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飯粗衣未足羞 心田失種卻堪愁 趁早在生修淨土 莫教臨死怨閻羅

手把楊枝臨水坐 靜思往事似前身 鏡花水月皆幻相 知君有日悟歸程

2010年9月7日 星期二

八、往生極樂的三要三不....三要:深信。切願。力行。....三不: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

阿彌陀佛和他的極樂世界 陳義孝居士著


八、往生極樂的三要三不

由於悚於生死之劇苦、輪迴之路險、三界之無安,
所以,我們無論如何,於此生中,一定要了卻生死、脫離輪迴、跳出三界、往生極樂,
決不能再俟來生。

然而,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雖說易往易生,卻也不是完全沒有條件的,
起碼你要發心修行,做到「三要三不」,才有資格往生。

何謂「三要」?

一要:深信

十方諸佛,雖有無量的智慧、德能、神通、道力,能度一切的眾生,然而你若不信他,他就沒有辦法度你。這猶如電視台全天候廣播,可是你不願扭開電視機,便看不到其節目一樣。

因此,釋迦牟尼佛在《阿彌陀經》裡強調說:「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
淨宗的歷代祖師,亦無不叮嚀勸信,例如:
八祖蓮池大師說:「往生淨土,要須真信,千信即千生,萬信即萬生。」
九祖蕅益大師更說:「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

二要:切願

佛在《阿彌陀經》的正宗分裡,說了西方世界的依正莊嚴之後,即說:「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這是佛在此經裡第一次勸人發願。

又在正宗分末後一段說:「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我見是利,故說此言,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這是佛第二次勸人發願。

第三次是在勸願流通時說:「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勸信、勸行,只各有一次,勸願竟有三次之多,可見「發願」一事,至關重要。
易言之,此經的扼要處,不在七日持名,而在三請「發願」也。

釋迦牟尼佛為什麼這樣一而再,再而三的勸人發願呢?
這是因為 彌陀佛有願,凡發願欲生其國者,必親來接引,所以釋迦佛便再三的殷殷叮囑世人發願。倘若我們發願之後,臨命終時,不生極樂國,便是釋迦和彌陀說妄語,以兩人都是已證至果的聖中之聖,所說肯定不是妄語,而是如實語,所以「淨土雖遙,有願必生」,那是不容置疑的事。

蕅益大師便很肯定的說:「欲決定得生極樂世界,莫如以信為前導,願為後鞭。
信得決,願得切,雖散心念佛,亦必往生;
信不真,願不猛,雖一心不亂,亦不得生。」
依此而論,若信不深和願不切,念佛就是喊破喉嚨也是枉然的。

既知念佛法門,信貴深,願貴切,那麼我們便應矢志不移地堅固求生西方之願。

三要:力行

有了「深信」和「切願」之後,自自然然的你就會「因信啟願,因願導行」,
而「力行」不懈地持名了。

蕅益大師曾說:「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
由此可知,我們將來往生品位之高下,乃胥視我們現在念佛的功夫深淺而定的。
功夫愈深,生品就愈高,古往今來,那些坐化立亡,撒手便行,
瀟洒自在地往生者,均是平時念佛的功夫到家,有以致之。

何謂「三不」?

1、不懷疑

「不懷疑」就是不可有絲毫的懷疑。
2、不夾雜

「不夾雜」就是修行念佛,不可夾雜其他的法門,要一門深入。

3、不間斷

「不間斷」就是念佛不可間斷,要綿綿密密,心不離佛,佛不離心,毋令暫忘。
這也是《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裡所說的「淨念相繼」。

要做到不間斷,和淨念相繼,除了定時的早晚課之外,在日常生活中,還要不停的想著佛和念著佛。

今人做不到「不間斷」的理由很多,諸如工作忙、學習忙、應酬忙、娛樂忙等等,不一而足。其實,念佛是一切法門中最最方便的了,無論行、住、坐、臥、路上、車上、船上、做事、娛樂,乃至大、小便時,只要有心,都可以念佛。
誰說沒有時間念佛,那是為自己的「懶惰」找藉口,自欺欺人,捫心自問,必然有愧也。


敬錄 阿彌陀佛和他的極樂世界 陳義孝居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2/1140.htm#a0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