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飯粗衣未足羞 心田失種卻堪愁 趁早在生修淨土 莫教臨死怨閻羅

手把楊枝臨水坐 靜思往事似前身 鏡花水月皆幻相 知君有日悟歸程

2012年7月8日 星期日

清夢東徹悟大師語錄節要 ~ 夫一念慈瞋,天畜遂分,則此臨終之緣生一念,可不慎乎?

念佛法要(卷一)  淨業弟子惕園毛凌雲敬輯

    
清夢東徹悟大師語錄節要
一切法門,以明心為要;一切行門,以淨心為要。
明心之要,無如念佛,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念佛非明心之要乎?
淨心之要,亦無如念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清珠下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念佛非淨心之要乎?一句佛號,俱攝悟修兩門之要,舉在其中,舉在其中,信解修證俱攝,大小諸乘一切諸經之要,罄無不盡,一句彌陀,非至要之道乎?

吾人現前一念之心,全真成妄,全妄即真,終日不變,終日隨緣;
不隨佛界之緣而念佛界,便念九界,不念三乘,便念六凡,不念人天,便念三途,不念鬼畜,便念地獄。
以凡在有,不能無念,無念心體,惟佛獨證,等覺以還,皆悉有念
凡起一念,必落十界,更無有念出十界外,以十法界更無外故,每起一念,為一受生之緣,果知此理,而不念佛者未之有也。
此心能與平等大慈大悲、依正功德,以及萬德洪名相應,即念佛法界也。
與菩提心、六度萬行相應,即念菩薩法界也。
無我心與十二因緣相應,即念緣覺法界也。
無我心觀察四諦,即念聲聞法界也。
與四禪八定以及上品十善相應,即念天法界也。
與五戒相應,即念人法界也。
修戒善等法,兼懷瞋慢勝負之心,即落修羅法界。
以緩軟心念下品十惡,即墮畜生法界。
以緩急相半心與中品十惡相應,便墮餓鬼法界。
以猛熾心與上品十惡相應,即墮地獄法界也。
十惡即殺、盜、淫、妄言、綺語、惡口、兩舌、貪、瞋、邪見是,
反此則為十善。當密自檢點日用所起之與何界相應者多,與何界相應者猛,則他日安身立命之處,不勞更問人

吾人現前一念,緣生無性,無性緣生,不生佛界,便生九界。若約緣生無性,則生佛平等一空。若約無性緣生,則十界勝劣懸殊。
阿祈達王臨終為趕繩人以拂拂面,一念瞋心,墮為毒蛇。
一婦渡河失手,其子墮水,因撈子故,與之俱沒,以慈心故,得生天上。

夫一念慈瞋,天畜遂分,則此臨終之緣生一念,可不慎乎?


苟以此心緣念彌陀,求生淨土,得不見佛往生乎?
但此一念不可僥倖而致,必須存之以誠,操之有素
是故吾輩於此一句彌陀,千念萬念,以致終日終年念者,無非為熟此一念而已。
果得一念純熟,則臨命終時,惟此一念,更無異念。
智者大師云:「臨終在定之心,即淨土受生之心。」
惟此一念,更無異念,非在定之心乎?
念果如是,不見彌陀,更見何人?
不生淨土,更生何處?
只恐吾人自信不及耳。

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
此十六字為念佛法門一大綱宗。
若真為生死之心不發,一切開示,皆為戲論。
世間一切重苦,無過生死,生死不了,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出一胞胎,入一胞胎,捨一皮袋,取一皮袋,苦已不堪。
況輪迴未出,難免墮落,一念之差,便入惡趣,三途易入而難出,地獄時長而苦重,每一念及,五內如焚,故即今痛念生死,如喪考妣,如救頭然也。
然我有生死,我求出離,而一切眾生,皆在生死,皆應出離,彼等與我,本同一體,皆是多生父母,未來諸佛,若不念普度,唯求自利,則於理有虧,心有未安。
況大心不發,則外不能感通諸佛,內不能契合本性,上不能圓成佛道,下不能廣利群生,無始恩愛,何以解脫
無始冤愆,何以解釋
積劫罪業,難以懺除,積劫善根,難以成熟,隨所修行,多諸障緣,縱有所成,終墮偏小,故須稱性發大菩提心也。
大心既發,應修大行,而一切行門之中,求其最易下手,最易成就,至極穩當,至極圓頓者,無如以深信願持佛名號矣。所謂者,釋迦如來梵音聲相,決無誑語,彌陀世尊大慈悲心,決無虛願
且以念佛求生之因,必感見佛往生之果,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響必應聲,影必隨形,因不虛棄,果無浪得,此可不待問佛而能自信者也。
況吾人現前一念心性,終日隨緣,終日不變,橫豎窮,當體無外,彌陀淨土,總在其中,以我具佛之心,念我心具之佛,豈我心具之佛,而不應我具佛之心耶
往生傳載,臨終瑞相,班班列列,豈欺我哉。
如此信已,願樂自切。以彼土之樂,回觀娑婆之苦,厭離至深,如離廁坑,如出牢獄。以娑婆之苦,遙觀彼土之樂,欣樂自切,如歸故鄉,如奔寶所。
總之,如渴思飲,如飢思食,如病苦之思良藥,如嬰兒之思慈母,如避冤家之持刀相迫,如墮水火而急求援,果能如此懇切,一切境緣莫能引轉矣。
然後以此信願之心,執持名號,持一聲是一九蓮種子,念一句是一往生正因,直須心心相續,念念無差,唯專唯勤,無雜無間,愈久愈堅,轉持轉切,久久自成片段,入一心不亂矣。
誠然如此,若不往生者,釋迦如來便為誑語,彌陀世尊便為虛願,有是理乎?

吾人生死關頭,惟二種力
一者
心緒多端,重處偏墮,此心力也。
二者
如人負債,強者先牽,此業力也。
業力最大,心力尤大,以業無自性,全依於心,心能造業,心能轉業,故心力唯重,業力唯強,乃能牽生。
若以重心而修淨業,淨業則強,心重業強,惟西方是趨,他日報終命盡,定往西方,不生餘處矣。
大樹大牆,尋常向西歪,他日若倒,決不向餘處也。
何為重心
我輩修習淨業,信貴深,願貴切,以信深願切故,一切邪說莫能搖惑,一切境緣莫能引轉。
若正修淨業時,達磨大師忽現在前曰:「汝但捨念佛,即授以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禪。」當向祖作禮,謂:「我已受如來念佛法門,發願受持,終身不易,不敢自違本誓也。」
縱釋迦如來忽現身曰:「吾先說念佛法門,特一時方便,汝且置念佛,即為說更殊勝法門。」亦向佛稽首陳白:「我先稟受世尊淨業法門,發願一息尚存,決不更張,不敢自違本願也。」
雖佛祖現身,尚不改其所信,況魔王外道虛妄邪說,豈足以搖惑耶?
能如是信,可謂深矣。
赤熱鐵輪旋轉頂上,不以此苦退失往生之願;若輪王勝妙五欲現前,亦不以此樂退失往生之願。
此逆順至極,尚不改所願,況世間小小逆順境界,豈能引轉哉?
能如是願,可謂切矣。
信深願切,是謂重心,而修淨業,淨業必強。
心重故則易純,業強故則易熟,極樂淨業若熟,娑婆染緣便盡,則臨終時,雖欲輪迴境界再現在前,彌陀淨土不現在前,皆不可得。
然此信願,要在操之有素,臨時自不入於歧路。

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淨土一門,信尤為要
昔王仲回楊無為曰:「念佛如何得不間斷去?」
楊曰:「一信之後,更不再疑。」王欣然而去。
未久,楊夢仲回致謝:「因蒙指示得大利益,今已生淨土矣。」

一、真為生死,發菩提心,為學道通途。
二、以深信願,持佛名號,為淨土正宗。
三、以攝心專注而念,為下手方便。
四、以折伏現行煩惱,為修心要務。
五、以堅持四重戒法,為入道根本。
六、以種種苦行,為修道助緣。
七、以一心不亂,為淨行歸宿。
八、以種種靈瑞,為往生證驗。
此八種事,各宜痛講,修淨業者,不可不知也。

執持名號者,即拳拳服膺,牢持於心而不暫忘,稍或一念間斷或夾雜,非執持也。
念念相續,無雜無間,是真精進,精進不已,則漸入一心不亂,圓成淨業。
若到一心不亂,仍復精進不輟,將見開智慧,發辯才,得神通,成念佛三昧,以至種種靈異瑞相,皆現前矣。不可預存期效之心,唯當致力於一心不亂耳。

念佛時當萬緣放下,一念單提,如救頭然,如喪考妣,如雞抱卵,如龍養珠,不期小效,不求速成,只一心常恁麼念,是名無上深妙禪
此則根身世界,密隨其心念念轉變,殆非凡心肉眼所能知見。
及報終命盡,彌陀聖眾忽現在前,或現異香天樂諸靈瑞相,世人方謂淨業成就,然淨業之成,豈此時乎?

念佛當生四種心
一、無始以來造業至此,當生慚愧心。
二、得聞此法門,當生欣慶心。
三、無始業障,此法難遭難遇,當生悲痛心。
四、佛如是慈悲,當生感激心。
此四種心中有一,淨業即能成就。
念佛當長久,不可間斷,間斷,淨業不能有成。當勇猛,不可疲怠,疲怠,淨業亦不能成。長久不勇猛即有退,勇猛不長久即無進。

當念佛時不可有別想,無有別想即是
當念佛時須了了分明,了了分明即是
一念中止觀具足,非別有止觀。
止即定因,定即止果,觀即慧因,慧即觀果。
一念不生,了了分明,即寂而照。了了分明,一念不生,即照而寂。
能如是者,淨業必成。如此成者,皆是上品。一人乃至百千萬億人,如是修,皆如是成就,念佛者可不慎

【按】大師千言萬語,只教人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當持名時,應萬緣放下,一念單提,不期小效,不求速成,只一心常恁麼念,念到無有別想即是止,了了分明即是觀,一念中止觀具足,寂照不二,能如是者,必生上品。願從此入,攝心專注而念,無雜無間,精進不輟。

敬錄  念佛法要(卷一)  淨業弟子惕園毛凌雲敬輯 http://book.bfnn.org/books2/1142.htm#a1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