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飯粗衣未足羞 心田失種卻堪愁 趁早在生修淨土 莫教臨死怨閻羅

手把楊枝臨水坐 靜思往事似前身 鏡花水月皆幻相 知君有日悟歸程

2010年6月29日 星期二

故事

集福消災之道—太上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 (卷三)

故事一:



宋朝的宰相王曾,有人向他請託,希望能夠提拔自己升官,或是調一個好差事,

王曾必定會面帶嚴肅的予以拒絕。

而被王曾提拔任用的人,他又絕口不向當事人提起。

王曾的孫子就對他說:「爹,您為什麼不告訴那些曾經被您提拔過的人呢?」

王曾回答說:「孩子啊!任用賢人是皇上的事;若是告訴他們,使他們知道是被誰推薦的,是被誰

提拔的,這就是徇私情,賣私人的恩情了。」



故事二:



興山縣的縣衙裡,有位縣吏很會騙人,縣官每次施人恩惠的時候,他就會說:「這全都是我向縣官

吹噓的力量啊!」縣官或是饒恕了某人,不再責備處罰了,他就又會說:「這全都是我替他關說維

持的功勞啊!」凡是縣衙所推行不錯的政令,他都認為是自己所施的恩惠,大家都稱讚他確實有旋

轉乾坤的力量。後來縣官犯法出了事,上級長官就把他和縣官一齊捉起來查辦,並且對他說:「縣

官全聽你的話,他的所作所為,都是你主使的,所以你難辭其罪。」竟把他活活的鞭打到死。



恭錄 集福消災之道—太上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 (卷三)

http://book.bfnn.org/books2/1449.htm#a43

臨難毋苟免

集福消災之道—太上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 (卷三)

苟免無恥。



【解釋】



不當免而求倖免,毫無羞恥之心。



【分析】



佛說:「我有二白法,能夠救度一切眾生;

什麼叫做二白法呢?一個叫做慚,一個叫做愧。」

孔子說:「行己有恥。」意思是說:「對自己偏差的行為,要有感到羞愧的心啊!」

禮記上說:「臨難毋苟免。」也就是說:「一個人在面臨災難的時候,不可以心存希求自己能夠苟

且僥倖,躲避這個災難。」

現在有許多人,不顧做人的道理和法律的規定,以求得僥倖的苟免於難,而且又毫無羞恥之心,這

種人實在是太沒有格調太差勁了!



故事二:



宋朝的大臣范純仁,也就是范仲淹的兒子,曾經與司馬光議論朝政,兩人的意見不合;後來朝廷之

中,小人當道,就要治司馬光這些正人君子的罪;而另外一位大臣韓維,因為在司馬光當權的時

候,跟司馬光不合;因而就得以倖免,沒有被朝廷治罪。有人就勸范純仁說:「你可以借著韓維的

先例,請求朝廷寬免,不用治你的罪啊!」范純仁說:「我從前和司馬光同朝議論國事,就算是意

見不合,也是對的;今天若是為了求得自己的苟免,不被朝廷治罪,那就不對了啊!人若是活著,

而心中有愧,還不如心中無愧而死的好!」於是范純仁就被朝廷貶官,流放到很遠的地方。



【再析】



魯子晉先生說:「不應當免而倖免,就叫做苟免;這種人應該要深深的感到慚愧自責啊!」

現在居然有一批人,仗恃著自己掌權得勢,就對忠良之士被殺,反而嗤之以鼻;對節義之人遇害,

反而大加譏諷;

此輩小人,雖然苟且保全了性命,但是他們的良心,都已經先死掉了啊!他們還有什麼顏面見人

呢?

我們也不必再談論,他們死後遭人唾罵的果報了。

至於市井小人,為非作歹,縱然能夠倖免躲避刑罰的災禍,他卻不知道這正是上天要加深他的災禍

啊!於是他就繼續習慣的為非作歹,而且毫無羞恥之心,和悔改之意;最後終究難逃天理法網的制

裁;至死都不覺悟,實在是太悲哀了啊!」



恭錄 集福消災之道—太上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 (卷三)

http://book.bfnn.org/books2/1449.htm#a43

婚姻乃是天定

集福消災之道—太上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 (卷三)

破人婚姻。

【解釋】

破壞別人的婚姻。

【分析】

有了夫婦的關係,而後才有父子的關係,

所以婚姻之道,就顯得更重大了;而破壞婚姻的方式有幾種,有的是百般的設計毀謗,而破壞別人

於婚前;有的是多方的阻隢,而破壞別人於將婚;有的是無風起浪,而破壞別人於婚後。



豈知婚姻乃是天定,人怎麼能夠破壞呢?有的婚姻,或是被人破壞了,畢竟這樁婚姻不是婚姻啊!

然而婚姻的離合是由天定,而人若是起心破壞別人的婚姻,

這個罪孽就跟殺人相同了。

唉!造惡的人,何必要徒然的喪失自己的天良,而去造下這個大孽啊!

至於夫婦本是和好,或是因為岳家嫌女婿出身貧賤而生離間,

或是公婆因為媳婦貧窮而聽信讒言,這又是賊殺親人,比起用木棒和刀來殺,還要厲害的多了,

這些都要引以為戒。至於嫌棄貧窮而悔婚,依恃勢力而強娶,尤其是有害天理。倘使法官徇私,枉

曲的裁判別人離婚,則是大損他的陰德,必定會遭天譴,這是法官應當要引以為戒的。



故事一:



四明葛鼎鼐,在學宮讀書的時候,每天上學都要經過土地廟。

有一天,廟祝夢到土地神告訴他說:「葛狀元每次經過這裡的時候,我都得起立向他致意,希望你

能為我築一道小牆,以便遮擋他啊!」廟祝就照著土地神的意思,開始準備建築一道小牆;剛剛才

找好了工人,就又夢到土地神託夢給他說:「不用建小牆了,葛鼎鼐替人家寫了離婚書,他的功名

已經被上天一筆削盡,所以我不用再向他起立致意了。」

原來當時有位鄉人,準備要拋棄妻子;但是他不會寫字,於是就請託葛鼎鼐代筆幫他寫。葛鼎鼐聽

了廟祝的話,大為後悔,就盡全力挽回鄉人夫婦的婚姻;後來他只考中了鄉榜,也就是省裏面所舉

辦選拔舉人的考試,官也只做到了副使的職位。



故事二:

鄭叔通在他小的時候,父母就為他和夏家的小女孩締結了婚約;等到長大之後,考取了功名,而夏

家的女兒,卻因為生病而變成了啞吧;所以鄭叔通的伯伯叔叔們,都勸他別娶夏家的女兒,鄭叔通

則堅持非娶不可,

他說:「夏家的女兒,我若是不娶她,她就會沒有歸宿啊!

而且我是在她沒變啞吧之前,就和她訂婚了;現在她變成了啞吧,我就要拋棄她,實在於心不忍

啊!」於是鄭叔通竟然就娶了夏女為妻。後來他的官位,做到了侍從,兒子也考取了功名。



【嘉言】



宋朝司馬溫公家訓說道:

「凡是議訂婚姻,應當先要察看男女雙方的品行,和他們的家法,應該都弄清楚,不可以只是羨慕

對方的富貴;

如果女婿果然賢能,現在雖然貧賤,怎麼知道來日他不會富貴呢?

如果女婿不肖,今天雖然富貴,又怎麼知道來日他不會貧賤呢?

而妻子更是家庭盛衰的關鍵,

如果只是為了羨慕她娘家一時的富貴,而娶她為妻;

她就會依恃著娘家的富貴,而輕視丈夫,不尊重公婆,養成了驕傲妒嫉的個性,以後家中就永遠不

得安寧了;

就算是因為妻子的財富而致富,依靠著娘家的勢力而升官,若是有丈夫志氣的男人,能不感到慚愧

嗎?又世俗之人,喜歡在嬰兒的時候,就為孩子輕易的許諾婚約,等到孩子長大之後,或是不肖,

變成了無賴,或是身染惡疾,或是家貧而挨餓受凍,或是到遠方做官,於是就不守信用,違反婚

約;因此而造成打官司的例子,實在很多啊!



所以不管是男孩女孩,都要等到他們長大以後,再為他們議婚;然後經過彼此的書信往返,男方派

人到女方家送禮,表示要娶女方為妻的程序,再經過幾個月的交往觀察,才可以完婚;這樣就不會

發生結婚之後後悔的事情,這種的規矩,也是後世的人應該學習效法的啊!」



恭錄 集福消災之道—太上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 (卷三)

http://book.bfnn.org/books2/1449.htm#a41

普賢菩薩十大願中,有一願叫做隨喜功德

集福消災之道—太上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 (卷三)

普賢菩薩十大願中,有一願叫做隨喜功德,

意思是說:「看到別人作功德,要為他隨喜讚揚。」

佛經說:「隨喜功德的福報,就如同一個人在賣香,一個人在買香,旁邊的人就會染到香的香氣;

對這兩位買香賣香的人來說,他們的功德,並沒有因此而減少;所以隨喜功德的果報,是如此的殊

勝,那麼助人為非的人,可要好好的反觀,反省反省啊!」





恭錄 集福消災之道—太上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 (卷三)

http://book.bfnn.org/books2/1449.htm#a35

骨肉至親分離或是不和

集福消災之道—太上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 (卷三)

離人骨肉。



【解釋】

使別人的骨肉至親分離或是不和。



【分析】



這個「離」有兩種的意思。

一種是追迫債務,以及官吏衙役的勒索,逼得人家賣兒賣女;

一種是挑撥離間,使得人家父子不和,兄弟鬥爭;這都是離人骨肉、滅盡天良的行為。

因為他們不知道,骨肉之間是親生血緣的關係,自然就存有著天倫的親情;所以仁人君子看到人家

的骨肉,因為貧困難以生存下去的時候,都會用錢財來幫助他們渡過難關,使他們獲得安全不致分

離;

骨肉不和的,就為他們勸導,化解他們彼此間的誤會,使他們能夠融洽的和睦相處,

這也是修行的重要途徑。



故事一:



宗傳在夜裡,聽到隔壁的鄰婦抱著孩子哭了一夜。

第二天早晨,宗傳就問這位婦人:「為什麼你昨晚哭了一整夜?」

婦人回答說:「因為丈夫犯了罪,關在牢裡,我準備賣掉自己,把丈夫贖回來啊!」

宗傳聽了十分感動,就拿出錢來幫助婦人,使得他們夫妻兒女,可以和從前一樣的團聚在一起。當

時宗傳一直苦於沒有兒子,那一年居然就有了兒子,到現在宗傳的子孫,還相當的興旺呢!



恭錄 集福消災之道—太上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 (卷三)

http://book.bfnn.org/books2/1449.htm#a35

戒賭十則

集福消災之道—太上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 (卷三)

附錄:戒賭十則



第一:賭博壞心術。

一旦進入賭場,就變成了利益競逐的地方;心中千方百計的打算,總歸是一片貪心;

都在想要贏對方的錢,心中就轉生了無窮的惡念;

雖然是至親對局賭博,也必定暗中設下了戈矛;

就算是好友同場賭博,也儼然如同仇敵一般;

只顧了自己贏錢,那會管他人破產,這樣心術豈不是大壞了嗎?



第二:賭博喪品行。

凡是人品行的良賤高下,各自都不相同;在賭場之中,只是問錢少錢多,那裡會去計較誰貴誰賤

呢?坐的位子,既沒有長幼秩序之分,廝役就變成了朋友;而輩分也沒有尊卑的分別,奴僕和主人

居然稱兄道弟起來;而且彼此任意的嘲笑,隨便的稱呼,這樣成何體統,自然就喪失了品行啊!



第三:

傷害性命。

贏錢的人乘興而往,不分晝夜的賭;

輸錢的人拼命再來,不顧自己的飢寒;

從此不斷的消耗,疲憊自己的精神;

長此以往,必定會損害健康,甚至喪失了性命。一旦到了賭債高築,難以償還的時候;碰到對方,

就會感到沒面子;只有含羞忍氣,於是就成了多病之身。

到最後窮途末路,只好以死來搪塞責任,了結賭債。所以枉死城的路上,實在是賭徒的歸鄉啊!這

不就是賭博傷害性命嗎?



第四:

玷污祖宗。

賭博不但把錢送給了別人,而且還被人笑自己是浪子發呆;賭博不但破了你的家產,而且還被人說

自己是白痴的兒孫在作孽啊!

不但不能夠光宗耀祖,反而是羞辱了自家的門戶。親戚鄰居們,都怪罪他的先人沒有積德,才會生

出了這個敗家子;所以他的祖父父親死了之後,必定是在九泉之下含怨莫白啊!



第五:

失去家教。

賭博這件事,最易引誘了。家庭之中,地方不大,最是容易看到聽到和學到。平常教訓自己的子

弟,都說:「你們一定要學好榜樣啊!」

當子弟在家中當場偷看到父親兄長的樣子,就說:「我願意照現在這個規矩模樣學習。」於是就變

成了父親兒子賭,哥哥弟弟賭,奴婢僕人賭,這種的戲法,成了什麼樣的家法啊!

最後弄到了白天賭、深夜賭,躲到密室中去賭,並且賭牌的風氣還會助長邪淫的風氣,家教因此而

大壞,實在令人寒心啊!



第六:

傾家蕩產。

開始賭博得時候,氣勢豪壯,這時候揮金如土,而面不改色;

到後來輸多了因而情急,就把先人留下來的財產做為賭注,爺爺父親一生辛苦,僅建立的門戶,就

在子孫片時的揮霍之下,便敗壞了家聲;甚至連衣服都當光了,只留下了身體;此時此刻,親戚朋

友誰會來疼惜自己;田地房屋賣完了,賭債還是沒償完;天涯何處可以歸,想到這裡,豈不可憐!



第七:

發生事變。

賭博經常是通宵達旦,整個晚上都在賭;門戶又沒關好,盜賊每每乘機侵入偷搶;燈燭又沒熄滅,

常常因此而發生了火災。甚至歹徒乘機而使計,壞蛋窺伺以為奸;熄滅燈火來敲門,主人客人無法

辨;男女乘機脫衣服,不守禮法而亂來;這就是所謂的禍機所伏,人為什麼不仔細的想想呢?



第八:

離間骨肉親情。

士農工商,各有各的職業,大家勤奮工作;父母妻子互相的疼惜愛護,彼此的關懷,這就是天倫之

樂;

自從進入賭場賭博之後,家庭的天倫之樂就失去了,而且變成了苦海。

把妻子的手飾拿去典當抵押,妻子無奈,只好忍氣吞聲,敢怒而不敢言;

變賣了田地房屋,父母因而憂心愁慮皺眉頭;只顧自己的豪爽,不顧家人的怨氣;捫心自問,心能

安嗎?



第九:

違反國家法令,

從前的法律禁止賭博,比起現在的法律要嚴的多了。罪輕的,也要責打一百大板,還要帶上兩個月

的枷鎖;罪重的,則得關上三年的監牢,並且還要離家背井,流放到三千里外的蠻荒之地。不論你

的身分地位,照樣都要受苦刑;所以地方上有頭有臉的士紳,若是因為賭博而被關被流放,那麼他

有何面目回來再見親戚朋友呢?若是差役或官員賭博,因為知法犯法,所以更要加倍的處分;而且

差事丟了,飯碗砸了,妻兒的衣食因此而頓失了所靠;與其事後而追悔,何不事先就戒除呢?



第十:

決定遭到天譴。

我們不妨看看,古往今來開設賭場的人,每每都會遭到橫禍;

而賭博贏錢的人,後來偏偏卻是窮的出奇;

總是因為他們喝人家的血,吃人家的肉,來填飽自己的肚子;聚斂別人的怨恨愁苦,以供自己的歡

笑痛快;所以鬼神對於這種人,特別感到憤怒;因此報復決定不肯稍稍的寬放一些!

要知道天道好還,因果報應,絲毫不爽,何必彼此同歸於盡呢?



【結語】

所以看透了真相,賭博那有什麼好處;

如同上面所說的十條,所講的道理,不但精闢,而且用意十分的懇切。

在此誠懇的盼望世人,要冷靜的思考,猛然的省悟;把賭博的壞習慣,一刀兩斷,發誓決定不再犯

了;那麼賭博如同豺狼般坑人害人的陷阱,一翻身就可以跳出來,這實在是太幸運了。

唉!賭博之害人,比起水火盜賊,還要更加的厲害;

可是人們對它,卻是特別的愛戀,而且執迷不悟,甚至賠上了性命,也是甘心情願;這實在太可

憐,太令人悲傷啊!這就是我為什麼要痛哭流涕,為大家陳述說明的原因;如果聽到了這個道理而

不肯回頭的人,那麼他也真是太愚蠢了!



恭錄 集福消災之道—太上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 (卷三)

http://book.bfnn.org/books2/1449.htm#a34

佛經說:「善這一個字,最能夠成就世人一切的行願了。」

集福消災之道—太上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 (卷三)

以私廢公。

【解釋】

以自己的私心而廢棄了公理。

【分析】

以個人的喜怒恩怨,而廢棄了公道的是非曲直;如果在上位的領導人以私廢公,就會邪正不辨;那

麼朋友鄉黨之間,就會有黨同伐異排斥異己的嫌疑了。一個人若是以私廢公,更進而愛憎不當;那

麼就會連自己的家人,父子至親骨肉,也都會變成怨家了。

人情蒙蔽的害處,莫甚於此啊!無論是賢愚貴賤,每個人都有這種的毛病,只是輕重不同罷了。知

道這個毛病的害處,就應當明白道理,以消除自己偏執的性情;

平下心來,以化除自己心中的城府;能夠這樣做,便是有大學問、有大手段的人啊!



故事一:



宋朝的大臣趙抃、范鎮兩人,因為議論朝政,意見不合而結下樑子;等到王安石做了宰相,痛恨范

鎮曾向神宗皇帝指摘他的過失,就乘著皇上問到:「范鎮的為人怎麼樣啊?」王安石便回答說:

「趙抃對范鎮的為人,了解最清楚了!」於是皇上就問趙抃,趙抃說:「范鎮是忠臣。」皇上就再

問道:「你何以知道他是忠臣呢?」趙抃說:「仁宗皇帝有一次身體失調臥病在床,范鎮就率先上

奏,請求仁宗皇帝策立太子,以安定社稷民心;奏章在十九日那天呈給仁宗,范鎮總共等候了一百

天,奏章才批了下來;范鎮為了這件事情,急得頭髮和鬍鬚都白了,所以范鎮不是忠臣,那又是什

麼呢?」趙抃覲見皇帝,說完話之後,就退了下來,

王安石就責問他說:「你不是和范鎮有仇嗎?」趙抃說:「我不敢因為私人的恩怨而廢棄了公道

啊!」



故事二:



從前洛陽縣令孔翊,在衙門的庭前,放置了一個火盆,凡是有關說請託的信件,一律投入火盆燒

掉,連看都不看;他說:「縣令與百姓最親近了,官場上難免會有許多的請託;若是照辦的話,則

百姓就會受害;若是不照辦的話,就不免會得罪人;惟有請託的信函到我手上的時候,我不拆開,

立刻就把它投入火盆燒掉;

在我來講,我不知道請託的是什麼事情;而在請託的人來說,也不至於得罪他們啊!

因為公理的曲直是非,都有一定的標準,審判案件也有法令的依據,怎麼可以以私廢公呢?」後來

孔翊的兒子,十九歲就考中了進士。



竊人之能。



【解釋】



竊取他人的技能,據為己有。



【分析】



例如竊取別人的文章,以為是自己的文章;竊取別人的謀畫,以為是自己的謀畫;竊取別人的功

勞,以為是自己的功勞;竊取師傅的教誨,以為是自己的見解;這些都是自欺欺人的行為,必定會

遭受到譴責。



故事:



周朝的時候,梁山發生山崩,晉國的國君就召見大夫伯宗,了解山崩的情形。大夫伯宗在前往晉見

國君的途中,遇到一位車伕;就問他說:「你最近有沒有聽到些什麼消息啊!」車伕回答說:「梁

山發生了山崩,崩落下來的土石,把河流都壅塞住,河水因此而不流了啊!

聽說晉君為了這件事情,正要召見大夫伯宗,商討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伯宗就問車伕說:「那

要如何解決呢?」車伕說:「很簡單,只要晉君親自率領文武百官,到梁山去哭泣祭拜,那麼河水

就會流動了。」伯宗就用車伕的建議,向晉君報告,晉君採納照辦之後,河水就開始流動了。晉君

就問伯宗說:「你是怎麼知道用這個方法的呢?」伯宗回答說:「是我自己想出來的啊!」孔子聽

到之後就說:「伯宗這個人,快要絕後了啊!因為他竊取了別人的善行,以為是自己的善行啊!」

後來伯宗果然遇害身亡,他卿大夫的官位,也就斷絕了。



【結語】



唉!伯宗只是竊取了別人的一句話,尚且會遭受到如此嚴厲的天譴,那麼其他更惡劣的行為、果報

不說也就可以知道了啊!



蔽人之善。



【解釋】



隱蔽他人的善行,不使別人知道。



【分析】



佛經說:「善這一個字,最能夠成就世人一切的行願了。」

所以人若是有一句的善言,一件的善行,就應當要表揚才對;而且還要惟恐表揚的不夠,不能夠使

他的善言善行發揚光大;

這樣做,不但可以成就他本人的美譽,而且可以打動別人的善念啊!

也可以使得大家彼此的傳播勸導,那麼行善的人,就會愈來愈多了;這實在是一件樂事,為什麼要

去隱藏遮蔽它呢?

所以隱蔽別人善行的人,他的心中必定是毫無好善之心,恐怕還有嫉妒的念頭呢!所以才會不願意

彰顯別人行善的美德,恐怕這樣會突顯自己的罪惡,這種人就是天下不祥之人啊!



故事一:



晉朝的歷史學者陳壽,在作三國志的時候,就和丁梁州說:「您若是肯借我一千斛的米,我就為您

作一篇很好的傳記。」

丁梁州沒有答應陳壽的請求,因此陳壽就不替他作傳。等到陳壽所寫的三國志完成之後,大家都譏

評諷刺陳壽存心不公,寫的有問題,後來陳壽竟然遇害而死。



故事二:



從前有兩位讀書人,奉命編纂整理江陰縣的縣誌。他們偶然見到舊縣誌裡,記載有兩位守節婦人的

事蹟;

認為這件事情平淡無奇,就把這兩位節婦的記載刪除掉。

當天晚上,城隍廟裡的道士,就聽到有兩位婦人在向城隍哭訴說:「我們兩個人一生吃苦守節,死

了之後,我們守節的事情,就被記載在縣誌上,

現在卻無緣無故的被人給刪除了啊!」

城隍聽了之後說道:「這兩位讀書人,本來是應該可以考取功名的,既然他們隱蔽別人的節義善

行,就應當削除他們的官祿。」

兩位婦人聽了城隍的這番話,就向城隍泣謝禮拜後,就離去了。

後來這兩位讀書人,聽到了這件事情,就駁斥的說:「這簡直就是胡說八道,打妄語嘛!」到了明

年,兩位讀書人果然因為考試的成績太差,而被奪除廩生的資格;因此抑鬱悲憤而死。



恭錄 集福消災之道—太上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 (卷三)

http://book.bfnn.org/books2/1449.htm#a29

千經萬論,只是論一個心字

集福消災之道—太上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 (卷三)

危人自安。

【解釋】

使人承當危險,只求自己安穩。



【分析】

千經萬論,只是論一個心字,

現在我與別人同處在禍亂之中,竟然想要使別人承當危險,而我卻居於安穩;

這種存心,實在已經喪失了本有的良知啊!



于鐵樵先生說:「捨卻危險而就安穩,這本是情理之常,而為什麼被上天所厭惡呢?

上天並非厭惡他自求安穩,而是厭惡他使人承當危險;

人生所經歷的許多情境,莫不有安穩和危險的分別;

如果只知道自己求安穩,而不顧別人危險的話,則殺機已經埋伏在其中了,

隨時隨地都會有暴發出來的危險啊!

如果使這種詭計得以成功,那麼狡猾詭詐的人,都可以高枕無憂,

而心存仁厚的人,都要活不成了啊!

這怎麼是天地之心呢?



況且安危之機,就像是環在轉動一樣,到底不會讓那些具有私心的人識破啊!所以他們所趨向的,

或者反而是趨向了險處;而所避開的,或者反而是避開了坦途啊!如果能夠做到人我之間,存心平

等;那麼無論走到那裡,都是安穩的啊!



故事:



宋朝的李緒,負責掌管永安的軍務,那時候,有股勢力龐大的盜匪,剛剛開始作亂;李緒擔心自己

會遭到災禍,就使用詭計,推薦他的好朋友范鉶,代理自己掌管永安軍;於是范鉶到任之後,李緒

便得以離開永安的住所。後來范鉶全家,都被盜匪殺害了。這事過沒多久,李緒就被調任到臨安,

在赴臨安的路上,遇到了強盜,李緒全家,也都被強盜殺死。



【再析】



唉!見人之危,君子尚且會想盡辦法,去解救他人的危難;怎麼能夠使別人危險,而自己安穩呢?

這是刻薄寡恩的小人,所做的行為;那麼他所得到的,就是最大的災禍啊!



減人自益。



【解釋】



剋減別人的利益,只圖自己的利益。



【分析】



天下惟有利益他人的人,才能夠利益自己。

如果是無益於人,而僅是有益於己,

尚且不是真正的利益;況且是減損了他人的利益,而自己卻取得了較多的利益啊!

這種人就是所謂的「只顧自己的財富,不顧他人的貧窮」啊!



于鐵樵先生說:「現在的人,對於錢財田地房產等等的事情,往往就是這樣的減人自益;

他們怎麼會知道,這樣做只是在向人借債而不寫借據啊!

雖然他們的錢財,日益的增加,可是他們生命的大限,卻因此而愈來愈近了;

這樣看來,那裡有所謂的利益啊!」



恭錄 集福消災之道—太上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 (卷三)

http://book.bfnn.org/books2/1449.htm#a26

願人有失

集福消災之道—太上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 (卷三)

願人有失。

【解釋】

常常願人失敗而幸災樂禍。

【分析】

別人有了失敗,實在是很不幸的事情;不為他感到哀傷憐憫,卻反而願他失敗最好,這就是所謂的

幸災樂禍啊!

這種人既然是以為災禍是可幸可樂的,

所以災禍怎麼會不跟隨著他而來呢?

那麼失敗不會是別人,反而是落在自己了。人雖然是再笨,也不應當這麼做啊!



毀人成功。

【解釋】

毀壞別人成功,使他功敗垂成。

【分析】

毀—有兩種的意思,一種是毀壞,一種是毀譖。想要立功的人,無論是要立大功,或是立小功,莫

不是竭盡所能的力圖成功;而我卻是一定要去阻撓他,破壞他,使他失敗;我這種的心術,真是如

同蛇蠍一樣的狠毒啊!

宋朝的真西山先生說:「我們若是聽到有人做了一件善事,應當要稱讚他、附和他所做的善事;

若是聽到有人做了惡事,必定要盡力為他掩蓋這件惡事啊!」使別人能夠成功,也不致於有失自己

的德行,古人是這樣的存心;況且是已經成功的人,竟然還敢去毀壞他的成功啊!



故事一:



明朝的曾銑,負責邊防的軍務,他想要收復河套;當時的宰相嚴嵩,攬權貪污,恐怕曾銑會收復河

套,立了大功;就乘機向皇上毀謗曾銑和夏言,擅自挑起邊疆的衝突;因此曾銑夏言兩人,都被朝

廷處死。後來嚴嵩被彈劾,罷黜為平民;他的兒子嚴世蕃,則被砍頭處死。



故事二:



宋朝宣奇英,為人陰險,他的鄰居房子快建好的時候,宣奇英因為妒忌鄰居的新房子快要落成,就

乘著黑夜,把鄰居房子的柱腳給弄斷了;這時候,忽然大樑掉了下來,宣奇英當場就被壓死。



【再析】



唉!毀壞別人的人,實在是自己在毀自己啊!現在的人,對於一件事情,或是一件東西,或是做生

意借錢等類的事情,每每好逞口舌之快,毀壞別人的成功;這種居心,實在可鄙,我們應當知道,

這是他在自毀啊!



恭錄 集福消災之道—太上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 (卷三)

http://book.bfnn.org/books2/1449.htm#a24

發蟄驚棲

集福消災之道—太上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 (卷三)

發蟄驚棲。



【解釋】



發掘蟄伏在土裡的蟲,驚擾棲息在樹上的鳥。



【分析】



天冷的時候,蟲都蟄伏在土裡面,若是把蟲挖掘出來,牠們一定就會凍僵死掉。

所以太上在這裡特別寫出來,以禁戒人們不要做;而諸佛菩薩尤其更是愛惜憐憫這些小蟲,人怎麼

可以不體會這個道裡,而隨便的去挖掘蟄伏在土裡面的蟲呢?



故事:



宋朝的大將曹彬,在冬天的時候,決不整修房屋和牆壁;

有人就問他原因?曹彬回答說:「冬天修理屋牆,恐怕會傷害到蟄伏在裡面的蟲啊!」





鳥既然已經棲息在樹上,就好像人已經上床睡覺一樣;這時候忽然有所驚動搔擾,

豈不是全家都被驚擾的大亂了嗎?

太上不要驚動棲息在樹上鳥兒的教誡,跟孔子所說:「弋不射宿」的意思是一樣的;仙經上也說:

「凡是能夠隨時隨地行方便,救護眾生性命的人,必定會得到福德長壽的果報。」



填穴覆巢。



【解釋】



填塞蟲蟻居住的洞穴,翻倒禽鳥棲息的鳥巢。



【分析】



穴—是一切細小的含靈聚集居住的場所;自人看來,只是一個洞穴而已;從牠們看來,則是牠們賴

以安居的家啊!跟人居住的家,沒有兩樣,怎麼可以把洞穴填起來塞住呢?這樣就會斷了牠們的生

門,絕了牠們的出路;而且甚至會覆滅牠們的宗族啊!人類怎麼可以忍心這樣的做呢!



故事一:



從前有位比丘,修行已經証得了六神通,跟一位小沙彌住在一起;

比丘在禪定中,見到小沙彌還有七天就要死了;

因此就給了一個方便,叫小沙彌返家看父母。過了八天,小沙彌又回來了,沒有死;

比丘感到很奇怪,就再入定觀察,小沙彌沒死,到底是什麼原因?

於是才知道,原來是小沙彌在回家的路上,看見了一個蟻穴;地上的流水快要流進螞蟻洞了,小沙

彌急忙脫下袈裟,拿泥土把水擋住,使水流不進螞蟻洞裡;

小沙彌就是因為救護蟻命的因緣,而延長了十二年的壽命,小沙彌因此就更加的精進修行,証得了

四果羅漢。

【嘉言】



慈壽禪師說:「世人多殺生,遂有刀兵劫;負命殺你身,欠財焚汝宅。離散汝妻子,曾破他巢穴;

報應各相當,洗耳聽佛說。」這首偈子的意思是說:「世間的人多殺生是因,於是就有刀兵劫的果

報;因為你殺了他的性命,所以他就來殺你,要你還他的命;你欠他的錢不還他,他就來燒你的

家,使你損失財產;把你的妻子離散了,原因就是你過去曾經破壞過鳥類蜂類的巢穴,這就是報應

啊!而且報應是相當的,所以我們要洗洗耳朵,好好的聽佛說的話啊!」



恭錄 集福消災之道—太上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 (卷三)

http://book.bfnn.org/books2/1449.htm#a21

天產靈禽八八兒,解隨僧口念阿彌;飛禽尚證無生忍,我輩為人豈不如

集福消災之道—太上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 (卷三)

故事二:



唐朝的韋皋,養了一隻鸚鵡,這隻鸚鵡每次聽到念佛,

就會非常的興奮,專注的傾聽;叫牠念佛,就會大聲的念南無阿彌陀佛。

有一天,鸚鵡就端立著往生了;火化之後,得到十顆的舍利,韋皋還為這隻鸚鵡立了一個塔埋葬

牠。



又宋朝元祐年間,有位出家人,養了一隻鴝鵒,這隻鴝鵒一直都隨著出家人念佛。

有一天,鴝鵒低著頭,收了翅膀,站著就往生了;寺裡的主僧可憐牠,就把牠埋葬了。忽然就在牠

埋葬的地方,生出了一朵青色的蓮花來,而且異常的芳香。大家感到十分的奇怪,就挖開埋葬鴝鵒

的土堆,發現這朵蓮花,竟然是從鴝鵒的舌根生出來的啊!全郡的人都前往觀看,

太守還特別的為這隻鴝鵒作了一首偈子:

「天產靈禽八八兒,解隨僧口念阿彌;飛禽尚證無生忍,我輩為人豈不如。」



【再析】



從這兩個故事觀察,天下大小的物類,都是屬於生靈;

而我佛慈悲,全都平等的攝受愛護,而人為什麼還要戕害物類的性命呢?



明朝的顏茂猷先生說:

「現在的人都說,天生萬物,是用來養活人的,

所以這些飛禽走獸,本來就應該給人吃的;

卻不知道,人也是生長天地之間的一物啊!

人若是能夠修養真性、善護生靈,這樣才夠資格配稱「人為萬物之靈」,

不然就跟動物又有什麼差別呢?

而且人若是沒有依照正法修行,那就出離不了六道,仍然在六道中輪迴!



今生做畜牲的,他的前生或許是人;

而今生得到人身的,他的前生或許是畜牲;

因此貪瞋貪殺,互相的吞食,在這生與死的路頭上,最是可怕;而一旦入了陰間,則今天在追捕走

獸的人,又怎麼知道不會被他所殺害的走獸追逐呢?」



或有人問:「人若是都不殺生食肉的話,那麼禽獸豈不是會充滿了這個世間嗎?

例如豺狼虎豹將會吃人,這豈不是養畜牲來害人嗎?」我回答他說:「佛說:人若是具備了慈心和

功德,那麼一切的刀兵水火,都不能夠傷害到他;一切的惡獸毒蟲,也不能夠傷害到他。從前有一

位造惡的國王,驅趕著凶猛的象群,衝向佛來,想要把佛害死;而佛陀心中則生起了慈悲心,憐憫

惡王和大象的無知;就在這個時候,象群見到佛的五指,化為獅子大吼,於是大象們紛紛倒地臣服

在佛前。所以涅槃經極為讚歎慈心的功德,就是這個緣故了;因為慈心到了極點,就能夠感化天下

最殘暴的禽獸啊!」



故事三:



在東漢光武帝的時候,洪農郡的轄內,有很多的老虎;太守就下令叫民眾設下了許多的陷阱,拿著

弓箭來防治老虎為患;然而老虎為患,卻是更加的嚴重。

等到劉昆擔任洪農郡的太守就說:「老虎為患,乃是暴政所導致的啊!」於是就下令民眾把陷阱都

填掉,弓箭都折斷;積極的推行仁政,體恤照顧老百姓的疾苦;老虎因此就成群結隊的渡河,離開

了洪農郡。



【再析】



太守劉昆並沒有修行証道,他只是以一念的仁心,於是馬上就能夠平息凶猛的虎患,何況是學習佛

陀慈悲的人呢?



又例如証道的聖僧,伏虎降龍以及現代的「伏虎僧」廣欽老和尚的事蹟,也是大家耳熟能詳,甚至

還是親眼見到的事實,絕不是捏造虛構;

假使人人都能學佛學聖僧,則縱然虎豹之類凶殘的野獸充滿了世間,也不能夠為害啊!所以何必去

憂愁禽獸會害人呢?因為殘暴的人,全都化為了慈悲,那麼害人的猛獸,也都化為麒麟和鳳凰了

啊!於是我們才知道,有的動物雖然是非常的凶猛惡毒,但是也有可以感化牠們的地方啊!

就只怕我們自己不能夠慈悲啊!





恭錄 集福消災之道—太上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 (卷三)

http://book.bfnn.org/books2/1449.htm#a20

夾雜了『不用』兩個字

集福消災之道—太上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 (卷三)

明朝大將戚繼光,平日持誦金剛經;

有一天,忽然夢到一位已經死去的士兵,向他請求誦一卷金剛經,以增加在冥間的福報。



戚繼光早晨起來之後,就為這位亡故的士兵,誦完了一卷金剛經。

卻又再夢到這位士兵向他說道:

「承蒙將軍您的大恩大德,為我念了一卷金剛經;

然而我卻僅得到半卷的功德,

因為其中夾雜了『不用』兩個字啊!」



戚繼光想了半天,才想出這「不用」兩個字的原因來;

原來是他在誦經的時候,

婢女為他送茶餅來,

這時候他揮了揮手表示拒絕,

口裡雖然沒有說出來,

但是心中卻有「不用」兩個字。



所以第二天的早晨,他就關起門來念經。

後來又夢到那位亡故的士兵向他道謝說:「報告將軍,我現在已經獲得超度了啊!」



【結語】



從這個故事我們可以了解,讀誦聖賢的經典,尚且不可以夾雜一個雜念,況且是毀謗聖賢呢?



恭錄 集福消災之道—太上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 (卷三)

http://book.bfnn.org/books2/1449.htm#a17

壅塞方術

集福消災之道—太上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 (卷三)

壅塞方術。

【解釋】

故意阻撓醫卜星相或是一技一藝等類的方術,使他們不能夠用所學的方術,來養家活口濟助世人。

【分析】

醫卜星相以及一技一藝,都可以算是方術;功夫淺的人,可以藉著方術來養家活口;功夫高的人,

則可以用來濟世救人。

若是故意的壅塞阻撓這類的方術,使他們不能夠行使,這就是我們的心量不夠廣大,而國內就會有

許多饑寒失業的人了!



至於是邪師庸醫,會傷害到教化,會誤人的性命,以及燒丹煉汞這類的方術,就不可以援用這個例

子,而是應當要加以禁止。

一般讀書人的家中,必須要嚴謹門戶;凡是三姑六婆,都應該要戒絕往來;縱然是有所往來,也應

當要重視她們的人品是否端正,這也是端正根本防微杜漸的方法。



故事:



翟乾祐在世的時候,因為他能夠考召神明而頗有名聲。他每每念到雲安境內江河,水流危險的地

方,就有十五處之多;因此他就召來灘神,想辦法要弄平這些灘險,使險灘不再危險;共有十四處

的灘神應他召請而來。獨獨有位女灘神,頭上戴著高帽子,身上穿著大長袍,向翟乾祐慷慨的進言

說:「據我觀察,您要平灘險的用意,不過是為了要方便往來的船隻;您不知道從事船隻生意的

人,獲利相當的豐厚;縱然是多花些小錢,對他們來講,也不足以構成損失;

而沿江居住窮苦的人家,就有三四百戶之多;他們沒有田地可以耕種,沒有桑樹可以養蠶,全都靠

著用勞力拉船,渡過險灘討生活啊!

今天若是把這些險灘弄平了;對行船的人而言,固然是方便多了;可是對那些住在江邊,靠著拉船

過日子的窮人來說,以後他們要靠什麼過活呢?

太上的意思,決定不是這樣的,我深恐您到時候會因此而獲罪,不免為您擔心,所以向您建議希望

您能改變這個決定!」

翟天師歎氣的說道:「您的考慮是如此的周延深遠,不是我能夠比得上的啊!」於是就再命令十四

位灘神,各自的重新恢復灘險。



【再析】



從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知道,非獨方術不可以阻撓壅塞,就是靠勞力賺錢餬口的小生意,也應當要

為他們設法流通,處處都為他們留些餘地,使他們的生活,不至於為饑寒所困,這樣才是一位仁慈

的人所用的心啊!





恭錄 集福消災之道—太上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 (卷三)

http://book.bfnn.org/books2/1449.htm#a17

自罪引他

集福消災之道—太上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 (卷三)

自罪引他。

【解釋】

自己犯了罪,不肯承認;反而牽引他人,希望脫卸自己犯罪的責任。

【分析】

罪是自己犯下的,等到東窗事發的時候,就牽引嫁禍別人,這就是俗話所說的拖人下水啊!

他的動機,不是希望掩飾疏漏自己的罪行,就是想要報仇嫁禍他的仇人;

卻不知道,自己的過失,終究是遮掩不住;

而誣賴別人,也終究是誣賴不成啊!

只是徒然的增加了自己的罪孽而已;

縱然是僥倖逃過法律的制裁,但是仍然難免會遭到天誅啊!



【再析】



按照佛經說:「一切世間的眾生,都是生死相續;在臨命終的時候,煖觸尚未捨除以前,

一生所做的善惡事情,一時之間,都會浮現出來;

大概臨終所現的境界,也就是我們平日心地的境界啊!

所以地藏菩薩的罪珠,就是我的心珠;閻王殿前的業鏡,就是我的心鏡啊!

而且我們現在做了一件不善的事情,就會在我們的心中留下了印像,往來縈繞著磨滅不掉,所以怎

麼可以妄自的牽引誣賴他人呢?」



恭錄 集福消災之道—太上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 (卷三)

http://book.bfnn.org/books2/1449.htm#a16

看見善事就在眼前,卻是不肯勇敢的去做。道生於安靜,德生於謙退

集福消災之道—太上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 (卷三)

見善不為。

【解釋】

明明看見善事就在眼前,卻是不肯勇敢的去做。

【分析】

古人說:「取小所以就大,積一所以成億。」所以做善事,貴在要日積月累的儲積。知道是善事,

就馬上要去做;而且還要很認真努力的去做。

老子說:「九層高的樓臺,最初也是開始從累土漸漸累高的啊!千里之遠的行程,最初也是開始從

腳下一步一步的走啊!」

人若是能夠每天改掉一個過失,則可以消除一項的罪業;

若是能夠日行一善,則可以增加一個福報的基礎。

紫虛元君說道:

「道生於安靜,德生於謙退,

福生於清儉,命生於和暢。

禍患是從多慾中生出來的,

過失是從輕慢中生出來的。

所以要戒眼,眼不要去看他人的過失;

要戒口,口不要談論他人的短處;

要戒心,心不要放縱貪瞋的念頭;

要戒身,身不要隨著邪惡的伴侶;

性命就好像在風中燃燒的蠟燭一樣,隨時都有可能被風吹熄滅啊!

所以要常常想到,死了之後,神識往那裡去呢?

這個身體只是暫時的寄托在這個塵世間,千萬別去造那罪業中的罪業啊!要知道善惡都存在於心

中,而且絲毫都不會有錯誤的;

人若是能夠巧於機詐計謀,那麼天就更是能夠巧於報應了啊!」



由此觀之,人若是能在一天之中,或是聽到一句善言,看見一件善行,做了一件善事,那麼這一天

才算沒有虛度空過啊!

若是有人明明知道善事就在眼前,而卻不肯去做,這種人不知道他是什麼樣的心肝腸肺,簡直就是

自暴自棄,自甘墮落,浪費生命,而自絕於天下,實在是太愚笨了啊!



【嘉言】元朝天如維則禪師,普勸世人說道:「古德時常說:

『我看見他人死了,我的心焦急得跟火燒一樣,我並不是在急別人,

而是看到就快要輪到我了啊!』



像這種的話,那個人不知道呢?

但知道則固然是知道了,只是不肯修行;

說你不肯修行,也是委屈了你;

現前的諸位大德,多是下手認真做工夫來的啊!

只是尚未到了千了百當的田地;

這個過失在甚麼地方呢?這個過失在於不夠勇猛、不夠精進、不夠堅固、不夠久長啊!

只是暫時的發了肯心,不久之後又退心了。



所以說:『佛法無多子,長遠難得人。』

學道的人都像初發心那樣的認真,作佛都有餘啊!

所以說始終不變,才是真正的大丈夫啊!

如今能有幾個人,能夠做到始終不變呢?

往往十個人當中,就有五雙都是退失了道心啊!



探討他們退失道心的因緣,大概也都各有各的所累而造成的啊!

那麼所累的是什麼呢?



所累的有三種累;

第一是無問他是僧俗男女,各各都是為了身口所累。

其次,有眷屬的人,則是為眷屬所累;

有家計的人,則是為家計所累;

這三種的累,簡直就累殺了天下的人啊!

盡天下的人,都遭受這三種的累,

所以才忙了一世,鬧了一世,

苦了一世,乾弄了一世,

空過了一世啊!

何況又因為這三種累,起了無量的貪瞋癡煩惱,因此而造了無量的大小惡業啊!由於這種的業報,

而墮落在三途八難的苦海之中,生死輪迴,受了無量的苦惱,而不得解脫啊!

雖然遭受了無量的苦惱,只是始終都不覺醒;

而不覺醒的人,都是因為不覺悟的緣故啊!



他們不覺悟的是什麼呢?

他們不覺悟的是身體眷屬家計,都不是自己的啊!

如今說道身體不是你的,你尚且未相信,山僧現在就盡情的為你從頭說破吧!

你最初來到母親的腹中,投胎的時候,單單只是一個識神,何曾有個身體來的啊!這個身體乃是父

母赤白精血和合,結成的一塊頑肉,本來沒有知覺,不知道痛,也不知道癢;不知道冷,也不知道

熱;不知道饑,也不知道飽;不知道苦,也不知道樂啊!因為你這一個識神,附著在這一塊頑肉之

中;從此以後,知道了痛癢,知道了冷熱,知道了饑飽,知道了苦樂;等到出了母胎之後,就索性

認著,喚作是我的身體了。

剛才所說,身體並非是我所有的這個道理事實,也就決不肯相信了。因此佛祖慈悲憐憫眾生的愚

痴,所以又苦口婆心向你說道:『這個不是你的身體啊!這是精血結成的臭皮袋啊!不屬於你管,

不由你差遣安排,以至生老病死,都不是由你處分的啊!怎麼會知道是這樣的呢?就像你最初投胎

之後,住在母親的胎中,七日就一變,次第的生長,稱作五臟六腑,百骸九竅,四肢六根,筋骨皮

肉,漸漸的都成形了;乃至於出胎,都是熱風所吹。業力所使的啊!而你則是不知不覺,何曾是由

你所差遣安排的啊!既然出生之後,長到三四十歲,他便髮白、齒搖、面黃、肌瘦、漸漸的都變來

了,漸漸的都老來了,衰老之相也就都現前了啊!接著病又到了,病既然到了,死亡便接著來了。

如此像這樣的變化變壞,一一都是不由你啊!你本來也是不願意如此,只是奈何管不動他啊!就論

你從生到死,向這個臭皮袋上,不知道用了多少的恩愛情義,種種的保養他,種種的愛護疼惜他,

種種的醫治安排他,可是他卻是忘恩負義,如此的惹人討厭啊!何況還更有惹人討厭的地方,只例

如在夏天炎熱的時候,有一位壯健的好漢,忽然在黃昏的時候,得了一個急症死了,死到二更半夜

的時候,便會覺得屍體臭穢逼人,不能夠靠近啊!於是就急急忙忙用棺材,把屍體裝進去蓋好入斂

了,等不到鐘鳴天亮,就急急忙忙的扛出去燒掉了。縱然是至親至愛的眷屬,也不容他多停留一下

啊!』從這件事看來,昨天晚上,還是一個壯漢,今天早晨起來,便成了一堆骨灰了!

不知道他的識神,又向何處去了;

如此的急變,並由不得你啊!既然是你的身體,就應當是由你管;既然是不由你管,如何卻又妄認

他是你的身體呢?這樣只是徒然的遭他所累,退卻道心啊!

你的眷屬,也是一樣,彼此都是拖了個臭皮袋,彼此都不自由,彼此都是管不到;一旦無常到來,

彼此也都不能替代啊!當活著的時候,彼此都被一種恩情所纏繞,喚作是眷屬;可是在眼光一閉之

後,彼此都不認識了;如何妄認他為眷屬,遭他所累,退卻道心呢!

你的家計,也是一樣啊!在你眼開腳健健康的時候,在那裡計較經營,慳吝守護著家計,並且認為

百千萬年都可以得到他的受用;誰知道一氣不來的時候,一毫也將他不去啊!如何妄認他是你的家

計,遭他所累,退卻道心呢?

今天你們既然聽聞到這些道理,便應該要回光照破,痛自的醒悟,

對於這三種的累上,不要認著、不要戀著、不要貪著,

安住在定分上,安分的隨緣度日;必須要撥轉念頭,向生死的大事上,奮發勇猛的精進;

而且道心發的要堅固久遠,在這件事情上面,一定要探究個明白。」





恭錄 集福消災之道—太上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 (卷三)

http://book.bfnn.org/books2/1449.htm#a15

見有人殺生,你就為牠們念南無阿彌陀佛

集福消災之道—太上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 (卷三)

見殺加怒。

【解釋】

看見有人被判死刑執行死刑的時候,不替他哀憐,反而加以瞋怒,這種人實在是太殘忍了!

【分析】

曾子說:「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這是說有罪的人,當他接受刑罰的時候,仍然應當要體諒

他犯罪時候的動機,不可以輕率任意的加重他的罪刑;況且死者不可能再復生,雖然是他自作自

受,罪由自取;

然而現場看到他受刑被殺,心中應該是感傷不已,正要為他掩面哭泣流淚都來不及了,怎麼可以加

以瞋恨忿怒呢?

這種人的心,實在是太殘忍了。

至於家禽獸畜魚類,被人宰殺的時候,更是應當要憐憫牠們的無罪無辜;

若是見到牠們被殺而加以瞋恨憤怒的話,這種人一定是殘暴酷虐嗜好殺生的惡人啊!



故事四:



從前有位叫鄭鄰的人,突然的就暴斃死了;

後來冥王發現,原來是抓錯了人,就把鄭鄰放回,閻王對鄭鄰說:「你回到陽間以後,應該要認真

的積德行善;看見有人殺生,你就為牠們念南無阿彌陀佛,和觀世音菩薩;那些被宰殺的生靈,因

此就能夠投胎轉世,而你也可以得福啊!」



【再析】



由此可知,念佛的確能夠超度薦拔亡者,而自己現世也能夠增福添壽,這一生的壽命報盡的時候,

也必定能夠往生西方淨土。



或有人問:「只是念佛的名號,為什麼自己和他人,都能夠因此而獲利益呢?」

我回答說:「眾生因為久遠劫來,迷失昧卻了本性,想要他覺悟,實在是遙遙無期,太難太難了

啊!

但是只要一聽聞到佛的名號,這種迷昧就會覺醒;

況且他人以殘忍的手段殺害生靈,而我則以慈悲拔苦的心,來為被殺害的眾生念佛,那麼捨惡從善

之路,就在這裡了啊!

所以見到眾生被殺,為他們念佛,可以說是功德無量啊!」



明朝的憨山大師說:

「我在平常的時候,每當聽聞到牲畜被宰殺的聲音,不覺得就會感到心痛;就立刻為牠們念佛和念

往生咒,

我這樣做,也只是為這些被宰殺的生靈,盡我的一份心罷了。」



看到以上的兩件公案,才知道眾生被殺受痛苦的時候,能夠聽聞到佛號的音聲,那麼他們事實上就

能夠獲得大利樂;

所以我們凡是看見或是聽見眾生被殺,或是看到在砧板上、湯鍋裡被殺被煮的生靈,隨時隨地都應

該要發這個大悲心,為他們念佛;

這樣就能夠做到真正慈悲,拔除眾生的痛苦了。

若是所有的人都能夠發這個慈心三昧,那就全都是菩薩度脫眾生的大事啊!這個功德就不可思議了

啊!



【結語】



審判和獄政,是屬於國家施政的大事;老百姓的生死,也與此有直接的關係;

所以太上立言,首先就要嚴格的禁止行賄;至於理曲理直判刑輕重之間,尤其重視負責審判的官

吏;因為他們握有權力,容易幫助人行方便啊!然而官吏一人的耳目,是非常的有限;

所以擔任部屬的書辦衙役,若是能夠除去自己的惡習,跟著長官行善,救人於患難之中,

這樣就可以造無量無邊的功德了。

要知道善跟惡的分際,就在自己心中的一念啊!

而借著風向拉起帆布,做起來就更容易了。

別人說:「公門不可入啊!」我卻道:「公門好修行啊!」古人說的話,怎麼會騙我呢?

至於殺人殺物,無論是別人殺,還是我殺,這都是殺啊!縱然不能夠做到挽救被殺生靈的性命,難

道虔心的為牠們念佛,也會花費自己的錢財,浪費自己的力氣嗎?

這個道理,請大家要仔細的想一想啊!



恭錄 集福消災之道—太上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 (卷三)

http://book.bfnn.org/books2/1449.htm#a13

同學和朋友

集福消災之道—太上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 (卷二)

同學和朋友,感情就跟兄弟一樣的親切;

況且朋友是五倫當中的一倫,怎麼可以妄加的毀謗,滿肚子存的都是戈矛呢?



佛陀說:「朋友之間相處,彼此都有五種的責任要盡。

第一、彼此若是作了惡事,應當要互相的規勸,禁止再作惡事。

第二、彼此若是有了疾病,應當要互相的探視照顧調養醫病。

第三、彼此若是知道了對方的隱私,不可以向外人說出。

第四、彼此應當互相的尊敬讚歎,不要斷了往來,也不可以記怨。

第五、彼此若是貧富不相等,應當要扶持幫助,不可以互相的誹謗。」



或有人問道:「跟朋友交往之後,發覺他不善良,想要跟他絕交,又怕傷害到彼此的恩情;不跟他

絕交,則又是匿怨而跟朋友交往啊!」

朱子回答說:「這不是匿怨而跟朋友交往,是要心中藏有怨氣,而表面上卻與朋友交往,這才是匿

怨啊!

若是朋友不善良,情義自然是應當要跟他疏遠些,但是也要漸漸的疏遠;

若是他沒有很嚴重的過失,何必一定要拒人於千里之外呢?

而且只要不斷的用至誠心,一定可以感化他,使他覺悟啊!這就是所謂的,親戚不要失去了做親戚

的道理,而朋友也不要失去了做朋友的道理啊!」



明朝的王陽明先生說:「朋友之間的交往,謙沖下懷是非常重要的啊!朋友相會的時候,彼此都應

該要虛心謙遜,尊敬的包容對方。大約是勸諫規戒指摘的地方少,而誠懇勸導讚歎鼓勵的地方多

啊!」





恭錄 集福消災之道—太上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 (卷二)

http://book.bfnn.org/books2/1448.htm#a26

暗侮君親

集福消災之道—太上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 (卷二)

暗侮君親。

【解釋】

對於君王、國家元首、和父母親,應該要忠誠、要孝順、要尊敬;卻反而暗中的欺瞞君親,去做不忠不

孝的事情。

【分析】 暗侮君親這句話,是專門為好名之人,以及矯情做作的人而說的。國家和父母,對我們的恩

德,就如同天地一樣;如果領了國家的薪水而怠忽了公事,貪圖利益徇私舞弊,或是奸詐阿諛欺上瞞

下,這種的存心,怎麼可以讓君王或元首知道呢?這就是暗中欺瞞了君王元首啊!對父母親的奉事供養

不誠懇,處事待人不誠實,或掩飾自己對父母違逆的過失;這種的存心,怎麼可以讓父母親知道呢?這

就是暗中欺瞞了父母親啊!



故事二:



三國時代,吳國有位名叫顧悌的名士,每次接到父親的來信,他都是跪著恭讀,

而且還逐句的應諾,回答父親在信中的問話;

若是父親有病,顧悌就會對著父親的信哭泣,傷心的話都說不出來!



又晉朝的范宣,八歲的時候,偶然傷到了手指頭,就大哭起來。

人家就問他說:「真的有那麼痛嗎?」范宣哭著說:「我不是因為痛而哭啊!而是因為身體髮膚受

之父母,不敢毀傷的緣故,所以我才感到悲痛啊!」

這兩位先生,後來的地位,都是非常的貴盛顯赫。





恭錄 集福消災之道—太上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 (卷二)

http://book.bfnn.org/books2/1448.htm#a22

忍作殘害

集福消災之道—太上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 (卷二)

忍作殘害。

【解釋】

忍心去作傷人害物的事情。

【分析】

這一句是專門就物命上來說的。上天有好生之德,而有人卻是心懷殘忍,作出了殘害物命的勾當。

要知道殘害物命是惡事裡面最重大的了;而且動機更是出於殘忍的話,那麼這樣的任意所至,就會

沒有一絲毫惻隱憐憫之心了!諸善的根本,就在於慈心,而諸惡的根本,則在於殘忍;所以去掉殘

忍而存慈心,就是聖賢仙人諸佛菩薩修行的功夫所在啊!



貪生怕死,愛戀自己的親人故舊,知道會疼痛,感覺會痛苦,這些貪戀和感覺,動物和人類是完全一樣的啊!

但是人類有智慧,動物缺乏智慧;人類能夠說話,動物無法說話;人類的力量強,動物的力量弱

啊!

現在看看人們辦一桌食物,不只是殺害一條的物命;例如斑鳩、鴿子、鵪鶉、麻雀,要殺掉十多條

的命,才能做出一道肉羹;

若是用蚌蛤、蝦子和蜆,做出一道菜或湯來,就要殺死一百多條的命啊!

又有愛好美食的人,更是想盡了辦法,生吃活烤、開膛剖肚、剝皮刳殼、極盡殘忍之能事;

飽食一頓之後,則是洋洋得意;若是稍微的遲緩待慢,則發脾氣罵廚子;

所以只要冷靜的想想,實在是令人驚恐悲悼啊!



經上說:「一切動物沒有不畏懼刀砍杖擊的痛苦,也沒有不愛惜自己的壽命啊!」

所以王克殺羊的時候,羊卻奔向王克的客人,向客人跪拜求救;鄒生殺鹿的時候,鹿就跪下來哭

泣;

又例如沈內翰在江寧做通判的時候,廚子要殺羊,而刀子老是不見;後來才發現,刀子原來是被羊

銜走了,而且羊還把刀子藏在牆下面呢!

楊傑在做提刑的時候,曾經到阿育王山遊覽,白天睡覺的時候,夢到一百多位婦人來到他的面前,

好像在向他訴說什麼;他醒了之後,就秘密的走到廚房察看,才明白原來是蛤蜊托夢向他求救!由

此我們可以知道,動物也是如此的愛惜自己的生命,和人類沒有兩樣啊!

而人若是偶然的被湯火燙到,或是被刀針傷到,必定是呼天搶地的哭喊求救;

暫時的頭昏眼痛,便嚷著要去看醫生或是買藥,人是如此的愛惜身體,為何對於動物的生命,卻不

生憐憫愛惜之心,而任意的殘害他們,不惜跟他們結下怨仇造下殺業呢?



唉!在所有的惡業當中,惟有這個是最為慘痛啊!佛菩薩和諸天仙人,都勸戒我們不要殺生;要知

道因果報應絲毫不爽,應該設身處地將心比心,及時地猛然省悟;因而在此詳細的說明,不可以宰

殺牲禽的種種道理,請求仁人君子,務要遵守力行!



第一是生日不應該殺生:詩經上說:「哀哀父母,生我劬勞。」母親生我的日子,叫做母難日;所

以生日這天,固然應當要戒殺持齋,廣行善事,這樣可以使父母親增福延壽;若是雙親已經過世

了,也可以以此功德,使父母的亡靈早日獲得超昇,怎麼可以忘記生日這一天,是母親受難的日

子,而放縱自己的口腹之欲,殺生食肉呢?這樣會拖累到雙親,也對自己不利啊!但是這件事情,

全世界的人大多已經習慣很久了,而且也不覺得不對,實在是令有心人痛苦流涕傷心啊!



第二是生孩子不應該殺生:凡是人若是沒有自己的孩子,則會感到悲傷;有了自己的孩子,則會感

到歡喜;並沒想到一切的禽獸,也都是愛牠們的孩子啊!現在為了要慶祝自己的孩子出生,而卻要

殺死禽獸牠們的孩子,這樣心能安嗎?而且嬰兒剛生下來,不為他積福求長壽,反而為他造殺生的

罪業,這種行為實在是太愚笨了啊!但是這件事情,全世界的人多已經習慣很久了,而且也不覺得

不對,實在是令有心人痛哭流涕傷心歎息啊!



第三是喪事祭祖不應該殺生:辦理喪事或是祭祀祖先,清明掃墓,都應該要戒殺,以增加過世的親

人祖先的冥福;若是殺生來祭拜,只是徒然的增加亡靈和祖先的罪業而已;不但沒有益處,反而會

有害處;所以有智慧的人,是絕對不會去做的;但是這件事情,全世界的人多已經習慣很久了,並

且也不覺得不對,實在是令有心人痛哭流涕傷心歎息啊!



第四是婚禮不應該殺生:世人的婚禮,從相親、訂婚、到結婚,不知道要殺掉多少的生命啊!要知

道夫婦結婚是傳宗接代生兒育女的開始;在這個良辰美景吉祥喜慶的日子,但卻行凶事,用殺生來

宴客,這就已經種下了將來尋仇的惡因啊!也就是把殺機和仇恨,都聚集在閨門之內的行為啊!但

是這種行為,全世界的人多已經習慣很久了,並且也不覺得不對,實在是令有心人替他哀傷歎息

啊!



第五是祈福不應該殺生:一般人在生病的時候,往往用殺生來祭拜神明,希望能夠祈求神明的降福

和保佑;卻沒想到自己祭神的目的,就是要想免除死亡求得長生啊!現在殺牠的命來延我的命,大

大的違背了天理良心,實在是沒有比這件事情更嚴重的了!要知道「聰明正直之為神」,神怎麼會

有私心呢?這樣的祈福,不但不能夠延長壽命,只是徒然的增加了自己的殺業啊!



第六是許願不應該殺生:要知道「平等為佛,正直為神」的道理,佛菩薩和神明,絕對不會接受賄

賂而降福給賄賂之人的道理啊!現在的人在神明面前許願,就宰殺生靈,這樣許的願,就叫做惡願

啊!縱然是如了願,而惡報卻在後頭等著呢!



第七是宴客不應該殺生:良辰美景,賢主佳賓,聚會宴客的時候;縱然是用蔬食菜羹,也不妨礙主

人與客人之間的交往情誼和閒情逸緻啊!為什麼一定要拼命的宰殺牲畜,大吃大喝呢?要知道主人

和客人在廳堂上歡笑吃喝大快朵頤,而在廚房裡面被砍、被殺、被煎、被烤、被煮的牲畜,牠們在

那哀號哭泣,主人和客人卻是充耳不聞;那裡能夠體會那種在鍋子裡被烹煮的痛苦啊!



第八是謀生不應該殺生:世人為了生活的緣故,而從事殺生的行業,例如打獵、捕魚,或是從事屠

宰的行業來賺錢養家;要知道上天是不生沒有食祿的人啊!只要自己能夠擁有一樣技術,一種才

藝,都可以賺到錢吃飽飯,何苦一定要從事這種殺害生靈的惡業來養家活口呢?這樣不但是違背了

天理,而且是愈殺就愈窮啊!所以從事殺生行業而會富有的人,一百個人當中,也找不到一個人

啊!而且還種下了現世子女不孝和地獄的深因,得到來生的惡報,沒有比這個還嚴重了,為什麼不

肯改行另謀生計呢?



饋贈本來也是很好的禮貌,但是饋贈的禮物,卻是活的雞鴨魚蝦,這就已經觸動啟發了殺機啊!對

自己來講,則是為他人而殺生,而獨自的承受了這種的罪過;對被贈送的人而言,只不過是飽吃了

一頓,而雙方都沒有任何的功德;至於飼養金魚,所用的蟣蝦,則要以萬來計算的啊!而飼養白

鶴,所用的小魚,也是上千條的性命;這些都是殺業,不可以不注意啊!



以上所說的,只是略略的說了些大概而已,人們應當以此道理而推廣,則心中自然就會具有天覆地

載的度量了。



【嘉言】



黃魯直先生曾經做了一首偈頌說:「我肉眾生肉,名殊體不殊;原同一種性,只是別形軀;苦惱從

他受,肥甘為我須;莫教閻老斷,自揣看何如。」



唐朝的仙人呂洞賓也說過一個偈子:「汝欲延生聽我語,凡事惺惺須恕己;汝欲延生須放生,此是

循環真道理。他若死時你救他,你若死時天救你;延生生子別無方,戒殺放生而已矣!」



故事一:



許真君是晉朝汝南人,從小就喜歡打獵。有一天他上山打獵,射中了一隻小鹿,卻見到母鹿不斷的

用舌頭去舔小鹿的傷口,似乎有著無限的悲傷,不久母鹿也倒地而死。許真君就用刀剖開母鹿的胸

腹,卻發現母鹿的肝腸寸斷,他大為感動而悔恨不已;於是就折毀弓箭,發誓永遠不再打獵了。許

真君後來被薦舉為孝廉,做旌陽縣的縣令,因為有感於晉朝的朝政紊亂,於是就棄官歸隱,追隨吳

猛學道;在晉孝武帝太康二年,於洪州西山得道成真;因為常常顯靈濟世,宋帝就追封他為神功妙

濟真君,簡稱為許真君,或是稱為許旌陽。



故事二:



有位商人任天一,為人貪利而殘忍。他每年都要到海州青口這個地方,買醃豬回來屠宰。有一次,

他用船載著醃豬,經過高郵六安溝閘的時候,夜間刮起了大風,船被風吹翻了,豬立刻就被打漁的

人給搶光跑散了。任天一則在岸邊暗自地叫苦,這時候船上的大桅桿,剛好倒了下來,壓在他的身

上,把任天一壓成了肉餅。



【再析】



要知道命中有財,到那裡都可以賺得到錢啊!何必去做殺生害命的行業呢?報應像任天一這種的商

人,實在是太多了,值得人們反省深思,不要為了謀生,反而卻走上了死路;至於被小偷強盜燒搶

劫掠,甚至被水淹死等等的事情,未必不是上天以殺他的身命,來報應他殺生的罪孽啊!



敬請延伸讀 龍舒淨土文 http://book.bfnn2.org/books/0003.htm#a07



恭錄 集福消災之道—太上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 (卷二)

http://book.bfnn.org/books2/1448.htm#a20

茍或非義而動,背理而行,「死亦及之」

集福消災之道—太上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 (卷二)

茍或非義而動,背理而行。

【解釋】

如果有人違反道義而動了惡念;違背天理而做了惡事。

【分析】

從這一節到「死亦及之」,是太上列舉作惡召禍的細目;

這兩句話是作惡的總綱領,也是做惡之人的起頭,

和前面所說的「是道則進」兩句,正好相反。



古人說:「人的性情就像水一樣,要用規矩禮法來作為隄防;隄防若是築的不夠堅固,最後必定崩

潰,水就會到處的奔騰流竄,泛濫成災了。人的性情,若是不加以約束控制的話,則必定會肆無忌

憚,違法亂紀,天下大亂啊!所以要去除煩惱情欲,止息妄心,禁止做惡,停止邪行,就得要一刻

也不可以忘記禮法規矩啊!」又說:「駿馬向前奔騰,而不敢隨意的亂跑,主要的是因為有繩在

控制它啊!小人雖然蠻橫不講道理,而又不敢過分的放縱肆無忌憚,就是因為有刑罰法律的制裁和

約束啊!而我們的意識,不敢隨便的起心動念到處攀緣,就是因為心中有了覺照的功夫;所以一個

人的內心,若是沒有了覺照的能力,就像駿馬沒有了繩的控制,小人沒有了刑法的嚇阻一樣;那

將如何能夠斷除內心的貪慾,對治心中的妄想呢?」





恭錄 集福消災之道—太上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 (卷二)

http://book.bfnn.org/books2/1448.htm#a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