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飯粗衣未足羞 心田失種卻堪愁 趁早在生修淨土 莫教臨死怨閻羅

手把楊枝臨水坐 靜思往事似前身 鏡花水月皆幻相 知君有日悟歸程

2011年2月27日 星期日

修行 第一大關  印光大師


善用其心集 般若念佛會編輯



《印光法師文鈔》(節錄)

民.印光大師

●接手書,知宿根甚深,現行頗純,故有種種勝境相現。然今人多半是要體面,憑空造樓閣,有一分半分,便說有百千萬分,如某居士錄,其境界皆是手筆所做,不是心地所做。汝固不妄,誠恐或有此習氣,則其過不小。

佛以妄語列於根本五戒者,正為防此弊也。若或見言不見,不見言見,乃妄語之流類,若憑空造樓閣,妄說勝境界,即犯大妄語戒,乃未得謂得,未證謂證,其罪甚於殺盜淫百千萬億倍。

其人若不力懺,一氣不來,即墮阿鼻地獄,以其能壞亂佛法,疑誤眾生故也。

汝切須慎重,所見之境有一分,不可說一分一,亦不可說九釐九,過說亦罪過,少說亦不可。何以故?以知識未得他心道眼,但能以所言為斷耳。

此種境界,向知識說,為證明邪正是非,則無過。若不為證明,唯欲自衒,亦有過。若向一切人說,則有過。除求知識證明外,俱說不得

說之,則以後便永不能得此勝境界。此修行人第一大關,而台教中屢言之。

所以近來修行者,多多著魔,皆由以躁妄心,冀勝境界。勿道其境是魔,即其境的是勝境,一生貪著歡喜等心,則便受損不受益矣!況其境未必的確是勝境乎?

倘其人有涵養,無躁妄心,無貪著心,見諸境界,直同未見,即不生歡喜貪著,又不生恐怖驚疑。勿道勝境現有益,即魔境現亦有益。

何以故?以不被魔轉,即能上進故。

此語不常對人說,因汝有此種事,固不得不說也。汝最初禮佛所見之大士像不的確,以若果實是,不至因念與觀經不合而隱。然汝由此信心更切,是亦好因緣,但不宜常欲見像,但志誠禮拜而已,庶無他慮。

臨睡目前白光,及禮佛見佛像懸立虛空,雖屬善境,不可貪著,以後不以為冀望,當可不現。窺汝根性,似是宿生曾習禪定者,故致屢有此相也。

明虞淳熙在天目山高峰死關靜修,久之,遂有先知,能預道天之陰晴,人之禍福。彼歸依蓮池大師大師聞之,寄書力斥,謂彼入於魔罥,後遂不知矣。

須知學道人,要識其大者,否則得小益必受大損。勿道此種境界,即真得五通,尚須置之度外,方可漏盡通。苦一貪著,即難上進,或至退墮,不可不知。

夢入佛殿所記之二句經文,固屬善境,然此二句,語甚明白,返虛依覺路,歸真悟常空者,謂人妄認世間諸法為實,故迷入生死,若能返觀諸法當體本空,則便依乎覺路,出迷入悟,歸真諦而悟真常之真空實相矣。

魔境勝境之分別,在與經教合不合上分

果是聖境,令人一見,心地直下清淨,了無躁妄取著之心。

若是魔境,則見之心便不清淨,便生取著躁妄等心。

佛光雖極明耀,而不耀眼,若光或耀眼,便非真佛。

佛現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之理勘,則愈顯。魔現以此理勘,則便隱,此勘驗真偽之大冶洪鑪也

夜見白光,及虛空清白等境,乃心淨所現,何可以法界一相,寂照不二自擬,以此自擬,則成以凡濫聖矣!其過殊非淺淺。二句經文,未見所出,蓋亦宿生記憶之文,未必即經中文也。

修淨業人,不以種種境界為事,故亦無甚境界發生

若心中專欲見境界,則境界便多。

倘不善用心,或致受損,不可不知。《文鈔上‧卷二‧復何慧昭書》

●觀雖十六,行者修習,當從易修者行。或作如來白毫觀,或作第十三雜想觀。至于九品之觀,不過令人知行人往生之前因與後果耳。但期了知即已,正不必特為作觀也。

觀之理,不可不知。觀之事,且從緩行。若或理路不清,觀境不明,以躁心浮氣修之,或起魔事。即能觀境現前,若心有妄生喜悅之念,亦即因喜成障,或復致退前功。

楞嚴云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一心持名,以為千穩萬當之行。待至心歸于一,淨境自會現前。《文鈔上.卷二.復崇明黃玉如書》

病與魔,皆由宿業所致,汝但能至誠懇切念佛,則病自痊癒,魔自遠離。

倘汝心不至誠,或起邪淫等不正之念,則汝之心,全體墮於黑暗之中,故致魔鬼攪擾。

汝宜於念佛畢回向時,為宿世一切怨家回向,令彼各沾汝念佛利益,超生善道。此外概不理會,彼作聲,也不理會作怕怖,不作聲,也不理會作歡喜。但至誠懇切念佛,自然業障消,而福慧俱皆增長矣。

看經典切不可照今人讀書之毫不恭敬,必須如佛祖聖賢降臨一般,方有實益。汝果能如是,則心地正大光明,彼邪鬼邪神,便無地可安身矣。

倘汝心先邪,則以邪招邪,何能令彼遠離不擾也。

他心通,鬼神雖有,小而且近,若業盡情空,則猶如寶鏡當台,有形斯映。汝不至心念佛,而卻研究此之真相,不知此心,便成魔種

譬如寶鏡,無絲毫塵垢,自會照天照地。汝之心被塵垢封蔽深固,而欲得此,如塵封深厚之鏡,斷不能發光,或有發者,乃妖光非鏡光也。此事且置之度外,如墮水火,如救頭然以念佛,則無業魔不消矣。《文鈔上.卷二.復某居士書》

●彼念佛發光,乃屬魔境。急為寫信,令勿以為是,久則自息。

倘以此為聖境現前,則將來恐致魔鬼附體,著魔發狂,不可救藥。

良以吾人從無量劫來,所結怨業,無量無邊。彼等欲來報怨,由其有念佛修持之力,不能直報。因彼想好境界,彼怨業遂現其境界,令彼起歡喜心,謂我修行功夫到家,或謂我已成聖道。由此妄念堅固,遂失正念,魔鬼遂入其竅。則發顛發狂,佛也不能救矣。

世多有用功修行,發顛發狂者,皆因自己不知在息除妄想,攝心正念上用功。每每皆是尚未用功,便想成聖。由終日唯以妄想聖境為事,如飲毒藥,昏亂無知,謂天轉地覆,神奇鬼怪,實則皆自己妄心所感召之魔鬼作用也。

當教彼一心念佛,除南無阿彌陀佛名號之外,概不許心生諸念,自然如長空霧散,天日昭彰矣。其一心念佛之利益,與躁妄心想見境界之禍害,文鈔中皆屢言之,祈以此信抄而寄去。又須令其力依吾說,不以此境為是,即再發現,亦不生喜,亦不生懼,則其境自消。如賊入人家,認做自家人,亦受害。知是賊而妄恐怖,亦受害。若不喜不怖,概不理會,彼便無立腳處矣。《文鈔三編上.卷二.復陳士牧居士書五》

佛法利益,非凡情所能測度。彼愚人唯知以醫藥治病,及禱神祈鬼求愈者,皆所謂擔棄金,背道而馳之流類也。

汝以一病,得知工夫非泛泛悠悠,能得實益。又知佛法實有點石成金此係喻勿錯會,以凡作聖之功勳。亦屬宿世善根所使,亦係現世修持所得。宜善用心,勿以此為奇特而退墮前功,則將來當更有深益可得也。

所言深益,不必在境界感通上求,當在往生西方上認定,方可不負此番三寶加被之深恩耳

鐘英宿根固深,智識不開,夜半念佛,見一金甲神,恐是魔試,便不敢念,何無知一至於此。

凡念佛人,但宜至誠墾切,一心正念,絕不妄想見佛見境界之事。以心若歸一,見佛見境界,皆不至妄生歡喜,遂致得少為足,便成退惰。不見佛不見境界,亦了無所欠,心未歸一,急欲見佛見境界。勿道所見是魔境,即真係佛境,以心妄生歡喜,即受損謂生歡喜退惰不受益矣。當以至誠念佛為事,勿存見佛見境界之心

倘正念佛時,或有忽現佛像及菩薩諸天等像,但心有正念,勿生取著,知所見之像,乃唯心所現。雖歷歷明明顯現,實非塊然一物,以心淨故,現此景象,如水清淨,月影便現,毫無奇特。了不生誇張歡喜之心,更加專一其心,認真念佛。能如此者,勿道佛境現有利益,即魔現亦有利益。

何以故?以不取著,心能歸一。佛現則心更清淨,魔現則心以清淨不取著,魔無所擾,心益清淨,道業自進。

今則偶有所見,便生畏懼,不敢念佛,其心已失正念

幸非魔現,倘是魔現,由不敢念佛之故,便可令魔入彼心竅,令彼著魔發狂,喪失正念。何不知好歹,一至於此。

是魔現,正宜認真懇切念佛,彼魔自無容身之地,如明來暗自無存,正來邪自消滅。何得怕魔現而不敢念佛幸非是魔。若果是魔,則是授彼全權,自己對治之法,全體不用,則任魔相擾矣。哀哉哀哉!!!

念佛偶生悲感,亦是好處,然不可專欲興此感想。若心常欲興此感想,則必至著魔,而不可救。宜持心如空,了無一物在心中。以此清淨心念佛,自無一切境界。即有魔境,我以如空之心,不生驚懼念佛,魔必自消。

今恐是魔,不敢念佛,譬如恐 強盜來,自己先將家中護兵,移之遠方,令勿在家,則是替強盜作保護,令其了無所畏,肆行劫奪淨盡耳。

何愚癡一至於此。《文鈔三編上.卷二.復陳士牧居士書六》

念佛極願寂靜,頗不合宜。有此厭喧之病,現已發現病相。若仍如此,久後則無可救藥矣

靜鬧一如在靜亦不怕有鬧來,在鬧時我心仍靜而不生憎惡,則無驚厭魔事發生。若不速改,後當發狂。念佛發悲痛,亦是善相,切不可常常如是。

若常令如是,必著悲魔。悲魔既著,終日悲痛,或至痛死,此種皆由不善用心所致。

頂門痛癢,皆提神過甚,心火上炎所致

當一心靜念,普為一鄉宣說,常在稠人中念。則此種驚怖心痛癢事,均可日見消滅矣。《文鈔三編.卷二.復劉慧焯居士書》


敬錄 善用其心集 般若念佛會編輯

http://www.bfnn.org/book/books3/2112.htm#a09

《防著魔》 懺雲法師


善用其心集 般若念佛會編輯


《防著魔》

民.懺雲法師

—講於七十七年暑假大專女生齋戒學會

(文字稿轉載自《慧炬雜誌》第三○一期)

不修行,有著魔的,像精神分裂症;修行,也有著魔的時候。

發心真誠

現在是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和命濁,精神病太多。我們修行要發真誠心,為佛法,不離佛法才好。如果是「勤修善根供養,不捨菩薩業供養,不離菩提心供養」,就不會著魔。

精神寧定

世俗上所謂精神分裂,大多是這樣的:愛其人以至於屋上之鳥,恨其人以至於他屋上之鳥,恨得那麼厲害。一時愛、一時恨,精神就要分裂。要是能保持精神集中,就是戒定慧的定,寧靜安定,就沒有這些。我們由著心去,感情若是很猛烈激動,一貪一瞋、一憎一愛,就會精神分裂,所以要避免這些。

正當生活

還有,從事的職業一定要是正命。正命是正當的生活,也包括職業在內,要是不正當的生活,就差。

行善積德孝順仁厚

普通在世俗上,多做善事是陰德,不外顯出來給人家看,外面顯給人看是為了招名、招利,或是有什麼作用。像倓虛大師掃廁所還不給人看。做善事、做陰德,可以消災延壽。

再就是好好孝順父母,多忠厚仁義,比較好。

大體上,這是在世俗上求不著魔、不得精神病的辦法。這是有關世俗方面。

貪瞋妄想

在佛法中,要是打坐時盡打妄想,一邊貪心、淫欲心,一邊又念佛,這怕要著魔。

一邊打著罪惡的妄想,而又念著萬德洪名,怕要著魔,這是心。

其次就是瞋心,我想報仇,寫暗信、給暗箭,教他不知道,讓他吃虧受苦;這個信我怎麼編、怎麼寫,或是我怎麼報仇,這也是怕要著魔。在念佛的時候起這種心,也容易著魔。這是一貪、一瞋。

知相虛妄

還有呢?見了鬼、見了神、見了菩薩、見了佛,以為了不起,就是「見怪不怪,其怪自敗。」事實上,「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所有一切的好相、瑞相我們不著,就不至於著魔。就怕說:「喔!可了不得囉!佛來摩我的頂了!」以至於「佛對我說法了!」要是自已一著,馬上就是著魔,這個經典裡頭有說明的。

還有呢?有過去世或今生死去的異性朋友來找了,或是異性的夫婦來找了,要是一認真,也會著魔。

華嚴經說:「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這個「著」(音啄)就是「著」(音招),「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離了妄想執著,則「一切智、自然智、無師智自然現前。」這就是不著。

超出人我對待

在人事上,我們要看清楚,超出一等,不和一般人勾心鬥角,起我相、人相對待;可是我都知道,也不是傻瓜。以至於我超出他們,看得清楚明白,可以說就說,不可以說就不說,躲著敬而遠之。在人事上不去對待,不去糾纏。糾纏不清,也容易著魔。

不染名利五濁

再就是貪財、貪名這些事情。大家樂、飆車啊!都有點瘋狂,有點著魔!按照現在的說法,這是社會病態;按阿彌陀經最後所說,就是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所謂「人心不古,世風日下。」我們認清楚了才好。這是講到不著魔的事

般若空觀去惱障

倘使有點魔障的人,「不要」教他多拜佛、多打坐。拜佛多了、打坐多了,他不能用空觀把那一切煩惱空去,而煩惱和佛號或持咒誦經攪在一起,亂糟糟的,精神也容易出毛病。要是能空出一切再去用功,比較好!

利眾積德調身心

所以要是曾經有過精神病的人,或是現在多少精神有點異狀的人,就告訴他,教他多作些功德、利益大眾的事情;有這個德行,能調身心,這樣才好。大體如此。

修持回向還冤債

還有,倘使著了魔睡不著,就吃安眠藥、鎮靜劑,睡它幾天;著魔的人大多數都不能睡。

平常相反睡不好的人也怕要著魔;

最好能夠睡,說睡就睡,不睡就不睡,這樣比較好。

不能睡好的人,尤其是長夜漫漫不能睡,時常發作,大體都是怕有冤家。一天、兩天晚上睡不著,或者是因為喝湯、喝茶太濃厚,或者是在臨睡前有什麼事情,那就不必怕。如果常常這樣鬧,怕有冤家或者是魔障。

這時候就要用短期修持,好比但持往生咒,跟冤親債主回向;或者誦金剛經,十六分、十六分一半一半地誦,一切不必多;地藏經十三品,一品一品地誦,分開誦,不必太多。

此外,多做公益的事,多做陰德的事情,多做善事,慢慢就能調好。


敬錄 善用其心集 般若念佛會編輯

http://www.bfnn.org/book/books3/2112.htm#a10

《念佛著魔辨》 省庵大師


善用其心集 般若念佛會編輯


《念佛著魔辨》

清.省庵大師

或問省庵曰:「參禪一門,全仗己力,故每多魔事;念佛則仗他力,故承佛護念,魔事不生,有諸否乎?」

省庵曰:「唯唯!否否!夫參禪念佛,論其難易,固有自力他力之分,若論魔事,二俱不免。」

或者曰:「敢問何謂也?」

省庵曰:「魔事之來,其由有三:

(一)者教理未明。(二)者不遇善友。(三)者自不覺察

今夫人適千里之路,苟不按輿圖,又不逢引導,復不識前路通塞,莽莽然而進,吾知其難免於錯誤之患矣!

參禪念佛,譬如行路,經教如輿圖,善友如引導,覺察之心如識路通塞,雖兩條途路,夷險不同,俱不免錯誤之患。

參禪且置,只如念佛,或有厭平坦而好奇特者,或有捨直截而求紆曲者,或兩路兼行兩路具失者,或以途中為家舍、平地為高山者,如是錯誤不可勝舉,皆教理未明之過也。

念佛一門,極圓極頓,至易至難

只如彌陀經中「一心不亂」四字,淺言之,愚夫愚婦皆可為;深言之,大聖大賢終不能過。

今初心行人,或暫得輕安,自謂已得事一心者;

初開淺解,復自謂得理一心者。

或粗念不生,細念猶生者。

或勇猛過分,精進倍常,不知心外無佛,速求取證,不達善巧方便,急欲捨身,魔鬼因之遂入其體,為風為狂都不覺知,此善友不遇之過也。

夫眾生生死,以我見為本,我見不除,修行無益

然我見之生,根深蒂固,其萌芽發幹,無處不有;

是故,

見地高則我見俱高,

工夫進則我見亦進,

若不時時檢點,刻刻提撕,則念念發生,心心增長,

隨逐行人,雖死不離。

是故,學人心不虛,則自不覺察;

不覺察,故我見增長,少有所得,則生憍慢,譏嫌同學,誹謗行人,

雖有修行,終成魔事,此自不覺察之過也。」

或曰:「參禪須近明師,若無明師,須看經教;念佛祗貴深信力行,既能深信力行,則決定往生,何藉善友經教?」

省庵曰:「是何言歟!世間小技,尚不可無師,況念佛為出生死要門。若無善友經教,從何開發?誰為引導?

觀經下三品,皆是臨終善友開發,故得往生,其上中品則不必言矣!

須知從凡至聖,由易至難,莫不以善友經教為根本,汝不因經教,何由而知淨土法門,而生信向耶?」

或曰:「若因經教而知念佛,則彌陀一經足矣,奚以多為?」

省庵曰:「上根則可,中下根人,須遍閱淨土諸書,備識信行願三差別之相,加之善友警策,內以虛心覺照,庶幾免於魔事,而後念佛之功可日進焉;否則不為魔事,終成增上慢人,一念不覺,遂成淪墜,其禍可勝言哉!」

或曰:「行人心既念佛,佛豈不垂護念?如其護念,魔事何從?」

省庵曰:「念佛人果得一心不亂,則佛護念不虛

如其未得一心,或有以輕安為禪定,淺解為深悟者,隨有所得生增上慢,此則自取過愆,非如來咎。是故吾言善友、經教、覺察之心,三者缺一不可;而覺察之心尤為最要,不可須臾暫離,若一念不覺,則一念顛倒;念念不覺,則念念顛倒。顛倒既起,魔事興焉,畢世工夫,一朝唐喪,可不畏歟

淨土文云:『身無病苦心不顛倒。』

當知,身無病苦,則求土於佛心不顛倒,則求在於我

在於佛者,非我敢必;在於我者,宗可不自勉焉!

設使臨終一念顛倒,非唯九品不生,抑亦三塗難免,佛雖大慈,救我不得,奈何奈何!

是故修淨業人,不可一念遠離善方,亦不可一念生顛倒心也。」


敬錄 善用其心集 般若念佛會編輯

http://www.bfnn.org/book/books3/2112.htm#a08

魔佛皆揮... 切忌墮在光影門頭 《夢遊集》 (節錄)


善用其心集 般若念佛會編輯


《夢遊集》答鄭崑嚴中丞 (節錄)

明.憨山大師

公案雖多,唯獨念佛審實的話頭,最易得力。須要信得及,靠得定,咬得住,決不可猶豫。

不得今日如此,明日又如彼,又恐不得悟,又嫌不元妙,這些思筭,都是障礙,先要說破,臨時不生疑慮。

至若功夫做得力處,外境不入,惟有心內煩惱,無狀橫生。或慾念橫發,或心生煩惱,或起種種障礙,以致心疲力倦,無可奈何!此乃八識田中含藏無量劫來習氣種子,今日被工夫逼急,都現出來。此處最要分曉,先要識得破,透得過,決不可被他籠罩,決不可被他調弄,決不可當作實事。

但只抖擻精神,奮發勇猛,提起本參話題,就在此等念頭起處,一直捱追將去。問渠向何處來?畢竟是甚麼?決定要見箇下落。如此一拶將去,只教神鬼皆泣,滅跡潛蹤,務要趕盡殺絕,不留寸絲,如此著力,自然得見好消息。若一念拶得破,則一切妄念一時脫謝,如空華影落,陽燄波澄,過此一番,便得無量輕安,無量自在,此乃初心得力處。又不可生歡喜心,若生歡喜,則喜魔附心,又多一種障矣

至若藏識中習氣愛根種子,堅固深潛,話頭用力不得處,觀心照不及處,自己下手不得,須禮佛誦經懺悔。又要持楞嚴咒心,仗佛密印,以消除之。以諸密咒,皆佛之金剛心印,吾人用之,如執金剛寶杵,摧碎一切物,物遇如微塵。從上佛祖,心印秘訣,皆不出此,故曰十方如來,持此咒心,得成無上正等正覺。然佛則明言,祖師門下,恐落常情,故秘而不言,非不用也。此須日有定課,久久純熟,得力甚多,但不可希求神應耳。

○凡修行人,有先悟後修者,有先修後悟者,然悟有解證之不同。若依佛祖言教明心,解悟也,多落知見,於一切境緣,多不得力,以心境角立,不得混融,觸途成滯,多作障礙,此名相似般若,非真參也。

若證悟者,從自己心中實樸樸做將去,逼拶到水窮山盡處,忽然一念頓歇,徹了自心,如十字街頭見親爺一般,更無可疑,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亦不能吐露向人,此乃真參實悟。

然後即以悟處融會心境,淨除現業流識妄想情慮,皆鎔成一味真心矣,此證悟也。此之證悟,亦有深淺不同,若從根本上做工夫,打破八識窠臼,頓翻無明窟穴,一超直入,更無剩法,此乃上上利根所證者深。

其餘漸修,所證者淺。最怕得少為足,切忌墮在光影門頭,何者?

以八識根本未破,縱有作為,皆是識神邊事,若以此為真,大似認賊為子。

古人云:學道之人不識真,只為從來認識神,無量劫來生死本,癡人喚作本來人。於此一關,最要透過。所言頓悟漸修者,乃先悟已徹,但有習氣,未能頓淨,就於一切境緣上,以所悟之理,起觀照之力,歷境□心,融得一分境界,證得一分法身,消得一分妄想,顯得一分本智,是又全在綿密工夫,於境界上做出,更為得力。

○凡利根信心勇猛的人,修行肯做工夫,事障易除,理障難遣,此中病痛,略舉一二:

第一不得貪求元妙,以此事本來平平貼貼,實實落落,一味平常,更無元妙。蓋由吾人知解習氣未淨,內熏般若,般若為習氣所熏,起諸幻化,多生巧見,綿著其心,將謂元妙,深入不捨。此正識神影明,分別妄見之根,亦名見刺。比前粗浮妄想不同,斯乃微細流注生滅,亦名智障,正是礙正知見者。若人認以為真,則起種種狂見,最在所忌。

○其次不得將心待悟,以吾人妙圓真心,本來絕待,向因妄想凝結,心境根塵對待角立,故起惑造業。今修行人,但只一念,放下身心世界,單單提此一念向前,切莫管他悟與不悟,只管念念步步做將去。若工夫到處,自然得見本來面目,何須早計!若將心待悟,即此待心便是生死根株,待至窮劫亦不能悟,以不了絕待真心,將謂別有故耳。若待心不除,易生疲厭,多成退墮,譬如尋物不見,便起休歇想耳。

○其次不得希求妙果,蓋眾生生死妄心,元是如來果體,今在迷中,將諸佛神通妙用,變作妄想情慮,分別知見;將真淨法身,變作生死業質;將清淨妙土,變作六塵境界。如今做工夫,若一念頓悟自心,則如大冶紅爐,陶鎔萬象,即此身心世界,元是如來果體;即此妄想情慮,元是神通妙用,換名不換體也。

永嘉云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若能悟此法門,則取捨情忘,欣厭心歇,步步華藏淨土,心心彌勒下生。若安心先求妙果,即希求之心,便是生死根本,礙正知見,轉求轉遠,求之力疲,則生厭倦矣。

○其次不可自生疑慮,凡做工夫,一向放下身心,屏絕見聞知覺,脫去故步,望前渺冥,無安身立命處,進無新證,退失故居。若前後籌慮,則生疑心,起無量思筭較計得失,或別生臆見,動發邪思,礙正知見,此須勘破,則決定直入,無復顧慮。大概工夫,做到做不得,正是得力處,更加精彩,則不退屈,不然則墮憂愁魔矣。

○其次不得生恐怖心,謂工夫念力急切,逼拶妄想,一念頓歇,忽然身心脫空,便見大地無寸土,深至無極,則生大恐怖,於此若不勘破,則不敢向前。或以此豁達空當作勝妙,若認此空,則起大邪見,撥無因果,此中最險

○其次決定信自心是佛,然佛無別佛,唯心即是,以佛真法身,猶若虛空,若達妄元虛,則本有法身自現,光明寂照,圓滿周遍,無欠無餘。更莫將心向外馳求,若捨此心別求,則心中變起種種無量夢想境界,此正識神變現,切不可作奇特想也。然吾清淨心中本無一物,更無一念,起心動念,即乖法體。

今之做工夫人,總不知自心妄想,元是虛妄,將此妄想,誤為真實,專只與作對頭,如小兒戲燈影相似,轉戲轉沒,交涉弄久,則自生怕怖。又有一等怕妄想的,恨不得一把捉了拋向一邊,此如捕風捉影,終日與之打交滾,費盡力氣,再無一念休歇時,纏綿日久,信心日疲,只說參禪無靈驗,便生毀謗之心,或生怕怖之心,或生退墮之心,此乃初心之通病也。此無他,蓋由不達常住真心,不生滅性,只將妄想認作實法耳。這裏切須透過,若要透得此關,自有向上一路,只須離心意識參,離妄想境界求。

但有一念起處,不管是善是惡,當下拋過;切莫與之作對,諦信自心中本無此事。

但將本參話頭,著力提起,如金剛寶劍,魔佛皆揮此處最要大勇猛力,大精進力,大忍力,決不得思前筭後,決不得怯弱,但得直心正念,挺身向前,自然巍巍堂堂,不被此等妄想纏繞。如脫之鷹,二六時中,於一切境緣,自然不牽絆,自然得大輕安,得大自在,此乃初心第一步功夫得力處也。

○以上數則,大似畫蛇添足,乃一期方便語耳,本非究竟,亦非實法。蓋在迷路邊,出門一步,恐落差別岐徑,枉費心力,虛喪光陰,必須要真正一門超出,妙莊嚴路。所謂行步平正,其疾如風,其所行履,可以日劫相倍矣。要之佛祖向上一路,不涉程途,其在初心方便,也須從這裏透過始得。

大師此篇,雖不專為淨宗而說,然修淨宗者,欲求現生取辦,此數則乃必透之關,較之省庵法師念佛著魔辨,尤為指點親切。因附錄於此,以便學人隨時體驗,未必非淨宗之一助云。趙鉞謹識。


敬錄 善用其心集 般若念佛會編輯

http://www.bfnn.org/book/books3/2112.htm#a07

2011年2月23日 星期三

止觀不均,其障必起 《念佛三昧寶王論》(節錄)


善用其心集 般若念佛會編輯


《念佛三昧寶王論》(節錄)

唐.飛錫大師

若欲將念三身,破三種障。

今試明之。爾佛身之生,從止觀生。止觀不均,其障必起。

念佛之人,修止心沈,昏闇障起,而障化身佛。又須以觀心策之,念白毫光,破昏闇障也。修觀心浮,無惡不造(乃妄念紛紜之謂),而障報身佛。還修於止,止一切惡。念諸佛昔因,恆沙功德,智慧圓滿,酬因曰報,破惡念障也。若二邊障動,詭狀殊形,萬相紛綸,兩賊強耎,障法身佛也。以中道第一義空破之,偈曰:無色無形相,無根無住處。不生不滅故,敬禮無所觀。


敬錄 善用其心集 般若念佛會編輯

http://www.bfnn.org/book/books3/2112.htm#a06

覺知魔事 《天台小止觀》(節錄)


善用其心集 般若念佛會編輯


《天台小止觀》覺知魔事(節錄)

隋‧智者大師

依「大正藏」第四十六冊「修習止觀坐禪法要」修訂之

梵音魔羅。秦言殺者。奪行人功德之財。殺行人智慧之命。是故名之為惡魔。

事者如佛以功德智慧。度脫眾生入涅槃為事。魔常以破壞眾生善根。令流轉生死為事。若能安心正道。

是故道高方知魔盛。仍須善識魔事。但有四種。一煩惱魔。二陰入界魔。三死魔。四鬼神魔。三種皆是世間之常事。及隨人自心所生。當須自心正除遣之。今不分別。鬼神魔相。此事須知。今當略說。

鬼神魔有三種。

一者精魅。十二時獸變化作種種形色。或作少女老宿之形。乃至可畏身等非一。惱惑行人。此諸精魅欲惱行人。各當其時而來。善須別識。

若於寅時來者必是虎獸等。若於卯時來者必是兔鹿等。若於辰時來者必是龍鱉等。若於巳時來者必是蛇蟒等。若於午時來者必是馬驢駝等。若於未時來者必是羊等。若於申時來者必是猿猴等。若於酉時來者必是雞烏等。若於戌時來者必是狗狼等。若於亥時來者必是豬等。子時來者必是鼠等。丑時來者必是牛等。行者若見常用此時來。即知其獸精。說其名字訶責即當謝滅。

二者堆剔鬼。亦作種種惱觸行人。或如蟲蝎緣人頭面。鑽刺熠熠或擊櫪人兩腋下。或乍抱持於人。或言說音聲喧鬧。及作諸獸之形異相非一。來惱行人。應即覺知一心閉目陰而罵之作是言。我今識汝。汝是閻浮提中食火臭香。偷臘吉支邪。見喜破戒種。我今持戒終不畏汝。若出家人應誦戒本。若在家人應誦三歸五戒等。鬼便卻行匍匐而去。如是若作種種留難惱人相貌。及餘斷除之法。並如禪經中廣說。

三者魔惱。是魔多化作三種五塵境界。相來破善心。

一作違情事則可畏五塵令人恐懼。

二作順情事則可愛五塵令人心著。

三非違非順事。則平等五塵動亂行者。

是故魔名殺者。亦名華箭。亦名五箭。射人五情故。名色中作種種境界。惑亂行人。作順情境者。或作父母兄弟。諸佛形像端正男女可愛之境。令人心著。作違情境界者。或作虎狼師子羅剎之形。種種可畏之像。來怖行人。作非違非順境者。則平常之事。動亂人心令失禪定。故名為魔。或作種種好惡之音聲。作種種香臭之氣。作種種好惡之味。作種種苦樂境界。來觸人身皆是魔事。其相眾多。今不具說。

舉要言之。若作種種五塵。惱亂於人令失善法。起諸煩惱皆是魔軍。以能破壞平等佛法。令起貪欲憂愁瞋恚睡眠等。諸障道法。如經偈中說

是汝初軍 憂愁為第二

飢渴第三軍 渴愛為第四

睡眠第五軍 怖畏為第六

疑悔第七軍 瞋恚為第八

利養虛稱九 自高慢人

如是等眾軍 壓沒出家人

我以禪智力 破汝此諸軍

得成佛道已 度脫一切人

行者既覺知魔事即當卻之。

卻法有二。

一者修止卻之。凡見一切外諸惡魔境。悉知虛誑不憂不怖。亦不取不捨。妄計分別息心寂然彼自當滅。

二者修觀卻之。若見如上所說種種魔境。用止不去即當反觀。能見之心不見處所。彼何所惱。如是觀時尋當滅謝。

若遲遲不去但當正心。勿生懼想不惜軀命。正念不動。知魔界如即佛界如。若魔界如佛界如。一如無二如。如是了知。則魔界無所捨。佛界無所取。佛法自當現前。魔境自然消滅。

復次若見魔境不謝。不須生憂。若見滅謝亦勿生喜

所以者何。未曾見有人坐禪見魔化作虎狼來食人。亦未曾見魔化作男女來為夫婦。當其幻化。愚人不了。心生驚怖及起貪著。因是心亂失定發狂。自致其患。皆是行人無智受患。非魔所為

若諸魔境惱亂行人。或經年月不去。但當端心正念堅固不惜身命莫懷憂懼。當誦大乘方等諸經治魔咒。默念誦之。存念三寶。若出禪定亦當誦咒。自防懺悔慚愧。及誦波羅提木叉。邪不干正。久久自滅。

魔事眾多說不可盡。善須識之。

是故初心行人。必須親近善知識

為有如此等難事。是魔入人心能令行者。心神狂亂。喜或憂因是成患致死。時令得諸邪禪定智慧。神通陀羅尼。說法教化人皆信伏。後即壞人出世善事。及破壞正法。如是等諸異非一說不可盡。今略示其要。為令行人於坐禪中。不妄受諸境界。取要言之。若欲遣邪歸正。當觀諸法實相。善修止觀無邪不破。

釋論云。除諸法實相。其餘一切皆是魔事。如偈中說

若分別憶想  即是魔羅網  不動不分別  是則為法印


敬錄 善用其心集 般若念佛會編輯

http://www.bfnn.org/book/books3/2112.htm#a04

外道所有三昧,皆不離見愛我慢之心,貪著世間名利恭敬故。《大乘起信論》(節錄)


善用其心集 般若念佛會編輯


《大乘起信論》(節錄)

馬鳴菩薩 梁天竺三藏法師真諦譯

◎三界虛偽,唯心所作。離心則無六塵境界。此義云何?

以一切法,皆從心起,妄念而生。一切分別,即分別自心。心不見心,無相可得。當知世間一切境界,皆依眾生無明妄心而得住持。是故一切法,如鏡中像,無體可得。唯心虛妄,以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

◎若人雖修行信心,以從先世來,多有重罪惡業障故,為邪魔諸鬼之所惱亂,或為世間事務種種牽纏,或為病苦所惱,有如是等眾多障礙。

是故應當勇猛精勤,晝夜六時,禮拜諸佛,誠心懺悔,勸請隨喜,迴向菩提,常不休廢。得免諸障,善根增長故。

◎或有眾生無善根力,則為諸魔外道鬼神之所惑亂;若於坐中現形恐怖,或現端正男女等相。當念唯心,境界則滅,終不為惱。

或現天像、菩薩像,亦作如來像,相好具足。或說陀羅尼,或說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或說平等、空、無相、無願。無怨無親,無因無果,畢竟空寂,是真涅槃。

或令人知宿命過去之事,亦知未來之事,得他心智,辯才無礙,能令眾生著世間名利之事。

又令使人數瞋數喜,性無常準。或多慈愛,多睡多病,其心懈怠。或卒起精進,後便休廢。生於不信,多疑多慮。或捨本勝行,更修雜業,若著世事種種牽纏。

亦能使人得諸三昧少分相似,皆是外道所得,非真三昧。

或復令人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乃至七日住於定中,得自然香美飲食,身心適悅,不飢不渴,使人愛著。

或亦令人食無分齊,乍多乍少,顏色變異。

◎以是義故,行者常應智慧觀察,勿令此心墮於邪網;當勤正念,不取不著,則能遠離是諸業障。

應知外道所有三昧,皆不離見愛我慢之心,貪著世間名利恭敬故。


敬錄 善用其心集 般若念佛會編輯

http://www.bfnn.org/book/books3/2112.htm#a03

善用其心集 般若念佛會編輯...貪、瞋、癡等.我執越輕則離魔越遠,蓮友不可不知


善用其心集 般若念佛會編輯



修行道上常會遇到種種障礙,這些障礙統稱為「魔」。

魔能奪慧命,壞道法功德善本,故如何降伏魔擾,防護戒體,安住本心,實為行者修持之一大功課。

進而言之,魔可分為

煩惱魔、五蘊魔、死魔、

天魔及冤親債主魔等。

前三者屬於身心和環境的衝突與不平衡所產生的現象,

後二者則是精進修道,發出離心,行六度萬行,引起天魔或冤親債主的障礙。

然無論如何,魔擾根本還由貪、瞋、癡等自我中心之執著而妄現故我執越輕則離魔越遠,蓮友不可不知。

欣逢勝緣,幸獲某淨業學人,採覽經論及祖德開示有關魔事對治之法語彙旨數篇,其中理事性相,俱悉圓融,淺深精妙,前後互攝。初學聞之,心蕩神怡,老參玩之,若深有味。仰體其苦心,諄諄悲切,倘不刊布,久必遺沒,誠為大憾!本會為增尚學者入道啟門之津糧,乃將之集結成書,嘉勉同參,速證菩提,則不負此生矣!

此書文分八篇,初學蓮友,可由懺公上人之《防著魔》、印祖之《文鈔》、省庵大師之《念佛著魔辨》和《大乘起信論》研讀受持,至若憨山大師所開示念佛審實之功夫及《念佛三昧寶王論》所提示念三身破三障之法要,讀來尤為親切。

功夫得力之老參,更宜細嚼《楞嚴經》五十陰魔能海大師所教誡之二十四魔入之因、共相不共相魔之加持和滅魔之六方便分等。

全書玉韞珠藏,不僅已含攝律儀(止惡)、攝善法,還兼圓饒益眾生之別解脫法,實為行門之樞機也,其益豈淺哉?

人壽幾何?苟悠忽度日,一旦無常猝至,嗟嘆何及!

願諸蓮友莫辜負佛祖洪恩,並珍重自己久修之善根慧命,於此一門超出妙莊嚴路,劍及履及,歸真還鄉,當必有分矣!

般若念佛會 謹識

民國第二庚辰年(西元二000年)夏安居日


敬錄 善用其心集 般若念佛會編輯

http://www.bfnn.org/book/books3/2112.htm#a00

輪回路險,無常迅速,老實念佛,莫換題目


驚天地,動鬼神 了凡弘法學會倡印

十、香光莊嚴,母子法侶

《後記》

在整理張杏纔居士,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材料的過程中,常常有瑞應出現。這次攝像師在家裏整理材料時,他老婆說:「現在杏纔在我們家。」他說怎麼知道的。他老婆說:「紙上有陣陣檀香味。」攝像師也覺得奇怪,這紙是普通的紙,本身根本就不香,現在確實是異香撲鼻。

孔寒娣師兄回家時,她家鄰居也說聞到陣陣檀香味,整理材料時,我們看到九五年九月二十二日,張杏纔居士從無錫寄給上海朱雅維大師兄的信,信上寫了他患病到痊癒的過程。

信末他寫道:「由於現在走進了佛門—一門深入,因此那些其他道,來對我阻礙。為此三、四年中受到折磨,但我念佛照念,一直到底

一心天天念佛,來報答阿彌陀佛之恩,一聲佛號到底。同時等我母親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好好修道,成佛。我不分早晚都願意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好好修行成佛。」

在他床頭的牆壁上寫著「喂!你今天怎麼樣」一行字。這是他自己寫的,用來時刻檢點自己,常常問問自己:今天功夫怎麼樣了,是否往生有了把握,這句話也是問我們每一個念佛人的

我們念佛人要時時回光返照,時刻檢點,問問自己功夫怎麼樣了,把念佛求生淨土當作這一生,唯一一樁大事來做,不要鬆懈

如果往生還沒有把握,就要精進努力繼續念下去,不成功決不回頭,一直到西方極樂世界。


敬錄 驚天地,動鬼神 了凡弘法學會倡印

http://book.bfnn.org/books/0494.htm#a10

一心老實念佛到底,任何環境任何境界,決不退轉


驚天地,動鬼神 了凡弘法學會倡印

九、一心老實念佛到底,任何環境任何境界,決不退轉

《九月二十四日訪張杏纔居士》

九月二十四日,張杏纔居士斷食八天,斷水五天,在家裏佛像前發願:

求阿彌陀佛大發慈悲,佛力加持,本願加持。我張杏纔一心老實念佛到底,不換題目,求生淨土。我是個農夫,只求阿彌陀佛大發慈悲,帶業往生,一心求生,求阿彌陀佛親自接引,上品上生。」發願後,張居士談自己的情況並表決心。

「我和母親一起念佛,總是凌晨三點多鐘起來,一年如一日。

有次我開玩笑地對她說:『如果我走在你前頭怎麼樣?』

她說:『最好是我走在你前,你到底還小。』

我說:『我不歡喜這個娑婆世界,人家也得不到我什麼好處,我一心要求早點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並且阿彌陀佛一定親自來接我,我才答應。』

我聽了淨空法師的磁帶,看了淨空法師的錄像,看了無量壽經這三個大法寶。再從孔寒娣阿姐那裏得到指導。只求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自己有決心。能夠皈依,能夠受戒,不做壞事,能夠積善,只照戒律辦事,一定對自己有好處,對大家有好處。我越學越歡喜。一定要老實念佛,莫換題目,這是淨空法師關照的。淨空法師的話句句是好。

不管什麼事都是自己決定的,別人幫不上忙的。


敬錄 驚天地,動鬼神 了凡弘法學會倡印

http://book.bfnn.org/books/0494.htm#a09

掃除罪障,輕裝往生


驚天地,動鬼神 了凡弘法學會倡印


三、我要掃除罪障,輕裝往生

《無錫新區碩唐莊念佛堂 朱敏智居士》

我是萬分的喜悅,萬分的慶幸,親身見到張師兄往生的種種瑞相,臨終前和我握手告別,見佛接引時拜佛、念佛安祥而去。這是他平素的精進修持,依靠阿彌陀佛的大慈大悲,大願大力的成果,而得到如此的安善瑞祥!

說到張師兄和我的認讖,有一段大因緣在內,張師兄本來是信天道的。九二年與我認識,我就把淨土法門介紹給他,並把淨空法師的講經像帶給他看,自此捨棄道教,皈依佛門。並開始念佛,廣做善事,不做惡事,受持戒律。

去年春,他忽患食道癌,加上腸胃不好,吃下就瀉,病情嚴重。在江陰人民醫院治療,要動手術,須先付壹萬五千元。醫生說即使開刀,也只能活三個月。當時想,錢要這麼多,家境貧窮,拿不出,又加上身弱體瘦,怕手術時出事。經他和母親、居士道友商量,決定出院一定要靠阿彌陀佛。如果有壽命,念佛能康復;如果緣已盡,就求往生,不要再受病魔苦楚了

了生脫死,往生極樂,本來也是念佛人,一生修持的心願,因此就出院回家,在親屬蓮友的商量下,得到上海通北路,朱雅維大師兄的大發慈悲,就送到上海大師兄處念佛消業。本來在家他吃小半碗粥要四十至五十分鐘,吃下去還要吐出來。誰知一到大師兄處,就吃了一碗半的飯,吃得很快、很香。大師兄當時很驚奇,說張師兄吃飯這麼好,哪像有重病?這真是佛力加持,不可思議!大師兄教他早晚一百零八拜佛,念無量壽經,住了八天,病全好了,就回家去了。

後來,他到我們碩放來住半年多,早晚精進念佛,念無量壽經數部,念佛繞佛一向專念。

到陰曆十一月前回去,身強力壯,臉色紅潤。忙時割麥插秧,種一畝田。這是靠阿彌陀佛才能起死回生。恢復康健,勝如常人。今年來碩放兩次,第一次住半月多,這次來十多天,並參加我們十天精進佛期。

他念了三天,就對我說:「你替我打電話回去,叫我侄兒侄女來接我回去。」我說:「你住在此地同樣念佛,回去做啥?」

他說:「我要往生了。」我對他說:「即使往生在這裏也可以,何必回去。」

他說:「我也願在此往生,但有不明事理的人,見解就兩樣了。我是活著去的,阿彌陀佛來接我去的。人家要說我是死在佛堂裏的,對你朱阿姨有影響,對佛堂也不利的。因為大家知道我是靠阿彌陀佛,才消除病魔,活了一年多,但會有終究還是死掉了的錯誤想法,所以我要回去。

回去以後和老母兩人閉門淨修。吃過飯後,到自留田去走走,挑水種菜表現給大家看看,說明我精神好,活著往生,不是死了去的。我還希望碩放、無錫、峭岐許多念佛姊妹,一定要團結,在上海大師兄周圍。請無錫繆師傅要一向專念。千萬要萬緣放下,單念一句阿彌陀佛,專想一尊阿彌陀佛,專拜一尊阿彌陀佛,堅決往生西方,大家同生極樂。千萬拜託你朱阿姨,代我轉言祈求,不要再念其他經咒,單念無量壽經或阿彌陀經,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等阿彌陀佛來接我們。

他說:「我一定能往生,阿彌陀佛一定來接我,並且不要多少天,回去很快能往生。」我說:「恭禧你!大概啥時能去呢?」

他說:「大約在我生日前後。」我問他,生日幾時?

他說:「陰曆九月十九日。」他對我處鄒德昌師兄說,在生日前往生,這是預知時至。

我們早飯後,一同到街上走一圈,手拉手地在街上遊走,邊談邊笑。每遇熟人道友,我總興奮地說:「他要回去往生了。」

明理的人都合十恭禧。

許多人見到他輕健活潑的樣子,又沒大病,怎說要死了呢?

我說:「他是阿彌陀佛來接他去的,不是要去死,你們要懂這個道理。」人家聽了半信半疑。

我由他代我煮了幾樣菜,他燒水,我上灶。飯後,他洗碗刷鍋,作為臨別紀念。又代我打掃場地,他說:「我要掃除罪障,輕裝往生。」我們講了很多分別話,他對我講了很多開示:「注意身旁一切人事,謹慎小心辦事。有你真心辦道,利生弘法,佛菩薩一定會加持你。如果有聽騙不聽勸的人,你不要勉強他。佛不度無緣人,何況我們凡夫

到時候他們能覺悟過來,是他們有福德,成佛的機會到了,他也歡喜。如果不聽,你沒有損失,是他們少善根少福德,錯過了成佛的機會,未免太可惜。朱阿姨,你要記住我的話。」我聽了深刻銘心,他這話都是佛智佛見,我當奉行。

他回家後,日夜念佛,九月十七日開始不吃東西,二十日開始不再飲水,還去挑水種菜,精神很好,十天後,身感疲勞,就躺在床上,仍是念佛。見到佛和余玲珍師兄(碩放九五年四月往生西方的居士一同去接他。為了掛念上海的大師兄,和我們碩放的幾位師兄,才沒有立即去,打電話到上海、碩放等我們去。十月三日我們碩放的師兄,和上海來的朱雅維大師兄,在無錫會合一起到峭岐。當見到朱雅維大師兄時,張師兄立即坐起握手,又和大家招,喜形於色,大姆指搖搖。見到我,雙手緊抱,久久不放,又指指牆上的警語,臉看著我,字語是—「喂!您今天怎麼樣?」我問他說:「是你寫的嗎?」他笑著對我點點頭。

我們三四十個佛子,晝夜助念四天。其中魔擾三次。

第一次我們大聲緊念一刻就復正常。

第二次比前一次厲害,他把手上的念佛珠丟掉。問他在念佛嗎?他搖搖頭。聽佛聲嗎?又是搖頭,而且見他煩躁不安。我立刻披上戒衣,佛前至誠敬香,禮佛祈求佛力加持,即把身上戒衣蓋上他身,立即平穩。叫他一心聽佛聲,跟大家念佛,不可間斷。他點點頭。

第三次的擾亂更緊迫了,眼發紅絲,臉色凶惡,雙手抓人的樣子。我又在佛前哀祈阿彌陀佛大發慈悲,趕快來接張杏纔。這是佛魔相爭的時候了,一定要求我佛護持正法,一定要求法輪常轉,廣度眾生,佛日生輝!

祈求後,急奔床前說:「一切冤家債主,請你們聽著,張杏纔過去對你們是不好,我們念佛人,深信因果,但過去不知,現在已是將要往生西方成佛的時候了。請你們決不要阻饒他。你們一定要和平共處,共護正道,你們幫助他趕快往生,讓他成佛以後,來救度你們,這是雙方有利。如果你們要討他命,對你們也沒有好處,你們永遠在輪迴中。現在你要他一條命,將來他也要報你,冤冤相報何時得了。我勸你們要破迷開悟,不要再愚痴了,大家共同念佛,放他快快往生,大家都有好處。」

我把搭衣緊緊蓋到他身上,並又高聲喊:「張杏纔你今天怎麼樣了?今天是你了生死,離娑婆成佛的時候了。快快念佛,才不枉費你一生精進的修持。記住!記住!阿彌陀佛來接你的時候到了。」

他就平靜下來。

我問他在念佛嗎?他笑嘻嘻地翻身過來,雙手握住我的手,久久不放,和善地對我笑笑,急坐起來,雙手合十三拜,口念:「佛菩薩!佛菩薩!阿彌陀佛!」又睡下去,不多時,又急坐起來雙腳跨下床沿坐著。

我說:「張師兄,你有願要立著往生,是不是想站起來?」他笑著點點頭,我說你就立吧!他雙腳一踮兩腳著地,口念:「阿彌陀佛!佛菩薩來了!」我說:「你的願已滿了,你躺下吧!」那時我才想到叫孔寒娣師兄,趕快去把攝像師請來。等來攝像時,他又起來,那時只半坐一下,沒有坐好即睡下,翻身幾下,自己睡下仰臥正中,雙手合十在當胸,在居士們高聲緊念聲中,佛光彩藍,佛來接引去了。

往生時,他村上兄長周銀寶,見到紅光蓮白,五彩佛光從西天照下。同時村上建芬阿嫂,在後門見到佛光照得雪亮。她還當是閃電,怕下雨了,誰知天很好,是佛光照耀。助念的郭家珍師兄,見到窗戶上佛光射進來,拉蔣麗芬看,誰知蔣師兄早已看到佛光,射到張師兄身上枕邊已有幾分鐘了,給她一拉不見了。異香滿屋,陣障撲鼻而來,空中佛聲響徹雲霄。在往生前一天,張杏纔師兄就跟我高聲說:「我對你說,兩天兩夜佛聲不曾斷。」說時手指指點點,滿臉笑容。

我和孔師兄,王瑞珍師兄打電話向上海大師兄、碩放兒媳陳道英報喜時,大家喜慶萬分,都感佛恩於萬千。就在當時又聞異香撲鼻而來,孔師兄興奮地說:「張師兄已到西方,給我們報喜了。」我們那時高興得互相擁抱。

第二天我們開往生告別大會,又聞陣陣異香,一切後事安排,照張師兄往生前的交代:凡是佛姐妹定要請到。凡來人不受一份禮。村上親戚人等,哪怕要飯的人來到,也要一律平等對待,請他們同桌飲食。素食,不殺害生靈,移風易俗,破舊立新。

還請了一個軍樂隊,單吹阿彌陀佛四字洪名,佛聲沖天,天音佛音,響徹天空,佛聲笑聲,喜氣盈門。一人成佛,歷祖超升,張氏門中,榮宗耀祖。


敬錄 驚天地,動鬼神 了凡弘法學會倡印

http://book.bfnn.org/books/0494.htm#a03

驚天地,動鬼神 了凡弘法學會倡印


驚天地,動鬼神 了凡弘法學會倡印


驚天地,動鬼神

《前言》

江陰峭岐張杏纔居士於一九九六年十月五日十八點整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功德圓滿,他的一生可謂貧困坎坷,但最終他選擇了持名念佛法門,選擇了西方極樂世界,選擇了這條最幸福、最圓滿的成佛之路。

他自己選擇了這條路。所以他以自己的現身說法來震醒眾生,以此報佛恩、報父母恩、報眾生恩。

他往生時震動了整個江陰峭岐,但不信只是峭岐,我們把他的事蹟整理成小冊子廣泛流通,相信全國乃至全世界所有有緣眾生,都會受到震動和鼓舞。群起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正如他所說的:「我要震動全法界。」助他實現度生之宏願。張居士往生了,這世間少了一個魔弟子,蓮邦多了一個真菩薩。

願他早日重回娑婆,普度眾生,實現自己的大悲願心。


敬錄 驚天地,動鬼神 了凡弘法學會倡印

http://book.bfnn.org/books/0494.htm#a01

勸專勤


成佛捷徑 毛凌雲纂述


結勸專勤

覺明妙行菩薩西方確指云:

「修淨之法,不出專勤二字,專則不別為一事,勤則不虛棄一時。」

又云:「大凡修淨土人,最忌是夾雜,即是又誦經,又持咒,又做會,又好說些沒要緊的禪,又要談些吉凶禍福,見神見鬼的話,卻是夾雜也。

既夾雜,則心不專一,心不專一,則見佛往生難矣,卻不空費了一生的事。

你如今一概莫做,只緊緊持一句阿彌陀佛,期生極樂,日久功成,方不錯卻。」

印光祖師說:「既有真信切願當修念佛正行

如身無事累,固當從朝至暮,從暮至朝,行住坐臥,語默動靜,穿衣吃飯,大小便利,一切時,一切處,令此一句洪名,不離心口。

若盥漱清淨,衣冠整齊,及地方清潔,則或聲或默,皆無不可。

若睡眠、及裸露、澡浴、大小便時,及至污穢不潔之處,只可默念,不宜出聲,默念功德一樣,出聲便不恭敬

睡若出聲,且致傷氣。

雖長時念佛,無有間斷,須於晨朝向佛禮拜畢,先念阿彌陀經一遍,往生咒三遍,即念讚佛偈,念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阿彌陀佛,隨即但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或一千聲,或五百聲,當圍繞念。若不便繞,或跪、或坐、或立,皆可。

念至將畢,歸位念觀音、勢至、清淨大海眾菩薩,各三稱。

然後念淨土文,發願回向往生。念淨土文者,令依文義而發心也,若心不依文而發,則成徒設虛文,不得實益。

淨土文畢,念三歸依,禮拜而退。此為朝時功課,暮亦如之。

若或事務多端,略無閒暇,當於晨朝盥漱畢,有佛則禮佛三拜,正身合掌念南無阿彌陀佛,盡一口氣為一念,念至十口氣

即念小淨土文,或但念願生西方淨土中四句偈,念畢,禮佛三拜而退。

若無佛,即向西問訊,照上念法而念

此名十念法門,乃宋慈雲懺主、為王臣政務繁劇,無暇修持者所立也。以眾生心散,又無暇專念,如此借氣攝心,心自不散。然須隨氣長短,不可強使多念,強則傷氣。又止可十念,不可二十三十,多亦傷氣。

以散心念佛,難得往生,此法能令心歸一處,一心念佛,決定往生

念數雖少,功德頗深。

極閒極忙,既各有法,則半閒半忙者,自可斟酌其間而為修持法則也。」

普勸 諸位大德居士,對於這成佛捷徑的無上圓頓法門,自應老實專修,勿視為難事而退卻,勿視為易行而懈怠,勿視為淺近而藐視輕慢,勿視為高深而不敢承任。

因所持的佛號,真實不可思議,能持的心性,也真實不可思議,

持一聲,一聲不可思議,

持十百千萬無數聲,聲聲皆不可思議,

決蒙佛加被,使宿障自除,善根增長,災病全消,福壽綿延,疾空煩惱,頓破無明,圓覺妙心,廓然開悟,寂光真境,常得現前,蓮萼光榮,金臺影現,均非娑婆界內之人矣。

他日蓮池海會,把手共行,一生成佛,可為預賀!


敬錄 成佛捷徑 毛凌雲纂述

http://book.bfnn.org/books/0492.htm#a09

捨密修淨


成佛捷徑 毛凌雲纂述


捨密修淨

或問密宗三密相應,即身成佛,尤為捷徑,何不捨淨學密,而勸捨密修淨呢?

當答以:密宗的持咒,與淨宗的持名,皆以一念抵制萬念,使萬法歸一,異途同歸。惟密宗重傳授,由西藏傳入中國的為藏密,由中國傳往日本的為東密,雖顯密皆佛說,同為對機應病的法藥。

佛在大集經懸記云:「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惟依念佛,得度生死。」

故密宗多兼念佛,求生淨土,現舉學東密與藏密的各一為證:

一、淨土聖賢錄三編云:「民國張珍午居士,旅日學醫,兼學密宗。後患腫病,業境現前,平日持咒靈驗,此時全不得力,乃轉而念佛,始業境消滅。遂屏醫藥,一心持名。

其妻勸進飲食,曰:『汝勿擾我,但助我念佛,並集道友助念,我今日行矢。』道友至,同聲助念,自亦隨生朗念,尋結印念佛而逝。」

二、淨土聖賢錄四編云:「民國戴母鈕有恆居士,浙江吳興人,考試院長戴季陶居士之夫人也。七歲發心學佛,每晨念彌陀聖號,如是數年,感頂發光。畢業吳興女學堂,清宣統三年,與戴結婚後,入同盟會。民國十八年,矢志茹長素,二十年,依班禪大師受觀音菩薩六字大明灌頂法,過午不食。二十二年,復受藥師如來時輪金剛灌頂法,投花授記,賜法名蓮花金剛,日禮千拜。三十一年四月,落髮衣僧衣,修持益精進。九月十五日,忽患腦溢血,方知持咒全不得力,而捨咒念佛,自書偈云:『十念圓成佛果現。三心頓了妙蓮開。』後不復言而逝,年五十七。」

以上一業境現前,一患腦溢血,始覺持咒全不得力,而捨咒念佛,皆獲往生,捨淨學密者,可為殷鑑。

圓瑛法師勸修念佛法門云:「余前至南京及湖南湖北講經時,聞有密宗傳法法師,每勸人修習密宗,不必茹素,以持戒為小乘,大乘離相,有何持犯?

況佛在世,亦許比丘食五淨肉。

又云:食眾生之肉,即是度彼眾生。未悉此言出何經論,若云食其肉,即為度他,對眾生應平等度脫

何獨對豬羊雞鴨魚蝦之類,日日食而度之,

對蜈蚣糞蟲之類,竟不食不度,

對自己眷屬,亦不食其肉而不度耶?

此種妄言惑眾,分明貪求食肉,不能持戒,反自作教他,疑誤眾生,定招惡報。甚有多年茹素念佛之人,被惑開葷,密功未成,淨戒先破,誠為可惜!學密宗可,而學吃葷則不可,未曾念佛,而學密宗亦可,既經念佛,而改途易轍,此皆信不深,願不切,良可歎也。」

敬錄 成佛捷徑 毛凌雲纂述

http://book.bfnn.org/books/0492.htm#a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