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修念佛法門(標點版) 圓瑛法師著
念佛發起因緣第一
蓮池大師云:「越三祇於一念,齊諸聖於片言。至哉妙用,不可得而思議者,
其唯《佛說阿彌陀經》歟!」
此經為持名念佛法門,發起之因緣也。
我佛釋迦牟尼,觀見眾生,本來是佛,個個具有佛之知見。奈為無明所覆,妄想所蔽,不自覺知。
雖然不覺,而本具佛性,依然存在。
如寶藏埋於宅中,明珠繫乎衣裏,不曾喪失。
故我佛開示念佛法門,欲令眾生,發心念佛,而悟入本具佛之知見也。
佛知真知,無所不知。佛見真見,無所不見。今在眾生分上,
被妄想執著所誤,則成為妄知妄見。
誠如古德所云:「一片白雲橫谷口,幾多歸鳥盡迷巢。」
當知妄無自性,全體即真。是以佛為眾生,開之示之。欲令眾生,悟之入之。
如指宅中寶藏,乃是本有家珍。衣裏明珠,當下不求自得。
我釋迦世尊,開示眾生念佛法門,即是欲令眾生,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稱念彌陀名號。
念到境寂心空,佛性自當顯現,即能悟入佛之知見,遂得親見自性彌陀,而完此一段出世大因緣
也。
念佛法門,又稱淨土法門,又名蓮宗,又曰淨宗。
乃是釋迦如來,至極悲心,觀機施教。
觀察眾生之機,唯此持名念佛一法,最易得度。
故無問自說,說出一卷《佛說阿彌陀經》。
不假他人發起,即自告舍利弗:「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
陀,今現在說法。」
自唱極樂依報、彌陀正報二種名字,
此萬世持名念佛從出之大原,乃金口所親宣之妙法也。
三根普被,六趣咸超,其利益有不可思議者焉。
我佛以信、願、行三者,以為往生淨土三種資糧。
果能具足三資,必定誕登九品。要知往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乃在行持之深淺。
信、願、行三者,如鼎三足,闕一不可。
我常勸人修持淨土法門,
於此三資之上,各加一字,
謂
信必定要深信,
願必定要切願,
行必定要實行。
果能如是,則往生淨土,可操左券而得矣。
信、願、行三者,為往生淨土資糧。資糧既備,往生何難?
既生淨土,便超三界,便離生死。故釋迦如來,無問自說,以為念佛發起之因緣也。
敬錄 勸修念佛法門(標點版) 圓瑛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3/2107.htm#a01
深信切願 老實念佛※歡迎翻印、轉載流通※ 本站大部分資料,下載于※般若文海繁體站※報佛恩網※http://www.bfnn.org/CBETA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http://www.cbeta.org/index.htm ※免責聲明~望先進大德如有侵犯到著作權,不吝賜知。末學定盡快移除。感恩 南無阿彌陀佛
淡飯粗衣未足羞 心田失種卻堪愁 趁早在生修淨土 莫教臨死怨閻羅
手把楊枝臨水坐 靜思往事似前身 鏡花水月皆幻相 知君有日悟歸程
2010年7月22日 星期四
42.貪瞋癡三毒,只能戒貪癡,唯有脾氣難改,不能忍辱,能夠往生嗎?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41.念佛沒有斷五戒,沒有斷淫欲,能夠往生嗎?
雖然沒有受五戒,但是能夠自動戒殺、戒邪淫,信願具足,也能往生。
因為淨宗帶業往生。
不過,仍舊要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約束自己,這樣就更有把握了。
42.貪瞋癡三毒,只能戒貪癡,唯有脾氣難改,不能忍辱,能夠往生嗎?
是否能夠往生,前面已經說了很多理由了。
只有時時練習忍耐,臨終才不會遇到惡緣。
瞋心不改,有時就會出大問題。
例如王某一生修行,臨終的時候,旁邊的人用拂趕蠅子,誤打到他的面上,就生瞋心,因此墮落為
蛇身,應該引為借鑒。
敬錄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http://www.bfnn.org/book/books/0344.htm#a01
41.念佛沒有斷五戒,沒有斷淫欲,能夠往生嗎?
雖然沒有受五戒,但是能夠自動戒殺、戒邪淫,信願具足,也能往生。
因為淨宗帶業往生。
不過,仍舊要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約束自己,這樣就更有把握了。
42.貪瞋癡三毒,只能戒貪癡,唯有脾氣難改,不能忍辱,能夠往生嗎?
是否能夠往生,前面已經說了很多理由了。
只有時時練習忍耐,臨終才不會遇到惡緣。
瞋心不改,有時就會出大問題。
例如王某一生修行,臨終的時候,旁邊的人用拂趕蠅子,誤打到他的面上,就生瞋心,因此墮落為
蛇身,應該引為借鑒。
敬錄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http://www.bfnn.org/book/books/0344.htm#a01
39.念佛念到臨終重病,非常痛苦,不能念佛,能夠往生嗎?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30.如果在臥室或者在廁所裏,不管是出聲念佛,還是心中默念,是不是不恭敬?
臥室可以出聲念佛,但是躺下以後,只宜默念,不能再出聲念。
在廁所裏,也只適宜默念,不宜出聲。
這裏不存在不恭敬的問題,因為大小便是不可避免的,而臥室又是經常生活的地方,
念佛要念念相繼,怎麼能夠停下呢?
在不潔淨的地方,就可以採用默念的辦法。
31.聽說某居士專念阿彌陀佛,不念其他,連觀音菩薩也不念,這樣的修法是否可行?
單刀直入,未嘗不可。
32.阿彌陀佛的接引像,是坐著,還是站立?
接引像是站立的樣子,象徵急引終生遠離娑婆世界,哪里還能坐等呢?
33.念佛希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不是貪心?
哪里能說是貪心呢?
求生西方,是為了得道後再回娑婆世界,普度眾生。
但是,如果認為往生西方,是為了享受富貴,則與彌陀本願相違,即是貪心,如此便難往生。
34.家庭事情多,念佛的正課時間少,散念或默念的時間多,能夠成就嗎?
果然心中經常默念,持之以恒,就容易進入念佛三昧境界,哪里有不能成就的道理?
38.念佛不吃素,臨終能夠往生嗎?
有助念者就可以往生,但還是練習吃素好,
「不結冤孽債,臨終無障礙。」
如果沒有條件吃素,就可以方便吃五淨肉。
39.念佛念到臨終重病,非常痛苦,不能念佛,能夠往生嗎?
臨終的時候,是關鍵的時候,不能念佛,心即顛倒,怎麼還能往生呢?
在這個時候,可以請同道來助念,這樣就能穩當。
40.平素按時念佛,並不間斷,如果突然遇到災難,例如被汽車撞死,不能念佛,能夠往生嗎?
念佛到一定境界的人,不會出現這樣的奇禍。
為了防止萬一,平素應當練習第一念先念佛。
什麼叫做第一念先念佛呢?
用心工作完成時初換的念頭,睡醒時初起的念頭,應當念佛。
如果形成了習慣,那麼即使突然被汽車撞死,神識受驚而昏迷,但中陰身出現以後,驚定念起,
這時依靠平時念佛的習慣,第一念先念佛,中陰身就能往生。
敬錄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http://www.bfnn.org/book/books/0344.htm#a01
30.如果在臥室或者在廁所裏,不管是出聲念佛,還是心中默念,是不是不恭敬?
臥室可以出聲念佛,但是躺下以後,只宜默念,不能再出聲念。
在廁所裏,也只適宜默念,不宜出聲。
這裏不存在不恭敬的問題,因為大小便是不可避免的,而臥室又是經常生活的地方,
念佛要念念相繼,怎麼能夠停下呢?
在不潔淨的地方,就可以採用默念的辦法。
31.聽說某居士專念阿彌陀佛,不念其他,連觀音菩薩也不念,這樣的修法是否可行?
單刀直入,未嘗不可。
32.阿彌陀佛的接引像,是坐著,還是站立?
接引像是站立的樣子,象徵急引終生遠離娑婆世界,哪里還能坐等呢?
33.念佛希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不是貪心?
哪里能說是貪心呢?
求生西方,是為了得道後再回娑婆世界,普度眾生。
但是,如果認為往生西方,是為了享受富貴,則與彌陀本願相違,即是貪心,如此便難往生。
34.家庭事情多,念佛的正課時間少,散念或默念的時間多,能夠成就嗎?
果然心中經常默念,持之以恒,就容易進入念佛三昧境界,哪里有不能成就的道理?
38.念佛不吃素,臨終能夠往生嗎?
有助念者就可以往生,但還是練習吃素好,
「不結冤孽債,臨終無障礙。」
如果沒有條件吃素,就可以方便吃五淨肉。
39.念佛念到臨終重病,非常痛苦,不能念佛,能夠往生嗎?
臨終的時候,是關鍵的時候,不能念佛,心即顛倒,怎麼還能往生呢?
在這個時候,可以請同道來助念,這樣就能穩當。
40.平素按時念佛,並不間斷,如果突然遇到災難,例如被汽車撞死,不能念佛,能夠往生嗎?
念佛到一定境界的人,不會出現這樣的奇禍。
為了防止萬一,平素應當練習第一念先念佛。
什麼叫做第一念先念佛呢?
用心工作完成時初換的念頭,睡醒時初起的念頭,應當念佛。
如果形成了習慣,那麼即使突然被汽車撞死,神識受驚而昏迷,但中陰身出現以後,驚定念起,
這時依靠平時念佛的習慣,第一念先念佛,中陰身就能往生。
敬錄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http://www.bfnn.org/book/books/0344.htm#a01
女人的生理問題,並不是有意不潔,念佛貴在淨念相繼,不能中斷,只管放心念去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9. 我有一位鄰居,信佛很久,她對我說,女人每月定期污穢的那段時間,不能念佛,是不是?
這是女人的生理問題,並不是有意不潔,念佛貴在淨念相繼,不能中斷,只管放心念去,
沒有妨礙。
11.念佛十念法可以往生,為什麼《阿彌陀經》中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所謂十念法,並不是說只念一次,每天都必須堅持,積年累月,自然就不少善根了。
但這個辦法也是專為那些事務很忙的人設立的,如果能夠抽出更多的時間來念,那就更好了。
17.我聽到很多人說,夫妻臥室污穢,不能念佛,
可是有時在睡夢中念佛,不知道有罪沒有?
我看到一本勸文說,行、坐、立、臥、閑、忙都要能夠念佛,
這個說法對有妻和沒有妻是否有區別?
臥房和一些不乾淨的地方,不出口念佛,心中默念,沒有關係。
夢中念佛,是念佛功深的表現,這是好境界,哪里還有罪過!
在家居士多數都有妻室,夫妻同修,互相鼓勵,怎麼不行呢!
敬錄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http://www.bfnn.org/book/books/0344.htm#a01
9. 我有一位鄰居,信佛很久,她對我說,女人每月定期污穢的那段時間,不能念佛,是不是?
這是女人的生理問題,並不是有意不潔,念佛貴在淨念相繼,不能中斷,只管放心念去,
沒有妨礙。
11.念佛十念法可以往生,為什麼《阿彌陀經》中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所謂十念法,並不是說只念一次,每天都必須堅持,積年累月,自然就不少善根了。
但這個辦法也是專為那些事務很忙的人設立的,如果能夠抽出更多的時間來念,那就更好了。
17.我聽到很多人說,夫妻臥室污穢,不能念佛,
可是有時在睡夢中念佛,不知道有罪沒有?
我看到一本勸文說,行、坐、立、臥、閑、忙都要能夠念佛,
這個說法對有妻和沒有妻是否有區別?
臥房和一些不乾淨的地方,不出口念佛,心中默念,沒有關係。
夢中念佛,是念佛功深的表現,這是好境界,哪里還有罪過!
在家居士多數都有妻室,夫妻同修,互相鼓勵,怎麼不行呢!
敬錄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http://www.bfnn.org/book/books/0344.htm#a01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2.「南無阿彌陀佛」是什麼意思?
「南無」就是皈依、敬禮的意思,
「阿彌陀佛」是一尊佛的名字,它的意思是「無量光」、「無量壽」等等意思,
等等是指阿彌陀佛的智慧、慈悲、神通無量無邊,語言無法說清。
這個問題還必須看《阿彌陀經》才知道根源,
如果沒有讀經的能力,就可以先看看《初機淨業指南》、《歧路指歸》(《覺海慈航》)、
《學佛淺說》等小冊子。要多看幾遍,弄清道理。
如果不能瞭解,就會走向迷信,很容易退心。
4.《阿彌陀經》說:「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發願應該採取哪些方式?
早晚功課做完以後,念誦回向文,就是發願。
但這種發願還停留在口頭上,
如果念佛的時候,放下萬緣,一心一意求生淨土,這才是真發願,
因為它出自內心。
此外,還有在特殊的儀式中,用口頭的形式或者書面的形式發願。
5.不吃長齋,可不可以在家中敬奉西方三聖像?
可以敬奉聖像,但在吃葷腥的時候,或者做其他雜事的時候,應該遮住佛像,以免不潔。
6.世俗習氣不能斷盡,可以信佛念佛嗎?
正是為了斷除習氣,才要念佛,
因為習氣難以斷盡,所以就應該加緊念佛。
聖凡之間的區別正在一念之間,一念正,即是聖,一念邪,即是凡。
敬錄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http://www.bfnn.org/book/books/0344.htm#a01
2.「南無阿彌陀佛」是什麼意思?
「南無」就是皈依、敬禮的意思,
「阿彌陀佛」是一尊佛的名字,它的意思是「無量光」、「無量壽」等等意思,
等等是指阿彌陀佛的智慧、慈悲、神通無量無邊,語言無法說清。
這個問題還必須看《阿彌陀經》才知道根源,
如果沒有讀經的能力,就可以先看看《初機淨業指南》、《歧路指歸》(《覺海慈航》)、
《學佛淺說》等小冊子。要多看幾遍,弄清道理。
如果不能瞭解,就會走向迷信,很容易退心。
4.《阿彌陀經》說:「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發願應該採取哪些方式?
早晚功課做完以後,念誦回向文,就是發願。
但這種發願還停留在口頭上,
如果念佛的時候,放下萬緣,一心一意求生淨土,這才是真發願,
因為它出自內心。
此外,還有在特殊的儀式中,用口頭的形式或者書面的形式發願。
5.不吃長齋,可不可以在家中敬奉西方三聖像?
可以敬奉聖像,但在吃葷腥的時候,或者做其他雜事的時候,應該遮住佛像,以免不潔。
6.世俗習氣不能斷盡,可以信佛念佛嗎?
正是為了斷除習氣,才要念佛,
因為習氣難以斷盡,所以就應該加緊念佛。
聖凡之間的區別正在一念之間,一念正,即是聖,一念邪,即是凡。
敬錄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http://www.bfnn.org/book/books/0344.htm#a01
解答幾個誤會問題
當生成就之佛法 李炳南老居士講述
解答幾個誤會問題
附錄二:解答幾個誤會問題
一、有人說:
我們公教人員,住的公共宿舍,供佛拜佛,固然不方便,念佛也是攪亂他人不安,我
是辦不到的。
答:公共地方,諸多不便,確實不錯;
但,凡事皆有通融之法。
若知念佛是大事,只要誠心默念,便有大效;
因著心念比口念更要緊,可不必供佛、拜佛、出聲。
二、有人說:
念佛雖好,但是跑寺廟、跑蓮社、跑菜堂,我沒有這些時間。
答:這些地方,並不一定要你去;
沒有出外的時間,難道沒有在家的時間嗎?
你就在家裏念佛,還有甚麼妨礙呢?
三、有人說:
念佛是有錢人做的事,我那有這些閑錢?
答:這又誤會了!念佛實在用不著花錢。
三支香能值幾何?就是一支香不燒,也沒關係,
只要心存恭敬就好。
四、有人說:
念佛得要吃素,這事我不能辦,所以我不能念佛。
答:暫時也不必吃素,但能不殺生,就有大功德。
可以學吃三淨肉,就是「不為我殺」、「不見殺」、「不聞殺」。
市場裏殺死的肉魚很多,足夠你吃的了。
敬錄 當生成就之佛法 李炳南老居士講述
http://book.bfnn.org/books/0088.htm#a07
解答幾個誤會問題
附錄二:解答幾個誤會問題
一、有人說:
我們公教人員,住的公共宿舍,供佛拜佛,固然不方便,念佛也是攪亂他人不安,我
是辦不到的。
答:公共地方,諸多不便,確實不錯;
但,凡事皆有通融之法。
若知念佛是大事,只要誠心默念,便有大效;
因著心念比口念更要緊,可不必供佛、拜佛、出聲。
二、有人說:
念佛雖好,但是跑寺廟、跑蓮社、跑菜堂,我沒有這些時間。
答:這些地方,並不一定要你去;
沒有出外的時間,難道沒有在家的時間嗎?
你就在家裏念佛,還有甚麼妨礙呢?
三、有人說:
念佛是有錢人做的事,我那有這些閑錢?
答:這又誤會了!念佛實在用不著花錢。
三支香能值幾何?就是一支香不燒,也沒關係,
只要心存恭敬就好。
四、有人說:
念佛得要吃素,這事我不能辦,所以我不能念佛。
答:暫時也不必吃素,但能不殺生,就有大功德。
可以學吃三淨肉,就是「不為我殺」、「不見殺」、「不聞殺」。
市場裏殺死的肉魚很多,足夠你吃的了。
敬錄 當生成就之佛法 李炳南老居士講述
http://book.bfnn.org/books/0088.htm#a07
普通的兩種錯誤心理-- 一、糾正「心好強似念佛」的流行語 二、糾正「太忙了沒時間念佛」的流行語
當生成就之佛法 李炳南老居士講述
己、普通的兩種錯誤心理
一、糾正「心好強似念佛」的流行語
人人心存貪嗔痴,時時身做殺盜淫,強調的偏說自己心好,
這不是迷惑到極處了?
就讓你的心真的是好,也無非是按著本書丁項第一條,作到十種善業罷了。
這樣只叫做修福,後來可得人天小果,還是出不了輪迴;
極樂佛國卻不能去,因著路子走的不對。
要想往生極樂,必須修慧,修慧就是念佛。
如是因、如是果,福是福、慧是慧;要弄清楚,不可混作一堆,誤了大事。
二、糾正「太忙了沒時間念佛」的流行語
念佛能以轉逆境、消災難、生極樂,這是何等的大事,偏看的很輕。
多用「太忙了、沒時間」,幾句話,把萬劫難逢的大便宜拒絕了,真是可惜!
其實真忙嗎?
那並不見得。
這件事,行住坐臥都可辦,士農工商的業務都誤不了。
如不相信,下面有一首短歌,把人日常生活的時間,分析的很清楚;
我想大家看了以後,一定會自己失笑的。
附:不忙歌
知君本不忙 偏說不得閑 二十四小時 八時床上眠
三餐費三時 又用茶和煙 梳洗大小便 總費一時間
出門去吃酒 回家對妻談 至少兩個時 還怕有糾纏
身困思午睡 二時睡不完 共去十六時 空過大半天
所剩八時內 未必事真繁 念佛半小時 反說多耽延
且看古來人 幾個七十年 莫把生死苦 撇在腦後邊
真正自己事 要緊萬萬千 勸君發猛省 速種九品蓮
敬錄 當生成就之佛法 李炳南老居士講述
http://book.bfnn.org/books/0088.htm#a06
己、普通的兩種錯誤心理
一、糾正「心好強似念佛」的流行語
人人心存貪嗔痴,時時身做殺盜淫,強調的偏說自己心好,
這不是迷惑到極處了?
就讓你的心真的是好,也無非是按著本書丁項第一條,作到十種善業罷了。
這樣只叫做修福,後來可得人天小果,還是出不了輪迴;
極樂佛國卻不能去,因著路子走的不對。
要想往生極樂,必須修慧,修慧就是念佛。
如是因、如是果,福是福、慧是慧;要弄清楚,不可混作一堆,誤了大事。
二、糾正「太忙了沒時間念佛」的流行語
念佛能以轉逆境、消災難、生極樂,這是何等的大事,偏看的很輕。
多用「太忙了、沒時間」,幾句話,把萬劫難逢的大便宜拒絕了,真是可惜!
其實真忙嗎?
那並不見得。
這件事,行住坐臥都可辦,士農工商的業務都誤不了。
如不相信,下面有一首短歌,把人日常生活的時間,分析的很清楚;
我想大家看了以後,一定會自己失笑的。
附:不忙歌
知君本不忙 偏說不得閑 二十四小時 八時床上眠
三餐費三時 又用茶和煙 梳洗大小便 總費一時間
出門去吃酒 回家對妻談 至少兩個時 還怕有糾纏
身困思午睡 二時睡不完 共去十六時 空過大半天
所剩八時內 未必事真繁 念佛半小時 反說多耽延
且看古來人 幾個七十年 莫把生死苦 撇在腦後邊
真正自己事 要緊萬萬千 勸君發猛省 速種九品蓮
敬錄 當生成就之佛法 李炳南老居士講述
http://book.bfnn.org/books/0088.htm#a06
模範前輩及參考經典
當生成就之佛法 李炳南老居士講述
戊、模範前輩及參考經典
一、古今中外的幾位師表
念佛法門,原是釋迦世尊度眾的徹底悲心;這個法門最簡便、最穩當、最高超。
若是這個法門再不能修,別的方法,那就更談不到了。
這個法門的好處,
大學問的越去研究越覺高深;
一個字不認識的也能辦得到。
可惜不明白的人,只把他看作老太婆的事,未免太錯誤了。
請看華嚴會上文殊、普賢二位大聖,都在經中勸修;
印度馬鳴、龍樹二位大菩薩,皆著論弘揚。
中土古德,自慧遠大師一直到印光大師,這歷代祖師,多是先修他宗後來歸的淨土。
鸞曇大師有肉身菩薩的名稱,智者大師是佛傳燈的人,全弘淨土。
近代天台宗諦閑大師,唯識宗太虛大師,律宗弘一大師,
禪宗虛雲、圓瑛二大師,各有著作,也是弘揚淨土。
居士們如晉朝廬山的劉雷諸賢,唐朝的白樂天,宋朝的蘇東波、文彥博,
明朝的袁宏道,清朝的彭尺木、楊仁山等,皆是大學問家,他們都是息心淨土,
這是人人曉得的。
還有許多人,一時數不清,也就不去再說了。
我輩自問:智慧、德能,比以上這些聖賢,誰高誰低?
他們都去修淨弘淨,我輩反輕看了;這樣知見,豈能說是正確?
二、參考的經典
說到淨土法門,三藏經典,處處指歸,但是誰有這些時間去研究?
只可先檢專門的去看。
經有:《阿隬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
這三部在最低限度《阿彌陀經》是要多看幾遍。
精力若還來得及,《淨土十要》可細看三兩遍,看了就能了解淨土法門的大概。
如辦不到的話,《歧路指歸》、《初機淨業指南》、《佛法導論》等,這都是接引初機的白話小冊
子;
《淨土三要述義》、《龍舒淨土文》等,這都是文言小冊子;隨便檢兩種看看,也能得到幾分要
略。
《印光法師文鈔》等於淨土語錄,《安土全書》有些小故事,頗有興趣;這兩種書很能幫助人開智
慧、正知見。果能看完了這些書,再看別的經,也就容易了。
敬錄 當生成就之佛法 李炳南老居士講述
http://book.bfnn.org/books/0088.htm#a05
戊、模範前輩及參考經典
一、古今中外的幾位師表
念佛法門,原是釋迦世尊度眾的徹底悲心;這個法門最簡便、最穩當、最高超。
若是這個法門再不能修,別的方法,那就更談不到了。
這個法門的好處,
大學問的越去研究越覺高深;
一個字不認識的也能辦得到。
可惜不明白的人,只把他看作老太婆的事,未免太錯誤了。
請看華嚴會上文殊、普賢二位大聖,都在經中勸修;
印度馬鳴、龍樹二位大菩薩,皆著論弘揚。
中土古德,自慧遠大師一直到印光大師,這歷代祖師,多是先修他宗後來歸的淨土。
鸞曇大師有肉身菩薩的名稱,智者大師是佛傳燈的人,全弘淨土。
近代天台宗諦閑大師,唯識宗太虛大師,律宗弘一大師,
禪宗虛雲、圓瑛二大師,各有著作,也是弘揚淨土。
居士們如晉朝廬山的劉雷諸賢,唐朝的白樂天,宋朝的蘇東波、文彥博,
明朝的袁宏道,清朝的彭尺木、楊仁山等,皆是大學問家,他們都是息心淨土,
這是人人曉得的。
還有許多人,一時數不清,也就不去再說了。
我輩自問:智慧、德能,比以上這些聖賢,誰高誰低?
他們都去修淨弘淨,我輩反輕看了;這樣知見,豈能說是正確?
二、參考的經典
說到淨土法門,三藏經典,處處指歸,但是誰有這些時間去研究?
只可先檢專門的去看。
經有:《阿隬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
這三部在最低限度《阿彌陀經》是要多看幾遍。
精力若還來得及,《淨土十要》可細看三兩遍,看了就能了解淨土法門的大概。
如辦不到的話,《歧路指歸》、《初機淨業指南》、《佛法導論》等,這都是接引初機的白話小冊
子;
《淨土三要述義》、《龍舒淨土文》等,這都是文言小冊子;隨便檢兩種看看,也能得到幾分要
略。
《印光法師文鈔》等於淨土語錄,《安土全書》有些小故事,頗有興趣;這兩種書很能幫助人開智
慧、正知見。果能看完了這些書,再看別的經,也就容易了。
敬錄 當生成就之佛法 李炳南老居士講述
http://book.bfnn.org/books/0088.htm#a05
當生成就之佛法 李炳南老居士講述
當生成就之佛法 李炳南老居士講述
甲、要覺悟現在的環境及將來的去路
一、人生逆境多
那一個人能免了患病、衰老、親眷生別死離、財物失散、怨仇加害?還有:貧人希望得財、無兒的
希望得兒、無職業的希望得職業。但是求得到的究竟有幾人?
這些不如意的事,
請問:有甚麼辦法解決?
二、此世災難多
颱風吹來了,地震發生了,牆倒屋塌,這就得死傷許多人口。
久不落雨,太旱了;雨落的太久,澇了;五穀不收成,又要餓死人;大水發了,淹沒了村莊;大火
起了,燒燬了街市,又要損傷人口。差不多這些事是年年有的,這等於年年有一個死來降臨。
還有這年頭的不太平,世界不講人道的國家,時常製造戰禍。又發明了一些新的殺人武器,甚麼原
子彈、氫彈,惟恐殺人不絕種。說甚麼進化世界,簡直是個大屠場!
請問:這些災難,誰有方法避免?
三、身後輪迴苦
可憐的很!人死卻完不了。因著身死,神識不滅。
有六個所在,就是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這神識總攢不出這六個範圍去。
這六道中,天與人比較好一點,但是皆有生死,來來往往轉圈子。
你想:忽然變天人,忽然又變畜生、地獄,千死萬生;這樣的輪轉,堆的屍骨如山,流的眼淚似
海,真苦極了!
請問:誰有方法跳出這個輪迴圈去,得到安安靜靜的長生?
敬錄 當生成就之佛法 李炳南老居士講述
http://book.bfnn.org/books/0088.htm#a01
甲、要覺悟現在的環境及將來的去路
一、人生逆境多
那一個人能免了患病、衰老、親眷生別死離、財物失散、怨仇加害?還有:貧人希望得財、無兒的
希望得兒、無職業的希望得職業。但是求得到的究竟有幾人?
這些不如意的事,
請問:有甚麼辦法解決?
二、此世災難多
颱風吹來了,地震發生了,牆倒屋塌,這就得死傷許多人口。
久不落雨,太旱了;雨落的太久,澇了;五穀不收成,又要餓死人;大水發了,淹沒了村莊;大火
起了,燒燬了街市,又要損傷人口。差不多這些事是年年有的,這等於年年有一個死來降臨。
還有這年頭的不太平,世界不講人道的國家,時常製造戰禍。又發明了一些新的殺人武器,甚麼原
子彈、氫彈,惟恐殺人不絕種。說甚麼進化世界,簡直是個大屠場!
請問:這些災難,誰有方法避免?
三、身後輪迴苦
可憐的很!人死卻完不了。因著身死,神識不滅。
有六個所在,就是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這神識總攢不出這六個範圍去。
這六道中,天與人比較好一點,但是皆有生死,來來往往轉圈子。
你想:忽然變天人,忽然又變畜生、地獄,千死萬生;這樣的輪轉,堆的屍骨如山,流的眼淚似
海,真苦極了!
請問:誰有方法跳出這個輪迴圈去,得到安安靜靜的長生?
敬錄 當生成就之佛法 李炳南老居士講述
http://book.bfnn.org/books/0088.htm#a01
逆耳言 李炳南老居士講述----知內知外
逆耳言 李炳南老居士講述
知內知外
圓證一乘,徹了大事,當求諸內,是佛法之正果。三千威儀,八萬細行,為彰於外,皆佛法之正
因。
正果期眾生同證,正因期眾生齊修。同證之後,即是佛國莊嚴;齊修之時,即是人間淨土。
此佛法豎窮三際,橫遍十方之全體大用也。一而二,二而一,未可使之強分。是以欲了大事,而忽
儀行,或只講儀行,而不究一乘者,皆為紆曲其道也。
吾輩初機,望大道而多岐,,
自當循一標準庶不致墮坑落塹,唐捐時功。
其標準宜先知乎內外,內外無所乖,道雖未得,亦近之矣。
知內者何?
一者嚴持戒律,不破不穿。
二者或淨或禪,相繼不失。
三者廣研經教,求啟智慧。
四者守正知見,不徇俗情。
五者善惡知識,依教親遠。
知外者何?
一者威儀具足,貌莊氣溫。
二者護法弘法,不厭不疲。
三者眾善奉行,厚培福德。
四者善巧方便,遠離非道。
五者眾皆為師,平等恭敬。
此內外五重二法,具有相互之關係,必須排偶玩索,方有省焉。
願學者勿以近而忽之,未始無所助也。
敬錄 逆耳言 李炳南老居士講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501.htm#a07
知內知外
圓證一乘,徹了大事,當求諸內,是佛法之正果。三千威儀,八萬細行,為彰於外,皆佛法之正
因。
正果期眾生同證,正因期眾生齊修。同證之後,即是佛國莊嚴;齊修之時,即是人間淨土。
此佛法豎窮三際,橫遍十方之全體大用也。一而二,二而一,未可使之強分。是以欲了大事,而忽
儀行,或只講儀行,而不究一乘者,皆為紆曲其道也。
吾輩初機,望大道而多岐,,
自當循一標準庶不致墮坑落塹,唐捐時功。
其標準宜先知乎內外,內外無所乖,道雖未得,亦近之矣。
知內者何?
一者嚴持戒律,不破不穿。
二者或淨或禪,相繼不失。
三者廣研經教,求啟智慧。
四者守正知見,不徇俗情。
五者善惡知識,依教親遠。
知外者何?
一者威儀具足,貌莊氣溫。
二者護法弘法,不厭不疲。
三者眾善奉行,厚培福德。
四者善巧方便,遠離非道。
五者眾皆為師,平等恭敬。
此內外五重二法,具有相互之關係,必須排偶玩索,方有省焉。
願學者勿以近而忽之,未始無所助也。
敬錄 逆耳言 李炳南老居士講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501.htm#a07
修行語錄 高雄淨宗學會輯錄
修行語錄 高雄淨宗學會輯錄
http://book.bfnn.org/books2/1947.htm#a00
緣起
佛法是人世間最偉大的寶藏,佛陀將宇宙人生的真相,因果報應的原理與追求健康幸福美滿的人
生,解脫六道輪迴,了生脫死的方法,以究竟圓滿,無上正等正覺的覺悟者的實證體認,全盤托
出,教育一切後學,在現世得到安樂,臨終得以解脫。
然而,佛法從二、三年千年前在印度的正法時代,到東漢傳入中國以後,進入了像法時代,到明末
清初,進入了末法時代,
佛陀早已預見了佛教的法運將會日趨衰敗,因為末法時代人心更敗壞,倫理更澆薄,天地世間的亂
象將愈演愈烈,佛門的弊病更將每況愈下。然而,佛陀的教導並沒有問題,佛法的精神與本質一點
也沒有改變,只是末法時代的眾生業深障重,福薄慧淺,根機陋劣,弘法的人不識根機,教學有問
題,學佛的人盲修瞎練,學習有問題,甚至邪魔外道混跡佛門,以似是而非的佛法,行沽名釣譽,
搜括斂財之實,末法時代,邪師說法,如恒河沙,學佛人稍不小心,就容易悖離了佛教的精神與本
質,掉入了邪惡的陷阱,淪為魔子魔孫而不自知。
末法時代善知識難逢,明師難遇,到處是外表光鮮,言行不一的邪師,到處是以盲引盲,招徒蓄眾
的邪魔,學佛人如果不能明辨正邪,有所定見,就容易人云亦云,沾染魔見,走火入魔,陷自己於
萬劫不復的地步,這一點大家千萬不可輕忽。
其實,末法時代學佛最安全最保險的方法就是—「以古為師」,以志節高超,名耀千古的歷代祖師
大德為師,
以祖師大德的珍貴開示作為我們修行的座右銘。
而距離我們這個時代最近,又最受大眾景仰的首推—印光大師,
因此,「印光大師全集」、「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印光大師全集問答擷錄」等書,
為有志學佛者當奉為圭臬,日日溫習的寶典。
常讀印光大師文鈔並依之努力實踐,即是常親近印光大師,即是印光大師的入門弟子,
如此學佛,必能日起有功,穩操勝算!
這本「修行語錄」
是希望透過擷錄佛陀在經典中開示的最要精華,
配合歷代祖師大德教誨的最要叮嚀,讓末法時代的吾輩陋劣凡夫,能在最短的時間內掌握住佛法的
修行要點,
依之實踐,即可跟隨佛陀與歷代祖師的步伐,成功地走向安樂解脫的康莊大道!
敬錄 修行語錄 高雄淨宗學會輯錄
http://book.bfnn.org/books2/1947.htm#a00
http://book.bfnn.org/books2/1947.htm#a00
緣起
佛法是人世間最偉大的寶藏,佛陀將宇宙人生的真相,因果報應的原理與追求健康幸福美滿的人
生,解脫六道輪迴,了生脫死的方法,以究竟圓滿,無上正等正覺的覺悟者的實證體認,全盤托
出,教育一切後學,在現世得到安樂,臨終得以解脫。
然而,佛法從二、三年千年前在印度的正法時代,到東漢傳入中國以後,進入了像法時代,到明末
清初,進入了末法時代,
佛陀早已預見了佛教的法運將會日趨衰敗,因為末法時代人心更敗壞,倫理更澆薄,天地世間的亂
象將愈演愈烈,佛門的弊病更將每況愈下。然而,佛陀的教導並沒有問題,佛法的精神與本質一點
也沒有改變,只是末法時代的眾生業深障重,福薄慧淺,根機陋劣,弘法的人不識根機,教學有問
題,學佛的人盲修瞎練,學習有問題,甚至邪魔外道混跡佛門,以似是而非的佛法,行沽名釣譽,
搜括斂財之實,末法時代,邪師說法,如恒河沙,學佛人稍不小心,就容易悖離了佛教的精神與本
質,掉入了邪惡的陷阱,淪為魔子魔孫而不自知。
末法時代善知識難逢,明師難遇,到處是外表光鮮,言行不一的邪師,到處是以盲引盲,招徒蓄眾
的邪魔,學佛人如果不能明辨正邪,有所定見,就容易人云亦云,沾染魔見,走火入魔,陷自己於
萬劫不復的地步,這一點大家千萬不可輕忽。
其實,末法時代學佛最安全最保險的方法就是—「以古為師」,以志節高超,名耀千古的歷代祖師
大德為師,
以祖師大德的珍貴開示作為我們修行的座右銘。
而距離我們這個時代最近,又最受大眾景仰的首推—印光大師,
因此,「印光大師全集」、「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印光大師全集問答擷錄」等書,
為有志學佛者當奉為圭臬,日日溫習的寶典。
常讀印光大師文鈔並依之努力實踐,即是常親近印光大師,即是印光大師的入門弟子,
如此學佛,必能日起有功,穩操勝算!
這本「修行語錄」
是希望透過擷錄佛陀在經典中開示的最要精華,
配合歷代祖師大德教誨的最要叮嚀,讓末法時代的吾輩陋劣凡夫,能在最短的時間內掌握住佛法的
修行要點,
依之實踐,即可跟隨佛陀與歷代祖師的步伐,成功地走向安樂解脫的康莊大道!
敬錄 修行語錄 高雄淨宗學會輯錄
http://book.bfnn.org/books2/1947.htm#a00
人命在幾間?
四十二章經講錄 太虛大師講述
丙三、明急戒乘
佛言:佛子離吾數千裡,憶念吾戒必得道果,在吾左右雖常見吾,不順吾戒,終不得道。
(第三十七章)
此中戒者,戒行﹔乘者,定慧。
乘戒齊進,大乘行始能成就。通常天資高明之人,每以持戒為愚夫愚婦之事,
然不持戒,則七支惡業不能除盡,故必以持戒為主也。
戒即佛之法身,能持戒者則自身即是佛身,故曰憶念吾戒,必得道果。
佛問沙門:人命在幾間?
對曰:數日間。
佛言:子未知道!
復問一沙門,人命在幾間?
對曰:飯食間。
佛言:子未知道!
復問一沙門,人命在幾間?
對曰:呼吸間。
佛曰:善哉!子知道矣。(第三十八章)
前言無常觀無我觀,二者中無常觀尤切,
故佛以此問於沙門。
此答者已聞佛說無常法,故答數日間,然由此即證明其於無常觀尚未明了。
答飯食間者,似進一步矣,仍未能觀察細微,故佛皆不許。
出氣為呼,入氣為吸,一息不入便成隔世,
以此證明人生無常﹔故須時時觀照,能觀照則可常契於道。孔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亦即此
義。
敬錄 四十二章經講錄 太虛大師講述
http://www.book.bfnn.org/books/0896.htm
丙三、明急戒乘
佛言:佛子離吾數千裡,憶念吾戒必得道果,在吾左右雖常見吾,不順吾戒,終不得道。
(第三十七章)
此中戒者,戒行﹔乘者,定慧。
乘戒齊進,大乘行始能成就。通常天資高明之人,每以持戒為愚夫愚婦之事,
然不持戒,則七支惡業不能除盡,故必以持戒為主也。
戒即佛之法身,能持戒者則自身即是佛身,故曰憶念吾戒,必得道果。
佛問沙門:人命在幾間?
對曰:數日間。
佛言:子未知道!
復問一沙門,人命在幾間?
對曰:飯食間。
佛言:子未知道!
復問一沙門,人命在幾間?
對曰:呼吸間。
佛曰:善哉!子知道矣。(第三十八章)
前言無常觀無我觀,二者中無常觀尤切,
故佛以此問於沙門。
此答者已聞佛說無常法,故答數日間,然由此即證明其於無常觀尚未明了。
答飯食間者,似進一步矣,仍未能觀察細微,故佛皆不許。
出氣為呼,入氣為吸,一息不入便成隔世,
以此證明人生無常﹔故須時時觀照,能觀照則可常契於道。孔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亦即此
義。
敬錄 四十二章經講錄 太虛大師講述
http://www.book.bfnn.org/books/0896.htm
沙門問佛:何者多力?何者最明?佛言:忍辱多力
四十二章經講錄 太虛大師講述
丁三、忍辱度
沙門問佛:何者多力?何者最明?
佛言:忍辱多力,不懷惡故,兼加安健﹔忍者無惡,必為人尊。
心垢滅盡,淨無瑕穢,是為最明。
未有天地逮於今日,十方所有,無有不見,無有不知,無有不聞,得一切智可謂明矣。
(第十五章)
多力者,能動他法,不為他法所動。佛是有最大力者,
故曰十力尊。
世間凡夫皆隨環境流轉,不能自持,有大力者能由自力轉一切法,乃至轉塵垢世間為清淨佛土。最
明者,指三明,即三達智。
忍辱者,對無端橫逆能不以忿怒心迎之,非謂身口不動之謂。
能於橫辱之來全以慈愍行之,不為所動,惡自息滅,
喻如火然虛空,薪盡火息虛空不壞,
是故忍辱者能感化一切惡人。
佛昔行菩薩道為歌利王支解其身,而此菩薩歡喜悲愍發願先度此人,此人即佛初度五人中之憍陳如
也。能存此心即無抵觸,平時以貪欲心相向,由貪欲生忿爭,相抵相消力遂消滅。如人本有成事之
力,因對付敵黨故日用日減,終至兩不成就﹔
故忍辱者能增其力,養成平等互融之心境。心垢滅盡是為最明者,煩惱除盡淨無瑕穢之心,如明
鏡,如清水,如明月,乃能遍照一切,故曰無有不見、無有不知。未有天地至於今日,即佛典通言
三世,十方即通言十方,以佛典初入中國,依中國文法,故不曰三世而曰未有天地云雲也。得一切
智者,遍一切法無不了知,能成佛即得無上一切智也。
敬錄 四十二章經講錄 太虛大師講述
http://www.book.bfnn.org/books/0896.htm
丁三、忍辱度
沙門問佛:何者多力?何者最明?
佛言:忍辱多力,不懷惡故,兼加安健﹔忍者無惡,必為人尊。
心垢滅盡,淨無瑕穢,是為最明。
未有天地逮於今日,十方所有,無有不見,無有不知,無有不聞,得一切智可謂明矣。
(第十五章)
多力者,能動他法,不為他法所動。佛是有最大力者,
故曰十力尊。
世間凡夫皆隨環境流轉,不能自持,有大力者能由自力轉一切法,乃至轉塵垢世間為清淨佛土。最
明者,指三明,即三達智。
忍辱者,對無端橫逆能不以忿怒心迎之,非謂身口不動之謂。
能於橫辱之來全以慈愍行之,不為所動,惡自息滅,
喻如火然虛空,薪盡火息虛空不壞,
是故忍辱者能感化一切惡人。
佛昔行菩薩道為歌利王支解其身,而此菩薩歡喜悲愍發願先度此人,此人即佛初度五人中之憍陳如
也。能存此心即無抵觸,平時以貪欲心相向,由貪欲生忿爭,相抵相消力遂消滅。如人本有成事之
力,因對付敵黨故日用日減,終至兩不成就﹔
故忍辱者能增其力,養成平等互融之心境。心垢滅盡是為最明者,煩惱除盡淨無瑕穢之心,如明
鏡,如清水,如明月,乃能遍照一切,故曰無有不見、無有不知。未有天地至於今日,即佛典通言
三世,十方即通言十方,以佛典初入中國,依中國文法,故不曰三世而曰未有天地云雲也。得一切
智者,遍一切法無不了知,能成佛即得無上一切智也。
敬錄 四十二章經講錄 太虛大師講述
http://www.book.bfnn.org/books/0896.htm
佛言:人有二十難
四十二章經講錄 太虛大師講述
佛言:人有二十難:
貧窮布施難,豪貴學道難,
棄命必死難,得睹佛經難,
生值佛世難,忍色忍欲難,
見好不求難,被辱不嗔難,
有勢不臨難,觸事無心難,
廣學博究難,除滅我慢難,
不輕未學難,心行平等難,
不說是非難,會善知識難,
見性學道難,隨化度人難,
睹境不動難,善解方便難。(第十二章)
此章舉難勸修,常人以難為修之障,不知因難始修,不修則終不能無難,
故舉人有二十難事以曉之。能行難能之行,則一切難行之戒定慧、菩薩道,均不難行之也。
敬錄 四十二章經講錄 太虛大師講述
http://www.book.bfnn.org/books/0896.htm
佛言:人有二十難:
貧窮布施難,豪貴學道難,
棄命必死難,得睹佛經難,
生值佛世難,忍色忍欲難,
見好不求難,被辱不嗔難,
有勢不臨難,觸事無心難,
廣學博究難,除滅我慢難,
不輕未學難,心行平等難,
不說是非難,會善知識難,
見性學道難,隨化度人難,
睹境不動難,善解方便難。(第十二章)
此章舉難勸修,常人以難為修之障,不知因難始修,不修則終不能無難,
故舉人有二十難事以曉之。能行難能之行,則一切難行之戒定慧、菩薩道,均不難行之也。
敬錄 四十二章經講錄 太虛大師講述
http://www.book.bfnn.org/books/0896.htm
佛言:眾生以十事為善,亦以十事為惡
四十二章經講錄 太虛大師講述
佛言:眾生以十事為善,亦以十事為惡。何等為十?身三,口四,意三。身三者:
殺、盜、淫。口四者:兩舌、惡口、妄言、綺語。意三者:嫉、恚、痴。
如是十事不順聖道,名十惡行﹔是惡若止,名十善行耳。(第四章)
眾生有三義:
一、眾法生義,
二、眾類生義,
三、受眾多生死義。
十事善惡者。
身三、
口四、
意三。
此中先明十惡:
身三業者,
一殺者,殺生﹔
二盜者,爭奪竊取﹔
三淫者,男女非禮之行。
口四業者,亦曰語業,
以口代表語具故曰口業。
一兩舌者,搬弄是非﹔
二惡口者,罵詈﹔
三妄言者,不實之語﹔
四綺語者,巧飾之語。
意三業者:
一嫉者嫉妒,凡事由貪嫉心出皆無好果﹔
二恚者嗔恚,恚之於心猶如毒火,可以傷人﹔
三痴者謂不明事理,佛法使人不痴者,即明理之謂。
意之業即煩惱,凡由煩惱出之行為皆顛倒行,
故佛悲愍之,使止十惡行十善。然十善有深淺二義,淺之凡欲全成人格,皆須修此十善,
深之至第二地菩薩尚有微細不善,至佛始真能行十善也。
敬錄 四十二章經講錄 太虛大師講述
http://www.book.bfnn.org/books/0896.htm
佛言:眾生以十事為善,亦以十事為惡。何等為十?身三,口四,意三。身三者:
殺、盜、淫。口四者:兩舌、惡口、妄言、綺語。意三者:嫉、恚、痴。
如是十事不順聖道,名十惡行﹔是惡若止,名十善行耳。(第四章)
眾生有三義:
一、眾法生義,
二、眾類生義,
三、受眾多生死義。
十事善惡者。
身三、
口四、
意三。
此中先明十惡:
身三業者,
一殺者,殺生﹔
二盜者,爭奪竊取﹔
三淫者,男女非禮之行。
口四業者,亦曰語業,
以口代表語具故曰口業。
一兩舌者,搬弄是非﹔
二惡口者,罵詈﹔
三妄言者,不實之語﹔
四綺語者,巧飾之語。
意三業者:
一嫉者嫉妒,凡事由貪嫉心出皆無好果﹔
二恚者嗔恚,恚之於心猶如毒火,可以傷人﹔
三痴者謂不明事理,佛法使人不痴者,即明理之謂。
意之業即煩惱,凡由煩惱出之行為皆顛倒行,
故佛悲愍之,使止十惡行十善。然十善有深淺二義,淺之凡欲全成人格,皆須修此十善,
深之至第二地菩薩尚有微細不善,至佛始真能行十善也。
敬錄 四十二章經講錄 太虛大師講述
http://www.book.bfnn.org/books/0896.htm
《涅槃經》云:「菩薩六念,念佛第一。」
西方合論卷3 荷葉庵石頭道人袁宏道撰述
T47n1976_p0398a13(03)║ 一、《涅槃經》云:「菩薩六念,
T47n1976_p0398a14(03)║念佛第一。」又云:「繫念思惟,因緣力故,得斷煩惱。」 一、
T47n1976_p0398a15(00)║《大悲經》云:「一稱佛名,以是善根,入涅槃界,
T47n1976_p0398a16(01)║不可窮盡。」 一、《大般若經》云:「佛告曼殊室利菩薩:
T47n1976_p0398a17(00)║『能正修行一相莊嚴三昧,疾證菩提。
T47n1976_p0398a18(03)║修此行者,應離喧雜,不思眾生相,專心繫念。
T47n1976_p0398a19(03)║於一如來,審取名字,善想容儀,
T47n1976_p0398a20(08)║即為普觀三世一切諸佛,即得諸佛一切智慧。』」 一、《坐禪三昧
經》曰:
T47n1976_p0398a21(00)║「菩薩坐禪,不念一切,惟念一佛,即得三昧。」
敬錄 西方合論卷3 荷葉庵石頭道人袁宏道撰述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47/1976_003.htm
T47n1976_p0398a13(03)║ 一、《涅槃經》云:「菩薩六念,
T47n1976_p0398a14(03)║念佛第一。」又云:「繫念思惟,因緣力故,得斷煩惱。」 一、
T47n1976_p0398a15(00)║《大悲經》云:「一稱佛名,以是善根,入涅槃界,
T47n1976_p0398a16(01)║不可窮盡。」 一、《大般若經》云:「佛告曼殊室利菩薩:
T47n1976_p0398a17(00)║『能正修行一相莊嚴三昧,疾證菩提。
T47n1976_p0398a18(03)║修此行者,應離喧雜,不思眾生相,專心繫念。
T47n1976_p0398a19(03)║於一如來,審取名字,善想容儀,
T47n1976_p0398a20(08)║即為普觀三世一切諸佛,即得諸佛一切智慧。』」 一、《坐禪三昧
經》曰:
T47n1976_p0398a21(00)║「菩薩坐禪,不念一切,惟念一佛,即得三昧。」
敬錄 西方合論卷3 荷葉庵石頭道人袁宏道撰述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47/1976_003.htm
拔濟眾生, 令其出離,皆得生於極樂世界
西方合論卷3 荷葉庵石頭道人袁宏道撰述
T47n1976_p0395c17(07)║普賢菩薩勸進善財童子、海會大眾,發大十願;至臨命終時,
T47n1976_p0395c18(01)║一切諸根,悉皆散壞,一切威勢,悉皆退失,
T47n1976_p0395c19(02)║惟此願王,不相捨離,於一切時,引導其前,
T47n1976_p0395c20(03)║一剎那間,即得往生極樂世界;其人自見生蓮花中,
T47n1976_p0395c21(00)║蒙佛授記;得授記已,經無數劫,
T47n1976_p0395c22(05)║普於十方不可說不可說世界,
T47n1976_p0395c23(10)║以智慧力隨眾生心而為利益,乃至能於煩惱大苦海中,拔濟眾生,
T47n1976_p0395c24(01)║令其出離,皆得生於極樂世界。
敬錄 西方合論卷3 荷葉庵石頭道人袁宏道撰述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47/1976_003.htm
T47n1976_p0395c17(07)║普賢菩薩勸進善財童子、海會大眾,發大十願;至臨命終時,
T47n1976_p0395c18(01)║一切諸根,悉皆散壞,一切威勢,悉皆退失,
T47n1976_p0395c19(02)║惟此願王,不相捨離,於一切時,引導其前,
T47n1976_p0395c20(03)║一剎那間,即得往生極樂世界;其人自見生蓮花中,
T47n1976_p0395c21(00)║蒙佛授記;得授記已,經無數劫,
T47n1976_p0395c22(05)║普於十方不可說不可說世界,
T47n1976_p0395c23(10)║以智慧力隨眾生心而為利益,乃至能於煩惱大苦海中,拔濟眾生,
T47n1976_p0395c24(01)║令其出離,皆得生於極樂世界。
敬錄 西方合論卷3 荷葉庵石頭道人袁宏道撰述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47/1976_003.htm
真歇了禪師,堅固不退之門
西方合論卷2 荷葉庵石頭道人袁宏道撰述
T47n1976_p0394c23(00)║真歇了禪師,作
T47n1976_p0394c24(03)║《淨土說》有云:『洞下一宗,皆務密修,
T47n1976_p0394c25(06)║其故何哉?良以念佛法門,徑路修行,正按大藏,
T47n1976_p0394c26(04)║接上上根器,傍引中下之機。』又云:『宗門大匠,
T47n1976_p0394c27(03)║已悟不空有法,秉志孜孜於淨業者,
T47n1976_p0394c28(06)║以淨業見佛簡易于宗門故。』又云:『乃佛乃祖,在教在禪,
T47n1976_p0394c29(01)║皆修淨業,同歸一源。入得此門,無量法門,
T47n1976_p0395a01(01)║悉皆能入。』至如天衣懷禪師、圓照本禪師、
T47n1976_p0395a02(02)║慈受深禪師、南嶽思禪師、法照禪師、淨靄禪師、
T47n1976_p0395a03(01)║淨慈大通禪師、天台懷玉禪師、梁道珍禪師、
T47n1976_p0395a04(01)║唐道綽禪師、毘陵法真禪師、姑蘇守納禪師、
T47n1976_p0395a05(00)║北澗簡禪師、天目禮禪師等諸大老,
T47n1976_p0395a06(03)║皆是禪門宗匠,究其密修顯化,發揚淨土之旨,
T47n1976_p0395a07(02)║則不約而同。廣如彼文,不能盡錄。是故當知,
T47n1976_p0395a08(01)║禪宗密修,不離淨土;初心頓悟,未出童真,
T47n1976_p0395a09(01)║入此門者,方為堅固不退之門。」
敬錄 西方合論卷2 荷葉庵石頭道人袁宏道撰述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47/1976_002.htm
T47n1976_p0394c23(00)║真歇了禪師,作
T47n1976_p0394c24(03)║《淨土說》有云:『洞下一宗,皆務密修,
T47n1976_p0394c25(06)║其故何哉?良以念佛法門,徑路修行,正按大藏,
T47n1976_p0394c26(04)║接上上根器,傍引中下之機。』又云:『宗門大匠,
T47n1976_p0394c27(03)║已悟不空有法,秉志孜孜於淨業者,
T47n1976_p0394c28(06)║以淨業見佛簡易于宗門故。』又云:『乃佛乃祖,在教在禪,
T47n1976_p0394c29(01)║皆修淨業,同歸一源。入得此門,無量法門,
T47n1976_p0395a01(01)║悉皆能入。』至如天衣懷禪師、圓照本禪師、
T47n1976_p0395a02(02)║慈受深禪師、南嶽思禪師、法照禪師、淨靄禪師、
T47n1976_p0395a03(01)║淨慈大通禪師、天台懷玉禪師、梁道珍禪師、
T47n1976_p0395a04(01)║唐道綽禪師、毘陵法真禪師、姑蘇守納禪師、
T47n1976_p0395a05(00)║北澗簡禪師、天目禮禪師等諸大老,
T47n1976_p0395a06(03)║皆是禪門宗匠,究其密修顯化,發揚淨土之旨,
T47n1976_p0395a07(02)║則不約而同。廣如彼文,不能盡錄。是故當知,
T47n1976_p0395a08(01)║禪宗密修,不離淨土;初心頓悟,未出童真,
T47n1976_p0395a09(01)║入此門者,方為堅固不退之門。」
敬錄 西方合論卷2 荷葉庵石頭道人袁宏道撰述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47/1976_002.htm
西方合論 既生佛土,生平所悟所解,皆不唐捐
西方合論 荷葉庵石頭道人袁宏道撰述
T47n1976_p0387c12(03)║念佛一門,於居士尤為喫緊。業力雖重,仰借佛力,
T47n1976_p0387c13(01)║免於沈淪,如負債人藏於王宮不得抵償。
T47n1976_p0387c14(02)║既生佛土,生平所悟所解,皆不唐捐。生死催人,
T47n1976_p0387c15(01)║出息難保,早尋歸路,免致忙亂。縱使志在參禪,
T47n1976_p0387c16(00)║不妨兼以念佛。世間作官作家,猶云不礙,
T47n1976_p0387c17(01)║況早晚禮拜念誦乎?旦借念佛之警切,
T47n1976_p0387c18(03)║可以提醒參禪之心;借參門之洞徹,
T47n1976_p0387c19(06)║可以金固淨土之信,適兩相資最為穩實。
敬錄 西方合論 荷葉庵石頭道人袁宏道撰述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47/1976_001.htm
T47n1976_p0387c12(03)║念佛一門,於居士尤為喫緊。業力雖重,仰借佛力,
T47n1976_p0387c13(01)║免於沈淪,如負債人藏於王宮不得抵償。
T47n1976_p0387c14(02)║既生佛土,生平所悟所解,皆不唐捐。生死催人,
T47n1976_p0387c15(01)║出息難保,早尋歸路,免致忙亂。縱使志在參禪,
T47n1976_p0387c16(00)║不妨兼以念佛。世間作官作家,猶云不礙,
T47n1976_p0387c17(01)║況早晚禮拜念誦乎?旦借念佛之警切,
T47n1976_p0387c18(03)║可以提醒參禪之心;借參門之洞徹,
T47n1976_p0387c19(06)║可以金固淨土之信,適兩相資最為穩實。
敬錄 西方合論 荷葉庵石頭道人袁宏道撰述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47/1976_001.htm
修行要有健康的身心
一九九九年佛七圓滿開示 慧律法師主講
修行要有健康的身心
要有健康的身體,平時要調飲食、調睡眠,有病就去求診。
所謂健康的心,是指要有正念、正見。
我們說「破見不破法」,也就是破眾生的知見,不破佛法。
「法」就是六根六塵六識所建立的萬法。
「見」就是眾生的執著和分別,是在假相中分別和執著所產生的。
所以,不能安排種種的知見,知見就是落入對立,善惡、是非對立。
我們要抱持何種心態,修行才會成功呢?
身體若有病苦,要視病苦為良醫,讓我們瞭解世間是苦的,也比較不會執著,比較不會去造惡。有
病苦才比較會警惕自己,比較會覺悟。至於心呢?
遇到逆境要時時觀照,世間有逆境,我們才有辦法成就菩提,沒有逆境,就無法成就菩提。
感謝那些傷害你的人,別理他,任憑他去搞,日久對方就心生疲乏。
不管他說什麼,我們都一笑置之,保持一顆解脫的心。
因此,病苦要觀空;順境、逆境亦要觀空。
最後要告訴各位的是,發心難,堅持下去更難。
退道心者多,成就者少。
因此,修行要分分秒秒保持正念,
也就是我們常念的「臨終西方境,分明在目前。」
佛法開示不完,今天佛七圓滿,不但勉勵大家有希望往生,而且要堅持到底。
要放下不必要的錯誤心態,你的後半輩子就會活得很快樂。
修行是不間斷的,在家居士護法的心也應是不間斷的,唯有藉著出家眾,發大願弘法,在家眾竭誠
地在金錢、體力上護法,三寶與居士相互的合作,佛教才會興盛。
說往生很難的人是愚痴。
為什麼呢?
其實僅在十念之間。
說往生很容易的人也是愚痴。
因為你把淨土法門看得太簡單了。
臨終那十念,是平日功夫的累積,所以最重要的是信願行,一定要發菩提心,發自利利他的大悲
心。
不計較,不比較,與世無爭,處處讓人,處處淨土。
要記住,平日是是非非,恩恩怨怨,計較不斷,不要和我談往生。
事事退讓,對是非置若罔聞,堅持我們的信心,認真用功,不受影響,心即淨土,心就解脫。
若有人要破壞我們的清淨心,就告訴他:「不要告訴我那些是非,以免破壞我的清淨心。」
將所有的時間節省下來,用功念佛,不要浪費生命。
祝大家能夠「臨終西方境,分明在目前。」——往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
敬錄 一九九九年佛七圓滿開示 慧律法師主講
http://book.bfnn.org/books/0599.htm
修行要有健康的身心
要有健康的身體,平時要調飲食、調睡眠,有病就去求診。
所謂健康的心,是指要有正念、正見。
我們說「破見不破法」,也就是破眾生的知見,不破佛法。
「法」就是六根六塵六識所建立的萬法。
「見」就是眾生的執著和分別,是在假相中分別和執著所產生的。
所以,不能安排種種的知見,知見就是落入對立,善惡、是非對立。
我們要抱持何種心態,修行才會成功呢?
身體若有病苦,要視病苦為良醫,讓我們瞭解世間是苦的,也比較不會執著,比較不會去造惡。有
病苦才比較會警惕自己,比較會覺悟。至於心呢?
遇到逆境要時時觀照,世間有逆境,我們才有辦法成就菩提,沒有逆境,就無法成就菩提。
感謝那些傷害你的人,別理他,任憑他去搞,日久對方就心生疲乏。
不管他說什麼,我們都一笑置之,保持一顆解脫的心。
因此,病苦要觀空;順境、逆境亦要觀空。
最後要告訴各位的是,發心難,堅持下去更難。
退道心者多,成就者少。
因此,修行要分分秒秒保持正念,
也就是我們常念的「臨終西方境,分明在目前。」
佛法開示不完,今天佛七圓滿,不但勉勵大家有希望往生,而且要堅持到底。
要放下不必要的錯誤心態,你的後半輩子就會活得很快樂。
修行是不間斷的,在家居士護法的心也應是不間斷的,唯有藉著出家眾,發大願弘法,在家眾竭誠
地在金錢、體力上護法,三寶與居士相互的合作,佛教才會興盛。
說往生很難的人是愚痴。
為什麼呢?
其實僅在十念之間。
說往生很容易的人也是愚痴。
因為你把淨土法門看得太簡單了。
臨終那十念,是平日功夫的累積,所以最重要的是信願行,一定要發菩提心,發自利利他的大悲
心。
不計較,不比較,與世無爭,處處讓人,處處淨土。
要記住,平日是是非非,恩恩怨怨,計較不斷,不要和我談往生。
事事退讓,對是非置若罔聞,堅持我們的信心,認真用功,不受影響,心即淨土,心就解脫。
若有人要破壞我們的清淨心,就告訴他:「不要告訴我那些是非,以免破壞我的清淨心。」
將所有的時間節省下來,用功念佛,不要浪費生命。
祝大家能夠「臨終西方境,分明在目前。」——往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
敬錄 一九九九年佛七圓滿開示 慧律法師主講
http://book.bfnn.org/books/0599.htm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