果。廣義的淨土,事實上,就是指的成佛法門。

我們縱觀大乘經典,乃至阿含經,都清楚的記述無際的虛空中,有無盡緣起的穢土世界及清淨世界存在。而且也絕對符合業力與因果的道理。如增一阿含經說:「一切諸法,皆有所由,因果所攝。」極樂世界便是無盡的緣起世界中,由佛的度生本願因緣與眾生業力共同莊嚴的清淨世界之一;而我們就是生存在與無數共業相應的眾生所開闢的穢土世界中。

佛教的宇宙觀,是從無數智證的心眼中所陳述的事實。大乘經論,絕大多數便細膩的、有次第的由一個智證覺者的內涵中告訴我們宇宙觀的事實。並且提醒我們說:不從實修的佛道入門修行,不具備菩薩的悲願與定慧,就不能認識佛教宇宙觀的廣大面、深遠處......。

而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的整體意義,即是廣義淨土成佛之道修證路線的詮釋。這在諸大乘經論中,已經記載的極為詳細。這些問題,也將會在後面的諸願中,陸續概說。

彌陀在廣遠菩薩道上的行與願,何止四十八願?
而四十八願的修證內涵,實含攝了彌陀因地無盡的成佛願行。

仰觀諸佛長遠、甚深、廣大成佛行願的修證路線,實不是吾等未證心地、福慧淺薄的凡夫眾生所能窺倪於萬一,唯願步佛影塵,祈求諸佛加被,令後學弟子能領略、弘揚諸佛的成佛行願於萬一......。

全文四十八願,擬分上篇、中篇、下篇三集出書,以「闡述大乘淨土成佛之道」的入門、經過、成果為主旨。上篇以「淨土探究」為主題。因本篇總共有二十餘萬言,為了初機方便閱讀,故分成上冊與下冊出書。中篇乃以闡述「菩薩修行次第」為首要,下篇則以「大乘淨土圓滿顯現成果」為宗旨。

本文的其他諸願,現在尚在慈雲雜誌連載,本想全部完成,再以整體的大乘淨土成佛行願之成果,供讀者參考。因大乘精舍嘉勉拙著前述諸願,有助初機者修學淨土,故鼓勵筆者先集印成冊,利益眾生。再則從第一願至第十六願(除十二、十三願),乃是淨土天人從聽聞正法,到深入禪定,了脫生死,開發菩薩五種神境智證通,成就莊嚴瑩淨的身金色相,使淨土世界沒有三惡道的根本修因,乃至最後成就無量光明、無量壽命的圓滿佛身。因可成立獨立單元,故隨順因緣,集印成書,接引初機。又為了配合後續諸願的完整性,故將慈雲已刊登過的前面一至十願,多加以補充、說明,十一願至十六願亦略作補遺及刪改。

仰觀諸佛菩薩及佛教歷代祖師大德的珍貴智慧寶藏,筆者只是個初學者,懂得佛法有限,實不能將佛陀的教法,弘揚於萬一。今天只不過盡一點佛弟子的誠意,將所知道的一點點心得說出來,希望和大家共霑法益。也希望藉著這個因緣,與大家在學佛道上,互相提昇,共弘淨土。

本篇在傖促之間,付梓成集,若有辭不達意之處,或謬解法義之處,尚祈法師大德,來信賜正,是所幸甚!

釋大寂 誌於北縣靜居
佛曆二五三五年(西元一九九一年)中華民國八十年一月二十九日




敬錄 淨土探究(上) 大寂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2/1452.htm#a00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