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飯粗衣未足羞 心田失種卻堪愁 趁早在生修淨土 莫教臨死怨閻羅

手把楊枝臨水坐 靜思往事似前身 鏡花水月皆幻相 知君有日悟歸程

2010年7月12日 星期一

142.不可執理廢事...143.信願持名...世間萬事,甘讓人先,信願持名,決不落後

茅蓬札記第二輯 圓因法師著

142.不可執理廢事
印光大師說:
須知見理縱能與佛齊,修持當尊普通事相,
庶不致執理廢事,落豁達空,撥無因果之無底深坑耳。

143.信願持名

世間萬事,甘讓人先,
信願持名,決不落後。

敬錄 茅蓬札記第二輯 圓因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2/1637.htm#a142

印光大師:每有聰明人,涉獵禪書,覺其有味,遂欲以禪自命,以為通方高人..皆屬不知禪淨所以,妄自尊大之流類

茅蓬札記第二輯 圓因法師著

100.盲禪不可依從
印光大師說:
每有聰明人,涉獵禪書,覺其有味,遂欲以禪自命,以為通方高人,
皆屬不知禪淨所以,妄自尊大之流類。
如是知見,斷斷不可依從,依之則了脫生死,恐經塵點數劫,尚無望也。

101.嚴以律己,寬以待人

嚴以律己,寬以待人。

敬錄 茅蓬札記第二輯 圓因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2/1637.htm#a100

《印祖法語》92.不見有德..常人總不見自己有過,聖人總不見有德,不見有過,故其過山積,不見有德,故德天高

茅蓬札記第二輯 圓因法師著

92.不見有德

常人總不見自己有過,聖人總不見有德,不見有過,故其過山積,不見有德,故德天高。
《印祖法語》

敬錄 茅蓬札記第二輯 圓因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2/1637.htm#a92

歧路指歸重排流通引言...印光大師 鑑定 李德明 參定 戰德克 編述

歧路指歸 印光大師 鑑定 李德明 參定 戰德克 編述
歧路指歸重排流通引言

時當末法,去聖時遙,人心陷溺,眾生業重,所感天災人禍,相繼頻仍;
人民困苦,不堪言狀。
每有欲謀徑路,求出離者,仍苦魔外縱橫,異說紛紛,莫衷一是;稍不選擇,便入歧途,
又難免遭不堪設想之危險。
有心救濟之明眼人觀之,真不禁浩歎。

奈深經奧論,普通人不能了解,若無淺近通俗投機之文字以導之,殊難為力。
德克居士,洞悉其中癥結,利人心殷,
特編一書,
將世間所有會自悟悟人,一切不當信奉之旁門外道,
及雖是真正佛法,但不易修習之高深法門,
略為各說所以,令人免入邪道,自貽伊戚,
及不致徘徊歧路,蹉跎一生;

然後再將簡直切當,人人可行,最易成功之淨土法門,詳為指點,
俾人驀直行去,出此苦海,登彼樂邦,毫無疑誤。
重重駮問,剖晰分明,令人疑團冰釋,信受奉行;命名歧路指歸,
殊與事實相應;
誠為普通初機人,信奉佛法,離苦得樂之一大明導。
今排印流通,奉 印老人命,而為之引。

中華民國二十五年元月吉日苦惱比丘德森寫於蘇州報國寺清淨室

敬錄 歧路指歸 印光大師 鑑定 李德明 參定 戰德克 編述
http://book.bfnn.org/books/0337.htm#a01

出苦第一妙法 隨緣消業第一妙法

思歸集 釋如岑敬輯 印光法師鑒定

印光大師

念佛要常作將死將墮地獄想,
則不懇切亦自懇切,
不相應亦自相應。
以怖苦心念佛,
即是出苦第一妙法。
亦是隨緣消業第一妙法。

敬錄 思歸集 釋如岑敬輯 印光法師鑒定
http://book.bfnn.org/books3/2050.htm#a03

印光大師

思歸集 釋如岑敬輯 印光法師鑒定

印光大師

(蓮宗十三祖也,趙姓,郃陽人,博通宗教,專修淨業,歷住終南,紅螺,普陀,民十九,至吳創
建靈巖淨宗道場,教人以倫常因果為基礎,念佛生西為歸宿,印贈佛書五百萬部,佛像百餘萬幀,
民廿九年冬,於靈巖念佛坐化,荼毗,卅二齒全存,五色舍利數千粒,世壽八十,僧臘六十,遺著
百萬言,弟子廿餘萬,類多賢哲,及党國聞人。)

師云,淨土法門,
釋迦彌陀之所建立也。
文殊普賢之所指歸也。
馬鳴龍樹之所弘揚也。
匡廬,天臺,清涼,永明,蓮池,蕅益之所發揮宣導,
以普勸乎若聖若凡,或愚或智也。

念佛一法,乃佛教之總持法門,但有專念自佛,專念他佛,兼念自他佛之不同。
專念自佛者,如諸經中,深窮實相,以期證悟,乃於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七大等諸法
中,以般若智照,了達此一切法,當體全空,親見本具妙真如性。
念佛一事,最要在了生死。
既為了生死,則生死之苦,自生厭心,西方之樂,自生欣心。
如此則信願二法,當念圓具。再加以至誠懇切,如子憶母而念。
則佛力,法力,自心信願功德力,三法圓彰,猶如杲日當空,縱有濃霜層冰,不久即化。

既欲修持淨業,必須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戒殺吃素,護惜物命,信願念佛,求生西方。
內為父母,兄弟,姐妹,外而親戚,朋友,鄉党,鄰里,咸皆以此奉勸。
無論彼之能信受與否。
固不可不令彼一得聞知也。

念佛人,但能真切念佛,自可仗佛慈力,免彼刀兵水火。
即宿業所牽,及轉地獄重報,作現生輕報。
偶罹此殃,但於平日,有真切信願,定於此時,蒙佛接引。

既有真信切願,當修念佛正行。
言念佛正行者,各隨自己身分而立,不可定執一法。
如其身無事累,固當從朝至暮,從暮至朝,行住坐臥,語默動靜,穿衣吃飯,大小便利,一切時,
一切處,令此一句弘名聖號,不離心口。
若盥漱清淨,衣冠整齊,及地方清潔,則或聲或默,皆無不可。
或睡眠及裸露洗浴大小便時,及至污穢不潔之處,只可默念,不宜出聲。
默念功德一樣,出聲便不恭敬。
勿謂此等時處念不得佛,須知此等時處出不得聲爾,
又睡若出聲,非唯不恭敬,且致傷氣,不可不知。

念佛用功最妙之方法,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都攝六根者,即是念佛之心,專注於佛名號,即攝意根,口須念得清清楚楚,即攝舌根。耳須聽得
清清楚楚,即攝耳根。此三根攝於佛號,則眼決不會亂視。念佛時眼宜垂簾,不可睜大。眼既攝
矣,鼻也不會亂嗅,則鼻亦攝矣。身須恭敬,則身亦攝矣。六根既攝而不散,則心無妄念,唯佛是
念,方為淨念。六根不攝,雖則念佛,心中仍然妄想紛飛,難得實益。若能。常都攝六根而念,是
名淨念相繼。能常常淨念相繼,則一心不亂,與念佛三昧,均可漸得矣。

欲心不貪外事,專念佛。
不能專,要他專。
不能念,要他念。
不能一心,要他一心等。
亦無奇特奧妙法則,
但將一個死字,貼在額顱上,掛在眉毛上。
心常念曰,我某人,從無始來,直至今生,所作惡業,無量無邊。
假使惡業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
宿生何幸,今得人身,又聞佛法。
若不一心念佛,求生西方,一氣不來,定向地獄鑊湯爐炭劍樹刀山裏受苦,
不知經幾多劫。
(師說,乃至變餓鬼諸苦,及變畜生諸苦等。)雖欲出離,末由也已。

念佛雖貴心念,亦不可廢口誦。以身口意三,互相資助,況欲攝心以證三昧者乎。

念佛要常作將死將墮地獄想,
則不懇切亦自懇切,
不相應亦自相應。
以怖苦心念佛,即是出苦第一妙法。亦是隨緣消業第一妙法。

念佛時,必須至誠。
或有時心中悲痛起來,此係善根發現之相。但切勿常常如是,否則必著悲魔。凡有適意事,不可過
於歡喜,否則必著歡喜魔。

念佛時,眼皮須垂下,不可提神過甚。以致心火上炎,或有頭頂發癢發痛等病,必須調停適中。

大聲念,不可過於致力,以防受病。

掐(音恰)珠念,能防懈怠,但靜坐念佛,切不可掐,掐則指動而心不能定,久必受病。

念佛心不歸一,由於生死心不切。
若作將被水沖火燒,無可救援之想,及將死將墮地獄之想,則心自歸一,無須另求妙法。
故經中屢云,思地獄苦,發菩提心。
此大覺世尊最切要之開示,惜人不肯真實思想爾。
地獄之苦,必水火之慘深無量無邊倍。
而想水沖火燒則悚然,想地獄則泛然者。
一則心力小,不能詳悉其苦事。
一則親眼見,不覺毛骨悚然爾。

病與魔皆由宿業所致。汝但能至誠懇切念佛,則病自痊癒,魔自遠離。
倘汝心不至誠,或起邪淫等不正之念。則汝之心,全體墮於黑暗之中,故致魔鬼擾擾。
汝宜於念佛畢回向時,為宿世一切怨家回向,令彼各沾汝念佛利益,超生善道。

於未得一心前,斷斷不可萌見佛之念。
能得一心,則心與佛合,心與道合。欲見即可頓見,不見亦了無所礙。
倘急欲見佛,心念紛飛。欲見之念,固結胸襟,便成修行大病。
久之則多生怨家,乘此躁妄情想,現作佛身,企圖宿怨,
自己心無正見,全體是魔氣分,
一見便生歡喜。
從茲魔入心腑,著魔發狂。
雖有活佛,亦莫如之何矣。但能一心,何須預計見佛與否。

關中用功,當以專精不二為主。心果得一,自有不可思議感通。
於未一心前,切切不可以躁妄心,先求感通。一心之後,定有感通,感通則心更精一。
所謂明鏡當台,遇形斯映,紜紜自彼,與我何涉。心未一而切求感通,即此求感通之心,
便是修行第一大障。
況以躁妄格外企望,或致起諸魔事,破壞淨心。

凡念佛人,各須務實克己習氣,與人方便。
凡可說者,雖與我有仇,亦須為說,令其趨吉避凶,離苦得樂。
平時侃侃鑿鑿,與人說因果報應,生死輪迴。
並念佛了生死之道。與教兒女為立太平之基等義。
心如弦直,語無模棱。居心可以質鬼神,作事決不昧天理。
若到臨終,決無此種可憐可憫之現象。
(因有黃某臨終時極慘,似當墮餓鬼道,其友人函懇印老證明,
此上一段開示,即老人開導其友人者。)

汝之念佛氣悶,非體弱之故,乃業障所使,汝但懇切至誠念佛。
如念不來,則心常憶想。能念則仍須用口念,否則但心轉心憶,久久此業即消。
以後凡居心行事,必須向厚道一邊做,厚則載福,薄則無福可得。
若在加之以刻,險,奸,巧,則便如山峰峻峙,任何雨澤皆不受,任何草木皆不生矣。

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綿綿密密,常時憶念。
凡有忿怒,淫欲,好勝,賭氣,等念,偶爾萌動,
即作念云,我念佛人,何可起此種心念乎。
念起即息,久則凡一切勞神損身之念,皆無由而起。
終日由佛不可思議功德,加持身心,敢保不須十日,即見大效。
若只偶爾念一句兩句,便欲見效,則是自欺欺人。
雖亦仍有功德,欲卻由此愈病,則決不可得。
凡事均以誠為本。修持可不用其誠,而欲得愈病滅苦之利益乎。

念佛之樂,唯真念佛者方知。
然必至誠懇切,攝心而念,不可著外境相。
否則心地不通,觀道不熟,魔境現前,亦不了知,
則殆矣。切囑。切囑。

觀想一法雖好,必須了知所見之佛像,乃屬唯心所現。
若認做心外之境,或致著魔發狂,不可不知。
若認做外境,作塊然實有,便成魔境矣。合眼開眼,但取合宜可也。

近來修行者,多多著魔,皆由以躁妄心,冀勝境界。
勿道其境是魔,即其境的是勝境,一生貪著歡喜等心,則便受損不受益矣,
況其境未必的確是勝境乎。
倘其人有涵養,無躁妄心,見諸境界,直同未見,既不生貪著,又不生恐怖驚疑,勿道勝境現有
益,即魔境現亦有益。何以故,以不為魔轉,即能上進故。此語不常對人說,因汝有此種事,故不
得不說也。

念佛之人,當存即得往生之心。若未到報滿,亦只可任緣。倘克期欲生,若工夫成熟,則固無礙,否則只以求心,便成魔根。倘此妄念,結成莫解之團,則險不可言。

念佛心不歸一,當攝心切念,自能歸一。
攝心之法,莫先於至誠懇切。心不至誠,欲攝莫由。既至誠已,猶未純一,當攝耳諦聽。
無論出聲默念,皆須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
默念雖不動口,然意地之中,亦仍有相。)
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聽得清清楚楚,如是攝心,妄念自息矣。

所謂十念記數者,當念佛時,從一句至十句,須念得分明,仍須記得分明。
至十句已,又從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隨念隨記,不可掐珠,唯憑心記。
若十句直記為難,可分為兩氣。
則從一至五,從六至十。若又費力,當從一至三,從四至六,從七至十,作三氣念。
念得清楚,記得清楚,聽得清楚,妄念無從著腳,一心不亂,久當自得爾。

念佛回向,不可偏廢。回向即信願之發於口者。
然只宜於夜課畢,及日中念佛誦經畢行之。
念佛當從朝至暮不間斷。其心中但具願生之念,即是常時回向。

日用之中,所有一絲一毫之善。及誦經禮拜種種善根,皆悉以此功德,回嚮往生。
如是則一切行門,皆為淨土助行。猶如聚眾塵而成地,聚眾流而成海,廣大淵深,其誰能窮。
然須發菩提心,誓願度生。所有修持功德,普為四恩三有,法界眾生回向,
則如火加油,如苗得雨。既與一切眾生深結法緣,速能成自己大乘勝行。
若不知此義,則是凡夫二乘自利知見,雖修妙行,感果卑劣矣。

每日功課回向,
一一當與法界眾生。若此功課為此,彼功課為彼,亦非不可。
然必又有普回向之願,方為與三種回向相合。
三種回向者,一回向真如實際,心心契合。
二回向佛果菩提,念念圓滿。
三回向法界眾生,同生淨土。

曰誠,曰恭敬,此語舉世咸知,此道舉世咸昧。
某某由罪業深重,企消罪業,以報佛恩。
每尋求古德之修持懿範,由是而知誠與恭敬,實為超凡入聖,
了生脫死之極妙秘訣,故常與有緣者諄諄言之。

律不獨指粗跡而已,若不主敬存誠,即為犯律,而因果又為律中綱骨。
若人不知因果,及瞞因昧果,皆為違律。念佛之人,舉心動念,常與佛合。
則律教禪淨,一道齊行矣。

念佛法門,以信願行三法為宗。
以菩提心為根本。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為因該果海,果徹因源之實義。
以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為下手最切要之工夫。
由是而行,再能以四弘誓願,常不離心。
則心與佛合,心與道合,現生即入聖流,臨終直登上品,庶不負此生矣。

有一秘訣,剴切相告,竭誠盡敬,妙妙妙妙。

敬錄 思歸集 釋如岑敬輯 印光法師鑒定
http://book.bfnn.org/books3/2050.htm#a03

切不可癡心妄想怕死,有怕死的心,就不得往生了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人生在世,皆不能免疾病死亡之苦。
當此等苦事發現之時,唯有放下萬緣,一心念南無阿彌陀佛。

若氣促,則只念阿彌陀佛四字,一心求佛慈悲接引你往生西方。
除此一念之外,
心中不可再起一絲毫別種的想念,
亦不可望病速好,
亦不可另起求神求天保佑的想念。
有此想念,便與阿彌陀佛之心隔開了,因此便不能得佛慈加被之力。

你要曉得,天地父母,均不能令你出生死輪迴;
唯有阿彌陀佛,能令你出生死輪迴。
你若肯放下一切,一心念佛,
若世壽未盡,就會速好。
若世壽已盡,即往生西方。
然不可求病速愈,只可求速往生。
求病癒,若壽盡,便不得往生;
求往生,若壽未盡,則速得痊愈。
切不可癡心妄想怕死,有怕死的心,就不得往生了。

我們在世間,猶如蛆在糞坑裏,囚在監牢裏,苦得受不了。
往生西方,如出糞坑監牢,到清淨安樂逍遙自在之家鄉,
何可怕死。
若有一怕死的心,便永遠在生死輪迴中受苦,永無出苦的時期了。

你若能出聲念,則小聲念;
不能出聲,則心裏默念。
耳朵聽別人念,心中亦如此念。
又眼睛望著阿彌陀佛,心中想著阿彌陀佛。

有別種念起,當自責曰:我要仗佛力生西方,何可起此種念頭,壞我大事。
你若能依我所說的念,決定會往生西方,了生脫死,超凡入聖。(示華權師病中法語)

敬錄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http://book.bfnn.org/books/0543.htm#a10

此心若誠,必能滿願。如乘大火輪,又遇順風,不離當念,即生西方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汝病既重,但當一心念佛,求佛接引往生西方。
此心若誠,必能滿願。

至於所有罪業,不必以此為慮。
以果能極力至心求生西方,即可仗佛慈力,帶業往生。
譬如大石裝於船中,即可由海此岸,以至彼岸。

須知佛力不可思議,
法力不可思議,
自性功德力不可思議。
此三不可思議,
若無信願念佛之至誠心,則無由發現。

有至誠求生西方之心,
此三種不可思議大威神力,即得顯現。
如乘大火輪,又遇順風,不離當念,即生西方。(示馮右書居士臨終法語)

敬錄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http://book.bfnn.org/books/0543.htm#a10

念阿彌陀佛,極功尚能成佛,豈不能延壽,而令速死乎!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人有大病,即當作往生想,
一心念佛。

若壽未盡,由念佛故,即可速愈。
至於為人助念,何可為念觀音,又為祈壽乎!

念佛,壽未盡,亦能延生。
念觀音,則無求生之心念。
若壽已盡,則誤事。

非念佛定死,念觀音定不能往生。
然癡人以無求往生之心念之,故亦成誤事之一種業感也。
無量光即消災,無量壽即延壽。
念阿彌陀佛,極功尚能成佛,豈不能延壽,而令速死乎!(復卓智立居士書)

敬錄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http://book.bfnn.org/books/0543.htm#a10

切不可求人天福報。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古人云,不為良相,必為良醫,以醫能救人故也。
須知佛為大醫王,能治人身心及生死等病。汝年七十一歲,惜昔年未知佛法之所以然,今幸知之,
亦不必以遲聞為歉。
但當認真生信發願,念佛求生西方。
切不可求人天福報。

須知佛開念佛法門,唯期一切眾生現生即生淨土。
若人順從佛言以修,必能仗佛慈力往生西方,
校比生入大富大貴處尚容易。
何也?

以依佛言教,佛必垂慈加被故也。
閣下既知仙劫有數,佛壽無量。
當此高年,正宜於念佛法門,專精致力。
其餘禪教諸法,且從簡略。
以彼諸法,廣大深遠。不易研窮。
即窮到極處,尚須歸宗淨土法門,方能究竟了辦。


凡淨土經論,當急急研窮,依教奉行。
不可以已見不到,稍生一念疑心。
仰信佛祖誠言,生信發願,持佛名號。
自能蒙佛慈力,接引往生。
一得往生,則便超凡入聖,了生脫死。
長侍彌陀,參隨海眾。
當即徹證無生,速登補處矣。(復酈隱叟書)

敬錄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http://book.bfnn.org/books/0543.htm#a10

淨業若熟,今日即生更好,若未熟,即欲往生,便成揠苗助長。

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淨業若熟,今日即生更好,
若未熟,即欲往生,便成揠苗助長。
誠恐魔事一起,不但自己不能往生,
且令無知咸退信心,謂念佛有損無益,
某人即是殷鑒,則其害實非淺鮮。
祈將決定刻期之心,改作唯願速生之心,即不生亦無所憾
但致敬致誠,以期盡報往生,則可無躁妄團結,致招魔事之禍。(復念佛居士書)

敬錄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http://book.bfnn.org/books/0543.htm#a10

一切任彼前業,不去妄生計校,倘信願真切,報終命盡,便即神超淨域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修西方人,今日死也好,再活一百二十歲死也好。

一切任彼前業,不去妄生計校,倘信願真切,報終命盡,便即神超淨域,
業謝塵勞,蓮開九品之花,佛授一生之計矣。

當須發決定心,臨終定欲往生西方,
且莫說碌碌庸人之身,不願更受,
即為人天王身,及出家為僧,一聞千悟得大總持大宏法化,
普利眾生之高僧身,亦視之若毒荼罪藪,決定不生一念欲受之心,如是決定,
則己之信願行,方能感佛,
佛之誓願,方能攝受,
感應道交,蒙佛接引,直登九品,永出輪迴矣。(復高邵麟居士書)

敬錄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http://book.bfnn.org/books/0543.htm#a10

(上海法藏寺念佛開示)極樂世界,方是俺故鄉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修行人須知娑婆苦,極樂樂;
要願離娑婆苦,願得極樂樂。
不可求人天福報,譬如處牢獄之求歸家鄉;然娑婆世界,乃一大牢獄也。
極樂世界,方是好家鄉。

古人詩云,自是不歸歸便得,故鄉風月有誰爭。
諸君果能一心念佛,求生西方,西方有誰爭哉?
要歸家鄉,不可猶豫,謂再過幾年,則不能與佛相應,
至誠懇到、真信切願即是西方種子。

蓋淨土一門,以信願行三法為宗,如鼎三足,缺一不可。
或專崇行持,而不尚信願,則執理廢事,乃屬自力法門。
與專以自性唯心,而不仗佛力之執理廢事,同一過失。

所以蕅益大師云,
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
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
篤哉斯論,不可不知。(上海法藏寺念佛開示)

敬錄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http://book.bfnn.org/books/0543.htm#a10

古云:縱然生到非非想,不如西方歸去來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古云:縱然生到非非想,不如西方歸去來。

果能老實念佛,乘彌陀之願船,歸極樂淨土家鄉,是可預蔔。
此乃千經萬論,處處指歸。

若不此是歸,定如貧子,不識故土,
不憶慈父,而甘漂泊他鄉,
以轉於溝壑也。
若不擬不議,一心歸去,始知自性本來清淨,又何處求歸相、淨相耶?
古又云;自是不歸歸便得,故鄉風月有誰爭。
歸淨歸淨,念茲在茲!(復於歸淨居士書)

敬錄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http://book.bfnn.org/books/0543.htm#a10

(淨業社開示法語)不獨家人父子,應當勸導。即一切有緣之人,亦當如是勸導也。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一句阿彌陀佛,即佛所證之無上菩提覺道。

吾人若能以此名號自熏。久而久之,即能與佛氣分相同。
況此一句,無一人不能念。
即或懶惰懈怠不肯念,聞大家念佛音聲,亦有利益。
兩兩比較,故勝於念經多多矣。

以念佛最極簡便。
即不念佛者,聞佛音聲,一歷耳根,即種善根。

由此一句佛號,灌入八識田中,將來遇緣即發。
設使怨鬼惡病逼迫,念佛便能卻之。
所以凡具信心念佛的人,應當以此普勸修持。
不獨家人父子,應當勸導。即一切有緣之人,亦當如是勸導也。(淨業社開示法語)

敬錄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http://book.bfnn.org/books/0543.htm#a09

(淨業社開示法語)不獨家人父子,應當勸導。即一切有緣之人,亦當如是勸導也。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一句阿彌陀佛,即佛所證之無上菩提覺道。

吾人若能以此名號自熏。久而久之,即能與佛氣分相同。
況此一句,無一人不能念。
即或懶惰懈怠不肯念,聞大家念佛音聲,亦有利益。
兩兩比較,故勝於念經多多矣。

以念佛最極簡便。
即不念佛者,聞佛音聲,一歷耳根,即種善根。

由此一句佛號,灌入八識田中,將來遇緣即發。
設使怨鬼惡病逼迫,念佛便能卻之。
所以凡具信心念佛的人,應當以此普勸修持。
不獨家人父子,應當勸導。即一切有緣之人,亦當如是勸導也。(淨業社開示法語)

敬錄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http://book.bfnn.org/books/0543.htm#a09

現生即入聖流,臨終直登上品,庶可不負此生矣。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今之世道,乃患難世道。

雖曰念佛能滅宿業,
然須生大慚愧,生大怖畏。
轉眾生之損人利己心,
行菩薩之普利眾生行。
則若宿業若現業,皆被此大菩提心中之佛號光明,為之消滅淨盡也。

若前生及昔日曾作大業。今雖止惡,未能力修眾善。
及但泛泛然念佛。則功過不相敵,固難免或罹惡報耳。
非念佛之功虛棄也。
以未發菩提心,特以惡業廣大,不能相掩耳。
倘能發大菩提心,則如杲日當空,霜露立消。

念佛法門,以信願行三法為宗。以菩提心為根本。
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為因該果海,果徹因源之實義。
以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為下手最切要之工夫。
由是而行,再能以四弘誓願,常不離心。
則心與佛合,心與道合。
現生即入聖流,臨終直登上品,庶可不負此生矣。(復康寄遙居士書)


敬錄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http://book.bfnn.org/books/0543.htm#a09

佛法廣大,雖登地菩薩,不能盡知。但能懇切至誠念佛,只此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便可出生死,證涅槃,圓成佛道。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佛法廣大,雖登地菩薩,不能盡知。

然欲得實益,只此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便可出生死,證涅槃,圓成佛道。

我等下根凡夫,非從極約之法門做,則只成種善根而已。
欲得現生就了生死,夢也夢不著。

念佛法門,如如意寶珠,能隨人意,雨一切寶。
但能懇切至誠念佛,自然消除罪,增長善根。
超度先亡,俱生西方。
何不可云仗佛慈力,往生西方。(復陳蓮英居士書)

敬錄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http://book.bfnn.org/books/0543.htm#a09

白居易詩云,普願法界眾,同念阿彌陀。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白居易云,
餘年七十一,不復事吟哦,
看經費眼力,作福畏奔波,
何以度心眼,一句阿彌陀,
行也阿彌陀,坐也阿彌陀,
假饒忙似箭,不廢阿彌陀,
日暮而途遠,吾生已磋跎,
旦夕清淨心,但念阿彌陀,
達人應笑我,多卻阿彌陀,
達又作甚麼,不達又如何,
普願法界眾,同念阿彌陀。(復方耀廷居士書)

敬錄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http://book.bfnn.org/books/0543.htm#a09

念佛一法,超凡入聖。仗 佛 力 了 生 死 法 門,即 生 可 以 做 到。今幸遇之,切勿錯過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遺傳之病,亦宿業所感。當至誠懇切念佛及觀音聖號,當可即愈,而不復遺傳矣。

所言解脫之門,唯有信願念佛,求生西方一法。
此係仗 佛 力 了 生 死 法 門,即 生 可 以 做 到。

若不專修此法,修其他種種法門者,非博地凡夫一生兩生所做得到。
吾人從無始來,至今尚在生死輪迴中者,皆因其中未遇淨土法門。
或遇而不修所致也。
今幸遇之,切勿錯過。

信願行三法,為淨土正宗。
第一要有真信。
有真信,必定有真願真行。
否則不名真信。
念佛一法,尚能超凡入聖。況遺傳病有不即愈乎?(復琳圃居士書)

敬錄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http://book.bfnn.org/books/0543.htm#a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