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飯粗衣未足羞 心田失種卻堪愁 趁早在生修淨土 莫教臨死怨閻羅

手把楊枝臨水坐 靜思往事似前身 鏡花水月皆幻相 知君有日悟歸程

2011年8月10日 星期三

問。心念念滅剎那相。內身外色。亦剎那滅耶

CBETA T48 No. 2016《宗鏡錄》卷78 永明大師

T48n2016_p0846c11(05)║問。心念念滅剎那相。內身外色。亦剎那滅耶。

T48n2016_p0846c12(01)║ 答。內外諸色。唯心執受。

T48n2016_p0846c13(00)║亦隨心念念剎那滅。

T48n2016_p0846c14(01)║心外更無一法。可作常住。可作生滅。雜集論云。

T48n2016_p0846c15(00)║如心心法是剎那相。當知色等亦剎那相。

T48n2016_p0846c16(01)║有其八義。由心執受故。謂色等身。

T48n2016_p0846c17(04)║由剎那心念念執受故。剎那滅等。等心安危故。

T48n2016_p0846c18(02)║謂色等身。恒與識俱。識若捨離。即便爛壞。

T48n2016_p0846c19(03)║隨心轉變故。謂世間現見。心在苦樂貪瞋等位。

T48n2016_p0846c20(01)║身隨轉變。隨剎那心而轉變。故身念念滅。

T48n2016_p0846c21(02)║是心所依故。謂世間共知。心依止有根身。

T48n2016_p0846c22(02)║如火依薪。如芽依種等。是故此身。是剎那心依止。

T48n2016_p0846c23(00)║故亦剎那滅。心增上生者。謂一切內外色。

T48n2016_p0846c24(00)║皆心增上所生。能生因剎那滅故。

T48n2016_p0846c25(03)║所生果亦剎那滅。心自在轉故。

T48n2016_p0846c26(07)║謂若證得勝威德心。於一切色。如其所欲。自在轉變。

T48n2016_p0846c27(04)║由隨剎那能變勝解轉變生故。色等剎那生。

T48n2016_p0846c28(04)║滅道理成就。於最後位變壞可得故。謂諸色等。

T48n2016_p0846c29(02)║初離自性念念變壞。於最後位欻爾變壞。

T48n2016_p0847a01(03)║不應道理。然此可得。故知色等從初已來。

T48n2016_p0847a02(03)║念念變壞。自類相續。漸增為因。能引最後麤相變壞。

T48n2016_p0847a03(00)║是故色等。念念生滅。生已不待緣。

T48n2016_p0847a04(03)║自然壞滅故。謂一切法。從緣生已。不待壞。

T48n2016_p0847a05(04)║緣自然壞滅。故知一切可滅壞法。初纔生已。即便壞滅。

T48n2016_p0847a06(00)║是故諸法剎那義成。大智度論云。

T48n2016_p0847a07(04)║若諸法實有。不應以心識。故知有相。若以心識故知有。

T48n2016_p0847a08(00)║是則非有。如地堅相。以身根身識知故有。

T48n2016_p0847a09(00)║若無身根身識知。則無堅相。

T48n2016_p0847a10(06)║又因緣和合生故空。唯心故空。是知內色外色。皆識建立。

T48n2016_p0847a11(01)║隨心有無。實無自體。

敬錄 CBETA T48 No. 2016《宗鏡錄》卷78 永明大師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48/2016_078.htm

修學淨土的三資糧

淤泥不染 竺摩法師著

修學淨土的三資糧

堅信、切願、力行



我講阿彌陀經時,有說過該經是以「極樂的依正莊嚴為體,往生不退為宗,信願持名為用。」

信願持名就是修行淨土的資糧。

修行淨土要具備三資糧,如我們要旅行遠方,必先儲備充分的旅費和糧食,才能達到旅行的目的;不然,旅費不足,糧食欠缺,終致半途而廢,徒勞往返。

學佛的人也是如此,要發心旅行佛國淨土或十方世界,必先具備資糧,才可以長途跋涉,遨遊自在。

那麼遨遊淨土,要預備些什麼資糧呢?

簡單地說,就是堅信、切願、力行三種資糧。

這三種資糧,念佛必備,如鼎三足,缺一不成。

慈照大師說過:「有行無願,其行必孤;有願無行,其行必虛;無行無願,空住閻浮;有行有願,直入無為。」

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中說:

得生與否,乃在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視行持之深淺。」

今綜淨土諸書所載,略示信念之建立,為修淨土行的先決條件。

敬錄 淤泥不染 竺摩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2/1299.htm#a04

作業受報帶業往生

淤泥不染 竺摩法師著

作業受報帶業往生

中有說業力之盛頗為可驚:

(一)虛空非大,業力為大;滄海非深,業力為深;須彌非高,業力為高。

(二)業由自造,非神所造。

(三)神造萬物,業力造神。

三界眾生,無始以來,由於惑業苦三道輪迴,不得解脫。

惑是煩惱,由煩惱造業,由造業而受苦報,是因果必然的道理。

地藏經云:「業力甚大,能敵須彌,能深巨海,能障聖道。是故眾生莫輕小惡,以為無罪,死後有報,纖毫受之,父子至親,歧路各別,縱然相逢,無肯代受。」

業有黑業與白業,黑業是由身口意三業所造染污的惡業,

白業則是指身口意清淨所造的淨業

或白業是出世的無漏業,黑業是世間的罪業。

若造世間污染的惡業,必須懺悔,才能清淨,不懺悔罪益深。如無懺悔之心,或時間、壽命不夠,難以懺悔,那麼是自力不足,只有仰仗佛力——他力加被,帶業往生,渡到彼岸,不再退轉娑婆,在樂土作下品的凡夫,慢慢從事懺悔,以求上升而至上品,見佛聞法,悟無生忍,圓證佛果。

此即彌陀願第十八願念佛往生:「我成佛時,若有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十惡,毀謗正法。」

但是近來也有人懷疑,經中無帶業往生明文,欲把「帶業往生」改為「消業往生」,以合其意,已鬧出大笑話來。

因業有善業與惡業,惡業可消,善業即淨業,善業如消,勢必無佛道可成了。

曾經也有人以「依義不依語」來破斥其不當。蓋經中雖無其語,卻有其義,況待消了業障往生,那麼往來西方之人應一律平等,何以淨土要分九品四土呢?

既然有品位高下,國土粗妙,那麼對於帶業往生的道理,豈可妄加推翻!

這或許是因學者修行各有所偏,入主出奴,而有是己非他的想法。

敬錄 淤泥不染 竺摩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2/1299.htm#a02

念佛非有閒階級的事

淤泥不染 竺摩法師著

念佛非有閒階級的事

有人說:念佛是你們閒人的事情,我們工作忙的人,哪有工夫來念佛?

這也是推託之詞,不足為不念佛的理由,真正有心念佛的人,行住坐臥,什麼時候都可以念佛,身手雖因工作忙,而口卻是空著無事,為何不可念佛呢?

唐代大詩人白樂天,年到古稀,始悟念佛的好處;作詩云:

「我年七十一,不復事吟哦,

看經費眼力,作福畏奔波,

何以度身眼,一句阿彌陀。

行也阿彌陀,坐也阿彌陀,

縱使忙似箭,不廢阿彌陀。

達人應笑我,多卻阿彌陀,

達又怎麼生,不達復如何?

日暮而途遠,此生已蹉跎,

普勸法界眾,同念阿彌陀!」



古德也有用心良苦,詠成行臥二詩,勉人念佛。詩云

「行時正好念彌陀,一步可隨一佛過

足下時時遊淨土,心頭念念離娑婆。

旁花隨柳休回顧,臨水登山莫放過!

等得阿儂生極樂,十方來去任如何!」



臥時念佛莫聞聲,鼻息之中好繫名。

一枕清風秋萬里,半床明月夜三更。

無如塵累心難斷,唯有蓮花夢見成,

睡眼朦朧諸佛現,覺來追記尚分明。」

如夢中忘記念佛,醒時叩頭流血,生大慚愧,如此精進,佛無不成。

敬錄 淤泥不染 竺摩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2/1299.htm#a02

念佛非老年人的事

淤泥不染 竺摩法師著

念佛非老年人的事

有人說:念佛是老年人的事,青年不必學得太早。意思是老年的人,快要離開這個世界,應該及早念佛,將來才可往生西方;年輕人則不必學念佛,早生淨土。

誰能預料,世事無常,壽夭不定,大限之期,不論年老年少,一樣要去。

老的固然要去,少的也一樣要去,或甚至死得比老的還要早一點。

所謂:「莫謂老來方學道,孤墳多是少年人。」

昔賢詩云:「奉勸諸賢及早修,光陰如箭去難留,寒來暑往催人老,不覺青年白了頭!」



有一個叫做「諉過閻王」的故事,十分有趣。

其內容是說昔有一個老人死後被閻王召去審判。

因老人在生多作惡事,不修善行,所以閻王就咬牙切齒地呵責他:「為人在世應多修善,為何你卻作惡多端?」

老人硬嘴反詰閻王,怪閻王為何不先寫信通知他止惡行善,使他好做個準備。閻王謂早已寫四封信通知他了。老人問是哪四封信?

閻王說:「有一日你吃飯時,自覺牙齒搖動,有這回事嗎?」老人答:「有。」閻王謂這是第一封信

接著,閻王又說:「又有一日,你對著鏡子,發現頭髮忽有斑白,這是第二封信。你有沒有收到呢?」老人點了點頭。

閻王掃了老人一眼,又繼續說道:「接著我又送了兩封信給你:幾年後的某一天,你發覺面有縐紋,這就是第三封信

最後,你自覺頭痛暈倒,那是第四封信,通知你死訊快到了,你自執迷,不肯檢點,反諉過於我,怪我沒有寄信給你!」

老人至此無言以對。當時旁邊跪審的一個年輕小鬼,忽對閻王提出抗議:「他不理會你那四封信,年老而死,被你呵責,尚有道理,而我則年紀輕輕就死了,為何你不來信先通知我呢?」

閻王道:「我也寄過四封信通知你

一次你從單車上跌倒,

一次你從馬上跌下,

一次你在花園打球暈去,

一次你游泳溺水昏迷。

四次的訊息,都是警告你雖年輕,也會死亡的,你不醒覺,卻來怪我!」

小鬼聽了,啞口無言,深悔來不及修善,已赴黃泉。

現在各人自己省察,究竟寄來幾封信了?

趕快修行,莫待老來,被閻王呵責,悔之晚矣

敬錄 淤泥不染 竺摩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2/1299.htm#a02

念佛非愚人的事

淤泥不染 竺摩法師著

念佛非愚人的事

有人說:

念佛法門只適合愚夫愚婦修學,不適合知識階層修學。這是不理解念佛真義的人,把念佛法門低估了!

他們將所謂的知識階層看得太高貴而把愚夫愚婦看得太低賤了!

屬於知識階層人物的大論師、大學者修習念佛法門的,撇開中國淨土宗的十三代祖師不算,

如西天的文殊、普賢、勢至、天親、馬鳴、龍樹等諸大師,皆為智德高明的知識份子,他們都是提倡念佛,歸宗淨土的。

文殊有偈云:「願我命終時,滅除諸煩惱,面見阿彌陀,往生安樂剎。」

勢至圓通章云:「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

華嚴普賢菩薩,在善財童子遍參諸善知識證悟後,為說「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並令善財及華藏海眾,迴向西方極樂世界,圓滿佛果。

天親菩薩撰往生論,開示禮拜、讚歎、作願、觀察、迴向五門,勸修成就,得生安樂國,見彼阿彌陀

龍樹十住毗婆沙論說:「佛法有無量門,如世間道有難有易,......若人欲疾至不退轉地者,應以恭敬心,執持稱名號。」

馬鳴大乘起信論說:「最勝方便,專意念佛,即得往生,終無退轉。」

足見念佛法門,不專是屬於愚夫愚婦的。

敬錄 淤泥不染 竺摩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2/1299.htm#a02

佛 無問自說

淤泥不染 竺摩法師著

不因請教無問自說

就以淨土法門來說,佛說阿彌陀經,是觀察當時有些適應淨土的根機,須說淨土法門,才能使他們深信因果,捨惡向善,稱佛名號,往生蓮邦,所以就不因請教,無問自說,敷揚淨土教義,普度念佛眾生

又說將來世界到了末劫,眾生業重,五濁現前,所以佛經上的文字,都自消失,唯阿彌陀經多留百年,這是給業重眾生最後信佛的機會。過此以後,彌陀經上的文字也都消失淨盡,那時再無佛法在世流行,眾生皆於業海茫茫,為洪波所汨沒了。

由上可見淨土法門,確與末法眾生有緣,適應智簡業重的眾生所修學,儘管顯密各宗各自弘揚發揮光大,而淨土法門的適應性、重要性,還是要為眾機所需要,不可忽視「末法眾生業重,唯依念佛法門得度」,這句話最值得深思。

三、三眼普被有教無疑

佛所教化之法門,各適機宜,有契上根,有契中根,有契下根,隨其根性,各適其適;唯淨土宗之念佛法門,接引眾生,不尚一格,乃是三根普被,萬類均霑,不論僧俗智愚、男女貴賤、家庭寺院、動靜閒忙,不分種族,皆可學習只要自己能一心念佛,執持名號,無不達到由念佛而成佛的目的

敬錄 淤泥不染 竺摩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2/1299.htm#a02

念佛可離苦~念佛是修行的捷徑。因念佛能「橫超娑婆,帶業往生」

淤泥不染 竺摩法師著

念佛可離苦:

佛法為脫苦的方便;念佛法門亦是脫苦方便之一法。由於念佛的功用,不但可脫現世苦,也可脫來世苦。

(一)解脫現世苦——

現世人生的疾苦,有來自物質上的,有來自精神上的。有來自人為的,有來自自然的。衣食住行的不具,是物質給予的痛苦。飛機大砲、原子彈的威脅,是人造的痛苦。風雨寒暑的剝蝕,是從自然界來的痛苦。還有求不得、冤憎會、愛別離等苦,又是從物質精神以及自然環境種種襲逼而來的痛苦。一個能懂佛理,了悟人生本來是苦、空、無常、無我的人,能用一句佛話,自淨其意,看破世情,放下萬緣,那麼無論遇到何種痛苦來襲,自己都能抵擋過去,自己都能排解自己,無論如何,他的痛苦要比不理解佛法,不肯念佛的人來得少;而且他既能了知人生是苦、空、無常、無我的,同時又能排解自己,安慰自己,抵擋痛苦的來襲,可見他內蘊的精神,還是很勇敢的,很積極的,和那些向苦難低頭的弱者,不敢正視現實,走向消極自殺的道路,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二)解脫來世苦——

佛法說我們的生命是永恒不斷的,在沒有得到轉凡成聖的解脫以前,虛妄業識的生命,無始劫來,就是輪迴流轉,從未休止的。因此,一個人如抵擋不住人生各種痛苦的襲擊,想去自盡,希圖逃避痛苦,那是辦不到的,而且這也是愚蠢的作法,不但不能脫苦,反而會更加痛苦。因自盡已是苦,自盡之後過去業報不己,仍要受苦。佛說人生所受的苦報,都是過去所作的前因招感的,前因未了,你想早點死,想逃避它,可是絕對逃避不了的。唯有自己覺悟反省,懺悔舊業,不造新殃,才能重創未來的幸福,獲得光明的前途。

念佛,是念佛的智慧、學問、道德、人格,使自己的心地清淨,朝向成佛之路,能夠學佛,跳出輪迴生死,不受業識流轉的痛苦,得無生忍,入不退地,就是解脫未來痛苦的最好法子。

念佛,是佛教許多法門中的異門方便,一句佛號,簡單方便,不論在什麼地方,什麼時候都可以念

「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這是佛在楞嚴經中親口所說的。

還有,念佛是修行的捷徑。因念佛能「橫超娑婆,帶業往生」。如蟲穿竹筒,從中間的竹節中打橫咬出來,不必從尾至頂經過許多的路程。

所謂「多障眾生念佛觀」,念佛能消多劫業障,如千年暗室,一燈能破。

念佛不但可以懺除宿業,去掉障礙,即使去不掉罪障,也可「帶業往生」,到淨土境地,繼續修道,永無退轉。

如唐張善和屠牛為業,臨終惡相現前,見群牛索命,生大恐怖。其妻教以至心念佛,惡相頓消,見佛來迎。這都是帶業往生的明證。

古德還說:「餘門學道,如蟻子登於高山;念佛往生,似風帆揚於順水。」都是讚揚念佛法門的簡捷、便利,是不無理由的。

所以,古來不論是禪、教、律、密的各宗的明眼大匠,多數兼修淨業,歸心淨土。

正所謂「教重自宗,行歸淨土」。

如蓮池疏鈔說:

「禪如永明,以宗門柱石,而上品上生;

圓照以獨秉單傳,而標名蓮境。

教如僧叡弘輔什師,而蓮華出榻;

四明中興教觀,而西向坐亡。

律如靈芝生弘毗尼,而死生安養;

清照大闡律學,而說偈西歸。」

這些行者,都有事實的表現,寫來略作佐證而已。

敬錄 淤泥不染 竺摩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2/1299.htm#a01

淨土行人如何發出"切願"來

印祖法語 明倫海會

「靈巖道風」:(每週三印祖法語)--

淨土行人如何發出"切願"來


娑婆之苦,苦不可言,極樂之樂,樂莫能喻。深信佛言,了無疑惑,方名真信。(中略)

既知娑婆是苦,極樂是樂。應發切實誓願,願離娑婆苦,願得極樂樂。其願之切,當如墮廁坑之急求出離,又如繫牢獄之切念家鄉。己力不能自出,必求有大勢力者提拔令出。娑婆世界,一切眾生,於逆順境,起貪瞋癡,造殺盜淫,穢污本有妙覺明心,乃無底之廁坑。既造惡業,必受惡報。久經長劫,輪迴六道,乃不赦之牢獄。(中略)

阿彌陀佛有大勢力,能拔娑婆無底廁坑不赦牢獄之人,直下出離其中,悉皆安置於極樂本有家鄉,令其入佛境界,同佛受用也。

欲生西方,最初須有真信切願,若無真信切願,縱有修行,不能與佛感應道交,只得人天福報,及作未來得度之因而已。

若信願具足,則萬不漏一永明大師: 所謂萬修萬人去者,指信願具足者言也。

(印祖文鈔--與陳錫周居上書)
靈嚴道風 明倫法雨--下午 11:20:14

敬錄 印祖法語 明倫海會

http://www.minlun.org.tw/haihui/minlun/index.asp?page=5&Review=office2

讀誦對於學佛學儒的好處

印祖法語 明倫海會



「靈巖道風」:(每週三印祖法語)--

讀誦對於學佛學儒的好處


道丕有葬父之異跡。(道丕。唐宗室,長安人,生始周歲,父歿王事,七歲出家,年十九世亂穀貴,負母入華山,自辟穀,乞食奉母,次年往霍山戰場,收聚白骨,虔誦經咒,祈得父骨,數日父骨從骨聚中躍出,直詣丕前,乃掩餘骨,負其父骨而歸葬焉,事見宋高僧傳。)

故經云:供養父母功德,與供養一生補處菩薩功德等。

親在,則善巧勸諭,令其持齋念佛求生西方。

親歿,則以己讀誦修持功德,常時至誠為親回向。令其永出五濁,長辭六趣。忍證無生,地登不退。盡來際以度脫眾生,命自他以共成覺道。

如是,乃為不與世共之大孝也。

(印光大師文鈔--增廣正編卷第二--佛教以孝為本論)
靈嚴道風 明倫法雨--下午 04:05:37

===========================


「靈巖道風」:(每週三印祖法語)--讀誦對於學佛學儒的好處


儻有餘力,諸大乘經,不妨隨意受持讀誦,當以志心受持為本,且勿急欲洞徹其義理為事也。

果能志誠之極,教理自會透徹。

若先欲透徹,不從志誠持誦做,即透徹亦無實益,況決難透徹乎。

(印祖文鈔--復周智茂居士書)
靈嚴道風 明倫法雨--上午 09:12:33

敬錄 印祖法語 明倫海會

http://www.minlun.org.tw/haihui/minlun/index.asp?page=5&Review=office2

問。內心分別稱識。外色不分別。如何是識

CBETA T48 No. 2016《宗鏡錄》卷78 永明大師

T48n2016_p0846b09(04)║ 問。內心分別稱識。外色不分別。如何是識。

T48n2016_p0846b10(04)║ 答。能見所見皆是亂識

T48n2016_p0846b11(02)║無中執有。色本自虛。攝論云。亂識者。

T48n2016_p0846b12(05)║無中執有名亂。十一識中。世等六識。隨一識。唯二分。

T48n2016_p0846b13(02)║一分變異成色等相。一分變異成見等。不出此二。

T48n2016_p0846b14(00)║識性。能分別則成見。不能分別則成相。

T48n2016_p0846b15(02)║如無所有菩薩經云。爾時世尊。告無所有言。

T48n2016_p0846b16(02)║汝當為此諸菩薩等。說五陰聚。和合身事。

T48n2016_p0846b17(03)║無所有菩薩言。世尊。如我所見。如佛色空。我色亦爾。

T48n2016_p0846b18(00)║如佛色。一切眾生色。一切樹林藥草色亦爾。

T48n2016_p0846b19(01)║如一切樹林藥草色。彼一切界和合聚色亦爾。

T48n2016_p0846b20(01)║所有空色。及我色。如來色。一切眾生色。

T48n2016_p0846b21(04)║一切樹林藥草等色。一切界和合聚色。無有二相。非法。

T48n2016_p0846b22(00)║非非法。諸少智者。於無色中。或作是想。

T48n2016_p0846b23(02)║希望欲入此法。行於無色中。妄起行想

T48n2016_p0846b24(04)║略說乃至受想行識中。如是作。如色所作。如虛空識。

T48n2016_p0846b25(01)║我識亦爾。如彼識。如來識亦爾。如如來識。彼識。

T48n2016_p0846b26(00)║一切眾生識亦爾。如一切眾生識。彼識。

T48n2016_p0846b27(02)║一切樹林藥草識亦爾。真虛空識。如來識。及我識。

T48n2016_p0846b28(00)║一切眾生識。一切樹林藥草識亦爾。

T48n2016_p0846b29(03)║一切和合識。無二相。不可知。不可分別。不生。無等等。

敬錄 CBETA T48 No. 2016《宗鏡錄》卷78 永明大師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48/2016_078.htm

問。定中所見定果色。是定心自現。非緣現在外色。又非憶持過去境。可驗唯心。未得定者。皆是散意所見外色。云何證是自心

CBETA T48 No. 2016《宗鏡錄》卷78 永明大師

T48n2016_p0845c28(03)║ 問。定中所見定果色。是定心自現。

T48n2016_p0845c29(06)║非緣現在外色。又非憶持過去境。可驗唯心。

T48n2016_p0846a01(04)║未得定者。皆是散意所見外色。云何證是自心。

T48n2016_p0846a02(06)║ 答。定內定外。

T48n2016_p0846a03(03)║靜亂雖殊。所見之色。皆唯自識。以外境無體。

T48n2016_p0846a04(03)║從緣而生。生性本空。無相可得。識論云。如觀行人。

T48n2016_p0846a05(01)║定中所見色相境界。識所顯現。定無境界。

T48n2016_p0846a06(02)║此青等色相。是定境。非所憶持識。憶持識有染污。

T48n2016_p0846a07(00)║此起現前所見。分明清淨。則唯識之旨。

T48n2016_p0846a08(02)║於此彌彰。如依鏡面。但有自面。無有別影。何以故。

T48n2016_p0846a09(00)║諸法和合道理。難可思議。

T48n2016_p0846a10(07)║不可見法而令得見。定心。亦爾。定心有二分。一分似識。

T48n2016_p0846a11(03)║一分似塵。此二種。實唯是識。若憶持識是過去色。

T48n2016_p0846a12(01)║此定中色。若在散心五識。可言緣現在外塵起。

T48n2016_p0846a13(00)║若散意識。緣過去塵起。若在觀中。

T48n2016_p0846a14(04)║必不得緣外色為境。色在現前。又非緣過去境。

T48n2016_p0846a15(03)║當知定心所緣色。即見自心。不見別境。以定中色。

T48n2016_p0846a16(01)║比定外色。應知亦無別境。是知一心即萬法。

T48n2016_p0846a17(01)║萬法即一心。何者。以一心不動。舉體為萬法故。

T48n2016_p0846a18(00)║如起信鈔釋疏云。舉體者。

T48n2016_p0846a19(07)║謂真如舉體成生滅。生滅無性。即是真如。

T48n2016_p0846a20(08)║未曾有真如處不生滅。未曾有生滅處不真如。又云。不同空者。

T48n2016_p0846a21(01)║靈然覺知。覺知。即神解義。陰陽不測謂之神。

T48n2016_p0846a22(01)║解即是智。智即是知。知即一心也。

T48n2016_p0846a23(05)║故以知為心體。所以祖師云。空寂體上。自有本智能知。

T48n2016_p0846a24(01)║大意云。於一切染淨法中。有真實之體。

T48n2016_p0846a25(03)║了然鑒覺。目之為心。

敬錄 CBETA T48 No. 2016《宗鏡錄》卷78 永明大師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48/2016_0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