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須知佛法,法門無量,
若欲以通身業力之凡夫,
現生即得了生脫死,
離此信願念佛,求生一法,佛也說不出來第二個法門了。
其餘一切法門皆須修到業盡情空,方有了生死分。倘有絲毫未盡,則生死依舊不了。
若論業盡情空,現今恐舉世難得其一二。
若以信願念佛求生,則萬不漏一。
倘外現修持之相,內無真實之心,則是假善人。
假善人,何能得真利益乎?(復許熙唐居士書)
敬錄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http://book.bfnn.org/books/0543.htm#a08
深信切願 老實念佛※歡迎翻印、轉載流通※ 本站大部分資料,下載于※般若文海繁體站※報佛恩網※http://www.bfnn.org/CBETA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http://www.cbeta.org/index.htm ※免責聲明~望先進大德如有侵犯到著作權,不吝賜知。末學定盡快移除。感恩 南無阿彌陀佛
淡飯粗衣未足羞 心田失種卻堪愁 趁早在生修淨土 莫教臨死怨閻羅
手把楊枝臨水坐 靜思往事似前身 鏡花水月皆幻相 知君有日悟歸程
2010年7月6日 星期二
(復高鶴年居士書)臨深淵而戰兢,履危岩而驚怖者,不啻日劫相倍矣。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近世以來,多有賴佛偷生者,禪教律淨,一無事事,
唯奔南往北,販買零碎東西,以求微利而恣所欲。
雖至名山聖道場地,絕無一念慚愧景仰之心。
居士即俗修真,隨緣進道,
執持一句彌陀,當作本命之辰。
抱著慚愧二字,以為入聖階梯。
縱欲廣遊,宜以神不須以身。
彌陀三經,華嚴一部,當作遊訪路程。宴坐七寶池中,遍遊華藏世界。
神愈遊而身愈健,念愈普而心愈一。
其寂也一念不可得,其照也萬德本具足。
寂照圓融,真俗不二,十世古今,現於當念。
無邊剎海,攝歸自心。
校彼披星戴月,冒雨沖風,
臨深淵而戰兢,履危岩而驚怖者,不啻日劫相倍矣。(復高鶴年居士書)
敬錄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http://book.bfnn.org/books/0543.htm#a08
近世以來,多有賴佛偷生者,禪教律淨,一無事事,
唯奔南往北,販買零碎東西,以求微利而恣所欲。
雖至名山聖道場地,絕無一念慚愧景仰之心。
居士即俗修真,隨緣進道,
執持一句彌陀,當作本命之辰。
抱著慚愧二字,以為入聖階梯。
縱欲廣遊,宜以神不須以身。
彌陀三經,華嚴一部,當作遊訪路程。宴坐七寶池中,遍遊華藏世界。
神愈遊而身愈健,念愈普而心愈一。
其寂也一念不可得,其照也萬德本具足。
寂照圓融,真俗不二,十世古今,現於當念。
無邊剎海,攝歸自心。
校彼披星戴月,冒雨沖風,
臨深淵而戰兢,履危岩而驚怖者,不啻日劫相倍矣。(復高鶴年居士書)
敬錄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http://book.bfnn.org/books/0543.htm#a08
(復楊慎予居士書)尚未用功,即欲成就。不知好歹者認做功夫,則著魔發狂矣。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尚未用功,即欲成就。不知好歹者認做功夫,則著魔發狂矣。
然好境界亦不生喜,
惡境界亦不生怖。
怖則邪必乘之,
喜則必先失正。
合目亦是致病之本,
以後但不他視,切勿合目。
平常念佛,絕不過於太急,
急則傷氣,傷氣則或致震動。
亦不可過慢,過慢氣接不住,亦致傷氣。(復楊慎予居士書)
敬錄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http://book.bfnn.org/books/0543.htm#a08
尚未用功,即欲成就。不知好歹者認做功夫,則著魔發狂矣。
然好境界亦不生喜,
惡境界亦不生怖。
怖則邪必乘之,
喜則必先失正。
合目亦是致病之本,
以後但不他視,切勿合目。
平常念佛,絕不過於太急,
急則傷氣,傷氣則或致震動。
亦不可過慢,過慢氣接不住,亦致傷氣。(復楊慎予居士書)
敬錄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http://book.bfnn.org/books/0543.htm#a08
(復李少垣居士書)古德教人,只為人說用功法。誰將自己所見境界,搬出來示人?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古德教人,只為人說用功法。
誰將自己所見境界,搬出來示人?
若到心空境寂時,又何境界之有。
所云心佛相應,心佛雙忘,四相不存,三心叵得,無念而常念,
即念而了無能念之心,與所念之佛,此處有何境界?
倘念至此,不妨西方淨境,徹底全彰。
然由念寂情亡,故於此更能得益。
決不至生大歡喜,誤認消息,以致著魔發狂。
倘未到一心時,心中念念想境界,此境界現,決定受禍。
楞嚴云: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此尚非躁妄心所感之魔境,而一生歡喜,謂為證聖,便成魔子。
況最初即以魔心所感之魔境為聖乎!(復李少垣居士書)
敬錄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http://book.bfnn.org/books/0543.htm#a08
古德教人,只為人說用功法。
誰將自己所見境界,搬出來示人?
若到心空境寂時,又何境界之有。
所云心佛相應,心佛雙忘,四相不存,三心叵得,無念而常念,
即念而了無能念之心,與所念之佛,此處有何境界?
倘念至此,不妨西方淨境,徹底全彰。
然由念寂情亡,故於此更能得益。
決不至生大歡喜,誤認消息,以致著魔發狂。
倘未到一心時,心中念念想境界,此境界現,決定受禍。
楞嚴云: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此尚非躁妄心所感之魔境,而一生歡喜,謂為證聖,便成魔子。
況最初即以魔心所感之魔境為聖乎!(復李少垣居士書)
敬錄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http://book.bfnn.org/books/0543.htm#a08
(復諦醒法師書)楞嚴經謂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者,此之謂也。只期心佛相應而已。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所言常有境界,當是未曾真實用心,但只做場面行持之所致。
使真實攝心,專注於一句佛號中,必能消除業障,增長福慧,何至常有境界之苦?
修行切不可以躁妄心,求得聖境界現,及得種種神通!
只期心佛相應而已。
所謂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外無佛,佛外無心。
若能如是,譬如杲日當空,霜雪俱化。
又何得有此不如法之境界,為苦惱於身心乎?
若不如是用心,
平常專欲得見聖境,不知聖境之得,須到業盡情空地位。
否則勿道所得者皆屬魔境,
即是聖境亦無所益,或有大損。
以不知精進力修,反從此生大歡喜,未得謂得,則必至著魔發狂。
楞嚴經謂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者,此之謂也。(復諦醒法師書)
敬錄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http://book.bfnn.org/books/0543.htm#a08
所言常有境界,當是未曾真實用心,但只做場面行持之所致。
使真實攝心,專注於一句佛號中,必能消除業障,增長福慧,何至常有境界之苦?
修行切不可以躁妄心,求得聖境界現,及得種種神通!
只期心佛相應而已。
所謂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外無佛,佛外無心。
若能如是,譬如杲日當空,霜雪俱化。
又何得有此不如法之境界,為苦惱於身心乎?
若不如是用心,
平常專欲得見聖境,不知聖境之得,須到業盡情空地位。
否則勿道所得者皆屬魔境,
即是聖境亦無所益,或有大損。
以不知精進力修,反從此生大歡喜,未得謂得,則必至著魔發狂。
楞嚴經謂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者,此之謂也。(復諦醒法師書)
敬錄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http://book.bfnn.org/books/0543.htm#a08
(復明心師書)凡有來者,皆勸彼念佛求生西方。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閉關專修淨業,當以念佛為正行,
宜從朝至暮,行住坐臥常念。
只求心不外馳,念念與佛號相應。
若心起雜念,即時攝心虔念,雜念即滅。
切 不 可 瞎 打 妄 想,
想得神通、
得緣法、
得名譽、
想興寺廟。
若有此種念頭,久久必至著魔。
若不與汝說破,恐汝以此為好念頭,妄想日日增長,必定著魔無疑。
縱令心淨妄伏,亦不可心生歡喜,對人自誇,
有一分就說十分,此亦著魔之根。
凡有來者,皆勸彼念佛求生西方。(復明心師書)
敬錄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http://book.bfnn.org/books/0543.htm#a08
閉關專修淨業,當以念佛為正行,
宜從朝至暮,行住坐臥常念。
只求心不外馳,念念與佛號相應。
若心起雜念,即時攝心虔念,雜念即滅。
切 不 可 瞎 打 妄 想,
想得神通、
得緣法、
得名譽、
想興寺廟。
若有此種念頭,久久必至著魔。
若不與汝說破,恐汝以此為好念頭,妄想日日增長,必定著魔無疑。
縱令心淨妄伏,亦不可心生歡喜,對人自誇,
有一分就說十分,此亦著魔之根。
凡有來者,皆勸彼念佛求生西方。(復明心師書)
敬錄 來自靈巖的法音 見愚居士選集
http://book.bfnn.org/books/0543.htm#a08
503.鍾世賢居士今年四十四歲,身體強健,但檢查竟得不治之症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503.鍾世賢居士今年四十四歲,身體強健,但檢查竟得不治之症。
他臨終前早晨二點鐘時忽然大喊:「嗚,天上亮金金!」
就雙手合掌大喊「南無阿彌陀佛!」他的兄和妻一直在旁邊助念,
因他的聲音太大,驚醒了同病房的十幾個病人,兄告訴他小聲點,以免影響人家安眠,他點頭說
好,但聲音並沒有變小,由於家人念佛聲小,
他突然說:「你們怎麼不念佛助我往西方極樂國!」
接著又對兄和妻說:「我先去了!」
兄問去哪里,他說:「去極樂國,我先去等你們!」
兄說:「我奉送。」他說:「好!」以後又大聲念佛,
妻子哀痛地說:「你去了留下五個年幼的子女怎麼辦?」
他就大聲回答說:「你怕什麼?有媽媽和大兄在。」
南無阿彌陀佛的聲音更大,更急,念得整個病床都震動,
醫生想要打強心劑時,他說:「不要耽誤我,我要去西方極樂國!」拒絕了。
妻子又哭訴:「你要保佑孩子啊!」
他回答說:「我到極樂國當然會保佑孩子!」並說:「簡單,一律用素菜。」
從早晨二時到四時四十分,不停地大聲念佛,到最後一個佛字終於斷了氣。
請問這種情形是否往生了極樂?
看見金光即是阿彌陀佛的佛光,
自動念佛不停就是正念分明,囑咐眷屬助念,可見求生懇切,
拒絕打強心劑,更是正知正見,
遺囑喪事簡單用素,足證心不顛倒。
這些現象都很難得,一定往生無疑了。
當時也有極大障礙,幸而度過。就是妻子不懂淨宗,臨終哭叫干擾,又說許多兒女俗情,這是大忌
大錯,幾乎害了大事。
如果不是世賢願力深厚,就會被眷屬扯回,萬幸!萬幸!
敬錄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http://www.bfnn.org/book/books/0344.htm#a11
503.鍾世賢居士今年四十四歲,身體強健,但檢查竟得不治之症。
他臨終前早晨二點鐘時忽然大喊:「嗚,天上亮金金!」
就雙手合掌大喊「南無阿彌陀佛!」他的兄和妻一直在旁邊助念,
因他的聲音太大,驚醒了同病房的十幾個病人,兄告訴他小聲點,以免影響人家安眠,他點頭說
好,但聲音並沒有變小,由於家人念佛聲小,
他突然說:「你們怎麼不念佛助我往西方極樂國!」
接著又對兄和妻說:「我先去了!」
兄問去哪里,他說:「去極樂國,我先去等你們!」
兄說:「我奉送。」他說:「好!」以後又大聲念佛,
妻子哀痛地說:「你去了留下五個年幼的子女怎麼辦?」
他就大聲回答說:「你怕什麼?有媽媽和大兄在。」
南無阿彌陀佛的聲音更大,更急,念得整個病床都震動,
醫生想要打強心劑時,他說:「不要耽誤我,我要去西方極樂國!」拒絕了。
妻子又哭訴:「你要保佑孩子啊!」
他回答說:「我到極樂國當然會保佑孩子!」並說:「簡單,一律用素菜。」
從早晨二時到四時四十分,不停地大聲念佛,到最後一個佛字終於斷了氣。
請問這種情形是否往生了極樂?
看見金光即是阿彌陀佛的佛光,
自動念佛不停就是正念分明,囑咐眷屬助念,可見求生懇切,
拒絕打強心劑,更是正知正見,
遺囑喪事簡單用素,足證心不顛倒。
這些現象都很難得,一定往生無疑了。
當時也有極大障礙,幸而度過。就是妻子不懂淨宗,臨終哭叫干擾,又說許多兒女俗情,這是大忌
大錯,幾乎害了大事。
如果不是世賢願力深厚,就會被眷屬扯回,萬幸!萬幸!
敬錄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http://www.bfnn.org/book/books/0344.htm#a11
501.印光祖師說:「追頂易受病,大聲、小聲、金剛、默持,隨自己精神調停而用。何可死執一法,以致受病乎?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501.印光祖師說:「追頂易受病,大聲、小聲、金剛、默持,隨自己精神調停而用。
何可死執一法,以致受病乎?
隨息不如靜聽,以隨得不好,也會受病,靜聽不會受病。」什麼叫做追頂、隨息、靜聽?
追頂前面已講。
隨息就是隨從自己的呼吸念佛,有的呼吸一次,念佛一句,有的呼時念,吸時不念,有的一呼一吸
念一個字。
靜聽就是口念耳聽,或者心念心聽。
敬錄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http://www.bfnn.org/book/books/0344.htm#a11
501.印光祖師說:「追頂易受病,大聲、小聲、金剛、默持,隨自己精神調停而用。
何可死執一法,以致受病乎?
隨息不如靜聽,以隨得不好,也會受病,靜聽不會受病。」什麼叫做追頂、隨息、靜聽?
追頂前面已講。
隨息就是隨從自己的呼吸念佛,有的呼吸一次,念佛一句,有的呼時念,吸時不念,有的一呼一吸
念一個字。
靜聽就是口念耳聽,或者心念心聽。
敬錄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http://www.bfnn.org/book/books/0344.htm#a11
491.如何處理念佛和工作的矛盾? 念佛作自度想 , 家庭經濟、一切公務,盡職盡責,作度他想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491.如何處理念佛和工作的矛盾?
念佛是大乘法門,是自度度他的菩薩道。
在家有經濟負擔,教書有功課鐘點,如果能夠善於利用,都沒有妨礙,
所謂搬柴運水都是道啊!
念佛作自度想,家庭經濟、一切公務,盡職盡責,作度他想。
為求往生而自度,
為求往生而度他,
為求度他往生而負擔家庭經濟,
為求度他往生而有工作。
推而廣之,萬法歸一,一即是一心,行住坐臥都不離這個,這個就是信願行啊!
敬錄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http://www.bfnn.org/book/books/0344.htm#a10
491.如何處理念佛和工作的矛盾?
念佛是大乘法門,是自度度他的菩薩道。
在家有經濟負擔,教書有功課鐘點,如果能夠善於利用,都沒有妨礙,
所謂搬柴運水都是道啊!
念佛作自度想,家庭經濟、一切公務,盡職盡責,作度他想。
為求往生而自度,
為求往生而度他,
為求度他往生而負擔家庭經濟,
為求度他往生而有工作。
推而廣之,萬法歸一,一即是一心,行住坐臥都不離這個,這個就是信願行啊!
敬錄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http://www.bfnn.org/book/books/0344.htm#a10
471.蓮池大師說:「怕事就關起門來念佛,不一定要入寺聽講。」這句話是否說不要宏法度生,也可以往生?這樣不就趨向小乘了嗎?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471.蓮池大師說:「怕事就關起門來念佛,不一定要入寺聽講。」
這句話是否說不要宏法度生,也可以往生?
這樣不就趨向小乘了嗎?
不是大師教人趨向小乘,這是大師為小乘根器方便說法。
寺中講經人多,怕生是非,在家也有眷屬、鄰居、親友,怎麼辦呢?
隨緣度化,勸大家念佛,不仍舊是度生嗎?
沒有知識,沒有口才,不要緊,只要常發慚愧心、慈悲心,往生就不會有障礙。
481.下品下生不能聽佛說法與凡夫有什麼區別呢?佛為什麼不慈悲開示呢?
下品下生,已經是萬幸了,
蓮胎清淨,遠離娑婆。
娑婆凡夫,輪迴生死,蓮邦下品,超出輪迴。
所以雖然是下品,但已經遠遠勝過無色界天。
不能馬上見佛聽法,是因為自己業障深重,與佛隔離,並非佛不慈悲。
這些人在生多是五逆十惡者,臨終病苦,不能觀想,
僅僅靠至心稱名,十念往生。
敬錄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http://www.bfnn.org/book/books/0344.htm#a10
471.蓮池大師說:「怕事就關起門來念佛,不一定要入寺聽講。」
這句話是否說不要宏法度生,也可以往生?
這樣不就趨向小乘了嗎?
不是大師教人趨向小乘,這是大師為小乘根器方便說法。
寺中講經人多,怕生是非,在家也有眷屬、鄰居、親友,怎麼辦呢?
隨緣度化,勸大家念佛,不仍舊是度生嗎?
沒有知識,沒有口才,不要緊,只要常發慚愧心、慈悲心,往生就不會有障礙。
481.下品下生不能聽佛說法與凡夫有什麼區別呢?佛為什麼不慈悲開示呢?
下品下生,已經是萬幸了,
蓮胎清淨,遠離娑婆。
娑婆凡夫,輪迴生死,蓮邦下品,超出輪迴。
所以雖然是下品,但已經遠遠勝過無色界天。
不能馬上見佛聽法,是因為自己業障深重,與佛隔離,並非佛不慈悲。
這些人在生多是五逆十惡者,臨終病苦,不能觀想,
僅僅靠至心稱名,十念往生。
敬錄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http://www.bfnn.org/book/books/0344.htm#a10
469.念佛要做到一心不亂,但有首偈子說:「彌陀一句法中王,雜念紛紛亦無妨,萬里浮雲遮赤日,人間處處有餘光。」這不是說不一心也可以嗎? --- 一心念佛就一生成就,亂心念佛就多生成就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469.念佛要做到一心不亂,但有首偈子說:
「彌陀一句法中王,雜念紛紛亦無妨,萬里浮雲遮赤日,人間處處有餘光。」
這不是說不一心也可以嗎?
一心不亂是佛語,是聖言量,怎能不遵守?
有雜念沒有關係,是祖師方便說法,另有苦心,不可片面理解。
它的原意是普勸念佛,怕人難求一心而退轉,所以說出這首肯念就好的偈子。
經說:「一稱南無佛,皆共成佛道。」
一心念佛就一生成就,亂心念佛就多生成就。
只要能念佛,就種下了善根,久久熏習,就成一心了。
能一心者,很好很好;
不能一心者,念總比不念好,
有了金剛種子,總有一天會開花、結果。
敬錄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http://www.bfnn.org/book/books/0344.htm#a10
469.念佛要做到一心不亂,但有首偈子說:
「彌陀一句法中王,雜念紛紛亦無妨,萬里浮雲遮赤日,人間處處有餘光。」
這不是說不一心也可以嗎?
一心不亂是佛語,是聖言量,怎能不遵守?
有雜念沒有關係,是祖師方便說法,另有苦心,不可片面理解。
它的原意是普勸念佛,怕人難求一心而退轉,所以說出這首肯念就好的偈子。
經說:「一稱南無佛,皆共成佛道。」
一心念佛就一生成就,亂心念佛就多生成就。
只要能念佛,就種下了善根,久久熏習,就成一心了。
能一心者,很好很好;
不能一心者,念總比不念好,
有了金剛種子,總有一天會開花、結果。
敬錄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http://www.bfnn.org/book/books/0344.htm#a10
456.了生脫死,一生成就,是不是只有念佛一條路?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456.了生脫死,一生成就,是不是只有念佛一條路?
禪、密都可以一生成就,但實行起來很難,有一個條件不具備,就不能出離。
淨宗九品往生,高低都能成就,而且憑藉佛力接引,不擔心會走歧路。
正如古代大德所說:「萬修萬人去。」
457.念得清清楚楚,聽得清清楚楚,是不是就叫做一心不亂?
念和聽都清楚,是修淨的一個辦法,是求一心的正途和前因,一心不亂是修得之果。
聖號和念心如果能夠針鋒相接,不再搖動,就是專一了。
要知道功夫淺的人,雖然念與聽都很清楚,但不能保證不起其他念頭。
458.沒有皈依三寶而念佛,效果怎麼樣?
既然念佛,就是從內心裏皈依三寶了,當然有功德,如果有機會,從儀式上皈依更好。
儀式上的皈依,主要是能使自己從思想上真正認為自己是三寶弟子了。
但是,若不能從思想上約束自己,儀式上的皈依並無作用。
若從思想上真正約束自己了,沒有條件實行儀式上的皈依也是不要緊的。
459.念佛前要作什麼準備?
不用什麼準備,只求至誠清潔,隨力隨分焚香供花就可以了。
461.念阿彌陀佛有結手印的方法嗎?
兩手都以大拇指和食指相接,作一個園形,掌平手心向上,右掌加在左掌之上,兩園相靠。樣子與
定印相似,但有圓圈。
敬錄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http://www.bfnn.org/book/books/0344.htm#a10
456.了生脫死,一生成就,是不是只有念佛一條路?
禪、密都可以一生成就,但實行起來很難,有一個條件不具備,就不能出離。
淨宗九品往生,高低都能成就,而且憑藉佛力接引,不擔心會走歧路。
正如古代大德所說:「萬修萬人去。」
457.念得清清楚楚,聽得清清楚楚,是不是就叫做一心不亂?
念和聽都清楚,是修淨的一個辦法,是求一心的正途和前因,一心不亂是修得之果。
聖號和念心如果能夠針鋒相接,不再搖動,就是專一了。
要知道功夫淺的人,雖然念與聽都很清楚,但不能保證不起其他念頭。
458.沒有皈依三寶而念佛,效果怎麼樣?
既然念佛,就是從內心裏皈依三寶了,當然有功德,如果有機會,從儀式上皈依更好。
儀式上的皈依,主要是能使自己從思想上真正認為自己是三寶弟子了。
但是,若不能從思想上約束自己,儀式上的皈依並無作用。
若從思想上真正約束自己了,沒有條件實行儀式上的皈依也是不要緊的。
459.念佛前要作什麼準備?
不用什麼準備,只求至誠清潔,隨力隨分焚香供花就可以了。
461.念阿彌陀佛有結手印的方法嗎?
兩手都以大拇指和食指相接,作一個園形,掌平手心向上,右掌加在左掌之上,兩園相靠。樣子與
定印相似,但有圓圈。
敬錄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http://www.bfnn.org/book/books/0344.htm#a10
454.愛不重不生娑婆,有愛就會障礙往生。但如果斷絕情愛,世俗人就會說你太不近情理,怎麼去對待大家呢?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454.愛不重不生娑婆,有愛就會障礙往生。但如果斷絕情愛,世俗人就會說你太不近情理,怎麼
去對待大家呢?
「愛不重不生娑婆」這句話中的愛是講的私愛,是小我範圍的愛,
有這種愛,就有欲望,就永遠也不能擺脫生死輪迴。
佛教講慈悲,
慈悲是本性的流露,把小我的愛變成了大我的愛,正是灑向眾生儘是愛,
與今天講的博愛有點相似。
既然走上了學佛的道路,就不要再把自己類同於凡人。
世人不能擺脫小我的愛,就只能永遠在生死海中輪迴。
但學佛也並不是不近人情,學佛者對家庭、父母、子女、國家都要盡自己的義務,
表現出自己的愛心。
這就叫做世間法與出世間法不相分離。
敬錄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http://www.bfnn.org/book/books/0344.htm#a10
454.愛不重不生娑婆,有愛就會障礙往生。但如果斷絕情愛,世俗人就會說你太不近情理,怎麼
去對待大家呢?
「愛不重不生娑婆」這句話中的愛是講的私愛,是小我範圍的愛,
有這種愛,就有欲望,就永遠也不能擺脫生死輪迴。
佛教講慈悲,
慈悲是本性的流露,把小我的愛變成了大我的愛,正是灑向眾生儘是愛,
與今天講的博愛有點相似。
既然走上了學佛的道路,就不要再把自己類同於凡人。
世人不能擺脫小我的愛,就只能永遠在生死海中輪迴。
但學佛也並不是不近人情,學佛者對家庭、父母、子女、國家都要盡自己的義務,
表現出自己的愛心。
這就叫做世間法與出世間法不相分離。
敬錄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http://www.bfnn.org/book/books/0344.htm#a10
451.紫柏老人說:「須夢中念佛不斷,方有出苦分;否則雖盡形壽念到臨終時,卻又何用?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451.紫柏老人說:「須夢中念佛不斷,方有出苦分;否則雖盡形壽念到臨終時,卻又何用?
這是講功夫純熟的程度,醒來是這樣,夢中也是這樣,並不是教人去作夢。
念到一心的人,醒時能作主,夢中也能作主。
如果夢中進入欲塵,是夢中不能作主。
夢中不能作主,死時就更不能作主了。
453.不能做到一心不亂能夠往生嗎?
往生分九品,且有邊地,一心者就生上品,其他就按程度分出各種等級。
但要往生,就要作最有把握的打算,所以要向上品看齊。
敬錄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http://www.bfnn.org/book/books/0344.htm#a10
451.紫柏老人說:「須夢中念佛不斷,方有出苦分;否則雖盡形壽念到臨終時,卻又何用?
這是講功夫純熟的程度,醒來是這樣,夢中也是這樣,並不是教人去作夢。
念到一心的人,醒時能作主,夢中也能作主。
如果夢中進入欲塵,是夢中不能作主。
夢中不能作主,死時就更不能作主了。
453.不能做到一心不亂能夠往生嗎?
往生分九品,且有邊地,一心者就生上品,其他就按程度分出各種等級。
但要往生,就要作最有把握的打算,所以要向上品看齊。
敬錄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http://www.bfnn.org/book/books/0344.htm#a10
450.無量壽經中說往生的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假如在未學佛前,做了這樣的事情,學佛後懺悔改過,能否往生?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450.無量壽經中說往生的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假如在未學佛前,做了這樣的事情,學佛
後懺悔改過,能否往生?
眾生沒有學佛以前,都是迷惑顛倒,不明事理,五逆十惡,在所難免,
今世未犯,前世必犯。
學佛就是新生命的開始,改邪歸正,接受戒律,至誠懺悔過去罪業,從內心裏真正把自己變成了另
外一個人,
所以說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如果表面上學佛,習氣依然未改,雖然念佛,也不能往生。
念佛是念心,心不正,清淨世界從哪里來?
敬錄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http://www.bfnn.org/book/books/0344.htm#a09
450.無量壽經中說往生的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假如在未學佛前,做了這樣的事情,學佛
後懺悔改過,能否往生?
眾生沒有學佛以前,都是迷惑顛倒,不明事理,五逆十惡,在所難免,
今世未犯,前世必犯。
學佛就是新生命的開始,改邪歸正,接受戒律,至誠懺悔過去罪業,從內心裏真正把自己變成了另
外一個人,
所以說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如果表面上學佛,習氣依然未改,雖然念佛,也不能往生。
念佛是念心,心不正,清淨世界從哪里來?
敬錄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http://www.bfnn.org/book/books/0344.htm#a09
435.觀經說上品上生的人要發三種心,就是「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435.觀經說上品上生的人要發三種心,就是「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
請問它們是什麼意思?
「至誠心」就是真誠不虛偽,
「至」就是專一、徹底的意思。
「深心」就是說此事此理必求深入究竟。
「回向發願心」就是說一切功德都要回向眾生,發大願普度眾生。
436.念佛使惡業不遇外緣而不起現行,是不是念久了就能使惡業種子消滅呢?
消不消亡,全在於緣,果然能夠淨念相繼,就沒有惡緣,等到往生西方,覺悟無生,罪惡種子並無
自性,心亡罪亡兩俱空了。
437.請問死後神識沒有馬上往生,中陰身在四十九天之內能否依賴平時念佛之力而往生?
生西在臨終後剎那之間,臨終後不能往生,希望就很渺茫了。
中陰身轉生並不是一定要經過四十九天,只是說最遲不會超過四十九天。
凡是誠心念佛的人,第八識田中都落下了種子,永遠不會喪失,但到什麼時候萌芽、生長、成熟,
就要看那個人功夫。
只要改惡向善,一心念佛,臨終自然沒有障礙,一剎那間就往生西方了。
中陰身念佛往生,要有善緣幫助,但念力是不是很強,所以要感佛接引,就沒有把握了。密宗中有
度中陰身往生的辦法,但這種緣分難以遇到。
敬錄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http://www.bfnn.org/book/books/0344.htm#a09
435.觀經說上品上生的人要發三種心,就是「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
請問它們是什麼意思?
「至誠心」就是真誠不虛偽,
「至」就是專一、徹底的意思。
「深心」就是說此事此理必求深入究竟。
「回向發願心」就是說一切功德都要回向眾生,發大願普度眾生。
436.念佛使惡業不遇外緣而不起現行,是不是念久了就能使惡業種子消滅呢?
消不消亡,全在於緣,果然能夠淨念相繼,就沒有惡緣,等到往生西方,覺悟無生,罪惡種子並無
自性,心亡罪亡兩俱空了。
437.請問死後神識沒有馬上往生,中陰身在四十九天之內能否依賴平時念佛之力而往生?
生西在臨終後剎那之間,臨終後不能往生,希望就很渺茫了。
中陰身轉生並不是一定要經過四十九天,只是說最遲不會超過四十九天。
凡是誠心念佛的人,第八識田中都落下了種子,永遠不會喪失,但到什麼時候萌芽、生長、成熟,
就要看那個人功夫。
只要改惡向善,一心念佛,臨終自然沒有障礙,一剎那間就往生西方了。
中陰身念佛往生,要有善緣幫助,但念力是不是很強,所以要感佛接引,就沒有把握了。密宗中有
度中陰身往生的辦法,但這種緣分難以遇到。
敬錄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http://www.bfnn.org/book/books/0344.htm#a09
435.觀經說上品上生的人要發三種心,就是「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435.觀經說上品上生的人要發三種心,就是「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
請問它們是什麼意思?
「至誠心」就是真誠不虛偽,
「至」就是專一、徹底的意思。
「深心」就是說此事此理必求深入究竟。
「回向發願心」就是說一切功德都要回向眾生,發大願普度眾生。
436.念佛使惡業不遇外緣而不起現行,是不是念久了就能使惡業種子消滅呢?
消不消亡,全在於緣,果然能夠淨念相繼,就沒有惡緣,等到往生西方,覺悟無生,罪惡種子並無
自性,心亡罪亡兩俱空了。
437.請問死後神識沒有馬上往生,中陰身在四十九天之內能否依賴平時念佛之力而往生?
生西在臨終後剎那之間,臨終後不能往生,希望就很渺茫了。
中陰身轉生並不是一定要經過四十九天,只是說最遲不會超過四十九天。
凡是誠心念佛的人,第八識田中都落下了種子,永遠不會喪失,但到什麼時候萌芽、生長、成熟,
就要看那個人功夫。
只要改惡向善,一心念佛,臨終自然沒有障礙,一剎那間就往生西方了。
中陰身念佛往生,要有善緣幫助,但念力是不是很強,所以要感佛接引,就沒有把握了。密宗中有
度中陰身往生的辦法,但這種緣分難以遇到。
敬錄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http://www.bfnn.org/book/books/0344.htm#a09
435.觀經說上品上生的人要發三種心,就是「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
請問它們是什麼意思?
「至誠心」就是真誠不虛偽,
「至」就是專一、徹底的意思。
「深心」就是說此事此理必求深入究竟。
「回向發願心」就是說一切功德都要回向眾生,發大願普度眾生。
436.念佛使惡業不遇外緣而不起現行,是不是念久了就能使惡業種子消滅呢?
消不消亡,全在於緣,果然能夠淨念相繼,就沒有惡緣,等到往生西方,覺悟無生,罪惡種子並無
自性,心亡罪亡兩俱空了。
437.請問死後神識沒有馬上往生,中陰身在四十九天之內能否依賴平時念佛之力而往生?
生西在臨終後剎那之間,臨終後不能往生,希望就很渺茫了。
中陰身轉生並不是一定要經過四十九天,只是說最遲不會超過四十九天。
凡是誠心念佛的人,第八識田中都落下了種子,永遠不會喪失,但到什麼時候萌芽、生長、成熟,
就要看那個人功夫。
只要改惡向善,一心念佛,臨終自然沒有障礙,一剎那間就往生西方了。
中陰身念佛往生,要有善緣幫助,但念力是不是很強,所以要感佛接引,就沒有把握了。密宗中有
度中陰身往生的辦法,但這種緣分難以遇到。
敬錄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http://www.bfnn.org/book/books/0344.htm#a09
432.釋迦牟尼佛經三大阿僧祗劫才成佛,在未成佛前,燃燈佛給他授記,為什麼不教給他淨土法門,讓他一生成佛呢?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432.釋迦牟尼佛經三大阿僧祗劫才成佛,在未成佛前,燃燈佛給他授記,為什麼不教給他淨土法
門,讓他一生成佛呢?
各有本願,不能違背。
經中記述多劫以前,
彌陀為國王,釋迦為宰相,國王發願成佛要成就淨土,安樂眾生,
宰相發願成佛要在穢土度生。
兩個人願望不同,佛不違眾生願,怎麼會改變他們願望呢?
要知道,證道以後,就無淨穢。
釋迦身入穢土,心則在淨土;
彌陀身在淨土,心則時刻掛念穢土眾生,智者、永明、豐幹等等都是他的化身。
敬錄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http://www.bfnn.org/book/books/0344.htm#a09
432.釋迦牟尼佛經三大阿僧祗劫才成佛,在未成佛前,燃燈佛給他授記,為什麼不教給他淨土法
門,讓他一生成佛呢?
各有本願,不能違背。
經中記述多劫以前,
彌陀為國王,釋迦為宰相,國王發願成佛要成就淨土,安樂眾生,
宰相發願成佛要在穢土度生。
兩個人願望不同,佛不違眾生願,怎麼會改變他們願望呢?
要知道,證道以後,就無淨穢。
釋迦身入穢土,心則在淨土;
彌陀身在淨土,心則時刻掛念穢土眾生,智者、永明、豐幹等等都是他的化身。
敬錄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http://www.bfnn.org/book/books/0344.htm#a09
421.念佛可以往生,如果心中還常常生起三毒,能往生嗎?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421.念佛可以往生,如果心中還常常生起三毒,能往生嗎?
三毒就是惑業,淨土法門本來是帶業往生,雖然沒有斷惑,但依賴念佛的力量,壓住了它,使它沒
有生長的緣。
但念佛懶散,惑業仍有可能生起,一旦生起就無法往生了。
因此要注意時刻正念在心,使惑業沒有生起的機會。
429.往生極樂世界的目的可不可以歸納為兩點:
第一、厭娑婆世界之穢,求極樂世界之淨;
第二、在極樂世界受阿彌陀佛無上功德的感化,培養善種,增強慧根,作好乘願再來的準備。
我認為要把第二點向大家講清楚,以便引人入勝,登上更高境界。
淨宗大義,本來如此。
經論不都說發菩提心是淨業正因嗎?
淨宗的三重因果也講得很清楚,
念佛是因,見佛是果,見佛是因,成佛是果,成佛是因,度生是果。
不過後世大乘根器很少,為了對機起見,所以對第一點演說得比較多。
因為自己都不肯度,怎麼還談得上度別人呢?
敬錄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http://www.bfnn.org/book/books/0344.htm#a09
421.念佛可以往生,如果心中還常常生起三毒,能往生嗎?
三毒就是惑業,淨土法門本來是帶業往生,雖然沒有斷惑,但依賴念佛的力量,壓住了它,使它沒
有生長的緣。
但念佛懶散,惑業仍有可能生起,一旦生起就無法往生了。
因此要注意時刻正念在心,使惑業沒有生起的機會。
429.往生極樂世界的目的可不可以歸納為兩點:
第一、厭娑婆世界之穢,求極樂世界之淨;
第二、在極樂世界受阿彌陀佛無上功德的感化,培養善種,增強慧根,作好乘願再來的準備。
我認為要把第二點向大家講清楚,以便引人入勝,登上更高境界。
淨宗大義,本來如此。
經論不都說發菩提心是淨業正因嗎?
淨宗的三重因果也講得很清楚,
念佛是因,見佛是果,見佛是因,成佛是果,成佛是因,度生是果。
不過後世大乘根器很少,為了對機起見,所以對第一點演說得比較多。
因為自己都不肯度,怎麼還談得上度別人呢?
敬錄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http://www.bfnn.org/book/books/0344.htm#a09
420.誦經念佛行善,的確有無量功德,可以消災解難。但為什麼大阿羅漢目犍連,不能避開災難呢?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420.誦經念佛行善,的確有無量功德,可以消災解難。但為什麼大阿羅漢目犍連,不能避開災難
呢?
災難是苦報,必然有前因。
消災可分為滅盡、轉輕、制伏三種。
先說第一種,
有一首偈子說:「罪若起時將心懺,心若亡時罪亦亡。」
就是說業盡情空,覓心尚不可得,罪還從哪里生起來呢?
沒有罪又怎麼能生起災難呢?
再說第二種,
《金剛經》說:「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此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
業,即為消滅。」
第三種
即是誦經、念佛、行善,心力很猛,能使識田種子不再生起,
例如普門品中說,念觀音聖號就能臨時免難以及觀經十念往生等等。
目連尊者被害之後,曾經到舍利弗尊者處,說自己前業很重,由此可以看出,
目連尊者的遭遇屬於第二種轉輕,
尊者已經證果,知道自己的前世,他甘心受報,以了結一段公案。
敬錄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http://www.bfnn.org/book/books/0344.htm#a09
420.誦經念佛行善,的確有無量功德,可以消災解難。但為什麼大阿羅漢目犍連,不能避開災難
呢?
災難是苦報,必然有前因。
消災可分為滅盡、轉輕、制伏三種。
先說第一種,
有一首偈子說:「罪若起時將心懺,心若亡時罪亦亡。」
就是說業盡情空,覓心尚不可得,罪還從哪里生起來呢?
沒有罪又怎麼能生起災難呢?
再說第二種,
《金剛經》說:「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此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
業,即為消滅。」
第三種
即是誦經、念佛、行善,心力很猛,能使識田種子不再生起,
例如普門品中說,念觀音聖號就能臨時免難以及觀經十念往生等等。
目連尊者被害之後,曾經到舍利弗尊者處,說自己前業很重,由此可以看出,
目連尊者的遭遇屬於第二種轉輕,
尊者已經證果,知道自己的前世,他甘心受報,以了結一段公案。
敬錄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http://www.bfnn.org/book/books/0344.htm#a09
399.造善惡業,一定得果報。為什麼人死後念佛念經,就能超度,轉業往生呢?----業因如堅冰,佛經如陽光,冰遇陽光照射,總要溶解幾分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399.造善惡業,一定得果報。為什麼人死後念佛念經,就能超度,轉業往生呢?
業因如堅冰,佛經如陽光,冰遇陽光照射,總要溶解幾分。
但自己不修,光憑死後超度,就想往生,沒有這樣容易的道理。
敬錄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http://www.bfnn.org/book/books/0344.htm#a08
399.造善惡業,一定得果報。為什麼人死後念佛念經,就能超度,轉業往生呢?
業因如堅冰,佛經如陽光,冰遇陽光照射,總要溶解幾分。
但自己不修,光憑死後超度,就想往生,沒有這樣容易的道理。
敬錄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http://www.bfnn.org/book/books/0344.htm#a08
390.念佛果然萬緣放下,一心不亂,就會得到神通嗎?...這種求神通的心理千萬不可存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390.念佛果然萬緣放下,一心不亂,就會得到神通嗎?
這不一定,一個人有一個人的境界,即使得到神通,也不是念佛本旨,
這種求神通的心理千萬不可存。
391.有念佛的人因為生產病死,是否可以往生?
只要正念分明,當然能夠往生。
仔細捉摸一下你的原意,也許是認為產婦身體不乾淨,佛嫌她污穢,而不來接。這是很糊塗的想
法。
人不生產也同樣不乾淨,人是一個臭皮囊,九孔流出來的都是污穢的東西,只不過產婦表現的污穢
明顯一些罷了。
佛是否來接,全由人的心做主。如果單單講人身,人身本來就是由三十六種肮髒物體假合而成,沒
有一處是乾淨的,
那麼平時沐浴敬佛,實際上哪里就真的洗乾淨了呢?
但由於我們心存潔淨,就可以擺脫身體的不淨,與佛感應道交。
心靈的垃圾一旦清除,身體的垃圾也就不存在了。
敬錄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http://www.bfnn.org/book/books/0344.htm#a08
390.念佛果然萬緣放下,一心不亂,就會得到神通嗎?
這不一定,一個人有一個人的境界,即使得到神通,也不是念佛本旨,
這種求神通的心理千萬不可存。
391.有念佛的人因為生產病死,是否可以往生?
只要正念分明,當然能夠往生。
仔細捉摸一下你的原意,也許是認為產婦身體不乾淨,佛嫌她污穢,而不來接。這是很糊塗的想
法。
人不生產也同樣不乾淨,人是一個臭皮囊,九孔流出來的都是污穢的東西,只不過產婦表現的污穢
明顯一些罷了。
佛是否來接,全由人的心做主。如果單單講人身,人身本來就是由三十六種肮髒物體假合而成,沒
有一處是乾淨的,
那麼平時沐浴敬佛,實際上哪里就真的洗乾淨了呢?
但由於我們心存潔淨,就可以擺脫身體的不淨,與佛感應道交。
心靈的垃圾一旦清除,身體的垃圾也就不存在了。
敬錄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http://www.bfnn.org/book/books/0344.htm#a08
381.一生作惡,臨終十念就能往生,那麼不妨只管作惡,等到臨終時再作十念就可以了,何必天天苦修呢?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380.淨土帶業往生的說法,似乎與因果道理不相符合,造業的人,只要念佛,就不受罪報,反生
極樂,果然如此,還有誰會去做好事呢?
一切善惡念頭和善惡行為,總稱為業。
當起念造業時,就是一粒種子印落在第八識田,等到有一天遇到外緣,就會發生作用,形成果報。
埋在第八識田的善惡種子,就是業的原動力,牽引眾生六道投胎。
一般法門修行,就是專為消滅這些種子,叫做斷惑,全部斷盡,就是涅槃。
念佛法門是止息善惡念頭及行為,單提一句佛號,印入八識田,過去的種子無法遇到外緣,就不能
發生作用,也就沒有果報了。
佛號種子越積越多,臨終時先起作用,所以就往生西方。
因為過去的種子依然存在,所以叫做帶業往生。
往生後仍舊必須求得斷除舊業,才能證得佛位。
如果以念佛作為護身符,仍舊造業,那就完全違背念佛的宗旨了,怎麼還談得上往生呢?
381.一生作惡,臨終十念就能往生,那麼不妨只管作惡,等到臨終時再作十念就可以了,何必天
天苦修呢?
臨終十念往生的人,是前世有大善根,只因一時迷惑而造業。
如果不是有大善根的人,在生時尚且不喜歡聽聞佛的名號,
何況臨終時四大分離,萬苦千愁,怎麼還能念佛呢?
觀經說臨終「至心」十念,就能下品下生,
但不要輕看了這「至心」二字。
至心就是放下萬緣,徹底專一的意思,
一般人到了臨終,都是妄念紛紛,留戀世情,怎麼還能至心念佛呢?
這個時候如果能至心念佛的人,一定就是有大善根的人。
因此,你不要以僥倖心理,想在臨終十念往生,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沒有平時的辛勤努力,就無法
在臨終安祥往生,沒有耕耘,哪有收穫呢?
敬錄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http://www.bfnn.org/book/books/0344.htm#a08
380.淨土帶業往生的說法,似乎與因果道理不相符合,造業的人,只要念佛,就不受罪報,反生
極樂,果然如此,還有誰會去做好事呢?
一切善惡念頭和善惡行為,總稱為業。
當起念造業時,就是一粒種子印落在第八識田,等到有一天遇到外緣,就會發生作用,形成果報。
埋在第八識田的善惡種子,就是業的原動力,牽引眾生六道投胎。
一般法門修行,就是專為消滅這些種子,叫做斷惑,全部斷盡,就是涅槃。
念佛法門是止息善惡念頭及行為,單提一句佛號,印入八識田,過去的種子無法遇到外緣,就不能
發生作用,也就沒有果報了。
佛號種子越積越多,臨終時先起作用,所以就往生西方。
因為過去的種子依然存在,所以叫做帶業往生。
往生後仍舊必須求得斷除舊業,才能證得佛位。
如果以念佛作為護身符,仍舊造業,那就完全違背念佛的宗旨了,怎麼還談得上往生呢?
381.一生作惡,臨終十念就能往生,那麼不妨只管作惡,等到臨終時再作十念就可以了,何必天
天苦修呢?
臨終十念往生的人,是前世有大善根,只因一時迷惑而造業。
如果不是有大善根的人,在生時尚且不喜歡聽聞佛的名號,
何況臨終時四大分離,萬苦千愁,怎麼還能念佛呢?
觀經說臨終「至心」十念,就能下品下生,
但不要輕看了這「至心」二字。
至心就是放下萬緣,徹底專一的意思,
一般人到了臨終,都是妄念紛紛,留戀世情,怎麼還能至心念佛呢?
這個時候如果能至心念佛的人,一定就是有大善根的人。
因此,你不要以僥倖心理,想在臨終十念往生,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沒有平時的辛勤努力,就無法
在臨終安祥往生,沒有耕耘,哪有收穫呢?
敬錄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http://www.bfnn.org/book/books/0344.htm#a08
362.早晚念佛,白天為工作奔忙,又不能吃素,還吃三淨肉,不知對修淨有什麼妨礙沒有?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362.早晚念佛,白天為工作奔忙,又不能吃素,還吃三淨肉,不知對修淨有什麼妨礙沒有?
水滴石穿,關鍵在於持之以恒。
早晨功課,與一天的熏習有大關係,非常重要,不可疏忽,
早起半點鐘後可去作功課,時間緊張,就用十念法,只要五分鐘。
其他時間可以堅持散念。
現在吃三淨肉,沒有妨礙,但要修慈悲心,最後做到吃素為好。
敬錄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http://www.bfnn.org/book/books/0344.htm#a08
362.早晚念佛,白天為工作奔忙,又不能吃素,還吃三淨肉,不知對修淨有什麼妨礙沒有?
水滴石穿,關鍵在於持之以恒。
早晨功課,與一天的熏習有大關係,非常重要,不可疏忽,
早起半點鐘後可去作功課,時間緊張,就用十念法,只要五分鐘。
其他時間可以堅持散念。
現在吃三淨肉,沒有妨礙,但要修慈悲心,最後做到吃素為好。
敬錄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http://www.bfnn.org/book/books/0344.htm#a08
355.《無量壽經》說「此土修行一天勝過在極樂世界為善百歲」,如此還何必往生呢?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355.《無量壽經》說「此土修行一天勝過在極樂世界為善百歲」,如此還何必往生呢?
這裏生死輪轉,那裏擺脫輪迴。
敬錄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http://www.bfnn.org/book/books/0344.htm#a08
355.《無量壽經》說「此土修行一天勝過在極樂世界為善百歲」,如此還何必往生呢?
這裏生死輪轉,那裏擺脫輪迴。
敬錄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http://www.bfnn.org/book/books/0344.htm#a08
346.念佛人如果不發慈悲喜捨的大願,是不是就不能往生?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320.我的妻兒都在外地,每天念佛祈禱保佑,是否有違普度眾生之旨?
人在危難中,代為祈禱,合情合理,但是如果能普為大眾回向,功德更大。
一盞燈照一個人與照百個人,光不會減少,而受益則有大小的分別了。
妻兒與自己緣分最深,可以先為他們回向,然後普為一切受苦眾生回向,
一定要發自內心,否則就不會有多大利益。
334.沒有修身口意十善業道,念佛有效嗎?
念佛是正行,修三業是助行,正助雙修,如鳥的雙翼飛翔前進,
因此,還是加修十善為妥。
如果念佛念到萬緣放下,一心不亂,就不必另修十善,因為做到一心,三業就已經清淨了。
346.念佛人如果不發慈悲喜捨的大願,是不是就不能往生?
念佛是大乘法門,以發菩提心為正因。如果只求自己往生,果然能夠做到正助雙修,功夫精進,
也能往生,
因淨土一法,普被三根,下根者只不過品位不高罷了。
敬錄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http://www.bfnn.org/book/books/0344.htm#a07
320.我的妻兒都在外地,每天念佛祈禱保佑,是否有違普度眾生之旨?
人在危難中,代為祈禱,合情合理,但是如果能普為大眾回向,功德更大。
一盞燈照一個人與照百個人,光不會減少,而受益則有大小的分別了。
妻兒與自己緣分最深,可以先為他們回向,然後普為一切受苦眾生回向,
一定要發自內心,否則就不會有多大利益。
334.沒有修身口意十善業道,念佛有效嗎?
念佛是正行,修三業是助行,正助雙修,如鳥的雙翼飛翔前進,
因此,還是加修十善為妥。
如果念佛念到萬緣放下,一心不亂,就不必另修十善,因為做到一心,三業就已經清淨了。
346.念佛人如果不發慈悲喜捨的大願,是不是就不能往生?
念佛是大乘法門,以發菩提心為正因。如果只求自己往生,果然能夠做到正助雙修,功夫精進,
也能往生,
因淨土一法,普被三根,下根者只不過品位不高罷了。
敬錄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http://www.bfnn.org/book/books/0344.htm#a07
313.我曾經進入外道,並且發誓「判道離師五雷劈身」,想要皈依佛教,但違背了過去的誓言,是否會遭報應?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313.我曾經進入外道,並且發誓「判道離師五雷劈身」,
現在看了佛書後,才知道佛法是真理,想要皈依佛教,但違背了過去的誓言,是否會遭報應?
外道所發誓言,都是欺騙愚弄民眾,既然知道錯了,就應該趕快改邪歸正。
以前所發的誓言,是邪誓,今天走的路,是正路,
從來沒有聽說改邪歸正,棄魔從佛,會受惡報的事。
如果走入歧途,而不改正,只會越走越錯,陷入困境而無法自拔,
現在改正正是時候,祝賀你獲得了新生。
敬錄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http://www.bfnn.org/book/books/0344.htm#a07
313.我曾經進入外道,並且發誓「判道離師五雷劈身」,
現在看了佛書後,才知道佛法是真理,想要皈依佛教,但違背了過去的誓言,是否會遭報應?
外道所發誓言,都是欺騙愚弄民眾,既然知道錯了,就應該趕快改邪歸正。
以前所發的誓言,是邪誓,今天走的路,是正路,
從來沒有聽說改邪歸正,棄魔從佛,會受惡報的事。
如果走入歧途,而不改正,只會越走越錯,陷入困境而無法自拔,
現在改正正是時候,祝賀你獲得了新生。
敬錄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http://www.bfnn.org/book/books/0344.htm#a07
307.念佛一法,可消罪業,可消病障,可以往生,為什麼還要念咒呢?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307.念佛一法,可消罪業,可消病障,可以往生,為什麼還要念咒呢?
人的根器不同,各有所喜,所以佛為隨順眾生,就教授了很多法門。
六字洪名也是秘密,古德說,一個阿字就是八萬四千陀羅尼之母,
故念佛既是顯,又是密啊!
311.念佛人吃三淨肉,如果犯了殺戒,還可以往生西方嗎?.......
無意的罪輕,有意的罪重。罪輕就可能沒有阻礙,罪重就一定會有阻礙。
如果能夠至誠懺悔,求師重新授戒,就是補救的辦法,不能一犯就從此自暴自棄,無法自拔了。
敬錄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http://www.bfnn.org/book/books/0344.htm#a07
307.念佛一法,可消罪業,可消病障,可以往生,為什麼還要念咒呢?
人的根器不同,各有所喜,所以佛為隨順眾生,就教授了很多法門。
六字洪名也是秘密,古德說,一個阿字就是八萬四千陀羅尼之母,
故念佛既是顯,又是密啊!
311.念佛人吃三淨肉,如果犯了殺戒,還可以往生西方嗎?.......
無意的罪輕,有意的罪重。罪輕就可能沒有阻礙,罪重就一定會有阻礙。
如果能夠至誠懺悔,求師重新授戒,就是補救的辦法,不能一犯就從此自暴自棄,無法自拔了。
敬錄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http://www.bfnn.org/book/books/0344.htm#a07
302.有人說淨土法門是度下根人及老太婆的,如果有學問的人,就要多研究經典。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302.有人說淨土法門是度下根人及老太婆的,如果有學問的人,就要多研究經典。
這話也對。古德說:正法時期戒成就,像法時期禪成就,末法時期念佛成就。現在不正是末法時期
嗎?
這個時期的眾生不正是下根嗎?
那麼修淨土當然就正是時候了!
《觀經》不正是為韋提希所說嗎?韋提希不正是老太婆嗎?那麼修淨土當然就度老太婆了!
這句話的問題就是,難道修淨土的人,都不許研究經典嗎?
文殊、普賢、馬鳴、龍樹各大菩薩都修淨土,難道他們不通經典嗎?
劉遺民、白居易、蘇東坡、文彥博都是一代大儒,全修淨土,難道要說他們目不識丁嗎?
難道大學問的人,就只是鑽研三藏,揮墨作文,屏棄淨土嗎?
這些問題我很是不解,敬請那些大學問家能回答。
敬錄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http://www.bfnn.org/book/books/0344.htm#a07
302.有人說淨土法門是度下根人及老太婆的,如果有學問的人,就要多研究經典。
這話也對。古德說:正法時期戒成就,像法時期禪成就,末法時期念佛成就。現在不正是末法時期
嗎?
這個時期的眾生不正是下根嗎?
那麼修淨土當然就正是時候了!
《觀經》不正是為韋提希所說嗎?韋提希不正是老太婆嗎?那麼修淨土當然就度老太婆了!
這句話的問題就是,難道修淨土的人,都不許研究經典嗎?
文殊、普賢、馬鳴、龍樹各大菩薩都修淨土,難道他們不通經典嗎?
劉遺民、白居易、蘇東坡、文彥博都是一代大儒,全修淨土,難道要說他們目不識丁嗎?
難道大學問的人,就只是鑽研三藏,揮墨作文,屏棄淨土嗎?
這些問題我很是不解,敬請那些大學問家能回答。
敬錄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http://www.bfnn.org/book/books/0344.htm#a07
297.念佛不回向,能消滅罪業嗎?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294.《阿彌陀經》說如果從一天、兩天以至七天,念佛做到一心不亂,就能往生,
不能一心的人,能夠往生嗎?
不能一心,臨終就要有人助念,如果沒有人助念,
只要能收心念佛,不掛念世情,也可以往生。
295.一旦往生,就候補佛位,不知是補西方佛位,還是補其他地方的佛位?
虛空無盡,世界無盡,隨處可補,不限於極樂。
296.《阿彌陀經》中說往生的人都是「阿裨跋致」,不知是什麼意思?
阿裨跋致翻譯成中文是「不退轉」的意思。
我們這個世界的人根機差,環境也差,修行進退不定,所以很少有人成就。
不管遇到順境,還是逆境,都會動心。
即使勸化後修行,遇到別人譏笑,或者遇到困難,又會退心。
生到極樂的人,就有進無退了。
297.念佛不回向,能消滅罪業嗎?
也能消滅罪業,只不過不如回向合法罷了。
298.聽說念佛出聲就度人和鬼,默念就度自己神識,對嗎?
念觀音與念彌陀效果等同嗎?
度自己度別人,或者既度自己又度別人,全由自己的願力決定,
與高聲和默念沒有關係。
念佛和念觀音是否等同,普遍地來說是等同的,
但求往生的人,應該念佛,這樣才符合佛陀的教導。
敬錄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http://www.bfnn.org/book/books/0344.htm#a06
294.《阿彌陀經》說如果從一天、兩天以至七天,念佛做到一心不亂,就能往生,
不能一心的人,能夠往生嗎?
不能一心,臨終就要有人助念,如果沒有人助念,
只要能收心念佛,不掛念世情,也可以往生。
295.一旦往生,就候補佛位,不知是補西方佛位,還是補其他地方的佛位?
虛空無盡,世界無盡,隨處可補,不限於極樂。
296.《阿彌陀經》中說往生的人都是「阿裨跋致」,不知是什麼意思?
阿裨跋致翻譯成中文是「不退轉」的意思。
我們這個世界的人根機差,環境也差,修行進退不定,所以很少有人成就。
不管遇到順境,還是逆境,都會動心。
即使勸化後修行,遇到別人譏笑,或者遇到困難,又會退心。
生到極樂的人,就有進無退了。
297.念佛不回向,能消滅罪業嗎?
也能消滅罪業,只不過不如回向合法罷了。
298.聽說念佛出聲就度人和鬼,默念就度自己神識,對嗎?
念觀音與念彌陀效果等同嗎?
度自己度別人,或者既度自己又度別人,全由自己的願力決定,
與高聲和默念沒有關係。
念佛和念觀音是否等同,普遍地來說是等同的,
但求往生的人,應該念佛,這樣才符合佛陀的教導。
敬錄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http://www.bfnn.org/book/books/0344.htm#a06
2010年7月5日 星期一
287.經上說:「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287.經上說:
「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又說:「念佛一聲,可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
兩種說法是否矛盾?凡夫到底能不能消除業障?
前面的說法是對六道眾生輪迴受報原因的普遍概括,眾生不能覺悟,當然就只能隨業力輪迴,有什
麼因必然得什麼果。
業因不亡,遇緣受報,那是眾生放逸任運,最後自然自食其果。
後面的說法是眾生因念佛而由迷轉悟,由凡轉聖,有念佛的因就必然得成佛的果。
所以說念佛一句,滅罪多劫。
凡夫變聖人,就如手掌翻覆之間。關鍵是看你願不願翻轉過來。兩種說法沒有一點矛盾,各有不同
的含義。
凡夫學佛,就是走向了覺悟之路,佛菩薩也由凡夫而來,學佛怎麼不會消除業障呢?
不能消除業障,那怎麼成佛呢?
敬錄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http://www.bfnn.org/book/books/0344.htm#a06
287.經上說:
「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又說:「念佛一聲,可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
兩種說法是否矛盾?凡夫到底能不能消除業障?
前面的說法是對六道眾生輪迴受報原因的普遍概括,眾生不能覺悟,當然就只能隨業力輪迴,有什
麼因必然得什麼果。
業因不亡,遇緣受報,那是眾生放逸任運,最後自然自食其果。
後面的說法是眾生因念佛而由迷轉悟,由凡轉聖,有念佛的因就必然得成佛的果。
所以說念佛一句,滅罪多劫。
凡夫變聖人,就如手掌翻覆之間。關鍵是看你願不願翻轉過來。兩種說法沒有一點矛盾,各有不同
的含義。
凡夫學佛,就是走向了覺悟之路,佛菩薩也由凡夫而來,學佛怎麼不會消除業障呢?
不能消除業障,那怎麼成佛呢?
敬錄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http://www.bfnn.org/book/books/0344.htm#a06
269..如果遇上水火災難或者發生車禍,這樣就沒有預備念佛,能夠往生嗎?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269.信願行三資糧具足,但是要緊在臨終一剎那間念頭,如果遇上水火災難或者發生車禍,
這樣就沒有預備念佛,能夠往生嗎?
念成習慣後,自然脫口而出。
我們看到世上的人,一遇到痛苦,就會呼天呼地,喊爹喊娘,這是與生俱來的習慣,
念佛念到純熟時,不也是這樣嗎?
278.佛法即將滅盡之時,一切經典相繼消失,最後只有六字洪名現在虛空,眾生如果肯念,就能
往生,那真是太便宜了。
那個時候是人,這個時候也是人,佛既然大慈大悲救度眾生,為什麼不現在就顯現在虛空,
使人念佛往生呢?
反而要優待法盡時的眾生呢?
南無阿彌陀佛六字,現在各寺都寫在牆壁上,男女老幼,盡人皆知,這不就是等於顯現在虛空嗎?
何況今天還有經典,很多眾生還能自覺念佛,難道不是佛優待今天的眾生嗎?
不僅如此,還有很多善知識弘揚正法,增加人們的正信,這難道不是今天比未來更便宜嗎?
敬錄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http://www.bfnn.org/book/books/0344.htm#a06
269.信願行三資糧具足,但是要緊在臨終一剎那間念頭,如果遇上水火災難或者發生車禍,
這樣就沒有預備念佛,能夠往生嗎?
念成習慣後,自然脫口而出。
我們看到世上的人,一遇到痛苦,就會呼天呼地,喊爹喊娘,這是與生俱來的習慣,
念佛念到純熟時,不也是這樣嗎?
278.佛法即將滅盡之時,一切經典相繼消失,最後只有六字洪名現在虛空,眾生如果肯念,就能
往生,那真是太便宜了。
那個時候是人,這個時候也是人,佛既然大慈大悲救度眾生,為什麼不現在就顯現在虛空,
使人念佛往生呢?
反而要優待法盡時的眾生呢?
南無阿彌陀佛六字,現在各寺都寫在牆壁上,男女老幼,盡人皆知,這不就是等於顯現在虛空嗎?
何況今天還有經典,很多眾生還能自覺念佛,難道不是佛優待今天的眾生嗎?
不僅如此,還有很多善知識弘揚正法,增加人們的正信,這難道不是今天比未來更便宜嗎?
敬錄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http://www.bfnn.org/book/books/0344.htm#a06
256.念佛要求一心恭敬,自然就應該字字落實,清清楚楚,因此速度就不能太快,但念佛數目多多益善,這中間是否有衝突?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254.淨土法門雖然說很殊勝,但必須臨終不忘正念,一心稱名,才能感應道交,蒙佛接引。
如果修持的人被炮彈打死,或者突然遭遇天災人禍。
在這種情況下來不及念佛,是否障礙往生?
你所提的問題,對那些無真信切願實修的人才存在。
這些人即使沒有你所提的那些問題,也不能往生。在炮火連天、天災人禍時,還不去抓緊時間念
佛,那麼平素的懶散就可想而知,他的心本來就不在道啊!
256.念佛要求一心恭敬,自然就應該字字落實,清清楚楚,因此速度就不能太快,
但念佛數目多多益善,這中間是否有衝突?
字字清楚是條件之一,
勤奮多念也是條件之一。
如果追求清楚而念得太少,或者追求數目而念得含糊,所得功效都很小。
如果念得清楚,再加上勤奮,那就是既盡善又盡美了。
敬錄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http://www.bfnn.org/book/books/0344.htm#a06
254.淨土法門雖然說很殊勝,但必須臨終不忘正念,一心稱名,才能感應道交,蒙佛接引。
如果修持的人被炮彈打死,或者突然遭遇天災人禍。
在這種情況下來不及念佛,是否障礙往生?
你所提的問題,對那些無真信切願實修的人才存在。
這些人即使沒有你所提的那些問題,也不能往生。在炮火連天、天災人禍時,還不去抓緊時間念
佛,那麼平素的懶散就可想而知,他的心本來就不在道啊!
256.念佛要求一心恭敬,自然就應該字字落實,清清楚楚,因此速度就不能太快,
但念佛數目多多益善,這中間是否有衝突?
字字清楚是條件之一,
勤奮多念也是條件之一。
如果追求清楚而念得太少,或者追求數目而念得含糊,所得功效都很小。
如果念得清楚,再加上勤奮,那就是既盡善又盡美了。
敬錄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http://www.bfnn.org/book/books/0344.htm#a06
253.聽說觀音救生不救死,彌陀救死不救生,何必急求死去見彌陀呢?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253.聽說觀音救生不救死,彌陀救死不救生,何必急求死去見彌陀呢?
這是俗傳謬論,
經上說「至心念佛一句,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這不是彌陀救生的證據嗎?
《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說:「種種諸惡趣,地獄鬼畜生,生老病死苦,以漸悉令滅。」
這又難道不是觀音救死的證據嗎?
至於說念佛急求死去見彌陀,更加錯誤。
例如儲備糧食,是為了急求災荒嗎?
敬錄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http://www.bfnn.org/book/books/0344.htm#a06
253.聽說觀音救生不救死,彌陀救死不救生,何必急求死去見彌陀呢?
這是俗傳謬論,
經上說「至心念佛一句,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這不是彌陀救生的證據嗎?
《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說:「種種諸惡趣,地獄鬼畜生,生老病死苦,以漸悉令滅。」
這又難道不是觀音救死的證據嗎?
至於說念佛急求死去見彌陀,更加錯誤。
例如儲備糧食,是為了急求災荒嗎?
敬錄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http://www.bfnn.org/book/books/0344.htm#a06
237...瞋恨心--不怕念起,只怕覺遲,更怕持續不斷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237.我們念佛的人,在平時用功很好,
萬一起了瞋恨心和別人發生衝突,這個瞋恨心到臨終還不能忘記。
像這樣的人雖然念佛,能否帶業往生?
不怕念起,只怕覺遲,
更怕持續不斷。
既然知道瞋恨害事,為什麼不趕快改正呢?
又為什麼還要延續到命終呢?
當前一念非常重要,
念瞋就會與佛相隔,
念佛就能與佛感應。
瞋能障佛,怎麼還談得上往生呢?
238.臨終時有魔化身為阿彌陀佛來引誘,怎麼辦?
這個事情不必憂慮,平素心念彌陀,臨終正念仍是彌陀,一定不是魔境,什麼因就結什麼果啊!
如果平時雜修不專,念頭不一,臨終正念就沒有把握了。
到這個時候,即使明明知道是惡境,但自己也無法挽救了。
所以臨終助念特別重要。
敬錄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http://www.bfnn.org/book/books/0344.htm#a05
237.我們念佛的人,在平時用功很好,
萬一起了瞋恨心和別人發生衝突,這個瞋恨心到臨終還不能忘記。
像這樣的人雖然念佛,能否帶業往生?
不怕念起,只怕覺遲,
更怕持續不斷。
既然知道瞋恨害事,為什麼不趕快改正呢?
又為什麼還要延續到命終呢?
當前一念非常重要,
念瞋就會與佛相隔,
念佛就能與佛感應。
瞋能障佛,怎麼還談得上往生呢?
238.臨終時有魔化身為阿彌陀佛來引誘,怎麼辦?
這個事情不必憂慮,平素心念彌陀,臨終正念仍是彌陀,一定不是魔境,什麼因就結什麼果啊!
如果平時雜修不專,念頭不一,臨終正念就沒有把握了。
到這個時候,即使明明知道是惡境,但自己也無法挽救了。
所以臨終助念特別重要。
敬錄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http://www.bfnn.org/book/books/0344.htm#a05
216.有人問:「阿彌陀佛的父親是什麼人?」他說你如果能夠答復我,我就信佛 ..如果僅僅提出這一個問題作為信佛的條件,他就不是誠心的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216.有人問:「阿彌陀佛的父親是什麼人?」他說你如果能夠答復我,我就信佛。
從前法明和尚向大珠和尚也提出了這個問題,大師回答:「阿彌陀姓憍尸迦,父親名叫月上,母親
名叫殊勝妙顏,出自陀羅尼集。」還有《鼓音王經》說:「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國家叫做妙喜,
國王叫做憍尸迦,祖父叫做清泰國王,父親叫做月上轉輪王,母親叫做殊勝妙顏王后,生下三個兒
子,大兒子叫做月明,二兒子叫做憍尸迦,三兒子叫做帝眾。」這一段記載很詳細,
可告訴那個提問的人。但信佛有信佛的緣分,
如果僅僅提出這一個問題作為信佛的條件,他就不是誠心的。
請你轉告他,佛法是救眾生離苦得樂的大事,三寶是無上福田,千萬不要當兒戲看待,
如果隨便開玩笑,就會引來禍患,毀了自己的前途。
236.念佛不做任何功德,是否能夠往生?
淨土是大乘法門,功德是利他的事情,
念佛和做功德好比鳥的雙翼,缺一不可。
但功德並不一定就是花費金錢,
勸人念佛就是真正的功德。
敬錄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http://www.bfnn.org/book/books/0344.htm#a05
216.有人問:「阿彌陀佛的父親是什麼人?」他說你如果能夠答復我,我就信佛。
從前法明和尚向大珠和尚也提出了這個問題,大師回答:「阿彌陀姓憍尸迦,父親名叫月上,母親
名叫殊勝妙顏,出自陀羅尼集。」還有《鼓音王經》說:「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國家叫做妙喜,
國王叫做憍尸迦,祖父叫做清泰國王,父親叫做月上轉輪王,母親叫做殊勝妙顏王后,生下三個兒
子,大兒子叫做月明,二兒子叫做憍尸迦,三兒子叫做帝眾。」這一段記載很詳細,
可告訴那個提問的人。但信佛有信佛的緣分,
如果僅僅提出這一個問題作為信佛的條件,他就不是誠心的。
請你轉告他,佛法是救眾生離苦得樂的大事,三寶是無上福田,千萬不要當兒戲看待,
如果隨便開玩笑,就會引來禍患,毀了自己的前途。
236.念佛不做任何功德,是否能夠往生?
淨土是大乘法門,功德是利他的事情,
念佛和做功德好比鳥的雙翼,缺一不可。
但功德並不一定就是花費金錢,
勸人念佛就是真正的功德。
敬錄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http://www.bfnn.org/book/books/0344.htm#a05
207.念佛用心念心聽的方法,和觀世音菩薩的耳根圓通法門是否相同?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207.念佛用心念心聽的方法,和觀世音菩薩的耳根圓通法門是否相同?
可不可以稱為實相念佛?
這個能的心和能聽的心是一還是二?
心念心聽與觀音圓通法門「入流亡所」及實相念佛不很相同,
但能念能聽的心,並沒有兩個,聽的時候就是念的時候。
但也可說是兩回事,聽和念不是很清楚嗎?
好比太陽當空而照,照射當然就有光明,這個照射和光明,可以說是一個,但又不是一個啊!
208.古代大德說:
「能否往生,就要看這個人有沒有信心和願力;
等級高低,就要看這個人念佛功夫的深淺。」
現在有人具備了信願行,但不能發大菩提心,只希望往生極樂國土享福,
這樣就不能和阿彌陀佛的大悲心相應。
如果這個人有很強的信心和願力,他是否能夠往生?
也能夠往生,只不過相當人天或聲聞的地位。
不發大心,難以候補佛位。
既然已經具備了很強信心和願力,又一心念佛,就具備了往生資糧,因為真心念一句彌陀就消八萬
四千劫大罪,他虔誠地相信阿彌陀佛的力量,自然因念佛而得慈力加持而往生,
只因為不能發大菩提心,所以暫時還與佛相隔,只能相當人天或聲聞的果位。
但是,繼續修行,就會發大菩提心。不發大心,是不能成佛的。
敬錄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http://www.bfnn.org/book/books/0344.htm#a05
207.念佛用心念心聽的方法,和觀世音菩薩的耳根圓通法門是否相同?
可不可以稱為實相念佛?
這個能的心和能聽的心是一還是二?
心念心聽與觀音圓通法門「入流亡所」及實相念佛不很相同,
但能念能聽的心,並沒有兩個,聽的時候就是念的時候。
但也可說是兩回事,聽和念不是很清楚嗎?
好比太陽當空而照,照射當然就有光明,這個照射和光明,可以說是一個,但又不是一個啊!
208.古代大德說:
「能否往生,就要看這個人有沒有信心和願力;
等級高低,就要看這個人念佛功夫的深淺。」
現在有人具備了信願行,但不能發大菩提心,只希望往生極樂國土享福,
這樣就不能和阿彌陀佛的大悲心相應。
如果這個人有很強的信心和願力,他是否能夠往生?
也能夠往生,只不過相當人天或聲聞的地位。
不發大心,難以候補佛位。
既然已經具備了很強信心和願力,又一心念佛,就具備了往生資糧,因為真心念一句彌陀就消八萬
四千劫大罪,他虔誠地相信阿彌陀佛的力量,自然因念佛而得慈力加持而往生,
只因為不能發大菩提心,所以暫時還與佛相隔,只能相當人天或聲聞的果位。
但是,繼續修行,就會發大菩提心。不發大心,是不能成佛的。
敬錄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http://www.bfnn.org/book/books/0344.htm#a05
205. 淨土法門說萬人修就有萬人去,為什麼念佛的人仍然有很多去不了?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205. 淨土法門說萬人修就有萬人去,為什麼念佛的人仍然有很多去不了?
是他們因地發心不正呢,還是他們的修法不對呢,或者是佛順應世人「先以欲鉤牽」呢?
在這裏不能用「先以欲鉤牽」這句話,發心不正,修法不對才是最主要的原因。
本問答已反覆強調往生不是為了個人享受,而是為普度眾生,
只有往生後,到阿彌陀佛的「淨土大學」學習,才能具備度生的本領。
因此,修淨土的人,發心要正,發心要正,
就是要發菩提心,不發菩提心,彌陀念破喉嚨,又有多大用處?
敬錄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http://www.bfnn.org/book/books/0344.htm#a05
205. 淨土法門說萬人修就有萬人去,為什麼念佛的人仍然有很多去不了?
是他們因地發心不正呢,還是他們的修法不對呢,或者是佛順應世人「先以欲鉤牽」呢?
在這裏不能用「先以欲鉤牽」這句話,發心不正,修法不對才是最主要的原因。
本問答已反覆強調往生不是為了個人享受,而是為普度眾生,
只有往生後,到阿彌陀佛的「淨土大學」學習,才能具備度生的本領。
因此,修淨土的人,發心要正,發心要正,
就是要發菩提心,不發菩提心,彌陀念破喉嚨,又有多大用處?
敬錄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http://www.bfnn.org/book/books/0344.htm#a05
203. 「憶佛念佛,現在將來,必定見佛。」憶和念是兩法,還是一法 念是用口念還是用心念?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203.《楞嚴經》
「大勢至菩薩圓通章」說
「憶佛念佛,現在將來,必定見佛。」這句話有四個問題:
(1)憶和念是兩法,還是一法?
(2)念是用口念還是用心念?
(3)所見的佛是化佛還是自性佛?
(4)如果是心憶心念,和禪家參話頭、看話頭有沒有不同?
第一個問題是屬於語法問題,中文裏面很多雙字詞,兩個字都是同義關係,例如「言語」、「思
想」、「行動」、「歡喜」等等,「憶念」也屬於這一類。
但要把它拆開來解釋,也未嘗不可。
憶就是記住不忘,
念就是念茲在茲。
第二,是用心念。
第三,是指自性佛。
第四個問題不要拘泥,經文圓通一切,不要以宗派畫範圍。
但要從法門來講,自然就有區別。
禪宗參話頭目的在開悟,
淨宗念佛目的在往生。
204.經上說「如果有眾生想要生到我的國土來,並且具有很堅定的信心,十次念我,
我就一定接引他往生。如果做不到的話,我就決不成佛。」
又說:「堅持念佛名號,從一天一直堅持到第七天,一心不亂,就一定能夠往生極樂國土。」
為什麼有兩種不同的說法?
前面所說的堅定的信心,是指心中已經沒有一點雜念,徹底相信。
如果做到了這個功夫,那麼臨終一念就可以往生,何必還要十念呢?
後面說從一天到七天堅持念佛,就是希望做到這個地步啊!
敬錄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http://www.bfnn.org/book/books/0344.htm#a05
203.《楞嚴經》
「大勢至菩薩圓通章」說
「憶佛念佛,現在將來,必定見佛。」這句話有四個問題:
(1)憶和念是兩法,還是一法?
(2)念是用口念還是用心念?
(3)所見的佛是化佛還是自性佛?
(4)如果是心憶心念,和禪家參話頭、看話頭有沒有不同?
第一個問題是屬於語法問題,中文裏面很多雙字詞,兩個字都是同義關係,例如「言語」、「思
想」、「行動」、「歡喜」等等,「憶念」也屬於這一類。
但要把它拆開來解釋,也未嘗不可。
憶就是記住不忘,
念就是念茲在茲。
第二,是用心念。
第三,是指自性佛。
第四個問題不要拘泥,經文圓通一切,不要以宗派畫範圍。
但要從法門來講,自然就有區別。
禪宗參話頭目的在開悟,
淨宗念佛目的在往生。
204.經上說「如果有眾生想要生到我的國土來,並且具有很堅定的信心,十次念我,
我就一定接引他往生。如果做不到的話,我就決不成佛。」
又說:「堅持念佛名號,從一天一直堅持到第七天,一心不亂,就一定能夠往生極樂國土。」
為什麼有兩種不同的說法?
前面所說的堅定的信心,是指心中已經沒有一點雜念,徹底相信。
如果做到了這個功夫,那麼臨終一念就可以往生,何必還要十念呢?
後面說從一天到七天堅持念佛,就是希望做到這個地步啊!
敬錄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http://www.bfnn.org/book/books/0344.htm#a05
183.只會自己念佛,不會度眾生,臨終時能不能生西? 只要真正肯死心塌地念佛,也能往生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183.只會自己念佛,不會度眾生,臨終時能不能生西?
不會度眾生,是沒有弘法的才能;
不肯度眾生,是沒有菩薩的願心。
才能雖不能勉強,但菩提心不能不發。
如果都做不到,只要真正肯死心塌地念佛,也能往生,只不過品位不高罷了。
敬錄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http://www.bfnn.org/book/books/0344.htm#a04
183.只會自己念佛,不會度眾生,臨終時能不能生西?
不會度眾生,是沒有弘法的才能;
不肯度眾生,是沒有菩薩的願心。
才能雖不能勉強,但菩提心不能不發。
如果都做不到,只要真正肯死心塌地念佛,也能往生,只不過品位不高罷了。
敬錄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http://www.bfnn.org/book/books/0344.htm#a04
186.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的人,是否還記得他們自己的眷屬?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184.佛經說往生西方,要具備「信願行」,世俗的嗜好不能痛改,是否能夠往生?
信願行的行字是指正行和助行,正行是六字洪名,助行是多做好事,多結善緣。
正行和助行如鳥的雙翼,缺一不可。
經上明明告訴我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明知有過錯,卻不願改正,自然是少福德而缺乏助緣,
在「信願行」中的「行」就有所欠缺。
信願行是淨土三資糧,如果不能具備,怎麼能得到圓滿的結果。
況且保持不良嗜好,臨終時就會有障礙。
186.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的人,是否還記得他們自己的眷屬?
一生到那個國土,就馬上獲得了神通,
自然就知道他所有前世的一切事情。
但所問「他們自己」含糊不清,到底是哪一個自己呢?
無量劫來,自己改頭換面不知有多少了。
修淨土的人,要發大乘心,並非只度自己的眷屬。
更不能因恩愛習氣不斷,而阻礙了往生。
敬錄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http://www.bfnn.org/book/books/0344.htm#a04
184.佛經說往生西方,要具備「信願行」,世俗的嗜好不能痛改,是否能夠往生?
信願行的行字是指正行和助行,正行是六字洪名,助行是多做好事,多結善緣。
正行和助行如鳥的雙翼,缺一不可。
經上明明告訴我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明知有過錯,卻不願改正,自然是少福德而缺乏助緣,
在「信願行」中的「行」就有所欠缺。
信願行是淨土三資糧,如果不能具備,怎麼能得到圓滿的結果。
況且保持不良嗜好,臨終時就會有障礙。
186.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的人,是否還記得他們自己的眷屬?
一生到那個國土,就馬上獲得了神通,
自然就知道他所有前世的一切事情。
但所問「他們自己」含糊不清,到底是哪一個自己呢?
無量劫來,自己改頭換面不知有多少了。
修淨土的人,要發大乘心,並非只度自己的眷屬。
更不能因恩愛習氣不斷,而阻礙了往生。
敬錄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http://www.bfnn.org/book/books/0344.htm#a04
174.「念一句佛號就消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174.「念一句佛號就消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
那麼我們不如造罪以後再來念佛。如果說念佛是消過去的罪業,不再去造新罪,那麼造了罪以後,
不又是過去的舊罪了嗎?
從前某甲正在大吃砒霜,
某乙看見就驚奇地問:「為什麼要自殺?」
甲說:「我不是自殺,因為聽說某店有解毒的靈藥,我想買來服用,所以就先吃砒霜。」
先生所問不正是這不意思嗎?
過去、現在和未來是沒有一個界限的,但改過從新卻是有界限的。不論是做好人,還是學佛,都從
他發心的那一天算起,以前的時間就是過去。
180.小孩不懂佛理,教他念佛有什麼利益呢?
父母主張給他受皈依,但他長大退心了,是誰的過錯呢?
低頭一拜,罪滅恒沙。
念一句佛,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
小孩雖然暫時不理解,但是已經種下善根,怎麼能說沒有利益呢?
至於長大退心,那是他另遇惡緣,但以前的種子堅如金剛,牢牢埋在第八識田中,
總有一天會生根發芽,還是有利益啊!
況且皈依的時候,不能預先就考慮他退心。
如果一開始就存有這樣的念頭,那麼還有誰來引人向善呢?
只能促進,不能促退啊。
敬錄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http://www.bfnn.org/book/books/0344.htm#a04
174.「念一句佛號就消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
那麼我們不如造罪以後再來念佛。如果說念佛是消過去的罪業,不再去造新罪,那麼造了罪以後,
不又是過去的舊罪了嗎?
從前某甲正在大吃砒霜,
某乙看見就驚奇地問:「為什麼要自殺?」
甲說:「我不是自殺,因為聽說某店有解毒的靈藥,我想買來服用,所以就先吃砒霜。」
先生所問不正是這不意思嗎?
過去、現在和未來是沒有一個界限的,但改過從新卻是有界限的。不論是做好人,還是學佛,都從
他發心的那一天算起,以前的時間就是過去。
180.小孩不懂佛理,教他念佛有什麼利益呢?
父母主張給他受皈依,但他長大退心了,是誰的過錯呢?
低頭一拜,罪滅恒沙。
念一句佛,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
小孩雖然暫時不理解,但是已經種下善根,怎麼能說沒有利益呢?
至於長大退心,那是他另遇惡緣,但以前的種子堅如金剛,牢牢埋在第八識田中,
總有一天會生根發芽,還是有利益啊!
況且皈依的時候,不能預先就考慮他退心。
如果一開始就存有這樣的念頭,那麼還有誰來引人向善呢?
只能促進,不能促退啊。
敬錄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http://www.bfnn.org/book/books/0344.htm#a04
170.念佛時出聲念和心中默念,功德相同,還是有差別?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170.念佛時出聲念和心中默念,功德相同,還是有差別?
念佛功德,在於求定,就是經上所說的「一心不亂」。至於採取什麼念法,就沒有一定的限制,要
根據個人的習慣去選擇。符合自己情況的念法,功德就大,不符合的,功德就小。
172.我吃素一月後就歸依,以後就長久吃素。
因為有家庭負擔,不能時常聚會念佛。又因為佛教經典太多,每部都是寶藏,但我們的生命很短,
每部都想受持,實在困難,
我只好選擇《妙法蓮花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及《佛說阿彌陀經》作早晚課誦,並終生信願受
持。
現在我每天早晨五六點鐘時念《普門品》,晚上十一點鐘時念《彌陀經》,念完後再念佛號千聲。
這個時間,這樣念誦,是否正確?不打法器是否可以?
念佛在於求定,功夫好時就是一心不亂。
這樣的境界,每個人在家中朝暮課誦時都能得到。至於到一些佛教團體聚會念佛,不過是結緣隨
喜,因事忙不能常去參加,沒有關係。
可是家中的早晚功課萬萬不能間斷,早晨念《普門品》,晚上念《彌陀經》,未嘗不可。
功夫在精不在多,貪多不精,反無效力。
不見禪家一句話頭要參究一生嗎?打法器的事,家庭環境許可就用,否則不用。
敬錄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http://www.bfnn.org/book/books/0344.htm#a04
170.念佛時出聲念和心中默念,功德相同,還是有差別?
念佛功德,在於求定,就是經上所說的「一心不亂」。至於採取什麼念法,就沒有一定的限制,要
根據個人的習慣去選擇。符合自己情況的念法,功德就大,不符合的,功德就小。
172.我吃素一月後就歸依,以後就長久吃素。
因為有家庭負擔,不能時常聚會念佛。又因為佛教經典太多,每部都是寶藏,但我們的生命很短,
每部都想受持,實在困難,
我只好選擇《妙法蓮花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及《佛說阿彌陀經》作早晚課誦,並終生信願受
持。
現在我每天早晨五六點鐘時念《普門品》,晚上十一點鐘時念《彌陀經》,念完後再念佛號千聲。
這個時間,這樣念誦,是否正確?不打法器是否可以?
念佛在於求定,功夫好時就是一心不亂。
這樣的境界,每個人在家中朝暮課誦時都能得到。至於到一些佛教團體聚會念佛,不過是結緣隨
喜,因事忙不能常去參加,沒有關係。
可是家中的早晚功課萬萬不能間斷,早晨念《普門品》,晚上念《彌陀經》,未嘗不可。
功夫在精不在多,貪多不精,反無效力。
不見禪家一句話頭要參究一生嗎?打法器的事,家庭環境許可就用,否則不用。
敬錄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http://www.bfnn.org/book/books/0344.htm#a04
165.《彌陀經》中「於彼國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165.《彌陀經》中「於彼國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
幾句話,意思雖然比較明瞭,但按文義講,很覺得拗口,怎麼去講,能夠好懂?
中國的文字,一個字有多種講法。
「於」在這裏是發語詞,是「對於」的意思,「於彼國土」就是「對於阿彌陀佛那個國土」的意
思。
下面三句必須連貫起來,並且要添加一些字句才能通暢。
意思是
「像那樣已經發願的人就已經往生了,
現在發願的人也會像那些已經發願往生的人一樣現在往生,
將來發願的人也會像那些已經往生的一樣將來往生。」
簡單地說就是
「已經發願的就已經往生,
今天發願的就能今天往生,
將來發願的就能將來往生。」
168.耳聾的人在臨終時,有人為他助念,他是否能得到利益?
瞎子、聾子和啞巴列入八難,阻礙了接受佛法。
但佛法不可思議,能消除一切人的罪過。
對一個聾子來說,如果平素憑藉他的眼睛,向他示意念佛,利用各種方便和機會,使他知道往生的
利益,
臨終時懸掛佛像,燒起檀香,由他的眼睛和鼻子引起正念,那麼也能獲得特殊的好處。
敬錄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http://www.bfnn.org/book/books/0344.htm#a04
165.《彌陀經》中「於彼國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
幾句話,意思雖然比較明瞭,但按文義講,很覺得拗口,怎麼去講,能夠好懂?
中國的文字,一個字有多種講法。
「於」在這裏是發語詞,是「對於」的意思,「於彼國土」就是「對於阿彌陀佛那個國土」的意
思。
下面三句必須連貫起來,並且要添加一些字句才能通暢。
意思是
「像那樣已經發願的人就已經往生了,
現在發願的人也會像那些已經發願往生的人一樣現在往生,
將來發願的人也會像那些已經往生的一樣將來往生。」
簡單地說就是
「已經發願的就已經往生,
今天發願的就能今天往生,
將來發願的就能將來往生。」
168.耳聾的人在臨終時,有人為他助念,他是否能得到利益?
瞎子、聾子和啞巴列入八難,阻礙了接受佛法。
但佛法不可思議,能消除一切人的罪過。
對一個聾子來說,如果平素憑藉他的眼睛,向他示意念佛,利用各種方便和機會,使他知道往生的
利益,
臨終時懸掛佛像,燒起檀香,由他的眼睛和鼻子引起正念,那麼也能獲得特殊的好處。
敬錄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http://www.bfnn.org/book/books/0344.htm#a04
161. 依靠彌陀慈力加持,到西方極樂淨化後,再返回娑婆,普度眾生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161.家兄卓智立居士吃素念佛有三十多年歷史,在三十多年修行期中,歷盡多少辛苦!
他曾經唱道:「茹苦含辛揚淨土,臥薪嘗膽念彌陀。」
又說:「夜寢夙興依大士,朝參暮禮念彌陀。」
希望用多年來至誠念佛的淚水,滋潤西方蓮池的蓮心。
請問他一生這樣精勤念佛,始終不懈,臨終能夠帶業往生佛國嗎?
令兄是否往生,臨終時候,鄙人並未在場。沒有搜集根據,不敢輕易斷言。
但按佛陀的教導來說,誠心十念,都能蒙佛接引。
令兄果然能夠有信心和願力,念茲在茲,哪里有不往生的道理?
既然往生了,自然就帶業。帶業往生是淨土的殊勝方便,也是淨土法門為什麼是易行道的主要原
因。
既然往生,自然就是依靠彌陀慈力加持,到西方極樂淨化後,再返回娑婆,普度眾生。
敬錄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http://www.bfnn.org/book/books/0344.htm#a04
161.家兄卓智立居士吃素念佛有三十多年歷史,在三十多年修行期中,歷盡多少辛苦!
他曾經唱道:「茹苦含辛揚淨土,臥薪嘗膽念彌陀。」
又說:「夜寢夙興依大士,朝參暮禮念彌陀。」
希望用多年來至誠念佛的淚水,滋潤西方蓮池的蓮心。
請問他一生這樣精勤念佛,始終不懈,臨終能夠帶業往生佛國嗎?
令兄是否往生,臨終時候,鄙人並未在場。沒有搜集根據,不敢輕易斷言。
但按佛陀的教導來說,誠心十念,都能蒙佛接引。
令兄果然能夠有信心和願力,念茲在茲,哪里有不往生的道理?
既然往生了,自然就帶業。帶業往生是淨土的殊勝方便,也是淨土法門為什麼是易行道的主要原
因。
既然往生,自然就是依靠彌陀慈力加持,到西方極樂淨化後,再返回娑婆,普度眾生。
敬錄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http://www.bfnn.org/book/books/0344.htm#a04
159.念佛時,念在虛空,念在身體,有時念在虛空,有時念在身體,不知是好是壞?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159.念佛時,念在虛空,念在身體,有時念在虛空,有時念在身體,不知是好是壞?
念佛不在身體,也不在虛空,奉勸你趕快把這些疑神疑鬼,虛幻不實的念頭統統打消。
念佛是求往生極樂世界,這才是本旨。
念從心起,聲從口出,再用耳細聽。不緊不慢,調勻氣息,
除了一句佛號以外,其他一切妄念都要放下。
此外還要嚴戒殺盜淫妄,多做慈善公益事業(並不是專指金錢,不要誤會),以求消滅魔障。小冊
子可以先看《歧路指歸》、《初機淨業指南》、《暗路明燈》、《佛法導論》等等,這些看懂後,
再去看經。
敬錄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http://www.bfnn.org/book/books/0344.htm#a04
159.念佛時,念在虛空,念在身體,有時念在虛空,有時念在身體,不知是好是壞?
念佛不在身體,也不在虛空,奉勸你趕快把這些疑神疑鬼,虛幻不實的念頭統統打消。
念佛是求往生極樂世界,這才是本旨。
念從心起,聲從口出,再用耳細聽。不緊不慢,調勻氣息,
除了一句佛號以外,其他一切妄念都要放下。
此外還要嚴戒殺盜淫妄,多做慈善公益事業(並不是專指金錢,不要誤會),以求消滅魔障。小冊
子可以先看《歧路指歸》、《初機淨業指南》、《暗路明燈》、《佛法導論》等等,這些看懂後,
再去看經。
敬錄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http://www.bfnn.org/book/books/0344.htm#a04
154.念佛念六字念四字或快或慢有什麼關係嗎?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154.念佛念六字念四字或快或慢有什麼關係嗎?
六字恭敬,四字方便,太快太慢,都不適宜。必須不快不慢,心平氣和,心安理得,才能得力。
155.印光祖師回答信眾的書信中說
「念佛要字字分明,綿綿不斷,念萬聲佛,須念五千觀音菩薩,念佛多少類推。」
我在未皈依三寶以前,沒有供奉觀音菩薩。所以現在每天早晚禮佛後,先念佛五千,再念觀音菩薩
兩千。
這樣對嗎?
已經受了五戒,供奉了三聖像,可不可以專念南無阿彌陀佛聖號呢?
印光祖師這一段告誡,另有用意。如果讀完全信,前後聯繫起來,你就明白主旨了。
當時正是患難世道,勸人念觀音,即能逢凶化吉,又觀音信仰,民間最為濃厚,勸念觀音,自然發
起往生之願。
其目的全在於度人往生極樂,苦口婆心,不能不理會。
請仔細讀《一函遍復》。
皈依以後,打算專念阿彌陀佛,這個想法很好。
但念佛以後,觀音勢至大海眾菩薩等禮誦常規不能不遵守。
敬錄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http://www.bfnn.org/book/books/0344.htm#a04
154.念佛念六字念四字或快或慢有什麼關係嗎?
六字恭敬,四字方便,太快太慢,都不適宜。必須不快不慢,心平氣和,心安理得,才能得力。
155.印光祖師回答信眾的書信中說
「念佛要字字分明,綿綿不斷,念萬聲佛,須念五千觀音菩薩,念佛多少類推。」
我在未皈依三寶以前,沒有供奉觀音菩薩。所以現在每天早晚禮佛後,先念佛五千,再念觀音菩薩
兩千。
這樣對嗎?
已經受了五戒,供奉了三聖像,可不可以專念南無阿彌陀佛聖號呢?
印光祖師這一段告誡,另有用意。如果讀完全信,前後聯繫起來,你就明白主旨了。
當時正是患難世道,勸人念觀音,即能逢凶化吉,又觀音信仰,民間最為濃厚,勸念觀音,自然發
起往生之願。
其目的全在於度人往生極樂,苦口婆心,不能不理會。
請仔細讀《一函遍復》。
皈依以後,打算專念阿彌陀佛,這個想法很好。
但念佛以後,觀音勢至大海眾菩薩等禮誦常規不能不遵守。
敬錄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http://www.bfnn.org/book/books/0344.htm#a04
減少自己的障礙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120.平時念佛到臨終時,不能如法行事,妻小哭纏,以致不能往生,
那麼最後的結果是不是和平常人一樣?
佛化家庭,就沒有這樣的憂慮了。
因此,學佛的人修己、化家、風社會,都是不可缺少的事,這並不是專為利他,
也正是減少自己的障礙啊!
121.學佛的人臨終前,預先知道自己要走的日子,是不是佛的指示?
有的是佛菩薩現象指示,也有的是淨功感通而知的。
敬錄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http://www.bfnn.org/book/books/0344.htm#a03
120.平時念佛到臨終時,不能如法行事,妻小哭纏,以致不能往生,
那麼最後的結果是不是和平常人一樣?
佛化家庭,就沒有這樣的憂慮了。
因此,學佛的人修己、化家、風社會,都是不可缺少的事,這並不是專為利他,
也正是減少自己的障礙啊!
121.學佛的人臨終前,預先知道自己要走的日子,是不是佛的指示?
有的是佛菩薩現象指示,也有的是淨功感通而知的。
敬錄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http://www.bfnn.org/book/books/0344.htm#a03
115.臨命終時,什麼是正念?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114.真正念佛的人臨終沒有中陰身,要到什麼樣的程度才沒有中陰身?
臨終佛現,即得往生,即字不可滑口讀過,這樣就無中陰身。
115.臨命終時,什麼是正念?
佛子平素修什麼法門,到臨終時,不為世俗事情牽掛,心仍舊停留在所修之道,這就是正念。
116.平素修持到什麼程度,往生才有把握?
一心不亂,經上已經說得清清楚楚。
達不到這個程度,只要心口熟練,動念就有彌陀,也有把握往生。
敬錄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http://www.bfnn.org/book/books/0344.htm#a03
114.真正念佛的人臨終沒有中陰身,要到什麼樣的程度才沒有中陰身?
臨終佛現,即得往生,即字不可滑口讀過,這樣就無中陰身。
115.臨命終時,什麼是正念?
佛子平素修什麼法門,到臨終時,不為世俗事情牽掛,心仍舊停留在所修之道,這就是正念。
116.平素修持到什麼程度,往生才有把握?
一心不亂,經上已經說得清清楚楚。
達不到這個程度,只要心口熟練,動念就有彌陀,也有把握往生。
敬錄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http://www.bfnn.org/book/books/0344.htm#a03
常常聽說念佛人著魔,心裏很生疑惑,難道佛不加持嗎?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69.常常聽說念佛人著魔,心裏很生疑惑,難道佛不加持嗎?
魔由自心生,這一定是念不如法,或者是心不清淨。
有了這兩個原因,就與佛產生了隔離,佛怎麼還能加持呢?
但是見怪不怪,不去理他,提起正念,一直不退,魔自然消滅,不能為害。以後功夫反而更進一
層,所謂不受魔難,難以成佛啊!
70.信佛的人,時常要有慈悲心,沒有時間靜修,觀像默念,是否能夠成就?
行住坐臥默念一句佛號,淨念相繼,就會成就。
71.念佛是高聲好,還是低聲好?
高聲治昏沈,低聲治散亂,各有好處。做功課時,可以靈活選用,不必拘泥。
敬錄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http://www.bfnn.org/book/books/0344.htm#a01
69.常常聽說念佛人著魔,心裏很生疑惑,難道佛不加持嗎?
魔由自心生,這一定是念不如法,或者是心不清淨。
有了這兩個原因,就與佛產生了隔離,佛怎麼還能加持呢?
但是見怪不怪,不去理他,提起正念,一直不退,魔自然消滅,不能為害。以後功夫反而更進一
層,所謂不受魔難,難以成佛啊!
70.信佛的人,時常要有慈悲心,沒有時間靜修,觀像默念,是否能夠成就?
行住坐臥默念一句佛號,淨念相繼,就會成就。
71.念佛是高聲好,還是低聲好?
高聲治昏沈,低聲治散亂,各有好處。做功課時,可以靈活選用,不必拘泥。
敬錄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http://www.bfnn.org/book/books/0344.htm#a01
58.正在念佛的時候,怎樣才算得上是信願懇切?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54.做功課時常常遇到自己的孩子吵鬧,念頭不專一,心中起無明火,
念完後按情節輕重懲打孩子。
像這樣一瞬間的善惡,是否種下了不善的因數。
如果不教訓孩子,吵由他吵,我外面雖善但內心動惡,也不是淨念。
請問,有什麼好辦法對治嗎?
念佛本來就是為了斷除無名,只因為念頭不專一又起無明,好像陰暗的月亮又添上了一層黑雲,
千萬使不得。
做完功課後教訓孩子,使他規矩一點,自然是好意,並非惡心,但應該恩威並施,獎懲結合,內心
不可真正發怒。
要反省自己,子女不守規矩,仍然是自己家教不嚴所致,是自己的業障,要發慚愧心,多責備自
己。
能夠這樣去觀想,就是調伏的一個好辦法。
57.念佛時常常回憶起幾年前或者更長時間以前從來沒有回憶過的事情,這是為什麼?
念佛功夫一加深,雜念自然減少,過去的事情就容易覺察了。
58.正在念佛的時候,怎樣才算得上是信願懇切?
相信三界都是火坑,唯有念佛一條路才能走向極樂,
可以脫離危險。
在念佛這個時候,就是生死關頭,要把七情六欲一刀斬斷,才能奔向極樂,稍一遲疑,就會落到火
坑。
這樣去觀想,就是信願懇切。
敬錄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http://www.bfnn.org/book/books/0344.htm#a01
54.做功課時常常遇到自己的孩子吵鬧,念頭不專一,心中起無明火,
念完後按情節輕重懲打孩子。
像這樣一瞬間的善惡,是否種下了不善的因數。
如果不教訓孩子,吵由他吵,我外面雖善但內心動惡,也不是淨念。
請問,有什麼好辦法對治嗎?
念佛本來就是為了斷除無名,只因為念頭不專一又起無明,好像陰暗的月亮又添上了一層黑雲,
千萬使不得。
做完功課後教訓孩子,使他規矩一點,自然是好意,並非惡心,但應該恩威並施,獎懲結合,內心
不可真正發怒。
要反省自己,子女不守規矩,仍然是自己家教不嚴所致,是自己的業障,要發慚愧心,多責備自
己。
能夠這樣去觀想,就是調伏的一個好辦法。
57.念佛時常常回憶起幾年前或者更長時間以前從來沒有回憶過的事情,這是為什麼?
念佛功夫一加深,雜念自然減少,過去的事情就容易覺察了。
58.正在念佛的時候,怎樣才算得上是信願懇切?
相信三界都是火坑,唯有念佛一條路才能走向極樂,
可以脫離危險。
在念佛這個時候,就是生死關頭,要把七情六欲一刀斬斷,才能奔向極樂,稍一遲疑,就會落到火
坑。
這樣去觀想,就是信願懇切。
敬錄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http://www.bfnn.org/book/books/0344.htm#a01
45.信願堅固的人,臨終沒有人助念,是不是一定能夠往生?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45.信願堅固的人,臨終沒有人助念,是不是一定能夠往生?
臨終的時候,痛苦昏沈,一念之間,至關緊要,如果內心顛倒,或者外有惡緣,就壞了大事了。
請人助念,就可以防止這兩樁事情的發生。
但助念團並不是到處都有,所以平時佛化家庭,廣結善緣,就非常重要了。
46.因為平時念佛熏染,中陰身突然回憶起了佛號,可以往生嗎?
古德的著作中,有中陰身往生的說法,但這個人的念力如何,大有問題,
中陰身是否能夠回憶佛號,就更成問題了。
因此要在平時養成淨念相繼的習慣,不要有在死後僥倖取勝的想法。
敬錄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http://www.bfnn.org/book/books/0344.htm#a01
45.信願堅固的人,臨終沒有人助念,是不是一定能夠往生?
臨終的時候,痛苦昏沈,一念之間,至關緊要,如果內心顛倒,或者外有惡緣,就壞了大事了。
請人助念,就可以防止這兩樁事情的發生。
但助念團並不是到處都有,所以平時佛化家庭,廣結善緣,就非常重要了。
46.因為平時念佛熏染,中陰身突然回憶起了佛號,可以往生嗎?
古德的著作中,有中陰身往生的說法,但這個人的念力如何,大有問題,
中陰身是否能夠回憶佛號,就更成問題了。
因此要在平時養成淨念相繼的習慣,不要有在死後僥倖取勝的想法。
敬錄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李炳南原著
http://www.bfnn.org/book/books/0344.htm#a01
魔佛真偽
CBETA X61 No. 1154《淨土指歸集》卷1 吳郡北禪寺沙門 大佑 集
X61n1154_p0379a03(00)║ 魔佛真偽
X61n1154_p0379a04(00)║樝菴法師引大集經云。斷集諦是降煩惱魔。
X61n1154_p0379a05(03)║知苦諦是降陰魔。修道諦是降天魔。證滅諦是降死
魔。
X61n1154_p0379a06(02)║涅槃經云。佛去世後。五百歲中。魔道漸興。壞亂佛
法。
X61n1154_p0379a07(02)║然火就燥。水就濕。邪不干正。一生之中。以淳淨
心。
X61n1154_p0379a08(03)║堅固諦信。至誠禮誦。悔過發願。吾知此人。若身若
心。
X61n1154_p0379a09(03)║則與彌陀氣類交接。智論云。如風吹樹。勢向西傾。
及其倒時。
X61n1154_p0379a10(00)║必從西偃。設使願力微薄。罪業深重。臨終相現。
X61n1154_p0379a11(02)║稱佛求救。以佛力故。魔無能為。若彼行人多雜魔
業。
X61n1154_p0379a12(02)║倚恃佛法。邀名射利。外現清白。內唯臭腐。詐偽欺
罔。
X61n1154_p0379a13(02)║吾我自高。截他人千尺之長為半分。
X61n1154_p0379a14(08)║揚自己一勺之水為萬斛。此人氣分。與魔交接。命終
之日。不墮惡道。
X61n1154_p0379a15(02)║得生魔宮。斯亦幸矣。當知萬法唯心。心淨佛迎。心
垢魔接。
X61n1154_p0379a16(00)║於理易曉。何須致疑辨魔。佛之真偽。
X61n1154_p0379a17(06)║唯教眼明白者識之。悠悠之徒。命終之時。風刀解體
精神霍亂。
X61n1154_p0379a18(02)║怕怖慞惶。又何暇辨魔佛之真偽哉。世有貪慢溢腹。
X61n1154_p0379a19(02)║是非填膺。平居之時。四魔之中。三不能識。臨終之
際。
X61n1154_p0379a20(02)║恐落魔宮。口言降天魔。而心存坐脫之法。願於豪貴
家。
X61n1154_p0379a21(01)║托生為人。一何可笑。
敬錄 CBETA X61 No. 1154《淨土指歸集》卷1 吳郡北禪寺沙門 大佑 集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X61/1154_001.htm
X61n1154_p0379a03(00)║ 魔佛真偽
X61n1154_p0379a04(00)║樝菴法師引大集經云。斷集諦是降煩惱魔。
X61n1154_p0379a05(03)║知苦諦是降陰魔。修道諦是降天魔。證滅諦是降死
魔。
X61n1154_p0379a06(02)║涅槃經云。佛去世後。五百歲中。魔道漸興。壞亂佛
法。
X61n1154_p0379a07(02)║然火就燥。水就濕。邪不干正。一生之中。以淳淨
心。
X61n1154_p0379a08(03)║堅固諦信。至誠禮誦。悔過發願。吾知此人。若身若
心。
X61n1154_p0379a09(03)║則與彌陀氣類交接。智論云。如風吹樹。勢向西傾。
及其倒時。
X61n1154_p0379a10(00)║必從西偃。設使願力微薄。罪業深重。臨終相現。
X61n1154_p0379a11(02)║稱佛求救。以佛力故。魔無能為。若彼行人多雜魔
業。
X61n1154_p0379a12(02)║倚恃佛法。邀名射利。外現清白。內唯臭腐。詐偽欺
罔。
X61n1154_p0379a13(02)║吾我自高。截他人千尺之長為半分。
X61n1154_p0379a14(08)║揚自己一勺之水為萬斛。此人氣分。與魔交接。命終
之日。不墮惡道。
X61n1154_p0379a15(02)║得生魔宮。斯亦幸矣。當知萬法唯心。心淨佛迎。心
垢魔接。
X61n1154_p0379a16(00)║於理易曉。何須致疑辨魔。佛之真偽。
X61n1154_p0379a17(06)║唯教眼明白者識之。悠悠之徒。命終之時。風刀解體
精神霍亂。
X61n1154_p0379a18(02)║怕怖慞惶。又何暇辨魔佛之真偽哉。世有貪慢溢腹。
X61n1154_p0379a19(02)║是非填膺。平居之時。四魔之中。三不能識。臨終之
際。
X61n1154_p0379a20(02)║恐落魔宮。口言降天魔。而心存坐脫之法。願於豪貴
家。
X61n1154_p0379a21(01)║托生為人。一何可笑。
敬錄 CBETA X61 No. 1154《淨土指歸集》卷1 吳郡北禪寺沙門 大佑 集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X61/1154_001.htm
但果係稟薄。不能高聲念者。亦許用此法。然須心心返照。決志西方
CBETA X62 No. 1177《角虎集》卷1
X62n1177_p0200b15(00)║ 問。聞師開示。念佛不許默念。若稟薄之人。
X62n1177_p0200b16(03)║ 實不能晝夜高聲而念。學古人所謂音聲在唇舌之間。
X62n1177_p0200b17(01)║ 綿綿念去。此法何如。
X62n1177_p0200b18(00)║答。默念者。力弱氣昏。易於懈怠。且不能感發他人也。
X62n1177_p0200b19(00)║更兼雜聲妄想。乘便打入。豈能成就淨業乎。
X62n1177_p0200b20(03)║但果係稟薄。不能高聲念者。亦許用此法。然須心心返照。
X62n1177_p0200b21(01)║決志西方。日新又新耳。
敬錄 CBETA X62 No. 1177《角虎集》卷1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X62/1177_001.htm
X62n1177_p0200b15(00)║ 問。聞師開示。念佛不許默念。若稟薄之人。
X62n1177_p0200b16(03)║ 實不能晝夜高聲而念。學古人所謂音聲在唇舌之間。
X62n1177_p0200b17(01)║ 綿綿念去。此法何如。
X62n1177_p0200b18(00)║答。默念者。力弱氣昏。易於懈怠。且不能感發他人也。
X62n1177_p0200b19(00)║更兼雜聲妄想。乘便打入。豈能成就淨業乎。
X62n1177_p0200b20(03)║但果係稟薄。不能高聲念者。亦許用此法。然須心心返照。
X62n1177_p0200b21(01)║決志西方。日新又新耳。
敬錄 CBETA X62 No. 1177《角虎集》卷1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X62/1177_001.htm
務必反覆深思的智慧結晶
學佛?學魔? 諾那華藏精舍編輯室著務必反覆深思的智慧結晶(一)
現在一般人打坐都希望有所得,有所求,不是希望開智慧就是求神通,
或是打通任督二脈等……,
以這種心態來打坐,當然容易走火入魔。
所以打坐有個先決條件就是先認識自己,我為什麼要打坐。打坐是為了要定心、淨心還是明心?
先把這個目標建立起來,才不會走錯路。
務必反覆深思的智慧結晶(二)
有人說:拜師學佛,若無見到師父露一手(神通)怎知他定成就者,
唯我們卻忽略了,楞嚴經內所記載的天魔,他可一口把海水吸光,若依神(魔)通來判斷師父,
我們不就把魔視為佛,把魔說視為佛說,
更把魔法視為佛法了嗎?
所以明師絕不用神通來接引眾生,唯恐眾生,因執著於神通感應,而斷了學佛慧命。
因此真佛、真菩薩、真羅漢,在世則不泄漏自己的身份來歷,自己的身份來歷泄漏了,
就得入滅不住世,以免惑亂眾生,
這是佛的先見之明,無庸置疑。
務必反覆深思的智慧結晶(三)
有了各種神通而內心卻仍有著貪、瞋、癡、慢、疑五毒這絕對是為貪求神通、求感應,求見佛,求
見光而遭天魔鬼神附著在行人身上或入行人的心腑的現象,
行者若不速求解決之道,反而沾沾自喜,向人炫耀,淪為魔子魔孫,則後悔遲矣。
務必反覆深思的智慧結晶(四)
修學者如果未得漏盡通以前,偶發神通(五通),
很容易貪著其境,隨妄念所轉,而墮入邪魔外道。
所以佛陀遺教,禁止弟子顯現神通。
古來大德,即使有神通,也是平實為人,以正知正見教導世間,
使一切眾生皆得般若妙慧。
倘若有人以神通惑眾,招來廣大信徒,恐怕不是真正佛門弟子,
修學佛法的人應該特別謹慎,不可誤蹈邪網。
恭錄 學佛?學魔? 諾那華藏精舍編輯室著
http://book.bfnn.org/books/0416.htm#a09
現在一般人打坐都希望有所得,有所求,不是希望開智慧就是求神通,
或是打通任督二脈等……,
以這種心態來打坐,當然容易走火入魔。
所以打坐有個先決條件就是先認識自己,我為什麼要打坐。打坐是為了要定心、淨心還是明心?
先把這個目標建立起來,才不會走錯路。
務必反覆深思的智慧結晶(二)
有人說:拜師學佛,若無見到師父露一手(神通)怎知他定成就者,
唯我們卻忽略了,楞嚴經內所記載的天魔,他可一口把海水吸光,若依神(魔)通來判斷師父,
我們不就把魔視為佛,把魔說視為佛說,
更把魔法視為佛法了嗎?
所以明師絕不用神通來接引眾生,唯恐眾生,因執著於神通感應,而斷了學佛慧命。
因此真佛、真菩薩、真羅漢,在世則不泄漏自己的身份來歷,自己的身份來歷泄漏了,
就得入滅不住世,以免惑亂眾生,
這是佛的先見之明,無庸置疑。
務必反覆深思的智慧結晶(三)
有了各種神通而內心卻仍有著貪、瞋、癡、慢、疑五毒這絕對是為貪求神通、求感應,求見佛,求
見光而遭天魔鬼神附著在行人身上或入行人的心腑的現象,
行者若不速求解決之道,反而沾沾自喜,向人炫耀,淪為魔子魔孫,則後悔遲矣。
務必反覆深思的智慧結晶(四)
修學者如果未得漏盡通以前,偶發神通(五通),
很容易貪著其境,隨妄念所轉,而墮入邪魔外道。
所以佛陀遺教,禁止弟子顯現神通。
古來大德,即使有神通,也是平實為人,以正知正見教導世間,
使一切眾生皆得般若妙慧。
倘若有人以神通惑眾,招來廣大信徒,恐怕不是真正佛門弟子,
修學佛法的人應該特別謹慎,不可誤蹈邪網。
恭錄 學佛?學魔? 諾那華藏精舍編輯室著
http://book.bfnn.org/books/0416.htm#a09
學佛?學魔? 諾那華藏精舍編輯室著
務必反覆深思的智慧結晶(一)
現在一般人打坐都希望有所得,有所求,不是希望開智慧就是求神通,
或是打通任督二脈等……,
以這種心態來打坐,當然容易走火入魔。
所以打坐有個先決條件就是先認識自己,我為什麼要打坐。打坐是為了要定心、淨心還是明心?
先把這個目標建立起來,才不會走錯路。
務必反覆深思的智慧結晶(二)
有人說:拜師學佛,若無見到師父露一手(神通)怎知他定成就者,
唯我們卻忽略了,楞嚴經內所記載的天魔,他可一口把海水吸光,若依神(魔)通來判斷師父,
我們不就把魔視為佛,把魔說視為佛說,
更把魔法視為佛法了嗎?
所以明師絕不用神通來接引眾生,唯恐眾生,因執著於神通感應,而斷了學佛慧命。
因此真佛、真菩薩、真羅漢,在世則不泄漏自己的身份來歷,自己的身份來歷泄漏了,
就得入滅不住世,以免惑亂眾生,
這是佛的先見之明,無庸置疑。
務必反覆深思的智慧結晶(三)
有了各種神通而內心卻仍有著貪、瞋、癡、慢、疑五毒這絕對是為貪求神通、求感應,求見佛,求
見光而遭天魔鬼神附著在行人身上或入行人的心腑的現象,
行者若不速求解決之道,反而沾沾自喜,向人炫耀,淪為魔子魔孫,則後悔遲矣。
務必反覆深思的智慧結晶(四)
修學者如果未得漏盡通以前,偶發神通(五通),
很容易貪著其境,隨妄念所轉,而墮入邪魔外道。
所以佛陀遺教,禁止弟子顯現神通。
古來大德,即使有神通,也是平實為人,以正知正見教導世間,
使一切眾生皆得般若妙慧。
倘若有人以神通惑眾,招來廣大信徒,恐怕不是真正佛門弟子,
修學佛法的人應該特別謹慎,不可誤蹈邪網。
恭錄 學佛?學魔? 諾那華藏精舍編輯室著
http://book.bfnn.org/books/0416.htm#a09
務必反覆深思的智慧結晶(一)
現在一般人打坐都希望有所得,有所求,不是希望開智慧就是求神通,
或是打通任督二脈等……,
以這種心態來打坐,當然容易走火入魔。
所以打坐有個先決條件就是先認識自己,我為什麼要打坐。打坐是為了要定心、淨心還是明心?
先把這個目標建立起來,才不會走錯路。
務必反覆深思的智慧結晶(二)
有人說:拜師學佛,若無見到師父露一手(神通)怎知他定成就者,
唯我們卻忽略了,楞嚴經內所記載的天魔,他可一口把海水吸光,若依神(魔)通來判斷師父,
我們不就把魔視為佛,把魔說視為佛說,
更把魔法視為佛法了嗎?
所以明師絕不用神通來接引眾生,唯恐眾生,因執著於神通感應,而斷了學佛慧命。
因此真佛、真菩薩、真羅漢,在世則不泄漏自己的身份來歷,自己的身份來歷泄漏了,
就得入滅不住世,以免惑亂眾生,
這是佛的先見之明,無庸置疑。
務必反覆深思的智慧結晶(三)
有了各種神通而內心卻仍有著貪、瞋、癡、慢、疑五毒這絕對是為貪求神通、求感應,求見佛,求
見光而遭天魔鬼神附著在行人身上或入行人的心腑的現象,
行者若不速求解決之道,反而沾沾自喜,向人炫耀,淪為魔子魔孫,則後悔遲矣。
務必反覆深思的智慧結晶(四)
修學者如果未得漏盡通以前,偶發神通(五通),
很容易貪著其境,隨妄念所轉,而墮入邪魔外道。
所以佛陀遺教,禁止弟子顯現神通。
古來大德,即使有神通,也是平實為人,以正知正見教導世間,
使一切眾生皆得般若妙慧。
倘若有人以神通惑眾,招來廣大信徒,恐怕不是真正佛門弟子,
修學佛法的人應該特別謹慎,不可誤蹈邪網。
恭錄 學佛?學魔? 諾那華藏精舍編輯室著
http://book.bfnn.org/books/0416.htm#a09
修行中呈現境界、異相好嗎?
學佛?學魔? 諾那華藏精舍編輯室著修行中呈現境界、異相好嗎?
所謂「異相」、「境界」,一般是指:於一念清淨或定中看到佛菩薩或護法金剛;看到佛、菩薩放
光,或說法、灌頂或見到自己端坐蓮花,靜靜聽佛講經,
或者發現自己全身發光,身體飄浮在空中,而且想到哪兒就到哪兒,
甚至驚異地發現自己有天眼通能知人們未來或宿命通能知人們過去世,
或看人身上病痛,能入陰府與親冤談話等等。
但邪魔外道為了混淆眾生的修行正道,常常變化佛、菩薩的莊嚴法相來迷惑修行者以及一般精神異
常者或外道的盲修瞎煉者,有時在定中幻境中,也會有幻想、幻覺、幻聽的各種感應出現,
因此當所謂「異象」現前時,豈能不提高警覺、正邪不分?
所以聽到有人說:某某人擁有大神通,會治病、會抓妖、會除魔、會當眾變化成佛菩薩法相、能飛
天入地、翻江倒海、
能知過去未來、能與鬼神溝通……等等,
必須注意,他可能本身就是妖怪,或是被天魔鬼神附身而不自知呢?
如此說來大家會很納悶,到底在何種情況下,佛、菩薩才會真正現前呢?
一
經云:「眾生心垢淨,菩薩影現中」
我們所以不能看到佛菩薩莊嚴妙相,那是因為我們自己業障太深太重,宜自懺悔!不要怨天尤
人……。
只要真心悔過,精進向道,深心念佛,必能獲得諸佛菩薩慈光普照。
二
在修持時十分虔誠,且自己的悲心與佛菩薩大悲心相應時,佛、菩薩就會現前,
另一種情形是由於行者於修持過程中;直觀佛、菩薩法相(圖相或塑相)因此其形相深印在識田
中,所以修持時就會由識田中浮現出來。
唯學佛弟子應著重於諸佛菩薩身、口、意三密相應,切莫單著眼於身相,
另避免「魔擾」的最重要觀念;就是於一切相「不執著」。
所謂不執著並不是像木頭一樣毫無感覺,修持若有現象現前是一定會知道的,
但是在現象之外不要去想它的殊勝或者期待它,起了一連串關於它的聯想與妄想,
這樣就成為「執著」,便易著魔。
總之,於修行中各種境界、異象絕非真實,皆係幻起,切勿執著,
若有境界也好,沒有也好,不可假以思惟、追尋憶念,
否則善境即是著魔。
金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又楞嚴經「七趣總結」文中有云:「……欲得菩提,要除三惑(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
不盡三惑,縱得神通,皆是世間有為功用。習氣不滅,落於魔道,雖欲除妄,倍加虛偽。
如來說為可哀憐者。……」因此於諸種修持,自心清淨,不分別,不愛惡,不取捨,不被境轉,乃
修行至要法門。
恭錄 學佛?學魔? 諾那華藏精舍編輯室著
http://book.bfnn.org/books/0416.htm#a07
所謂「異相」、「境界」,一般是指:於一念清淨或定中看到佛菩薩或護法金剛;看到佛、菩薩放
光,或說法、灌頂或見到自己端坐蓮花,靜靜聽佛講經,
或者發現自己全身發光,身體飄浮在空中,而且想到哪兒就到哪兒,
甚至驚異地發現自己有天眼通能知人們未來或宿命通能知人們過去世,
或看人身上病痛,能入陰府與親冤談話等等。
但邪魔外道為了混淆眾生的修行正道,常常變化佛、菩薩的莊嚴法相來迷惑修行者以及一般精神異
常者或外道的盲修瞎煉者,有時在定中幻境中,也會有幻想、幻覺、幻聽的各種感應出現,
因此當所謂「異象」現前時,豈能不提高警覺、正邪不分?
所以聽到有人說:某某人擁有大神通,會治病、會抓妖、會除魔、會當眾變化成佛菩薩法相、能飛
天入地、翻江倒海、
能知過去未來、能與鬼神溝通……等等,
必須注意,他可能本身就是妖怪,或是被天魔鬼神附身而不自知呢?
如此說來大家會很納悶,到底在何種情況下,佛、菩薩才會真正現前呢?
一
經云:「眾生心垢淨,菩薩影現中」
我們所以不能看到佛菩薩莊嚴妙相,那是因為我們自己業障太深太重,宜自懺悔!不要怨天尤
人……。
只要真心悔過,精進向道,深心念佛,必能獲得諸佛菩薩慈光普照。
二
在修持時十分虔誠,且自己的悲心與佛菩薩大悲心相應時,佛、菩薩就會現前,
另一種情形是由於行者於修持過程中;直觀佛、菩薩法相(圖相或塑相)因此其形相深印在識田
中,所以修持時就會由識田中浮現出來。
唯學佛弟子應著重於諸佛菩薩身、口、意三密相應,切莫單著眼於身相,
另避免「魔擾」的最重要觀念;就是於一切相「不執著」。
所謂不執著並不是像木頭一樣毫無感覺,修持若有現象現前是一定會知道的,
但是在現象之外不要去想它的殊勝或者期待它,起了一連串關於它的聯想與妄想,
這樣就成為「執著」,便易著魔。
總之,於修行中各種境界、異象絕非真實,皆係幻起,切勿執著,
若有境界也好,沒有也好,不可假以思惟、追尋憶念,
否則善境即是著魔。
金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又楞嚴經「七趣總結」文中有云:「……欲得菩提,要除三惑(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
不盡三惑,縱得神通,皆是世間有為功用。習氣不滅,落於魔道,雖欲除妄,倍加虛偽。
如來說為可哀憐者。……」因此於諸種修持,自心清淨,不分別,不愛惡,不取捨,不被境轉,乃
修行至要法門。
恭錄 學佛?學魔? 諾那華藏精舍編輯室著
http://book.bfnn.org/books/0416.htm#a07
念佛見佛,聞佛說法,尚不作聖解,況其他乎。切勿生喜,致受群邪也。
佛學答問卷四(自利行願門) 范古農居士主答
問:有母子兩人,先修同善社坐功,念該教所稱天元太保阿彌陀佛有年。本年三月間,勸其朝西持
念南無阿彌陀佛,回向西方。其母於陰曆五月間在床內趺坐念佛時,見身穿斜領衣,頂有髮結者兩
人,分立左右,於床外者三次。其子亦照其母坐法,每日面西念佛回向極樂,由末學告以口念耳
聽,未及二月,彼聞頂上亦有句句分明之佛號聲音,歷歷可聽者約旬日。如此境界,是益是損。
答:見形則病於目,聞聲則病於耳。
念佛見佛,聞佛說法,尚不作聖解,況其他乎。切勿生喜,致受群邪也。
恭錄 佛學答問卷四(自利行願門) 范古農居士主答
http://book.bfnn.org/books2/1463.htm#a07
問:有母子兩人,先修同善社坐功,念該教所稱天元太保阿彌陀佛有年。本年三月間,勸其朝西持
念南無阿彌陀佛,回向西方。其母於陰曆五月間在床內趺坐念佛時,見身穿斜領衣,頂有髮結者兩
人,分立左右,於床外者三次。其子亦照其母坐法,每日面西念佛回向極樂,由末學告以口念耳
聽,未及二月,彼聞頂上亦有句句分明之佛號聲音,歷歷可聽者約旬日。如此境界,是益是損。
答:見形則病於目,聞聲則病於耳。
念佛見佛,聞佛說法,尚不作聖解,況其他乎。切勿生喜,致受群邪也。
恭錄 佛學答問卷四(自利行願門) 范古農居士主答
http://book.bfnn.org/books2/1463.htm#a07
省庵法師---真正發菩提心
省庵法師勸發菩提心文
真正發菩提心也。
X62n1197_p0603c17(03)║
此菩提心。
諸善中王。必有因緣。方得發起。
今言因緣略有十種。
何等為十。
一者念佛重恩故。
二者念父母恩故。
三者念師長恩故。
四者念施主恩故。
五者念眾生恩故。
六者念死生苦故。
七者尊重己靈故。
八者懺悔業障故。
九者求生淨土故。
十者為念正法得久住故。
云何念佛重恩。
謂我釋迦如來。最初發心。為我等故行菩薩道。
經無量劫。備受諸苦。我造業時。佛則哀憐。方便教化。
而我愚癡不知信受。
我墮地獄。佛復悲痛。欲代我苦。而我業重。不能救拔。
我生人道。佛以方便令種善根。世世生生。隨逐於我。
心無暫捨。
佛初出世。我尚沉淪。
今得人身。佛已滅度。何罪而生末法。何福而預出家。
何障而不見金身。何幸而躬逢舍利。
如是思惟。向使不種善根。何以得聞佛法。
不聞佛法。焉知常受佛恩。
此恩此德。邱山難喻。自非發廣大心。行菩薩道。建立佛法。
救度眾生。從使粉骨碎身。豈能酬答。
是為發菩提心第一因緣也。
云何念父母恩。
哀哀父母。生我劬勞。十月三年。懷胎乳哺。
推乾去濕。嚥苦吐甘。才得成人。
指望紹繼門風。供承祭祀。今我等既已出家。濫稱釋子。
忝號沙門。甘旨不供。祭埽不給。
生不能養其口體。死不能導其神靈。
於世間則為大損。於出世又無實益。
兩途既失。重罪難逃。
如是思惟。唯有百劫千生。常行佛道。
十方三世普度眾生。
則不唯一生父母。 生 生 父 母。俱蒙拔濟。
不唯一人父母。 人 人 父 母。盡可超昇。
是為發菩提心第二因緣也。
云何念師長恩。
父母雖能生育我身。若無世間師長。則不知禮義。
若無出世師長則不解佛法。
不知禮義。則同於異類。
不解佛法。則何異俗人。
今我等粗知禮義。略解佛法。袈裟被體。
戒品沾身。此之重恩。從師長得。
若求小果。僅能自利。
今為大乘。普願利人。則世出世間二種師長。俱蒙利益。
是為發菩提心第三因緣也。
云何念施主恩。
謂我等今者。日用所資。並非己有。
三時粥飯。四季衣裳。
疾病所須。身口所費。此皆出自他力。將為我用。
從則竭力躬耕。尚難餬口。我則安坐受食。猶不稱心。
彼則紡織不已。猶自艱難。我則安服有餘。甯知愛惜。
彼則蓽門蓬戶。擾攘終身。我則廣宇閒庭。優悠卒歲。
以彼勞而供我逸。於心安乎。
將他利而潤己身。於理順乎。
自非悲智雙運。福慧二嚴。檀信沾恩。眾生受賜。
則粒米寸絲。酬償有分。惡報難逃。
是為發菩提心第四因緣也。
云何念眾生恩。
謂我與眾生。從曠劫來。世世生生。
互為父母。彼此有恩。今雖隔世昏迷。互不相識。
以理推之。豈無報效。
今之披毛帶角。安知非昔為其子乎。
今之蝡動蜎飛。安知不曾為我父乎。
每見 幼 離 父母。長 而 容 貌 都忘。
何況宿世親緣。
今則張王難記。
彼其號呼於地獄之下。宛轉於餓鬼之中。
苦痛誰知。飢虛安訴。我雖不見不聞。彼必求拯求濟。
非經不能陳此事。
非佛不能道此言。
彼邪見人。何足以知此。
是故菩薩觀於螻蟻。皆是過去父母。
未來諸佛。常思利益。念報其恩。
是為發菩提心第五因緣也。
云何念生死苦。
謂我與眾生。從曠劫來。常在生死。未得解脫。
人間天上。此界他方。出沒萬端。昇沉片刻。
俄焉而天。俄焉而人。
俄焉而地獄畜生餓鬼。黑門朝出而暮還。
鐵窟暫離而又入。
登刀山也。則舉體無完膚。
攀劍樹也。則方寸皆割裂。
熱鐵不除饑。吞之則肝腸盡爛。
洋銅難療渴飲之則骨肉都麋。
利鋸解之。則斷而復續。
巧風吹之。則死已還生。
猛火城中。忍聽叫嗥之慘。
煎熬盤裏。但聞苦痛之聲。
冰凍始凝。則狀似青蓮蕊結。
血肉既裂。則身如紅藕華開。
一夜死生。地下每經萬遍。
一朝苦痛。人間已過百年。
頻煩獄卒疲勞。誰信閻翁教誡。
受時知苦。雖悔恨以何追。
脫已還忘。其作業也如故。
鞭驢出血。誰知吾母之悲。
牽豕就屠。焉識乃翁之痛。
食其子而不知。文王尚爾。噉其親而未識。
凡類皆然當年恩愛。今作冤家。
昔日寇讎。今成骨肉。
昔為母而今為婦。舊是翁而新作夫。
宿命知之。則可羞可恥。
天眼視之。則可笑可憐。
糞穢叢中。十月包藏難過。膿血道裏。一時倒下可憐。
少也何知。東西莫辨。長而有識。
貪欲便生。須臾而老病相尋。迅速而無常又至。
風火交煎。神識於中潰亂。精血既竭。皮肉自外乾枯。
無一毛而不被針鑽。有一竅而皆從刀割。
龜之將烹。其脫殼也猶易。
神之欲謝。其去體也倍難。
心無常主。類商賈而處處奔馳。
身無定形。似房屋而頻頻遷徙。
大千塵點。難窮往返之身。四海波濤。孰計別離之淚。
峨峨積骨。過彼崇山。莽莽橫尸。多於大地。
向使不聞佛語。此事誰見誰聞。
未睹佛經。此理焉知焉覺。
其或依前貪戀。仍舊癡迷。
祇恐萬劫千生。一錯百錯。
人身難得而易失。
良時易往而難追。
道路冥冥。別離長久。
三途惡報。還自受之。痛不可言。誰當相代。
興言及此能不寒心。是故宜應斷生死流。出愛欲海。
自他兼濟。彼岸同登。
曠劫殊勛。在此一舉。
是為發菩提心第六因緣也。
云何尊重己靈。
謂我現前一心。直下與釋迦如來。
無二無別。云何世尊無量劫來。早成正覺。
而我等昏迷顛倒。尚做凡夫。
又佛世尊。則具有無量神通智慧功德莊嚴。
而我等。則但有無量業繫煩惱生死纏縛。
心性是一。迷悟天淵。靜言思之。豈不可恥。
譬如無價寶珠。沒在淤泥。視同瓦礫。不加愛重。
是故宜應以無量善法。對治煩惱。
修德有功。則性德方顯。如珠被濯。
懸在高幢。洞達光明。映蔽一切。可謂一孤佛化。
不負己靈。
是為發菩提心第七因緣也。
云何懺悔業障。
經言犯一吉羅。如四天王壽五百歲墮泥犁中。吉羅小罪。
尚獲此報。何況重罪。其報難言。
今我等日用之中。
一舉一動。恒違戒律。
一飧一水。頻犯尸羅。一日所犯。
亦應無量。
何況終身歷劫所起之罪。更不可言矣。
且以五戒言之。十人九犯。少露多藏。五戒名為優婆塞戒。
尚不具足。何況沙彌比丘菩薩等戒。又不必言矣。
問其名則曰。我比丘也。問其實則尚不足為優婆塞也。
豈不可愧哉。
當知佛戒不受則已。受則不可毀犯。
不犯則已。犯則終必墮落。
若非自愍愍他。自傷傷他。
身口併切。聲淚俱下。普為眾生。求哀懺悔。則千生萬劫。
惡報難逃。
是為發菩提心第八因緣也。
云何求生淨土。
謂在此土修行。其進道也難。
彼土往生。其成佛也易。
易故一生可致。
難故累劫未成。
是以往聖前賢。人人趣向。千經萬論。處處指歸。
末世修行。無越於此。
然經稱少善不生。多福乃致。
言多福。則莫若執持名號。
言多善。則莫若發廣大心。
是以暫持聖號。
勝於布施百年。
一發大心超過修行歷劫。
蓋念佛本期作佛。
大心不發。則雖念奚為。
發心原為修行。淨土不生。
則雖發易退。是則下菩提種。
耕以念佛之犁。道果自然增長。
乘大願船。入於淨土之海。西方決定往生。
是為發菩提心第九因緣也。
云何令正法久住。
謂我世尊無量劫來。為我等故。
修菩提道。難行能行。難忍能忍。
因圓果滿。遂致成佛。既成佛已。化緣周訖。入於涅槃。
正法像法。皆已滅盡。
僅存末法。有教無人。
邪正不分。是非莫辨。
競爭人我。盡逐利名。
舉目滔滔。天下皆是。
不知佛是何人。法是何義。
僧是何名。衰殘至此。
殆不忍言。每一思及。不覺淚下。我為佛子。不能報恩。
內無益於己。外無益於人。
生無益於時。死無益於後。
天雖高不能覆我。地雖厚不能載我。極重罪人。非我而誰。
由是痛不可忍。計無所出。
頓忘鄙陋。
忽發大心。
雖不能挽回末運於此時。
決當圖護持正法於來世。
是故偕諸善友。同到道場。述為懺摩。建茲法會。
發四十八之大願。願願度生。
期百千劫之深心。心心作佛。
從於今日。盡未來際。
畢此一形。誓歸安養。即登九品。
回入娑婆。俾得佛日重輝。
法門再闡。僧海澄清於此界。
人民被化於東方。劫運為之更延。
正法得以久住。
此則區區真實苦心。是為發菩提心第十因緣也。
X62n1197_p0605b20(03)║
恭錄 CBETA X62 No. 1197《蓮宗必讀》卷1 X62n1197_p0603c17(03)║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X62/1197_001.htm
真正發菩提心也。
X62n1197_p0603c17(03)║
此菩提心。
諸善中王。必有因緣。方得發起。
今言因緣略有十種。
何等為十。
一者念佛重恩故。
二者念父母恩故。
三者念師長恩故。
四者念施主恩故。
五者念眾生恩故。
六者念死生苦故。
七者尊重己靈故。
八者懺悔業障故。
九者求生淨土故。
十者為念正法得久住故。
云何念佛重恩。
謂我釋迦如來。最初發心。為我等故行菩薩道。
經無量劫。備受諸苦。我造業時。佛則哀憐。方便教化。
而我愚癡不知信受。
我墮地獄。佛復悲痛。欲代我苦。而我業重。不能救拔。
我生人道。佛以方便令種善根。世世生生。隨逐於我。
心無暫捨。
佛初出世。我尚沉淪。
今得人身。佛已滅度。何罪而生末法。何福而預出家。
何障而不見金身。何幸而躬逢舍利。
如是思惟。向使不種善根。何以得聞佛法。
不聞佛法。焉知常受佛恩。
此恩此德。邱山難喻。自非發廣大心。行菩薩道。建立佛法。
救度眾生。從使粉骨碎身。豈能酬答。
是為發菩提心第一因緣也。
云何念父母恩。
哀哀父母。生我劬勞。十月三年。懷胎乳哺。
推乾去濕。嚥苦吐甘。才得成人。
指望紹繼門風。供承祭祀。今我等既已出家。濫稱釋子。
忝號沙門。甘旨不供。祭埽不給。
生不能養其口體。死不能導其神靈。
於世間則為大損。於出世又無實益。
兩途既失。重罪難逃。
如是思惟。唯有百劫千生。常行佛道。
十方三世普度眾生。
則不唯一生父母。 生 生 父 母。俱蒙拔濟。
不唯一人父母。 人 人 父 母。盡可超昇。
是為發菩提心第二因緣也。
云何念師長恩。
父母雖能生育我身。若無世間師長。則不知禮義。
若無出世師長則不解佛法。
不知禮義。則同於異類。
不解佛法。則何異俗人。
今我等粗知禮義。略解佛法。袈裟被體。
戒品沾身。此之重恩。從師長得。
若求小果。僅能自利。
今為大乘。普願利人。則世出世間二種師長。俱蒙利益。
是為發菩提心第三因緣也。
云何念施主恩。
謂我等今者。日用所資。並非己有。
三時粥飯。四季衣裳。
疾病所須。身口所費。此皆出自他力。將為我用。
從則竭力躬耕。尚難餬口。我則安坐受食。猶不稱心。
彼則紡織不已。猶自艱難。我則安服有餘。甯知愛惜。
彼則蓽門蓬戶。擾攘終身。我則廣宇閒庭。優悠卒歲。
以彼勞而供我逸。於心安乎。
將他利而潤己身。於理順乎。
自非悲智雙運。福慧二嚴。檀信沾恩。眾生受賜。
則粒米寸絲。酬償有分。惡報難逃。
是為發菩提心第四因緣也。
云何念眾生恩。
謂我與眾生。從曠劫來。世世生生。
互為父母。彼此有恩。今雖隔世昏迷。互不相識。
以理推之。豈無報效。
今之披毛帶角。安知非昔為其子乎。
今之蝡動蜎飛。安知不曾為我父乎。
每見 幼 離 父母。長 而 容 貌 都忘。
何況宿世親緣。
今則張王難記。
彼其號呼於地獄之下。宛轉於餓鬼之中。
苦痛誰知。飢虛安訴。我雖不見不聞。彼必求拯求濟。
非經不能陳此事。
非佛不能道此言。
彼邪見人。何足以知此。
是故菩薩觀於螻蟻。皆是過去父母。
未來諸佛。常思利益。念報其恩。
是為發菩提心第五因緣也。
云何念生死苦。
謂我與眾生。從曠劫來。常在生死。未得解脫。
人間天上。此界他方。出沒萬端。昇沉片刻。
俄焉而天。俄焉而人。
俄焉而地獄畜生餓鬼。黑門朝出而暮還。
鐵窟暫離而又入。
登刀山也。則舉體無完膚。
攀劍樹也。則方寸皆割裂。
熱鐵不除饑。吞之則肝腸盡爛。
洋銅難療渴飲之則骨肉都麋。
利鋸解之。則斷而復續。
巧風吹之。則死已還生。
猛火城中。忍聽叫嗥之慘。
煎熬盤裏。但聞苦痛之聲。
冰凍始凝。則狀似青蓮蕊結。
血肉既裂。則身如紅藕華開。
一夜死生。地下每經萬遍。
一朝苦痛。人間已過百年。
頻煩獄卒疲勞。誰信閻翁教誡。
受時知苦。雖悔恨以何追。
脫已還忘。其作業也如故。
鞭驢出血。誰知吾母之悲。
牽豕就屠。焉識乃翁之痛。
食其子而不知。文王尚爾。噉其親而未識。
凡類皆然當年恩愛。今作冤家。
昔日寇讎。今成骨肉。
昔為母而今為婦。舊是翁而新作夫。
宿命知之。則可羞可恥。
天眼視之。則可笑可憐。
糞穢叢中。十月包藏難過。膿血道裏。一時倒下可憐。
少也何知。東西莫辨。長而有識。
貪欲便生。須臾而老病相尋。迅速而無常又至。
風火交煎。神識於中潰亂。精血既竭。皮肉自外乾枯。
無一毛而不被針鑽。有一竅而皆從刀割。
龜之將烹。其脫殼也猶易。
神之欲謝。其去體也倍難。
心無常主。類商賈而處處奔馳。
身無定形。似房屋而頻頻遷徙。
大千塵點。難窮往返之身。四海波濤。孰計別離之淚。
峨峨積骨。過彼崇山。莽莽橫尸。多於大地。
向使不聞佛語。此事誰見誰聞。
未睹佛經。此理焉知焉覺。
其或依前貪戀。仍舊癡迷。
祇恐萬劫千生。一錯百錯。
人身難得而易失。
良時易往而難追。
道路冥冥。別離長久。
三途惡報。還自受之。痛不可言。誰當相代。
興言及此能不寒心。是故宜應斷生死流。出愛欲海。
自他兼濟。彼岸同登。
曠劫殊勛。在此一舉。
是為發菩提心第六因緣也。
云何尊重己靈。
謂我現前一心。直下與釋迦如來。
無二無別。云何世尊無量劫來。早成正覺。
而我等昏迷顛倒。尚做凡夫。
又佛世尊。則具有無量神通智慧功德莊嚴。
而我等。則但有無量業繫煩惱生死纏縛。
心性是一。迷悟天淵。靜言思之。豈不可恥。
譬如無價寶珠。沒在淤泥。視同瓦礫。不加愛重。
是故宜應以無量善法。對治煩惱。
修德有功。則性德方顯。如珠被濯。
懸在高幢。洞達光明。映蔽一切。可謂一孤佛化。
不負己靈。
是為發菩提心第七因緣也。
云何懺悔業障。
經言犯一吉羅。如四天王壽五百歲墮泥犁中。吉羅小罪。
尚獲此報。何況重罪。其報難言。
今我等日用之中。
一舉一動。恒違戒律。
一飧一水。頻犯尸羅。一日所犯。
亦應無量。
何況終身歷劫所起之罪。更不可言矣。
且以五戒言之。十人九犯。少露多藏。五戒名為優婆塞戒。
尚不具足。何況沙彌比丘菩薩等戒。又不必言矣。
問其名則曰。我比丘也。問其實則尚不足為優婆塞也。
豈不可愧哉。
當知佛戒不受則已。受則不可毀犯。
不犯則已。犯則終必墮落。
若非自愍愍他。自傷傷他。
身口併切。聲淚俱下。普為眾生。求哀懺悔。則千生萬劫。
惡報難逃。
是為發菩提心第八因緣也。
云何求生淨土。
謂在此土修行。其進道也難。
彼土往生。其成佛也易。
易故一生可致。
難故累劫未成。
是以往聖前賢。人人趣向。千經萬論。處處指歸。
末世修行。無越於此。
然經稱少善不生。多福乃致。
言多福。則莫若執持名號。
言多善。則莫若發廣大心。
是以暫持聖號。
勝於布施百年。
一發大心超過修行歷劫。
蓋念佛本期作佛。
大心不發。則雖念奚為。
發心原為修行。淨土不生。
則雖發易退。是則下菩提種。
耕以念佛之犁。道果自然增長。
乘大願船。入於淨土之海。西方決定往生。
是為發菩提心第九因緣也。
云何令正法久住。
謂我世尊無量劫來。為我等故。
修菩提道。難行能行。難忍能忍。
因圓果滿。遂致成佛。既成佛已。化緣周訖。入於涅槃。
正法像法。皆已滅盡。
僅存末法。有教無人。
邪正不分。是非莫辨。
競爭人我。盡逐利名。
舉目滔滔。天下皆是。
不知佛是何人。法是何義。
僧是何名。衰殘至此。
殆不忍言。每一思及。不覺淚下。我為佛子。不能報恩。
內無益於己。外無益於人。
生無益於時。死無益於後。
天雖高不能覆我。地雖厚不能載我。極重罪人。非我而誰。
由是痛不可忍。計無所出。
頓忘鄙陋。
忽發大心。
雖不能挽回末運於此時。
決當圖護持正法於來世。
是故偕諸善友。同到道場。述為懺摩。建茲法會。
發四十八之大願。願願度生。
期百千劫之深心。心心作佛。
從於今日。盡未來際。
畢此一形。誓歸安養。即登九品。
回入娑婆。俾得佛日重輝。
法門再闡。僧海澄清於此界。
人民被化於東方。劫運為之更延。
正法得以久住。
此則區區真實苦心。是為發菩提心第十因緣也。
X62n1197_p0605b20(03)║
恭錄 CBETA X62 No. 1197《蓮宗必讀》卷1 X62n1197_p0603c17(03)║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X62/1197_001.htm
省庵法師勸發菩提心文
省庵法師勸發菩提心文
X62n1197_p0603b09(00)║ 淨業學人彭際清訂
不肖愚下凡夫僧實賢。
泣血稽顙。哀告現前大眾。
及當世淨信男女等。唯願慈悲。少加聽察。
嘗聞入道要門。發心為首。
修行急務。立願居先。
願立則眾生可度心發則佛道堪成。苟不發廣大心。立堅固願。
則縱經塵劫。依然還在輪迴。
雖有修行。總是徒勞辛苦。
故華嚴經云。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忘失尚爾。
況未發乎。故知欲學如來乘。必先具發菩薩願。
不可緩也。然心願差別。其相乃多。若不指陳。如何趣向。
今為大眾略而言之。相有其八。
所謂邪正真偽大小偏圓是也。云何名為邪正真偽大小偏圓耶。
世有行人。
一向修行。不究自心。但知外務。或求利養。或好名聞。
或貪現世欲樂。或望未來果報。如是發心。
名之為邪。
既不求利養名聞。又不貪欲樂果報。
唯為生死為菩提。如是發心。
名之為正。
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眾生。
聞佛道長遠。不生退怯。
觀眾生難度。不生厭倦。
如登萬仞之山。必窮其頂。如上九層之塔。必造其顛。
如是發心。
名之為真。
有罪不懺。有過不除。內濁外清。始勤終怠。
雖有好心。多為名利之所夾雜。
雖有善法。復為罪業之所染污。
如是發心。
名之為偽。
眾生界盡。我願方盡菩提道成。
我願方成。如是發心。
名之為大。
觀三界如牢獄。視生死如冤家。
但期自度。不欲度人。
如是發心。
名之為小。
若於心外見有眾生。及以佛道。
願度願成。功勛不忘。知見不泯。
如是發心。
名之為偏。
若知自性是眾生。故願度脫。
自性是佛道。故願成就。
不見一法離心別有。以虛空之心。發虛空之願。
行虛空之行。證虛空之果。
亦無虛空之相可得。
如是發心。
名之為圓。
知此八種差別。則知審察。
知審察則知去取。知去取則可發心。
云何審察。謂我所發心。於此八中。
為邪為正。為真為偽。
為大為小。為偏為圓。云何去取。
所謂去邪去偽去小去偏取正取真取大取圓。
X62n1197_p0603c16(02)║如此發心。方得名為真正發菩提心也。
恭錄 CBETA X62 No. 1197《蓮宗必讀》卷1 X62n1197_p0603b09(00)║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X62/1197_001.htm
X62n1197_p0603b09(00)║ 淨業學人彭際清訂
不肖愚下凡夫僧實賢。
泣血稽顙。哀告現前大眾。
及當世淨信男女等。唯願慈悲。少加聽察。
嘗聞入道要門。發心為首。
修行急務。立願居先。
願立則眾生可度心發則佛道堪成。苟不發廣大心。立堅固願。
則縱經塵劫。依然還在輪迴。
雖有修行。總是徒勞辛苦。
故華嚴經云。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忘失尚爾。
況未發乎。故知欲學如來乘。必先具發菩薩願。
不可緩也。然心願差別。其相乃多。若不指陳。如何趣向。
今為大眾略而言之。相有其八。
所謂邪正真偽大小偏圓是也。云何名為邪正真偽大小偏圓耶。
世有行人。
一向修行。不究自心。但知外務。或求利養。或好名聞。
或貪現世欲樂。或望未來果報。如是發心。
名之為邪。
既不求利養名聞。又不貪欲樂果報。
唯為生死為菩提。如是發心。
名之為正。
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眾生。
聞佛道長遠。不生退怯。
觀眾生難度。不生厭倦。
如登萬仞之山。必窮其頂。如上九層之塔。必造其顛。
如是發心。
名之為真。
有罪不懺。有過不除。內濁外清。始勤終怠。
雖有好心。多為名利之所夾雜。
雖有善法。復為罪業之所染污。
如是發心。
名之為偽。
眾生界盡。我願方盡菩提道成。
我願方成。如是發心。
名之為大。
觀三界如牢獄。視生死如冤家。
但期自度。不欲度人。
如是發心。
名之為小。
若於心外見有眾生。及以佛道。
願度願成。功勛不忘。知見不泯。
如是發心。
名之為偏。
若知自性是眾生。故願度脫。
自性是佛道。故願成就。
不見一法離心別有。以虛空之心。發虛空之願。
行虛空之行。證虛空之果。
亦無虛空之相可得。
如是發心。
名之為圓。
知此八種差別。則知審察。
知審察則知去取。知去取則可發心。
云何審察。謂我所發心。於此八中。
為邪為正。為真為偽。
為大為小。為偏為圓。云何去取。
所謂去邪去偽去小去偏取正取真取大取圓。
X62n1197_p0603c16(02)║如此發心。方得名為真正發菩提心也。
恭錄 CBETA X62 No. 1197《蓮宗必讀》卷1 X62n1197_p0603b09(00)║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X62/1197_001.htm
《防著魔》---修持回向還冤債
《防著魔》 懺雲法師
利眾積德調身心
所以要是曾經有過精神病的人,
或是現在多少精神有點異狀的人,就告訴他,教他多作些功德、利益大眾的事情;
有這個德行,能調身心,這樣才好。大體如此。
修持回向還冤債
還有,倘使著了魔睡不著,就吃安眠藥、鎮靜劑,睡它幾天;著魔的人大多數都不能睡。
平常相反睡不好的人也怕要著魔;
最好能夠睡,說睡就睡,不睡就不睡,這樣比較好。
不能睡好的人,尤其是長夜漫漫不能睡,時常發作,大體都是怕有冤家。
一天、兩天晚上睡不著,或者是因為喝湯、喝茶太濃厚,
或者是在臨睡前有什麼事情,那就不必怕。
如果常常這樣鬧,怕有冤家或者是魔障。
這時候就要用短期修持,好比但持往生咒,跟冤親債主回向;
或者誦金剛經,十六分、十六分一半一半地誦,一切不必多;
地藏經十三品,一品一品地誦,分開誦,不必太多。
此外,多做公益的事,多做陰德的事情,多做善事,慢慢就能調好。
恭錄 《防著魔》 懺雲法師
http://book.bfnn.org/books3/2112.htm#a10
利眾積德調身心
所以要是曾經有過精神病的人,
或是現在多少精神有點異狀的人,就告訴他,教他多作些功德、利益大眾的事情;
有這個德行,能調身心,這樣才好。大體如此。
修持回向還冤債
還有,倘使著了魔睡不著,就吃安眠藥、鎮靜劑,睡它幾天;著魔的人大多數都不能睡。
平常相反睡不好的人也怕要著魔;
最好能夠睡,說睡就睡,不睡就不睡,這樣比較好。
不能睡好的人,尤其是長夜漫漫不能睡,時常發作,大體都是怕有冤家。
一天、兩天晚上睡不著,或者是因為喝湯、喝茶太濃厚,
或者是在臨睡前有什麼事情,那就不必怕。
如果常常這樣鬧,怕有冤家或者是魔障。
這時候就要用短期修持,好比但持往生咒,跟冤親債主回向;
或者誦金剛經,十六分、十六分一半一半地誦,一切不必多;
地藏經十三品,一品一品地誦,分開誦,不必太多。
此外,多做公益的事,多做陰德的事情,多做善事,慢慢就能調好。
恭錄 《防著魔》 懺雲法師
http://book.bfnn.org/books3/2112.htm#a10
《防著魔》 --- 知相虛妄
《防著魔》 懺雲法師
知相虛妄
還有呢?見了鬼、見了神、見了菩薩、見了佛,以為了不起,
就是「見怪不怪,其怪自敗。」
事實上,「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所有一切的好相、瑞相我們不著,就不至於著魔。
就怕說:「喔!可了不得囉!佛來摩我的頂了!」
以至於「佛對我說法了!」
要是自已一著,馬上就是著魔,這個經典裡頭有說明的。
還有呢?有過去世或今生死去的異性朋友來找了,
或是異性的夫婦來找了,要是一認真,也會著魔。
華嚴經說:「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
—這個「著」(音啄)就是「著」(音招),
「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離了妄想執著,則「一切智、自然智、無師智自然現前。」這就是不著。
超出人我對待
在人事上,我們要看清楚,超出一等,不和一般人勾心鬥角,起我相、人相對待;
可是我都知道,也不是傻瓜。
以至於我超出他們,看得清楚明白,
可以說就說,不可以說就不說,躲著敬而遠之。
在人事上不去對待,不去糾纏。
糾纏不清,也容易著魔。
不染名利五濁
再就是貪財、貪名這些事情。
大家樂、飆車啊!都有點瘋狂,有點著魔!
按照現在的說法,這是社會病態;
按阿彌陀經最後所說,就是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
所謂「人心不古,世風日下。」
我們認清楚了才好。這是講到不著魔的事
恭錄 《防著魔》 懺雲法師
http://book.bfnn.org/books3/2112.htm#a10
知相虛妄
還有呢?見了鬼、見了神、見了菩薩、見了佛,以為了不起,
就是「見怪不怪,其怪自敗。」
事實上,「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所有一切的好相、瑞相我們不著,就不至於著魔。
就怕說:「喔!可了不得囉!佛來摩我的頂了!」
以至於「佛對我說法了!」
要是自已一著,馬上就是著魔,這個經典裡頭有說明的。
還有呢?有過去世或今生死去的異性朋友來找了,
或是異性的夫婦來找了,要是一認真,也會著魔。
華嚴經說:「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
—這個「著」(音啄)就是「著」(音招),
「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離了妄想執著,則「一切智、自然智、無師智自然現前。」這就是不著。
超出人我對待
在人事上,我們要看清楚,超出一等,不和一般人勾心鬥角,起我相、人相對待;
可是我都知道,也不是傻瓜。
以至於我超出他們,看得清楚明白,
可以說就說,不可以說就不說,躲著敬而遠之。
在人事上不去對待,不去糾纏。
糾纏不清,也容易著魔。
不染名利五濁
再就是貪財、貪名這些事情。
大家樂、飆車啊!都有點瘋狂,有點著魔!
按照現在的說法,這是社會病態;
按阿彌陀經最後所說,就是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
所謂「人心不古,世風日下。」
我們認清楚了才好。這是講到不著魔的事
恭錄 《防著魔》 懺雲法師
http://book.bfnn.org/books3/2112.htm#a10
《防著魔》 民.懺雲法師
防著魔》 民.懺雲法師
精神寧定
世俗上所謂精神分裂,大多是這樣的:
愛其人以至於屋上之鳥,恨其人以至於他屋上之鳥,恨得那麼厲害。
一時愛、一時恨,精神就要分裂。
要是能保持精神集中,就是戒定慧的定,寧靜安定,就沒有這些。
我們由著心去,感情若是很猛烈激動,一貪一瞋、一憎一愛,就會精神分裂,所以要避免這些。
瞋妄想
在佛法中,要是打坐時盡打妄想,一邊貪心、淫欲心,一邊又念佛,這怕要著魔。
一邊打著罪惡的妄想,而又念著萬德洪名,
怕要著魔,這是貪心。
其次就是瞋心,我想報仇,寫暗信、給暗箭,教他不知道,讓他吃虧受苦;這個信我怎麼編、
怎麼寫,或是我怎麼報仇,
這也是怕要著魔。
在念佛的時候起這種心,也容易著魔。這是一貪、一瞋。
恭錄 《防著魔》 懺雲法師
http://book.bfnn.org/books3/2112.htm#a10
精神寧定
世俗上所謂精神分裂,大多是這樣的:
愛其人以至於屋上之鳥,恨其人以至於他屋上之鳥,恨得那麼厲害。
一時愛、一時恨,精神就要分裂。
要是能保持精神集中,就是戒定慧的定,寧靜安定,就沒有這些。
我們由著心去,感情若是很猛烈激動,一貪一瞋、一憎一愛,就會精神分裂,所以要避免這些。
瞋妄想
在佛法中,要是打坐時盡打妄想,一邊貪心、淫欲心,一邊又念佛,這怕要著魔。
一邊打著罪惡的妄想,而又念著萬德洪名,
怕要著魔,這是貪心。
其次就是瞋心,我想報仇,寫暗信、給暗箭,教他不知道,讓他吃虧受苦;這個信我怎麼編、
怎麼寫,或是我怎麼報仇,
這也是怕要著魔。
在念佛的時候起這種心,也容易著魔。這是一貪、一瞋。
恭錄 《防著魔》 懺雲法師
http://book.bfnn.org/books3/2112.htm#a10
修行第一大關,---修淨業人,不以種種境界為事,故亦無甚境界發生。
民.印光大師
●接手書,知宿根甚深,現行頗純,故有種種勝境相現。
然今人多半是要體面,憑空造樓閣,有一分半分,便說有百千萬分,
如某居士錄,其境界皆是手筆所做,不是心地所做。
汝固不妄,誠恐或有此習氣,則其過不小。佛以妄語列於根本五戒者,正為防此弊也。
若或見言不見,不見言見,乃妄語之流類,若憑空造樓閣,妄說勝境界,即犯大妄語戒,
乃未得謂得,未證謂證,其罪甚於殺盜淫百千萬億倍。
其人若不力懺,一氣不來,即墮阿鼻地獄,以其能壞亂佛法,疑誤眾生故也。
汝切須慎重,所見之境有一分,不可說一分一,亦不可說九釐九,
過說亦罪過,少說亦不可。
何以故?
以知識未得他心道眼,但能以所言為斷耳。
此種境界,向知識說,為證明邪正是非,則無過。若不為證明,唯欲自衒,亦有過。
若向一切人說,則有過。
除求知識證明外,俱說不得。
說之,則以後便永不能得此勝境界。
此修行人第一大關,
而台教中屢言之。
所以近來修行者,多多著魔,皆由以躁妄心,冀勝境界。
勿道其境是魔,
即其境的是勝境,一生貪著歡喜等心,則便受損不受益矣!
況其境未必的確是勝境乎?
倘其人有涵養,無躁妄心,無貪著心,見諸境界,直同未見,
即不生歡喜貪著,又不生恐怖驚疑。
勿道勝境現有益,即魔境現亦有益。
何以故?
以不被魔轉,即能上進故。
此語不常對人說,因汝有此種事,固不得不說也。
汝最初禮佛所見之大士像不的確,以若果實是,不至因念與觀經不合而隱。
然汝由此信心更切,是亦好因緣,但不宜常欲見像,但志誠禮拜而已,庶無他慮。
臨睡目前白光,及禮佛見佛像懸立虛空,雖屬善境,不可貪著,以後不以為冀望,當可不現。
窺汝根性,似是宿生曾習禪定者,故致屢有此相也。
明虞淳熙在天目山高峰死關靜修,久之,遂有先知,能預道天之陰晴,人之禍福。
彼歸依蓮池大師,大師聞之,寄書力斥,謂彼入於魔罥,後遂不知矣。
須知學道人,要識其大者,否則得小益必受大損。
勿道此種境界,即真得五通,
尚須置之度外,方可得漏盡通。
苦一貪著,即難上進,或至退墮,不可不知。
夢入佛殿所記之二句經文,固屬善境,
然此二句,語甚明白,返虛依覺路,歸真悟常空者,
謂人妄認世間諸法為實,故迷入生死,若能返觀諸法當體本空,則便依乎覺路,出迷入悟,
歸真諦而悟真常之真空實相矣。
魔境勝境之分別,在與經教合不合上分。
果是聖境,令人一見,心地直下清淨,了無躁妄取著之心。
若是魔境,則見之心便不清淨,便生取著躁妄等心。
又佛光雖極明耀,而不耀眼,
若光或耀眼,便非真佛。
佛現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之理勘,則愈顯。
魔現以此理勘,則便隱,
此勘驗真偽之大冶洪鑪也。
夜見白光,及虛空清白等境,乃心淨所現,何可以法界一相,寂照不二自擬,
以此自擬,則成以凡濫聖矣!其過殊非淺淺。
二句經文,未見所出,蓋亦宿生記憶之文,未必即經中文也。
修淨業人,不以種種境界為事,故亦無甚境界發生。
若心中專欲見境界,則境界便多。
倘不善用心,或致受損,不可不知。《文鈔上‧卷二‧復何慧昭書》
恭錄 《印光法師文鈔》(節錄)
http://book.bfnn.org/books3/2112.htm#a09
●接手書,知宿根甚深,現行頗純,故有種種勝境相現。
然今人多半是要體面,憑空造樓閣,有一分半分,便說有百千萬分,
如某居士錄,其境界皆是手筆所做,不是心地所做。
汝固不妄,誠恐或有此習氣,則其過不小。佛以妄語列於根本五戒者,正為防此弊也。
若或見言不見,不見言見,乃妄語之流類,若憑空造樓閣,妄說勝境界,即犯大妄語戒,
乃未得謂得,未證謂證,其罪甚於殺盜淫百千萬億倍。
其人若不力懺,一氣不來,即墮阿鼻地獄,以其能壞亂佛法,疑誤眾生故也。
汝切須慎重,所見之境有一分,不可說一分一,亦不可說九釐九,
過說亦罪過,少說亦不可。
何以故?
以知識未得他心道眼,但能以所言為斷耳。
此種境界,向知識說,為證明邪正是非,則無過。若不為證明,唯欲自衒,亦有過。
若向一切人說,則有過。
除求知識證明外,俱說不得。
說之,則以後便永不能得此勝境界。
此修行人第一大關,
而台教中屢言之。
所以近來修行者,多多著魔,皆由以躁妄心,冀勝境界。
勿道其境是魔,
即其境的是勝境,一生貪著歡喜等心,則便受損不受益矣!
況其境未必的確是勝境乎?
倘其人有涵養,無躁妄心,無貪著心,見諸境界,直同未見,
即不生歡喜貪著,又不生恐怖驚疑。
勿道勝境現有益,即魔境現亦有益。
何以故?
以不被魔轉,即能上進故。
此語不常對人說,因汝有此種事,固不得不說也。
汝最初禮佛所見之大士像不的確,以若果實是,不至因念與觀經不合而隱。
然汝由此信心更切,是亦好因緣,但不宜常欲見像,但志誠禮拜而已,庶無他慮。
臨睡目前白光,及禮佛見佛像懸立虛空,雖屬善境,不可貪著,以後不以為冀望,當可不現。
窺汝根性,似是宿生曾習禪定者,故致屢有此相也。
明虞淳熙在天目山高峰死關靜修,久之,遂有先知,能預道天之陰晴,人之禍福。
彼歸依蓮池大師,大師聞之,寄書力斥,謂彼入於魔罥,後遂不知矣。
須知學道人,要識其大者,否則得小益必受大損。
勿道此種境界,即真得五通,
尚須置之度外,方可得漏盡通。
苦一貪著,即難上進,或至退墮,不可不知。
夢入佛殿所記之二句經文,固屬善境,
然此二句,語甚明白,返虛依覺路,歸真悟常空者,
謂人妄認世間諸法為實,故迷入生死,若能返觀諸法當體本空,則便依乎覺路,出迷入悟,
歸真諦而悟真常之真空實相矣。
魔境勝境之分別,在與經教合不合上分。
果是聖境,令人一見,心地直下清淨,了無躁妄取著之心。
若是魔境,則見之心便不清淨,便生取著躁妄等心。
又佛光雖極明耀,而不耀眼,
若光或耀眼,便非真佛。
佛現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之理勘,則愈顯。
魔現以此理勘,則便隱,
此勘驗真偽之大冶洪鑪也。
夜見白光,及虛空清白等境,乃心淨所現,何可以法界一相,寂照不二自擬,
以此自擬,則成以凡濫聖矣!其過殊非淺淺。
二句經文,未見所出,蓋亦宿生記憶之文,未必即經中文也。
修淨業人,不以種種境界為事,故亦無甚境界發生。
若心中專欲見境界,則境界便多。
倘不善用心,或致受損,不可不知。《文鈔上‧卷二‧復何慧昭書》
恭錄 《印光法師文鈔》(節錄)
http://book.bfnn.org/books3/2112.htm#a09
2010年7月3日 星期六
善用其心集--修行道上常會遇到種種障礙,這些障礙統稱為「魔」。
善用其心集 般若念佛會編輯
序
修行道上常會遇到種種障礙,這些障礙統稱為「魔」。
魔能奪慧命,壞道法功德善本,故如何降伏魔擾,防護戒體,安住本心,
實為行者修持之一大功課。
進而言之,魔可分為煩惱魔、五蘊魔、死魔、天魔及冤親債主魔等。
前三者屬於身心和環境的衝突與不平衡所產生的現象,
後二者則是精進修道,發出離心,行六度萬行,引起天魔或冤親債主的障礙。
然無論如何,魔擾根本還由貪、瞋、癡等自我中心之執著而妄現,
故我執越輕則離魔越遠,
蓮友不可不知。
欣逢勝緣,幸獲某淨業學人,採覽經論及祖德開示有關魔事對治之法語彙旨數篇,
其中理事性相,俱悉圓融,淺深精妙,前後互攝。
初學聞之,心蕩神怡,老參玩之,若深有味。仰體其苦心,諄諄悲切,倘不刊布,久必遺沒,
誠為大憾!
本會為增尚學者入道啟門之津糧,乃將之集結成書,嘉勉同參,速證菩提,則不負此生矣!
此書文分八篇,初學蓮友,
可由懺公上人之《防著魔》、印祖之《文鈔》、
省庵大師之《念佛著魔辨》和《大乘起信論》研讀受持,
至若憨山大師所開示念佛審實之功夫及《念佛三昧寶王論》所提示念三身破三障之法要,
讀來尤為親切。
功夫得力之老參,更宜細嚼《楞嚴經》五十陰魔及能海大師所教誡之二十四魔入之因、
共相不共相魔之加持和滅魔之六方便分等。
全書玉韞珠藏,不僅已含攝律儀(止惡)、攝善法,還兼圓饒益眾生之別解脫法,
實為行門之樞機也,其益豈淺哉?
人壽幾何?苟悠忽度日,
一旦無常猝至,嗟嘆何及!
願諸蓮友莫辜負佛祖洪恩,
並珍重自己久修之善根慧命,於此一門超出妙莊嚴路,劍及履及,歸真還鄉,當必有分矣!
般若念佛會 謹識
民國第二庚辰年(西元二000年)夏安居日
恭錄 善用其心集 般若念佛會編輯
http://book.bfnn.org/books3/2112.htm#a00
序
修行道上常會遇到種種障礙,這些障礙統稱為「魔」。
魔能奪慧命,壞道法功德善本,故如何降伏魔擾,防護戒體,安住本心,
實為行者修持之一大功課。
進而言之,魔可分為煩惱魔、五蘊魔、死魔、天魔及冤親債主魔等。
前三者屬於身心和環境的衝突與不平衡所產生的現象,
後二者則是精進修道,發出離心,行六度萬行,引起天魔或冤親債主的障礙。
然無論如何,魔擾根本還由貪、瞋、癡等自我中心之執著而妄現,
故我執越輕則離魔越遠,
蓮友不可不知。
欣逢勝緣,幸獲某淨業學人,採覽經論及祖德開示有關魔事對治之法語彙旨數篇,
其中理事性相,俱悉圓融,淺深精妙,前後互攝。
初學聞之,心蕩神怡,老參玩之,若深有味。仰體其苦心,諄諄悲切,倘不刊布,久必遺沒,
誠為大憾!
本會為增尚學者入道啟門之津糧,乃將之集結成書,嘉勉同參,速證菩提,則不負此生矣!
此書文分八篇,初學蓮友,
可由懺公上人之《防著魔》、印祖之《文鈔》、
省庵大師之《念佛著魔辨》和《大乘起信論》研讀受持,
至若憨山大師所開示念佛審實之功夫及《念佛三昧寶王論》所提示念三身破三障之法要,
讀來尤為親切。
功夫得力之老參,更宜細嚼《楞嚴經》五十陰魔及能海大師所教誡之二十四魔入之因、
共相不共相魔之加持和滅魔之六方便分等。
全書玉韞珠藏,不僅已含攝律儀(止惡)、攝善法,還兼圓饒益眾生之別解脫法,
實為行門之樞機也,其益豈淺哉?
人壽幾何?苟悠忽度日,
一旦無常猝至,嗟嘆何及!
願諸蓮友莫辜負佛祖洪恩,
並珍重自己久修之善根慧命,於此一門超出妙莊嚴路,劍及履及,歸真還鄉,當必有分矣!
般若念佛會 謹識
民國第二庚辰年(西元二000年)夏安居日
恭錄 善用其心集 般若念佛會編輯
http://book.bfnn.org/books3/2112.htm#a00
《念佛著魔辨》省庵大師
省庵大師 《念佛著魔辨》
《念佛著魔辨》 清.省庵大師
或問省庵曰:
參禪一門,全仗己力,故每多魔事;念佛則仗他力,故承佛護念,魔事不生,
有諸否乎?」
省庵曰:
「唯唯!否否!夫參禪念佛,論其難易,固有自力他力之分,
若論魔事,二俱不免。」
或者曰:
「 敢問何謂也?」
曰:
「魔事之來,其由有三:
(一)者教理未明。
(二)者不遇善友。
(三)者自不覺察。
今夫人適千里之路,苟不按輿圖,又不逢引導,
復不識前路通塞,莽莽然而進,
吾知其難免於錯誤之患矣!
參禪念佛,譬如行路,經教如輿圖,善友如引導,覺察之心如識路通塞,
雖兩條途路,夷險不同,
俱不免錯誤之患。參禪且置,
只如念佛,
或有厭平坦而好奇特者,
或有捨直截而求紆曲者,
或兩路兼行兩路具失者,
或以途中為家舍、平地為高山者,
如是錯誤不可勝舉,皆教理未明之過也。
念佛一門,極圓極頓,至易至難,只如彌陀經中「一心不亂」四字,
淺言之,愚夫愚婦皆可為;
深言之,大聖大賢終不能過。
今初心行人,或暫得輕安,自謂已得事一心者;
初開淺解,復自謂得理一心者。
或粗念不生,細念猶生者。或勇猛過分,精進倍常,不知心外無佛,速求取證,
不達善巧方便,急欲捨身,魔鬼因之遂入其體,
為風為狂都不覺知,此善友不遇之過也。
夫眾生生死,以我見為本,我見不除,修行無益。
然我見之生,根深蒂固,其萌芽發幹,無處不有;
是故,見地高則我見俱高,
工夫進則我見亦進,若不時時檢點,刻刻提撕,
則念念發生,心心增長,隨逐行人,雖死不離。
是故,學人心不虛,則自不覺察;不覺察,故我見增長,少有所得,則生憍慢,
譏嫌同學,誹謗行人,
雖有修行,終成魔事,此自不覺察之過也。」
或曰:
「參禪須近明師,若無明師,須看經教;
念佛祗貴深信力行,既能深信力行,則決定往生, 何藉善友經教?」
省庵曰:
「 是何言歟!世間小技,尚不可無師,
況念佛為出生死要門。
若無善友經教,從何開發?
誰為引導?
觀經下三品,皆是臨終善友開發,故得往生,
其上中品則不必言矣!
須知從凡至聖,由易至難,莫不以善友經教為根本,
汝不因經教,何由而知淨土法門,而生信向耶?」
或曰:
「若因經教而知念佛,則彌陀一經足矣,奚以多為?」
曰:
「上根則可,中下根人,須遍閱淨土諸書,備識信行願三差別之相,
加之善友警策,內以虛心覺照,庶幾免於魔事,而後念佛之功可日進焉;
否則不為魔事,終成增上慢人,
一念不覺,遂成淪墜,其禍可勝言哉!」
或曰:
「行人心既念佛,佛豈不垂護念?如其護念,魔事何從?」
省庵曰:
「念佛人果得一心不亂,則佛護念不虛;
如其未得一心,或有以輕安為禪定,淺解為深悟者,
隨有所得生增上慢,此則自取過愆,非如來咎。
是故吾言善友、經教、覺察之心,
三者缺一不可;
而覺察之心尤為最要,不可須臾暫離,
若一念不覺,則一念顛倒;
念念不覺,則念念顛倒。
顛倒既起,魔事興焉,畢世工夫,一朝唐喪,可不畏歟!
淨土文云:『身無病苦,心不顛倒。』
當知,身無病苦,則求土於佛;心不顛倒,則求在於我。
在於佛者,非我敢必;在於我者,宗可不自勉焉!
設使臨終一念顛倒,非唯九品不生,抑亦三塗難免,佛雖大慈,救我不得,
奈何奈何!
是故修淨業人,不可一念遠離善方,亦不可一念生顛倒心也。」
恭錄 省庵大師 《念佛著魔辨》http://book.bfnn.org/books3/2112.htm#a08
《念佛著魔辨》 清.省庵大師
或問省庵曰:
參禪一門,全仗己力,故每多魔事;念佛則仗他力,故承佛護念,魔事不生,
有諸否乎?」
省庵曰:
「唯唯!否否!夫參禪念佛,論其難易,固有自力他力之分,
若論魔事,二俱不免。」
或者曰:
「 敢問何謂也?」
曰:
「魔事之來,其由有三:
(一)者教理未明。
(二)者不遇善友。
(三)者自不覺察。
今夫人適千里之路,苟不按輿圖,又不逢引導,
復不識前路通塞,莽莽然而進,
吾知其難免於錯誤之患矣!
參禪念佛,譬如行路,經教如輿圖,善友如引導,覺察之心如識路通塞,
雖兩條途路,夷險不同,
俱不免錯誤之患。參禪且置,
只如念佛,
或有厭平坦而好奇特者,
或有捨直截而求紆曲者,
或兩路兼行兩路具失者,
或以途中為家舍、平地為高山者,
如是錯誤不可勝舉,皆教理未明之過也。
念佛一門,極圓極頓,至易至難,只如彌陀經中「一心不亂」四字,
淺言之,愚夫愚婦皆可為;
深言之,大聖大賢終不能過。
今初心行人,或暫得輕安,自謂已得事一心者;
初開淺解,復自謂得理一心者。
或粗念不生,細念猶生者。或勇猛過分,精進倍常,不知心外無佛,速求取證,
不達善巧方便,急欲捨身,魔鬼因之遂入其體,
為風為狂都不覺知,此善友不遇之過也。
夫眾生生死,以我見為本,我見不除,修行無益。
然我見之生,根深蒂固,其萌芽發幹,無處不有;
是故,見地高則我見俱高,
工夫進則我見亦進,若不時時檢點,刻刻提撕,
則念念發生,心心增長,隨逐行人,雖死不離。
是故,學人心不虛,則自不覺察;不覺察,故我見增長,少有所得,則生憍慢,
譏嫌同學,誹謗行人,
雖有修行,終成魔事,此自不覺察之過也。」
或曰:
「參禪須近明師,若無明師,須看經教;
念佛祗貴深信力行,既能深信力行,則決定往生, 何藉善友經教?」
省庵曰:
「 是何言歟!世間小技,尚不可無師,
況念佛為出生死要門。
若無善友經教,從何開發?
誰為引導?
觀經下三品,皆是臨終善友開發,故得往生,
其上中品則不必言矣!
須知從凡至聖,由易至難,莫不以善友經教為根本,
汝不因經教,何由而知淨土法門,而生信向耶?」
或曰:
「若因經教而知念佛,則彌陀一經足矣,奚以多為?」
曰:
「上根則可,中下根人,須遍閱淨土諸書,備識信行願三差別之相,
加之善友警策,內以虛心覺照,庶幾免於魔事,而後念佛之功可日進焉;
否則不為魔事,終成增上慢人,
一念不覺,遂成淪墜,其禍可勝言哉!」
或曰:
「行人心既念佛,佛豈不垂護念?如其護念,魔事何從?」
省庵曰:
「念佛人果得一心不亂,則佛護念不虛;
如其未得一心,或有以輕安為禪定,淺解為深悟者,
隨有所得生增上慢,此則自取過愆,非如來咎。
是故吾言善友、經教、覺察之心,
三者缺一不可;
而覺察之心尤為最要,不可須臾暫離,
若一念不覺,則一念顛倒;
念念不覺,則念念顛倒。
顛倒既起,魔事興焉,畢世工夫,一朝唐喪,可不畏歟!
淨土文云:『身無病苦,心不顛倒。』
當知,身無病苦,則求土於佛;心不顛倒,則求在於我。
在於佛者,非我敢必;在於我者,宗可不自勉焉!
設使臨終一念顛倒,非唯九品不生,抑亦三塗難免,佛雖大慈,救我不得,
奈何奈何!
是故修淨業人,不可一念遠離善方,亦不可一念生顛倒心也。」
恭錄 省庵大師 《念佛著魔辨》http://book.bfnn.org/books3/2112.htm#a08
入定何如勤念佛
省菴法師 《蓮修起信錄》卷2 X62n1204_p0693c11(00)║
入定何如勤念佛。大乘方便易修持。
一心不亂歸空寂。自得蓮胎託寶池。
恭錄 省菴法師 《蓮修起信錄》卷2 X62n1204_p0693c11(00)║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X62/1204_002.htm
入定何如勤念佛。大乘方便易修持。
一心不亂歸空寂。自得蓮胎託寶池。
恭錄 省菴法師 《蓮修起信錄》卷2 X62n1204_p0693c11(00)║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X62/1204_002.htm
阿彌陀佛像讚
省菴法師語錄 卷1 X62n1179_p0240c11(00)║
阿彌陀佛像讚
南無阿彌陀 何人不知念
雖念不相應 母子難相見
行住及坐臥 時將此心斂
念念自相續 念來成一片
如此念彌陀 彌陀自然現
西方決定生 終身無退轉
恭錄 省菴法師語錄 卷1 X62n1179_p0240c11(00)║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X62/1179_001.htm
阿彌陀佛像讚
南無阿彌陀 何人不知念
雖念不相應 母子難相見
行住及坐臥 時將此心斂
念念自相續 念來成一片
如此念彌陀 彌陀自然現
西方決定生 終身無退轉
恭錄 省菴法師語錄 卷1 X62n1179_p0240c11(00)║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X62/1179_001.htm
念佛無難事 所難在一心
示呂居士偈 X62n1179_p0240b07(00)║
念佛無難事 所難在一心
一心亦無難 難在斷愛根
當觀此身體 臭穢難具論
內外及中間 無一清淨物
己身既如此 它身亦復然
深生厭惡心 慎勿生貪著
當觀極樂國 純是蓮華生
不假父母胎 壽命原無量
一念念佛時 蓮華即化生
若能無間斷 決定生安養
恭錄 省菴法師語錄 卷1 X62n1179_p0240b07(00)║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X62/1179_001.htm
念佛無難事 所難在一心
一心亦無難 難在斷愛根
當觀此身體 臭穢難具論
內外及中間 無一清淨物
己身既如此 它身亦復然
深生厭惡心 慎勿生貪著
當觀極樂國 純是蓮華生
不假父母胎 壽命原無量
一念念佛時 蓮華即化生
若能無間斷 決定生安養
恭錄 省菴法師語錄 卷1 X62n1179_p0240b07(00)║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X62/1179_001.htm
勿學虛頭 勿談雜語
念佛警策 X62n1179_p0240b04(00)║
生生難脫 輪回難避
淨念難純 妄心難制
勿學虛頭 勿談雜語
奉勸諸人 切莫容易
恭錄 省菴法師語錄 卷1 X62n1179_p0240b04(00)║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X62/1179_001.htm
生生難脫 輪回難避
淨念難純 妄心難制
勿學虛頭 勿談雜語
奉勸諸人 切莫容易
恭錄 省菴法師語錄 卷1 X62n1179_p0240b04(00)║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X62/1179_001.htm
現在即西方 何必臨終見
念佛開示
樓上念彌陀 樓下彌陀念
東房魚子響 西房佛聲現
喫飯與穿衣 涕唾大小便
一句阿彌陀 打教成一片
現在即西方 何必臨終見
恭錄 省菴法師語錄 卷1 X62n1179_p0240a16(00)║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X62/1179_001.htm
樓上念彌陀 樓下彌陀念
東房魚子響 西房佛聲現
喫飯與穿衣 涕唾大小便
一句阿彌陀 打教成一片
現在即西方 何必臨終見
恭錄 省菴法師語錄 卷1 X62n1179_p0240a16(00)║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X62/1179_001.htm
願我臨命終時。預知時至。身心自在。正念分明
省菴法師語錄 卷1 X62n1179_p0237b12(00)║
願我臨命終時。預知時至。身心自在。正念分明。
彌陀聖眾。持金蓮華。來迎接我。
如一念頃。生極樂國。
令諸聞見。咸發信心。
皆得修行。生彼國土。
願我生淨土後。悟無生忍。
還來化度一切眾生。
同生極樂
恭錄 省菴法師語錄 卷1 X62n1179_p0237b12(00)║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X62/1179_001.htm
願我臨命終時。預知時至。身心自在。正念分明。
彌陀聖眾。持金蓮華。來迎接我。
如一念頃。生極樂國。
令諸聞見。咸發信心。
皆得修行。生彼國土。
願我生淨土後。悟無生忍。
還來化度一切眾生。
同生極樂
恭錄 省菴法師語錄 卷1 X62n1179_p0237b12(00)║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X62/1179_001.htm
願同生淨土--省菴法師語錄
省菴法師語錄 卷1 X62n1179_p0236c18(01)║
修行則勤勞暫時。安樂永劫。
懈怠則偷安一世。受苦多生受苦多生。
況乎以淨土為舟航。則何愁退轉。
又得無生為忍力。則何慮艱難。
當知地獄罪人。 尚發菩提於往劫。豈可人倫佛子。不立大願於今生。
無始昏迷。 往者既不可諫。
而今覺悟。將來猶尚可追。
然迷而未悟。 固可哀憐。
苟知而不行。尤為痛惜。
若懼地獄之苦。 則精進自生。
若念無常之速。則懈怠不起。
又須以佛法為鞭策。善友為提攜。
造次弗離。終身依賴。則無退失之虞矣。
勿言一念輕微。勿謂虛願無益。
心真則事實。 願廣則行深。
虛空非大。心王為大。
金剛非堅。願力最堅。
大眾誠能不棄我語。則菩提眷屬。從而聯姻。
蓮社宗盟。自今締好。
所願同生淨土。
同見彌陀。
同化眾生。
同成正覺。
則安知未來三十二相。百福莊巖。
不從今日發心立願而始也。
願與大眾共勉之。幸甚幸甚。
恭錄 省菴法師語錄 卷1 X62n1179_p0236c18(01)║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X62/1179_001.htm
修行則勤勞暫時。安樂永劫。
懈怠則偷安一世。受苦多生受苦多生。
況乎以淨土為舟航。則何愁退轉。
又得無生為忍力。則何慮艱難。
當知地獄罪人。 尚發菩提於往劫。豈可人倫佛子。不立大願於今生。
無始昏迷。 往者既不可諫。
而今覺悟。將來猶尚可追。
然迷而未悟。 固可哀憐。
苟知而不行。尤為痛惜。
若懼地獄之苦。 則精進自生。
若念無常之速。則懈怠不起。
又須以佛法為鞭策。善友為提攜。
造次弗離。終身依賴。則無退失之虞矣。
勿言一念輕微。勿謂虛願無益。
心真則事實。 願廣則行深。
虛空非大。心王為大。
金剛非堅。願力最堅。
大眾誠能不棄我語。則菩提眷屬。從而聯姻。
蓮社宗盟。自今締好。
所願同生淨土。
同見彌陀。
同化眾生。
同成正覺。
則安知未來三十二相。百福莊巖。
不從今日發心立願而始也。
願與大眾共勉之。幸甚幸甚。
恭錄 省菴法師語錄 卷1 X62n1179_p0236c18(01)║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X62/1179_001.htm
修行則勤勞暫時。安樂永劫。懈怠則偷安一世。受苦多生
省庵大師 X62n1185_p0389b20(00)║
勿因愚鈍而一向無心。勿以根淺而自鄙無分。
譬如種樹。種久則根淺而日深。
又如磨刀。磨久則刀鈍而成利。
豈其因淺勿種。任其自枯。
因鈍勿磨。置之無用。
又若以修行為苦。則不知懈怠尤苦。
修行則勤勞暫時。安樂永劫。
懈怠則偷安一世。受苦多生。
況乎以淨土為舟舵。則何愁退轉。又得無生為忍力。則何慮艱難。
勿言一念輕微。勿謂虛願無益。
心真則事實。願廣則行深。
虛空非大。心王為大。
金剛非堅。願力最堅。
大眾誠能不棄我語。則菩提眷屬。從此聯姻。
蓮社宗盟。自今締好。
所願同生淨土。同見彌陀。同化眾生。同成正覺。
恭錄 CBETA X62 No. 1185《徑中徑又徑》卷三 X62n1185_p0389b20(00)║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X62/1185_003.htm
勿因愚鈍而一向無心。勿以根淺而自鄙無分。
譬如種樹。種久則根淺而日深。
又如磨刀。磨久則刀鈍而成利。
豈其因淺勿種。任其自枯。
因鈍勿磨。置之無用。
又若以修行為苦。則不知懈怠尤苦。
修行則勤勞暫時。安樂永劫。
懈怠則偷安一世。受苦多生。
況乎以淨土為舟舵。則何愁退轉。又得無生為忍力。則何慮艱難。
勿言一念輕微。勿謂虛願無益。
心真則事實。願廣則行深。
虛空非大。心王為大。
金剛非堅。願力最堅。
大眾誠能不棄我語。則菩提眷屬。從此聯姻。
蓮社宗盟。自今締好。
所願同生淨土。同見彌陀。同化眾生。同成正覺。
恭錄 CBETA X62 No. 1185《徑中徑又徑》卷三 X62n1185_p0389b20(00)║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X62/1185_003.htm
捨邪皈正
捨邪皈正
現今邪魔外道。不勝其多。
彼皆自謂最為第一。諸位莫被此種魔子所惑。
若前已經入過其門。則當捨之淨盡。
切勿謂入時已發咒。恐捨之。或致遭禍。
須知捨邪皈正。何得有禍。
不但無禍。尚有功德。
恭錄 印光大師全集問答擷錄
http://book.bfnn.org/books2/1341.htm#a092
現今邪魔外道。不勝其多。
彼皆自謂最為第一。諸位莫被此種魔子所惑。
若前已經入過其門。則當捨之淨盡。
切勿謂入時已發咒。恐捨之。或致遭禍。
須知捨邪皈正。何得有禍。
不但無禍。尚有功德。
恭錄 印光大師全集問答擷錄
http://book.bfnn.org/books2/1341.htm#a092
179.勸父母念佛大孝之道..
茅蓬札記第三輯 圓因法師著
179.勸父母念佛大孝之道
蓮池大師云:
人之於父母,服勞奉養以安之,孝也,
立身行道以顯之,大孝也,
勸以念佛法門,俾得生淨土,大孝之大孝也。
180.堂上有佛二尊不遠求
彌勒佛曰:
堂上有佛二尊,惱恨世人不識,不用金彩裝成,非是旃檀雕刻,即今現在雙親,
就是釋迦彌勒,若能誠敬得他,何用別求功德。
181.教於始
古語云:教婦初來,教兒嬰孩,以其習與性成,故當謹之於始也,
天下之治亂,皆基於此,切勿以為老僧腐談,無關緊要也。
敬錄 茅蓬札記第三輯 圓因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2/1638.htm#a179
179.勸父母念佛大孝之道
蓮池大師云:
人之於父母,服勞奉養以安之,孝也,
立身行道以顯之,大孝也,
勸以念佛法門,俾得生淨土,大孝之大孝也。
180.堂上有佛二尊不遠求
彌勒佛曰:
堂上有佛二尊,惱恨世人不識,不用金彩裝成,非是旃檀雕刻,即今現在雙親,
就是釋迦彌勒,若能誠敬得他,何用別求功德。
181.教於始
古語云:教婦初來,教兒嬰孩,以其習與性成,故當謹之於始也,
天下之治亂,皆基於此,切勿以為老僧腐談,無關緊要也。
敬錄 茅蓬札記第三輯 圓因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2/1638.htm#a179
佛法貴行,不貴不行。但能勤行,縱寡聞,亦先入道
茅蓬札記第三輯 圓因法師著
170.佛法貴行
佛法貴行,不貴不行。但能勤行,縱寡聞,亦先入道。
《大智度論》
171.以德者為師
蓮池大師云:
從師,非只要學文藝,要以德行為本,
但教我以文藝,而不教我以德行者,非賢師也。
若遇賢師,須視如父母,敬如神明,終身依附也。
敬錄 茅蓬札記第三輯 圓因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2/1638.htm#a169
170.佛法貴行
佛法貴行,不貴不行。但能勤行,縱寡聞,亦先入道。
《大智度論》
171.以德者為師
蓮池大師云:
從師,非只要學文藝,要以德行為本,
但教我以文藝,而不教我以德行者,非賢師也。
若遇賢師,須視如父母,敬如神明,終身依附也。
敬錄 茅蓬札記第三輯 圓因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2/1638.htm#a169
心空業空..夫病從身生,身從業生,業從心生
茅蓬札記第三輯 圓因法師著
166.心空業空
心空業空~
夫病從身生,身從業生,業從心生,心空則業空,業空則身空。身且空,病安從生。
《雲棲法彙》
敬錄 茅蓬札記第三輯 圓因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2/1638.htm#a164
166.心空業空
心空業空~
夫病從身生,身從業生,業從心生,心空則業空,業空則身空。身且空,病安從生。
《雲棲法彙》
敬錄 茅蓬札記第三輯 圓因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2/1638.htm#a164
蓮池大師 老實念佛 ,無論莊嚴形跡,只貴真實修行
思歸集 釋如岑敬輯 印光法師鑒定
蓮池大師
(蓮宗八祖也,諱袾宏,沈姓,仁和人,弱冠後,依性天和尚披剃,尋受具,遍參知識,禮五台,
感文殊放光,見雲棲幽寂,有終止志,山民苦虎患,師誦經施食,患即除,歲旱,循田念佛,雨隨
足至,於是化道大盛,師以念佛法門,普攝三根,著雲棲法匯廿餘種,提倡淨土,臨終前遍辭緇
素,至期念佛坐化,眾請留囑,
曰,老實念佛,年八十一。)
師云,
念佛者,有默持,有高聲持,有金剛持。
然高聲覺費力。默念亦昏沉。
只是綿綿密密,聲在於唇齒之間,乃謂金剛持。
又不可執定。或覺費力,則不妨默持。復覺昏沉,則不妨高聲。
久亂之心,一時難定。念佛心不清,不必憂,只要功夫深爾,字字句句當心念。
雜念是病,念佛是藥,
念佛正治雜念,而不能治者,
因念佛不親切也。
雜念起時,即用心加工念。字字句句,精一不二,雜念自息矣。
萬念紛飛之際,正是做工夫時節。
旋收旋散,旋散旋收。
久後工夫純熟,自然妄念不起。
且汝之能覺妄念重者,虧這一句佛爾。
如不念佛之時,瀾翻潮湧,剎那不停者,自己豈能覺乎?
夫學佛者,無論莊嚴形跡,只貴真實修行。
在家居士,不必定要緇衣道巾,帶發之人,自可常服念佛。不必定要敲魚擊聲,
好靜之人,自可寂然念佛。不必定要成群做會,
怕事之人,自可閉門念佛。不必定要入寺聽經,
識字之人,自可依教念佛。
千里燒香,不如安坐家堂念佛。
供奉邪師,不如孝順父母念佛。
廣交魔友,不如獨身清淨念佛。
寄庫來生,不如現在作福念佛。
許願保禳,不如悔過自新念佛。
習學外道文書,不如一字不識念佛。
無知妄談禪理,不如老實持戒念佛。
希求妖鬼靈通,不如正信因果念佛。
以要言之,端心滅惡,如是念佛,號曰善人。
攝心除散,如是念佛,號曰賢人。
悟心斷惑,如是念佛,號曰聖人。
一勸極閒人念佛,婚嫁都畢,子孫克家,安閒無事,正好盡心盡力念佛,
每日念幾千聲,乃至幾萬。
一勸半忙半閒人念佛,半了不了,或忙或閒,雖不極閒,亦可忙時治事,閒時念佛,
每日念幾百聲,乃至幾千。
一勸極忙人念佛,勤勞公務,奔波家業,雖無閒時,也須忙裏偷閒念佛,
每日晨朝十念,乃至日間或念幾百。
我出家後,到處參訪。時辯融大師,門庭大振。
予自京師叩之,膝行再請。
師曰,你可守本分,不要去貪名求利,不要去攀緣。只要因果分明,一心念佛。
予受教而退,時同行者大笑。
謂這幾句話,那個說不出,千里遠來,只道有甚高妙處,原來不值半文錢。
予曰,這個正見他好處,我們渴仰企慕,遠來到此,他卻不說玄說妙,陵駕我們,
只老老實實,把自家體認過,切近精實的工夫,叮嚀開示,
故此是他好處。
我至今猶著實遵守,不會放失。
敬錄 思歸集 釋如岑敬輯 印光法師鑒定
http://book.bfnn.org/books3/2050.htm#a02
蓮池大師
(蓮宗八祖也,諱袾宏,沈姓,仁和人,弱冠後,依性天和尚披剃,尋受具,遍參知識,禮五台,
感文殊放光,見雲棲幽寂,有終止志,山民苦虎患,師誦經施食,患即除,歲旱,循田念佛,雨隨
足至,於是化道大盛,師以念佛法門,普攝三根,著雲棲法匯廿餘種,提倡淨土,臨終前遍辭緇
素,至期念佛坐化,眾請留囑,
曰,老實念佛,年八十一。)
師云,
念佛者,有默持,有高聲持,有金剛持。
然高聲覺費力。默念亦昏沉。
只是綿綿密密,聲在於唇齒之間,乃謂金剛持。
又不可執定。或覺費力,則不妨默持。復覺昏沉,則不妨高聲。
久亂之心,一時難定。念佛心不清,不必憂,只要功夫深爾,字字句句當心念。
雜念是病,念佛是藥,
念佛正治雜念,而不能治者,
因念佛不親切也。
雜念起時,即用心加工念。字字句句,精一不二,雜念自息矣。
萬念紛飛之際,正是做工夫時節。
旋收旋散,旋散旋收。
久後工夫純熟,自然妄念不起。
且汝之能覺妄念重者,虧這一句佛爾。
如不念佛之時,瀾翻潮湧,剎那不停者,自己豈能覺乎?
夫學佛者,無論莊嚴形跡,只貴真實修行。
在家居士,不必定要緇衣道巾,帶發之人,自可常服念佛。不必定要敲魚擊聲,
好靜之人,自可寂然念佛。不必定要成群做會,
怕事之人,自可閉門念佛。不必定要入寺聽經,
識字之人,自可依教念佛。
千里燒香,不如安坐家堂念佛。
供奉邪師,不如孝順父母念佛。
廣交魔友,不如獨身清淨念佛。
寄庫來生,不如現在作福念佛。
許願保禳,不如悔過自新念佛。
習學外道文書,不如一字不識念佛。
無知妄談禪理,不如老實持戒念佛。
希求妖鬼靈通,不如正信因果念佛。
以要言之,端心滅惡,如是念佛,號曰善人。
攝心除散,如是念佛,號曰賢人。
悟心斷惑,如是念佛,號曰聖人。
一勸極閒人念佛,婚嫁都畢,子孫克家,安閒無事,正好盡心盡力念佛,
每日念幾千聲,乃至幾萬。
一勸半忙半閒人念佛,半了不了,或忙或閒,雖不極閒,亦可忙時治事,閒時念佛,
每日念幾百聲,乃至幾千。
一勸極忙人念佛,勤勞公務,奔波家業,雖無閒時,也須忙裏偷閒念佛,
每日晨朝十念,乃至日間或念幾百。
我出家後,到處參訪。時辯融大師,門庭大振。
予自京師叩之,膝行再請。
師曰,你可守本分,不要去貪名求利,不要去攀緣。只要因果分明,一心念佛。
予受教而退,時同行者大笑。
謂這幾句話,那個說不出,千里遠來,只道有甚高妙處,原來不值半文錢。
予曰,這個正見他好處,我們渴仰企慕,遠來到此,他卻不說玄說妙,陵駕我們,
只老老實實,把自家體認過,切近精實的工夫,叮嚀開示,
故此是他好處。
我至今猶著實遵守,不會放失。
敬錄 思歸集 釋如岑敬輯 印光法師鑒定
http://book.bfnn.org/books3/2050.htm#a02
蓮池大師普勸念佛歌 若人修仙。求無量壽。正好念佛
淨土輯要 苦行居士原著
蓮池大師普勸念佛歌
若人富貴。受用現成。正好念佛。
若人貧窮。應修福慧。正好念佛。
若人有子。宗祀得託。正好念佛。
若人無子。孤身自由。正好念佛。
若人子孝。安受供養。正好念佛。
若人子逆。免生恩愛。正好念佛。
若人無病。趁今康健。正好念佛。
若人有病。切近無常。正好念佛。
若人孤寡。孑然無礙。正好念佛。
若人遇難。遭逢如此。正好念佛。
若人年老。光景無多。正好念佛。
若人年少。精神清利。正好念佛。
若人處閒。心無事擾。正好念佛。
若人處忙。忙裏偷閒。正好念佛。
若人出家。逍遙物外。正好念佛。
若人在家。知是火宅。正好念佛。
若人聰明。通曉經史。正好念佛。
若人愚魯。別無所能。正好念佛。
若人學禪。悟得唯心。正好念佛。
若人修仙。求無量壽。正好念佛。
敬錄 淨土輯要 苦行居士原著
http://book.bfnn.org/books/0867.htm
蓮池大師普勸念佛歌
若人富貴。受用現成。正好念佛。
若人貧窮。應修福慧。正好念佛。
若人有子。宗祀得託。正好念佛。
若人無子。孤身自由。正好念佛。
若人子孝。安受供養。正好念佛。
若人子逆。免生恩愛。正好念佛。
若人無病。趁今康健。正好念佛。
若人有病。切近無常。正好念佛。
若人孤寡。孑然無礙。正好念佛。
若人遇難。遭逢如此。正好念佛。
若人年老。光景無多。正好念佛。
若人年少。精神清利。正好念佛。
若人處閒。心無事擾。正好念佛。
若人處忙。忙裏偷閒。正好念佛。
若人出家。逍遙物外。正好念佛。
若人在家。知是火宅。正好念佛。
若人聰明。通曉經史。正好念佛。
若人愚魯。別無所能。正好念佛。
若人學禪。悟得唯心。正好念佛。
若人修仙。求無量壽。正好念佛。
敬錄 淨土輯要 苦行居士原著
http://book.bfnn.org/books/0867.htm
孝親之行 ◎蘭盆勝會,大孝之大孝也,目犍連以之
緇門崇行錄 蓮池大師
孝親之行第四
◎蘭盆勝會
佛世,大目犍連事母至孝;母死出家,精進行道,得六神通。見亡母生餓鬼中,持飯往餉;飯化猛
火,目犍連痛哭白佛。佛言:「汝母罪重,非汝一人之力所奈何,必假十方眾僧威神之力。當於七
月十五日一佛歡喜日(僧自恣日),為母設盂蘭盆齋,供佛及僧,始克濟拔。」
目連如教設齋,其母即以是日脫餓鬼苦,轉更資薦,遂生天上。繇此,蘭盆勝會,流通萬世焉。
贊曰:「生養死葬,小孝也!生俾底豫,死俾流芳,大孝也;
生導其正信,死薦其靈神,大孝之大孝也,目犍連以之。」
敬錄 緇門崇行錄 蓮池大師
http://book.bfnn.org/books/0998.htm#a04
孝親之行第四
◎蘭盆勝會
佛世,大目犍連事母至孝;母死出家,精進行道,得六神通。見亡母生餓鬼中,持飯往餉;飯化猛
火,目犍連痛哭白佛。佛言:「汝母罪重,非汝一人之力所奈何,必假十方眾僧威神之力。當於七
月十五日一佛歡喜日(僧自恣日),為母設盂蘭盆齋,供佛及僧,始克濟拔。」
目連如教設齋,其母即以是日脫餓鬼苦,轉更資薦,遂生天上。繇此,蘭盆勝會,流通萬世焉。
贊曰:「生養死葬,小孝也!生俾底豫,死俾流芳,大孝也;
生導其正信,死薦其靈神,大孝之大孝也,目犍連以之。」
敬錄 緇門崇行錄 蓮池大師
http://book.bfnn.org/books/0998.htm#a04
兵難不離 ...「虎豹尚不相食,況人乎?」
緇門崇行錄 蓮池大師
◎兵難不離
元印簡,山西寧遠人,八歲禮中觀沼公為師,十八,元兵下寧遠,四眾逃難,簡侍中觀如故。觀
曰:「吾迫桑榆,汝方富有春秋,何當玉石俱焚?宜自逃遁。」
簡泣曰:「因果無差,死生有命,安可離師苟免乎?」
明日城降,元帥史公天澤問曰;「汝何人?」
對曰:「沙門」。
「食肉否?」
對曰:「何肉?」
史曰:「人肉」。
對曰:「虎豹尚不相食,況人乎?」史喜而釋之。
敬錄 緇門崇行錄 蓮池大師
http://book.bfnn.org/books/0998.htm#a03
◎兵難不離
元印簡,山西寧遠人,八歲禮中觀沼公為師,十八,元兵下寧遠,四眾逃難,簡侍中觀如故。觀
曰:「吾迫桑榆,汝方富有春秋,何當玉石俱焚?宜自逃遁。」
簡泣曰:「因果無差,死生有命,安可離師苟免乎?」
明日城降,元帥史公天澤問曰;「汝何人?」
對曰:「沙門」。
「食肉否?」
對曰:「何肉?」
史曰:「人肉」。
對曰:「虎豹尚不相食,況人乎?」史喜而釋之。
敬錄 緇門崇行錄 蓮池大師
http://book.bfnn.org/books/0998.htm#a03
晉道安法師, 力役田舍
緇門崇行錄 蓮池大師
尊師之行第三
◎力役田舍
晉道安法師,十二出家,神性聰敏,而形貌甚陋,不為師所重,
驅役田舍;至於三年,執勤就勞,曾無怨色。
數歲之後,方啟師求經。
師與辨意經一卷,可五千言。安齎經入田,因息就覽,暮歸更求餘經,
師曰:「昨經未讀,乃復求耶?」
答曰:「即已成誦。」,師雖異之,而未信也,更與成具光明經一卷,將一千萬言,齎之如初,暮
復還經。
師令誦之,不差一字,方大驚歎。
贊曰:「安,清廟之圭璋也,置至耒耜而服勤不怨,今弟子才負寸長,禮貌衰則去矣!況田役耶?
況久於田役耶?吾於是三歎。」
敬錄 緇門崇行錄 蓮池大師
http://book.bfnn.org/books/0998.htm#a03
尊師之行第三
◎力役田舍
晉道安法師,十二出家,神性聰敏,而形貌甚陋,不為師所重,
驅役田舍;至於三年,執勤就勞,曾無怨色。
數歲之後,方啟師求經。
師與辨意經一卷,可五千言。安齎經入田,因息就覽,暮歸更求餘經,
師曰:「昨經未讀,乃復求耶?」
答曰:「即已成誦。」,師雖異之,而未信也,更與成具光明經一卷,將一千萬言,齎之如初,暮
復還經。
師令誦之,不差一字,方大驚歎。
贊曰:「安,清廟之圭璋也,置至耒耜而服勤不怨,今弟子才負寸長,禮貌衰則去矣!況田役耶?
況久於田役耶?吾於是三歎。」
敬錄 緇門崇行錄 蓮池大師
http://book.bfnn.org/books/0998.htm#a03
不作齋會 旻曰:「大齋難得盡理,米菜鹽醋,樵水湯炭,踐踏洗炙,傷害微蟲,故不為也。
緇門崇行錄 蓮池大師清素之行第一
◎不作齋會
劉宋僧旻,七歲出家,以經義宗海內,號旻法師。修繕寺宇,造設經像,放生布施,未嘗倦廢。
或問:「和尚所修功德多矣!不聞建大齋會,恐福事未圓。」
旻曰:「大齋難得盡理,米菜鹽醋,樵水湯炭,踐踏洗炙,傷害微蟲,故不為也。
如復求寄王宮,官府有勢之家,彌難盡意,不如已之。」
贊曰:「今人作一福事,必起齋會,名曰圓滿;
乃至掩關僧半期之後,即於關中營營焉,晝夜經畫,預辦齋會,無復正念。
嗟乎!旻師之言,真萬世龜鑒也!」
敬錄 緇門崇行錄 蓮池大師
http://book.bfnn.org/books/0998.htm#a01
◎不作齋會
劉宋僧旻,七歲出家,以經義宗海內,號旻法師。修繕寺宇,造設經像,放生布施,未嘗倦廢。
或問:「和尚所修功德多矣!不聞建大齋會,恐福事未圓。」
旻曰:「大齋難得盡理,米菜鹽醋,樵水湯炭,踐踏洗炙,傷害微蟲,故不為也。
如復求寄王宮,官府有勢之家,彌難盡意,不如已之。」
贊曰:「今人作一福事,必起齋會,名曰圓滿;
乃至掩關僧半期之後,即於關中營營焉,晝夜經畫,預辦齋會,無復正念。
嗟乎!旻師之言,真萬世龜鑒也!」
敬錄 緇門崇行錄 蓮池大師
http://book.bfnn.org/books/0998.htm#a01
雲棲蓮池袾宏禪師----最後垂示
CBETA X62 No. 1177《角虎集》卷2
X62n1177_p0226a06(00)║ 杭州雲棲蓮池袾宏禪師
X62n1177_p0226a20(00)║ 最後垂示
X62n1177_p0226a21(00)║師云。參禪一念不生。即名為佛。淨業一心不亂。
X62n1177_p0226a22(02)║正謂無念。若有念者。不名一心。但得一心。何法不寂。
X62n1177_p0226a23(02)║良以雖名念佛。蓋無念之念也。念而無念。是名一心。
X62n1177_p0226a24(02)║如是之心。心無其心。強名曰一。尚無一相。豈非頓歟。
X62n1177_p0226b01(02)║誠哉末法之要津。曉得此意。禪宗淨土。殊途同歸。
X62n1177_p0226b02(00)║今人。不肯念佛。只是輕視西方。不知生西方。
X62n1177_p0226b03(03)║乃是大德大福大智大慧大聖大賢的勾當。轉娑婆成淨土。
X62n1177_p0226b04(00)║不同小可因緣。汝但看此城中。一日一夜。
X62n1177_p0226b05(04)║死卻多少人。不要說生西方即生天。千百人中。尚無一個。
X62n1177_p0226b06(02)║其有自負修行者。秪是不失人身而已。
X62n1177_p0226b07(07)║故我世尊大慈大悲。示此法門。功過乾坤。恩逾父母。粉骨碎身。
X62n1177_p0226b08(03)║不足為報。
敬錄 CBETA X62 No. 1177《角虎集》卷2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X62/1177_002.htm
X62n1177_p0226a06(00)║ 杭州雲棲蓮池袾宏禪師
X62n1177_p0226a20(00)║ 最後垂示
X62n1177_p0226a21(00)║師云。參禪一念不生。即名為佛。淨業一心不亂。
X62n1177_p0226a22(02)║正謂無念。若有念者。不名一心。但得一心。何法不寂。
X62n1177_p0226a23(02)║良以雖名念佛。蓋無念之念也。念而無念。是名一心。
X62n1177_p0226a24(02)║如是之心。心無其心。強名曰一。尚無一相。豈非頓歟。
X62n1177_p0226b01(02)║誠哉末法之要津。曉得此意。禪宗淨土。殊途同歸。
X62n1177_p0226b02(00)║今人。不肯念佛。只是輕視西方。不知生西方。
X62n1177_p0226b03(03)║乃是大德大福大智大慧大聖大賢的勾當。轉娑婆成淨土。
X62n1177_p0226b04(00)║不同小可因緣。汝但看此城中。一日一夜。
X62n1177_p0226b05(04)║死卻多少人。不要說生西方即生天。千百人中。尚無一個。
X62n1177_p0226b06(02)║其有自負修行者。秪是不失人身而已。
X62n1177_p0226b07(07)║故我世尊大慈大悲。示此法門。功過乾坤。恩逾父母。粉骨碎身。
X62n1177_p0226b08(03)║不足為報。
敬錄 CBETA X62 No. 1177《角虎集》卷2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X62/1177_002.htm
己事辦方可為人
蓮池大師 竹窗隨筆
己事辦方可為人
古人大徹大悟,參學事畢,且於水邊林下,長養聖胎,不惜口頭生醭;
龍天推出,方乃為人。
故辭法席者,願生生居學地而自鍛鍊。
予出家時,篤奉此語,佩之胸襟。
後以病入山,久久不覺漸成叢林。
然至今不敢目所居為方丈,不敢開大口妄論宗乘,
蓋與眾同修,非領眾行道也,
忝一日之長,互相激勸而已。
諸仁者以友道待我而責善焉,幸甚!
恭錄 蓮池大師 竹窗隨筆
http://book.bfnn.org/books/0997.htm#a003
己事辦方可為人
古人大徹大悟,參學事畢,且於水邊林下,長養聖胎,不惜口頭生醭;
龍天推出,方乃為人。
故辭法席者,願生生居學地而自鍛鍊。
予出家時,篤奉此語,佩之胸襟。
後以病入山,久久不覺漸成叢林。
然至今不敢目所居為方丈,不敢開大口妄論宗乘,
蓋與眾同修,非領眾行道也,
忝一日之長,互相激勸而已。
諸仁者以友道待我而責善焉,幸甚!
恭錄 蓮池大師 竹窗隨筆
http://book.bfnn.org/books/0997.htm#a003
畜魚鶴--嗟乎!是亦不可以已乎?
蓮池大師 竹窗隨筆
畜魚鶴
世俗畜小金魚者飼以蟣蝦,畜鶴者飼以細魚。
飼鶴則一食動以百計,
飼金魚則一食動以千計,積日而月,積月而年,殺業無邊矣!
夫養蠶也,孳生六畜也,為飽暖而造此殺業也;
魚與鶴,供一翫視而已。
嗟乎!是亦不可以已乎?
恭錄 蓮池大師 竹窗隨筆
http://book.bfnn.org/books/0997.htm#a074
畜魚鶴
世俗畜小金魚者飼以蟣蝦,畜鶴者飼以細魚。
飼鶴則一食動以百計,
飼金魚則一食動以千計,積日而月,積月而年,殺業無邊矣!
夫養蠶也,孳生六畜也,為飽暖而造此殺業也;
魚與鶴,供一翫視而已。
嗟乎!是亦不可以已乎?
恭錄 蓮池大師 竹窗隨筆
http://book.bfnn.org/books/0997.htm#a074
出神 ...「無量劫來生死本,癡人認作本來人」
恭錄 蓮池大師 竹窗隨筆
出神(一)
或問:「仙出神,禪者能之乎?」曰:「能之而不為也。
楞嚴云:『其心離身,反觀其面』是也。
而繼之曰:『非為聖證,若作聖解,即受群邪。』是能之而不為也。」
又問:「神之出也,有陰有陽,楞嚴所云:陰神也,仙出陽神,禪者能之乎?」
曰:「亦能之而不為也。」或者愕。
曰:「毋愕也。爾不見初祖已沒,隻履西歸乎?
爾不見寶誌公獄中一身、市中一身乎?
爾不見溈山晏坐靜室,乃於庄上喫油[米*茲]乎?
然亦不名聖證,宗門呵之。
昔一僧入定出神,自言:『我之出神,不論遠近,皆能往來,亦能取物,正陽神也。』
先德責云:『圓頂方袍,參禪學道,奈何作此鬼神活計?』
是故吾宗大禁,不許出神。」
出神(二)
又問神有何過?
曰:神即識也,而分麤細。有出有入者麤也。
直饒出入俱泯,尚住細識。細之又細,悉皆渾化,始得本體耳。
而著於出入以為奇妙,
前所謂「無量劫來生死本,癡人認作本來人」也。
恭錄 蓮池大師 竹窗隨筆
http://book.bfnn.org/books/0995.htm#a099
出神(一)
或問:「仙出神,禪者能之乎?」曰:「能之而不為也。
楞嚴云:『其心離身,反觀其面』是也。
而繼之曰:『非為聖證,若作聖解,即受群邪。』是能之而不為也。」
又問:「神之出也,有陰有陽,楞嚴所云:陰神也,仙出陽神,禪者能之乎?」
曰:「亦能之而不為也。」或者愕。
曰:「毋愕也。爾不見初祖已沒,隻履西歸乎?
爾不見寶誌公獄中一身、市中一身乎?
爾不見溈山晏坐靜室,乃於庄上喫油[米*茲]乎?
然亦不名聖證,宗門呵之。
昔一僧入定出神,自言:『我之出神,不論遠近,皆能往來,亦能取物,正陽神也。』
先德責云:『圓頂方袍,參禪學道,奈何作此鬼神活計?』
是故吾宗大禁,不許出神。」
出神(二)
又問神有何過?
曰:神即識也,而分麤細。有出有入者麤也。
直饒出入俱泯,尚住細識。細之又細,悉皆渾化,始得本體耳。
而著於出入以為奇妙,
前所謂「無量劫來生死本,癡人認作本來人」也。
恭錄 蓮池大師 竹窗隨筆
http://book.bfnn.org/books/0995.htm#a099
聞謗--若知我空,誰受謗者?
蓮池大師 竹窗隨筆
聞謗
經言:
「人之謗我也,出初一字時,後字未生;出後一字時,初字已滅。
是乃風氣鼓動,全無真實。若因此發瞋,則鵲噪鴉鳴,皆應發瞋矣!」
其說甚妙。而或謂:「設彼作為謗書,則一覽之下,字字具足,又永存不滅,將何法以破之?」
獨不思白者是紙,黑者是墨,何者是謗?
況一字一字,皆從篇韻湊合而成,然則置一部篇韻在案,是百千萬億謗書,無時不現前也。
何惑之甚也!雖然,此猶是對治法門;
若知我空,誰受謗者?
恭錄 蓮池大師 竹窗隨筆
http://book.bfnn.org/books/0995.htm#a085
聞謗
經言:
「人之謗我也,出初一字時,後字未生;出後一字時,初字已滅。
是乃風氣鼓動,全無真實。若因此發瞋,則鵲噪鴉鳴,皆應發瞋矣!」
其說甚妙。而或謂:「設彼作為謗書,則一覽之下,字字具足,又永存不滅,將何法以破之?」
獨不思白者是紙,黑者是墨,何者是謗?
況一字一字,皆從篇韻湊合而成,然則置一部篇韻在案,是百千萬億謗書,無時不現前也。
何惑之甚也!雖然,此猶是對治法門;
若知我空,誰受謗者?
恭錄 蓮池大師 竹窗隨筆
http://book.bfnn.org/books/0995.htm#a085
語錄--慎勿筆吾一時偶爾之談,刊為語錄。亦恐有誤人之過也
語錄
古人道明德立,足為人天師表,然後有語錄垂世。
大率有二:或門人所記,如六祖壇經之類是也。
或手自作之,如中峰廣錄之類是也。
我實凡夫,自救不了,為吾徒者,慎勿筆吾一時偶爾之談,刊為語錄。
不唯妄自尊大,又偶爾之談,
或有為而發,或因人而施,
未是究竟了義,而況聽者草草入耳,便形諸紙墨,
亦恐有誤人之過也。
恭錄 蓮池大師 竹窗隨筆
http://book.bfnn.org/books/0995.htm#a085
古人道明德立,足為人天師表,然後有語錄垂世。
大率有二:或門人所記,如六祖壇經之類是也。
或手自作之,如中峰廣錄之類是也。
我實凡夫,自救不了,為吾徒者,慎勿筆吾一時偶爾之談,刊為語錄。
不唯妄自尊大,又偶爾之談,
或有為而發,或因人而施,
未是究竟了義,而況聽者草草入耳,便形諸紙墨,
亦恐有誤人之過也。
恭錄 蓮池大師 竹窗隨筆
http://book.bfnn.org/books/0995.htm#a085
口頭三昧,祇自瞞耳
蓮池大師 竹窗隨筆
湯厄(三)
予平日論到病中做工夫處,
亦知畢陵伽婆蹉所謂「純覺遺身」矣;
亦知馬大師所謂「有不病者」矣;
亦知永嘉所謂「縱遇風刀常坦坦,假饒毒藥也閒閒」
矣;亦知肇公所謂「四大本空,五蘊非有」
矣。及乎足入沸湯,從頭簡點,痛覺在身,誰是遺身者?
我今受病,誰是不病者?
鋒刀毒藥切於肌膚,誰是坦坦閒閒者?
四大五蘊實為吾身,實為吾累,誰是本空非有者?
乃知平日乾慧都不濟事。
若無定力,甘伏死門,彼口頭三昧,祇自瞞耳。
噫!可不勉歟?!
恭錄 蓮池大師 竹窗隨筆
http://book.bfnn.org/books/0995.htm#a082
湯厄(三)
予平日論到病中做工夫處,
亦知畢陵伽婆蹉所謂「純覺遺身」矣;
亦知馬大師所謂「有不病者」矣;
亦知永嘉所謂「縱遇風刀常坦坦,假饒毒藥也閒閒」
矣;亦知肇公所謂「四大本空,五蘊非有」
矣。及乎足入沸湯,從頭簡點,痛覺在身,誰是遺身者?
我今受病,誰是不病者?
鋒刀毒藥切於肌膚,誰是坦坦閒閒者?
四大五蘊實為吾身,實為吾累,誰是本空非有者?
乃知平日乾慧都不濟事。
若無定力,甘伏死門,彼口頭三昧,祇自瞞耳。
噫!可不勉歟?!
恭錄 蓮池大師 竹窗隨筆
http://book.bfnn.org/books/0995.htm#a082
醉生夢死。貧賤-富貴。受用不同,其忙一也
蓮池大師 竹窗隨筆
醉生夢死
醉生夢死,恆言也,實至言也。
世人大約貧賤、富貴二種:
貧賤者,固朝忙夕忙以營衣食,
富貴者,亦朝忙夕忙以享欲樂,
受用不同,其忙一也。
忙至死而後已,而心未已也。
齎此心以往,而復生,而復忙,而復死,死生生死,昏昏蒙蒙,如醉如夢,經百千劫,曾無了期。
朗然獨醒,大丈夫當如是矣!
恭錄 蓮池大師 竹窗隨筆
http://book.bfnn.org/books/0995.htm#a073
醉生夢死
醉生夢死,恆言也,實至言也。
世人大約貧賤、富貴二種:
貧賤者,固朝忙夕忙以營衣食,
富貴者,亦朝忙夕忙以享欲樂,
受用不同,其忙一也。
忙至死而後已,而心未已也。
齎此心以往,而復生,而復忙,而復死,死生生死,昏昏蒙蒙,如醉如夢,經百千劫,曾無了期。
朗然獨醒,大丈夫當如是矣!
恭錄 蓮池大師 竹窗隨筆
http://book.bfnn.org/books/0995.htm#a073
戒殺
蓮池大師 竹窗隨筆
戒殺
天地生物以供人食,如種種穀、種種果、種種蔬菜、種種水陸珍味。
而人又以智巧餅之、餌之、鹽之、酢之、烹之、炮之,可謂千足萬足,
何苦復將同有血氣、同有子母、同有知覺、覺痛覺癢、覺生覺死之物而殺食之,豈理也哉?
尋常說:「只要心好,不在齋素。」
嗟乎!戮其身而啖其肉,天下之言凶心、慘心、毒心、惡心,孰甚焉?
好心當在何處?
予昔作戒殺放生文勸世,而頗有翻刻此文,不下一二十本。
善哉斯世,何幸猶有如是仁人君子在也!
恭錄 蓮池大師 竹窗隨筆
http://book.bfnn.org/books/0995.htm#a056
戒殺
天地生物以供人食,如種種穀、種種果、種種蔬菜、種種水陸珍味。
而人又以智巧餅之、餌之、鹽之、酢之、烹之、炮之,可謂千足萬足,
何苦復將同有血氣、同有子母、同有知覺、覺痛覺癢、覺生覺死之物而殺食之,豈理也哉?
尋常說:「只要心好,不在齋素。」
嗟乎!戮其身而啖其肉,天下之言凶心、慘心、毒心、惡心,孰甚焉?
好心當在何處?
予昔作戒殺放生文勸世,而頗有翻刻此文,不下一二十本。
善哉斯世,何幸猶有如是仁人君子在也!
恭錄 蓮池大師 竹窗隨筆
http://book.bfnn.org/books/0995.htm#a056
世智當悟--今有乍得世智初分,便謂大徹大悟者,何謬昧之甚!
蓮池大師 竹窗隨筆
世智當悟
智有二:
有世間智,
有出世間智。
世智又二:
一者博學宏辭,長技遠略,但以多知多解而勝乎人者是也。
二者明善惡、別邪正,行其所當行而止其所當止者是也。
僅得其初,是謂狂智,當墮三塗。
兼得其後,是謂正智,報在人天。
何以故?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也。
出世間智亦二:
一者善能分別如來正法四諦六度等,依而奉行者是也。
二者破無明惑,如實了了,見自本心者是也。
僅得其初,是出世間智也,名為漸入。
兼得其後,是出世間上上智也,乃名頓超。
何以故?
但得本,不愁末。
得末者,未必得本也。
今有乍得世智初分,便謂大徹大悟者,何謬昧之甚!
恭錄 蓮池大師 竹窗隨筆
http://book.bfnn.org/books/0995.htm#a028
世智當悟
智有二:
有世間智,
有出世間智。
世智又二:
一者博學宏辭,長技遠略,但以多知多解而勝乎人者是也。
二者明善惡、別邪正,行其所當行而止其所當止者是也。
僅得其初,是謂狂智,當墮三塗。
兼得其後,是謂正智,報在人天。
何以故?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也。
出世間智亦二:
一者善能分別如來正法四諦六度等,依而奉行者是也。
二者破無明惑,如實了了,見自本心者是也。
僅得其初,是出世間智也,名為漸入。
兼得其後,是出世間上上智也,乃名頓超。
何以故?
但得本,不愁末。
得末者,未必得本也。
今有乍得世智初分,便謂大徹大悟者,何謬昧之甚!
恭錄 蓮池大師 竹窗隨筆
http://book.bfnn.org/books/0995.htm#a028
好樂--人處世各有所好,亦各隨所好以度日而終老,但清濁不同耳。
蓮池大師 竹窗隨筆
好樂
人處世各有所好,亦各隨所好以度日而終老,但清濁不同耳。
至濁者好財,其次好色,其次好飲。
稍清,則或好古玩,或好琴棋,或好山水,或好吟詠。
又進之,則好讀書。開卷有益,諸好之中,讀書為勝矣!
然此猶世間法。又進之,則好讀內典。
又進之,則好淨其心。好至於淨其心,
而世出世間之好最勝矣!漸入佳境如食蔗喻。
恭錄 蓮池大師 竹窗隨筆
http://book.bfnn.org/books/0995.htm#a028
好樂
人處世各有所好,亦各隨所好以度日而終老,但清濁不同耳。
至濁者好財,其次好色,其次好飲。
稍清,則或好古玩,或好琴棋,或好山水,或好吟詠。
又進之,則好讀書。開卷有益,諸好之中,讀書為勝矣!
然此猶世間法。又進之,則好讀內典。
又進之,則好淨其心。好至於淨其心,
而世出世間之好最勝矣!漸入佳境如食蔗喻。
恭錄 蓮池大師 竹窗隨筆
http://book.bfnn.org/books/0995.htm#a028
況垂死而不悟,悲夫!
蓮池大師 竹窗隨筆
人命呼吸間
一僧瘵疾經年,久憊枕席,眾知必死,而彼無死想
,語之死,輒不懌。
予使人直告:「令速治後事,一心正念。」
彼謂男病忌生日前,過期當徐議之耳。
本月十七日乃其始生,先一日奄忽。
吁!人命在呼吸間,佛為無病人言之也。
況垂死而不悟,悲夫!
恭錄 蓮池大師 竹窗隨筆
http://book.bfnn.org/books/0995.htm#a002
人命呼吸間
一僧瘵疾經年,久憊枕席,眾知必死,而彼無死想
,語之死,輒不懌。
予使人直告:「令速治後事,一心正念。」
彼謂男病忌生日前,過期當徐議之耳。
本月十七日乃其始生,先一日奄忽。
吁!人命在呼吸間,佛為無病人言之也。
況垂死而不悟,悲夫!
恭錄 蓮池大師 竹窗隨筆
http://book.bfnn.org/books/0995.htm#a002
菩薩不現今時
雲棲竹窗隨筆
菩薩不現今時
竊怪今時造業者多,信道者寡,
菩薩既度生無已,何不分身示現,化誘群迷?
且昔佛法東流,自漢魏以迄宋元,
善知識出世,若鱗次然;元季國初,猶見一二;
近胡寥寥無聞?
如地藏願度盡眾生,觀音稱無剎不現,
豈其忍遺未度之生,亦有不現之剎耶?
久而思之,乃知菩薩隨緣度生,眾生無緣則不能度;
喻如月在天上,本無絕水之心,
水自不清,月則不現。
況今末法漸深,心垢彌甚,
菩薩固時時度生,而生無受度之地,
是則臨濁水而求明月,奚可得乎?
恭錄 《雲棲竹窗隨筆》
http://book.bfnn.org/books/0995.htm#a141
菩薩不現今時
竊怪今時造業者多,信道者寡,
菩薩既度生無已,何不分身示現,化誘群迷?
且昔佛法東流,自漢魏以迄宋元,
善知識出世,若鱗次然;元季國初,猶見一二;
近胡寥寥無聞?
如地藏願度盡眾生,觀音稱無剎不現,
豈其忍遺未度之生,亦有不現之剎耶?
久而思之,乃知菩薩隨緣度生,眾生無緣則不能度;
喻如月在天上,本無絕水之心,
水自不清,月則不現。
況今末法漸深,心垢彌甚,
菩薩固時時度生,而生無受度之地,
是則臨濁水而求明月,奚可得乎?
恭錄 《雲棲竹窗隨筆》
http://book.bfnn.org/books/0995.htm#a141
讀佛。非念佛也
念佛 X62n1170_p0014c05(00)║
世人稍利根。便輕視念佛。謂是愚夫愚婦勾當。
彼徒見愚夫愚婦。口誦佛名。心遊千里。
而不知此等是名讀佛。非念佛也。
念從心。心思憶而不忘。故名曰念。
恭錄 《雲棲淨土彙語》卷1 X62n1170_p0014c05(00)║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X62/1170_001.htm
世人稍利根。便輕視念佛。謂是愚夫愚婦勾當。
彼徒見愚夫愚婦。口誦佛名。心遊千里。
而不知此等是名讀佛。非念佛也。
念從心。心思憶而不忘。故名曰念。
恭錄 《雲棲淨土彙語》卷1 X62n1170_p0014c05(00)║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X62/1170_001.htm
二念乎
X62n1170_p0009b16(00)║
問。 一心稱名時。又著求生。不幾二念乎。
答。 求生須於早晚發願時。若稱名時。
一心一念不可夾雜。
譬如舉業家。讀書作文。其行也。
其所以讀書作文者為何。要中舉中進士。其願也。
恭錄 《雲棲淨土彙語》卷1 X62n1170_p0009b16(00)║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X62/1170_001.htm
問。 一心稱名時。又著求生。不幾二念乎。
答。 求生須於早晚發願時。若稱名時。
一心一念不可夾雜。
譬如舉業家。讀書作文。其行也。
其所以讀書作文者為何。要中舉中進士。其願也。
恭錄 《雲棲淨土彙語》卷1 X62n1170_p0009b16(00)║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X62/1170_001.htm
紅爐點雪。未至即化
X62n1170_p0008c20(00)║
問。 一心不亂。一日至七日。即得往生。
或一日七日內一心。
此後。復不一心。可得生否。
答。 既能一心以後。心即少散。定不至大散。
如顏子三月不違仁。難道三月後。便是惡人。
此等人心中縱有妄生。如紅爐點雪。未至即化焉得不生。
恭錄 《雲棲淨土彙語》卷1 X62n1170_p0008c20(00)║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X62/1170_001.htm
問。 一心不亂。一日至七日。即得往生。
或一日七日內一心。
此後。復不一心。可得生否。
答。 既能一心以後。心即少散。定不至大散。
如顏子三月不違仁。難道三月後。便是惡人。
此等人心中縱有妄生。如紅爐點雪。未至即化焉得不生。
恭錄 《雲棲淨土彙語》卷1 X62n1170_p0008c20(00)║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X62/1170_001.htm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