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飯粗衣未足羞 心田失種卻堪愁 趁早在生修淨土 莫教臨死怨閻羅

手把楊枝臨水坐 靜思往事似前身 鏡花水月皆幻相 知君有日悟歸程

2011年7月23日 星期六

問。三塗之內。還具分別俱生不

CBETA T48 No. 2016《宗鏡錄》卷74 永明大師

T48n2016_p0830a01(00)║ 問。三塗之內。還具分別俱生不。

T48n2016_p0830a02(01)║ 答。護法云。

T48n2016_p0830a03(02)║三塗內總無分別。而不發業。如猿猴之類。

T48n2016_p0830a04(03)║所有煩惱。皆是強盛俱生。而非分別。設造業者。

T48n2016_p0830a05(02)║但是別報。若有分別造總報者。即永無出期。 問。

T48n2016_p0830a06(01)║既有分別種子。何不造總報。 答。闕主伴故。

T48n2016_p0830a07(01)║現行是主。種子助發是伴。 問

T48n2016_p0830a08(07)║若說三塗不造業者。如何大力鬼打舍利弗頭。便入地獄。

T48n2016_p0830a09(02)║鸚鵡鳥聞四諦法。而得生天。 答。此等造別報。

T48n2016_p0830a10(02)║此業有力。能助昔日總報。總報被助已。

T48n2016_p0830a11(04)║便能隨業勢墜地昇天。又古德。問。人天趣中。

T48n2016_p0830a12(04)║定總發業不。 答。人中北洲。不造總別二報業。

T48n2016_p0830a13(04)║以無分別相。餘三洲即發業。并此洲癡人不發業。 

T48n2016_p0830a14(01)║問。前言三塗無分別。如何知父母等。如慈烏反哺。

T48n2016_p0830a15(00)║貓狗識人。知人嗔喜。 答。此不是分別煩惱。

T48n2016_p0830a16(01)║彼任運分別。非煩惱分別。

敬錄 CBETA T48 No. 2016《宗鏡錄》卷74 永明大師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48/2016_074.htm

問。動識相與真心性。既非一異。為復可壞不可壞。若不可壞。則為墮常。若可壞。則歸斷滅

CBETA T48 No. 2016《宗鏡錄》卷74 永明大師


T48n2016_p0827c24(05)║問。動識相與真心性。既非一異。

T48n2016_p0827c25(03)║為復可壞不可壞。若不可壞。則為墮常。若可壞。

T48n2016_p0827c26(02)║則歸斷滅。 答。既非一而非是異。

T48n2016_p0827c27(07)║即亦可壞而不可壞。起信論云。一切心識相。即是無明相。

T48n2016_p0827c28(02)║與本覺非一非異。非是可壞。非不可壞。

T48n2016_p0827c29(03)║如海水與波。非一非異。波因風動。非水性動。

T48n2016_p0828a01(03)║若風止時。波動即滅。非水性滅。眾生亦爾。

T48n2016_p0828a02(04)║自性清淨心。因無明風動。起識波浪。如是三事。

T48n2016_p0828a03(03)║皆無形相。非一非異。然性淨心。是動識本。

T48n2016_p0828a04(03)║無明滅時。動識隨滅。智性不壞。根本無明滅者。

T48n2016_p0828a05(01)║是合風滅。相續即滅者。業識等滅。合動相滅也。

T48n2016_p0828a06(00)║智性不壞者。隨染本覺神解之性。名為智性。

T48n2016_p0828a07(00)║是合濕性不壞。

敬錄 CBETA T48 No. 2016《宗鏡錄》卷74 永明大師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48/2016_074.htm

夫生死輪迴。不待外緣。既由內識。此即有漏異生。生死相續。諸佛菩薩淨法相續。為復亦由內識。為復別有淨體


CBETA T48 No. 2016《宗鏡錄》卷74 永明大師


T48n2016_p0826c22(00)║夫生死輪迴。不待外緣。既由內識。

T48n2016_p0826c23(04)║此即有漏異生。生死相續。諸佛菩薩淨法相續。

T48n2016_p0826c24(03)║為復亦由內識。為復別有淨體。 答。淨法相續。

T48n2016_p0826c25(02)║應知亦然。云。謂無始來。依附本識有無漏種。

T48n2016_p0826c26(01)║由轉識等數數熏發。漸漸增勝。

T48n2016_p0826c27(06)║乃至究竟得成佛時。轉捨本來雜染識種。

T48n2016_p0826c28(07)║轉得始起清淨種識。任持一切功德種子。由本願力。盡未來際。

T48n2016_p0826c29(00)║起諸妙用。相續無窮。由此應知。唯有內識。

T48n2016_p0827a01(01)║云。由法爾種新所熏發。由本願力。

T48n2016_p0827a02(04)║即佛世尊利他無盡。清淨種識。皆通現種。

T48n2016_p0827a03(05)║皆唯第八能持種故。由此上來。所說染淨道理。

T48n2016_p0827a04(04)║應知諸法相續。唯有內識也。

敬錄 CBETA T48 No. 2016《宗鏡錄》卷74 永明大師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48/2016_074.htm

問。生滅因緣。別以何為因。以何為緣。而得生起


CBETA T48 No. 2016《宗鏡錄》卷73 永明大師


T48n2016_p0823c03(00)║ 問。生滅因緣。別以何為因。

T48n2016_p0823c04(02)║以何為緣。而得生起。 答。

T48n2016_p0823c05(00)║古師釋云。生滅因緣。體相有二。一阿賴耶心體。

T48n2016_p0823c06(00)║不守自性。變作諸法。是生滅因。根本無明。

T48n2016_p0823c07(01)║熏動心體。是生滅緣。又復無明住地諸染根本。

T48n2016_p0823c08(00)║起諸生滅。故說為因。六塵境界能動七識。

T48n2016_p0823c09(01)║波浪生滅。是生滅緣。依此二義。以顯因緣。

T48n2016_p0823c10(02)║諸生滅相。聚集而生。故名眾生。而無別體。

T48n2016_p0823c11(03)║唯依心體。故言依心。即是阿賴耶自心相也。

T48n2016_p0823c12(03)║又真妄和合諸識緣起。以四句辯之。

T48n2016_p0823c13(06)║一以如來藏唯不生滅。如水濕性。二七識唯生滅。

T48n2016_p0823c14(03)║如水波浪。三賴耶識亦生亦滅。亦不生滅。

T48n2016_p0823c15(04)║如海含動靜。四無明倒執非生滅。非不生滅。

T48n2016_p0823c16(04)║如起浪猛風。非水非浪。 問。賴耶既通動靜。

T48n2016_p0823c17(05)║不應唯在生滅門。答。為起靜以成動。無別有動體。

T48n2016_p0823c18(03)║是故靜性隨於動。亦在生滅門中。非直賴耶具動靜。

T48n2016_p0823c19(00)║在此生滅中。亦乃如來藏唯不動。

T48n2016_p0823c20(04)║亦在此門中。何以故。彼生滅無別體故。如水作波。

T48n2016_p0823c21(02)║又起信論說。無明為因。境界為緣。生三細之識。

T48n2016_p0823c22(01)║六麤之相。則隨迷昧之緣。而沈六趣。始覺為因。

T48n2016_p0823c23(00)║五度為緣。則隨悟解之緣。而昇一乘。說。

T48n2016_p0823c24(01)║迷則有過恒沙等妄染之法。

T48n2016_p0823c25(07)║即染緣生而淨緣滅。悟則有過恒沙等諸淨功德。

T48n2016_p0823c26(05)║即淨緣起而染緣亡。然但一心所作。更無二原。

T48n2016_p0823c27(04)║義說逐悟逐迷。實無能逐所逐。故論云。以一切法。

T48n2016_p0823c28(02)║皆從心起妄念而生。凡所分別。皆分別自心。

T48n2016_p0823c29(02)║心不見心。無相可得。如古德釋。

T48n2016_p0824a01(07)║波水之喻真如生滅二門。以水濕喻心真如。以波動喻心生滅。

T48n2016_p0824a02(00)║波無異濕之動。則無異真如之生滅。

T48n2016_p0824a03(03)║即水以辯於波。不變性而緣起也。水無異動之濕。

T48n2016_p0824a04(01)║則無有離生滅之真如。即波以明於水。

T48n2016_p0824a05(03)║下捨緣而即真也。

敬錄 CBETA T48 No. 2016《宗鏡錄》卷73 永明大師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48/2016_073.htm

禪修疑難解

學佛群疑 聖嚴法師著


附錄:禪修疑難解

編者案:本文係一位熱心於禪修的吳文居士,受派駐南非使館工作的四、五年中,發生的若干疑難,彙為九題,回國請教聖嚴法師,師以可能還有其他人也曾發生過類似的問題,故用書面公開答覆,以饗有心於禪修的讀者。

(一)
問:古德云:「有時且念十方佛,無事閑觀一片心。」有時心中一片空靈,連一句佛號的念頭也提不起來,是否即保任空靈狀態?這裏指念十方佛,是否有取代雜念的意思?

答:我不清楚居士所引古德句的出處,不敢臆斷。至於用功到達空靈狀態,尚能念佛名號,乃是不可能的事。應否守住空靈狀態,當有兩說:一者繫心不動,任其繼續沈澱澄清,以至於不見一物,虛空沈寂,自亦不覺處於空靈狀態,是為正途;否則,若滯於空靈──例如「光音澄湛,空曠無涯」的覺受之中,尚未真入深定,僅勝於輕安境界。

第二種方法,即是用參話頭的工夫,打破空靈狀態。若由念佛名號而至空靈狀態,當下提起「念佛是誰」的話頭,以此時心念專注,易發疑情,促成疑團,是為禪法的活路;否則,耽滯於空靈,而誤以為保任,那就浪費時間,誤了前程。

念佛法門,在四祖道信,即曾引用《文殊說般若經》的專念一佛名號的一行三昧,非關淨土,目的乃在由定發慧。散心時念佛名號,實乃無上妙法,念至無佛可念,可能出現空靈,亦未必出現空靈。

(二)
問:小乘的四念處,大乘的禪及密教的大手印,皆論及觀心法門,不知有何不同?得以截長補短、相輔相成否?

答:四念處是三十七菩提分法的一科,雖云小乘觀法,然於《大智度論》卷十九也有介紹,是觀身、受、心、法的不淨、苦、無常、無我,而破凡夫的我執我見,乃是通用於大小乘的基礎佛法。所以近世日本禪宗的龍澤寺派,教授初學禪眾時也用數息法,我本人亦常以數息法教人,偶而教人不淨觀,此乃四念處觀的流類或基礎,觀行攝心,散心已攝,則繼之以大乘禪法。

禪法可分作兩類:1、是六祖惠能及早期禪宗祖師們所揭示的「直指」,不用任何觀法,頓斷煩惱,頓悟自性,那便是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無可依附,不假修行,自然天成的。類似的利根機人,究竟不太普遍,故有第2類的參話頭、參公案。話頭與公案,是用來堵塞偷心和妄情的,有人終身抱定一句話頭,參問下去,猶如念佛法門之抱定一句佛號,一直念下去,此即適合於一切根機的觀行法。

再說大手印,是某派密教的觀法,它跟「頓悟」、「直指」的禪法不同,大約類似前舉,由空靈狀態,而進入虛空沈寂的境地,禪門曹洞宗的默照禪,可能與此相近。

居士所說:「截長補短、相輔相成」,粗見則不然。修行貴在一門深入,所舉諸法門,固有其共通處,然皆有其特勝處。修行過程中,最好順從師教,抱持一門,勿作調人,否則可能會成為顧此失彼而兩頭落空。《楞嚴經》列舉二十五位大菩薩,各各專精一門,最後始臻門門圓通,不是初學之時,即能嘗試相輔相成的。

(三)
問:四年前某天早上上班,突然身心內外一片空,實則連空的感覺也沒有。從停車庫到辦公室的電梯口,原來要走五分鐘,似乎一秒鐘就到了。雖然五官功能照常,但絲毫不覺知。到電梯口才「醒」過來,其實,在那失去知覺時才正是醒,這到底是何現象?

答:這種經驗,通常發生在努力修行某一方法或沈潛於某一觀念的思考之後,其他宗教徒的身上也可能發生。當此種經驗發生以後,會有身心舒暢、如釋重負的感覺,觀察任何事物,均較平常清楚明朗,但卻不宜也無法立即做需要思考、計畫的工作。此乃處於一度專心的狀態之後,究然失去了心所依託的觀象,程度淺的,會感到恐慌,程度深的,便有如置身心、世界及環境於另一度空間之外的感受,仁者得此經驗,實是可嘉。

(四)
問:大約四年前開始,偶而感到有氣脹脹地從左腳心,經背脊,到達眉心,後來則經常發生,偶而頭頂中央,亦會感到脹脹地,上午七、八點左右,中午十二點至一點左右,下午五、六點左右,感受較強,工作勞累或疲倦時,感受也強,不知是何現象?

答:左腳心是肺、胃、左腎、心、十二指腸、胰、脾等內臟的反射區,跟脊椎都有關連。從睪丸與肛門之間的會陰向後,經背脊、頭頂的百會,至人中,是督脈;從會陰經腹部、胸部,至下巴,是任脈。道家練氣行脈,要將任督二脈前後打通,稱為小周天。仁者尚未打通二脈,故氣動時,有脹脹現象。隨著各人體質及勞逸等健康狀況的不同,故有時段現象的症狀。此在禪宗,一向採取不予理會的方式,否則,便成吐納導引的道術而非禪法了。其治療方法有三:1、不予理會,2、將注意力集中於腳心,3、用參話頭來轉移注意。

(五)
問:大約也在四年前開始,在靜坐時偶有舉陽現象及性交快感,導致性欲衝動,出精外漏數次,事後身心均感不適,最近則極少有此現象。如何才能突破男女關?將來結婚後,為了修行,是否以「有名無實」較妥當?

答:依據生理現象,性衝動或性反應的原因,大別有二:1、是新陳代謝正常,精力充沛,血氣旺盛,自然發生性的衝動以及尋求性的發泄,乃至所謂精滿自溢,偶有夢遺現象,亦無損健康。2、是身體虛弱,腎水不足,肝火旺盛,脈動精搖,心氣浮躁,亦會產生亢陽的性衝動而夢遺、滑精;雖也有舉陽現象,唯其舉而無力,精液外泄,勢將愈漏愈衰,必須治療。

靜坐的初步功能,在於調理生理機能,使弱者強而衰者健。當一個人的氣脈運行比較通暢時,內分泌腺自然活潑,當氣行至生殖系統而不及時向任督二脈乃至全身疏散,稍久即會引起性欲亢奮的現象,舉陽、快感,逼著要求射精。此時如果放棄靜坐而去求助於太太,或以手淫,使精液外漏,都是最傷元氣的事。

習定之人,必需寶愛精氣,故在靜坐放腿之後,亦不得立即如廁,最好先作柔軟運動,使精氣疏至全身;否則,精氣隨著便溺外泄,對健康無益。

如果坐中性欲衝動,宜起座禮拜、經行,若以冷水毛巾敷小腹,最為快速,唯體弱者不宜用。如果氣脈已經暢通無滯,便不會由於氣聚生殖系統而致引發性欲沖動的現象了。如能專精於方法,不顧生理反應,氣脈極易通暢,而得輕安境界。別說獲致定樂,即使輕安之樂,亦較性交快感,快樂十倍;故在定功得力之人,不易貪愛男女色,亦不易有性衝動。

定境至初禪以上,稱為色界,已無欲念,更無欲事。不過,凡有身在,如果不在定中,縱然已無欲念欲事,縱然已經心得解脫,仍可能有舉陽泄漏的性徵,此在部派佛教的初期,即有為了羅漢應不應該尚有夜眠遺精的問題而起過諍論。

至於如何突破男女關?對於出家人,尚不容易做到,何況在家居士。出家人以戒防身,以定制心,故較在家為易。在家之身,能不邪淫即好,夫婦仍以正常隨俗為宜。今日社會的居士生活,也不允許有離群獨居,專精於禪修的可能;若能保持五戒清淨,並且訂有禪修靜坐及讀經、禮誦的日課,以健康的身心,對家庭、社會、眾生,盡其所能,即是菩薩道的行者。

(六)
問:實施觀心法門後,雜念妄想不多,比較常能保持空念或無念狀態。唯古德有云:「起心動念是天魔,不起心動念是陰魔,道起不起時是煩惱魔。」有念與無念,似乎相違,究竟如何才好?大概只要不執著即可。又何謂天魔、陰魔、煩惱魔?

答:居士的保持空念、無念,並非湯有遣空的中道之空,是沈空滯寂的頑空,甚至可能尚在無所事事的無事殼中,所以不能徹見空性的法身而悟入佛之知見。

禪者用功,必須從念念一摑一掌血的切實感,而至念念不留痕跡的自在解脫,方為真工夫、真見地。有念有著是凡夫,無念無執是死屍,無念有著是定境,有念無著是自在境。著有念固不對,住空念也不對。永嘉玄覺主張:「惺惺寂寂是,無記寂寂非,寂寂惺惺是,亂想惺惺非。」惺惺是不空、寂寂是無妄想。雖無妄想而仍清清楚楚,故非住於空念或無念。

居士所引古德句,我也不知出處。魔的分類有多種,如三魔、四魔、十魔。通常多稱四魔:1、貪等煩惱,名煩惱魔,2、色、受、想、行、識的五陰,稱為陰魔,3、死亡稱為死魔,4、欲界第六天的天子,稱為天魔。居士所引句,大概是說,天魔未入定,故起心動念;陰魔不修定,也不知起心動念為何事;煩惱魔則是由於分別起念和不起念而產生的。總之,乃在說明,不論起心動念或不起心動念,都不是禪修工夫,正如居士所言:「只要不執著即可。」

我們必須明瞭,中國的禪修者,不主張修傳統的次第禪觀,也不主張入次第禪定,而在於當下直指,雖不能直指,亦當不以「住空守無」為修行。

(七)
問:經由觀心,瞭解念頭是因緣而生,是假非實;但雖知假,仍被念頭所迷失,受其左右而不自覺,以致無法攝心歸空,並進而造業受苦,是何道理?

答:觀想法,只是工具,用佛說的觀想法,理解佛說的因緣法,從理論上已能接受。此是由教育的功能所得的認知,不是由自己內心深處發現的親證實悟。由教育所得的認知,當然也有用處,只是遇到心相活動的微細處、粗重煩惱的相應處,往往無法自主,也無能自覺,故稱為障──業障、報障、煩惱障。要想做到念念分明、時時操之在我、剎那剎那都能作自己的主人,必須付出禪修工夫的時間和努力。縱然見性之後,仍得隨時修持,始能稱為保任。居士有公務在身,有家庭的責任,只要經常保持細水長流,必定也能日有進境,水到渠成的。

(八)
問:我已很能接受「無我」、「無常」及「一切唯心,萬心唯識」的觀點,但總覺得在內心深處,仍有一個模模糊糊、似有似無的「我」在,不論日常生活中的起心動念,或在修行之時,都有這個「我」在作主,究竟何故?如何才能真正「無我」?

答:由理解佛法而認知「無我」,並不等於親證「無我」。我有一篇短文,題為〈從小我到無我〉(編案:收在《禪》中英文對照本,本社印行),說明小我也是有用,若無小我,即無能夠主宰生活方向的人,亦無能夠發心修行的人。由修行而從各個分別的小我,可進而成為全體統一的大我,再從大我的徹底粉碎,即是到了大地落沈,虛空也無的境地,才是無我。此一無我,是無小我,也無大我,即是《金剛經》、《圓覺經》等所說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金剛經》又說:「無法相,亦無非法相」,「若取法相,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

執著有我,是我;執著無我,也是我。唯有用禪修的方法,如參話頭,才能將妄情逼盡,使真正「無我」顯現,屆時便與三世諸佛同一鼻孔吸呼,也與一切眾生同樣地喫飯睡覺、屙屎撒尿。居士的情況,是因為尚在信解起行的階段,未能實證,感覺有我,乃是正常的。

(九)
問:通常將起貪嗔之時,反觀此心,便能不起,可知觀心法門,亦頗殊勝。唯其遇到煩惱太強之時,雖然用心觀照,也無法消除,此時輔以念佛法門,將注意力移至佛號,或許有用。如果觀心與念佛,都無法消除強烈的煩惱之時,則應如何對治?

答:居士所用的「觀心法門」,不知何處學得?從信中所見,雖有點像默照禪,大體上仍是靜坐的層次,不同於次第禪觀的修法,也不同於正宗禪修方法,所以僅能在風浪微小之時有用,尚無反制煩惱的功能,更無消滅煩惱的功能。

的確,高聲唱佛號,最能轉移煩惱.即使默念佛號,也較靜坐有效。但是驅除強烈煩惱的方法,莫過五體投地的大禮拜,將心專注於禮拜時的每一個動作,久久即能遣除強烈煩惱於不知覺中了。至於久修禪法的人,自不應有太強的煩惱生起,用一句話頭來對治,便已足夠了。

結論

讀到居士來信,已五個月,由於事忙體弱,未能及時執筆作覆。居士認真禪修又能虛心發問,且係親身體驗的疑難,可見用心殷切,殊覺可貴。唯其禪修心境,因人而異,要求的標準,亦人言人殊,我只是從禪籍以及經教所見,加上自己的淺薄體驗所得,作了如上的答覆,以供參考。

民國七十六年六月四日寫於紐約禪中心

敬錄 學佛群疑 聖嚴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0069.htm#a73

□ 佛說的「聖言量」經得起考驗嗎?

學佛群疑 聖嚴法師著

□佛說的「聖言量」經得起考驗嗎?


佛法的理論根據,以三種標準作為說服人的方便,那就是:

1、現量──用事實證明;

2、比量──用邏輯推論;

3、聖言量──佛在經中所說。

1、2兩點尚不成為問題,第三點在今天已成了引起爭論的焦點。因為近代佛教學者用歷史的方法論,用考古學、語言學、進化論的角度,來研究佛教的聖典,發現佛陀釋迦世尊的當時,並沒有留下成文的經典,最早的經典傳誦,也不是成文的書籍,是憑以口傳口,代代相傳。

由於流傳的地域越廣,時間越久,經典的內容越多,便見其不同的分歧觀點,這就是形成部派佛教的原因;之後,又漸漸地出現了大乘經典。不論是小乘、大乘的各種經典,均須出於佛教徒中的大修行者所傳,而任何一個派系,都認為他們所傳的才是真正代表佛說,這便形成了所謂「部執」或「部計」的思想。站在他們任何一個立場,多以為他們的所執、所計,是不可違背的聖言量。可是到了今天的學者,能把現存各派、各系,每一個時代所有的聖典拿來排比、分析,所得到的結論,就能指出相互的出入、彼此的矛盾、前後的增減;但如果要他們把全部聖典均視為佛說而不相違背,那是辦不到的。而如果對這些聖典,全部予以否定,或採取懷疑的態度,便無法使人獲得無盡的利益,也就產生不了佛法化世的功效。如何折衷、取捨,便是我們必須要做的工作。

其實,這樣的問題,非於今始。在印度,就已產生了教判思想和判教的辦法,例如《法華》等經,判一切經教為大小二乘;《楞伽經》分頓漸二門;《華嚴經》舉日出、日中、日沒的三照;《涅槃經》分作乳、酪、生酥、熟酥、醍醐的五味。到了中國,則有羅什三藏的一音教,羅什的弟子道生則分為善淨、方便、真實、無餘之四種法輪。後來的天臺、華嚴、唯識等各宗,也均各依經教而有教相判釋的施設,其目的就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

佛陀說法的物件有不同的程度,人有不同的根性,所以接受不同程度及不同修行方法的佛法;是,古人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他們所做的教相判釋工作,漸漸地已不能適應現代人的需求和觀點。以現代人能夠接受的觀點來看,佛說的「聖言量」應該貼切到佛法的根本教義──三法印和四依為基準。

所謂三法印是指: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從因緣法看,是無我的,是空的;從因果法看,是無常的,是苦的;無常與苦是世間法,無我寂靜是出世間的解脫法。

四依是指:

依法不依人、

依智不依識、

依義不依語、

依了義不依不了義。

從三法印的原則看一切經教,就可以過濾而見到什麼是純佛法;用四依來衡量一切的經典,也可極其容易的發現,何者是佛法,是我們可以依據和信賴的佛法。

以此標準,即可明辨那一些是佛的根本教義,那一些是隨順世俗要求而說的方便教義。

敬錄 學佛群疑 聖嚴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0069.htm#a73

□ 應該用科學觀點解釋佛法嗎?

學佛群疑 聖嚴法師著

□應該用科學觀點解釋佛法嗎?


所謂科學,不外是用分析、歸納的推理方式來觀察、解釋自然的現象,從理論而言,是屬於邏輯的範圍;從實用而言,是有系統的組織。能夠言之成理,屬於邏輯的科學;能有實際的功用,則是經驗的科學。

不過,邏輯的理論科學不一定能夠發展成為實用科學,雖然它是實用科學的基礎,卻必須通過實驗而證明其為可用、可行,才能真正有益於人。

因此,科學的昌明,日新月異,經常以新的理念,否定舊的觀點;以新的實驗,攻擊舊的成果,可見它並非最高、最後的真理。

而且,科學中所能夠討論的已知和將知的範圍,非常有限,使得即使是最有成就的物理學家,也不得不訴求於不可知的上帝或神的啟示,為最高的科學原理,這正是學者們所見的──科學之母是哲學,哲學之母是宗教,宗教才是宇宙的根源、人生的大本。用哲學討論宗教,已有所不及,何況用科學來探究宗教的奧密。正如梁啟超先生所說,佛教非宗教、非哲學、非科學。我們也可以說,佛教涵蓋宗教、哲學和科學,但它不即是宗教、哲學與科學;它不反對宗教、哲學與科學,卻非宗教、哲學與科學範圍所能窮其實際。

今天有人主張在科學文明的時代,應該以科學的角度來介紹佛法,這當然是好事,以科學的知識說明佛法的理論,使得已經信賴科學的人來接受佛法,這無可厚非。不過科學屬於自然知識的範圍,它只能說明自然現象的千萬億分之一。例如不要說太陽系以外的宇宙群體,尚屬不可知的境界,即太陽系內的九大行星,人類對其所知,還是有限。

另外從醫學觀點來探討人類身心現象,迄目前為止,西醫所及的範圍在中醫看來,僅僅是解剖物質的死體,而中醫也不過探索到人體的氣脈──所謂活的肉體現象而已。至於精神病的治療,還停留在一籌莫展的階段;對於精神病的患者,除了使用麻醉、鎮靜的藥劑以及禁閉、拘留等方式來控制、約束肉體的行動之外,別無辦法。所謂心理治療,只能使用經驗的分析和推理,來給予疏導,但無法深入精神的層面──所謂精神是在物質之內、物質之上的無形而有力的活動。如果使用神鬼咒符等數術來治療精神病,有其療效,但其已非科學的範圍所及,而被指為迷信的現象。

佛法的化世救人,自始便以為主,心即是精神,可用煩惱、智慧兩個名詞來說明。煩惱增加則精神混亂,智慧增加則精神清明;若在精神混亂的狀態,任你用任何宗教、哲學、科學的手段來處理,都無法解決其問題於永久,但若能得智慧顯現,則一切問題,不論是屬於物質範圍或精神範圍,都將迎刃而解。

所以,佛在世時,對於物質世界的自然現象,不多做解釋。例如:世界有邊無邊、世界有始無始等這些問題,在佛看來都與解脫煩惱無關;重要的是如何運用修行的方法來消解煩惱、啟發智慧。此所謂智慧,不是認識的分別心,而是無執著的自在心;既然心得自在,尚有什麼精神或物質的拘限呢?

在印度時代的佛教,是以精神的心涵蓋物質的自然,講心就已統攝了物質的自然現象。所謂「萬法唯識,三界唯心」,煩惱的心稱為識,清淨的心稱為智,凡是對於任何現象的拘執,都屬於煩惱的層次。佛法不重視諸法現象的探究,而是著重於如何轉識成智,否則容易本末倒置,執著幻化的現象以為實體。心體無形、無相,亦不離形相;科學僅及於現象,現象多變而恒變,所以科學永遠不會成為最後的證明,頂多是在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情況下向前努力。

正如老子所說:「生也有涯,知也無涯;以有涯逐無涯,殆!」道家是自然主義者,是屬於物質的真正的瞭解者,而佛法認為瞭解自然也是多餘的事,若得心明,自然就在其中;僅僅瞭解自然而融於自然,也不等於自我中心的執著獲得解脫。科學僅及於物質世界的分析和探究,當然無法說明或表達佛法的真諦,但做為方便的教化,科學的態度當然需要。

所以,我們開始就說,佛法涵蓋了科學,而不受科學所限制。

敬錄 學佛群疑 聖嚴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0069.htm#a70

□ 可用物理現象來解釋神秘的經驗嗎?

學佛群疑 聖嚴法師著

可用物理現象來解釋神秘的經驗嗎?




所謂物理現象是指物理學上所用的磁場、磁力、電波、電感、光影、光速、熱能、氣能、氣化等的現象和動力。

所謂神秘的經驗,一般是指靈力的感應、感受,正確的途徑是指通過修行的方法,使得心力、體力以及官能等發生超常的作用,也可以指為修行人與諸佛菩薩、諸天鬼神之間的感應作用。


從大體上來說,這種超常作用或超自然的力量,是可以用物理學的觀點相互對照來說明的。所以,我也說過神通力的開發,就原則而言,縱然是唯物論者,只要修持得法,也有修成的可能。

若能集中心力至某種程度時,便有轉變物象的可能,那即是通過磁波和電波的導向作用,產生一種操縱力量。因為整個的宇宙,就是一個大磁場,任何局部的或各別的物體的存在,都不能脫離整體的系統,這在大環境中,它的方向原是不能夠改變的,可只要加上不同的因素,便會發生小小的改變。局部的變化,如果持續不斷,慢慢地也可能形成整體方向的改變。

修行者由於各人心力的調整,能夠使得在其心力所及範圍之內的磁波和電波受到影響,因而改變原來的關係位置,便可能產生他們心中所想像、要求的現象。心力越強的人,影響的範圍越廣,持續的時間越長,產生變化的功能越多,這就是神足通的力量。但還無人能夠以其個人的心力,改變人類的命運和宇宙的自然規律。

至於天眼通和宿命通,就和光、氣有關。

所謂宿命通,是能知過去,如果能夠使得自己離開地球越遠,所見地球發生的事物現象,其時光也倒退越久,這是通過光速來看地球。在距離地球三千光年之外的地方,現在看到的就是三千光年以前地球所發生的一切故事。當然,擁有宿命通的人,不必用肉眼,而是用心靈力或感應力,他的敏感度非常人的推理想像所能及。所以,不必真要退到遠距離的地方來看過去歷史上的現狀。

由於光、影錯綜複雜、變化多端,神通力差的人,不僅看不到非常久遠,即使最近的事,也不會看得清皙,只能見其大端,而且影像模糊,唯有諸佛及諸大菩薩,神力無限,方能觀照久遠且一目了然。又所謂氣,是物質現象所產生的動力,氣是無色、無臭,但有實質的能量,只要曾經發生過的現象,即有軌跡可循,更可以倒退追蹤,所以,宿命通不一定是通過光速距離,此僅藉光速和光年的距離來說明時間例流的原理。

天眼通知未來,也是由於各人所造業力的含蓄所成的種子型態。其種因越強,產生結果的可能越大,前瞻的可能性也越遠。這等於從一粒種子看到一棟大樹,從一個原子,預見其產生原子能的結果一樣。

但是佛法不離因緣的理論,因緣的變化,決定於全體環境的每一個單元,只要任一單元發生變化,未來的整體發展就會跟預期的結果不同。所以,佛雖見眾生未來都能成佛,卻不能為每一眾生授記。如果尚未親見法性,乃至信心尚未成就,佛也無法為他預做成佛的記。所謂記就是預告某一眾生,在經過多少時間,供養、親近多少尊佛之後,一定成佛。譬如釋迦世尊,在未見燃燈佛之前,未曾受到任何佛的授記,長期修行到了燃燈佛的時代,他才被預告成佛的時間。凡夫沈淪生死苦海,頭出頭沒,如處長夜,無有盡期,佛雖有天眼明而無法為他們授記;如果未入忍位,心向未定,每個人的因緣際遇,佛也無法掌握。

因此,雖可以物理現象說明若干神秘效果,但也不可迷信科學萬能。因為科學所知的範圍,永遠是有限的;佛法的修行及其所產生的功能,是無限的。佛的福德無限,智慧無限,若試著用人類現前僅有的科學知識所見的的物理現象,來說明、推測佛菩薩的智慧力和神通力,那就等於以蠡測海、以管窺天。然我們不妨以科學的所知,來方便達成說明大修行者的神秘現象。不過,這是只為了沒有內證經驗和神秘經驗的人做些粗淺的解釋,卻不可認為科學就真的能夠達成說明的目的,否則,就是本末倒置。

今有若干小有神異經驗的人士,以科學名詞,以及尖端科學的理論和發現,來解釋佛經的名詞,探討佛的所見所證。如果說這是一時的方便運用,當然可以;如說那就是佛菩薩的境界,則期期以為不可。

解釋佛學,最正確、最安全的,還是以經解經,以佛法解釋佛法;否則,不是牽強附會,便是杜撰臆說。有人以他們的第六感所見,假藉科學名詞來說明佛學上的神異現象,當然也不正確。所謂:「唯佛與佛,乃能知之。」諸佛以及諸大菩薩的經驗世界,非凡夫所能捉摸,又豈能以小小的神異經驗所見,和對區區物理現象的所知,就能來說明諸佛菩薩高妙的神通境界。

敬錄 學佛群疑 聖嚴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0069.htm#a69

辦事修學,如何能不求熱鬧?...務虛名,不修實行,此是學道之一大障礙

印祖法語 明倫海會

「靈巖道風」:(每週三印祖法語)--

辦事修學,如何能不求熱鬧?



今人每務虛名,不修實行,此是學道之一大障礙。

若不作假,則一滴雨,一滴濕

作假,則如夢中吃飯,無益枵腹。

(印祖文鈔--復何希淨居士書)
靈嚴道風 明倫法雨--下午 05:17:38

===============================


「靈巖道風」:(每週三印祖法語)--

辦事修學,如何能不求熱鬧?

臨終一關,最為要緊。

世有愚人,於父母眷屬臨終時,輒為悲痛哭泣,洗身換衣。只圖世人好看,不計貽害亡人。

不念佛者,且置勿論。即志切往生,臨終遇此眷屬,多皆破壞正念,仍留此界。

臨終助念,譬如怯夫上山,自力不足。幸有前牽後推,左右扶掖之力,便可登峰造極。

臨終正念昭彰,被魔眷愛情搬動等破壞者,譬如勇士上山,自力充足。而親友知識各以己物,令其擔負。擔負過多,力竭身疲,望崖而退。

此之得失,雖由他起,實屬自己往昔劫中,成全破壞人之善惡業力所致

凡修淨業者,當成全人之正念,及預為眷屬,示其利害。

俾各知所重在神識得所,不在世情場面好看,庶可無虞矣。

(印祖文鈔--陳了常優婆夷往生事跡兼佛性發隱)
靈嚴道風 明倫法雨--下午 04:56:40

敬錄 印祖法語 明倫海會

http://www.minlun.org.tw/haihui/minlun/index.asp?page=5&Review=office2

眷屬不學佛時,怎麼辦?

印祖法語 明倫海會

「靈巖道風」:(每週三印祖法語)--

眷屬不學佛時,怎麼辦?



所言令慈在堂,固宜以此理奉勸。令其生信念佛,以期出生死海。何可謂為過傲。父母愛子之心,無所不至。

彼若知其有益,豈有不肯贊許之理。

彼若不知其益,尤宜多方啟迪。俾生我者,得佛法之實益,是之謂孝。

如彼固執己見,不肯生信,當代為懺悔罪業。誠之所至,金石為開。況母子天性相關。汝果真誠為親懺悔,親必有蒙三寶加被,轉生信心之日。

(印光祖師--復馬宗道居士書一)
靈嚴道風 明倫法雨--上午 08:58:13

================================

「靈巖道風」:(每週三印祖法語)--

眷屬不學佛時,怎麼辦?

汝妻既有信心,當多方勸策,令其增長。

汝父母之不信,乃宿根淺耳。

當以己之持誦功德,全體至心為親迴向。何得只限三遍大悲咒。

汝且莫說為親迴向,自己便無有分。汝能真實為親迴向,比但持誦,不為親迴向,功德更為殊勝。

所以佛門凡有禮誦等事,悉皆普為法界眾生迴向。況生我之父母乎。

譬如一燈,燃百千萬億無量無邊燈,此之本燈,猶復如是。

若不燃,一燈又有何增益乎哉。

(印祖文鈔--復陳士牧居士書二)
靈嚴道風 明倫法雨--下午 05:03:37

敬錄 印祖法語 明倫海會

http://www.minlun.org.tw/haihui/minlun/index.asp?page=5&Review=office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