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飯粗衣未足羞 心田失種卻堪愁 趁早在生修淨土 莫教臨死怨閻羅

手把楊枝臨水坐 靜思往事似前身 鏡花水月皆幻相 知君有日悟歸程

2010年7月16日 星期五

直脫輪迴。永離苦惱--普勸修持三

普勸修持三

人初未嘗死。而死之名。
乃自此身體上得之。

何則。以神之而託於此。其形由是而長。故謂之生。
以神之去而離於此。其形由是而壞。故謂之死。
是神者我也。形者我所舍也。我有去來。故舍有成壞。
然則生者非生也。以神之來而形成耳。死者非死也。
以神之去而形壞耳。
世之人不識其神。徒見其形。乃悅生而惡死。
可不為悲乎。

乎且神之來也。何自而來哉。蓋隨業緣而來。
神之去也。何自而去哉。蓋隨業緣而去。

業緣者何哉。其所作者人間之業。神則隨之而生於人間。
所作者天上之業。神則隨之而生於天上。
若作阿修羅之業。神則隨之生於阿修羅。
若作三惡道之業。神則隨之生於三惡道。
是輪迴六趣。無有出期。

然則神者。自無始以來。投胎易殼。不得久留於一所。
所以然者何哉。以吾所造之業。非久而不盡者。故神之舍於業也。
業盡則形壞。形壞則神無所舍。又隨吾今世所造之業而往矣。

譬如人造屋宇。必居其中。人造飲食。必享其味。
故造如是業。必受如是之報。蓋自然之理也。
然則吾今世所為。豈可以不慎哉。
欲直脫輪迴。永離苦惱者。
無如西方淨土。
故不可以不修也。

恭錄 龍舒淨土文
http://book.bfnn2.org/books/0003.htm#a03

直脫輪迴。永離苦惱--普勸修持三

普勸修持三

人初未嘗死。而死之名。
乃自此身體上得之。

何則。以神之而託於此。其形由是而長。故謂之生。
以神之去而離於此。其形由是而壞。故謂之死。
是神者我也。形者我所舍也。我有去來。故舍有成壞。
然則生者非生也。以神之來而形成耳。死者非死也。
以神之去而形壞耳。
世之人不識其神。徒見其形。乃悅生而惡死。
可不為悲乎。

乎且神之來也。何自而來哉。蓋隨業緣而來。
神之去也。何自而去哉。蓋隨業緣而去。

業緣者何哉。其所作者人間之業。神則隨之而生於人間。
所作者天上之業。神則隨之而生於天上。
若作阿修羅之業。神則隨之生於阿修羅。
若作三惡道之業。神則隨之生於三惡道。
是輪迴六趣。無有出期。

然則神者。自無始以來。投胎易殼。不得久留於一所。
所以然者何哉。以吾所造之業。非久而不盡者。故神之舍於業也。
業盡則形壞。形壞則神無所舍。又隨吾今世所造之業而往矣。

譬如人造屋宇。必居其中。人造飲食。必享其味。
故造如是業。必受如是之報。蓋自然之理也。
然則吾今世所為。豈可以不慎哉。
欲直脫輪迴。永離苦惱者。
無如西方淨土。
故不可以不修也。

恭錄 龍舒淨土文
http://book.bfnn2.org/books/0003.htm#a03

普勸修持二 。 莫於死物上作活計。宜於活物上作活計

普勸修持二

人生時。
父母妻子。屋宅田園。牛羊車馬。
以至臺凳器皿。衣服帶索等物。不問大小。
或祖父以傳於己。或自己營造而得。
或子孫。或他人。為己積累而得。
色色無非己物。

且如窗紙雖微。被人扯破猶有怒心。
一針雖微。被人將去。猶有吝心。
倉庫既盈。心猶未足。
金帛已多。營猶未止。
舉眼動步。無非愛著。
一宿在外。已念其家。
一僕未歸。已憂其失。
種種事務。無非掛懷。
一旦大限到來。盡皆拋去。
雖我此身猶是棄物。況身外者乎。

靜心思之。恍如一夢。
故莊子云。且有大覺然後知此其大夢也。
古人有言。一日無常到。方知夢裡人。
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妙哉此言也。

予故用此後兩句。
添以兩句。而成一偈云。
萬般將不去。
唯有業隨身。
但念阿彌陀。
定生極樂國。

蓋業者。謂善業惡業。此皆將得去者。
豈可不以淨土為業乎。

有了明長老為眾普說。指此身而言曰。此為死物。其內鱍鱍地者為活物。
莫於死物上作活計。宜於活物上作活計。
余深愛此語。故常為人言之。
凡貪種種外物以奉其身者。皆是死物上作活計也。
世人雖未能免此。當於營生奉身之中。挪頃刻之暇。
迴光自照。以留心於淨土。乃活物上作活計也。
且如汲汲營生。雖致富如石崇貴極一品。
終有數盡之期。
豈若淨土之無盡也。

恭錄 龍舒淨土文
http://book.bfnn2.org/books/0003.htm#a03

常不輕菩薩云。我不輕於汝等。汝等皆可作佛

龍舒淨土文卷第三
宋國學進士王日休譔

孟子云。人皆可以為堯舜。
荀子云。塗之人可以為禹。
常不輕菩薩云。我不輕於汝等。汝等皆可作佛。
是人人可以為聖賢。
人人可以作佛。

西方淨土。乃要捷門庭。無人不可以修。故為普勸修持。

恭錄 龍舒淨土文
http://book.bfnn2.org/books/0003.htm#a03

淨土總要五

淨土總要五

淨土傳云。
阿彌陀佛。與觀音 勢至二菩薩大願船。
泛生死海。就此娑婆世界。呼引眾生。上大願船。送至西方。
如肯往者。無不得生也。
觀此,則是佛與菩薩。憫念眾生沈淪苦海。無由得出故。自以誓願威力。招誘人生淨土。
如舟人招誘行人登舟。送至彼岸也。
人唯恐不信耳。若信心肯往。雖有罪惡。亦無不得生。
蓋佛不可以凡人比。
凡人不為勢利不與人交。非有益於己不與人交。此所以為凡人也。
賢人君子已不如此。
況於佛乎。
蓋不慈悲。不足為佛。
不濟度眾生。不足為佛。
不有大威力。不足為佛。為其慈悲。
故見眾生沈於苦海欲濟度。為其有大威力。
故能遂濟度之心。成濟度之功。此所以為佛也。


經云。大醫王能治一切病。不能治命盡之人。
佛能度一切眾生。不能度一切不信之人。
以不信比命盡者。可謂極矣。
蓋信者一念也。若人在生時。心念要去。身則隨去。
心念欲住。身則隨住。是身常隨念。
然猶有念欲去而身被牽繫者。身壞時。唯一念而已。
一念到處。則無不到。
是以一念在淨土則必生淨土。
況佛與菩薩。又招引人往生乎。

恭錄 龍舒淨土文
http://book.bfnn2.org/books/0003.htm#a02

淨土總要五

淨土總要五

淨土傳云。
阿彌陀佛。與觀音 勢至二菩薩大願船。
泛生死海。就此娑婆世界。呼引眾生。上大願船。送至西方。
如肯往者。無不得生也。
觀此,則是佛與菩薩。憫念眾生沈淪苦海。無由得出故。自以誓願威力。招誘人生淨土。
如舟人招誘行人登舟。送至彼岸也。
人唯恐不信耳。若信心肯往。雖有罪惡。亦無不得生。
蓋佛不可以凡人比。
凡人不為勢利不與人交。非有益於己不與人交。此所以為凡人也。
賢人君子已不如此。
況於佛乎。
蓋不慈悲。不足為佛。
不濟度眾生。不足為佛。
不有大威力。不足為佛。為其慈悲。
故見眾生沈於苦海欲濟度。為其有大威力。
故能遂濟度之心。成濟度之功。此所以為佛也。


經云。大醫王能治一切病。不能治命盡之人。
佛能度一切眾生。不能度一切不信之人。
以不信比命盡者。可謂極矣。
蓋信者一念也。若人在生時。心念要去。身則隨去。
心念欲住。身則隨住。是身常隨念。
然猶有念欲去而身被牽繫者。身壞時。唯一念而已。
一念到處。則無不到。
是以一念在淨土則必生淨土。
況佛與菩薩。又招引人往生乎。

恭錄 龍舒淨土文
http://book.bfnn2.org/books/0003.htm#a02

淨土起信三

淨土起信三

人驟聞淨土之景象。多不信之。無足怪也。
蓋拘於目前所見。遂謂目前所不見者亦如此而已。
且如陋巷糞壤之居者。安知有廣廈之清淨。
小器藜藿之食者。安知有食前之方丈。
弊篋錙銖之蓄者。安知有天府之充溢。
故處此娑婆濁世。不信其有清淨佛土。
所以生長於胞胎。不知彼有蓮苞之化生。
壽不過百年。不知彼有河沙之壽數。
衣食必由於營作。不知彼有自然之衣食快樂。
常雜於憂惱。不知彼有純一之快樂。

然則佛之所言。不可以目前所不見而不信也。
況佛切戒人以妄語。必不自妄語以誑人。
世人妄語者非以規利。則以避害。佛無求於世。何規利之有。
佛視死生如刀斫虛空。何避害之有。
是佛無所用其妄語也。
世間中人以上者。猶不肯妄語。以喪其行止。
況佛乎。

其言可信。無足疑者。
故先賢云。佛言不信。何言可信。
昔有以忠臣為姦黨者。刻之於石天雷擊之。
今以金寶綵色鐫刻裝繪。以為輪藏貯佛之言。供以香華。嚴以神龍。使其言之妄。
則又甚於姦黨之碑。何為歷千百歲。而天雷不擊之哉。以其言之誠也。
言之誠而不信。將何俟哉。
是故淨土之說。更無可疑者。況自古及今。修此者感應甚多。尤不可以不信也。


恭錄 龍舒淨土文
http://book.bfnn2.org/books/0003.htm#a01

淨土起信二

淨土起信二

淨土之說。有理有跡。論其理。則見於日用之間。而未嘗離。
前篇所言是也。論其跡。則見於早晨一茶之頃。而不必終日泥。
十念法門是也。蓋修持法門有九品。
人人皆可以修。雖罪惡之人。佛亦不棄。迴心向善則為善矣。
故此十念法門。人皆可以通行。譬如久為暗室。一燈照之。則為明矣。
故雖殺牛屠馬之人。放下屠刀。亦可以修。所以修者不難。亦不妨一切俗事。
故在官不妨職業。
在士不妨修讀。
在商賈不妨販賣。
在農人不妨耕種。
在公門不妨事上。
在僧徒不妨參禪。
凡一切所為。皆不相妨。

故曰。其修持工夫。見於早晨一茶之頃耳。
遂可以為萬萬劫不壞之資。人何為而不修乎。

今有販物者。一錢而得兩錢之息。則必自喜。以為得息之多矣。
行路者。一日而及兩日之程。亦必自喜。以為及程之多矣。
是於外小有所得而知其喜也。或兩錢而得一錢之價。必憂之以為喪本。
兩日而及一日之程。亦必憂之以為費日。是於外物小有所失。而知其憂也。

何於吾身之光陰有限。則日沒以過。其失大矣。而不以為憂。
於淨土之因緣難遇。幸而知之。其得大矣。而不以為喜。

是徒見小得小失而知憂喜。及得失之大者則不能知。
何不思之甚也。況不費時刻。用力甚少。
而收功有不可盡言者。人何為而不修乎。
此時不修可痛惜哉。可痛惜哉。

恭錄 龍舒淨土文
http://book.bfnn2.org/books/0003.htm#a01

龍舒土文題詞

錄印光大師代王弘願阿闍黎作重刻龍舒土文題詞并序

眾生心性。與佛同儔。由迷背故。輪迴不休。
如來慈愍。隨機說法。普令含識。就路還家。
無奈根性。萬有不齊。非出格人。決難出離。
因茲特開淨土一門。普攝一切上中下根。
五逆十惡。地獄相現。一念投誠。即登彼岸。
等覺菩薩德與佛齊。尚須往生。方證菩提。
博地凡夫。具足煩惱。不肯念佛。如何是好。
寄語世人。同生信願。執持佛號。始終莫變。
待至臨終。蒙佛接引頓出五濁。直登九品。
見佛聞法親證無生。乘大願輪。普度有情。

恭錄 龍舒淨土文
http://book.bfnn2.org/books/0003.htm#a002

龍舒淨土文序

龍舒淨土文序

阿彌陀如來。以大願力。攝受群品。繫念甚簡。證果甚速。
或者疑之。余嘗為之言。阿彌陀佛即汝性是。極樂國土即汝心是。
眾生背覺合塵。淪於七趣。
立我與佛。天地懸隔。佛為是故。慈悲方便。開示悟入。
現諸無量如幻三昧。莊嚴其國。備極華好。
復以辯智而為演說。令諸眾生歡喜愛樂。
於日用中能發一念。念彼如來。欲生其國。
即此一念清淨堅固。還性所有與佛無異。
當是念時。不起于坐。阿彌陀佛極樂國土悉皆現前。
如是修習乃至純熟。幻身壞時。此性不壞。金蓮華臺。由性種生往生其中。如歸吾廬。
諸佛菩薩即我眷屬。性無異故自相親愛。

恭錄 龍舒淨土文
http://book.bfnn2.org/books/0003.htm#a001

愧奮持名

愧奮持名

凡今生前世,惡果成就,苦報必來,
故一切苦,即一切惡也,
不可諉於命運之不齊,但當愧其修行之不早,
每一想佛,身毛皆豎,五內若裂,悲傷感奮,痛不欲生,
如此則字字從肝髓中流出,方是念佛真境。


恭錄 妙空大師 念佛四十八法節要
http://book.bfnn.org/books/0512.htm

報答持名

報答持名

父母之恩,恩之最大者也。
宜如何報之哉?
一切飲食供奉,立功揚名,衡以世間之法,報非不善,然究非了局,
我惟報以 念佛為彼 迥向西方,已為下一金剛種子,再出頭來,自有 解脫時分,
況無邊罪障,悉能消釋乎?
欲報恩者,不可不知此法。


敬錄 妙空大師 念佛四十八法節要
http://book.bfnn.org/books/0512.htm

但記取阿彌陀佛四字勿忘也---命終時 -六道輪迥,皆一念為主---能高念便高念,能低念便低念,或高低皆不能,亦宜將 四字默記於心,不令忘失

臨命終時,
能高念便高念,能低念便低念,
或高低皆不能,
亦宜將 四字默記於心,不令忘失。

左右奉侍之人,宜將此四字頻頻提醒。
當知百劫千生所有亂走之路,全在此時一念斷得清楚。
何以故?
六道輪迥,皆一念為主,
若一念專注在佛,則形雖敗壞,而神不散亂,即隨一念而往生淨土矣。
嗚呼!
但記取阿彌陀佛四字勿忘也。


敬錄 妙空大師 念佛四十八法節要
http://book.bfnn.org/books/0512.htm

救歷劫之苦,念佛為要

妙空大師 念佛四十八法節要

凡見苦惱者,先安其身,
然後開導其心,勸之念佛,
所謂救一時之苦,布施為急,
救歷劫之苦,念佛為要。

或見人物有難,力不能救,
當急為彼念佛,安其魂識。
或清夜朗誦,以施鬼神。
凡大兵大疫之年,五更持誦佛名,能消冤厲。

當思我此一聲阿彌陀佛,
上窮有頂,下極風輪,塵剎眾生,一時受益,其布施不可思議也。



敬錄 妙空大師 念佛四十八法節要
http://book.bfnn.org/books/0512.htm

字字從肝髓中流出,方是念佛真境

凡一切逆境當前,俱是威緣照面,
不可再起惡念,只須順受,
可避則避之,可消則消之,
但隨因緣,勿忘念佛,
佛光所加,境緣即轉。

凡今生前世惡果成就,苦報必來,故一分苦,即一分惡也。
不可諉於命運之不齊,
但當愧其修行之不早,
每一想及,身毛皆豎,五內若裂,悲傷感奮,痛不欲生,
如此,則字字從肝髓中流出,方是念佛真境。

恭錄 妙空大師 念佛四十八法節要
http://book.bfnn.org/books/0512.htm

不管他念得念不得,但誓此念佛心,至死也不斷此念頭

妙空大師 念佛四十八法節要

不問 淨處穢處、閑處忙處、
高興處、失意處,
不管他念得念不得,但誓此念佛心,至死也不斷此念頭。
何以故?
念佛的念頭一斷,一切善惡無記種種雜念又生也。
雖大小便時,女人生產時,只管念,
越苦越念,
越痛越念,
朝也念,暮也念,
無事也念,有事也念,
淨處也念,穢處也念,
無有一念非佛者,
即使日用應酬有時間斷,斷其言句,不斷其真命脈也。
功夫至此,成片易矣。

敬錄 妙空大師 念佛四十八法節要
http://book.bfnn.org/books/0512.htm

老實持名

念佛四十八法節要
清妙空大師編著

觀既未易成就,
戒亦未易全持,
眾福非旦夕可期,
妙悟非鈍根可得,
大願堅固更罕有,
若不再從老實持名上出一頭地,必致長沈苦海,永受輪迴,千佛慈悲,亦難救度。
老實持名者,既不求名利,又不逞才能,
不於阿彌陀佛四字外添一毫妄想也。


恭錄 妙空大師 念佛四十八法節要
http://book.bfnn.org/books/0512.htm

佛說無量壽經節引

佛說無量壽經節引

過去久遠劫,錠光如來出世,次第至五十三佛,名世自在王。時有國王,聞佛說法,心懷悅豫,棄
國出家,號法藏比丘。佛為廣說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天人善惡,國土麤妙。聞已,皆悉睹見,發
大誓願: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惟除五
逆,誹謗正法。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
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繫念我國,植眾德本,
至心迴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發如是等四十八願已,一向專志,莊嚴佛土,安立眾
生,住於無上正真之道。今已成佛,現在西方極樂世界,號無量壽佛。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
歡喜,乃至一念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

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願生彼國,凡有三輩:其上輩者,捨家棄欲而作沙門,發菩提心,一
向專念無量壽佛,修諸功德,願生彼國。此等眾生臨壽終時,無量壽佛、與諸大眾、現其人前,即
隨彼佛往生其國,便於七寶華中自然化生,住不退轉,智慧勇猛,神通自在。其中輩者,雖不能行
作沙門,大修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多少修善,奉持齋戒,起立塔像,飯
食沙門,懸繒然燈,散華燒香,以此迴向,願生彼國。其人臨終,無量壽佛化現其身,光明相好,
具如真佛,與諸大眾、現其人前,即隨化佛往生其國,住不退轉,功德智慧,次如上輩者也。其下
輩者,假使不能作諸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意,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願生其國。若
聞深法,歡喜信樂,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於彼佛,以至誠心,願生其國。此人臨終,夢見彼佛,
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輩者也。

當來之世,經道滅盡,我以悲愍,特留此經,止住百歲。
其有眾生,值斯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度。

【按】此經廣示彌陀因地願行,依正莊嚴,及三輩往生者、均以發心專念為正行。
末示當來經滅,獨留此經百歲。
大集經云:「過是以往,無量壽經亦滅,佛法全無,
惟餘阿彌陀佛四字,廣度群生。」
豈非以持名法門,下手易攝機普,入道穩而得效速耶?
足證其時愈後,此法愈契機也

恭錄 念佛法要(卷三)
佛說無量壽經節引
http://book.bfnn.org/books2/1144.htm#a02

善道大師臨終正念往生文節錄

善道大師臨終正念往生文節錄

凡人命終欲生淨土,不得怕死,
常念此身多苦,不淨惡業,種種交纏,
若得捨此穢形,超生淨土,受無量樂,脫生死苦,乃稱意事,
如脫敝衣,得換珍服,當放下身心,莫生戀著。
凡遇病時,便念無常,一心待死。

須囑家人,及看病問候人,
凡來我前,為我念佛,不得說眼前閑話,家中短長事,
亦不須軟語安慰,祝願安樂,此皆虛華無益。
若病重將終,親屬不得垂淚哭泣,及發嗟歎懊惱聲,惑亂心神,失其正念。
但當同聲念佛,助其往生。
待氣盡多時,方可哀泣。
纔有絲毫戀世間心,便成罣礙,不得解脫。
若得明曉淨士之人,頻來策勵,極為大幸!
若依此者,決定超生。
醫藥初不相妨。若殺物命,為藥求安,祭神祈福,但增罪業,反損壽矣。
此法僧俗男女,未念佛人,用之皆得往生。
死生事大,須自家著力始得,一念差錯,歷劫受苦,誰能相代,
思之思之!

【按】此文見善道大師念佛鏡後,文首明書「知歸子問善道和」而非善導,
遍查善導和尚全集,並無此文,世傳為善導大師者誤也。願以此法精進受持,
並以此文貼向目前,令時時見之,免至臨終忘失也.

恭錄 念佛法要卷四
善道大師臨終正念往生文節錄
http://book.bfnn.org/books2/1145.htm#a12

王龍舒居士修持法門一

王龍舒居士修持法門一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中,
有一願云:
「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十聲念我名號而不生者,我不作佛。」
是佛有願度人,唯假人之十念,以表歸依之心。

每晨合掌向西頂禮,念南無阿彌陀佛十聲,
復頂禮念大慈菩薩發願偈一遍云:「願同念佛人,共生極樂國,見佛了生死,如佛度一切。」
復頂禮而退。
至誠如此,無不往生,但恐九品中不高耳。如不識字人,教念此偈,得大福報。

恭錄 念佛法要卷四
王龍舒居士修持法門一
http://book.bfnn.org/books2/1145.htm#a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