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居士如何修行(律篇)大願法師講述
和婉規勸免摩擦
夫妻之間並非不能糾正對方的缺點,
假如說對方做法偏差,而我卻什麼都不說,容易造成姑息養奸,這樣也不可以。
若對方有稍微的錯誤我們要糾正時,切記!不要太過直率,
先找個適當的地方,用柔和、婉轉的語氣向對方建議、好好地商量,
在他精神好、情緒好時才商量,
當他情緒不好時,我們最好不要開口,
我們也要選對時節和因緣,
絕不可以一看到人做錯了就一句話罵過去,哦!
這樣他會耐不住,會一句、兩句馬上回應出來,事端就產生了,
一場戰爭就無法避免了。
所以要觀看因緣有成熟否?
時間適當否?
講話角度要婉轉柔軟才可以提供意見,
不能直話直說,說出他的錯誤和弱點,
專找他的瘡疤,而且一下子全搬出來,
這樣他會發脾氣,他會惱羞成怒,不高興,一句兩句回應個沒完。
若我忍辱不夠,換我一句兩句又回應出去,這樣相罵就產生了。
有的更粗魯,當你直接向他問話時,他不會回答你,直接和你相罵,
他內心早有個記恨心,說你就是看他不好,
或是當時要娶親時,嫌他家太窮,不是嫁妝太少,不然就是聘金太少,
或是過去如何如何的不是等等,從壞的一直想,說你就是只會欺負他,
講他的壞處,對他講話都不客氣,由此他的內心就開始記恨,
記著一天、二天、三天、五天,七天……。
當有一天,機會、因緣成熟時,就暴露出來了。
暴露出來,產生問題,常記恨在心中,
永遠無法抹滅,這都是有可能的。
其實夫妻之間,任何一方都有相當可取之處,你要誠心欣賞他及讚歎他,
先生有先生的好處,妻子要欣賞和讚歎他;
妻子有的好處,先生要欣賞和讚歎她,
如此才可以。
不可以說他有好處不去欣賞,也不讚歎,而只看他壞處,
這未免太可惜了,
就如欣賞一朵花似的,你要讚歎它開得好美,縱使有一點瑕疵,
你也知道那是一種缺陷美。
還有,不要忘了,一有機會,要將對方的好處提出來稱讚一番。
語言是是非的來源,也是傳佈的工具,
嘴巴能夠來讚歎別人,我們也靠嘴巴傳佈我們的意思,
只是語言很容易造業,也很容易引起糾紛。
所以一位修行人,若要改善行為,必先懂得語言相和的道理,
若是語言溝通能夠達到「語言相和」,夫妻間的共同生活,就不會產生惡劣的結果,
而常常都能保持恩愛幸福。
有人認為佛教家庭不該有幸福快樂的夫妻生活,我卻不這樣想,你也不否認吧?
或許有人懷疑夫妻修行真的能夠幸福快樂嗎?
持否定答案的人,其實他是不瞭解佛教,他認為說學了佛,夫妻不能在一起,不能合好,
這是不對的。
我們應該瞭解,我們是個在家居士,夫妻之間一定要求幸福、求快樂,
要不然你就不是在家居士的修行人了。
像佛陀制定五戒的目的,就是要讓家庭道德方面做到圓滿。
而佛陀所講的「四大皆空」,被不明究理的人誤用得慘兮兮!
很多人說,哎喲!你們學佛的人,都四大皆空了,還要什麼夫妻和樂?
修行人都在四大皆空還要錢幹什麼?
唉呀!
這是放棄,不是四大皆空的意義。
四大皆空無關夫妻和樂
「四大皆空」就是說地、水、風、火,四大本來都是空的,
不能控制的,不屬於誰的,
它們可以單獨存在,也可以和合存在,
縱使和合存在而成為人或動物,仍然還是四大,不屬於誰的。
人的肉體是由地、水、風、火四大結合的,
地就是人的骨肉,水就是人的血、尿、汗、唾液……,火就是人的溫度,風就是人呼吸的氣,人就
由這四大因素來結合。才會變成有肉體的軀殼,
在生長過程中,需要藉由身外的四大(食物、空氣、水……),不停的補充,
作出新陳代謝作用以維持身命,四大欠一項,我們的生命就一命嗚呼哀哉了!
但是很多人誤解四大皆空,
以為修行人什麼都不可以做,才能四大皆空。
其實不管你有沒有修行,四大本來都是空無自性的,
終歸有一天人會死亡(四大分散),
那時候,四大還是四大,並沒有因死亡消失,
它們又是由和合的狀態分散開來而已!
所以四大皆空與夫妻幸福圓滿是毫無關係的。
本來不管人有修行,或沒修行,不管是好人,不管是壞人,四大皆是空。
人的軀殼壞了(死了),
有人用火燒了它,水大化成蒸氣,風大回歸空氣中,火大融入氣溫中,
地大化成灰燼,結果四大還是四大,並沒有消失,
只是狀態改變而已!
有人將死屍埋在地下,屍體就被蟲蛀爛了,四大有的養肥了這些蟲,有的變了血水,
等於都一樣,四大還是四大,只是暫時分散,
但都不會消失的,任何人奈何不了它,也無法讓它滅盡,
所以叫做四大皆空。
夫妻百世恩,一定要求幸福、求快樂,
但是也要體會四大皆空,總有一天會分離,分開之後,任何一方不可以煩惱、痛苦,
不能說分開之後,我們就吃不下、睡不著。
雖然人是有感情的動物,但是我們要這樣想:世事無常,人總是會分開的。
一個在家居士佛教徒,夫妻之間建立圓滿,你才有辦法繼續修上去。
否則,你要檢討自己修行的方法是否正確?
要不然我們怎麼會愈修行,家中愈不和!
愈修行,夫妻距離愈遠。
應該愈修行,家中愈和樂,夫妻距離愈近,
這樣才是真正的修行。
佛陀只叫你不要執著,
不是叫你放棄夫妻、父子、親族等等的感情,
是要瞭解四大皆空,因緣聚合分散,誰也做不了主。
因此沒有必要憂悲苦惱。
佛陀要我們有這個正見而已。
佛教所說的教義是如此的圓滿,
可惜的是,無緣認識佛教的人,無法自己理解,大多產生誤解。
恭錄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律篇)大願法師講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031.htm#a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