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飯粗衣未足羞 心田失種卻堪愁 趁早在生修淨土 莫教臨死怨閻羅

手把楊枝臨水坐 靜思往事似前身 鏡花水月皆幻相 知君有日悟歸程

2010年8月1日 星期日

蓮宗祖師道綽大師曾說:「若始學者,未能破相,但能依相專至,無不往生,不須疑也。」

阿彌陀經宗要——信願持名 黃念祖居士著

蓮宗祖師道綽大師曾說:「若始學者,未能破相,但能依相專至,無不往生,不須疑也。」這即是說你還未能破相,那你就先別管著相不著相。只是專心去念佛,決定往生。所以第一步你先不要求離相,你就是深信切願老實念佛。你就這麼念,你就往生。這是大祖師的話,所以就是這麼直截了當。

發願往生淨土,就不能腳踩兩隻船。
若是又留戀世間,又想去極樂世界,這個願就不真實了。
所以要往生,就必須具有正信和真實的願。六信裏面,我們開始可先信一兩樣。
首先應信因果。如能信事信他,就會發願。發願之後就會持名念佛。
我們通過實踐就更能增加信心,從信事信他可慢慢發展為信理信自。
信心一深,你的願就切了,願切了你就念的更專誠了。
信願如果真有了,乃至十念,決定得生。
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所以我們要在信願上多用心。

敬錄 阿彌陀經宗要——信願持名 黃念祖居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0238.htm#a04

蓮宗祖師道綽大師曾說:「若始學者,未能破相,但能依相專至,無不往生,不須疑也。」

阿彌陀經宗要——信願持名 黃念祖居士著

蓮宗祖師道綽大師曾說:「若始學者,未能破相,但能依相專至,無不往生,不須疑也。」這即是說你還未能破相,那你就先別管著相不著相。只是專心去念佛,決定往生。所以第一步你先不要求離相,你就是深信切願老實念佛。你就這麼念,你就往生。這是大祖師的話,所以就是這麼直截了當。

發願往生淨土,就不能腳踩兩隻船。
若是又留戀世間,又想去極樂世界,這個願就不真實了。
所以要往生,就必須具有正信和真實的願。六信裏面,我們開始可先信一兩樣。
首先應信因果。如能信事信他,就會發願。發願之後就會持名念佛。
我們通過實踐就更能增加信心,從信事信他可慢慢發展為信理信自。
信心一深,你的願就切了,願切了你就念的更專誠了。
信願如果真有了,乃至十念,決定得生。
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所以我們要在信願上多用心。

敬錄 阿彌陀經宗要——信願持名 黃念祖居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0238.htm#a04

蕅益大師指出,往生關鍵,就是信願

阿彌陀經宗要——信願持名 黃念祖居士著

(四)發願

信願持名為宗,底下談願。願就是「厭離婆婆,欣慕極樂。」對於娑婆世界我們毫無貪戀,願意出離,一心所向往的只是極樂世界、這就叫作願,願很重要,所以說金剛非堅,願力為堅。
金剛石的硬度最高,可以磨毀寶石玻璃、瓷器等,但金剛仍不算最堅,唯有願力是最堅的。

〈普賢行願品》說:
人們臨終時,一切諸根都敗壞了,一切辦法都沒有了,只是這個願王不相捨離。

可見願的重要。願是鎧甲,當我們要出生死、要同生死敵人做一決戰的時候,什麼是我們護身的鎧甲?
就是願。

蕅益大師指出,往生關鍵,就是信願。
大師說能不能往生,就看你有沒有信願;至於品位高低,那在於念佛的深淺。
可見往生關鍵是正信切願。
有了正信,有了切願,乃至十念都可以往生。
所以《要解》說:「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
《要解》復說:「若信願堅固,則臨終十念、一念,亦決得生。」
信願要是堅固了,你臨終能十念,那怕只是一念也能往生。

《寶王三昧論》說,臨終一念也可以往生。反過來說,若無信願怎麼樣呢?
《要解》說:「若無信願,縱將名號持至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銅牆鐵壁相似,亦無得生之理。修淨業者不可不知也。」
由上可知,我們若不先去解決「信願」這個往生的關鍵,不在這關鍵問題下功夫,只是肯念,於是在缺一不可的信願行三資糧中,已缺了二個。如同三條腿的香爐,只剩下一條腿,能有一條腿的香爐嗎?所以說念得」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銅牆鐵壁一樣,也沒有得生的理,
可見化時間來研究信願是十分必要的,因為這是往生的關鍵。

敬錄 阿彌陀經宗要——信願持名 黃念祖居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0238.htm#a04

2010年7月30日 星期五

普被三根,上至文殊、普賢也不屈材,下列五逆十惡,亦可念佛往生,上智下愚,悉蒙法益

阿彌陀經宗要——信願持名 黃念祖居士著

信本師釋尊的教誨,阿彌陀佛的大願、六方佛的證明,於是自然就能信事。

西方有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於是發願求生,老實念佛。

信願持名,不但是臨終往生,若人根器猛利,修持精進,於現生就有不可思議感應。

晉代有一窮苦的人,生活困難,起厭離心,乃專誠念佛七日,感阿彌陀佛現身說法,當下悟無生法忍,號覺明菩薩。
《觀經》中,韋提希夫人,只是在家婦女,聞經見佛,也獲無生法忍,
可見這個方便門,普被三根,上至文殊、普賢也不屈材,下列五逆十惡,亦可念佛往生。
上智下愚,悉蒙法益,這是希有之事。

又例如有醫生能醫不治之症,當然是良醫。
五逆十惡就相當於病入膏肓的病人,
而持名法門仍可救度,可見阿彌陀佛是大醫王;
可見淨土法門能度下根,甚至惡逆,正是它的殊勝希有之處,
焉能因它能度下愚而輕視之?


敬錄 阿彌陀經宗要——信願持名 黃念祖居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0238.htm#a03

苟無真信。雖念佛持齋放生修福,只是世間善人,報生善處受樂

阿彌陀經宗要——信願持名 黃念祖居士著

蓮宗十祖截流大師《勸發真信文》說:「苟無真信。雖念佛持齋放生修福,只是世間善人,報生善處受樂。」
這就是說沒有真信,縱然念佛修善,但不能往生極樂,下世可生善處享樂。

大師接著說:「當受樂,即造業,既造業已必墮苦。正眼觀之,較他闡提 陀羅輩,僅差一步爾」! 陀羅指以屠殺為業之惡人,闡提乃斷善根無信之人。
大師此說發人深省。苟無正信,縱然修善則來世享福,在享福時必定造業,既造惡業,必受惡報。所以說,用正眼看來,沒有真信而念佛修善之人,比闡提與 陀羅的受報,只是在時間上稍緩一步而已。可見真信萬分重要。

那什麼是真信呢?
大師說:「
1、信我與彌陀,覺性無二,我雖昏迷,覺性未失,一念回光,便同本得。
2、信性雖無二,位乃天淵,佛是究竟佛,我則隨業流轉。
3、信我是彌陀心內眾生,佛是我心內之佛。億佛念佛,必定見佛,
這就是說我與彌陀水乳交融。
例如在牛奶中加一些水,於水中有乳,乳中有水,互融互攝,無毫釐許間隔。
所以我們念佛,自然感應道交,如磁石吸鐵。


敬錄 阿彌陀經宗要——信願持名 黃念祖居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0238.htm#a03

《要解》說:「深信淨土諸善聚會,皆從念佛三昧得生。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亦如影必隨形,響必應聲,決不虛棄。是名信果。」

阿彌陀經宗要——信願持名 黃念祖居士著

(4)信果。
《要解》說:「深信淨土諸善聚會,皆從念佛三昧得生。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亦如影必隨形,響必應聲,決不虛棄。是名信果。」
可見,信果就是要信從念佛之因,得往生之果。深信極樂淨土中「諸上善人,俱會一處。」都是由於念佛念到一心不亂,入念佛三昧而往生極樂世界的。
諸大菩薩亦復如是。例如此界最尊的普賢文殊兩大菩薩,乃釋尊的脅侍。

在《普賢行願品》中,普賢發願偈為: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

再看《文殊發願經》,文殊發願偈為:願我命終時,盡除諸障礙。面見阿彌陀,往生安樂剎。
以上兩偈實質全同,五言偈即從七言偈精練而成。

又《文殊說般若經》說:「繫心一佛,專稱名字,隨佛方所,端身正向,
能於一佛念念相續,即是念中能見過去現在諸佛。可見念佛功德難思。

上至文殊普賢諸大菩薩,悉皆念佛求生極樂國土,
諸上善人下至一切人民,皆因念佛而得往生。
皆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又如自身之影,必隨自身;
空谷回音,必應於響。從因得果,果不離因。
念佛之功,功不唐捐。
往生之願,決不虛發。能這樣信,名為信果。


敬錄 阿彌陀經宗要——信願持名 黃念祖居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0238.htm#a03

信彌陀世尊決無虛願。阿彌陀佛是大願王

阿彌陀經宗要——信願持名 黃念祖居士著

我們要信彌陀世尊決無虛願。阿彌陀佛是大願王,所發四十八大願,都已實現。

大願的中心是第十八願,
願文是「十方眾生,聞我名號,至心信樂,所有善根,心心回向,
願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這條大願也正是本經的綱宗,確指信願持名。若能聞名生信,而且是至心信受,
至心指登峰造極的誠心。這表「信」。下面說「樂」,表歡喜。歡喜極樂國土,才會發願求佛。
從「樂」字直到「願生我國」表「願」。以下「乃至十念」表「持名」;
念佛當然念愈多愈好,但未能多念,乃至平時只修十念法以及臨命終時能念佛十聲,
都可蒙佛接引,往生極樂。

以下又說,如果有人能行如上的十念,而不能往生,就不成佛。
現在經中說「阿彌陀佛成佛以來,於今十劫。」可見阿彌陀是已成之佛。
其因中所發一切大願,決已全部圓滿成就,故決無虛願。
我們信願持名,就必與彌陀大願相應,往生極樂。


敬錄 阿彌陀經宗要——信願持名 黃念祖居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0238.htm#a03

信字非常重要。經云:「信為道元功德母。」

阿彌陀經宗要——信願持名 黃念祖居士著

(三)生信

信字非常重要。經云:「信為道元功德母。」
開示我們,信乃是道之本元,一切功德之母。
因為從信才出生一切功德。
又說:「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力能度。」這就是說,必須先具信心,才能深入佛法之海。若無信心,縱然廣讀佛書,對於佛法也是難於入門的。
又說:「佛法如寶山,信為手。所以必須有信心,才能在寶山中取得寶物。我國淨宗祖師善導大師曾把信與疑做個對比。大師指出,不信則疑,疑如污穢之物,不但自身污穢,並使所沾之物亦同污穢。例如糞便,本身很髒,清潔的食物如沾著糞便,則食物亦髒。
故知不信則疑。疑心十分有害。


敬錄 阿彌陀經宗要——信願持名 黃念祖居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0238.htm#a03

(複)「寧可千年不悟道,切莫一日入魔道」

學佛?學魔? 諾那華藏精舍編輯室著我們的期盼——最後的叮嚀

佛家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
尤其在這物欲橫流,道德蕩然無存的今天,
能夠聽聞一聲佛名,或是伸手翻閱一本佛書,都是相當難能可貴的;
何況是能深入佛法要義,修持自度、度他,自覺、覺他之無上法門。

唯末法時期,萬教雜陳,附佛法外道不可勝數,行者稍一不慎,不僅欲求解脫無期,更可能愈縛愈
深,終至求出無門,
所以如此「人生大事」豈可用宗教狂熱,迷戀而輕率處之。
真心學佛行者必須睜亮雙眼,
拿出智慧「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尋找真正可以依止之「明師」再修持真正心地法門,
如此方能突破無明,悟明正理,得其解脫。

由於「修行」事關生死輪迴大事,「最後的叮嚀」再次提醒您,請切勿等閒視之。

(一)先用經典來考量師父的言行如法不如法,
切莫反過來用師父的言行來遷就經典,
因邪師也曾講經說法,但其誤解經義與否,沒有正確的佛法觀念將不易辨別。

(二)有的學佛人,一旦確認某一人物之地位,則有「終身為父」之依賴,錯亦隨之,
這一種人有宗教熱情,卻不瞭解宗教本義,
尤其缺乏「吾愛吾師,吾尤愛真理」的智慧。

(三)修持佛法必須秉持著依法不依人原則,
依止於正法、正知見,
若發覺所依止的是邪師邪法,必須速求脫離,
若以不好意思而繼續沈淪墮落,後果實不堪設想,
如此也絕非修行本義。
「寧可千年不悟道,切莫一日入魔道」
以免解脫無門,求出無期,願與大家共勉之。

恭錄 學佛?學魔? 諾那華藏精舍編輯室著
http://book.bfnn.org/books/0416.htm#a11

(複)能容自寬(忍讓歌)--不忍一時忿氣,卻擔百口憂心

醒世詩詞選 于凌波

能容自寬(忍讓歌)

不忍一時有禍,三思百歲無妨;
寬懷自解是良方,含怒傷心染恙。
凡事從容修省,何須急躁猖狂;
有涵有養壽延長,穩納一生福量。
恣意發狂有失,存心忍耐無憂;
性情凶暴易遭囚,度量容人有後。
羹污能容人相,受辱胯下封侯;
張飛暴躁斷咽喉,到底終遭毒手。
占盡便宜有報,吃些虧也無妨;
龐涓暴虐早身亡,孫子忍之無恙。
血氣方剛壯士,不宜恃力凌人;
一言不合怒相爭,烈火一般性情。
不忍一時忿氣,卻擔百口憂心;
忠言逆耳莫相嗔,苦口藥能醫病。

恭錄 醒世詩詞選 于凌波
http://book.bfnn.org/books3/2029.htm

(複)夫造惡業入苦趣,念彌陀生極樂,二者皆佛言也。世人憂墮地獄而疑往生者,不亦惑哉?

CBETA T47 No. 1966《念佛鏡》卷1

T47n1966_p0120b06(05)║ 噫!彌陀甚易持,淨土甚易往,
T47n1966_p0120b07(03)║眾生不能持、不能往,佛如眾生何?夫造惡業入苦趣,
T47n1966_p0120b08(00)║念彌陀生極樂,二者皆佛言也。
T47n1966_p0120b09(05)║世人憂墮地獄而疑往生者,
T47n1966_p0120b10(12)║不亦惑哉?

恭錄 CBETA T47 No. 1966《念佛鏡》卷1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47/1966_001.htm

(複)修西方十勸 《念佛鏡》卷2

CBETA T47 No. 1966《念佛鏡》卷2

T47n1966_p0132c18(00)║  修西方十勸
T47n1966_p0132c19(00)║勸君一,長時念佛須真實,歸依佛語莫生疑,
T47n1966_p0132c20(00)║制護心猿無放逸。

T47n1966_p0132c21(00)║勸君二,唯思念佛無餘事,澄心決定願西方,
T47n1966_p0132c22(00)║臨終自見如來至。

T47n1966_p0132c23(00)║勸君三,念佛先須斷愛貪,臨終心淨見如來,
T47n1966_p0132c24(00)║似月清光照碧潭。

T47n1966_p0132c25(00)║勸君四,莫令念佛心移忘,臨終極樂寶華迎,
T47n1966_p0132c26(00)║觀音勢至俱來至。

T47n1966_p0132c27(00)║勸君五,莫辭念佛多辛苦,思惟長劫生死輪,
T47n1966_p0132c28(00)║更向何人求出路。

T47n1966_p0132c29(00)║勸君六,念佛時中恒相續,假使不念順凡情,
T47n1966_p0133a01(00)║何日得離生死獄。

T47n1966_p0133a02(00)║勸君七,念佛莫令三業失,專專敬禮願西方,
T47n1966_p0133a03(00)║去見彌陀無上日。

T47n1966_p0133a04(00)║勸君八,教修念佛牟尼法,應須遵奉本師言,
T47n1966_p0133a05(00)║命盡得往彌陀剎。

T47n1966_p0133a06(00)║勸君九,念佛真心為上首,臨終化佛共來迎,
T47n1966_p0133a07(00)║七寶蓮華隨願誘。

T47n1966_p0133a08(00)║勸君十,念佛常須心口急,思量業海苦輪深,
T47n1966_p0133a09(00)║生死忙忙悔難及。

恭錄 CBETA T47 No. 1966《念佛鏡》卷2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47/1966_002.htm

(複)手把楊枝臨水坐。閑思往事似前身

CBETA X62 No. 1177《角虎集》卷2


X62n1177_p0221a22(00)║   小傅白居易香山居士
X62n1177_p0221a23(00)║公。字樂天。久參佛光。得心法兼稟寶戒。牧杭州。
X62n1177_p0221a24(02)║訪鳥巢和尚。乃問。禪師坐處甚危險。師曰。老僧有甚危險。
X62n1177_p0221b01(00)║侍郎險尤甚。曰。弟子。位鎮江山。何險之有。師曰。
X62n1177_p0221b02(02)║薪火相交。識性不停。得非險乎。又問。如何是佛法大意。
X62n1177_p0221b03(01)║師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曰。三歲孩兒。也解恁麼道。
X62n1177_p0221b04(01)║師曰。三歲孩兒雖道得。八十老人行不得。
X62n1177_p0221b05(05)║公遂作禮而去。凡守任處。多訪祖道。凡為文。動關教化。
X62n1177_p0221b06(04)║無不贊美佛乘。命工繪西方淨土景。頂禮發願。以偈贊曰。
X62n1177_p0221b07(02)║極樂世界清淨土。無諸惡道及眾苦。願如我身老病者。
X62n1177_p0221b08(01)║同生無量壽佛所。
X62n1177_p0221b09(00)║公。在東林寺。臨水坐。有詩云。昔為東掖垣中客。
X62n1177_p0221b10(02)║今作西方社裏人。手把楊枝臨水坐。閑思往事似前身。

敬錄 CBETA X62 No. 1177《角虎集》卷2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X62/1177_002.htm

(複)五大菩薩----五大菩薩,代表佛法五大修學的科目

清涼小品 張有恆教授著

二十、五大菩薩

在佛教教育制度中「佛菩薩」不是神明,
而是我們修學的榜樣。
供養菩薩的意義,是提醒自己要能夠見賢思齊,而不是把菩薩當神明看待,或祈求菩薩保佑。中國
有五大菩薩,代表佛法五大修學的科目,與人生關係至為密切。分述如下:

1、初入門:以「彌勒菩薩」為代表

「彌勒菩薩」的塑像是中國傳統寺廟一入山門,第一眼見到的菩薩,代表初學佛的資格與條件。
笑口常開、大肚能容的彌勒菩薩要教我們的就是「放下慾望,知足常樂」,並且學習大地:「厚德
栽物,雅量容人」的功夫。

2、孝敬門:以「地藏菩薩」為代表

「地藏菩薩本願經」是佛門的孝經,
內容是釋迦牟尼佛講述地藏菩薩以孝敬為根本所發的弘願。中國有句話「百善孝為先」,唯有孝敬
才能開發我們自性無盡的寶藏。
「淨業三福」亦將「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列為第一,
因為「孝順父母,尊敬師長」乃是做人的大根大本,也是人之善良本性的流露。孝敬做到究竟圓
滿,是超越時空,無始無終,是盡虛空遍法界,只有諸佛如來才可達到的境界,我們若能以「一切
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的心,來看待每一位眾生,並將孝敬做到究竟圓滿,就是成佛了。

3、慈悲門:以「觀音菩薩」代表

「慈是予樂,悲是拔苦」,
慈悲就是要為別人帶來快樂,解決眾生的煩惱痛苦,
菩薩教化眾生是完全出自內心的愛護,是不附帶任何條件的。
我們若能做到「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並且了解所有眾生與自己是一體,進一步幫助眾生離苦得
樂,就是觀音菩薩的化身了。

4、智慧門:以「文殊菩薩」為代表

有了慈悲而沒有智慧,往往會流於溺愛與感情用事,
這種教育並不圓滿,
所以「文殊菩薩」所代表的教學科目,就是教導我們日常生活的智慧,使我們了解:「心隨境轉則
苦,境隨心轉則樂」,
要做到「境智相應」;
祛除妄想、執著、分別之心,達到「但自無心於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的境界,雖面對宇宙萬
象,心卻是如如不動的。
培養「不是別人使我們煩惱痛苦,而是自己的修養不夠」、
「改變不了別人,就從改變自己做起」的生活信念,
凡事學習看順眼,不與人計較、起衝突或結惡緣,
不讓瞋念起現行,破壞自己的功德。
更進一步讓自己精進,學習以較高或較廣的觀點處理事情,
也就是破除「我執」,當執著一分一分減少,快樂自在就會一分一分增加。

5、實踐門:以「普賢菩薩」為代表

「普賢法門」是代表實踐圓滿的法門,
華嚴經說:不修普賢行,就不能圓成佛道。
吾人須瞭解:「說一丈,不如行一尺」、
「能說不能行,不是真智慧」,
亦即「實踐」才是成就究竟圓滿智慧的法門,
也就是將孝敬、慈悲、智慧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從早到晚,對人、對事、對物,都能夠依照普賢
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的精神去實踐,方能達到佛教教學的最高目標。

從以上探討,可知佛教教學的特色:

1、、佛教是「佛陀對九法界眾生至善圓滿的教育」,是智慧的教育,
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絕非迷信、消極或遁世,而是要「破迷開悟,離苦得樂」。

2、佛法的修行不是向外求,而是向內從心地下功夫的法門。
學佛要從日常生活中去體悟及歷練人生的智慧,要藉境(事)練心,要能面對逆境,勇於接受人生
的各種挑戰。

3、佛法的教學蘊含在佛教的各項藝術中,都是時時刻刻透過六根對六塵的接觸,來提醒我們、教
育我們,如供養「佛菩薩」就是要提醒我們「見賢思齊」。

4、學佛乃是學覺悟、學快樂、學自在,
誦經重點是要「依教奉行」,在日常生活當中,修正我們對宇宙人生錯誤的看法、想法、說法及做
法,
因為「實踐」才是成就究竟圓滿智慧的法門。

佛法是教導我們生活智慧的教學,
是變化眾生氣質的工作,使眾生能夠達到「化惡成善」、「轉凡成聖」、「離苦得樂」的教育目
標。

敬錄 清涼小品 張有恆教授著
http://www.book.bfnn.org/books2/1247.htm#a20

2010年7月29日 星期四

《阿彌陀經》《要解》說:「非信不足啟願,非願不足導行。」其中「信」字是關鍵

阿彌陀經宗要——信願持名 黃念祖居士著

《阿彌陀經》以何為宗呢?注經大德們提法雖不一,其實質亦無大異。但其中最為直截精要的,則是蕅益大師所說的「此經以信願持名為修行之宗」。由信生願,由願起行,行就是持名的妙行。信願行稱為三資糧。出門旅遊必須帶錢,這就是資:還必須帶飲水或食物,這就是糧。

《要解》說:「非信不足啟願,非願不足導行。」其中「信」字是關鍵。人若老懷疑西方淨土是否真有,自己念佛能否往生,他就不可能發起真願。如有信願自然就能引起持名的妙行。妙者神妙不可測度之意。持名不是普通的修行,而是極微妙,深不可測,功德難思的妙行。只有持名這樣的妙行,才能實現廣度眾生的大願。如無此妙行,眾生自身想出生死都很難,更何況能度他?是故《要解》說:「非持名妙行,不足滿所願,而證所信。」只用依持名的妙行,才能滿足自己所發的大願,並且證實自己的所信,證實信願持名即得往生的勝行,證實「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妙理。

先陳依正以生信。《阿彌陀經》中,首先深說極樂的依正莊嚴,來勸發大眾的信心。經中所說極樂世界,清淨莊嚴,黃金為地,七寶行樹,樓閣羅網等等都是依報莊嚴。至於阿彌陀佛,無量光壽,無量清淨,諸大菩薩,以及聲聞天人,皆是阿 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具足種種功德,皆是正報莊嚴。釋尊於此世界,曾多次宣說淨上妙法,並令會中大眾,親眼得見極樂世界。淨土三經中,有兩部就都有這樣的記載。《無量壽經》中,阿難願見極樂,在正向西方頂禮念佛之時,頓見西方極樂世界現前,阿彌陀佛如黃金山高出海面,威德巍巍,相好光明,並見彼國諸大菩薩等眾。娑婆極樂兩土相見如在對面。當時在會大比丘一萬二千人,比丘尼五百人,男居士七千人,女居士五百人,共兩萬人,一時俱見極樂世界。在說《觀經》時,韋提希夫人與五百侍女,也都同時得見阿彌陀佛與極樂世界。兩經中有如此殊勝的示現,都是為了堅固眾生的信心。人們既生實信,自然出生求生淨土之願。

次勸發願以導行。經云「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也就是說眾生聽到經中所說極樂的依正莊嚴,就應當發起求生極樂淨上的大願。這個大願極為殊勝,能發此願,便與阿彌陀佛接引眾生之願相合。人若不發求生的願,便不能往生了。因為佛恒順眾生,是決不強迫眾生的,人若發願求生,佛的全部願力,就顯現在這發願人的身上。所以我們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故《要解》說「次勸發願以導行」。

次示持名以徑登不退。所導之行,就是持名念佛。就是念南無(讀那模)阿彌陀佛。
阿字正確讀法是中文拼音字母中的A字。阿字是華嚴字母音裏面的第一個字。
一個阿字有無量功德,無量涵義,其中第一個涵義,就是無生。密教大德日本興教大師說,從一個阿字出生一切陀羅尼,從一切陀羅尼出生一切諸佛。所以這個字的讀音很重要,盼望大家能夠讀準。人若能深信切願持佛名號,就必定能往生極樂。往生後就不再退轉,極樂的殊勝就在於不退。在娑婆世界修行的難處,是進一退九。處處都有退緣,有種種障礙。

敬錄 阿彌陀經宗要——信願持名 黃念祖居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0238.htm#a02

《阿彌陀經要解》蕅益大師開示

阿彌陀經宗要——信願持名 黃念祖居士著

《阿彌陀經要解》蕅益大師開示
明宗:宗是修行要徑,會體樞機,而萬行之綱領也。
提綱、則眾目張,挈領、則襟袖至。故體後應須辨宗。
此經以信願持名為修行之宗要。
非信不足啟願,非願不足導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滿所願而證所信。經中先陳依正以生信、次勸發願以導行,次示持名以徑登不退。

信則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願則厭離娑婆,欣求極樂。
行則執持名號,一心不亂。
信自者:信我現前一念之心,本非肉團,亦非緣影,豎無初後,橫絕邊涯,終日隨緣,
終日不變,十方虛空微塵國土,
元我一念心中所現物,我雖昏迷倒惑,
苟一念回心,決定得生自心本具極樂,更無疑慮,是名信自。

信他者:信釋迎如來決無誑語,彌陀世尊決無虛願,六方諸佛廣長舌、決無二言;
隨順諸佛真實教誨,決志求生,更無疑惑,是名信他。
信因者:深信散舌稱名,猶為成佛種子,況一心不亂,安得不生淨土?
是名信因。

信果者:深信淨土,諸善聚會,皆從念佛三昧得生;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亦如影必隨形,響必應聲,決無虛棄,是名信果。

信事者:深信只今現前一念不可盡故,依心所現十方世界亦不可盡;
實有極樂國在十萬億土外,最極清淨莊嚴,不同莊生寓言,是名信事。

信理者:深信十萬億土,實不出我今現介爾一念心外;以吾現前一念心性實無外故。
又深信西方依正、主伴、皆吾先前一念心中所現影,
全事即理,全妄即真,全修即性,全他即自,
我心遍故,佛心亦遍,一切眾生,心性亦遍,
譬如一室千燈,光光互遍,重重交攝,不相妨礙,是名信理。
如是信已,則娑婆即自心所感之穢,而自心穢,理應厭離,
極樂即自心所感之淨,而自心淨,理應欣求。厭穢須捨至究竟,方無可捨;
欣淨須取至究竟,方無可取。
故妙宗云:「取捨若極,與不取捨亦非異轍。」
設不從事取捨,但尚不取不捨,即是執理廢事。既廢於事,理亦不圓。
若達全事即理,則取亦即理,捨亦即理,一取一捨,無非法界,故次信而明願也。

言執持名號一心不亂者:名以召德,德不可思議,故名號亦不可思議;
名號功德不可思議,故使散稱為佛種,執持登不退也。

然諸經示淨土行,萬別千差;如觀像、觀想,禮拜;供養、五悔、六念等,一一行成,皆生淨上。
唯持名一法,收機最廣,下手最易。
故釋迦慈尊,無問自說,特向大智舍利弗拈出。
可謂方便中第一方便,了義中無上了義,圓頓中最極圓頓。
故云:「清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也。
信願持名,以為一乘真因;四種淨上,以為一乘妙果。舉因則果必隨之,
故以信願持名為經正宗。其四種淨土之相,詳在妙宗鈔,及梵網玄義,茲不具述。
俟後釋依正文中;當略示耳。

《阿彌陀經》宗要,信願持名

三昧耶戒優婆塞黃念祖敬述


敬錄 阿彌陀經宗要——信願持名 黃念祖居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0238.htm

(複)廣化老和尚常常說:「聽到是非是我們的業障。」所以該到荒郊野外好好懺悔

一九九九年佛七圓滿開示 慧律法師主講

不傳是非

有的人竟日是非、煩惱不斷,在這個道場說得不過癮,又跑去那個道場說。
來到這裡,要遵守這裡的規矩。
從外面聽來的是非,不可在這裡講,要將它消化。

有人說:「不說,簡直會要我的命!」
那麼,你應該到荒郊野外喊一喊:「我何以如此倒楣,竟會聽到這些是非?」
這的確夠倒楣,何以人家都聽到正法,而自己總是聽到是非?
這樣怎麼有辦法修行?
廣化老和尚常常說:「聽到是非是我們的業障。」所以該到荒郊野外好好懺悔。

敬錄 一九九九年佛七圓滿開示 慧律法師主講
http://book.bfnn.org/books/0599.htm

(複)《涅槃經》云:「菩薩六念,念佛第一。」

西方合論卷3 荷葉庵石頭道人袁宏道撰述

T47n1976_p0398a13(03)║ 一、《涅槃經》云:「菩薩六念,
T47n1976_p0398a14(03)║念佛第一。」又云:「繫念思惟,因緣力故,得斷煩惱。」 一、
T47n1976_p0398a15(00)║《大悲經》云:「一稱佛名,以是善根,入涅槃界,
T47n1976_p0398a16(01)║不可窮盡。」 一、《大般若經》云:「佛告曼殊室利菩薩:
T47n1976_p0398a17(00)║『能正修行一相莊嚴三昧,疾證菩提。
T47n1976_p0398a18(03)║修此行者,應離喧雜,不思眾生相,專心繫念。
T47n1976_p0398a19(03)║於一如來,審取名字,善想容儀,
T47n1976_p0398a20(08)║即為普觀三世一切諸佛,即得諸佛一切智慧。』」 一、《坐禪三昧
經》曰:
T47n1976_p0398a21(00)║「菩薩坐禪,不念一切,惟念一佛,即得三昧。」 

敬錄 西方合論卷3 荷葉庵石頭道人袁宏道撰述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47/1976_003.htm

(複)20.念佛就是修定....21.學佛必須往自己身上體會,才能受用..如本身的習氣絲毫不除,這只是「依人解義,三世佛冤。」

茅蓬札記第三輯 圓因法師著

20.念佛就是定
祖師大德常勉初學者,不要涉獵許多經典,
也不應該聽很多人講經說法,看多聽多,你的妄念就多,變成所知障,障礙你的本性,
障礙你的智慧,教我們一門深入修定,八萬法門門門修定,念阿彌陀佛是修定。

21.學佛需身體力行
學佛必須往自己身上體會,才能受用,
如果光只在文字上摸索,黑的字,白的紙,本身的習氣絲毫不除,
這只是「依人解義,三世佛冤。」

敬錄 茅蓬札記第三輯 圓因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2/1638.htm#a020

(複)14.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假令供養恆沙聖,不如堅勇求正覺。」說明自度求往生重要,自己要有往生的把握,才可以發心廣度眾生

茅蓬札記第三輯 圓因法師著

14.自覺覺他覺行圓滿
無量壽經云:
「假令供養恆沙聖,不如堅勇求正覺。」說明自度求往生重要,
自己要有往生的把握,才可以發心廣度眾生,

往生沒把握,則多念佛要緊,度眾生要有緣份與能力,
有了戒定慧及六度的基礎,修學普賢十願,才能得利益,
若往生沒把握,弘法利生的事少做,否則會耽誤往生。

敬錄 茅蓬札記第三輯 圓因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2/1638.htm#a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