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飯粗衣未足羞 心田失種卻堪愁 趁早在生修淨土 莫教臨死怨閻羅

手把楊枝臨水坐 靜思往事似前身 鏡花水月皆幻相 知君有日悟歸程

2011年2月12日 星期六

「獅子身中蟲」..

讀印光大師文鈔記(中) 會性法師敬記


與泰順林枝芬居士書二

讀這一篇,可知「獅子身中蟲」的嚴重性!

佛法至今,衰殘實甚!茫茫眾生,如盲無導;縱有一二知識為之開示,以業深障重故,正智不開,雖聞正法,不生信向;縱生信向,亦屬浮泛,如醉、如夢,了無定見,一遇邪魔外道,則如蠅逐臭,如蛾赴火,蟻聚、烏合,動盈千萬。

蕅益大師云:「末法衰敗,良以邪正不分」。誠哉!是言。

故光緒初年,關東有一混元門,每年皈依者有十餘萬人:至十一二年,以劣跡已彰,人多見惡,一年之內,尚有數萬。

「混元門」,無從查考。至於諸旁門左道,可參閱「回頭是岸」、「暗路明燈」、「中國邪教禍源考」、等書。

近有出家魔子,擬欲大得名利,於三十年前,即抄龔古人語錄中成言,改頭換面,謂是自己語錄。

而此魔子,一不通宗,二不通教,三無學問;恐人或謂己無學問,何能說此?特意用許多白字以實之,令人謂為真是大徹大梧,隨口所說,詞理超妙。其有不大恰當者,蓋因不曾讀書、不通字義之故。

這「魔子」的大名,無從查考。他的「語錄」,不曾看過,內容不詳。

舉凡「萬法歸心錄」、「六祖壇經」、「寒山詩」中詩偈,整個錄來,換三五字而已。所有言句,盡皆如是。

萬法歸心錄:三卷,清初、康熙年間,祖源禪師著。上卷:警省俗迷,儒釋論理,釋道辨偽。中卷:頓悟修證,教乘差別,惟心淨土。下卷:禪分五宗,十魔亂正,經語引證。

六祖壇經、寒山詩,可知。

隨即遠近流布,然亦無大招徠。近又得一「妙法」,致令善男信女,相率歸依。且道得何妙法,便能如是?

以此魔子,初則妄充悟道,人未歸附;近則妄充得道,故得遠近爭赴。且自謂:我所說法,令人易於得道。故一境若狂,咸相崇奉。妄充得道,須有事實,人方肯信,故肆無忌憚,隨口亂說,常為人言:我能入定,超度亡魂,令其生天,或生淨土;能知一切亡人,或生天上,或生人間及三惡道;又知:某人生西方上品,某人生中品,某人生下品。由是之故,不但愚夫愚婦,靡然從風,即不明佛理之士大夫,亦以為實屬得道,而歸依信奉者,日見其多。縱有智者斥其狂妄,由彼邪說入人深故,了不見信。

「妄充得道」,這是未得謂得,未證言證,犯大妄語。成愛見魔(楞嚴經語)。所以稱他為「魔子」。

何謂「愛見魔」?

溫陵曰:「貪其供養,求己尊勝,名愛魔。妄起邪見,謂己齊聖,名見魔。」(楞嚴要解)

自古高僧,或古佛再來,或菩薩示現,然皆常以凡夫自居,斷無說「我是佛、是菩薩」者。

楞嚴經云:「我滅度後,敕諸菩薩,及阿羅漢,應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種種形,度諸輪轉:終不自言我真菩薩、真阿羅漢;洩佛密因,輕言未學。唯除命終,陰有遺付」。

所引楞嚴經文,見卷六、四種清淨明誨,大妄語段。

妙心疏云:「佛敕菩薩、羅漢,應生世間,作種種形,渾跡一切世間,用心不在謀利,而在稱讚佛乘,熏習善種,令彼身心入三摩地,無須自說是菩薩、是羅漢也。是故菩薩住世,終不自言是菩薩,洩漏佛之密因也。事形未張前,曰密因。預先言之,曰洩漏。」

「輕言未學」之「未」,或作「末」。此須連上句讀之,其義列明,茲錄諸疏注釋,以資參考:

(一)、泄佛密因,輕言未學」:

纂註云:「佛密因者,即菩薩羅漢所行密行也。若以密行輕告「未」學,即泄佛密因」。

寶鏡云:「終不自言我是菩薩、羅漢,漏泄佛旨祕密之因,輕自妄言於『未』學也」。

(二)、「泄佛密因,輕言末學」:

指掌云:「若自言真是菩薩、真阿羅漢者,必當泄露佛所密敕因由,以輕言與『末』世學者」。

圓瑛法師講義云:「輕言末學者:輕易泄言於晚學之人也」

海仁法師講記云:「始終不肯自言:我是真菩薩,或真阿羅漢,以泄漏佛之祕密;反而輕言自己屬於晚輩末學」。

楞嚴註疏,七十餘種,怎能一一?且引此五,可見一斑。筆者認為:「反而輕言自己屬於晚輩末學」之說最優。

「唯除命終,陰有遺付」:

講記云:「(此)二句,顯諸聖應世,住則不泄,泄則不住。故除臨終捨報,暗中遺言付囑外,絕不自認菩薩再來,或佛應世」。

妙心云:「陰有遺付者:此亦為道之計,為無知之人,不識聖賢之言行可貴,以臨終暗暗表示,令人感覺,其人雖逝,追想其所言所行,必生尊重,為世之軌範。菩薩住世,雖至臨終,祇略露其鋒,猶不明言」。

如下文所引智者大師,是謂「略露其鋒」。

智者大師,實是釋迦化身,至臨終時,有問所證位次者,答曰:「我不領眾,必淨六根;損己利人,但登五品」,是仍以凡夫自居也。

智者大師別傳:『……智朗請云:「伏願慈留,賜釋餘疑,不審何位?.沒此何生?誰可宗仰?」

報曰:「汝等懶種善根,問他功德,如盲問乳,蹶者訪路,告實何益?……吾不領眾,必淨六根;為他損己,只是五品位耳。」……』(卍續一三四)

五品者,即圓教觀行位。所悟與佛同儔,圓伏五住煩惱,而見惑尚未能斷。

天台宗:化法四教:藏、通、別、圓。圓教六即:一、理即,二、名字即。三、觀行即…教觀綱宗云:「觀行即佛者,五品外凡位也」,是謂「圓教觀行位」。五品者:一、隨喜,二、讀誦,三、講說,四、兼行六度,五、正行六度。

五住:即三惑,一、見一切住地(見惑);思或分三:二、欲愛住地,三、色愛住地,四、無色愛住地…即三界思惑;塵沙、無明合為一,即:五、無明住地。

六根清淨,是相似即佛,圓教十信、內凡位也。詳見教觀綱宗。

智者臨終尚不顯本,意欲後學勵志精修,不致得少為足及以凡濫聖耳。

顯本:法華經明本跡二門,壽量品云:「我實成佛已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是謂顯本。此番成佛度生,是從本垂述。智者大師示居五品,未顯其本,故云「尚不顯本」。

今此魔徒,妄充得道者,乃壞亂佛法,疑誤眾生之大妄語人。

此大妄語之罪,甚於五逆十惡百千萬倍,其師、其徒,當永墮阿鼻地獄,經佛剎微塵數劫,常受極苦,末由出離,

何苦為一時之虛名浮利,膺長劫之慘罰酷刑?

名利惑人,一至於此!

蕅益大師曰:「倘名關未破,利鎖未開,藉言弘法利生,止是眼前活計。一點偷心,萬劫纏繞。……」(寒笳集)

敬錄 讀印光大師文鈔記(中) 會性法師敬記

http://book.bfnn.org/books2/1816.htm#a23

2011年2月6日 星期日

凡人改過遷善,並修淨業,惟貴真誠,最忌虛假..

讀印光大師文鈔記(中) 會性法師敬記


欲學佛祖,先須取法聖賢。

倘躬行有玷,倫常乖舛,尚為名教罪人,何能為佛弟子?

佛教雖出世法,然、遇君言仁、遇臣言忠,遇父言慈,遇子言孝;由淺而入深,下學而上達。熟讀安士全書,可以知其梗概矣。

太虛大師云:「學佛先從做人起」。又云:「人成即佛成」。

凡人改過遷善,並修淨業,惟貴真誠,最忌虛假。

不可外揚行善修行之名,內存不忠不恕之心。蘧伯玉,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如此方可希聖希賢、學佛學祖,為名教之功臣,作如來之真子,固不在窮達緇素上論也。


敬錄 讀印光大師文鈔記(中) 會性法師敬記

http://book.bfnn.org/books2/1816.htm#a22

子有四因者:一者、報恩,二者、報怨,三者、償債,四者、討債...逆來順受,方為樂天:不怨不尤,始可立命

讀印光大師文鈔記(中) 會性法師敬記


泰順林介生居士書二(節錄)

如來說經,報通三世;凡人生子,略有四因

報通三世者:第一、現報,謂:現在作善作惡,現生獲福獲殃;如世子習舉業,現身得功名。此凡眼能見者。

第二、生報,謂:今生作善作惡,來生享福受罪;如祖父重斯文,子孫方發達。此則凡眼所不能見,天眼猶能見之。(今生來生,皆約本人說。然、隔世之事,難以喻顯,權約祖父子孫,欲人易了。不可以詞害義,至禱。)

第三、後報,謂:今生作善作惡,至第三生,或四五六七生,或十百千萬生,或一十百千萬劫,或至無量無邊恆河沙劫,方受善惡之報。如商、周之王業,實肇基於稷、契弼舜佐禹之時。

商的始祖叫做契,幫助禹治水有功,封於商。

周的始祖是后稷,堯時舉做農師,舜時,號稱他做「后稷」,教人民播種百穀。

若三四生等,天眼猶能見之。若百千萬劫,天眼則不能見;聲聞道眼,猶能見之:若無量無邊恆河沙劫,惟如來五眼圓明者能見;尚非聲聞道眼之境,況天眼肉眼哉!

如佛世一人求出家,舍利弗觀此人百千劫來,並無善根,不肯度彼,佛乃度之,謂此人於久遠劫前,以採薪時,為虎所逼,一稱「南無佛」,以此善根,今得出家證阿羅漢。出大莊嚴論經。是謂:唯佛能知,非聲聞道眼之境。

知此三報之義,則作善降祥,不善降殃,聖言原自無爽:富貴、貧賤、壽夭、窮通,天命未曾有偏。境緣之來,若鏡現像,智者但修鏡外之容,愚人徒憎鏡內之影。逆來順受,方為樂天:不怨不尤,始可立命

樂天知命:謂順應天命而自樂也。另、繫辭上、樂天知命,故不憂。疏:樂天施化,是歡樂於天;識物始終,是自知性命;任自然之理,故不憂也。

子有四因者:一者、報恩,二者、報怨,三者、償債,四者、討債。

報恩者:謂父母於子,宿世有恩,為報恩故,來為其子。則服勞奉養,生事死葬。必使生則親歡,祭則鬼享。乃至致君澤民,名垂青史,令天下後世,敬其人而并敬其親。若:曾魯公、陳忠肅、王龜齡、史大成(曾、陳、王三公,皆宋名臣:史公,清初狀元。四公皆信佛,唯忠肅悟入甚深。以前世皆為高僧,故雖處富貴,猶能不昧本因耳。);今世之孝子賢孫,皆此類也。

曾魯公,前已說過,見一七四頁。

陳忠肅:姓陳名瓘,字瑩中。南劍州沙縣人。宋徽宗時,為司諫。初、習華嚴,次依明智法師,聞天台宗旨,深有契入。後專修念佛三昧,作天台十疑論後序,闡揚淨土法門。宋徽宗宣和六年卒,年六十五。高宗賜謚曰「忠肅」。(宋史三四五、淨土聖賢錄七)

王龜齡、史大成:待查。

報怨者:謂父母宿世於子有負恩處,為報怨故,來為其子。小則忤逆親心,大則禍延親身:生無甘旨之養,死貽九泉之辱。又、其甚者:身居權要,謀為不軌,滅門戮族,掘墳夷墓;使天下後世,唾罵其人并及其親。若:王莽、曹操、董卓、秦檜等、是也。

王、曹、董、秦之史實,人人耳熟能詳,無須多費筆墨。

償債者:子宿世負親資財,為償債故,來為其子。若所負者多,則可以終親之身;若所負者少,故不免半途而去;如:學甫成名而喪命,商纔得利而殞身。

討債者:謂親宿世負子資財,為討債故,來為其子。小債則徒費束脩聘金延師娶妻,及種種教誨,欲望成立,而大限既到,忽爾喪亡。大債則不止如此,必致廢業蕩產、家敗人亡而後已。

陳海量居士著「可許則許」云:

『喪子未必是凶(一)華嚴五祖紀:唐杜順和尚。嘗分衛應供,齋主抱兒乞消災延壽之記。和尚熟視曰:此汝怨家也,當與之懺悔。齋畢,令抱至河邊,和尚拋兒入水。夫婦拊膺號叫。和尚曰:汝兒猶在。即以手指之。其兒化為六尺丈夫。立於波間,瞋責之曰:汝前生取我金帛,殺我推溺水中。不因菩薩與我解怨,誓不相赦。夫婦默然信服。

(二)梁敬叔筆記:姚伯昂先生曰:世謂人世妻子,有還帳者,有索帳者。余因憶前有妹五歲,痘危,呻吟甚哀,數日夜不絕聲。張太夫人謂其何不早去,乃大言曰:尚負八十文,未曾償清。我即去耶!先贈光祿公遣余告之曰:必以此錢為之棺殮,再加千文為焚楮鏹。是宜速去,何茹苦乃爾!余告之,是夕即死。然則還帳索帳之說不爽也。

(三)梁敬叔先生曰:常州甘學究者,以課蒙館為生。有子纔二歲,其妻忽死,乃攜其子於館舍中哺之。至四五歲,即教以識字讀書。年十五六,四書五經俱熟,亦可以為蒙師矣。每年父子館穀合四五十金,稍有蓄積,乃為子聯姻。正欲行聘,忽大病垂死,大呼其父之名。父駭然曰:我在此,汝欲何為?病者曰:汝前生與我合夥,負我二百餘金。某事除若干,某事除若干。今尚應找五千三百文:急急還我,我即去矣。言訖而絕。此其世俗所謂討債也。大凡夭折之子,無不是因討債而來;特如此之分明說出者,十不一二。而為父母者,反為悲傷不已,亦可嗤矣!

(四)紀曉嵐筆記:朱元亭一子病瘵,綿惙時,呻吟自語曰:是尚欠我十九金。俄醫者投以人參,煎成未飲而逝;其價恰得十九金。此近日事也。

(五)天台袁相欽君,余遠戚也。嘗夢酒罈中現一人,指相欽而言曰:三百千!三百千!遂醒。適其妻舉一子。相欽固未有子,甚珍之。兒四歲病篤,忽呼曰:拏算盤來算帳!拏算盤來算帳!相欽陡憶前夢,乃責之曰:討債鬼!你到我家四歲,為你費用已不止三百千矣!其子應聲而亡。

不獨子女為然,即夫妻亦莫不如是。總之,眷屬聚會,無非恩仇報復。若能互相感化,同念彌陀,同歸淨土,恩仇眷屬化為菩提眷屬,則大妙矣。』


敬錄 讀印光大師文鈔記(中) 會性法師敬記

http://book.bfnn.org/books2/1816.htm#a21

人生世間,千思萬算...養身口、遺子孫...

讀印光大師文鈔記(中) 會性法師敬記


人生世間,千思萬算,種種作為,究到極處,不過為養身口、遺子孫而已。

然、身則粗布亦可遮體,何必稜羅綢緞?

口則菜羹儘可過飯,何必魚肉海味?

子孫、則或讀書,或耕田,或為商賈,自可養身,何必富有百萬?

且古今為子孫謀萬世之富貴者,莫過秦始皇:吞并六國,焚書坑儒,收天下兵器以鑄大鐘,無非欲愚弱其民,不能起事。

秦始皇:姓嬴,名政。莊襄王之子。西紀前二四六年登位,時年十三歲。十七年滅韓,十九年滅趙,廿二年滅魏,廿四年滅楚,廿五年滅燕,廿六年滅齊,全國統一於奏,定皇帝稱號。收天下兵器,銷以為鐘、鑢、金人,置宮庭中。卅四年,燒詩書百家語。三十七年(西紀前二一0年)七月,東巡至沙邱而崩,時年五十歲。

誰知陳涉一起,群雄并作。一統之後,不上十二三年,便致身死國滅,子孫盡遭屠戮,直同斬草除根,靡有子遺!是欲令子孫安樂者,反使其速得死亡也。

西紀前二0九年,秦二世胡亥元年,陽城人陳勝(姓陳名勝,字涉)、陽夏人吳廣起兵,劉邦、項梁等應之。故云「群雄并作」。

始皇於二十六年統一全國,三十七年死於沙邱,前後不過十二年。胡亥三年,趙高弒之,而立子嬰。次年,項羽入關,殺子嬰,掘始皇冢。

漢獻帝時,曹操為丞相,專其威權,凡所作為,無非弱君勢,重己權,欲令自身一死,子便為帝。及至已死,曹丕便纂;而且尸猶未殮,丕即移其嬪妾,納於己宮。死後永墮惡道。歷千四百餘年,至清乾隆間,蘇州有人殺褚,出其肺肝,上有「曹操」二字,鄰有一人見之,生大恐怖,隨即出家,法名「佛安」,一心念佛,遂得往生西方。事載淨土聖賢錢。

淨土聖賢錄卷六:「佛安,字誓願,蘇州人。年三十餘,鄰家殺豬,出其腑,有文,曰「曹操」。

翟然發心,投上津橋天竺庵為僧……以念佛為課……乾隆四十一年(西紀一七七六)二月,有疾,遣徒往獅林寺請僧禮淨土懺三日,演瑜伽燄口一壇。期滿,明日,設齋筵,召客為別,稱佛名,其徒和之。香三灶。日午,曰:「行矣」。端坐而逝。」

夫曹操費盡心機,為子孫謀,雖作皇帝,止得四十五年,國便滅亡。而且日與西蜀、東吳互相爭伐,何曾有一日安樂也?

曹丕於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庚子(西紀二二0)十月篡位,至陳留王曹奐(操之孫。在位六年)咸熙二年乙酉(西紀二六五)十二月,司馬炎依樣畫葫蘆,曹魏亡。計四十五年。


敬錄 讀印光大師文鈔記(中) 會性法師敬記

http://book.bfnn.org/books2/1816.htm#a20

不怨天不尤人...

讀印光大師文鈔記(中) 會性法師敬記


與衛錦洲居士書(因鄰火延燒,物、屋一空,其妻驚駭病故,遂心神迷悶,如醉、如狂)

世間不如意事常八九,難免遭遇逆境。熟讀此篇,心地釋然。

法華經云:「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其可怖畏!」

見法華經卷二、譬喻品第三、偈頌中。

天之所以成就人者,有苦、有樂,有逆、有順,有禍、有福,本無一定,唯在當人具通方眼,善體天心,則無苦非樂,無逆非順,無禍非福矣。是以君子樂天知命,上不怨天,下不尤人,隨遇而安,無往而不自在逍遙也。

樂天知命:謂順應天命而自樂也。易、繫辭上:樂天知命,故不憂。疏:順天施化,是歡樂於天;識物始終,是自知性命;任自然之理,故不憂也。(中文大辭典)

不怨天不尤人:謂不懷恨於天,不責怪於人也。論語、憲問:子曰:不怨天,不尤人。注:君子不用於世,而不怨天;人不知己,亦不尤人。

所以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者、現在也。行者、優游自得之意。富則周濟貧窮,貴則致君澤民。盡其富貴之分,是之謂「素富貴行乎富貴」也。)

素貧賤行乎貧賤,(若家無餘財,身未出仕,則守乎貧賤之節,不敢妄為。)

素夷狄行乎夷狄,(若盡忠被讒,貶之遠方,如雲、貴、兩廣、黑龍江等,則心平氣和,不怨君上,不恨讒人,若自己就是彼地之人一樣。)

素患難行乎患難。(或者不但遠貶,且加之以刑,輕則楚打監牢,重則斬首分尸,或至滅門,仍然不怨君上、不恨奸黨,若自己應該如此一樣。人與之患難,尚然如是,何況天降之患難,豈有怨恨者乎?如是之人,則人愛之,天護之,或在此生,或在後世,或在子孫,決定有無窮之福報,以酬其德矣。)

此「素富貴」等四句,出「中庸」。茲錄原文如下: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

中庸新解,釋曰:

「素、是「現在」的意思。君子做人,在怎樣的地位,就怎樣法,不希望做地位以外的事。

在富貴的地位,就照富貴的地位去做人;

在貧賤的地位,就照貧賤的地位去做人:

就是在夷狹的地位,也就照夷狹的地位去做人;

在患難的地位,也照患難的地位去做人。

君子不論在什麼地位,都是隨遇而安,悠然自得,不作非分之望,所以能『無入而不自得焉』。

敬錄 讀印光大師文鈔記(中) 會性法師敬記

http://book.bfnn.org/books2/1816.htm#a20

淨土法門,是「當生成就之佛法」

讀印光大師文鈔記(中) 會性法師敬記


如來所說了生死法,無量無邊;

唯淨土一法,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

若欲即生了辦,捨此末由。

淨土法門,是「當生成就之佛法」,急須進修,切勿錯過。親到寶山空回手,一失人身萬劫難!

所謂淨土者:即生信、發願、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也。

果能信願真切,一心念佛,至臨命終時,決定蒙佛接引往生彼國。既得往生,則俯謝凡質,高預聖流,見佛聞法,證無生忍;神通、智慧,不可思議。然後乘本願輪,迴入娑婆,種種方便,度脫眾生;

如觀世音菩薩,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普令一切眾生,同出生死,同成佛道,方可圓證自己本具之妙真如心:方可究竟契合菩薩四宏誓願,與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及普賢菩薩十大願王也已。

普賢行願偈曰:「我既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願,一切圓滿盡無餘,利樂一切眾生界」。

敬錄 讀印光大師文鈔記(中) 會性法師敬記

http://book.bfnn.org/books2/1816.htm#a18

佛度有緣人,無緣不能度。不求生者,如能強度,則世間眾生早已度盡矣

讀印光大師文鈔記(中) 會性法師敬記

娑婆世界,一切眾生,於逆順境,起貪瞋癡,造殺盜淫,穢污本有妙覺明心,乃無底之廁坑。既造惡業,必受惡報,久經長劫,輪迴六道,乃不赦之牢獄。

阿彌陀佛,於往劫中,發四十八願,度脫眾生,有一願云:「若有眾生,聞我名號,求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阿彌陀佛,誓願度生,若眾生不求接引,佛亦無可奈何!

倘志心稱名,誓求出離娑婆者,無一不蒙垂慈攝受也。

阿彌陀佛有大勢力,能拔娑婆無底廁坑、不赦牢獄之人,直下出離其中,悉皆安置於極樂本有家鄉,令其入佛境界,同佛受用也。

明淨穢而令生欣厭,求生西方之願,才能真切,故以廁坑、 牢獄譬此土,必須急求出離。

「有一願」,即第十八願

文云: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佛度有緣人,無緣不能度。

不求生者,如能強度,則世間眾生早已度盡矣

故云:「眾生不求接引,佛亦無可奈何」!

「安置於極樂本有家鄉」:

古人有偈云:

「引開大路透西方,西方本是我家鄉,家鄉望子回心轉,轉見初生一老娘」。

以「老娘」喻接引導師。

又有偈云:

「西方步步踏蓮華,指路開門謝釋迦,三復叮嚀無別囑,一心念佛早歸家」。

皆以西方極樂為本有家鄉,至為親切,我等皆是「窮子」,人已捨「父」逃逝矣!

敬錄 讀印光大師文鈔記(中) 會性法師敬記

http://book.bfnn.org/books2/1816.htm#a17

蕅益大師曰:「淨土法門,三根普攝,絕待圓融,不可思議 ,圓收圓超一切法門,甚深難信;非第一智慧,不能直下無疑。」

讀印光大師文鈔記(中) 會性法師敬記

餘法門,小法則大根不須修,大法則小根不能修。

唯茲淨土一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

上之則觀音、勢至、文殊、普賢,不能超出其外;

下之則五逆、十惡、阿鼻種性,亦可預入其中

使如來不開此法,則末世眾生,欲即生了生脫死,便絕無企望矣!

經云:末世億億人修行,罕一成道;惟依念佛,可得度脫。可知、末世眾生,若無念佛法門,焉能出苦!

然此法門如是廣大,而其修法又極簡易,由此之故,

非宿有淨土善根者,便難諦信無疑。

今時有不信此念佛法門者,就是沒有淨土善根的人。

不但凡夫不信,二乘猶多疑之:不但二乘不信,權位菩薩猶或疑之;

唯大乘深位菩薩,方能徹底了當,諦信無疑

蕅益大師曰:「淨土法門,三根普攝,絕待圓融,不可思議 ,圓收圓超一切法門,甚深難信;非第一智慧,不能直下無疑。」(彌陀要解)

能於此法深生信心,雖是具縛凡夫,其種性已超二乘之上。

喻如太子墮地,貴壓群臣:雖其才德未立,而仗王力故,感如此報。

修淨土人,亦復如是。

由以信願持佛名號,即能以凡夫心,投佛覺海,故得潛通佛智,暗合道妙也。

「太子墮地,貴壓群臣」,謂剛出生的太子,其尊貴已超過群臣。

敬錄 讀印光大師文鈔記(中) 會性法師敬記

http://book.bfnn.org/books2/1816.htm#a17

若能念佛十聲,或止數聲,或止一聲,亦得蒙佛慈力,接引往生...

讀印光大師文鈔記(中) 會性法師敬記


末世之中,人根陋劣,知識鮮少,悟者尚難其人,何況實證

今之習禪者,多在宗門語錄、公案上打轉:而又缺乏古時禪林之大冶洪爐可資鍛鍊,所以成就者希。

如來知諸眾生、唯仗自力了脫之

故於一切法門之外,特開念佛求生淨土一門;

但能信願真切,即五逆十惡極重罪人,臨命終時,地獄相現,有善知識教以念佛,若能念佛十聲,或止數聲,或止一聲,亦得蒙佛慈力,接引往生。況彼修行世善,不作諸惡者乎?

觀經云:「下品下生者:或有眾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如此愚人,應墮惡道,經歷多劫,受苦無窮。如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種種安慰,為說妙法,教令念佛。此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者,應稱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命終之時,見金蓮華猶如日輪,住其人前。於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敬錄 讀印光大師文鈔記(中) 會性法師敬記

http://book.bfnn.org/books2/1816.htm#a17

2011年2月3日 星期四

欲得佛法實益,須向恭敬中求...

讀印光大師文鈔記(上) 會性法師敬記


吾常謂:欲得佛法實益,須向恭敬中求.;

有一分恭敬,則滅一分罪業,增一分福慧

有十分恭敬,則滅十分罪業,增十分福慧。

若全無恭敬,雖種遠因,其褻慢之罪,有不堪設想者。

凡見一切信心人,皆須以此意告之。

此係從初心至究竟之決定實義,

若當作腐僧迂談,便為自暴自棄,豈特孤負印光,實為孤負自己也已!

祖師慈悲,一再提示學佛必須恭敬,我等如仍春風馬耳,孤負自己甚矣!

敬錄 讀印光大師文鈔記(上) 會性法師敬記

http://book.bfnn.org/books2/1815.htm#a16

念佛.十念記數.

讀印光大師文鈔記(上) 會性法師敬記


所謂十念記數者:當念佛時,從一句至十句,須念得分明,仍須記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須從一句至十句念:

不可二十三十;隨念隨記。不可掐珠,唯憑心記。

若十句直記為難,或分為兩氣,則從一至五,從六至十。若又費力,當從一至三,從四至六,從七至十,作三氣念。念得清楚,記得清楚,聽得清楚,妄念無處著腳;一心不亂,久當自得耳。

案照此法,發恆常心,努力用功,不達目的,決不懈退。此是祖師經驗之談,宜深信而力行之。

須知:此之十念,與晨朝十念,攝妄則同,用功大異:

晨朝十念,儘一口氣為一念,不論佛數多少。此以一句佛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則可,若二十三十,則傷氣成病。此則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從一至十,從一至十,縱日念數萬,皆如是記。不但去妄,最能養神。隨伕隨慢,了無滯礙;從朝至暮,無不相宜。較彼掐珠記數者,利益天殊!彼則身勞而神動,此則身逸而心安。但作事時,或難記數,則懇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復攝心記數。則憧憧往來者,朋從於專注一境之佛號中矣。

大勢至謂:「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利根則不須論:若吾輩之鈍根,捨此十念記數之法,欲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大難,大難!

時人往往以為念佛容易;實則、一句佛號,人人會念,容易也:若要把一句佛號念好,念到一心不亂,則不容易。所謂:「三歲孩兒也會念,八十老翁未必念得好(謂得一心)」。

又、須知此攝心念佛之法,乃即淺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議法。

當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見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茲中喪,不能究竟親獲實益,為可哀也!

蕅祖曰:「大藏教中,匪夷所思事理甚多;雖不即解,亦應仰信,不可輒生誹謗也。寄語來哲,特宜慎此。」(地持菩薩戒本箋要、釋第二十七、不信深法戒。)

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時:

若靜坐養神,由手動故,神不能安,久則受病。此十念記數,行住坐臥皆無不宜。臥時只宜默念,不可出聲;若出聲,一則不恭,二則傷氣。切記,切記!

如果要有念珠才會念佛的人,必須學習不用念珠念佛,即以十念記數法行之。因為、人至臨命終時,手不會拿念珠。

居士以年將半百,身繫樊籠,素未參尋知識;倘欲即生了脫,但當專主淨土一門。金剛、法華,且先置之度外。待淨土大通、一心已得後,再行研究,不晚也。若此刻便即從事,恐智力不給,得彼失此,一法末精,二利咸失耳。

萬事莫於生死急,生死大事,如先辦之,急務也。其餘一切不妨從緩。

敬錄 讀印光大師文鈔記(上) 會性法師敬記

http://book.bfnn.org/books2/1815.htm#a16

無論出聲、默念,皆須念從心起

讀印光大師文鈔記(上) 會性法師敬記


至於念佛,心難歸一,當攝心切念,自能歸一。

攝心之法,莫先於至誠懇切。心不至誠,欲攝莫由。既至誠已,猶未純一,當攝耳諦聽。無論出聲、默念,皆須念從起,聲從口出,音從其入(默念雖不動口,然意地之中,亦仍有口念之相。)。

心口念得漬漬楚楚,耳根聽得清清楚楚。如是攝心,妄念自息矣。

抑或猶湧妄波,即用十念記數,則全心力量,施於一聲佛號,雖欲起妄,力不暇及。此攝心念佛之究竟妙法。

往昔宏淨土者,尚未談及,以人根尚利,不須如此,便能歸一故耳。

印光以心難制伏,方識此法之妙。蓋屢試屢驗,非率爾臆說。願與天下後世鈍根者共之,令萬修萬人去耳。

敬錄 讀印光大師文鈔記(上) 會性法師敬記

http://book.bfnn.org/books2/1815.htm#a16

念佛法門,唯以信、願、行、三法為其宗要

讀印光大師文鈔記(上) 會性法師敬記


若論念佛法門,唯以信、願、行、三法為其宗要。

三法具足,決定往生。

若無真信切願,縱有真行,亦不能生。況悠悠泛泛者哉!

蕅益所謂: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乃三世不易之常談,三根普被之妙道也。宜通身靠倒,庶親證實益耳。

蕅益大師語,見彌陀要解。正宗分三科畢,續云:「信願持名,一經要旨。信願為慧行,持名為行行。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故慧行為前導,行行為正修,如目足並運也。」

信願行三,十要中皆悉詳示;而第一要,彌陀要解,五重玄義中,第三明宗,發揮三法,最為精詳。其後、節節段段,皆有指示;宜細參閱,此不備書。

茲略引之:

此經以以信、願、持名、為修行之宗要。非信不足啟願,非願不足導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滿所願而證所信。經中:先陳依正以生信,次勸發願以導行,次示持名以徑登不退。信則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願則厭離娑婆,欣求極樂;行則執持名號,一心不亂。……

唯持名一法,收機最廣,下手最易

故釋迦慈尊,無問自說,特向大智舍利弗拈出。可謂:方便中、第一方便,了義中、無上了義,圓頓中、最極圓頓!故云:「清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也。(以上明宗)

釋「應當發願」云:「若信願堅固,臨終十念、一念,亦決得生;若無信願,縱將名號持至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銅牆鐵壁相似,亦無得生之理。修淨業者,不可不知也」。

釋聞名執持云:「聞而信,信而願,乃肯執持;不信不願,與不聞等;雖為遠因,不名聞慧。執持、則念念憶佛名號,故是思慧。」

釋流通分云:「信願持名一法,圓收圓超一切法門。豎與一切法門渾同,橫與一切法門迥異。既無問自說,誰堪倡募流通?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此經唯佛境界,唯佛佛可與流通耳。……初、勸信流通,二、勸願流通,三、勸行流通。」

釋已今當願云:「已願已生,今願今生,當願當生,正顯依信所發之願無虛也。非信、不能發願,非願、信亦不生,故云:若有信者,應當發願。又、願者,信之券,行之樞,尤為要務。舉願、則信行在其中,所以殷勤三勸也。」

釋五濁云:「復次、祇此信願,莊嚴一聲阿彌陀佛,轉劫濁為清淨海會,轉見濁為無量光,轉煩惱濁為常寂光,轉眾生濁為蓮花化生,轉命濁為無量壽。故一聲阿彌陀佛,即釋迦本師、於五濁惡世所得之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覺全體,授與濁惡眾生。乃諸佛所行境界,唯佛與佛能究盡,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

釋難信之法云:「信願持名一行,不涉施為,圓轉五濁,唯信乃入;非曰議所行境界。設非本師來入惡世示得菩提,以大智大悲,見此、行此、說此,眾生何由稟此也哉!」

敬錄 讀印光大師文鈔記(上) 會性法師敬記

http://book.bfnn.org/books2/1815.htm#a16

暗室雖無人見,而天地鬼神咸知

讀印光大師文鈔記(上) 會性法師敬記


暗室雖無人見,而天地鬼神咸知。念始萌乎隱微,罪福判若天淵。

「暗室虧心,神目如電;人間私語,天聞若雷。」「楊震四知」。

感應篇:「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又曰:「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或心起於惡,惡雖未為,而凶神已隨之」。

若能如是修者,將見舉動皆善,惡無從生矣。

是謂「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此實正心誠意之宏規;切勿請釋氏瑣屑,不若儒者之簡捷也。

正心誠意:大學:「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如至而后意識,意識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敬錄 讀印光大師文鈔記(上) 會性法師敬記

http://book.bfnn.org/books2/1815.htm#a16

念佛休嫌妄想多,試觀妄想起於何...念佛心不清,不必憂,字字句句當心念.字字分明念...

讀印光大師文鈔記(上) 會性法師敬記

若夫妄念滿腔,憧憧往來,朋從爾思;由未真提正念故也。倘正念真切,則朋從於專注一境之正念矣。

所謂:調御得法,即寇賊皆為赤子:調御失道,雖手足亦作怨家。

在凡夫地,誰無妄念?

若念佛時,妄念紛起,古德所示對治之方,略錄數則,以資學習:

蓮池大師遺稿:「問:此心放逸來久,雖以念佛攝持,暫得還失,如何保任?答:久反之地,非一戰所可收功;惟在堅勇不退,直待心地開明,自然一得永得。」又曰:「久亂之心,一時難定:念佛心不清,不必憂,只要工夫深耳。字字句句當心念。」

所謂「字字句句當心念」,只依下文「十念記數法」行之,自能息妄。

念佛百問:「如何得除去雜念?(答):不消除得;但自抖擻精神,以此一念,全提在佛上,雜念即無。」

省庵大師曰:「念佛休嫌妄想多,試觀妄想起於何,無心收攝固成病,著意遣除亦是魔。救火抱薪添烈焰,開隄引水作長河。直須字字分明念,念極情忘有甚麼?」

敬錄 讀印光大師文鈔記(上) 會性法師敬記

http://book.bfnn.org/books2/1815.htm#a16

能信得及,許汝西方有分...

讀印光大師文鈔記(上) 會性法師敬記


專求往生,晨朝十念外,凡行住坐臥、語默動靜、著衣吃飯、屙屎放尿,一切時、一切處,皆當以六宇洪名,置之心口之間。

但於如法時處,聲默隨宜;若大小便、睡眠,則只許默念,切勿出聲;默則功德齊等,聲則不恭;睡則又加傷氣,不可不知

這類文字,鈔中多有,讀者或致厭繁,似不必再抄了。惟筆者覺得「一番提起一番新」,真是百讀不厭;以多讀此類文字,尤感 印祖之徹底悲心也!

須知:

西方極樂世界,其說凡夫不能到,即小乘聖人亦不能到,以彼係大乘不思議境界故也

小聖回心向大即能到。

凡夫若無信願感佛,縱修其餘一切勝行,并持名勝行,亦不能往生。

是以信願最為要緊。

蕅益云:「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

乃千佛出世不易之鐵案也!

能信得及,許汝西方有分


敬錄 讀印光大師文鈔記(上) 會性法師敬記

http://book.bfnn.org/books2/1815.htm#a15

今生尚無正見,況來生乎!...「萬修萬人去」真信切願、持佛名號(此是正行),及修行眾善,回向往生(此是助行),無一不得生者

讀印光大師文鈔記(上) 會性法師敬記


復高邵麟居士書三


世之修持求了生死者、多矣;然每每以已愚見,測度如來不思議大法,遂致北轅適越,不能了脫。

今生尚無正見,況來生乎!萬一復得人身,而被今生所修之癡福所迷,安望其更加精進以求出離也耶?

徹底道破一般修行者的病根!

佛說一切大小權實法門,皆須仗己功力,斷惑證真,方出生死。

若惑業有一絲毫,生死決定難出:是以從生至生,從劫至劫,展轉修持;或有力量充足,直進不退,即能了脫者。多皆旋覺忽迷,暫進久退,經塵點劫,不能出離;所以爾我今日尚為凡夫,皆坐不知如來普被三根、至極圓頓之淨土法門故也。

縱然知有淨土法門,如果信不真、願不切、行不力,也是不能當生解脫。世有幾人能像印光祖師勇猛精進,當生成就?然而、「彼既丈夫我亦爾,不應自欺而退屈」,我們得趕快努力修學。「有志者,事竟成」。

佛愍眾生無力斷惑,難了生死,故特開一仗佛慈力、帶業往生之橫超法門:無論斷惑與否,若具真信切願、持佛名號(此是正行),及修行眾善,回向往生(此是助行),無一不得生者。

即五逆十惡之人,臨終地獄相現,若心識不迷,聞善知識教以念佛求生西方,若念十聲,或止一聲,當下命終,亦得往生(此在十六觀經下品下生章,係金口誠言)。

既往生已,即已高預海會,永出輪迴,漸次進修,以圓佛果。

若此逆惡罪人,不聞此不思議法,經塵點劫,難出地獄;餓鬼畜生尚難得,況欲得人身而修行了生死耶?

觀無量壽經下品下生章:五逆十惡的大罪人,只要臨終之時心識不迷,遇善知識教以念佛,決定得生。這是世尊金口所說理應深信。但難在「心識不迷﹂耳!別說造五逆十惡的重罪, 就是普通常人,到臨終時,多是糊裡糊塗,心迷識亂,縱有善知識致之,亦未必能念,況善知識難遇乎!

當須發決定心,臨終定欲往生西方。且莫說碌碌庸人之身不願更受,即為人天王身,及出家為僧,一聞千悟,得大總持,大宏法化,普利眾生之高僧身,亦視之若毒荼罪藪,決定不生一念欲受之心。

如是決定,則己之信願行,方能感佛;佛之誓願,方能攝受。感應道交,蒙佛接引,直登九品,永出輪迴矣!

有這麼堅定的志向,決定「萬修萬人去」。

敬錄 讀印光大師文鈔記(上) 會性法師敬記

http://book.bfnn.org/books2/1815.htm#a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