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飯粗衣未足羞 心田失種卻堪愁 趁早在生修淨土 莫教臨死怨閻羅

手把楊枝臨水坐 靜思往事似前身 鏡花水月皆幻相 知君有日悟歸程

2011年4月5日 星期二

問:論云。行道念佛與坐念。功德如何


萬善同歸集卷二 杭州慧日永明寺智覺禪師延壽述


問:論云。行道念佛與坐念。功德如何。


答:譬如逆水張帆。猶云得往。更若張帆順水。速疾可知。坐念一口。尚乃八十億劫罪消。行念功德。豈知其量。

偈云。行道五百遍。念佛一千聲。事業常如此。西方佛自成。若禮拜則屈伏無明。深投覺地。致敬之極。如樹倒山崩。

業報差別經云。禮佛一拜。從其膝下至金剛際。一塵一轉輪王位。獲十種功德。一者得妙色身。二出言人信。三處眾無畏。四諸佛護念。五具大威儀。六眾人親附。七諸天愛敬。八具大福報。九命終往生。十速證涅槃。

三藏勒那云。發智清淨禮者良由達佛境界。慧心明利。了知法界本無有閡。由我無始順於凡俗。非有有想。非閡閡想。今達自心虛通無閡。故行禮佛隨心現量。禮於一佛即禮一切佛。禮一切佛即是禮一佛。以佛法身體用融通故。禮一拜遍通法界。如是香華。種種供養例同於此。六道四生同作佛想。

文殊云。心不生滅故。敬禮無所觀。內行平等。外順修敬。內外冥合。名平等禮。

法華懺云。當禮拜時。雖不得能禮所禮。然影現法界。一一佛前皆見自身禮拜。

略引祖教。理事分明。不可滅佛意而毀金文。據偏見而傷圓旨。


敬錄 萬善同歸集卷二 杭州慧日永明寺智覺禪師延壽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070.htm#a02

問:欲真持經。應念實相。既忘能所。誦者何人。若云心口所為。求之了不可得。究竟推檢。理出何門


萬善同歸集卷二 杭州慧日永明寺智覺禪師延壽述


問:欲真持經。應念實相。既忘能所。誦者何人。若云心口所為。求之了不可得。究竟推檢。理出何門。


答:雖觀能念所誦皆空。空非斷空。不閡能誦所持為有。有非實有。不空不有。中理皎然。執無則墮其邪空。沒有則成其偏假。

是以一心三觀。三觀一心。即一而三相不同。即三而一體無異。非合非散。不縱不橫。存泯莫羈是非焉局。常冥三諦。總合一乘。萬行度門。咸歸實相。

又所難念誦有妨禪定者。且禪定一法。乃四辨六通之本。是革凡蹈聖之因。攝念少時故稱上善。然須明沈掉消息知時。

經云。如坐禪昏昧。須起行道念佛。或志誠洗懺。以除重障。策發身心。不可確執一門以為究竟。

慈愍三藏云。聖教所說正禪定者。制心一處。念念相續。離於昏掉。平等持心。若睡眠覆障。即須策動念佛誦經。禮拜行道講經說法。教化眾生萬行無廢。所修行業迴向往生西方淨土。若能如是修習禪定者。是佛禪定與聖教合。是眾生眼目。諸佛印可。

一切佛法等無差別。皆乘一如成最正覺。皆云。念佛是菩提因。何得妄生邪見。

故台教行四種三昧。小乘具五觀對治。亦有常行半行種種三昧。終不一向而局坐禪。

金剛三昧經云。不動不禪。離生禪想。

法句經云。若學諸三昧。是動非是禪。心隨境界生。云何名為定。

起信論云。若人唯修於止。則心沈沒。或起懈怠。不樂眾善。遠離大悲。乃至於一切時一切處。所有眾善隨己堪能。不捨修學心無懈怠。惟除坐時專念於止。若餘一切悉當觀察應作不應作。若行若住若臥若起。皆應止觀俱行是以若能通達。定散俱得入道若生滯閡。行坐皆即成非

南嶽法華懺云。修習諸禪定。得諸佛三昧。六根性清淨菩薩。學法華具足二種行。一者有相行。二者無相行。無相安樂行。甚深妙禪定。觀察六情根。有相安樂行。此依勸發品。散心誦法華。不入禪三昧。坐立行一心。念法華文字。行若成就者。即見普賢身。是以智者修法華懺。誦至藥王焚身品云。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頓悟靈山如同即席。乃至密持神咒。靈貺照然。護正防邪。降魔去外。制重昏之巨障。滅積劫之深痾。現不測之神通。示難思之感應。扶其廣業殄彼餘殃。仰憑法力難思。遂致安然入道。

是以或因念佛而證三昧。或從坐禪而發慧門。或專誦經而見法身。或但行道而入聖境。但以得道為意。終不取定一門。

惟憑專志之誠。非信虛誕之說。


敬錄 萬善同歸集卷二 杭州慧日永明寺智覺禪師延壽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070.htm#a02

問: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但有好境。取即成魔。何得著相興心而希冥感耶


萬善同歸集 杭州慧日永明寺智覺禪師延壽述


問: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但有好境。取即成魔。何得著相興心而希冥感耶。


答:修行力至。聖境方明。善緣所生。法爾如是。

故將證十地。相皆現前。是以志切冥加。道高魔盛。

或禪思入。微而變異相。

或禮誦懇志。暫睹嘉祥。

但了惟心。見無所見。若取之則心外有境。便成魔事

若捨之則撥善功能。無門修進。

摩訶論云。若真若偽。惟自妄心現量境界。無有其實。無所著故。又若真若偽。皆一真如。皆一法身。無有別異。不斷除故。

智論云。不捨者。諸法中皆有助道力故。不受者。諸法實相畢竟空。無所得故。


敬錄 萬善同歸集 杭州慧日永明寺智覺禪師延壽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070.htm#a01

問:經云。觀身實相。觀佛亦然。一念不生。天真頓朗。何得唱他佛號。廣誦餘經。高下輪迴前後生滅。既妨禪定但徇音聲。水動珠昏寧當冥合


萬善同歸集 杭州慧日永明寺智覺禪師延壽述


問:經云。觀身實相。觀佛亦然。一念不生。天真頓朗。何得唱他佛號。廣誦餘經。高下輪迴前後生滅。既妨禪定但徇音聲。水動珠昏寧當冥合。


答:夫聲為眾義之府。言皆解脫之門。一切趣聲。聲為法界。

經云。一一諸法中。皆含一切法。故知一言音中包羅無外。十界具足三諦理圓。何得非此重彼。離相求真。不窮動淨之源。遂致語默之失。

經云。一念初起。無有初相。是真護念。未必息念消聲方冥實相。是以莊嚴門內。萬行無虧。真如海中。一毫不捨。

且如課念尊號。教有明文。唱一聲而罪滅塵沙。具十念而形棲淨土。拯危拔難。殄障消冤。非但一期暫拔苦津。託此因緣終投覺海

經云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

經云。受持佛名者。皆為一切諸佛共所護念。

寶積經云。高聲念佛。魔軍退散

文殊般若經云。眾生愚鈍。觀不能解。但令念聲相續。自得往生佛國

智論云。譬如有人初生墮地。即得日行千里。足一千年滿中七寶。以用施佛。不如有人於後惡世稱一佛聲其福過彼

大品經云。若人散心念佛。乃至畢苦。其福不盡。

增一阿含經云。四事供養。一閻浮提一切眾生功德無量。若有眾生。善心相續。稱佛名號。如一□牛乳頃。所得功德過上不可思議。無能量者。

華嚴經云。住自在心念佛門。知隨自心所有欲樂。一切諸佛現其像。

飛錫和尚高聲念佛三昧寶王論云。浴大海者。已用於百川。念佛名者。必成於三昧。亦猶清珠下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念佛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既契之後。心佛雙亡。雙亡定也。雙照慧也。定慧既均。亦何心而不佛。何佛而不心。心佛既然。則萬境萬緣。無非三昧也。

誰復患之。於起心動念高聲稱佛哉。

業報差別經云。高聲念佛誦經。有十種功德。一能排睡眠。二天魔驚怖。三聲遍十方。四三塗息苦。五外聲不入。六令心不散。七勇猛精進。八諸佛歡喜。九三昧現前。十生於淨土。

群疑論云。名字性空。不能詮說諸法。教人專稱佛號。何異說食充飢乎。若言名字無用。不能詮諸法體。亦應喚火水來。故知筌蹄不空。魚兔斯得。故使梵王啟請轉正法輪。大聖應機弘宣妙旨。人天凡聖咸稟正言。五道四生並遵遺訓。聽聞讀誦利益弘深。稱念佛名往生淨土。亦不得唯言名字虛假不有詮說者乎。

論云何因一念佛之力。能斷一切諸障。

如一香栴檀改四十由旬伊蘭林悉香。又譬如有人用師子筋以為琴弦。其聲一奏。一切餘弦悉皆斷壞。若人菩提心中。行念佛三昧者。一切煩惱一切諸障。皆悉斷滅。

大集經云。或一日夜。或七日夜。不作餘業。志心念佛。小念見小。大念見大。

般若經云。文殊問佛云。何速得阿耨菩提

佛答有一行三昧。欲入一行三昧者。應須於空閑處捨諸亂意。不取相貌。繫念一佛。專稱名字。隨佛方所端身正向。能於一佛念念相續。即是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晝夜常說。智慧辨才終不斷絕。是知佛力難思。玄通罕測。如石吸鐵。似水投河。慈善根力。見如是事。志心歸者。靈感昭然。


敬錄 萬善同歸集 杭州慧日永明寺智覺禪師延壽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070.htm#a01

問:即心是佛。何須外求。若認他塵。自法即隱


萬善同歸集 杭州慧日永明寺智覺禪師延壽述


問:即心是佛。何須外求。若認他塵。自法即隱。


答:諸佛法門。亦不一向。皆有自力他力自相共相。十玄門之該攝。六相義之融通。隨緣似分。約性常合。從心現境。境即是心。攝所歸能。他即是自。

古德云。若執心境為二。遮言不二。以心外無別塵故。若執為一。遮言不一。以非無緣故。

淨名經云。諸佛威神之所建立。

智者大師云。夫一向無生觀人。但信心益。不信外佛威加益。

經云。非內非外。而內而外。而內故諸佛解脫於心行中求。而外故諸佛護念。云何不信外益耶。

夫因緣之道。進修之門。皆眾緣所成。無一獨立。

若自力充備。即不假緣。若自力未堪。須憑他勢。

譬如世間之人在官難中。若自無力得脫。須假有力之人救拔。又如牽拽重物。自力不任。須假眾它之力。方能移動。但可內量實德。終不以自妨人。

又若執言內力。即是自性。

若言外力。即成他性。

若云機感相投。即是共性。

若云非因非緣。即無因性。皆滯閡執。未入圓成。若了真心。即無所住。


敬錄 萬善同歸集 杭州慧日永明寺智覺禪師延壽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070.htm#a01

問:金剛般若經云。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如何立相標形


萬善同歸集 杭州慧日永明寺智覺禪師延壽述


問:金剛般若經云。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如何立相標形。

答:息緣泯事。此是破相宗。直論顯理。即是大乘始教。未得有無齊行體用交徹。若約圓門無閡。性相融通。舉一微塵該羅法界。

華嚴經云。清淨慈門。剎塵數。共生如來一妙相。一一諸相莫不然。是故見者無厭足。

法華經云。汝證一切智十力等佛法。具三十二相。乃至真實滅。

大涅槃經云。非色者。即是聲聞緣覺解脫。色者。即是諸佛如來解脫。

豈同凡夫橫執頑閡之境以為實色。二乘偏證灰斷之質而作真形。

是以六根所對。皆見如來。萬像齊觀。圓明法界。豈待消形滅影方成玄趣乎。


敬錄 萬善同歸集 杭州慧日永明寺智覺禪師延壽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070.htm#a01

2011年3月25日 星期五

問:入法以無得為門。履道以無為先導。若興眾善。起有得心。一違正宗。二虧實行


萬善同歸集 杭州慧日永明寺智覺禪師延壽述


問:入法以無得為門。履道以無為先導。若興眾善。起有得心。一違正宗。二虧實行。


答:以無得故無所不得。以無為故無所不為。

無為豈出為中。無得非居得外。得與無得。既非全別。為與無為。亦非分同。非別非同。誰言一二。而同而別。不閡千差。若迷同別兩門。即落斷常二執

所以華嚴離世間品云。知一切法無相是相。相是無相。無分別是分別。分別是無分別。非有是有。有是非有。無作是作。作是無作。非說是說。說是非說。不可思議。知心與菩提等。知菩提與心等。心及菩提與眾生等。亦不生心顛倒想顛倒見顛倒。不可思議。

於念念中入滅盡定。盡一切漏而不證實際。亦不盡有漏善根。

雖一切法無漏。而知漏盡。亦知漏滅。

雖知佛法即世間法世間法即佛法。而不於佛法中分別世間法。不於世間法中分別佛法。一切諸法。悉入法界。無所入故。知一切法皆無二無變易不可思議。


敬錄 萬善同歸集 杭州慧日永明寺智覺禪師延壽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070.htm#a01

問:善雖勝惡。念即乖真。約道而言。俱非解脫。何須廣勸滯正修行。既涉因緣。實妨於道


萬善同歸集 杭州慧日永明寺智覺禪師延壽述


問:善雖勝惡。念即乖真。約道而言。俱非解脫。何須廣勸滯正修行。既涉因緣。實妨於道。


答:世出世間。以上善為本。初即因善而趣入。後即假善以助成。實為越生死海之舟航。趣涅槃城之道路。作人天之基陛。為祖佛之垣牆。在塵出塵不可暫廢。十善何過。弘在於人。若貪著則果生有漏之天。不執則位入無為之道。運小心墮二乘之。發大意昇菩薩之階。乃至究竟圓修。終成佛果。以知非關上善能為滯閡之因。全在行人自成得失之咎

華嚴經云。十不善業道。是地獄畜生餓鬼受生之因。十善業道。是人天乃至有頂處受生之因。

又此上品十善業道。以智慧修習。心狹劣故。怖三界故。闕大悲故。從他聞聲而了解故。成聲聞乘。

又此上品十善業道。修治清淨。不從他教。自覺悟故。大悲方便不具足故。悟解甚深因緣法故。成獨覺乘。

又此上品十善業道。修治清淨。心廣無量故。具足悲愍故。方便所攝故。發生大願故。不捨眾生故。希求諸佛大智故。淨治菩薩諸地故。淨修一切諸度故。成菩薩廣大行。

又此上上十善業道。一切種清淨故。乃至證十力四無畏故。一切佛法皆得成就。是故我今等行十善。應令一切具足清淨。乃至菩薩如是積集善根。成就善根。增長善根。思惟善根。繫念善根。分別善根。愛樂善根。修集善根。安住善根。菩薩摩訶薩如是積集諸善根已。以此善根所得依果。修菩薩行。於念念中。見無量佛。如其所應。承事供養。

又云。雖無所作。而恒住善根。又云。雖知諸法無有所依。而說依善法而得出離。

大智度論云。佛言。我過去亦曾作惡人小蟲。因積善故乃得成佛。又如十八不共中。有欲無減者。佛知善法恩故。常欲集諸善法。故欲無減。修集諸善法。心無厭足故欲無減

如一長老比丘目暗。自縫僧伽梨。衽脫。語諸人言。誰樂欲為福德者。為我衽針。爾時佛現其前語言。我是樂欲福德。無厭足人。持汝針來

是比丘斐亹。見佛光明。又識佛音聲。白佛言。佛無量功德海皆盡其邊底。云何無厭足。佛告比丘。功德果報甚深。無有如我知恩分者。我雖復盡其邊底。我本以欲心無厭足故得佛。是故今猶不息雖更無功德可得。我欲心亦不休。

諸天世人驚悟。佛於功德尚無厭足。何況餘人。

佛為比丘說法。是時肉眼即明。慧眼成就。

又云。佛言。若不成就眾生淨佛國土。不能得無上道。何以故。

因緣不具足。則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因緣者所謂一切善法。從初發意行檀波羅蜜。乃至十八不共法。於是行法中。無憶想分別故


敬錄 萬善同歸集 杭州慧日永明寺智覺禪師延壽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070.htm#a01

問:曰。祖師云。善惡都莫思量。自然得入心體。涅槃經云。諸行無常。是生滅法。如何勸修。故違祖教

萬善同歸集 杭州慧日永明寺智覺禪師延壽述


問:曰。祖師云。善惡都莫思量。自然得入心體。涅槃經云。諸行無常。是生滅法。如何勸修。故違祖教。


答:祖意據宗。教文破著。

若禪宗教。泯相離緣。空有俱亡。體用雙寂。

若華嚴圓旨。具德同時。理行齊敷。悲智交濟。

是以文殊以理印行。差別之義不虧。

普賢以行嚴理。根本之門靡廢。

本末一際。凡聖同源。不壞俗而標真。不離真而立俗。具智眼而不沒生死。運悲心而不滯涅槃。以三界之有。為菩提之用。處煩惱之海。通涅槃之津。夫萬善是菩薩入聖之資糧。眾行乃諸佛助道之階漸。若有目而無足。豈到清涼之池。得實而忘權。奚昇自在之域。是以方便般若。常相輔翼。真空妙有。恒共成持。

法華會三歸一。萬善悉向菩提。大品一切無二。眾行咸歸種智。

華嚴經云。第七遠行地。當修十種方便慧殊勝道。所謂雖善修空無相無願三昧。而慈悲不捨眾生。雖得諸佛平等法。而樂常供養佛。

雖入觀空智門。而勤集福德。

雖遠離三界。而莊嚴三界。

雖畢竟寂滅諸煩惱焰。而能為一切眾生起滅貪瞋癡煩惱焰。

雖知諸法如幻如夢如影如響如焰如化如水中月如鏡中像自性無二。而隨心作業無量差別。

雖知一切國土猶如虛空。而能以清淨妙行莊嚴佛土。

雖知諸佛法身本性無身。而以相好莊嚴其身。

雖知諸佛音聲性空寂滅不可言說。而能隨一切眾生出種種差別清淨音聲

雖隨諸佛了知三世惟是一念。而隨眾生意解分別。以種種相種種時種種劫數而修諸行。

維摩經云。菩薩雖行於空。而植眾德本。是菩薩行。雖行無相。而度眾生。是菩薩行。雖行無作。而現受身。是菩薩行。雖行無起。而起一切善行。是菩薩行。

古德問云。萬行統惟無念。今見善見惡。願離願成。疲役身心。豈當為道。答此離念。而求無念。尚未得真無念。況念無念。而無閡乎。又無念但是行之一。豈知一念頓圓。如上所引。佛旨煥然。何得空腹高心。以少為足。擬欲蛙嫌海量螢掩日光乎。


敬錄 萬善同歸集 杭州慧日永明寺智覺禪師延壽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070.htm#a01

不可守愚空坐以滯真修 萬善同歸集

萬善同歸集 杭州慧日永明寺智覺禪師延壽述


萬善同歸集卷一


夫眾善所歸。皆宗實相。如空包納。似地發生。是以但契一如。自含眾德。

然不動真際。萬行常興。不壞緣生。法界恒現。寂不閡用。俗不違真。有無齊觀。一際平等。

是以萬法惟心。應須廣行諸度。不可守愚空坐以滯真修。若欲萬行齊興。畢竟須依理事。理事無閡。其道在中遂得自他兼利。而圓同體之悲。終始該羅。以成無盡之行。

若論理事。幽旨難明。細而推之。非一非異。是以性實之理。相虛之事。力用交徹。舒卷同時。體全遍而不差。跡能所而似別。事因理立。不隱理而成事。理因事彰。不壞事而顯理。相資則各立。相攝則俱空。隱顯則互興無閡則齊現。相非相奪。則非有非空。相即相成。則非常非斷。若離事而推理。墮聲聞之愚。

若離理而行事。同凡夫之執。當知離理無事。全水是波。離事無理。全波是水。理即非事。動濕不同事。即非理。能所各異。非理非事。真俗俱亡。而理而事。二諦恒立。雙照即假宛爾幻存。雙遮即空泯然夢寂非空非假。中道常明。不動因緣。寧虧理體。

故菩薩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涉有而不乖空。依實際而起化門。履真而不閡俗。常然智炬。不昧心光。雲布慈門。波騰行海。遂得同塵無閡。自在隨緣。一切施為。無非佛事。

般若經云。一心具足萬行。

華嚴經云。解脫長者告善財言。我若欲見安樂世界 阿彌陀佛。隨意即見。乃至所見十方諸佛。皆由自心。善男子。當知菩薩修諸佛法。淨諸佛剎。積習妙行。調伏眾生。發大誓願。如是一切。悉由自心。是故善男子。應以善法扶助自心。應以法水潤澤自心。應於境界淨治自心。應以精進堅固自心。應以智慧明利自心。應以佛自在開發自心。應以佛平等廣大自心。應以佛十力照察自心

古德釋云。心該萬法。謂非但一念觀佛由於自心。菩薩萬行。佛果體用。亦不離心。亦去妄執之失。謂有計云。萬法皆心。任之是佛。驅馳萬行。豈不虛勞。

今明。心雖即佛。久翳塵勞。故以萬行增修。令其瑩徹。

但說萬行由心。不說不修為是。又萬法即心。修何閡心。


敬錄 萬善同歸集 杭州慧日永明寺智覺禪師延壽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070.htm#a01

永明壽禪師垂誡 萬善同歸集 杭州慧日永明寺智覺禪師延壽述

萬善同歸集 杭州慧日永明寺智覺禪師延壽述


永明壽禪師垂誡


(按舊本不載此誡。今從佛祖綱目考訂。以其針劄宗門人。最為痛切故附錄于后)

學道之門別無奇特。只要洗滌根塵下無量劫來業識種子。

汝等但能消除情念。斷絕妄緣。對世間一切愛欲境界。心如木石相似。直饒未明道眼。自然成就淨身。

若逢真正導師。切須勤心親近。假使參而未徹。學而未成。歷在耳根永為道種。世世不落惡趣。生生不失人身。纔出頭來。一聞千悟。

須信道。真善知識是人中最大因緣。能化眾生得見佛性。

深嗟末世誑說一禪。只學虛頭。全無實解。步步行有。口口談空。自不責業力所牽。更教人撥無因果。便說飲酒食肉不礙菩提。行盜行婬無妨般若。生遭王法。死墮阿鼻。受得地獄業。消又入畜生餓鬼。百千萬劫無有出期。

除非一念回光立即翻邪為正。若不自懺自悔自修。諸佛出來也無救爾處

若割心肝如木石相似。便可食肉。

若飲酒如屎尿相似。便可飲酒。

若見端正男女如死屍相似。便可行婬。

若見己財如糞土相似。便可偷盜。

饒爾煉得至此田地。亦未可順汝意在。直待證無量聖身。始可行世間逆順事。

古聖施設豈有他心。只為末法僧尼少持禁戒。恐賺向善俗子多退道心。

所以廣行遮護。千經所說萬論所陳。

若不去婬斷一切清淨種。

若不去酒斷一切智慧種。

若不去盜斷一切福德種。

若不去肉斷一切慈悲種。

三世諸佛同口敷宣。天下禪宗一音演暢。如何後學略不聽從。自毀正因反行魔說。只為宿薰業種。生遇邪師善力易消。惡根難拔

豈不見。古聖道。見一魔事如萬箭攢心。聞一魔聲如千錐劄耳

速須遠離。不可見聞。

各自究心。慎莫容易。久立珍重。


敬錄 萬善同歸集 杭州慧日永明寺智覺禪師延壽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070.htm#a07

問:佛陀說「無我」,既然無我,那我們修行做什麼?降生時又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怎麼說無我又說我?是否矛盾?

法海釋疑 妙蓮老和尚開示


問:佛陀說「無我」,既然無我,那我們修行做什麼?降生時又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怎麼說無我又說我?是否矛盾?


答:一點都不矛盾。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有它的道理;說「無我」也是有它的道理。你未明白,看了經典就產生好多矛盾。經典還有矛盾嗎?

如果矛盾還能在中國流傳三千多年嗎?佛法在現在二十世紀是真理,再過二百個世紀還是真理,真理就是真理,永遠都是如此。

一般人都有一種錯誤的想法,以為佛陀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這句話是在自誇,其實完全是將意義想錯了。人不是最尊貴的嗎?人為萬物之靈嘛!這個「我」,換句話說就是人性,人性在佛法來講就是佛性

能夠保持人性也不容易喔!要守五倫八德、要能與天地並稱為三才,你才堪稱有人性。

假如違反了,做起事情盡是禍國害民,那就叫獸性。

一個人被人罵:「那個人做的事情連禽獸都不如!」那道個人做得太冤枉了,怎麼對得起父母?又怎麼對得超自已?我們本來與天地並稱為三才的人性,如果學佛就轉為佛性了。佛性、人性、獸性都是同一個性。

佛陀講「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世俗人不了解這個「我」,以為是小我的我;其實佛陀講「我」,這個我是指真理真諦,這是最尊貴的,每一個人都有。並不是釋迦佛說他自己是第一,要大家都喊他老大,不是這樣!而是每一個人的我都是第一、都是最尊貴的。佛陀講每一個人都能成佛,「凡有心者皆當作佛」嘛!誰不尊貴呢?我們人不要忘了你有一個「大我」,那你就要好好盡大忠、盡大孝,為國家的靈魂!

真理本來是無名,因含藏一切義而隨因緣立個假名;實實在在,我們說「真理」也是多餘的。它本是無形無相,這無形無相在佛法來講就是空的真諦;真諦是心所不能思慮的,既然連心都不能想像,口又怎麼能說?所以心想口說都是想不到、說不到的。

既然無我,那我們修行幹什麼?世間有所謂的小我、大我,就是叫你不要執著那個小我,要犧牲小我成就大我。不要有凡夫情見之我,要成就大我、成就大事情。君子要量大福大,不要在小事上計較,計較小事所得到的也不過是小福報;其實連小福都得不到,因為一個人老是計較入非我是,就只有煩惱,那裏還能得到安樂呢?

無我,因為你沒有執著,大家才能共同把這一件事情做好;一有我執,你有你的意見、他有他的意見、各人都有各人的意見,試問:這件事怎麼能做好?你個人的事當然沒關係,但團體的事就不能有個人不合理的意見。

以過去的經驗來說,好多的佛教徒想為三寶做事,因為個人沒辦法做,總要團結起來才有力量、才能做得圓滿。但是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做起事來都有各人的看法、觀念。剛開始大家發心做事還好,一到有了意見,糟糕了!好的也會敗壞,不好的更不能成就。

所以金剛經不是說:要以無我相、無人相修一切善法嗎?那我們要怎樣才能明瞭這個真諦、大我呢?要入般若之門。離開了凡夫見,一切萬法都隨緣,好像玻璃一塵不染,就大放光明了啊!

一個人不管走到那裏,只要有一點執著,心就不中、就有所偏,所以不能帶著一絲毫的執著;就好像我們的眼睛,眼睛雖好,但不能容下一粒細沙。我們要成就像涅槃經所說的八大自在之我,那就對了!


敬錄 法海釋疑 妙蓮老和尚開示

http://book.bfnn.org/books2/1459.htm#a04

問:佛陀說「無我」,既然無我,那我們修行做什麼?降生時又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怎麼說無我又說我?是否矛盾?

法海釋疑 妙蓮老和尚開示


問:佛陀說「無我」,既然無我,那我們修行做什麼?降生時又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怎麼說無我又說我?是否矛盾?


答:一點都不矛盾。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有它的道理;說「無我」也是有它的道理。你未明白,看了經典就產生好多矛盾。經典還有矛盾嗎?

如果矛盾還能在中國流傳三千多年嗎?佛法在現在二十世紀是真理,再過二百個世紀還是真理,真理就是真理,永遠都是如此。

一般人都有一種錯誤的想法,以為佛陀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這句話是在自誇,其實完全是將意義想錯了。人不是最尊貴的嗎?人為萬物之靈嘛!這個「我」,換句話說就是人性,人性在佛法來講就是佛性

能夠保持人性也不容易喔!要守五倫八德、要能與天地並稱為三才,你才堪稱有人性。

假如違反了,做起事情盡是禍國害民,那就叫獸性。

一個人被人罵:「那個人做的事情連禽獸都不如!」那道個人做得太冤枉了,怎麼對得起父母?又怎麼對得超自已?我們本來與天地並稱為三才的人性,如果學佛就轉為佛性了。佛性、人性、獸性都是同一個性。

佛陀講「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世俗人不了解這個「我」,以為是小我的我;其實佛陀講「我」,這個我是指真理真諦,這是最尊貴的,每一個人都有。並不是釋迦佛說他自己是第一,要大家都喊他老大,不是這樣!而是每一個人的我都是第一、都是最尊貴的。佛陀講每一個人都能成佛,「凡有心者皆當作佛」嘛!誰不尊貴呢?我們人不要忘了你有一個「大我」,那你就要好好盡大忠、盡大孝,為國家的靈魂!

真理本來是無名,因含藏一切義而隨因緣立個假名;實實在在,我們說「真理」也是多餘的。它本是無形無相,這無形無相在佛法來講就是空的真諦;真諦是心所不能思慮的,既然連心都不能想像,口又怎麼能說?所以心想口說都是想不到、說不到的。

既然無我,那我們修行幹什麼?世間有所謂的小我、大我,就是叫你不要執著那個小我,要犧牲小我成就大我。不要有凡夫情見之我,要成就大我、成就大事情。君子要量大福大,不要在小事上計較,計較小事所得到的也不過是小福報;其實連小福都得不到,因為一個人老是計較入非我是,就只有煩惱,那裏還能得到安樂呢?

無我,因為你沒有執著,大家才能共同把這一件事情做好;一有我執,你有你的意見、他有他的意見、各人都有各人的意見,試問:這件事怎麼能做好?你個人的事當然沒關係,但團體的事就不能有個人不合理的意見。

以過去的經驗來說,好多的佛教徒想為三寶做事,因為個人沒辦法做,總要團結起來才有力量、才能做得圓滿。但是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做起事來都有各人的看法、觀念。剛開始大家發心做事還好,一到有了意見,糟糕了!好的也會敗壞,不好的更不能成就。

所以金剛經不是說:要以無我相、無人相修一切善法嗎?那我們要怎樣才能明瞭這個真諦、大我呢?要入般若之門。離開了凡夫見,一切萬法都隨緣,好像玻璃一塵不染,就大放光明了啊!

一個人不管走到那裏,只要有一點執著,心就不中、就有所偏,所以不能帶著一絲毫的執著;就好像我們的眼睛,眼睛雖好,但不能容下一粒細沙。我們要成就像涅槃經所說的八大自在之我,那就對了!


敬錄 法海釋疑 妙蓮老和尚開示

http://book.bfnn.org/books2/1459.htm#a04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為什麼有這種因果存在?

法海釋疑 妙蓮老和尚開示


問:「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為什麼有這種因果存在?

答:因果,比如兩手一擊就會發出音聲,這是自然而有的。我們的手有沒有聲音?沒有,你把手拿來化驗分析也沒有,一擊就自然有聲;大擊有大聲,小擊有小聲,不擊就沒有音聲,因果自然就是這樣。你修好因決定感好果,快樂的好果是自然而有的;你做惡遭惡報受苦,那也是自然的。你不做就沒有,你一做就有報。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若然未報,時間沒到。」

善人還沒享到長壽、富貴的善報,那是時間未到;時間一到,決定有報。皇天不負芳心人,諸佛菩薩絕對是大慈悲,只要你做善事,功德永永遠遠都存在的;做了惡事,不管跑到天上、人間,高山、大海裏,終究無處可逃,到時自然要受惡報。受苦報時你不可怨天尤人啊!

我們有與佛同一體的佛性,只要能修四攝、六度種種佛法的超人之道,將來你因圓果滿就成佛。你守五常:仁、義、禮、智、信,你就暫住於人的本位;若違反這些,那就失去人的本位,就變成了衣冠禽獸!你能行十善就會升天。一切事物都概括在因果之內,都是修因而感果的。

佛法是講因果不講自然,「自然」並不合乎佛法的道理。

佛法講什麼事皆是因緣所生法,那有自然生?

那「因」又從那裏生呢?

從本體、無性而生。佛法講無性,是指一切事物之本身無性(無有自性),因為一切法緣起皆是幻化,現前雖有而不其實,但不是說假相也沒有;無性之性才是真正的本體。

好像海水起波浪,水本是平靜的,本沒有波浪。那為什麼又有波浪呢?因為有風,風吹海水打起浪來,若沒有風的緣就沒有浪了。雖有浪,浪是假有,當知浪的本身是水;凡夫也是假有,若破除無明風,就回歸無性之實相。

此實相是無形、不可見,又是無相、不可摸;這不可見、不可摸的實相是沒有嗎?非也。就像太空雖是廣大無邊,而生盲看不見,有手亦抓不到,你能否認有太虛空嗎?那麼我佛所說「萬法無性」,這是指萬物的本身是多種元素所集合,有假合相,假合相一分離就什麼亦沒有了!

這就所謂「諸法皆空」,連地球將來亦壞,那就什麼都沒有了,但是太虛空仍然是永久的存在啊!


敬錄 法海釋疑 妙蓮老和尚開示

http://book.bfnn.org/books2/1459.htm#a04

越修行越有慚愧心,越是覺得自已沒修行

法海釋疑 妙蓮老和尚開示

問:這些我都看過了,也都明白了!

答:古來高僧大德讀誦受持一部經,都要花個十年、二十年的功夫

只有少數沒有深厚善根又高傲自大的人,看過經典,就認為已經明白了、懂了!以為談的就是那一套,按著自已的意思解義。

經典那裏是看一次就能懂了,其實說懂的人是沒有懂,真懂的人會謙虛地說自己還不明白。

修行也是如此,越修行越有慚愧心,越是覺得自已沒修行

只有沒修行的人,才覺得自已修得很好。

就好像有道德學問的人決不會自高自大,反而非常謙卑。「低頭是稻穗,昂首係莠稗」,愈成熟的稻穗頭愈是低,只有壞的稗麥、雜草頭才抬得高高的。

修行要生大慚愧心,要用至誠心,不是光口說而不實行,一定要在行、住、坐、臥中表現出來。你其明白了嗎?那真恭喜你,明白就要實行呀!

要想真實得到佛法的利益,不但要求解,同時還要行,解行並重。

單單求解而不在行門上下功夫,如何能有真智慧?

沒有親身體驗,所得到的只不過是書本上的知識而已,與你切身利益是無濟的啊!


敬錄 法海釋疑 妙蓮老和尚開示

http://book.bfnn.org/books2/1459.htm#a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