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一切皆以心為自性,心境一如,
真如本性是體,現的五欲六塵是相,體離不了相,相也離不了體,
相是影相,知其為相而不執著即不起作用,而且還可以利用他,
到了心為自性的程度已經是明心見性了。
成佛不過是恢復本來面目,圓滿菩提歸無所得,
必須以無所得而為方便,如有所得,必有所失,
患得患失,心理負擔太重。
身體剎那變老,不能永遠過十八歲,生下來就往墳墓中走,無片刻停,
身體尚保不住,何況身外之物。
敬錄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640.htm#a14
深信切願 老實念佛※歡迎翻印、轉載流通※ 本站大部分資料,下載于※般若文海繁體站※報佛恩網※http://www.bfnn.org/CBETA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http://www.cbeta.org/index.htm ※免責聲明~望先進大德如有侵犯到著作權,不吝賜知。末學定盡快移除。感恩 南無阿彌陀佛
淡飯粗衣未足羞 心田失種卻堪愁 趁早在生修淨土 莫教臨死怨閻羅
手把楊枝臨水坐 靜思往事似前身 鏡花水月皆幻相 知君有日悟歸程
2010年8月28日 星期六
願力大過業力是菩薩,業力大過願力是凡夫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說到定力,凡夫也有,
定的境界不相同而已,凡夫將五欲六塵境界當作真的,
心定在五欲六塵之中,故見不到佛的境界。
從前佛在祇園精舍見蟻而笑,謂弟子曰,
蟻身已閱七佛世仍為蟻身。
因蟻是定在蟻的境界,始終無法脫蟻身。
人亦如是,人想生天的不多,想生淨土的更少,
一生混混沌沌,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無大善惡,
一生又一生,白骨堆成山,仍在人道中混,這還是好的;
三毒加重,失掉人身,更不堪設想了。
△佛是無所住而住,住在一個地方,心量境界就限於一個地方,
有界限、有範圍,等於一個圈套就跳不出去了。
如不將心量拓開死守一處,無法開悟。
佛菩薩常遊十方是願力,我們常遊六道是業力,
假如我們的願力超過業力,我們就是乘願再來的人,
願力大過業力是菩薩,業力大過願力是凡夫,
愈往下去業愈大願愈小。
敬錄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640.htm#a13
△說到定力,凡夫也有,
定的境界不相同而已,凡夫將五欲六塵境界當作真的,
心定在五欲六塵之中,故見不到佛的境界。
從前佛在祇園精舍見蟻而笑,謂弟子曰,
蟻身已閱七佛世仍為蟻身。
因蟻是定在蟻的境界,始終無法脫蟻身。
人亦如是,人想生天的不多,想生淨土的更少,
一生混混沌沌,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無大善惡,
一生又一生,白骨堆成山,仍在人道中混,這還是好的;
三毒加重,失掉人身,更不堪設想了。
△佛是無所住而住,住在一個地方,心量境界就限於一個地方,
有界限、有範圍,等於一個圈套就跳不出去了。
如不將心量拓開死守一處,無法開悟。
佛菩薩常遊十方是願力,我們常遊六道是業力,
假如我們的願力超過業力,我們就是乘願再來的人,
願力大過業力是菩薩,業力大過願力是凡夫,
愈往下去業愈大願愈小。
敬錄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640.htm#a13
只問耕耘,不問收穫....修行即是要在境上磨練,在舉心動念時修,境界現前時修,面對一切法而心不動即是修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我們學佛功夫不得力是沒有安住,住最要緊,有住處即是安住,等於有了家。
我們如果能把心安住在極樂世界,再安穩不過了,六道中有生住異滅是無常的,捨了極樂世界沒有第二處能安住的地方。
△佛在一切處所教化眾生無有疲厭,因其無功用道,只問耕耘,不問收穫,欲有所收穫,常不能滿意必致灰心,佛盡心盡力教化眾生什麼都不要,為眾生工作而不求代價,不厭煩不疲倦。學佛人在家在社會,盡心供獻自己的能力,不計報酬,立志作大事不作大官,能如此則自無疲厭。
△心常寂定未曾散亂,住一切智。煩惱如水起波浪,心動即起煩惱,照明的功用即失去了。
佛法重視空,世間法亦如是,小小境界現前即沉不住者不能做大事。
住一切智即是照見五蘊皆空,斷煩惱障比較容易,二乘人可以斷煩惱障,
但所知障不容易斷,要深入經藏,博學多聞,在聞思上下功夫入三摩地。
修行即是要在境上磨練,在舉心動念時修,
境界現前時修,面對一切法而心不動即是修,
佛法是求自在、求解脫、求智慧,否則必走錯路。
△凡是心外求法均謂之外道,佛法講明心見性,
如不在此下功夫即是外道,
學佛而仍隨六塵轉,心不清淨即是外道。
敬錄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640.htm#a13
△我們學佛功夫不得力是沒有安住,住最要緊,有住處即是安住,等於有了家。
我們如果能把心安住在極樂世界,再安穩不過了,六道中有生住異滅是無常的,捨了極樂世界沒有第二處能安住的地方。
△佛在一切處所教化眾生無有疲厭,因其無功用道,只問耕耘,不問收穫,欲有所收穫,常不能滿意必致灰心,佛盡心盡力教化眾生什麼都不要,為眾生工作而不求代價,不厭煩不疲倦。學佛人在家在社會,盡心供獻自己的能力,不計報酬,立志作大事不作大官,能如此則自無疲厭。
△心常寂定未曾散亂,住一切智。煩惱如水起波浪,心動即起煩惱,照明的功用即失去了。
佛法重視空,世間法亦如是,小小境界現前即沉不住者不能做大事。
住一切智即是照見五蘊皆空,斷煩惱障比較容易,二乘人可以斷煩惱障,
但所知障不容易斷,要深入經藏,博學多聞,在聞思上下功夫入三摩地。
修行即是要在境上磨練,在舉心動念時修,
境界現前時修,面對一切法而心不動即是修,
佛法是求自在、求解脫、求智慧,否則必走錯路。
△凡是心外求法均謂之外道,佛法講明心見性,
如不在此下功夫即是外道,
學佛而仍隨六塵轉,心不清淨即是外道。
敬錄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640.htm#a13
今生今世難得的幸運兒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知諸世間諸有生起如熱時燄,世間果報是前世業因所修,
不論善惡皆如夢幻,均非真實,
好醜是空,苦樂是空,
逆境現前不生怨恨心,一切境界唯心所變。
佛學稱為內學,學佛求心淨,求見性,求開智慧,
均是向裏面求與外面不相干,
學佛不能在事相上求,著相取相,
找別人麻煩,妄念紛飛,均與佛法背道而馳。
會學佛的人把一切境界作為自己的增上緣,
善惡境界均是我的老師,均可以警惕自己。
△安隱之道是成佛之道(隱字在華嚴經中均如此寫法,不敢擅予改正,可能古時隱穩二字通用),三界決不安隱,小乘人得小安隱,凡聖同居士亦是安隱之道,
是一生成就之法,亦為難信之法,
眾生對此法門多數均發生疑惑,
凡夫聞到淨土法門,一聞即信,信而能行,
是多生多劫以來的深厚福德善根所致,
真是今生今世難得的幸運兒。
敬錄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640.htm#a13
△知諸世間諸有生起如熱時燄,世間果報是前世業因所修,
不論善惡皆如夢幻,均非真實,
好醜是空,苦樂是空,
逆境現前不生怨恨心,一切境界唯心所變。
佛學稱為內學,學佛求心淨,求見性,求開智慧,
均是向裏面求與外面不相干,
學佛不能在事相上求,著相取相,
找別人麻煩,妄念紛飛,均與佛法背道而馳。
會學佛的人把一切境界作為自己的增上緣,
善惡境界均是我的老師,均可以警惕自己。
△安隱之道是成佛之道(隱字在華嚴經中均如此寫法,不敢擅予改正,可能古時隱穩二字通用),三界決不安隱,小乘人得小安隱,凡聖同居士亦是安隱之道,
是一生成就之法,亦為難信之法,
眾生對此法門多數均發生疑惑,
凡夫聞到淨土法門,一聞即信,信而能行,
是多生多劫以來的深厚福德善根所致,
真是今生今世難得的幸運兒。
敬錄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640.htm#a13
病在信心不足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學佛多年,遇善知識教導,攸攸泛泛毫無進步,病在信心不足,不肯精進。
常說的淨土法門,認真念佛,念一二年往生的,真有其人,確有其事,
不見得他們學問好,佛法比我們懂得多,就是認真去作而已,
把世緣放下,認為念佛是一件大事,短期間內即有成就。
敬錄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640.htm#a13
△學佛多年,遇善知識教導,攸攸泛泛毫無進步,病在信心不足,不肯精進。
常說的淨土法門,認真念佛,念一二年往生的,真有其人,確有其事,
不見得他們學問好,佛法比我們懂得多,就是認真去作而已,
把世緣放下,認為念佛是一件大事,短期間內即有成就。
敬錄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640.htm#a13
腳踏兩條船,不動則可,一動就掉在海裏去了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法門無量誓願學,學是助學,不妨多學,
但主修的仍要一門深入,方為契合,
把一生精力用在一門功課上定有成就。
有念佛人修禪,美其名曰禪淨雙修,
其實如同腳踏兩條船,不動則可,一動就掉在海裏去了。
△禮敬諸佛為十大願王之一,至誠懇切拜佛也能悟道。
印光大師開示誠與敬為佛門的鑰匙,一心頂禮是學佛的態度。
敬錄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640.htm#a13
△法門無量誓願學,學是助學,不妨多學,
但主修的仍要一門深入,方為契合,
把一生精力用在一門功課上定有成就。
有念佛人修禪,美其名曰禪淨雙修,
其實如同腳踏兩條船,不動則可,一動就掉在海裏去了。
△禮敬諸佛為十大願王之一,至誠懇切拜佛也能悟道。
印光大師開示誠與敬為佛門的鑰匙,一心頂禮是學佛的態度。
敬錄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640.htm#a13
念佛用口念更要心念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念佛用口念更要心念,有幾種念的方法至為得力:
(一)寂靜念、寂滅清淨已經與三昧相應,禪宗譯為靜慮,如此念佛即大禪定,
行住坐臥均在念中,六字洪名,字字分明,心中一念不生。
(二)清淨念、有漏的煩惱沒有了,無漏的煩惱也沒有了,二邊俱轉,這種念法即真心現前。
(三)不濁念、濁是念雖念而仍有疑惑,因而並不太認真,
故學佛人在理論與方法應徹底明達毫無疑惑,以盡信心去念。
如此念佛利根人一年即可成就,
煩惱重的三年定可往生,只看我們願意不願意去而已。
敬錄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640.htm#a13
△念佛用口念更要心念,有幾種念的方法至為得力:
(一)寂靜念、寂滅清淨已經與三昧相應,禪宗譯為靜慮,如此念佛即大禪定,
行住坐臥均在念中,六字洪名,字字分明,心中一念不生。
(二)清淨念、有漏的煩惱沒有了,無漏的煩惱也沒有了,二邊俱轉,這種念法即真心現前。
(三)不濁念、濁是念雖念而仍有疑惑,因而並不太認真,
故學佛人在理論與方法應徹底明達毫無疑惑,以盡信心去念。
如此念佛利根人一年即可成就,
煩惱重的三年定可往生,只看我們願意不願意去而已。
敬錄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640.htm#a13
所謂善巧方便是求學的態度與修學的方法,其實態度重於方法,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所謂善巧方便是求學的態度與修學的方法,
其實態度重於方法,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
無恭敬心得不到利益,
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第一是禮敬諸佛,
世出世間無論大事小事均不能離開恭敬二字,
敬是學習的態度,尊師重道,實際上是成就自己,
學佛最要緊的是態度,至於修學方法只不過是幫助而已。
敬錄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640.htm#a12
△所謂善巧方便是求學的態度與修學的方法,
其實態度重於方法,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
無恭敬心得不到利益,
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第一是禮敬諸佛,
世出世間無論大事小事均不能離開恭敬二字,
敬是學習的態度,尊師重道,實際上是成就自己,
學佛最要緊的是態度,至於修學方法只不過是幫助而已。
敬錄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640.htm#a12
經云:「彼菩薩心自念言,我無始世來與諸眾生皆悉互作父母兄弟姐妹男女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經云:
「彼菩薩心自念言,我無始世來與諸眾生皆悉互作父母兄弟姐妹男女,具貪瞋癡憍慢諂誑,及餘一切諸煩惱故,更相惱害,遞相陵奪,姦淫傷殺,無惡不造,一切眾生悉亦如是,以諸煩惱備造眾惡,是故各各不相恭敬,不相尊重,不相承順,不相謙下,不相啟導,不相護惜,更相殺害,互為怨讎。自惟我身及諸眾生,去來現在行無慚法,三世諸佛無不知見,今若不斷此無慚行,三世諸佛亦當見我,我當云何猶行不止,甚為不可,是故我應專心斷除,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廣為眾生說真實法,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三慚藏。」
這一段經文非常重要,應常常讀誦。一切眾生皆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
凡夫一番生死即有隔陰之迷,只知眼前眷屬而不知過去眷屬,
今生凡與我有來往者,在過去世中均有關係,
有恩的,有怨的,有還帳的,有討債的,
過去生中與你最親密的,恩怨厚的,債務重的都要到你家裏來作最親密的直屬親屬,
還債的人可與你興家立業,討債的人可使你家敗人亡,
所以懂得佛法的人一切看淡,處處學吃虧,
有債務早早還清,債務了掉,可以減少自己修道的障礙。
敬錄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640.htm#a12
△經云:
「彼菩薩心自念言,我無始世來與諸眾生皆悉互作父母兄弟姐妹男女,具貪瞋癡憍慢諂誑,及餘一切諸煩惱故,更相惱害,遞相陵奪,姦淫傷殺,無惡不造,一切眾生悉亦如是,以諸煩惱備造眾惡,是故各各不相恭敬,不相尊重,不相承順,不相謙下,不相啟導,不相護惜,更相殺害,互為怨讎。自惟我身及諸眾生,去來現在行無慚法,三世諸佛無不知見,今若不斷此無慚行,三世諸佛亦當見我,我當云何猶行不止,甚為不可,是故我應專心斷除,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廣為眾生說真實法,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三慚藏。」
這一段經文非常重要,應常常讀誦。一切眾生皆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
凡夫一番生死即有隔陰之迷,只知眼前眷屬而不知過去眷屬,
今生凡與我有來往者,在過去世中均有關係,
有恩的,有怨的,有還帳的,有討債的,
過去生中與你最親密的,恩怨厚的,債務重的都要到你家裏來作最親密的直屬親屬,
還債的人可與你興家立業,討債的人可使你家敗人亡,
所以懂得佛法的人一切看淡,處處學吃虧,
有債務早早還清,債務了掉,可以減少自己修道的障礙。
敬錄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640.htm#a12
戒律是清涼自在的,如法持戒必得法喜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戒律是清涼自在的,如法持戒必得法喜。
持戒目的在遠離塵勞,然後才可得一心,
對於佛法無深入者認為佛法理論雖然高超而戒律對於人的生活拘束太甚了,這是邪見。
持戒不清淨而見解能清淨者,無有是處。
敬錄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640.htm#a12
△戒律是清涼自在的,如法持戒必得法喜。
持戒目的在遠離塵勞,然後才可得一心,
對於佛法無深入者認為佛法理論雖然高超而戒律對於人的生活拘束太甚了,這是邪見。
持戒不清淨而見解能清淨者,無有是處。
敬錄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640.htm#a12
佛法是清涼法、離煩惱法,學佛之後如仍有煩惱即是尚未生信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佛法大海,信為能入,
信是道源功德母,
清淨信心能生一切功德,受了三壇大戒未必信,
佛法是清涼法、離煩惱法,
學佛之後如仍有煩惱即是尚未生信。
敬錄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640.htm#a11
△佛法大海,信為能入,
信是道源功德母,
清淨信心能生一切功德,受了三壇大戒未必信,
佛法是清涼法、離煩惱法,
學佛之後如仍有煩惱即是尚未生信。
敬錄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640.htm#a11
「看破」是真學問,「放下」是真功夫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讀書同吃藥一樣,吃藥是為了治病,以藥力把病化解,使病人恢復元氣,
讀書是要變化氣質,如不能變化,讀書何用。
佛經讀的滾瓜爛熟而仍然貪瞋痴慢,與不讀何異,
讀經聽經之後即要作菩薩作佛,
居士們在家則家庭即是道場,對父母孝順,
對一切事理明達不迷即是佛寶,
事相上作的一切圓滿即是法寶,
化導全家人一團和氣即是僧寶。
公務員事事本著佛法作,忠於國、忠於事,認真負責,
則機關就是道場,
學佛人所在之處即是道場。並不限定寺院內之大雄寶殿及經堂是道場。
△世間事均是假的,人到老年患得患失之心更重,
其實人生一切遭遇都是前世善惡業因所結的果,
現在遇到了只有忍受,如自己想如何便能如何,
佛就不把求不得列為八苦之一,人生一切境遇皆受因果律之支配,
今生之財富是由前生財布施得來的,
今生的智慧是由前生法布施得來的,
有許多人發了意外之財,不但病魔纏綿,損失殆盡,且把老本花掉,
此種事例世上所在多有,
所以人不必貪求,要放下一切,
把一句 阿彌陀佛名號守住了,心地才清淨,心地清淨,決定往生,
「看破」是真學問,「放下」是真功夫。
敬錄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640.htm#a11
△讀書同吃藥一樣,吃藥是為了治病,以藥力把病化解,使病人恢復元氣,
讀書是要變化氣質,如不能變化,讀書何用。
佛經讀的滾瓜爛熟而仍然貪瞋痴慢,與不讀何異,
讀經聽經之後即要作菩薩作佛,
居士們在家則家庭即是道場,對父母孝順,
對一切事理明達不迷即是佛寶,
事相上作的一切圓滿即是法寶,
化導全家人一團和氣即是僧寶。
公務員事事本著佛法作,忠於國、忠於事,認真負責,
則機關就是道場,
學佛人所在之處即是道場。並不限定寺院內之大雄寶殿及經堂是道場。
△世間事均是假的,人到老年患得患失之心更重,
其實人生一切遭遇都是前世善惡業因所結的果,
現在遇到了只有忍受,如自己想如何便能如何,
佛就不把求不得列為八苦之一,人生一切境遇皆受因果律之支配,
今生之財富是由前生財布施得來的,
今生的智慧是由前生法布施得來的,
有許多人發了意外之財,不但病魔纏綿,損失殆盡,且把老本花掉,
此種事例世上所在多有,
所以人不必貪求,要放下一切,
把一句 阿彌陀佛名號守住了,心地才清淨,心地清淨,決定往生,
「看破」是真學問,「放下」是真功夫。
敬錄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640.htm#a11
三十晚上到來,手忙腳亂.......打一分鐘妄想不如念一分鐘佛號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我們看看現在世間,六根接觸六塵,
只要能令人引發悟道的靈感,樣樣事情都能覺悟,
如能善自體會均是佛法,均是經典。
例如每天看見報紙上登載的訃聞,有的年歲不大,已經作古,
想想將來總會輪到自己,為何不趕快精進修持,在有生之年,能夠儲備往生資糧,
免得三十晚上到來,手忙腳亂。
△學佛幾十年,無進步,無成就,看淨土聖賢錄上所載往生實例,
其中有的苦修數年即能往生,而我們不成,道理在不明其體。
佛經中所舉的用砂煮飯之例最為恰當,
說用砂煮飯,煮一萬年也不會變成飯,
飯之體是米而不是砂。
佛之體是菩提心,發菩提心念佛是把握著根本,
修行能得力,日用平常之中少用分別心,
二六時中佛號不斷,打一分鐘妄想不如念一分鐘佛號。
菩提心包括直心、深心、大悲心,直心就是無分別心。
敬錄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640.htm#a11
△我們看看現在世間,六根接觸六塵,
只要能令人引發悟道的靈感,樣樣事情都能覺悟,
如能善自體會均是佛法,均是經典。
例如每天看見報紙上登載的訃聞,有的年歲不大,已經作古,
想想將來總會輪到自己,為何不趕快精進修持,在有生之年,能夠儲備往生資糧,
免得三十晚上到來,手忙腳亂。
△學佛幾十年,無進步,無成就,看淨土聖賢錄上所載往生實例,
其中有的苦修數年即能往生,而我們不成,道理在不明其體。
佛經中所舉的用砂煮飯之例最為恰當,
說用砂煮飯,煮一萬年也不會變成飯,
飯之體是米而不是砂。
佛之體是菩提心,發菩提心念佛是把握著根本,
修行能得力,日用平常之中少用分別心,
二六時中佛號不斷,打一分鐘妄想不如念一分鐘佛號。
菩提心包括直心、深心、大悲心,直心就是無分別心。
敬錄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640.htm#a11
富貴學道難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富貴學道難,生活環境困苦者學佛比較踏實,
老太婆念佛多有成就,因其無依無靠,處境艱困,
乃死心踏地的求出離,三五年間能有成就。
佛教出家人日中一食,樹下一宿,生活降至最低限度,
旨在教人放下,一切不著,金剛經全經要旨即無著二字。
△受苦沒有苦的觀念,受樂沒有樂的感覺,把自己忘了,
四宏誓願是十方三世諸佛菩薩所發的總願,
眾生無邊誓願度是四願中之主願,度眾生必須先斷煩惱,
故又有煩惱無盡誓願斷,歡喜心也是煩惱,動念頭即是煩惱,
不起念不動心即無煩惱,本來是為度眾生,
如此不知不覺之間自己也得度了,
願為先導,以行踐願,此是大乘佛法之善巧處。
敬錄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640.htm#a11
△富貴學道難,生活環境困苦者學佛比較踏實,
老太婆念佛多有成就,因其無依無靠,處境艱困,
乃死心踏地的求出離,三五年間能有成就。
佛教出家人日中一食,樹下一宿,生活降至最低限度,
旨在教人放下,一切不著,金剛經全經要旨即無著二字。
△受苦沒有苦的觀念,受樂沒有樂的感覺,把自己忘了,
四宏誓願是十方三世諸佛菩薩所發的總願,
眾生無邊誓願度是四願中之主願,度眾生必須先斷煩惱,
故又有煩惱無盡誓願斷,歡喜心也是煩惱,動念頭即是煩惱,
不起念不動心即無煩惱,本來是為度眾生,
如此不知不覺之間自己也得度了,
願為先導,以行踐願,此是大乘佛法之善巧處。
敬錄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640.htm#a11
一聞到佛法即全誠懇信、依教奉行,境界現前不為境界所轉,是多生多劫來所種之深厚善根有以致之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念佛人常稱道一心不亂,心不顛倒,二者均非易行,
一心不亂是三昧成就,心不顛倒等於童真住菩薩,
菩薩到此地位不會再起邪念,念念均在菩薩道上。
△現在世界上善人少、惡人多,依照佛法即可鑑別。佛法中善惡有一定的標準。以十善業道為例,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不瞋、不痴,就是十善,能作到的就是善人。世界上能做到的人究竟是少數,可見這個世界是五濁惡世,猶如火宅。
△初學佛之人,外有名聞利養、五欲六塵,內有無始以來的煩惱,
若求功夫精進,談何容易,故佛教我們返還自性,依靠三寶。
△無畏施是給眾生精神上的安慰,例如晚上有人走黑路怕鬼,送他回家,即是無畏施,其果報是健康長壽。不殺生亦屬於無畏施。
△一聞到佛法即全誠懇信、依教奉行,境界現前不為境界所轉,
是多生多劫來所種之深厚善根有以致之。
凡夫學佛以泛泛心情聽經、亦念誦、亦禮拜、亦隨喜,
不過種種善根而已,其實得不到什麼受用。
敬錄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640.htm#a10
△念佛人常稱道一心不亂,心不顛倒,二者均非易行,
一心不亂是三昧成就,心不顛倒等於童真住菩薩,
菩薩到此地位不會再起邪念,念念均在菩薩道上。
△現在世界上善人少、惡人多,依照佛法即可鑑別。佛法中善惡有一定的標準。以十善業道為例,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不瞋、不痴,就是十善,能作到的就是善人。世界上能做到的人究竟是少數,可見這個世界是五濁惡世,猶如火宅。
△初學佛之人,外有名聞利養、五欲六塵,內有無始以來的煩惱,
若求功夫精進,談何容易,故佛教我們返還自性,依靠三寶。
△無畏施是給眾生精神上的安慰,例如晚上有人走黑路怕鬼,送他回家,即是無畏施,其果報是健康長壽。不殺生亦屬於無畏施。
△一聞到佛法即全誠懇信、依教奉行,境界現前不為境界所轉,
是多生多劫來所種之深厚善根有以致之。
凡夫學佛以泛泛心情聽經、亦念誦、亦禮拜、亦隨喜,
不過種種善根而已,其實得不到什麼受用。
敬錄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640.htm#a10
瞋恨為修行人之大忌....強壓忍辱的辦法並不是忍辱的真實義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瞋恨為修行人之大忌,
無論在何時、遇何境、修何法皆斷斷不可生瞋,
忍辱極易生瞋,瞋心一生,忍辱的修行即被破壞。
例如有人罵我,我忍耐一時不還嘴,但心中氣得不得了,
這種強壓制忍辱的辦法並不是忍辱的真實義。
佛在金剛經中所說被歌利王割截身體一段經文時有
「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瞋恨。」
瞋恨正與菩提相反,菩提、覺也、平等也、慈悲也,
而瞋恨之生,由於事之不如己意,便有我相,尚何平等之有,
世事莫非夢幻,如意不如意何必認真,違反慈悲更不待言。
敬錄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640.htm#a10
△瞋恨為修行人之大忌,
無論在何時、遇何境、修何法皆斷斷不可生瞋,
忍辱極易生瞋,瞋心一生,忍辱的修行即被破壞。
例如有人罵我,我忍耐一時不還嘴,但心中氣得不得了,
這種強壓制忍辱的辦法並不是忍辱的真實義。
佛在金剛經中所說被歌利王割截身體一段經文時有
「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瞋恨。」
瞋恨正與菩提相反,菩提、覺也、平等也、慈悲也,
而瞋恨之生,由於事之不如己意,便有我相,尚何平等之有,
世事莫非夢幻,如意不如意何必認真,違反慈悲更不待言。
敬錄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640.htm#a10
不論凡聖只要生到極樂世界決定不退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生到極樂世界即不退轉,未免使人發生疑問,
因極樂世界多為諸上善人,久修大士,自不退轉,
而新生到極樂世界之人,煩惱未斷,帶業往生,
未必不退,此種疑慮,在所難免。
須知不論凡聖只要生到極樂世界決定不退,因其環境使然,
沒有退道心的因緣,八萬四千法門那一門均無此便宜事,
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修淨業行人可以放心。
敬錄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640.htm#a10
△生到極樂世界即不退轉,未免使人發生疑問,
因極樂世界多為諸上善人,久修大士,自不退轉,
而新生到極樂世界之人,煩惱未斷,帶業往生,
未必不退,此種疑慮,在所難免。
須知不論凡聖只要生到極樂世界決定不退,因其環境使然,
沒有退道心的因緣,八萬四千法門那一門均無此便宜事,
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修淨業行人可以放心。
敬錄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640.htm#a10
將經中要旨融會體驗到實際生活方面,測驗自己是否能切實依教奉行,此是修行最要一著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毀謗出家人罪很重,出家人不管其持戒或破戒,
只要對他恭敬,就如同恭敬三世諸佛,若毀謗他則罪孽深重,
至於破戒僧因行為不檢向招致眾生毀謗三寶之因緣,
他自己將來作墮落之因,是他自己的事,與眾生不發生關係,
故古詩有云:
「其人戒定雖羸弱,善能說法度眾生;
若能供養此人者,勝於供養十方佛。」
△凡夫為夙業所牽,奔走衣食,誰都不免,
為了生活而忘卻自己的真如本性固不可,
若為擺脫塵勞不能隨意而生厭世之心亦不可,
在善於利用環境,隨處都是道場,於對境隨緣時,歷事練心,
將經中要旨融會體驗到實際生活方面,
測驗自己是否能切實依教奉行,此是修行最要一著。
敬錄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640.htm#a10
△毀謗出家人罪很重,出家人不管其持戒或破戒,
只要對他恭敬,就如同恭敬三世諸佛,若毀謗他則罪孽深重,
至於破戒僧因行為不檢向招致眾生毀謗三寶之因緣,
他自己將來作墮落之因,是他自己的事,與眾生不發生關係,
故古詩有云:
「其人戒定雖羸弱,善能說法度眾生;
若能供養此人者,勝於供養十方佛。」
△凡夫為夙業所牽,奔走衣食,誰都不免,
為了生活而忘卻自己的真如本性固不可,
若為擺脫塵勞不能隨意而生厭世之心亦不可,
在善於利用環境,隨處都是道場,於對境隨緣時,歷事練心,
將經中要旨融會體驗到實際生活方面,
測驗自己是否能切實依教奉行,此是修行最要一著。
敬錄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640.htm#a10
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凡人造業,無論善惡,皆是熟者先牽,
何種業果先熟,即先被其牽引受報。
前生造惡,今生未墮,或少年時代造惡,晚年環境仍然甚好、
因某前生造有善業,其果先熟,
或多生善果之餘福未盡,而惡業受報之時猶未到,
所以今生或者晚年尚未墮落,其原因在此,
並非他有什麼特殊本領,造了惡業而仍然逍遙自在。
須知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
有因必有果,若非別造殊勝之因,速證殊勝之果,定業之報,決不可免。
敬錄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640.htm#a10
△凡人造業,無論善惡,皆是熟者先牽,
何種業果先熟,即先被其牽引受報。
前生造惡,今生未墮,或少年時代造惡,晚年環境仍然甚好、
因某前生造有善業,其果先熟,
或多生善果之餘福未盡,而惡業受報之時猶未到,
所以今生或者晚年尚未墮落,其原因在此,
並非他有什麼特殊本領,造了惡業而仍然逍遙自在。
須知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
有因必有果,若非別造殊勝之因,速證殊勝之果,定業之報,決不可免。
敬錄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640.htm#a10
天天念經而心性絲毫不改,只不過念給人家聽聽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讀誦任何一部經典,在我們日常思想行動中要能表達出來才有功德,
讀世間書尚須變化氣質,若不能變化氣質,讀書有何用?
天天念經而心性絲毫不改,只不過念給人家聽聽,毫無用處。
敬錄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640.htm#a10
△讀誦任何一部經典,在我們日常思想行動中要能表達出來才有功德,
讀世間書尚須變化氣質,若不能變化氣質,讀書有何用?
天天念經而心性絲毫不改,只不過念給人家聽聽,毫無用處。
敬錄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640.htm#a10
凡夫未到佛菩薩的境界,當然不能瞭解佛菩薩境界的真相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佛經中有一部份係屬於哲理方面的,細細研究,尚可明曉其義,
有一部份係屬不可了解與人生實現生活脫節難以相信者,
似為神話,係屬不可思議部份,
我們是凡夫未到佛菩薩的境界,當然不能瞭解佛菩薩境界的真相,
若冒然予以否定,誠屬大誤。
在凡夫中有地位有道德的正派人士尚不肯說騙人的話,
何況佛豈肯打妄語,佛經中如果有一項所說與事實不符,
則全部佛經均可認定是虛妄不實之謊言,妄語為起碼五戒之一,
凡夫持五戒只能保持人身,如佛打妄語,豈不是連凡夫都不如。
敬錄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640.htm#a10
△佛經中有一部份係屬於哲理方面的,細細研究,尚可明曉其義,
有一部份係屬不可了解與人生實現生活脫節難以相信者,
似為神話,係屬不可思議部份,
我們是凡夫未到佛菩薩的境界,當然不能瞭解佛菩薩境界的真相,
若冒然予以否定,誠屬大誤。
在凡夫中有地位有道德的正派人士尚不肯說騙人的話,
何況佛豈肯打妄語,佛經中如果有一項所說與事實不符,
則全部佛經均可認定是虛妄不實之謊言,妄語為起碼五戒之一,
凡夫持五戒只能保持人身,如佛打妄語,豈不是連凡夫都不如。
敬錄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640.htm#a10
2010年8月27日 星期五
吾人在睡眠中,有時感覺在似夢非夢之間有一物體壓在胸口上,俗謂之壓虎子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吾人在睡眠中,有時感覺在似夢非夢之間有一物體壓在胸口上,俗謂之壓虎子,
四肢不能動彈,口不能言,而心中了了,
如即時默念 阿彌陀佛 或 觀世音菩薩聖號,則此壓虎子立時消失,
何況平時日常生活當中,時時稱念佛號則一切魔障均將遠離,冥冥中得到吉神擁護
敬錄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640.htm#a10
△吾人在睡眠中,有時感覺在似夢非夢之間有一物體壓在胸口上,俗謂之壓虎子,
四肢不能動彈,口不能言,而心中了了,
如即時默念 阿彌陀佛 或 觀世音菩薩聖號,則此壓虎子立時消失,
何況平時日常生活當中,時時稱念佛號則一切魔障均將遠離,冥冥中得到吉神擁護
敬錄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640.htm#a10
淨土法門真實不虛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念佛人到臨終時決不可怕死,怕死,心就亂,
能否往生亦在最後一念,
臨終時心不顛倒是大福報。
凡夫平日修行難免放逸,到臨終時心裏清楚,懂得教理,求生心切,念佛力量最大,
室內應供一尊 阿彌陀佛接引佛像,並立一幡,
使臨終人以手持幡帶,助念之人句句佛號念的清清楚楚,臨終人聽得清清楚楚,必蒙佛接引。
助念之人如能使二人往生,到臨終時此二人亦必來接引。
慧遠大師一生當中有三次見到極樂世界,到臨終時才對弟子言說,
可見淨土法門真實不虛。
敬錄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640.htm#a09
△念佛人到臨終時決不可怕死,怕死,心就亂,
能否往生亦在最後一念,
臨終時心不顛倒是大福報。
凡夫平日修行難免放逸,到臨終時心裏清楚,懂得教理,求生心切,念佛力量最大,
室內應供一尊 阿彌陀佛接引佛像,並立一幡,
使臨終人以手持幡帶,助念之人句句佛號念的清清楚楚,臨終人聽得清清楚楚,必蒙佛接引。
助念之人如能使二人往生,到臨終時此二人亦必來接引。
慧遠大師一生當中有三次見到極樂世界,到臨終時才對弟子言說,
可見淨土法門真實不虛。
敬錄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640.htm#a09
懶惰為大隨煩惱之一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懶惰為大隨煩惱之一,凡夫十有九均有此病,
修道功夫不能成就原因在此,需要勇猛精進對治懶惰,
精進在修行上頗為重要,
恭敬供養三寶無有疲厭,常行精進,則能超出四魔境,
所謂四魔境是:
(1)五陰魔、色受想行識,有五陰即不能明心見性,出離三界,身為四大五陰,覺悟可以利用其修道,不覺反而受其累。
(2)煩惱魔、煩惱有二十六種,天天被其所轉,被魔控制,自己不覺得。
(3)天魔、凡夫修道沒有相當功夫,魔王不會來找麻煩,三界是魔王的領土,凡夫欲出三界,脫離他的魔掌,他自然會來阻撓。
(4)死魔,死了之後,神智不清,迷惑顛倒,夢中的意識就沒有清醒時清楚,何況死後。
敬錄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640.htm#a09
△懶惰為大隨煩惱之一,凡夫十有九均有此病,
修道功夫不能成就原因在此,需要勇猛精進對治懶惰,
精進在修行上頗為重要,
恭敬供養三寶無有疲厭,常行精進,則能超出四魔境,
所謂四魔境是:
(1)五陰魔、色受想行識,有五陰即不能明心見性,出離三界,身為四大五陰,覺悟可以利用其修道,不覺反而受其累。
(2)煩惱魔、煩惱有二十六種,天天被其所轉,被魔控制,自己不覺得。
(3)天魔、凡夫修道沒有相當功夫,魔王不會來找麻煩,三界是魔王的領土,凡夫欲出三界,脫離他的魔掌,他自然會來阻撓。
(4)死魔,死了之後,神智不清,迷惑顛倒,夢中的意識就沒有清醒時清楚,何況死後。
敬錄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640.htm#a09
勸人學佛則可,勸人受戒則不可,要由其自己發心受戒才有效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勸人學佛則可,勸人受戒則不可,要由其自己發心受戒才有效,
否則礙於情面,勉強受戒,受而不能持,反而害他。
同一理由,亦不要勸人吃素,有人不能吃素,因怕吃素而佛也不學了,
可先勸其不殺生而吃三淨肉,對於已經受戒之人可以勸其戒持清淨。
敬錄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640.htm#a09
△勸人學佛則可,勸人受戒則不可,要由其自己發心受戒才有效,
否則礙於情面,勉強受戒,受而不能持,反而害他。
同一理由,亦不要勸人吃素,有人不能吃素,因怕吃素而佛也不學了,
可先勸其不殺生而吃三淨肉,對於已經受戒之人可以勸其戒持清淨。
敬錄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640.htm#a09
四種世人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四種世人:
(1)從冥入冥、前生未曾培福或從惡道而來者,今生福薄,不知修善,反而怨天尤人,多造眾惡,來生又墮入三惡道。
(2)從冥入明、過去生中未曾培福,今生貧窮下賤,尚知因果報應,努力修善,來生自有好報。
(3)從明入冥、前生宿有善根且知修福,今生富貴但不信佛法,多造眾惡,命終必墮惡道。
(4)從明入明、宿有善根福德,今生又知供養三寶,眾善奉行,生生積福,永遠享受不盡。
敬錄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640.htm#a09
△四種世人:
(1)從冥入冥、前生未曾培福或從惡道而來者,今生福薄,不知修善,反而怨天尤人,多造眾惡,來生又墮入三惡道。
(2)從冥入明、過去生中未曾培福,今生貧窮下賤,尚知因果報應,努力修善,來生自有好報。
(3)從明入冥、前生宿有善根且知修福,今生富貴但不信佛法,多造眾惡,命終必墮惡道。
(4)從明入明、宿有善根福德,今生又知供養三寶,眾善奉行,生生積福,永遠享受不盡。
敬錄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640.htm#a09
安寂肅靜,其樂無窮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講經說法並不簡單,世出世間萬法都要通,
故學佛須要由 信 解 行 證 的程序進修,做真實功夫,
若僅多看經及古人著述,恐怕 錯解經義,問題很大。
如未到達通的程度,只有照古人註解而述,切勿講錯,
幸勿以自己意思解經,那是危險的事。
△凡夫對佛法有甚深的愛樂,一定對世間的種種娛樂厭棄,
世人以歌舞為樂,學佛人以寂靜為樂,
三五個人在一齊修行,各修各的,安寂肅靜,其樂無窮。
敬錄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640.htm#a09
△講經說法並不簡單,世出世間萬法都要通,
故學佛須要由 信 解 行 證 的程序進修,做真實功夫,
若僅多看經及古人著述,恐怕 錯解經義,問題很大。
如未到達通的程度,只有照古人註解而述,切勿講錯,
幸勿以自己意思解經,那是危險的事。
△凡夫對佛法有甚深的愛樂,一定對世間的種種娛樂厭棄,
世人以歌舞為樂,學佛人以寂靜為樂,
三五個人在一齊修行,各修各的,安寂肅靜,其樂無窮。
敬錄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640.htm#a09
快樂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貧窮人有時也有快樂,但比不上帝王宮室的快樂,
帝王宮室的快樂比不上天宮的快樂。
三禪天天人的快樂比不上極樂世界的快樂,
極樂世界的快樂如果與我們沒有份求不到的,佛豈不是吊我們的胃口嗎!
佛也就不必說了,佛說淨土法門就是教我們離苦得樂的。
敬錄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640.htm#a08
△貧窮人有時也有快樂,但比不上帝王宮室的快樂,
帝王宮室的快樂比不上天宮的快樂。
三禪天天人的快樂比不上極樂世界的快樂,
極樂世界的快樂如果與我們沒有份求不到的,佛豈不是吊我們的胃口嗎!
佛也就不必說了,佛說淨土法門就是教我們離苦得樂的。
敬錄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640.htm#a08
捨於憍慢是說先變化氣質,先離我相,能不憍慢才不為人所惱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發菩提心之後,其心柔和,捨於憍慢,不為他人所惱。
憍慢二字真害人不淺,自己覺得了不起,我的學問比你們高,
我的地位也比你們高,我的智慧更比你們高,
你們要恭維我、要服侍我、要捧著我,人人見了又厭又嫌又怕,
最好遠遠的離開這位先生。
捨於憍慢是說先變化氣質,先離我相,能不憍慢才不為人所惱。
敬錄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640.htm#a08
△發菩提心之後,其心柔和,捨於憍慢,不為他人所惱。
憍慢二字真害人不淺,自己覺得了不起,我的學問比你們高,
我的地位也比你們高,我的智慧更比你們高,
你們要恭維我、要服侍我、要捧著我,人人見了又厭又嫌又怕,
最好遠遠的離開這位先生。
捨於憍慢是說先變化氣質,先離我相,能不憍慢才不為人所惱。
敬錄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640.htm#a08
心甘情願的承受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八識田中有十法界的種子,但種子大小不一樣,種子多寡也不一樣,
習慣念佛的、喜歡念佛的是念佛的種子力量大。
我們今生既有機緣親近大乘佛法,即應把握時機,不使空過,
要認為西方極樂世界是我們的家鄉,現在在娑婆世界不過是客居而已。
心理轉變,環境也就跟著轉變,
我們如果真有這樣心願,雖然處在五濁惡世,也就感覺非常自在。
△凡夫的五陰是業報,人身就是為酬業而來,
前生造的業,這一生要受果報,
既知是受報,對現前環境應泰然處之,逆來順受,要心甘情願的承受,
但是不能再造新業,所以佛給我們開示念佛法門,念佛與六道均不相應,
僅與極樂世界相應。
△內不受六根的控制,外不為六塵境界所轉,才能得到自在。
敬錄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640.htm#a08
△八識田中有十法界的種子,但種子大小不一樣,種子多寡也不一樣,
習慣念佛的、喜歡念佛的是念佛的種子力量大。
我們今生既有機緣親近大乘佛法,即應把握時機,不使空過,
要認為西方極樂世界是我們的家鄉,現在在娑婆世界不過是客居而已。
心理轉變,環境也就跟著轉變,
我們如果真有這樣心願,雖然處在五濁惡世,也就感覺非常自在。
△凡夫的五陰是業報,人身就是為酬業而來,
前生造的業,這一生要受果報,
既知是受報,對現前環境應泰然處之,逆來順受,要心甘情願的承受,
但是不能再造新業,所以佛給我們開示念佛法門,念佛與六道均不相應,
僅與極樂世界相應。
△內不受六根的控制,外不為六塵境界所轉,才能得到自在。
敬錄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640.htm#a08
真三昧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我們每天至少有十一,二小時都在動腦筋,貪著世事,這就是業,
過去生生世世都在造業,要勤勞不息的進修,
不取不著,即可遠離多生多劫的業障。
△所謂外道所有三昧皆不離見愛我慢之心,
是指外道的修行方法亦可以得到三昧,
但是這種三昧謂之外道三昧,非真三昧。
見屬於心想,心理上的見解,是個名詞。
愛,對世間的事物有貪愛之心不能離開。
慢,是恃我高舉。
宋仁宗時有大覺禪師,頗有道行,
皇帝一日派內侍持最名貴的龍腦缽一具賜予禪師,
師當著內侍即把龍腦缽燒掉,並對內侍說:
請你回去報告皇帝,我們出家人重在修道,不貪愛世間事物。
這樣修道才可得真三昧。
敬錄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640.htm#a08
△我們每天至少有十一,二小時都在動腦筋,貪著世事,這就是業,
過去生生世世都在造業,要勤勞不息的進修,
不取不著,即可遠離多生多劫的業障。
△所謂外道所有三昧皆不離見愛我慢之心,
是指外道的修行方法亦可以得到三昧,
但是這種三昧謂之外道三昧,非真三昧。
見屬於心想,心理上的見解,是個名詞。
愛,對世間的事物有貪愛之心不能離開。
慢,是恃我高舉。
宋仁宗時有大覺禪師,頗有道行,
皇帝一日派內侍持最名貴的龍腦缽一具賜予禪師,
師當著內侍即把龍腦缽燒掉,並對內侍說:
請你回去報告皇帝,我們出家人重在修道,不貪愛世間事物。
這樣修道才可得真三昧。
敬錄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640.htm#a08
靜裏乾坤大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靜裏乾坤大」,
寂寞的境界比熱鬧的場合要快樂的多。
動就有範圍有大小。
若是在定中,即與十方諸佛感應道交。
人命呼吸間,必須愛惜光陰,努力精進,內無妄念,外不攀緣,
絕不想明年如何如何,計劃一個好的遠景。
福報是前生修的,一飲一啄莫非前定,果能以妄想能得到什麼,那也就不叫妄想了。
敬錄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640.htm#a07
△「靜裏乾坤大」,
寂寞的境界比熱鬧的場合要快樂的多。
動就有範圍有大小。
若是在定中,即與十方諸佛感應道交。
人命呼吸間,必須愛惜光陰,努力精進,內無妄念,外不攀緣,
絕不想明年如何如何,計劃一個好的遠景。
福報是前生修的,一飲一啄莫非前定,果能以妄想能得到什麼,那也就不叫妄想了。
敬錄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640.htm#a07
邪命有五種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邪命有五種:
(1)無道作有道,
(2)誇耀自己的功德,貪求名聞利養,
(3)迎合信徒心理,違背經教,占卜吉凶,
(4)高聲顯威,希求人之恭敬,
(5)述說某某供養若干,希求他人仿效。
此五種均謂之邪命,果能斷盡希求名聞利養之心,則此五種均不存在。
蓮池大師與同修拜山,參訪某一大德,叩請開示。
大德曰:你弘法利生不要為了名聞利養,
大眾聽了下山回去之後,都在暗笑說這一兩句普通開示誰不會講,
何勞我們千里拜山,咸表失望,
而蓮池聞後,至誠接受,終身信守不渝,後來成為一代祖師。
敬錄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640.htm#a07
△邪命有五種:
(1)無道作有道,
(2)誇耀自己的功德,貪求名聞利養,
(3)迎合信徒心理,違背經教,占卜吉凶,
(4)高聲顯威,希求人之恭敬,
(5)述說某某供養若干,希求他人仿效。
此五種均謂之邪命,果能斷盡希求名聞利養之心,則此五種均不存在。
蓮池大師與同修拜山,參訪某一大德,叩請開示。
大德曰:你弘法利生不要為了名聞利養,
大眾聽了下山回去之後,都在暗笑說這一兩句普通開示誰不會講,
何勞我們千里拜山,咸表失望,
而蓮池聞後,至誠接受,終身信守不渝,後來成為一代祖師。
敬錄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640.htm#a07
經云:「意淨光明者,所行無染著。」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佛法的綱領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前兩句是世間法,後兩句是出世間法,
心裏沒有壞的念既只能說是善,心中沒有念頭,意才淨。
淨是一切無著,心中不動念頭就生智慧。
佛開示我們不要著言語文字相,聽而無聽,無聽而聽,說而無說,無說而說,
佛說法四十九年,佛經傳入中國的尚不及梵文佛典之一半,
卷帙浩繁,佛自己說沒有說了一個字,
經云:「意淨光明者,所行無染著。」即此意也。
敬錄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640.htm#a07
△佛法的綱領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前兩句是世間法,後兩句是出世間法,
心裏沒有壞的念既只能說是善,心中沒有念頭,意才淨。
淨是一切無著,心中不動念頭就生智慧。
佛開示我們不要著言語文字相,聽而無聽,無聽而聽,說而無說,無說而說,
佛說法四十九年,佛經傳入中國的尚不及梵文佛典之一半,
卷帙浩繁,佛自己說沒有說了一個字,
經云:「意淨光明者,所行無染著。」即此意也。
敬錄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640.htm#a07
2010年8月26日 星期四
遇到一點小的不如意事即發脾氣,是福薄之相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佛的心不動,佛在九法界中隨類化身,變化一切眾生而心得自在。
以世間法說,作大事的人肚量大、有涵養,
若是性情暴燥,遇到一點小的不如意事即發脾氣,是福薄之相,
亦是短命之相,遇到這種人應當原諒他。
敬錄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640.htm#a07
△佛的心不動,佛在九法界中隨類化身,變化一切眾生而心得自在。
以世間法說,作大事的人肚量大、有涵養,
若是性情暴燥,遇到一點小的不如意事即發脾氣,是福薄之相,
亦是短命之相,遇到這種人應當原諒他。
敬錄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640.htm#a07
因緣成熟進佛門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六道中以地獄眾生最苦,地藏菩薩尚在地獄中度脫眾生,何況其餘道,
欲想成佛必先度眾生,要了解眾生的心理與行為,同時亦應先修自己的心與行,
如捨棄自己的心行不修而專在經教研究,無有是處。
△經云:「寧受地獄苦,得聞諸佛名,不受無量樂,而不聞佛名。」
讀此文後即知聞佛名號甚為希有難得,地獄是最苦的,情願在地獄受苦,
為了聞佛名號,如不聞佛名,即受無量樂也不接受,
可見佛的名號比無量樂還要寶貴,因為聞佛名號可以了生死出輪迴。
△經中常有受持二字,受是領納,是能領會經義而得受用者,
比解更進一層,持是拳拳服膺一刻不放鬆之意,比受字又進一層。
△度眾生只要使其聞一聲佛號即已令其種下一個種子,
將來因緣成熟會進入佛門。
敬錄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640.htm#a07
△六道中以地獄眾生最苦,地藏菩薩尚在地獄中度脫眾生,何況其餘道,
欲想成佛必先度眾生,要了解眾生的心理與行為,同時亦應先修自己的心與行,
如捨棄自己的心行不修而專在經教研究,無有是處。
△經云:「寧受地獄苦,得聞諸佛名,不受無量樂,而不聞佛名。」
讀此文後即知聞佛名號甚為希有難得,地獄是最苦的,情願在地獄受苦,
為了聞佛名號,如不聞佛名,即受無量樂也不接受,
可見佛的名號比無量樂還要寶貴,因為聞佛名號可以了生死出輪迴。
△經中常有受持二字,受是領納,是能領會經義而得受用者,
比解更進一層,持是拳拳服膺一刻不放鬆之意,比受字又進一層。
△度眾生只要使其聞一聲佛號即已令其種下一個種子,
將來因緣成熟會進入佛門。
敬錄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640.htm#a07
盲修瞎練,恐入歧途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有謂念佛是老太婆的修行方法,最好是學禪,智慧高的應學向上一著,此話害人不淺,
現在學佛的人有幾人有圓頓根性的,
縱然有而在臺灣遇不到破三關的大禪師,無師承,只有盲修瞎練,恐入歧途。
有一居士學禪多年,對於一千七百則公案研究推敲,
大部份均能領悟,而只有三四條不大明白,
一日請示印光大師,
大師答言,此一千七百則公案中有一條不懂,其餘全不懂,
若有一條能懂則一千七百則全懂,此居士聽後只好放棄學禪而老實念佛。
敬錄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640.htm#a06
△有謂念佛是老太婆的修行方法,最好是學禪,智慧高的應學向上一著,此話害人不淺,
現在學佛的人有幾人有圓頓根性的,
縱然有而在臺灣遇不到破三關的大禪師,無師承,只有盲修瞎練,恐入歧途。
有一居士學禪多年,對於一千七百則公案研究推敲,
大部份均能領悟,而只有三四條不大明白,
一日請示印光大師,
大師答言,此一千七百則公案中有一條不懂,其餘全不懂,
若有一條能懂則一千七百則全懂,此居士聽後只好放棄學禪而老實念佛。
敬錄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640.htm#a06
沒有菩提心修一切善事均是魔業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學佛人對高僧傳與居士傳不可不讀,古來學人進德修業有了基礎再出去參學,
否則不辨是非邪正即易於招魔,參學在佛法中是必經的過程,
但是不能專向一位老師學一輩子,如此也是著了魔,
有很多似是而非的假東西,我們認不出來,
楞嚴經中五十種陰魔其所表現的道行,幾可亂真,
佛法有個密訣,即一切境界現前如如不動,捨己為人,犧牲自己亦在所不惜,
但是不能捨棄菩提心,沒有菩提心修一切善事均是魔業。
△別教的初住未能證得法身,別教初地等於圓教初住,圓頓根性的人不多,
金剛經所講的信心清淨即是圓頓根性,圓頓根性的人是老誠敦厚的人,
佛怎樣說他就怎樣做,以清淨心看經看古人註解,
沒有支支節節的閑岔,所以他悟的很快,
世間人的聰明才智是分別心生出來的,是迷惑顛倒,所以不分別是智慧,
無分別不是糊裏糊塗的,樣樣清楚,
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恒河沙,
佛早知道,所以指示幾個大綱,如說小乘三法印,
大乘一法印及四依法,我們只要掌握到幾個綱領即不會走錯路。
敬錄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640.htm#a06
△學佛人對高僧傳與居士傳不可不讀,古來學人進德修業有了基礎再出去參學,
否則不辨是非邪正即易於招魔,參學在佛法中是必經的過程,
但是不能專向一位老師學一輩子,如此也是著了魔,
有很多似是而非的假東西,我們認不出來,
楞嚴經中五十種陰魔其所表現的道行,幾可亂真,
佛法有個密訣,即一切境界現前如如不動,捨己為人,犧牲自己亦在所不惜,
但是不能捨棄菩提心,沒有菩提心修一切善事均是魔業。
△別教的初住未能證得法身,別教初地等於圓教初住,圓頓根性的人不多,
金剛經所講的信心清淨即是圓頓根性,圓頓根性的人是老誠敦厚的人,
佛怎樣說他就怎樣做,以清淨心看經看古人註解,
沒有支支節節的閑岔,所以他悟的很快,
世間人的聰明才智是分別心生出來的,是迷惑顛倒,所以不分別是智慧,
無分別不是糊裏糊塗的,樣樣清楚,
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恒河沙,
佛早知道,所以指示幾個大綱,如說小乘三法印,
大乘一法印及四依法,我們只要掌握到幾個綱領即不會走錯路。
敬錄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640.htm#a06
天天根據經典批評人家,只有自己造口業,對於自己毫無好處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學佛是自己學佛,不必看人家學佛的精進程度如何,
人家學與不學與自己毫不相干,以修十善言,
天天根據經典批評人家,只有自己造口業,對於自己毫無好處,
如果機緣成熟,一說某人即能改過遷善,也不妨予以規勸,
否則還是不要管人家的閑事比較好。
△現在學佛的人多數不願意離開這個娑婆世界,總要想先買一所公寓,有個安定的住處,生活求其舒適,飲食要求營養,收入總嫌不夠,生活過得敷餘快樂,
有空閒的時候,研究佛法,念佛念經拜佛,聽聽經,跑跑道場,吃吃素齋,
此不過表面上冒充佛子,論其心只希望在娑婆世界多活幾年,享享清福,並不一定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一有此種懈怠的心情即不可能往生,永在六道輪迴。
要知學佛要下決心,一心求生,不必顧慮自己的生活,只要心在道上,自有護法龍天護持,不虞生活無著,如果心不在道上,每天為自己生活打算,則護法神也就樂得的休息一番便了。
還有同修總想找一個清淨地方去修行,須知掩關潛修固然有功效而是修行人的險著,
古人說不悟道不住山,不破參不閉關,若是修行程度不夠,而妄想入山清修,恐怕修不好還會招魔出大毛病。
敬錄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640.htm#a05
△學佛是自己學佛,不必看人家學佛的精進程度如何,
人家學與不學與自己毫不相干,以修十善言,
天天根據經典批評人家,只有自己造口業,對於自己毫無好處,
如果機緣成熟,一說某人即能改過遷善,也不妨予以規勸,
否則還是不要管人家的閑事比較好。
△現在學佛的人多數不願意離開這個娑婆世界,總要想先買一所公寓,有個安定的住處,生活求其舒適,飲食要求營養,收入總嫌不夠,生活過得敷餘快樂,
有空閒的時候,研究佛法,念佛念經拜佛,聽聽經,跑跑道場,吃吃素齋,
此不過表面上冒充佛子,論其心只希望在娑婆世界多活幾年,享享清福,並不一定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一有此種懈怠的心情即不可能往生,永在六道輪迴。
要知學佛要下決心,一心求生,不必顧慮自己的生活,只要心在道上,自有護法龍天護持,不虞生活無著,如果心不在道上,每天為自己生活打算,則護法神也就樂得的休息一番便了。
還有同修總想找一個清淨地方去修行,須知掩關潛修固然有功效而是修行人的險著,
古人說不悟道不住山,不破參不閉關,若是修行程度不夠,而妄想入山清修,恐怕修不好還會招魔出大毛病。
敬錄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640.htm#a05
不誠不敬而欲求解脫,實無可能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古德云:執性廢修、如貧士拾豪家之券,著事迷理、類童蒙讀古聖之書,蓋童蒙讀書,
雖不明理,果能熟讀,天長日久,自能融會貫通,仍有悟解之望。
如愚夫愚婦只知念佛,不研經教,但能至誠懇切,老實念佛,念至一心不亂,必能往生。
聰明人談玄說理,自以為深通經教,高談唯心淨土,自性彌陀,
以致佛亦不念,三寶亦不拜,不誠不敬而欲求解脫,實無可能。
所以著事迷理遠勝於執性廢修,蓋愚人但重事相,發乎至誠,能有成就,比之聰明人只尚空談者大有天淵之別。
敬錄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640.htm#a05
△古德云:執性廢修、如貧士拾豪家之券,著事迷理、類童蒙讀古聖之書,蓋童蒙讀書,
雖不明理,果能熟讀,天長日久,自能融會貫通,仍有悟解之望。
如愚夫愚婦只知念佛,不研經教,但能至誠懇切,老實念佛,念至一心不亂,必能往生。
聰明人談玄說理,自以為深通經教,高談唯心淨土,自性彌陀,
以致佛亦不念,三寶亦不拜,不誠不敬而欲求解脫,實無可能。
所以著事迷理遠勝於執性廢修,蓋愚人但重事相,發乎至誠,能有成就,比之聰明人只尚空談者大有天淵之別。
敬錄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640.htm#a05
(複)感堅祖語奉行十念...。楚石禪師。晨朝十念。終身不缺...。幽溪法師。奉為日課。至老不休
淨土必求 戀西比丘 玉峰古崑
X62n1188_p0450a19(00)║ 感堅祖語奉行十念
X62n1188_p0450a20(00)║崑初參學時。見出家人。修十念法。每輕之曰。
X62n1188_p0450a21(03)║此是阿彌陀佛。攝受俗人之事。因其終日忙忙。不能多念。
X62n1188_p0450a22(01)║故發此誓。若能依行。亦可往生。出家之人。從朝至暮。
X62n1188_p0450a23(01)║功課許多。何必重此十念。只要一時功課。
X62n1188_p0450a24(05)║亦能抵幾回十念。此因不知淨土之宗旨故也。在俗之人。
X62n1188_p0450b01(03)║終日忙忙。但修十念。佛必攝受往生。況出家之人。
X62n1188_p0450b02(04)║終日或誦經多少。或念佛多少。再能依阿彌陀佛大慈悲願。
X62n1188_p0450b03(01)║奉行十念。阿彌陀佛。豈不決定令其往生上品者哉。
X62n1188_p0450b04(01)║諸大祖師。奉行十念。蓋為此也。崑那時真是愚癡之極。
X62n1188_p0450b05(00)║輕毀阿彌陀佛。如此大慈悲大願力。
X62n1188_p0450b06(06)║三根普收之大根本法輪。若無此法。安能頓收十惡五逆。皆生淨土。
X62n1188_p0450b07(00)║是故輕此法門。即是輕阿彌陀佛大慈悲願。
X62n1188_p0450b08(03)║輕阿彌陀佛大慈悲願。
X62n1188_p0450b09(14)║即是輕自己常住不滅之大圓覺心耳。楚石禪師。晨朝十念。終身不缺。
X62n1188_p0450b10(03)║幽溪法師。奉為日課。至老不休。此二聖祖。皆法門龍象。道德充足。
X62n1188_p0450b11(02)║遠近皆知。尚且如是竭力奉行。故堅密大師云。
X62n1188_p0450b12(04)║此淨業必不可少之行。即課佛多者。亦當行之。崑從此深思。
X62n1188_p0450b13(01)║忽然有省。始知十念法門。至要至切。故慈雲懺主云。
X62n1188_p0450b14(01)║十念是淨因要切。必不可廢。聰明人。每每不肯行者。
X62n1188_p0450b15(01)║不知彌陀。有此大願故也。或信不深願不切故也。
X62n1188_p0450b16(02)║果能行之。必信願堅固。所以定得往生。故要解云。
X62n1188_p0450b17(03)║深信發願。即無上菩提。合此信願。的為淨土指南。
X62n1188_p0450b18(04)║由此而執持名號。乃為正行。若信願堅固。臨終十念一念。
X62n1188_p0450b19(02)║亦決往生。臨終十念。尚能往生。況畢世奉行。
X62n1188_p0450b20(05)║豈不決定往生。
敬錄 淨土必求 戀西比丘 玉峰古崑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X62/1188_001.htm
X62n1188_p0450a19(00)║ 感堅祖語奉行十念
X62n1188_p0450a20(00)║崑初參學時。見出家人。修十念法。每輕之曰。
X62n1188_p0450a21(03)║此是阿彌陀佛。攝受俗人之事。因其終日忙忙。不能多念。
X62n1188_p0450a22(01)║故發此誓。若能依行。亦可往生。出家之人。從朝至暮。
X62n1188_p0450a23(01)║功課許多。何必重此十念。只要一時功課。
X62n1188_p0450a24(05)║亦能抵幾回十念。此因不知淨土之宗旨故也。在俗之人。
X62n1188_p0450b01(03)║終日忙忙。但修十念。佛必攝受往生。況出家之人。
X62n1188_p0450b02(04)║終日或誦經多少。或念佛多少。再能依阿彌陀佛大慈悲願。
X62n1188_p0450b03(01)║奉行十念。阿彌陀佛。豈不決定令其往生上品者哉。
X62n1188_p0450b04(01)║諸大祖師。奉行十念。蓋為此也。崑那時真是愚癡之極。
X62n1188_p0450b05(00)║輕毀阿彌陀佛。如此大慈悲大願力。
X62n1188_p0450b06(06)║三根普收之大根本法輪。若無此法。安能頓收十惡五逆。皆生淨土。
X62n1188_p0450b07(00)║是故輕此法門。即是輕阿彌陀佛大慈悲願。
X62n1188_p0450b08(03)║輕阿彌陀佛大慈悲願。
X62n1188_p0450b09(14)║即是輕自己常住不滅之大圓覺心耳。楚石禪師。晨朝十念。終身不缺。
X62n1188_p0450b10(03)║幽溪法師。奉為日課。至老不休。此二聖祖。皆法門龍象。道德充足。
X62n1188_p0450b11(02)║遠近皆知。尚且如是竭力奉行。故堅密大師云。
X62n1188_p0450b12(04)║此淨業必不可少之行。即課佛多者。亦當行之。崑從此深思。
X62n1188_p0450b13(01)║忽然有省。始知十念法門。至要至切。故慈雲懺主云。
X62n1188_p0450b14(01)║十念是淨因要切。必不可廢。聰明人。每每不肯行者。
X62n1188_p0450b15(01)║不知彌陀。有此大願故也。或信不深願不切故也。
X62n1188_p0450b16(02)║果能行之。必信願堅固。所以定得往生。故要解云。
X62n1188_p0450b17(03)║深信發願。即無上菩提。合此信願。的為淨土指南。
X62n1188_p0450b18(04)║由此而執持名號。乃為正行。若信願堅固。臨終十念一念。
X62n1188_p0450b19(02)║亦決往生。臨終十念。尚能往生。況畢世奉行。
X62n1188_p0450b20(05)║豈不決定往生。
敬錄 淨土必求 戀西比丘 玉峰古崑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X62/1188_001.htm
經云:譬如良沃田,所種必滋長,如是淨心地,出生諸佛法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學佛之人看到無量無邊法門不知從何處學起,殊不知法門雖多,如想一時通達也無困難,學東西不要在枝葉上尋求。
經云:譬如良沃田,所種必滋長,如是淨心地,出生諸佛法。」
一切佛法全是由淨心地生出來的,心地不清淨如何能有成就,
佛法與世間法不同,世間法一切通達很難,
尤其現在的人被煩惱所蓋,只能學一門,學佛若有成就,真能通達如來真實義。
△隨便修一法,就賅一切法,此是一多無礙的境界,如布施攝六度,六度攝萬法,用一布施即可總持,布施攝一切法門,唯有捨、智慧才能現前,肯捨就成了,
經中處處開示,祖師也時常勸勉,有幾人肯做,
捨不是捨財一種,六種根本煩惱要捨,二十種隨煩惱要捨,
最要緊的是捨脾氣,不要有個性,莫同俗見。
敬錄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640.htm#a05
△學佛之人看到無量無邊法門不知從何處學起,殊不知法門雖多,如想一時通達也無困難,學東西不要在枝葉上尋求。
經云:譬如良沃田,所種必滋長,如是淨心地,出生諸佛法。」
一切佛法全是由淨心地生出來的,心地不清淨如何能有成就,
佛法與世間法不同,世間法一切通達很難,
尤其現在的人被煩惱所蓋,只能學一門,學佛若有成就,真能通達如來真實義。
△隨便修一法,就賅一切法,此是一多無礙的境界,如布施攝六度,六度攝萬法,用一布施即可總持,布施攝一切法門,唯有捨、智慧才能現前,肯捨就成了,
經中處處開示,祖師也時常勸勉,有幾人肯做,
捨不是捨財一種,六種根本煩惱要捨,二十種隨煩惱要捨,
最要緊的是捨脾氣,不要有個性,莫同俗見。
敬錄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640.htm#a05
百千萬劫難遇到佛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百千萬劫難遇到佛,聞到佛名字都很難,佛在世時在舍衛國弘法,還有三分之一的民眾不聞佛名,
佛的法運有一萬二千年,現值末法時期,
等法運完了要再等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之後彌勒佛降生才有佛法,
在這個期間眾生如何能得度。
我們能有機緣遇到大乘佛法,務自珍惜,多多勸人念佛,親近佛法,
口頭勸,文字勸,以此因緣,自己也得莫大的利益。
敬錄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640.htm#a04
△百千萬劫難遇到佛,聞到佛名字都很難,佛在世時在舍衛國弘法,還有三分之一的民眾不聞佛名,
佛的法運有一萬二千年,現值末法時期,
等法運完了要再等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之後彌勒佛降生才有佛法,
在這個期間眾生如何能得度。
我們能有機緣遇到大乘佛法,務自珍惜,多多勸人念佛,親近佛法,
口頭勸,文字勸,以此因緣,自己也得莫大的利益。
敬錄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640.htm#a04
煩惱皆由貪瞋痴而來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煩惱皆由貪瞋痴而來,不離貪瞋痴,聖道上無分。
貪分為五類:
(1)內貪、對於自己身體起種種欲望,希望身體健康長壽,精神飽滿,對身體過分愛惜。不知身是一部機器,如捨不得用,養尊處優,過若干年仍然壞掉,必須使其發揮最高的效能作為我修道的工具,方有成就。
(2)淫欲、經中列為根本戒之一,想了生死成無上道必須斷淫欲,如不斷、修的再好只能生六欲天之他化自在天,仍在輪迴,
(3)境界欲、追求精神物質上的享受。
(4)對五欲六塵的貪愛,六根貪六塵,吃講究色香味等等。
(5)身見、我執。以上五種那一種都不容易斷,不斷即不能離開欲界,若能少欲知足,身心即能自在,人到無求品自高。
敬錄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640.htm#a04
△煩惱皆由貪瞋痴而來,不離貪瞋痴,聖道上無分。
貪分為五類:
(1)內貪、對於自己身體起種種欲望,希望身體健康長壽,精神飽滿,對身體過分愛惜。不知身是一部機器,如捨不得用,養尊處優,過若干年仍然壞掉,必須使其發揮最高的效能作為我修道的工具,方有成就。
(2)淫欲、經中列為根本戒之一,想了生死成無上道必須斷淫欲,如不斷、修的再好只能生六欲天之他化自在天,仍在輪迴,
(3)境界欲、追求精神物質上的享受。
(4)對五欲六塵的貪愛,六根貪六塵,吃講究色香味等等。
(5)身見、我執。以上五種那一種都不容易斷,不斷即不能離開欲界,若能少欲知足,身心即能自在,人到無求品自高。
敬錄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640.htm#a04
經云....柔和忍辱無有窮盡,一念瞋心起,八萬障門開,能忍一分,便有一分成就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經云柔和忍辱無有窮盡,一念瞋心起,八萬障門開,能忍一分,便有一分成就,
遇到一切苦難侮辱正是消滅自己業障的好機緣,
天下沒有不能忍的事情,中國人講氣節,所謂士可殺不可辱,
古人譯經用辱字有深意,辱都可以忍,何況其他。
古德教學,常用種種方法測驗學人有無忍耐之心,六祖到五祖門庭求教,乃令隨眾作務,在碓坊舂米,經過八個多月,設六祖無忍耐心,豈不老早離去。
敬錄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640.htm#a03
△經云柔和忍辱無有窮盡,一念瞋心起,八萬障門開,能忍一分,便有一分成就,
遇到一切苦難侮辱正是消滅自己業障的好機緣,
天下沒有不能忍的事情,中國人講氣節,所謂士可殺不可辱,
古人譯經用辱字有深意,辱都可以忍,何況其他。
古德教學,常用種種方法測驗學人有無忍耐之心,六祖到五祖門庭求教,乃令隨眾作務,在碓坊舂米,經過八個多月,設六祖無忍耐心,豈不老早離去。
敬錄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640.htm#a03
了生死是世間最大的事,尚可求而得之,何況其他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世人拜佛其目的不過求名利求福慧,但行之數年毫無效果,反而境遇愈蹇,以為佛菩薩不靈,因之灰心放棄學佛之願,此乃最可憐憫之人。
要知佛事門中有求必應,了生死是世間最大的事,尚可求而得之,何況其他,
果能發大心與佛菩薩之心願相合,自然蒙佛加被,有願必成。
△修行不易成就均由於過份愛惜自己的身命,對於精進就要打很大的折扣,法門無量無邊,修任何法門都要受相當的苦才行,如不肯吃苦,道業難以成就。
不惜身命並非故意糟蹋身體,人生就像演戲一般,必須認真去演,
應做的事要做的好做得像,放棄責任也不成。
敬錄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640.htm#a03
△世人拜佛其目的不過求名利求福慧,但行之數年毫無效果,反而境遇愈蹇,以為佛菩薩不靈,因之灰心放棄學佛之願,此乃最可憐憫之人。
要知佛事門中有求必應,了生死是世間最大的事,尚可求而得之,何況其他,
果能發大心與佛菩薩之心願相合,自然蒙佛加被,有願必成。
△修行不易成就均由於過份愛惜自己的身命,對於精進就要打很大的折扣,法門無量無邊,修任何法門都要受相當的苦才行,如不肯吃苦,道業難以成就。
不惜身命並非故意糟蹋身體,人生就像演戲一般,必須認真去演,
應做的事要做的好做得像,放棄責任也不成。
敬錄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640.htm#a03
華嚴經云:寧在諸惡趣,恒得聞佛名,不欲生善道,暫時不聞佛....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世間人前世行善乃聞得阿彌陀佛名號,是多生多劫來的善根,
目前人類有四十億,有幾人能聞到佛法,聞法之中又有幾人聞到淨土法門,
其有能聞而起修者,更是少之又少,
我們今日能有機緣聞到淨土法門,聞而起修,應當為自己深自慶幸,
人身難得已得,佛法難聞已聞,若不於今生度脫此身,更待何時?
△毛髮聳然淚即出者表示感動之深,須達多長者第一次聞到佛名即毛髮聳然,
修淨土者都是過去世曾經修過淨士法門,否則不會一聞即信。
華嚴經云:寧在諸惡趣,恒得聞佛名,不欲生善道,暫時不聞佛。
敬錄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640.htm#a03
△世間人前世行善乃聞得阿彌陀佛名號,是多生多劫來的善根,
目前人類有四十億,有幾人能聞到佛法,聞法之中又有幾人聞到淨土法門,
其有能聞而起修者,更是少之又少,
我們今日能有機緣聞到淨土法門,聞而起修,應當為自己深自慶幸,
人身難得已得,佛法難聞已聞,若不於今生度脫此身,更待何時?
△毛髮聳然淚即出者表示感動之深,須達多長者第一次聞到佛名即毛髮聳然,
修淨土者都是過去世曾經修過淨士法門,否則不會一聞即信。
華嚴經云:寧在諸惡趣,恒得聞佛名,不欲生善道,暫時不聞佛。
敬錄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640.htm#a03
欲報父母恩亦得先生極樂世界,到那時就有天眼通.....死心踏地的老實念佛,念佛是主行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欲報父母恩亦得先生極樂世界,到那時就有天眼通,
可以看到過去父母現在在那一道中,再去救度他們,
不生極樂世界沒有辦法,往生極樂世界之後,其地位可與大菩薩相比,
一剎那頃遊行無量世界。
所以現在要死心踏地的老實念佛,
不但世緣要放下,佛法的緣也要放下,其他的經典不要念了,
要專修淨土,歷代祖師均如此說,賓主要分清,念佛是主行。
敬錄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640.htm#a03
△欲報父母恩亦得先生極樂世界,到那時就有天眼通,
可以看到過去父母現在在那一道中,再去救度他們,
不生極樂世界沒有辦法,往生極樂世界之後,其地位可與大菩薩相比,
一剎那頃遊行無量世界。
所以現在要死心踏地的老實念佛,
不但世緣要放下,佛法的緣也要放下,其他的經典不要念了,
要專修淨土,歷代祖師均如此說,賓主要分清,念佛是主行。
敬錄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640.htm#a03
世間生活環境發現種種不順心的時候,才能發勇猛精進心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永明延壽大師是彌陀化身,指示禪淨雙修是對禪人說的,並非對修淨土人說的,
當唐宋時代參禪人多,念佛人少,如對禪家說,勸其改修淨土,
恐怕他們誤會認為看不起他們,他們未必能接受,故勸其禪淨雙修,實不得已也。
△世間生活環境發現種種不順心的時候,才能發勇猛精進心,
希望離開這個娑婆世界,往生淨土,對修行人而言,也是一種增上緣,
如果環境好,有財力,可以作功德,行布施,救濟人,護持佛法,
故無論環境好與壞都是學佛的增上緣。
敬錄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640.htm#a03
△永明延壽大師是彌陀化身,指示禪淨雙修是對禪人說的,並非對修淨土人說的,
當唐宋時代參禪人多,念佛人少,如對禪家說,勸其改修淨土,
恐怕他們誤會認為看不起他們,他們未必能接受,故勸其禪淨雙修,實不得已也。
△世間生活環境發現種種不順心的時候,才能發勇猛精進心,
希望離開這個娑婆世界,往生淨土,對修行人而言,也是一種增上緣,
如果環境好,有財力,可以作功德,行布施,救濟人,護持佛法,
故無論環境好與壞都是學佛的增上緣。
敬錄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640.htm#a03
魔有內魔外魔,內魔最害人,自己的煩惱就是內魔,就怕內魔與外魔勾結,名聞利養都是魔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魔有內魔外魔,內魔最害人,自己的煩惱就是內魔,就怕內魔與外魔勾結,名聞利養都是魔。
△觀照是功夫,分別是情識,既然是分別,經中所說的境界我們不能了解,
日常行住坐臥處處要起覺照,你的心不要隨境界轉,照是真明了,境界現前不動心。
△不念佛還好,愈念念頭愈多,不要怕,仍然念,自然慢慢念頭就會息滅了,千萬不要不念。
△章嘉大師說,求佛菩薩求不到的時候是業障所障礙,業障可以消除,如不退轉必能如願,若修三年五載無感應以為佛菩薩不靈即退了道心必致失誤,不要因一點小小挫折即退道心。
佛菩薩念念之中均在加被眾生,若發大心佛菩薩不加被,天龍八部也來維護。
△皈依三寶,守清淨戒,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精進不退,這都是淨業,
有淨業方與阿彌陀佛相應。
△對佛所說法依教奉行是真皈依,真皈依有三十六位天神保護,若不依教奉行,稱之為冒牌佛弟子。
△冤家惡人加害於我,不能起怨恨之心,我現在學菩薩還能有報復心嗎?
敬錄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640.htm#a02
△魔有內魔外魔,內魔最害人,自己的煩惱就是內魔,就怕內魔與外魔勾結,名聞利養都是魔。
△觀照是功夫,分別是情識,既然是分別,經中所說的境界我們不能了解,
日常行住坐臥處處要起覺照,你的心不要隨境界轉,照是真明了,境界現前不動心。
△不念佛還好,愈念念頭愈多,不要怕,仍然念,自然慢慢念頭就會息滅了,千萬不要不念。
△章嘉大師說,求佛菩薩求不到的時候是業障所障礙,業障可以消除,如不退轉必能如願,若修三年五載無感應以為佛菩薩不靈即退了道心必致失誤,不要因一點小小挫折即退道心。
佛菩薩念念之中均在加被眾生,若發大心佛菩薩不加被,天龍八部也來維護。
△皈依三寶,守清淨戒,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精進不退,這都是淨業,
有淨業方與阿彌陀佛相應。
△對佛所說法依教奉行是真皈依,真皈依有三十六位天神保護,若不依教奉行,稱之為冒牌佛弟子。
△冤家惡人加害於我,不能起怨恨之心,我現在學菩薩還能有報復心嗎?
敬錄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640.htm#a02
如肯老實念佛生到極樂世界等於四地菩薩的地位...我們修淨土法門已經是佔了便宜了,而不肯死心踏地的念佛,還要取巧還要再貪便宜,實在是自暴自棄了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能見到佛是大福報,現雖未遇佛,而在末法時期尚能見到佛像,亦屬不幸中之大幸,
靠一聲佛號即可成就。
△凡夫的知見是愛見,有愛見不能出三界,不能了生死,你同他好,來生就與他成眷屬,
所以學佛最要緊的是開智慧,有了智慧才可以斷愛。
學佛數十年以為自己不錯,一讀大經大論覺得自己非常可憐,大經大論是學佛的根基。
拾得放牛到國清寺門前,被寺中僧眾干預,拾得即指牛說,這些牛都是從前寺中的法師,於是一一呼名,牛隻即一一應聲而出。
△凡夫的毛病即名與利,發心時很好,稍有名氣,為四眾所供養,即生貢高我慢之心。
△往一切剎諸如來所,參訪善智識,
往生極樂世界除本師彌陀佛外,並可親近諸佛如來,此係四地菩薩的境界,
如肯老實念佛生到極樂世界等於四地菩薩的地位,
我們修淨土法門已經是佔了便宜了,而不肯死心踏地的念佛,
還要取巧還要再貪便宜,實在是自暴自棄了。
敬錄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640.htm#a02
△能見到佛是大福報,現雖未遇佛,而在末法時期尚能見到佛像,亦屬不幸中之大幸,
靠一聲佛號即可成就。
△凡夫的知見是愛見,有愛見不能出三界,不能了生死,你同他好,來生就與他成眷屬,
所以學佛最要緊的是開智慧,有了智慧才可以斷愛。
學佛數十年以為自己不錯,一讀大經大論覺得自己非常可憐,大經大論是學佛的根基。
拾得放牛到國清寺門前,被寺中僧眾干預,拾得即指牛說,這些牛都是從前寺中的法師,於是一一呼名,牛隻即一一應聲而出。
△凡夫的毛病即名與利,發心時很好,稍有名氣,為四眾所供養,即生貢高我慢之心。
△往一切剎諸如來所,參訪善智識,
往生極樂世界除本師彌陀佛外,並可親近諸佛如來,此係四地菩薩的境界,
如肯老實念佛生到極樂世界等於四地菩薩的地位,
我們修淨土法門已經是佔了便宜了,而不肯死心踏地的念佛,
還要取巧還要再貪便宜,實在是自暴自棄了。
敬錄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640.htm#a02
無生法忍......一切冤家對頭不可恨他,他是來成就我們忍辱度的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跏趺坐是雙盤腿,穩如泰山,身心不動是道業基礎,打坐時還打妄想,魔王在旁邊看笑話。
△眾生最大的毛病就是執著,佛說種種法無非破眾生的執著。
破執著必須放下,只要有堅定心,最多三年即可到華藏世界,真要想去就一心念佛。
高僧傳中念三年往生者甚多,利根一天即能成就,鈍根七天亦可成就,但須一心不亂,經上不會騙我們,我們不能去就是心放不下,生西方極樂世界即可到華藏世界,西方極樂世界在華藏世界的第十三層,我們的娑婆世界也在第十三層。我們的世界是眾生業力所現,眾苦充滿,佛的世界是佛的功德所成,佛的世界是我們的老家,家中如此好尚不肯回去,流浪在外,真是愚癡。
△布施之義即是不貪,百法中為十一善法之一,布施之相甚多,約言之,即財施、法施、無畏施、三種。
△一切冤家對頭不可恨他,他是來成就我們忍辱度的,
對於天然災害要忍受,對於自己的清苦生活要忍耐,
切不可怨天尤人,要知萬法皆空,對事理因果都能了解謂之無生法忍。
敬錄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640.htm#a02
△跏趺坐是雙盤腿,穩如泰山,身心不動是道業基礎,打坐時還打妄想,魔王在旁邊看笑話。
△眾生最大的毛病就是執著,佛說種種法無非破眾生的執著。
破執著必須放下,只要有堅定心,最多三年即可到華藏世界,真要想去就一心念佛。
高僧傳中念三年往生者甚多,利根一天即能成就,鈍根七天亦可成就,但須一心不亂,經上不會騙我們,我們不能去就是心放不下,生西方極樂世界即可到華藏世界,西方極樂世界在華藏世界的第十三層,我們的娑婆世界也在第十三層。我們的世界是眾生業力所現,眾苦充滿,佛的世界是佛的功德所成,佛的世界是我們的老家,家中如此好尚不肯回去,流浪在外,真是愚癡。
△布施之義即是不貪,百法中為十一善法之一,布施之相甚多,約言之,即財施、法施、無畏施、三種。
△一切冤家對頭不可恨他,他是來成就我們忍辱度的,
對於天然災害要忍受,對於自己的清苦生活要忍耐,
切不可怨天尤人,要知萬法皆空,對事理因果都能了解謂之無生法忍。
敬錄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640.htm#a02
佛不度無緣之人,不可曲解以為佛有分別心,是說緣尚未成熟之意,俟將來法緣成熟時再來度他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佛不度無緣之人,不可曲解以為佛有分別心,
是說緣尚未成熟之意,俟將來法緣成熟時再來度他。
△諸法義為一切法之義,佛法與世法之區別為一智一迷,或一執著一不執著。
△一念不生為正智正見,如念佛在二六時中念念有阿彌陀佛在心中謂之正見,是為護持佛法。
如念妄想則為邪念,一動念即非正見,此係境界最高者。
△不聞佛名是最苦之事,聞佛名號將來不幸墮地獄受苦,
亦可因此一聲佛的名號而起現行,尚有解脫之望。
△煩惱愈想離愈離不開,必須心地清淨,凡夫若心清淨即感覺寂寞,如何能滅除煩惱。
△福田一定要由三寶方面去種。
末法時期種福田較為困難,魔子魔孫現出家人相,混在三寶中來,
眾生以魔當作佛子,常走入邪道,
故在末法時代要多讀大乘經典,開智慧,能分別邪正。
△恐怖之心不安之心佛常見之,流轉生死為大苦,必大恐怖,要皈依三寶,三寶可開解脫之道,可無恐怖。
△讀經時要想我們的行為是否與經中所說的一樣,如不相合,快改,此之謂入佛知見。
△佛所說八萬四千法門等於種種藥方,法不應機,斷人慧命,等於吃錯了藥,
故一定要拜有道德學問的好老師,若找不到,只有念佛法門,死心踏地的念去,一定有成就。
△一切如來道,修行要一門深入,否則一生有多少時光,結果一事無成。
敬錄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640.htm#a01
△佛不度無緣之人,不可曲解以為佛有分別心,
是說緣尚未成熟之意,俟將來法緣成熟時再來度他。
△諸法義為一切法之義,佛法與世法之區別為一智一迷,或一執著一不執著。
△一念不生為正智正見,如念佛在二六時中念念有阿彌陀佛在心中謂之正見,是為護持佛法。
如念妄想則為邪念,一動念即非正見,此係境界最高者。
△不聞佛名是最苦之事,聞佛名號將來不幸墮地獄受苦,
亦可因此一聲佛的名號而起現行,尚有解脫之望。
△煩惱愈想離愈離不開,必須心地清淨,凡夫若心清淨即感覺寂寞,如何能滅除煩惱。
△福田一定要由三寶方面去種。
末法時期種福田較為困難,魔子魔孫現出家人相,混在三寶中來,
眾生以魔當作佛子,常走入邪道,
故在末法時代要多讀大乘經典,開智慧,能分別邪正。
△恐怖之心不安之心佛常見之,流轉生死為大苦,必大恐怖,要皈依三寶,三寶可開解脫之道,可無恐怖。
△讀經時要想我們的行為是否與經中所說的一樣,如不相合,快改,此之謂入佛知見。
△佛所說八萬四千法門等於種種藥方,法不應機,斷人慧命,等於吃錯了藥,
故一定要拜有道德學問的好老師,若找不到,只有念佛法門,死心踏地的念去,一定有成就。
△一切如來道,修行要一門深入,否則一生有多少時光,結果一事無成。
敬錄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640.htm#a01
密訣... 印祖說 惟誠與敬,誠是不欺,心中不著一物,心中有一點東西即不能謂之誠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學佛沒有密訣,印祖說惟誠與敬,誠是不欺,心中不著一物,心中有一點東西即不能謂之誠,心中空空洞洞,一切放下,一切不執著,逆來順受,未來的事情也不攀緣。
△寂靜是大定之前方便,無論修那一門,心地清淨是最要緊的,若六根攀緣六塵,絕得不到清淨,必須以至誠心修才行,至誠才能與佛菩薩感應。學佛多年煩惱不斷,功夫不見增長,是對於佛法恭敬心不夠,恭敬者非燒香叩頭而已,心地一塵不染才是恭敬,心裏有雜念即不恭敬,古德求什麼得什麼,即是恭敬,恭敬能起感應道交。
△凡夫與聖人不同,聖人觀性,凡夫觀相,凡夫處處見,處處看。
△攀緣是一切苦的根本,人到無求品自高,求人苦惱就來了,學佛的人有一份道糧就夠了,要想成就必須捨棄一切。
△修行不要怕時間長,不可怕受苦,法門須廣修,為四宏誓願之一,不廣修法門塵沙惑不能破。
△眾生習氣重,貪愛染著,六道輪轉,唯有佛才是真正皈依處,離貪愛染著則為淨功德。
敬錄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640.htm#a01
△學佛沒有密訣,印祖說惟誠與敬,誠是不欺,心中不著一物,心中有一點東西即不能謂之誠,心中空空洞洞,一切放下,一切不執著,逆來順受,未來的事情也不攀緣。
△寂靜是大定之前方便,無論修那一門,心地清淨是最要緊的,若六根攀緣六塵,絕得不到清淨,必須以至誠心修才行,至誠才能與佛菩薩感應。學佛多年煩惱不斷,功夫不見增長,是對於佛法恭敬心不夠,恭敬者非燒香叩頭而已,心地一塵不染才是恭敬,心裏有雜念即不恭敬,古德求什麼得什麼,即是恭敬,恭敬能起感應道交。
△凡夫與聖人不同,聖人觀性,凡夫觀相,凡夫處處見,處處看。
△攀緣是一切苦的根本,人到無求品自高,求人苦惱就來了,學佛的人有一份道糧就夠了,要想成就必須捨棄一切。
△修行不要怕時間長,不可怕受苦,法門須廣修,為四宏誓願之一,不廣修法門塵沙惑不能破。
△眾生習氣重,貪愛染著,六道輪轉,唯有佛才是真正皈依處,離貪愛染著則為淨功德。
敬錄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640.htm#a01
一心念佛,有空時間就看經,與佛菩薩交往談天,豈不甚好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修行人世間事儘量少管,佛門中事也少管,不要有是非人我,
一心念佛,有空時間就看經,與佛菩薩交往談天,豈不甚好。
△定成就,一切都成就,其他定有出入,幾天或幾十天均可能,出定後仍散漫,
念佛行住坐臥皆在定,是楞嚴大定,沒有出入,可得到清淨,故曰具足清淨。
△念佛就是止觀,止一切境界,都要放下,息一切妄念就是定。
觀是幫助止,觀一個法門,持六字洪名,清清楚楚就是止觀,就是靜慮,就是參禪,
初學要有一個清淨地方,不被外界環境所牽走。
敬錄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640.htm#a01
△修行人世間事儘量少管,佛門中事也少管,不要有是非人我,
一心念佛,有空時間就看經,與佛菩薩交往談天,豈不甚好。
△定成就,一切都成就,其他定有出入,幾天或幾十天均可能,出定後仍散漫,
念佛行住坐臥皆在定,是楞嚴大定,沒有出入,可得到清淨,故曰具足清淨。
△念佛就是止觀,止一切境界,都要放下,息一切妄念就是定。
觀是幫助止,觀一個法門,持六字洪名,清清楚楚就是止觀,就是靜慮,就是參禪,
初學要有一個清淨地方,不被外界環境所牽走。
敬錄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640.htm#a01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佛滅度後,佛的弟子將佛所說的法記錄下來,即是經典,吾人欲看經典,須先要把心定下來,然後再恭恭敬敬的讀,方能得到實益。
△佛開示我們依法不依人,無論何人名氣多大,學問多大,如其所講的話,不合乎佛法的道理,即視同魔說,不必聽他。
△經典最重流通,依教奉行方可稱為護持佛法,不能依教奉行,與佛菩薩不相應,得不到受用。
△我們凡夫肉眼看不見的地方之事與物太多了,不能因為沒有看見即否定其存在,
佛菩薩訓誡我們不妄語,不妄語為學佛起碼的五戒之一,佛菩薩還能打妄語嗎?
所以我們要依聖言量相信佛所說的經典,我們只能看到六道中的人道與畜生道,
其餘天、修羅、地獄、鬼道均看不到,看不到不能說沒有,依聖言量,我們知道尚有四道。
△法身無相,法身遍一切處,如如不動,沒有形象,佛隨類現身,為度眾生,佛的化身無量無邊,佛的真身無在無不在。
△修道是修通大涅槃之路,修成佛之道,成佛之道是大定,心中有定就是在道,
修淨土念念之中有阿彌陀佛,若心中一時無阿彌陀佛即離了道,
阿彌陀佛即是信號,心中無即失了航線。
敬錄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640.htm#a01
△佛滅度後,佛的弟子將佛所說的法記錄下來,即是經典,吾人欲看經典,須先要把心定下來,然後再恭恭敬敬的讀,方能得到實益。
△佛開示我們依法不依人,無論何人名氣多大,學問多大,如其所講的話,不合乎佛法的道理,即視同魔說,不必聽他。
△經典最重流通,依教奉行方可稱為護持佛法,不能依教奉行,與佛菩薩不相應,得不到受用。
△我們凡夫肉眼看不見的地方之事與物太多了,不能因為沒有看見即否定其存在,
佛菩薩訓誡我們不妄語,不妄語為學佛起碼的五戒之一,佛菩薩還能打妄語嗎?
所以我們要依聖言量相信佛所說的經典,我們只能看到六道中的人道與畜生道,
其餘天、修羅、地獄、鬼道均看不到,看不到不能說沒有,依聖言量,我們知道尚有四道。
△法身無相,法身遍一切處,如如不動,沒有形象,佛隨類現身,為度眾生,佛的化身無量無邊,佛的真身無在無不在。
△修道是修通大涅槃之路,修成佛之道,成佛之道是大定,心中有定就是在道,
修淨土念念之中有阿彌陀佛,若心中一時無阿彌陀佛即離了道,
阿彌陀佛即是信號,心中無即失了航線。
敬錄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640.htm#a01
念佛自知不得力,欲加課非但無力,且無時間,如長此以往,恐生西少把握,而此志又決計欲生,究用何法,能萬分可靠?
印光大師淨土開示84題 慧明居士整理
83.念佛自知不得力,欲加課非但無力,且無時間,如長此以往,恐生西少把握,而此志又決計欲生,究用何法,能萬分可靠?
答,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何得妄說閒談,不以古人所說者為指南。(文鈔三編卷四答俞大錫居士問)
84.念佛時心多散亂,或說是年齡關係,如年老心散,不能收束,則老年人決不能往生矣,究竟是否由於年齡,抑功夫未到家之故?
答,汝之不一心,由於心無正見。無正見,故無真信切願。有真信切願,未能一心,亦可往生。無真信切願,縱能一心,亦難往生。以往生由仗佛力故也。(文鈔三編卷四答俞大錫居士問)
敬錄 印光大師淨土開示84題 慧明居士整理
http://book.bfnn.org/books/0425.htm#a82
83.念佛自知不得力,欲加課非但無力,且無時間,如長此以往,恐生西少把握,而此志又決計欲生,究用何法,能萬分可靠?
答,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何得妄說閒談,不以古人所說者為指南。(文鈔三編卷四答俞大錫居士問)
84.念佛時心多散亂,或說是年齡關係,如年老心散,不能收束,則老年人決不能往生矣,究竟是否由於年齡,抑功夫未到家之故?
答,汝之不一心,由於心無正見。無正見,故無真信切願。有真信切願,未能一心,亦可往生。無真信切願,縱能一心,亦難往生。以往生由仗佛力故也。(文鈔三編卷四答俞大錫居士問)
敬錄 印光大師淨土開示84題 慧明居士整理
http://book.bfnn.org/books/0425.htm#a82
問 , 世俗專認念佛為送死,念觀音為保生,以故修淨土未精者
印光大師淨土開示84題 慧明居士整理
82.問,世俗專認念佛為送死,念觀音為保生,以故修淨土未精者,及年未老者,臨終多因戀世,念觀音。助念者,往往徇其意,或從其家屬之意,因亦助念觀音,不念佛。果病癒,固無憾,否則既礙靈感之名稱,又誤生西之機緣。未知若遇此根性,如何辦法,始圓通。是否先念觀音以保生,及其既死,轉念佛號以送死乎。或始終專念觀音,亦可令彼壽未盡即愈,壽已盡即生西乎。
答,人有大病,即當作往生想,一心念佛。若壽未盡,由念佛故,即可速愈。
(阿彌陀、即無量壽、即是消災延壽、)
至於為人助念,何可為念觀音,又為祈壽乎。
念佛,壽未盡亦能延生。念觀音,則無求往生之心念。若壽已盡,則誤事。
非念佛定死,念觀音定不能往生。
然 癡人以無求往生之心念之,故亦只成誤事之一種業感也。
無量光,即消災。無量壽,即延壽。
念阿彌陀佛,極功尚能成佛,豈不能延壽而令速死乎。(師於答辭中、癡人二字旁、抹三筆以警、後死者、切勿自誤也、)(文鈔三編卷四答念佛居士問)
敬錄 印光大師淨土開示84題 慧明居士整理
http://book.bfnn.org/books/0425.htm#a82
82.問,世俗專認念佛為送死,念觀音為保生,以故修淨土未精者,及年未老者,臨終多因戀世,念觀音。助念者,往往徇其意,或從其家屬之意,因亦助念觀音,不念佛。果病癒,固無憾,否則既礙靈感之名稱,又誤生西之機緣。未知若遇此根性,如何辦法,始圓通。是否先念觀音以保生,及其既死,轉念佛號以送死乎。或始終專念觀音,亦可令彼壽未盡即愈,壽已盡即生西乎。
答,人有大病,即當作往生想,一心念佛。若壽未盡,由念佛故,即可速愈。
(阿彌陀、即無量壽、即是消災延壽、)
至於為人助念,何可為念觀音,又為祈壽乎。
念佛,壽未盡亦能延生。念觀音,則無求往生之心念。若壽已盡,則誤事。
非念佛定死,念觀音定不能往生。
然 癡人以無求往生之心念之,故亦只成誤事之一種業感也。
無量光,即消災。無量壽,即延壽。
念阿彌陀佛,極功尚能成佛,豈不能延壽而令速死乎。(師於答辭中、癡人二字旁、抹三筆以警、後死者、切勿自誤也、)(文鈔三編卷四答念佛居士問)
敬錄 印光大師淨土開示84題 慧明居士整理
http://book.bfnn.org/books/0425.htm#a82
求來生做人 比 求生西方還難嗎?
印光大師淨土開示84題慧明居士整理
80。求來生做人比求生西方還難嗎?
你要曉得來生做人,比臨終往生還難。
何以故,人一生中所造罪業,不知多少。
別的罪有無且勿論。從小吃肉殺生之罪,實在多的了不得。
要發大慈悲心,求生西方。
待見佛得道後,度脫此等眾生。則仗佛慈力,即可不償此債。
若求來生,則無大道心。縱修行的工夫好,其功德有限。
以系凡夫人我心做出來,故莫有大功德。
況汝從無量劫來,不知造到多少罪業。
宿業若現,三途惡道,定規難逃。想再做人,千難萬難。
是故說求生西方,比求來生做人尚容易。
以仗佛力加被故,宿世惡業容易消。縱未能消盡,以佛力故,不致償報。 (文鈔三編卷三复智正居士之母書)
敬錄 印光大師淨土開示84題慧明居士整理
http://book.bfnn.org/books/0425.htm # a80
80。求來生做人比求生西方還難嗎?
你要曉得來生做人,比臨終往生還難。
何以故,人一生中所造罪業,不知多少。
別的罪有無且勿論。從小吃肉殺生之罪,實在多的了不得。
要發大慈悲心,求生西方。
待見佛得道後,度脫此等眾生。則仗佛慈力,即可不償此債。
若求來生,則無大道心。縱修行的工夫好,其功德有限。
以系凡夫人我心做出來,故莫有大功德。
況汝從無量劫來,不知造到多少罪業。
宿業若現,三途惡道,定規難逃。想再做人,千難萬難。
是故說求生西方,比求來生做人尚容易。
以仗佛力加被故,宿世惡業容易消。縱未能消盡,以佛力故,不致償報。 (文鈔三編卷三复智正居士之母書)
敬錄 印光大師淨土開示84題慧明居士整理
http://book.bfnn.org/books/0425.htm # a80
學佛的人有什麼通病?
印光大師淨土開示84題 慧明居士整理
77.學佛的人有什麼通病?
佛法浩瀚。博地凡夫欲於現生了生脫死者,除信願念佛求生西方外,別無有能滿其所願者。
世有多少聰明特達之士,專以研究大乘經論為志事。
而於此最簡便最圓頓之法,返淺近視之,而不肯修。
蓋其平素注意深妙之理性,而不詳思佛力之叵測,以故棄佛力而仗自力。
自負為大通家,卒致只得其名,罕得其實。
返遜愚夫愚婦無知無識者橫超三界,高登九蓮。
致自己仍在生死苦海中沈淪莫出,豈不大可哀哉。
此世間學佛者大多數之通病。(文鈔三編卷二復郭漢儒居士書一)
敬錄 印光大師淨土開示84題 慧明居士整理
http://book.bfnn.org/books/0425.htm#a77
77.學佛的人有什麼通病?
佛法浩瀚。博地凡夫欲於現生了生脫死者,除信願念佛求生西方外,別無有能滿其所願者。
世有多少聰明特達之士,專以研究大乘經論為志事。
而於此最簡便最圓頓之法,返淺近視之,而不肯修。
蓋其平素注意深妙之理性,而不詳思佛力之叵測,以故棄佛力而仗自力。
自負為大通家,卒致只得其名,罕得其實。
返遜愚夫愚婦無知無識者橫超三界,高登九蓮。
致自己仍在生死苦海中沈淪莫出,豈不大可哀哉。
此世間學佛者大多數之通病。(文鈔三編卷二復郭漢儒居士書一)
敬錄 印光大師淨土開示84題 慧明居士整理
http://book.bfnn.org/books/0425.htm#a77
念佛人怎樣對待疾病?
印光大師淨土開示84題 慧明居士整理
74.念佛人怎樣對待疾病?
人生在世,皆不能免疾病死亡之苦。
當此等苦事發現之時,唯有放下萬緣,一心念南無阿彌陀佛。
若氣促,則只念阿彌陀佛四字。
一心求佛慈悲,接引你往生西方。
除此一念外,心中不可再起一絲毫別種的想念。
亦不可望病速好,亦不可另起求神求天保佑的想念。
有此種想念,便與阿彌陀佛之心隔開了,因此便不能得佛慈加被之力。
你要曉得,天地父母,均不能令你出生死輪迥,唯有阿彌陀佛,能令你出生死輪迥。
你若肯放下一切,一心念佛,若世壽未盡,就會速好。若世壽已盡,即往生西方。
然不可求病速愈,只可求速往生。
求病癒,若壽盡,便不得往生。
求往生,若壽未盡,則速得痊愈。
往生西方,好處說不盡,較彼生到天上,做天帝天王,尚要高超過無數無量萬萬萬萬倍。
你切不可癡心妄想怕死,有怕死的心,就不得往生了。
我們在世間,猶如蛆在糞坑裏,囚在監牢裏,苦得了不得。
往生西方,如出糞坑監牢,到清淨安樂逍遙自在之家鄉,何可怕死。
若一有怕死的心,便永遠在生死輪迴中受苦,永無出苦的時期了。
你若能出聲念,則小聲念。不能出聲念,則心裏默念。
耳朵聽別人念,心中亦如此念。又眼睛望著阿彌陀佛,(即室中所供的佛)心中想著阿彌陀佛。
有別種念起,當自責曰,我要仗佛力生西方,何可起此種念頭,壞我大事。
你若肯依我所說的念,決定會往生西方,了生脫死,超凡入聖。
永劫常受快樂,了無一絲一毫之苦事見聞,又何有此種之疾病苦惱乎。
儻心中起煩惱時,要曉得這是宿世惡業所使,要壞我往生西方之道,要使我永遠受生死輪迴之苦。
我而今曉得他是要害我的,我偏不隨他轉。除過念佛外,一事也不念他。
那就能與佛心心相應,蒙佛接引,直下往生矣。好記我語,自可速得莫大之利益。(文鈔續編卷下示華權師病中法語)
敬錄 印光大師淨土開示84題 慧明居士整理
http://book.bfnn.org/books/0425.htm#a74
74.念佛人怎樣對待疾病?
人生在世,皆不能免疾病死亡之苦。
當此等苦事發現之時,唯有放下萬緣,一心念南無阿彌陀佛。
若氣促,則只念阿彌陀佛四字。
一心求佛慈悲,接引你往生西方。
除此一念外,心中不可再起一絲毫別種的想念。
亦不可望病速好,亦不可另起求神求天保佑的想念。
有此種想念,便與阿彌陀佛之心隔開了,因此便不能得佛慈加被之力。
你要曉得,天地父母,均不能令你出生死輪迥,唯有阿彌陀佛,能令你出生死輪迥。
你若肯放下一切,一心念佛,若世壽未盡,就會速好。若世壽已盡,即往生西方。
然不可求病速愈,只可求速往生。
求病癒,若壽盡,便不得往生。
求往生,若壽未盡,則速得痊愈。
往生西方,好處說不盡,較彼生到天上,做天帝天王,尚要高超過無數無量萬萬萬萬倍。
你切不可癡心妄想怕死,有怕死的心,就不得往生了。
我們在世間,猶如蛆在糞坑裏,囚在監牢裏,苦得了不得。
往生西方,如出糞坑監牢,到清淨安樂逍遙自在之家鄉,何可怕死。
若一有怕死的心,便永遠在生死輪迴中受苦,永無出苦的時期了。
你若能出聲念,則小聲念。不能出聲念,則心裏默念。
耳朵聽別人念,心中亦如此念。又眼睛望著阿彌陀佛,(即室中所供的佛)心中想著阿彌陀佛。
有別種念起,當自責曰,我要仗佛力生西方,何可起此種念頭,壞我大事。
你若肯依我所說的念,決定會往生西方,了生脫死,超凡入聖。
永劫常受快樂,了無一絲一毫之苦事見聞,又何有此種之疾病苦惱乎。
儻心中起煩惱時,要曉得這是宿世惡業所使,要壞我往生西方之道,要使我永遠受生死輪迴之苦。
我而今曉得他是要害我的,我偏不隨他轉。除過念佛外,一事也不念他。
那就能與佛心心相應,蒙佛接引,直下往生矣。好記我語,自可速得莫大之利益。(文鈔續編卷下示華權師病中法語)
敬錄 印光大師淨土開示84題 慧明居士整理
http://book.bfnn.org/books/0425.htm#a74
念佛求生西方可兼念觀音、藥師佛嗎?
印光大師淨土開示84題 慧明居士整理
68.念佛求生西方可兼念觀音、藥師佛嗎?
至於念佛也好,念觀音也好,何必多此一種閑計校。
光以末劫苦重,觀音悲深,故每令人兼念,以期速獲慈護也。
然念佛亦非無感通,而念佛亦非不可兼念觀音也。
專兼均可,佛亦曾令人念,
故知了無妨礙也。
若念彌陀求生西方,又念藥師求生東方,則不可。
彌陀、觀音,同是一事。而觀音悲深願重,故當兼念,以期速得感通也。(文鈔續編卷上復念佛居士書)觀音求生西方,亦可往生西方,但不可謂何必更念阿彌陀佛。
以觀音乃阿彌陀佛之輔弼也。彌陀是主,觀音是賓。彌陀如國王,觀音如塚宰。善會其意,即可無疑。(文鈔三編卷二復丁普靜居士書)
敬錄 印光大師淨土開示84題 慧明居士整理
http://book.bfnn.org/books/0425.htm#a68
68.念佛求生西方可兼念觀音、藥師佛嗎?
至於念佛也好,念觀音也好,何必多此一種閑計校。
光以末劫苦重,觀音悲深,故每令人兼念,以期速獲慈護也。
然念佛亦非無感通,而念佛亦非不可兼念觀音也。
專兼均可,佛亦曾令人念,
故知了無妨礙也。
若念彌陀求生西方,又念藥師求生東方,則不可。
彌陀、觀音,同是一事。而觀音悲深願重,故當兼念,以期速得感通也。(文鈔續編卷上復念佛居士書)觀音求生西方,亦可往生西方,但不可謂何必更念阿彌陀佛。
以觀音乃阿彌陀佛之輔弼也。彌陀是主,觀音是賓。彌陀如國王,觀音如塚宰。善會其意,即可無疑。(文鈔三編卷二復丁普靜居士書)
敬錄 印光大師淨土開示84題 慧明居士整理
http://book.bfnn.org/books/0425.htm#a68
2010年8月23日 星期一
念佛有什麼規矩儀式?....念佛人,宜行、住、坐、臥、心常憶念。若遇刀兵水火災難,則任是何地,何種形儀,皆須出聲念
印光大師淨土開示84題 慧明居士整理
64.念佛有什麼規矩儀式?
念佛人,宜行、住、坐、臥、心常憶念。
平時須於潔淨處,衣冠整齊時,或出聲念,或默念皆可。
唯睡眠,及大小便,裸體澡浴時,只可默念,不宜出聲。
若遇刀兵水火災難,則任是何地,何種形儀,皆須出聲念,以出聲比默念更為得力故也。
若女人生兒子時,當於未生前即念。及至臨盆,雖裸體不潔,亦宜出聲。
此時有性命相關,如墮水火以求救援,不得論儀式不莊,污穢不淨等也。
女人難產,不是與所生兒女有怨,便是宿世怨家,障不許生,令其受苦。
能念佛,並旁邊料理之人同為念佛,則彼等怨家聞佛聲,當即退避,不敢為礙矣。
是以女子從小,便當令其念佛,以期預滅此難。
若平時常念佛之人,斷不至有此危難。即平時不念佛之人,能志心念,亦必定易生。
愚人執崖理,謂家中女人生子,家中都不可供佛,也不可念佛,否則得罪。
此係執死方子醫變證者,只知其常,不知其變,可哀也已。
汝能將此義,與親鄰婦女說,其功德甚大,而毫無所費,可謂拯人於未危。
但須詳為分別,切不可謂女人生子,裸體污穢皆無礙,平常亦了無敬畏,不須淨潔,則又獲罪不淺。
平常須依常理,月經來,及生產,乃是變理。(文鈔續編卷上致自覺居士書)
敬錄 印光大師淨土開示84題 慧明居士整理
http://book.bfnn.org/books/0425.htm#a64
64.念佛有什麼規矩儀式?
念佛人,宜行、住、坐、臥、心常憶念。
平時須於潔淨處,衣冠整齊時,或出聲念,或默念皆可。
唯睡眠,及大小便,裸體澡浴時,只可默念,不宜出聲。
若遇刀兵水火災難,則任是何地,何種形儀,皆須出聲念,以出聲比默念更為得力故也。
若女人生兒子時,當於未生前即念。及至臨盆,雖裸體不潔,亦宜出聲。
此時有性命相關,如墮水火以求救援,不得論儀式不莊,污穢不淨等也。
女人難產,不是與所生兒女有怨,便是宿世怨家,障不許生,令其受苦。
能念佛,並旁邊料理之人同為念佛,則彼等怨家聞佛聲,當即退避,不敢為礙矣。
是以女子從小,便當令其念佛,以期預滅此難。
若平時常念佛之人,斷不至有此危難。即平時不念佛之人,能志心念,亦必定易生。
愚人執崖理,謂家中女人生子,家中都不可供佛,也不可念佛,否則得罪。
此係執死方子醫變證者,只知其常,不知其變,可哀也已。
汝能將此義,與親鄰婦女說,其功德甚大,而毫無所費,可謂拯人於未危。
但須詳為分別,切不可謂女人生子,裸體污穢皆無礙,平常亦了無敬畏,不須淨潔,則又獲罪不淺。
平常須依常理,月經來,及生產,乃是變理。(文鈔續編卷上致自覺居士書)
敬錄 印光大師淨土開示84題 慧明居士整理
http://book.bfnn.org/books/0425.htm#a64
念佛人可以自殺以求早點往生嗎?
印光大師淨土開示84題 慧明居士整理
59.念佛人可以自殺以求早點往生嗎?
念佛之人,不復作生死業,然宿業未盡,何能即得往生。
若厭世心切,竭誠盡敬,專志念佛,求佛垂慈,早來接引,則亦有之。
若自戕其生,以期往生,則便成枉死鬼矣。
以彼工夫未到而自戕,當其正戕時,已經心失正念。
況其戕之之苦,苦不可喻。
心失正念,何能與佛相應,蒙佛接引也。
此種邪見,自誤誤人,害豈有極。
切勿說此話,免得無知受害。(文鈔續編卷下復吳滄洲居士書三)
敬錄 印光大師淨土開示84題 慧明居士整理
http://book.bfnn.org/books/0425.htm#a59
59.念佛人可以自殺以求早點往生嗎?
念佛之人,不復作生死業,然宿業未盡,何能即得往生。
若厭世心切,竭誠盡敬,專志念佛,求佛垂慈,早來接引,則亦有之。
若自戕其生,以期往生,則便成枉死鬼矣。
以彼工夫未到而自戕,當其正戕時,已經心失正念。
況其戕之之苦,苦不可喻。
心失正念,何能與佛相應,蒙佛接引也。
此種邪見,自誤誤人,害豈有極。
切勿說此話,免得無知受害。(文鈔續編卷下復吳滄洲居士書三)
敬錄 印光大師淨土開示84題 慧明居士整理
http://book.bfnn.org/books/0425.htm#a59
請問永明禪淨四料簡的含義?
印光大師淨土開示84題 慧明居士整理
51.請問永明禪淨四料簡的含義?
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者。
其人徹悟禪宗,明心見性。又復深入經藏,備知如來權實法門。而於諸法之中,又復唯以信願念佛一法,以為自利利他通途正行。觀經上品上生,讀誦大乘,解第一義者,即此是也。其人有大智慧,有大辯才。邪魔外道,聞名喪膽。如虎之戴角,威猛無儔。有來學者,隨機說法。應以禪淨雙修接者,則以禪淨雙修接之。應以專修淨土接者,則以專修淨土接之。無論上中下根,無一不被其澤,豈非人天導師乎。至臨命終時,蒙佛接引,往生上品。一彈指頃,華開見佛,證無生忍。最下即證圓教初住。亦有頓超諸位,至等覺者。圓教初住,即能現身百界作佛。何況此後,位位倍勝,直至第四十一等覺位乎。故曰,來生作佛祖也。
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若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者。
其人雖未明心見性,卻復決志求生西方。以佛於往劫,發大誓願,攝受眾生,如母憶子。眾生果能如子憶母,志誠念佛,則感應道交,即蒙攝受。力修定慧者,固得往生。即五逆十惡,臨終苦逼,發大慚愧,稱念佛名,或至十聲,或止一聲,直下命終,亦皆蒙佛化身,接引往生。非萬修萬人去乎。然此雖念佛無幾,以極其猛烈,故能獲此巨益。不得以泛泛悠悠者,校量其多少也。既生西方,見佛聞法,雖有遲速不同。然已高預聖流,永不退轉。隨其根性淺深,或漸或頓,證諸果位。既得證果,則開悟不待言矣。所謂若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也。
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者。
其人雖徹悟禪宗,明心見性。而見思煩惱,不易斷除。直須歷緣煆練,令其淨盡無餘,則分段生死,方可出離。一毫未斷者,姑勿論。即斷至一毫未能淨盡,六道輸回依舊難逃。生死海深,菩提路遠。尚未歸家,即便命終。大悟之人,十人之中,九人如是。故曰,十人九蹉路。蹉者,蹉跎。即俗所謂擔閣也。陰境者,中陰身境。即臨命終時,現生及歷劫,善惡業力所現之境。此境一現,眨眼之間,隨其最猛烈之善惡業力,便去受生於善惡道中,一毫不能自作主宰。如人負債,強者先牽。心緒多端,重處偏墜。五祖戒再為東坡,草堂清復作魯公,此猶其上焉者。故曰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也。陰,音義與蔭同,蓋覆也。謂由此業力,蓋覆真性,不能顯現也。瞥,音撇,眨眼也。有以蹉為錯,以陰境為五陰魔境者,總因不識禪及有字,故致有此胡說巴道也。豈有大徹大悟者,十有九人,錯走路頭,即隨五陰魔境而去,著魔發狂也。夫著魔發狂,乃不知教理,不明自心,盲修瞎練之增上慢種耳。何不識好歹以加於大徹大悟之人乎。所關甚大,不可不辯。
無禪無淨土,鐵床並銅柱,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者。
有謂無禪無淨,即埋頭造業,不修善法者,大錯大錯。夫法門無量,唯禪與淨,最為當機。其人既未徹悟,又不求生。悠悠泛泛,修餘法門。既不能定慧均等,斷惑證真。又無從仗佛慈力,帶業往生。以畢生修持功德,感來生人天福報。現生既無正智,來生即隨福轉,耽著五欲,廣造惡業。既造惡業,難逃惡報。一氣不來,即墮地獄。以洞然之鐵床銅柱,久經長劫,寢臥抱持,以償彼貪聲色,殺生命等,種種惡業。諸佛菩薩,雖垂慈愍,惡業障故,不能得益。
昔人謂修行之人,若無正信求生西方,泛修諸善,名為第三世怨者,此之謂也。蓋以今生修行,來生享福,倚福作惡,即獲墮落。樂暫得於來生,苦永貽於長劫。縱令地獄業消,又復轉生鬼畜。欲復人身,難之難矣。
所以佛以手拈土,問阿難曰,我手土多,大地土多。
阿難對佛,大地土多。
佛言,得人身者,如手中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猶局於偈語,而淺近言之也。
夫一切法門,專仗自力。淨土法門,專仗佛力。一切法門,惑業淨盡,方了生死。
淨土法門,帶業往生,即預聖流。
永明大師,恐世不知,故特料簡,以示將來。
可謂迷津寶筏,險道導師。惜舉世之人,顢頇讀過,不加研窮。其眾生同分惡業之所感者歟。(增廣文鈔卷二淨土決疑論)
敬錄 印光大師淨土開示84題 慧明居士整理
http://book.bfnn.org/books/0425.htm#a48
51.請問永明禪淨四料簡的含義?
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者。
其人徹悟禪宗,明心見性。又復深入經藏,備知如來權實法門。而於諸法之中,又復唯以信願念佛一法,以為自利利他通途正行。觀經上品上生,讀誦大乘,解第一義者,即此是也。其人有大智慧,有大辯才。邪魔外道,聞名喪膽。如虎之戴角,威猛無儔。有來學者,隨機說法。應以禪淨雙修接者,則以禪淨雙修接之。應以專修淨土接者,則以專修淨土接之。無論上中下根,無一不被其澤,豈非人天導師乎。至臨命終時,蒙佛接引,往生上品。一彈指頃,華開見佛,證無生忍。最下即證圓教初住。亦有頓超諸位,至等覺者。圓教初住,即能現身百界作佛。何況此後,位位倍勝,直至第四十一等覺位乎。故曰,來生作佛祖也。
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若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者。
其人雖未明心見性,卻復決志求生西方。以佛於往劫,發大誓願,攝受眾生,如母憶子。眾生果能如子憶母,志誠念佛,則感應道交,即蒙攝受。力修定慧者,固得往生。即五逆十惡,臨終苦逼,發大慚愧,稱念佛名,或至十聲,或止一聲,直下命終,亦皆蒙佛化身,接引往生。非萬修萬人去乎。然此雖念佛無幾,以極其猛烈,故能獲此巨益。不得以泛泛悠悠者,校量其多少也。既生西方,見佛聞法,雖有遲速不同。然已高預聖流,永不退轉。隨其根性淺深,或漸或頓,證諸果位。既得證果,則開悟不待言矣。所謂若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也。
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者。
其人雖徹悟禪宗,明心見性。而見思煩惱,不易斷除。直須歷緣煆練,令其淨盡無餘,則分段生死,方可出離。一毫未斷者,姑勿論。即斷至一毫未能淨盡,六道輸回依舊難逃。生死海深,菩提路遠。尚未歸家,即便命終。大悟之人,十人之中,九人如是。故曰,十人九蹉路。蹉者,蹉跎。即俗所謂擔閣也。陰境者,中陰身境。即臨命終時,現生及歷劫,善惡業力所現之境。此境一現,眨眼之間,隨其最猛烈之善惡業力,便去受生於善惡道中,一毫不能自作主宰。如人負債,強者先牽。心緒多端,重處偏墜。五祖戒再為東坡,草堂清復作魯公,此猶其上焉者。故曰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也。陰,音義與蔭同,蓋覆也。謂由此業力,蓋覆真性,不能顯現也。瞥,音撇,眨眼也。有以蹉為錯,以陰境為五陰魔境者,總因不識禪及有字,故致有此胡說巴道也。豈有大徹大悟者,十有九人,錯走路頭,即隨五陰魔境而去,著魔發狂也。夫著魔發狂,乃不知教理,不明自心,盲修瞎練之增上慢種耳。何不識好歹以加於大徹大悟之人乎。所關甚大,不可不辯。
無禪無淨土,鐵床並銅柱,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者。
有謂無禪無淨,即埋頭造業,不修善法者,大錯大錯。夫法門無量,唯禪與淨,最為當機。其人既未徹悟,又不求生。悠悠泛泛,修餘法門。既不能定慧均等,斷惑證真。又無從仗佛慈力,帶業往生。以畢生修持功德,感來生人天福報。現生既無正智,來生即隨福轉,耽著五欲,廣造惡業。既造惡業,難逃惡報。一氣不來,即墮地獄。以洞然之鐵床銅柱,久經長劫,寢臥抱持,以償彼貪聲色,殺生命等,種種惡業。諸佛菩薩,雖垂慈愍,惡業障故,不能得益。
昔人謂修行之人,若無正信求生西方,泛修諸善,名為第三世怨者,此之謂也。蓋以今生修行,來生享福,倚福作惡,即獲墮落。樂暫得於來生,苦永貽於長劫。縱令地獄業消,又復轉生鬼畜。欲復人身,難之難矣。
所以佛以手拈土,問阿難曰,我手土多,大地土多。
阿難對佛,大地土多。
佛言,得人身者,如手中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猶局於偈語,而淺近言之也。
夫一切法門,專仗自力。淨土法門,專仗佛力。一切法門,惑業淨盡,方了生死。
淨土法門,帶業往生,即預聖流。
永明大師,恐世不知,故特料簡,以示將來。
可謂迷津寶筏,險道導師。惜舉世之人,顢頇讀過,不加研窮。其眾生同分惡業之所感者歟。(增廣文鈔卷二淨土決疑論)
敬錄 印光大師淨土開示84題 慧明居士整理
http://book.bfnn.org/books/0425.htm#a48
可以教小兒念佛嗎?
印光大師淨土開示84題 慧明居士整理
48.可以教小兒念佛嗎?
小兒甫能言,即教以念南無阿彌陀佛,及南無觀世音菩薩名號。
即令宿世少栽培,承此善力,必能禍消於未萌,福臻於不知。
而關煞病苦等險難,可以無慮矣。
稍知人事,即教以忠恕仁慈,戒殺放生,及三世因果之明顯事跡。俾習以成性。
在兒時不敢殘暴微細蟲蟻,長而斷不至作奸作惡,為父母祖先之辱。(增廣文鈔卷二復永嘉某居士書一(一至書九))至於幼時,又須以因果報應之事,與淨土法門之利益,於學堂回時,諄諄訓誨。
則子女現時蒙念佛之益,必能免意外之虞。將來以為立家立業,及滅罪得福之本。(增廣文鈔卷二復永嘉某居士書三)
敬錄 印光大師淨土開示84題 慧明居士整理
http://book.bfnn.org/books/0425.htm#a48
48.可以教小兒念佛嗎?
小兒甫能言,即教以念南無阿彌陀佛,及南無觀世音菩薩名號。
即令宿世少栽培,承此善力,必能禍消於未萌,福臻於不知。
而關煞病苦等險難,可以無慮矣。
稍知人事,即教以忠恕仁慈,戒殺放生,及三世因果之明顯事跡。俾習以成性。
在兒時不敢殘暴微細蟲蟻,長而斷不至作奸作惡,為父母祖先之辱。(增廣文鈔卷二復永嘉某居士書一(一至書九))至於幼時,又須以因果報應之事,與淨土法門之利益,於學堂回時,諄諄訓誨。
則子女現時蒙念佛之益,必能免意外之虞。將來以為立家立業,及滅罪得福之本。(增廣文鈔卷二復永嘉某居士書三)
敬錄 印光大師淨土開示84題 慧明居士整理
http://book.bfnn.org/books/0425.htm#a48
請問信願行三法是什麼關係?
印光大師淨土開示84題 慧明居士整理
45.請問信願行三法是什麼關係?
(附來書)鄙人信從淨土,已決定奉行,而於願行兩字,尚須乞教,願與行是否兩種分運,抑須同運,一,若以兩種而論,則念佛時先發願求生,如慈雲十念求生文然後再念,惟念佛時只存心外無佛佛外無心之旨,心口如一,歷歷而轉,於念念中但存這麼念,並亦無求生之願,而依此念法往生均屬上品,此是照徹悟禪師之語,二,若以願行同運而論,則念佛時聲聲如嬰兒墮水急呼母救,此杭州玉峰禪師之說,又若堅密大師云,六字洪名,念念之間,欣厭具足,與玉峰師說正同,惟以上兩說,第一說所云,念佛時似少懇切之旨,蕅益大師曾云,求生淨土,全賴信願,若無信願,則雖念至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銀牆鐵壁,亦無得生之理,然則雖念到一心不亂,恐未能十足穩當,照第二說所云,雖念佛時願行具足,而念念之間,心中多存一願,則於一心不亂,似又嫌不純,近時杭僧口口師亦以不能兼顧,不能不顧為慮,玉峰有用兵之喻,末學純根未明究竟,想高賢必有確論以作後學津梁。
淨土法門,以信願行三法為宗。如鼎三足,缺一不可。閣下既已篤修淨業,信之一字,諒已全體擔荷,究竟無疑矣。至於願行二法,似猶有彼此對待之執,不能融會貫通。
致於圓融無礙法中,生起許多障礙。
俾徹悟堅密澫益三大師之普照萬彙圓滿月光,祗因一絲當目,便成分隔矣。
惜哉。
今謂真念佛人,當念佛時,信願行三,全體具足。
如子憶母,其間斷無狐疑不信,與不願見母之念頭可得。說甚同運分運,說甚願存則一心不純。原是一個,何得頭上安頭,以不能兼顧及不能不兼顧為慮。
觀閣下之所說,與某僧之論,皆實未能著實從事,乃於未發足前,先擬議到家景象。
故於古人對治分別之法言,反生出種種分別。試問心外無佛,佛外無心,不懇切而能然乎,無信願而能然乎。
徹悟堅密二師之語雖有異,而意實相資而相成。認做分運同運,可謂無擇法眼。
至於澫益所說,乃是為一輩倚傍宗門,念自性彌陀,生唯心淨土,及不依淨土宗旨而修,但以念至一心不亂為究竟極則事者之法藥也。
何可引此淨宗門外之事,以例信願具足之真修,致門徑混濫也。
此上約理通說也。
若約事別說,發願當於朝暮念佛畢時,(晨朝十念,亦先念佛後發願)
或用小淨土文。
若身心有暇,宜用蓮池大師新定淨土文。此文詞理周到,為古今冠。
須知發願讀文,乃令依文發願耳。
非以讀文一遍,即為發願也。
除朝暮發願外,一切時但以至誠懇切念佛即已。(增廣文鈔卷一擬答某居士書(附某居士原書))
敬錄 印光大師淨土開示84題 慧明居士整理
http://book.bfnn.org/books/0425.htm#a45
45.請問信願行三法是什麼關係?
(附來書)鄙人信從淨土,已決定奉行,而於願行兩字,尚須乞教,願與行是否兩種分運,抑須同運,一,若以兩種而論,則念佛時先發願求生,如慈雲十念求生文然後再念,惟念佛時只存心外無佛佛外無心之旨,心口如一,歷歷而轉,於念念中但存這麼念,並亦無求生之願,而依此念法往生均屬上品,此是照徹悟禪師之語,二,若以願行同運而論,則念佛時聲聲如嬰兒墮水急呼母救,此杭州玉峰禪師之說,又若堅密大師云,六字洪名,念念之間,欣厭具足,與玉峰師說正同,惟以上兩說,第一說所云,念佛時似少懇切之旨,蕅益大師曾云,求生淨土,全賴信願,若無信願,則雖念至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銀牆鐵壁,亦無得生之理,然則雖念到一心不亂,恐未能十足穩當,照第二說所云,雖念佛時願行具足,而念念之間,心中多存一願,則於一心不亂,似又嫌不純,近時杭僧口口師亦以不能兼顧,不能不顧為慮,玉峰有用兵之喻,末學純根未明究竟,想高賢必有確論以作後學津梁。
淨土法門,以信願行三法為宗。如鼎三足,缺一不可。閣下既已篤修淨業,信之一字,諒已全體擔荷,究竟無疑矣。至於願行二法,似猶有彼此對待之執,不能融會貫通。
致於圓融無礙法中,生起許多障礙。
俾徹悟堅密澫益三大師之普照萬彙圓滿月光,祗因一絲當目,便成分隔矣。
惜哉。
今謂真念佛人,當念佛時,信願行三,全體具足。
如子憶母,其間斷無狐疑不信,與不願見母之念頭可得。說甚同運分運,說甚願存則一心不純。原是一個,何得頭上安頭,以不能兼顧及不能不兼顧為慮。
觀閣下之所說,與某僧之論,皆實未能著實從事,乃於未發足前,先擬議到家景象。
故於古人對治分別之法言,反生出種種分別。試問心外無佛,佛外無心,不懇切而能然乎,無信願而能然乎。
徹悟堅密二師之語雖有異,而意實相資而相成。認做分運同運,可謂無擇法眼。
至於澫益所說,乃是為一輩倚傍宗門,念自性彌陀,生唯心淨土,及不依淨土宗旨而修,但以念至一心不亂為究竟極則事者之法藥也。
何可引此淨宗門外之事,以例信願具足之真修,致門徑混濫也。
此上約理通說也。
若約事別說,發願當於朝暮念佛畢時,(晨朝十念,亦先念佛後發願)
或用小淨土文。
若身心有暇,宜用蓮池大師新定淨土文。此文詞理周到,為古今冠。
須知發願讀文,乃令依文發願耳。
非以讀文一遍,即為發願也。
除朝暮發願外,一切時但以至誠懇切念佛即已。(增廣文鈔卷一擬答某居士書(附某居士原書))
敬錄 印光大師淨土開示84題 慧明居士整理
http://book.bfnn.org/books/0425.htm#a45
若不研究經典,遍參知識,怎麼知道該不該學淨土法門?....淨土法門, 釋迦 彌陀 之所建立也。文殊普賢之所指歸也。馬鳴 龍樹之所弘揚也。匡廬,天臺,清涼,永明,蓮池,蕅益之所發揮倡導
印光大師淨土開示84題 慧明居士整理
41.若不研究經典,遍參知識,怎麼知道該不該學淨土法門?
今代為答曰,吾已遍研教理,普親諸聖,故能如是。豈尋常所謂研究親近者哉。
何以言之。
淨土法門, 釋迦 彌陀 之所建立也。
文殊普賢之所指歸也。馬鳴 龍樹之所弘揚也。
匡廬,天臺,清涼,永明,蓮池,蕅益之所發揮倡導,以普勸夫 若聖 若凡 或愚 或智也。
此諸菩薩大士,於千百年前,早已為吾遍研藏教,
特地揀出此不斷惑業,得預補處,即此一生,定出樊籠,
至圓至頓,至簡至易,統攝禪教律而高出禪教律,即淺即深,即權即實,殊特超越天然妙法也。
吾信仰佛祖,以古為師。豈不如親近今時知識之為愈乎。
華嚴一經,王於三藏,末後一著,歸重願王。
華藏海眾,悉證法身,咸求往生,企圓佛果。
吾何人斯,敢不景從。
捨爾狂心,力行斯道。功德利益,當自證知。
何待遍參,方為知法哉。(增廣文鈔卷一三七之五一復永嘉某居士書一)
敬錄 印光大師淨土開示84題 慧明居士整理
http://book.bfnn.org/books/0425.htm#a41
41.若不研究經典,遍參知識,怎麼知道該不該學淨土法門?
今代為答曰,吾已遍研教理,普親諸聖,故能如是。豈尋常所謂研究親近者哉。
何以言之。
淨土法門, 釋迦 彌陀 之所建立也。
文殊普賢之所指歸也。馬鳴 龍樹之所弘揚也。
匡廬,天臺,清涼,永明,蓮池,蕅益之所發揮倡導,以普勸夫 若聖 若凡 或愚 或智也。
此諸菩薩大士,於千百年前,早已為吾遍研藏教,
特地揀出此不斷惑業,得預補處,即此一生,定出樊籠,
至圓至頓,至簡至易,統攝禪教律而高出禪教律,即淺即深,即權即實,殊特超越天然妙法也。
吾信仰佛祖,以古為師。豈不如親近今時知識之為愈乎。
華嚴一經,王於三藏,末後一著,歸重願王。
華藏海眾,悉證法身,咸求往生,企圓佛果。
吾何人斯,敢不景從。
捨爾狂心,力行斯道。功德利益,當自證知。
何待遍參,方為知法哉。(增廣文鈔卷一三七之五一復永嘉某居士書一)
敬錄 印光大師淨土開示84題 慧明居士整理
http://book.bfnn.org/books/0425.htm#a41
37.念佛人怎樣看待死亡?
印光大師淨土開示84題 慧明居士整理
37.念佛人怎樣看待死亡?
況求生西方者,不可怕死。若今日即死,今日即生西方。所謂朝聞道,夕死可矣。
豈可今日要死,且不願死。既貪戀塵境,不能放下。
便因貪成障,淨土之境不現,而隨業受生於善惡道中之境便現。
境現,則隨業受生於善惡道中矣。往生西方,便成畫餅。
故修西方人,今日死也好,再活一百二十歲死也好。
一切任彼前業,不去妄生計校。
倘信願真切,報終命盡,便即神超淨域,業謝塵勞。
蓮開九品之花,佛授一生之記矣。(增廣文鈔卷一復高邵麟居士書一)
敬錄 印光大師淨土開示84題 慧明居士整理
http://book.bfnn.org/books/0425.htm#a37
37.念佛人怎樣看待死亡?
況求生西方者,不可怕死。若今日即死,今日即生西方。所謂朝聞道,夕死可矣。
豈可今日要死,且不願死。既貪戀塵境,不能放下。
便因貪成障,淨土之境不現,而隨業受生於善惡道中之境便現。
境現,則隨業受生於善惡道中矣。往生西方,便成畫餅。
故修西方人,今日死也好,再活一百二十歲死也好。
一切任彼前業,不去妄生計校。
倘信願真切,報終命盡,便即神超淨域,業謝塵勞。
蓮開九品之花,佛授一生之記矣。(增廣文鈔卷一復高邵麟居士書一)
敬錄 印光大師淨土開示84題 慧明居士整理
http://book.bfnn.org/books/0425.htm#a37
34.在家人是不是念佛最方便?
印光大師淨土開示84題 慧明居士整理
34.在家人是不是念佛最方便?
念佛一法,乃背塵合覺,返本歸元之第一妙法。
於在家人分上,更為親切。
以在家人身在世網,事務多端。攝心參禪,及靜室誦經等,或勢不能為,或力不暇及。
唯念佛一法,最為方便。
早晚於佛前隨分隨力,禮拜持念,回向發願。
除此之外,行住坐臥,語默動靜,穿衣吃飯,一切時,一切處,皆好念。
但於潔淨處,恭敬時,或出聲,或默念,皆可。
若至不潔淨處,(如登廁等)或不恭敬時,(如睡眠洗浴等),但宜默念,不宜出聲。非此時處不可念也。
睡出聲念,不但不恭敬,又且傷氣,久則成病。默念功德,與常時一樣。(增廣文鈔卷一復鄧伯誠居士書二)
敬錄 印光大師淨土開示84題 慧明居士整理
http://book.bfnn.org/books/0425.htm#a33
34.在家人是不是念佛最方便?
念佛一法,乃背塵合覺,返本歸元之第一妙法。
於在家人分上,更為親切。
以在家人身在世網,事務多端。攝心參禪,及靜室誦經等,或勢不能為,或力不暇及。
唯念佛一法,最為方便。
早晚於佛前隨分隨力,禮拜持念,回向發願。
除此之外,行住坐臥,語默動靜,穿衣吃飯,一切時,一切處,皆好念。
但於潔淨處,恭敬時,或出聲,或默念,皆可。
若至不潔淨處,(如登廁等)或不恭敬時,(如睡眠洗浴等),但宜默念,不宜出聲。非此時處不可念也。
睡出聲念,不但不恭敬,又且傷氣,久則成病。默念功德,與常時一樣。(增廣文鈔卷一復鄧伯誠居士書二)
敬錄 印光大師淨土開示84題 慧明居士整理
http://book.bfnn.org/books/0425.htm#a33
34.在家人是不是念佛最方便?
印光大師淨土開示84題 慧明居士整理
34.在家人是不是念佛最方便?
念佛一法,乃背塵合覺,返本歸元之第一妙法。
於在家人分上,更為親切。
以在家人身在世網,事務多端。攝心參禪,及靜室誦經等,或勢不能為,或力不暇及。
唯念佛一法,最為方便。
早晚於佛前隨分隨力,禮拜持念,回向發願。
除此之外,行住坐臥,語默動靜,穿衣吃飯,一切時,一切處,皆好念。
但於潔淨處,恭敬時,或出聲,或默念,皆可。
若至不潔淨處,(如登廁等)或不恭敬時,(如睡眠洗浴等),但宜默念,不宜出聲。非此時處不可念也。
睡出聲念,不但不恭敬,又且傷氣,久則成病。默念功德,與常時一樣。(增廣文鈔卷一復鄧伯誠居士書二)
敬錄 印光大師淨土開示84題 慧明居士整理
http://book.bfnn.org/books/0425.htm#a33
34.在家人是不是念佛最方便?
念佛一法,乃背塵合覺,返本歸元之第一妙法。
於在家人分上,更為親切。
以在家人身在世網,事務多端。攝心參禪,及靜室誦經等,或勢不能為,或力不暇及。
唯念佛一法,最為方便。
早晚於佛前隨分隨力,禮拜持念,回向發願。
除此之外,行住坐臥,語默動靜,穿衣吃飯,一切時,一切處,皆好念。
但於潔淨處,恭敬時,或出聲,或默念,皆可。
若至不潔淨處,(如登廁等)或不恭敬時,(如睡眠洗浴等),但宜默念,不宜出聲。非此時處不可念也。
睡出聲念,不但不恭敬,又且傷氣,久則成病。默念功德,與常時一樣。(增廣文鈔卷一復鄧伯誠居士書二)
敬錄 印光大師淨土開示84題 慧明居士整理
http://book.bfnn.org/books/0425.htm#a33
31.盲聾喑啞等殘疾人念佛能夠往生嗎?
印光大師淨土開示84題 慧明居士整理
30.不識字念佛能往生嗎?
往生不在識字不識字,只在有信願與無信願。有信願決定往生,無信願決不得往生。(續編卷上書第一百六五頁「復智樂居士書」)
31.盲聾喑啞等殘疾人念佛能夠往生嗎?
凡有心者,皆堪作佛。
何得謂盲聾喑啞不得往生。佛說八難中有盲聾喑啞,謂其難以入道而已。
果能專精念佛,雖聾子不能聽經,及善知識開示。瞎子不能看經,究有何礙。喑者無聲,啞者不會說話,但能心中默念,亦可現生親得念佛三昧,臨終直登九品。
何可云此等人不得往生。此等人不認真念佛,則不得往生。非此等人雖念佛亦不得往生也。至於殘廢缺手缺腳者,與此盲聾喑啞者同。
此之說話,蓋是誤會往生論偈之所致也。
偈云,大乘善根界,等無饑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乃是說西方極樂世界,是大乘善根人所生之世界,絕無有可以譏毀可以厭嫌之名字耳。
下即列出議嫌之名數種,即女人六根不具足之人,及聲聞緣覺之二乘人。故曰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乃謂西方無有女人,與六根不完足人及小乘人,(西方雖有小乘人名字、然皆屬發大乘心者、絕無不發大心之聲聞緣覺人耳、)非指此世界之修行者說。
無智慧人,認做此等人不得生西方,其錯大矣。(文鈔三編卷一復宗靈法師書)
敬錄 印光大師淨土開示84題 慧明居士整理
http://book.bfnn.org/books/0425.htm#a30
30.不識字念佛能往生嗎?
往生不在識字不識字,只在有信願與無信願。有信願決定往生,無信願決不得往生。(續編卷上書第一百六五頁「復智樂居士書」)
31.盲聾喑啞等殘疾人念佛能夠往生嗎?
凡有心者,皆堪作佛。
何得謂盲聾喑啞不得往生。佛說八難中有盲聾喑啞,謂其難以入道而已。
果能專精念佛,雖聾子不能聽經,及善知識開示。瞎子不能看經,究有何礙。喑者無聲,啞者不會說話,但能心中默念,亦可現生親得念佛三昧,臨終直登九品。
何可云此等人不得往生。此等人不認真念佛,則不得往生。非此等人雖念佛亦不得往生也。至於殘廢缺手缺腳者,與此盲聾喑啞者同。
此之說話,蓋是誤會往生論偈之所致也。
偈云,大乘善根界,等無饑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乃是說西方極樂世界,是大乘善根人所生之世界,絕無有可以譏毀可以厭嫌之名字耳。
下即列出議嫌之名數種,即女人六根不具足之人,及聲聞緣覺之二乘人。故曰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乃謂西方無有女人,與六根不完足人及小乘人,(西方雖有小乘人名字、然皆屬發大乘心者、絕無不發大心之聲聞緣覺人耳、)非指此世界之修行者說。
無智慧人,認做此等人不得生西方,其錯大矣。(文鈔三編卷一復宗靈法師書)
敬錄 印光大師淨土開示84題 慧明居士整理
http://book.bfnn.org/books/0425.htm#a30
28.我工夫淺薄,業力深厚,怎麼能往生淨土呢?
印光大師淨土開示84題 慧明居士整理
28.我工夫淺薄,業力深厚,怎麼能往生淨土呢?
亦有愚人,知見狹劣。謂已工夫淺薄,業力深厚,何能即生。
不知眾生心性,與佛無二。
五逆十惡,將墮地獄,遇善知識,教以念佛。
或滿十聲,或止數聲,隨即命終,尚得往生。
觀經所說,何可不信。
彼尚往生,況吾人雖有罪業,雖少工夫,校彼五逆十惡,十聲數聲,當復高超多多矣。
何可自暴自棄,以致失此無上利益也。(增廣文鈔卷三樂清虹橋淨土堂序)
敬錄 印光大師淨土開示84題 慧明居士整理
http://book.bfnn.org/books/0425.htm#a28
28.我工夫淺薄,業力深厚,怎麼能往生淨土呢?
亦有愚人,知見狹劣。謂已工夫淺薄,業力深厚,何能即生。
不知眾生心性,與佛無二。
五逆十惡,將墮地獄,遇善知識,教以念佛。
或滿十聲,或止數聲,隨即命終,尚得往生。
觀經所說,何可不信。
彼尚往生,況吾人雖有罪業,雖少工夫,校彼五逆十惡,十聲數聲,當復高超多多矣。
何可自暴自棄,以致失此無上利益也。(增廣文鈔卷三樂清虹橋淨土堂序)
敬錄 印光大師淨土開示84題 慧明居士整理
http://book.bfnn.org/books/0425.htm#a28
2010年8月21日 星期六
27.五逆十惡之流為什麼也能往生?
印光大師淨土開示84題 慧明居士整理
27.五逆十惡之流為什麼也能往生?
又觀無量壽佛經,下品下生章云,
下品下生者,或有眾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
如此愚人,應墮惡道,經歷多劫,受苦無窮。
臨命終時,遇善知識,教稱佛名。滿十聲已,滅罪往生。
龍舒淨土文中張善和,張鍾馗等,即是其人。(增廣文鈔卷二與謝融脫居士書)
即五逆十惡之流,臨終能生大慚愧,生大怖畏,志心念佛數聲,隨即命終者,亦得決定往生。
以佛慈廣大,專以度生為事。一念回光,即蒙攝受。所謂仗佛慈力,帶業往生也。(增廣文鈔卷二復岳仙嶠居士書)
下品下生,乃五逆十惡之極重罪人,由臨終阿鼻地獄之相已現,
生大恐怖,遇善知識教以念佛,由怖苦求救之心,猛切之極。
雖所念無多,而一念心光感佛,故佛即垂接引以應之,遂得往生。(文鈔三編卷一復恒慚法師書一)
敬錄 印光大師淨土開示84題 慧明居士整理
http://book.bfnn.org/books/0425.htm#a27
27.五逆十惡之流為什麼也能往生?
又觀無量壽佛經,下品下生章云,
下品下生者,或有眾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
如此愚人,應墮惡道,經歷多劫,受苦無窮。
臨命終時,遇善知識,教稱佛名。滿十聲已,滅罪往生。
龍舒淨土文中張善和,張鍾馗等,即是其人。(增廣文鈔卷二與謝融脫居士書)
即五逆十惡之流,臨終能生大慚愧,生大怖畏,志心念佛數聲,隨即命終者,亦得決定往生。
以佛慈廣大,專以度生為事。一念回光,即蒙攝受。所謂仗佛慈力,帶業往生也。(增廣文鈔卷二復岳仙嶠居士書)
下品下生,乃五逆十惡之極重罪人,由臨終阿鼻地獄之相已現,
生大恐怖,遇善知識教以念佛,由怖苦求救之心,猛切之極。
雖所念無多,而一念心光感佛,故佛即垂接引以應之,遂得往生。(文鈔三編卷一復恒慚法師書一)
敬錄 印光大師淨土開示84題 慧明居士整理
http://book.bfnn.org/books/0425.htm#a27
24.沒有信願,能仗佛力往生嗎?......蕅益云,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
印光大師淨土開示84題 慧明居士整理
24.沒有信願,能仗佛力往生嗎?
平生絕無信願者,臨終決定難仗佛力。既云善惡俱時頓現,且無論阿彌陀佛四字不現者,不得往生。即現,亦不得往生。何以故。以不願生故,以不求佛,因不得蒙佛接引故。
華嚴經云,假使惡業有體相者,十方虛空不得容受。古德云,如人負債,強者先牽。心緒多端,重處偏墜。今善惡皆現,由無信願,便不能奈惡業何矣。須知仗自力,則惡業有一絲毫,便不能出離生死,況多乎哉。
念佛一法,乃仗佛力出三界,生淨土耳。今既不發願,亦豈有信。
(有真信者,必有切願)信願全無,但念佛名,仍屬自力。以無信願,故不能與彌陀宏誓,感應道交。若見思惑盡,或可往生。
若全未斷,及斷未淨盡,則業根尚在。何能即出輪迥。五祖戒,草堂青等,即是確證。
須知去卻信願念佛,與宗家之參究無異。若得往生,則因果不相符契矣。
蕅益云,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乃鐵案也。(增廣文鈔卷一復濮大凡居士書)
又念佛一法,要緊在有真信、切願。
有真信、切願,縱未到一心不亂,亦可仗佛慈力,帶業往生。
若無信、願,縱能心無妄念,亦只是人天福報。以與佛不相應故,
固當注重於信願求生西方也。(文鈔續編卷上復又真師覺三居書)往生淨土,固貴久修。然其所重,在乎決定不易之志願耳。彼終身念佛,心常冀人天福報者,縱令精進,因其心願尚戀此娑婆,何得有生極樂之望乎。固知信願,實為吾人生西方大根據也。(文鈔三編卷二復智圓居士書)
至汝先說但求不墮惡道即已,此言千萬不可萌於心,形於口與筆。若有此念,便不得往生。
往生全仗決定信願。存此念,即無決定求生之心,有決定不生之心,其害非小。
淨土宗旨已失,何能得淨土真實利益。
至於化三一心念佛,誓生極樂,能生不生,皆不作念,至不生亦善,即是遠離疑慮之心,乃學宗教家之說大話。汝若是法身大士,則此語方為實義。
然法身大士欲利益凡夫,亦不可說此話。
若是博地凡夫,又求生西方,說此話,則是胡說巴道,自誤誤人,害豈有極。
千萬不可依從,依之則往生無分。凡夫往生,全仗至心切念。
彼一切付之無念,則何能感應道交。
其感應道交者,全由至誠懇切之決定念。
證無念者,則可說此話。未證無念說此話,皆成東坡臨終之誤。可不哀哉,可不痛哉。(文鈔三編卷二復周智茂居士書七)
敬錄 印光大師淨土開示84題 慧明居士整理
http://book.bfnn.org/books/0425.htm#a24
24.沒有信願,能仗佛力往生嗎?
平生絕無信願者,臨終決定難仗佛力。既云善惡俱時頓現,且無論阿彌陀佛四字不現者,不得往生。即現,亦不得往生。何以故。以不願生故,以不求佛,因不得蒙佛接引故。
華嚴經云,假使惡業有體相者,十方虛空不得容受。古德云,如人負債,強者先牽。心緒多端,重處偏墜。今善惡皆現,由無信願,便不能奈惡業何矣。須知仗自力,則惡業有一絲毫,便不能出離生死,況多乎哉。
念佛一法,乃仗佛力出三界,生淨土耳。今既不發願,亦豈有信。
(有真信者,必有切願)信願全無,但念佛名,仍屬自力。以無信願,故不能與彌陀宏誓,感應道交。若見思惑盡,或可往生。
若全未斷,及斷未淨盡,則業根尚在。何能即出輪迥。五祖戒,草堂青等,即是確證。
須知去卻信願念佛,與宗家之參究無異。若得往生,則因果不相符契矣。
蕅益云,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乃鐵案也。(增廣文鈔卷一復濮大凡居士書)
又念佛一法,要緊在有真信、切願。
有真信、切願,縱未到一心不亂,亦可仗佛慈力,帶業往生。
若無信、願,縱能心無妄念,亦只是人天福報。以與佛不相應故,
固當注重於信願求生西方也。(文鈔續編卷上復又真師覺三居書)往生淨土,固貴久修。然其所重,在乎決定不易之志願耳。彼終身念佛,心常冀人天福報者,縱令精進,因其心願尚戀此娑婆,何得有生極樂之望乎。固知信願,實為吾人生西方大根據也。(文鈔三編卷二復智圓居士書)
至汝先說但求不墮惡道即已,此言千萬不可萌於心,形於口與筆。若有此念,便不得往生。
往生全仗決定信願。存此念,即無決定求生之心,有決定不生之心,其害非小。
淨土宗旨已失,何能得淨土真實利益。
至於化三一心念佛,誓生極樂,能生不生,皆不作念,至不生亦善,即是遠離疑慮之心,乃學宗教家之說大話。汝若是法身大士,則此語方為實義。
然法身大士欲利益凡夫,亦不可說此話。
若是博地凡夫,又求生西方,說此話,則是胡說巴道,自誤誤人,害豈有極。
千萬不可依從,依之則往生無分。凡夫往生,全仗至心切念。
彼一切付之無念,則何能感應道交。
其感應道交者,全由至誠懇切之決定念。
證無念者,則可說此話。未證無念說此話,皆成東坡臨終之誤。可不哀哉,可不痛哉。(文鈔三編卷二復周智茂居士書七)
敬錄 印光大師淨土開示84題 慧明居士整理
http://book.bfnn.org/books/0425.htm#a24
22.阿彌陀佛第十八願的意義是什麼?
印光大師淨土開示84題 慧明居士整理
22.阿彌陀佛第十八願的意義是什麼?
阿彌陀佛於往劫中,發四十八願,度脫眾生。
有一願云,若有眾生聞我名號,求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阿彌陀佛誓願度生。若眾生不求接引,佛亦無可奈何。
倘志心稱名,誓求出離娑婆者,無一不蒙垂慈攝受也。
阿彌陀佛有大勢力,能拔娑婆無底廁坑不赦牢獄之人,直下出離其中,悉皆安置於極樂本有家鄉,令其入佛境界,同佛受用也。(增廣文鈔卷一與陳錫周居上書)
敬錄 印光大師淨土開示84題 慧明居士整理
http://book.bfnn.org/books/0425.htm#a22
22.阿彌陀佛第十八願的意義是什麼?
阿彌陀佛於往劫中,發四十八願,度脫眾生。
有一願云,若有眾生聞我名號,求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阿彌陀佛誓願度生。若眾生不求接引,佛亦無可奈何。
倘志心稱名,誓求出離娑婆者,無一不蒙垂慈攝受也。
阿彌陀佛有大勢力,能拔娑婆無底廁坑不赦牢獄之人,直下出離其中,悉皆安置於極樂本有家鄉,令其入佛境界,同佛受用也。(增廣文鈔卷一與陳錫周居上書)
敬錄 印光大師淨土開示84題 慧明居士整理
http://book.bfnn.org/books/0425.htm#a22
18.往生淨土以什麼為本?
印光大師淨土開示84題 慧明居士整理
18.往生淨土以什麼為本?
淨土法門,唯信為本。信得及,五逆十惡皆能往生。信不及,通宗通教,未曾斷惑者,皆無其分。(增廣文鈔卷一書一第八五頁「復周智茂居士書」)
唯淨土一法,專仗佛力,以故不論斷證,唯恃信願。信願若具,雖罪大惡極,將墮阿鼻地獄之流,尚可以仗十念之力,徑蒙佛慈,接引往生。
噫,如來大慈普度,一物不遺,唯此一法,最為周摯。(增廣文鈔卷三序第六一頁「淨土釋疑序」)
然念佛一法,注重在信、願、行、三法。只知念而不生信、發願,縱得一心,也未必得住生。果具真信、切願,雖未到一心不亂,亦可仗佛慈力往生。外行人,多多以求悟,求得種種境界,而不以決定求生為事,即所謂捨本逐末也。何以故。以悟到極處,若未斷盡煩惑,仍然是六道輪迴中人。倘得往生,比悟到極處,而未斷盡煩惑者,其高下有若天淵懸殊。(文鈔續編卷上復習懷辛居士書)
念佛法門注重信願,有信願,未得一心,亦可往生。得一心,若無信願,亦不得往生。
世人多多注重一心,不注重信願,已是失其扼要。而復又生一既未得一心,恐不得往生之疑,則完全與真信切願相反矣。此種想念,似乎是好想念。
實則,由此而益加信願,以致一心,則是好想念。若由因不得一心,常存一不能往生之心,則成壞想念矣。不可不知。(文鈔續編卷上第一百七四頁「復朱德大居士書」)
又念佛一法,要緊在有真信切願。有真信切願,縱未到一心不亂,亦可仗佛慈力,帶業往生。若無信願,縱能心無妄念,亦只是人天福報。以與佛不相應故。固當注重於信願求生西方也。(文鈔續編卷上第一百零一頁「復又真師覺三居士書」)
須知往生淨土,全仗信、願。有信願,即未得三昧,未得一心不亂,亦可往生。且莫只以一心不亂及得念佛三昧為志事,不復以信願、淨念為事(都攝六根而念為淨念。念佛時,常聽自己念佛音聲,即是都攝六根之下手處。切須注意)。或恐志大言大,未得實益,由不注重信願,不能與佛感應道交,仍在此五濁惡世中,做苦眾生耳。(文鈔續編卷上第一百五六頁「復郁智朗居士書」)
念佛一法重在佛慈加被,雖屬具足惑業之凡夫,亦可承佛慈力,帶業往生。餘一切法,則決無此義。(文鈔三編卷三第六O五頁「復溫光熹居士書六」)
信願門中尤宜致力,庶可決定深得念佛之實益。若效他宗,專以功夫為事,棄信願而不講,則便成仗自力之法門,其失大矣。(文鈔三編卷四第九九五頁「復李覲丹居士書六」)
敬錄 印光大師淨土開示84題 慧明居士整理
http://book.bfnn.org/books/0425.htm#a18
18.往生淨土以什麼為本?
淨土法門,唯信為本。信得及,五逆十惡皆能往生。信不及,通宗通教,未曾斷惑者,皆無其分。(增廣文鈔卷一書一第八五頁「復周智茂居士書」)
唯淨土一法,專仗佛力,以故不論斷證,唯恃信願。信願若具,雖罪大惡極,將墮阿鼻地獄之流,尚可以仗十念之力,徑蒙佛慈,接引往生。
噫,如來大慈普度,一物不遺,唯此一法,最為周摯。(增廣文鈔卷三序第六一頁「淨土釋疑序」)
然念佛一法,注重在信、願、行、三法。只知念而不生信、發願,縱得一心,也未必得住生。果具真信、切願,雖未到一心不亂,亦可仗佛慈力往生。外行人,多多以求悟,求得種種境界,而不以決定求生為事,即所謂捨本逐末也。何以故。以悟到極處,若未斷盡煩惑,仍然是六道輪迴中人。倘得往生,比悟到極處,而未斷盡煩惑者,其高下有若天淵懸殊。(文鈔續編卷上復習懷辛居士書)
念佛法門注重信願,有信願,未得一心,亦可往生。得一心,若無信願,亦不得往生。
世人多多注重一心,不注重信願,已是失其扼要。而復又生一既未得一心,恐不得往生之疑,則完全與真信切願相反矣。此種想念,似乎是好想念。
實則,由此而益加信願,以致一心,則是好想念。若由因不得一心,常存一不能往生之心,則成壞想念矣。不可不知。(文鈔續編卷上第一百七四頁「復朱德大居士書」)
又念佛一法,要緊在有真信切願。有真信切願,縱未到一心不亂,亦可仗佛慈力,帶業往生。若無信願,縱能心無妄念,亦只是人天福報。以與佛不相應故。固當注重於信願求生西方也。(文鈔續編卷上第一百零一頁「復又真師覺三居士書」)
須知往生淨土,全仗信、願。有信願,即未得三昧,未得一心不亂,亦可往生。且莫只以一心不亂及得念佛三昧為志事,不復以信願、淨念為事(都攝六根而念為淨念。念佛時,常聽自己念佛音聲,即是都攝六根之下手處。切須注意)。或恐志大言大,未得實益,由不注重信願,不能與佛感應道交,仍在此五濁惡世中,做苦眾生耳。(文鈔續編卷上第一百五六頁「復郁智朗居士書」)
念佛一法重在佛慈加被,雖屬具足惑業之凡夫,亦可承佛慈力,帶業往生。餘一切法,則決無此義。(文鈔三編卷三第六O五頁「復溫光熹居士書六」)
信願門中尤宜致力,庶可決定深得念佛之實益。若效他宗,專以功夫為事,棄信願而不講,則便成仗自力之法門,其失大矣。(文鈔三編卷四第九九五頁「復李覲丹居士書六」)
敬錄 印光大師淨土開示84題 慧明居士整理
http://book.bfnn.org/books/0425.htm#a18
17.淨土信心以什麼為依據?.....縱舉世之人,皆無效驗,亦不生一念疑心
印光大師淨土開示84題 慧明居士整理
17.淨土信心以什麼為依據?
至於修行淨土,有決定不疑之理。何必要問他人之效驗。
縱舉世之人,皆無效驗,亦不生一念疑心。
以佛祖誠言可憑故。
若問他人效驗,便是信佛言未極,而以人言為定。便是偷心,便不濟事。
英烈漢子,斷不至捨佛言而取信人言。
自已中心無主,專欲以效驗人言為前途導師,可不哀哉。(增廣文鈔卷一六十之六六復永嘉某居士書一)
敬錄 印光大師淨土開示84題 慧明居士整理
http://book.bfnn.org/books/0425.htm#a17
17.淨土信心以什麼為依據?
至於修行淨土,有決定不疑之理。何必要問他人之效驗。
縱舉世之人,皆無效驗,亦不生一念疑心。
以佛祖誠言可憑故。
若問他人效驗,便是信佛言未極,而以人言為定。便是偷心,便不濟事。
英烈漢子,斷不至捨佛言而取信人言。
自已中心無主,專欲以效驗人言為前途導師,可不哀哉。(增廣文鈔卷一六十之六六復永嘉某居士書一)
敬錄 印光大師淨土開示84題 慧明居士整理
http://book.bfnn.org/books/0425.htm#a17
16.淨土法門妙在何處?
印光大師淨土開示84題 慧明居士整理
16.淨土法門妙在何處?
淨土法門,普被三根。於在家人,更為要緊。
以在家人,各有職業,不易參研宗教等法。
唯此念佛一法,最為契理契機。老實頭顓蒙念佛,念到業盡情空時,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如來藏妙真如性,悉皆覿體全彰。待至臨終,定登上品。
其或根機陋劣,未能業盡情空。然以真信切願,持佛名號,求 生 西 方 之 誠,
必能與佛感應道交,親蒙接引,即得帶業往生。
淨土之妙,妙在於此。
不識此義,縱令參禪得髓,看教明心。
儻有絲毫惑業未盡,仍然生死輪迥不得出離。
且莫自恃,致令愚夫愚婦念佛求生西方,遂得帶業往生者所憐憫。
嗚呼,
真利益多被極庸愚人得。
大聰明人,每每不能望其肩背者,
多緣自恃聰明,縱有佛力不肯倚仗,卒致長劫輪轉,了無出期,
可不哀哉。(文鈔續編卷下淨土篇序(民二十年))
而如來欲令一切眾生,同於現生了生脫死,超凡入聖,特開一信願念佛求生淨土法門。
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
以如來之萬德洪名,熏自己之無明業識。久而久之,習以成性。
則潛通佛智,暗合道妙。所謂以果地覺,為因地心。
故得因該果海,果徹因源,法門之妙,莫此為最。(文鈔三編卷一復陳飛青居士書三)
敬錄 印光大師淨土開示84題 慧明居士整理
http://book.bfnn.org/books/0425.htm#a16
16.淨土法門妙在何處?
淨土法門,普被三根。於在家人,更為要緊。
以在家人,各有職業,不易參研宗教等法。
唯此念佛一法,最為契理契機。老實頭顓蒙念佛,念到業盡情空時,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如來藏妙真如性,悉皆覿體全彰。待至臨終,定登上品。
其或根機陋劣,未能業盡情空。然以真信切願,持佛名號,求 生 西 方 之 誠,
必能與佛感應道交,親蒙接引,即得帶業往生。
淨土之妙,妙在於此。
不識此義,縱令參禪得髓,看教明心。
儻有絲毫惑業未盡,仍然生死輪迥不得出離。
且莫自恃,致令愚夫愚婦念佛求生西方,遂得帶業往生者所憐憫。
嗚呼,
真利益多被極庸愚人得。
大聰明人,每每不能望其肩背者,
多緣自恃聰明,縱有佛力不肯倚仗,卒致長劫輪轉,了無出期,
可不哀哉。(文鈔續編卷下淨土篇序(民二十年))
而如來欲令一切眾生,同於現生了生脫死,超凡入聖,特開一信願念佛求生淨土法門。
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
以如來之萬德洪名,熏自己之無明業識。久而久之,習以成性。
則潛通佛智,暗合道妙。所謂以果地覺,為因地心。
故得因該果海,果徹因源,法門之妙,莫此為最。(文鈔三編卷一復陳飛青居士書三)
敬錄 印光大師淨土開示84題 慧明居士整理
http://book.bfnn.org/books/0425.htm#a16
14.問,淨土法門,既能三根普被,利鈍全收,我佛當日,何以不專談淨土,俾萬法歸一,一路同歸,竟爾兼談各宗,反啟後人多歧之惑,且失淨土之實益乎
印光大師淨土開示84題 慧明居士整理
14.問,淨土法門,既能三根普被,利鈍全收,我佛當日,何以不專談淨土,俾萬法歸一,一路同歸,竟爾兼談各宗,反啟後人多歧之惑,且失淨土之實益乎。(師於問辭中何以不專談淨土句旁、批云胡說巴道、)
答,養人不止一穀,治病不止一藥。
由有各法門,方顯此法門之妙。
若止淨土一法,何以能引彼一切機宜,同入佛法乎。(文鈔三編卷四答念佛居士問(即周孟由))
敬錄 印光大師淨土開示84題 慧明居士整理
http://book.bfnn.org/books/0425.htm#a14
14.問,淨土法門,既能三根普被,利鈍全收,我佛當日,何以不專談淨土,俾萬法歸一,一路同歸,竟爾兼談各宗,反啟後人多歧之惑,且失淨土之實益乎。(師於問辭中何以不專談淨土句旁、批云胡說巴道、)
答,養人不止一穀,治病不止一藥。
由有各法門,方顯此法門之妙。
若止淨土一法,何以能引彼一切機宜,同入佛法乎。(文鈔三編卷四答念佛居士問(即周孟由))
敬錄 印光大師淨土開示84題 慧明居士整理
http://book.bfnn.org/books/0425.htm#a14
13.為什麼說念佛一法三根普被?
印光大師淨土開示84題 慧明居士整理
13.為什麼說念佛一法三根普被?
問 念佛一法,何以見得三根普被。
答,五逆十惡極重罪人,臨命終時,地獄相現,聞善知識教以念佛,
或念十聲,或念數聲,即可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以其苦逼,發懇切心,故得成辦。
不得以泛泛悠悠念者為比而生疑也。此為下根。
若論上根,以初發心住,乃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皆須念佛回向往生,以圓滿佛果。
由此言之,一切法門,皆以念佛為其歸宿。(文鈔三編卷四淨業社開示法語)
敬錄 印光大師淨土開示84題 慧明居士整理
http://book.bfnn.org/books/0425.htm#a13
13.為什麼說念佛一法三根普被?
問 念佛一法,何以見得三根普被。
答,五逆十惡極重罪人,臨命終時,地獄相現,聞善知識教以念佛,
或念十聲,或念數聲,即可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以其苦逼,發懇切心,故得成辦。
不得以泛泛悠悠念者為比而生疑也。此為下根。
若論上根,以初發心住,乃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皆須念佛回向往生,以圓滿佛果。
由此言之,一切法門,皆以念佛為其歸宿。(文鈔三編卷四淨業社開示法語)
敬錄 印光大師淨土開示84題 慧明居士整理
http://book.bfnn.org/books/0425.htm#a13
11.淨土法門有什麼特點?......淨土法門,諦理甚深。唯佛與佛,乃能究盡
印光大師淨土開示84題 慧明居士整理
11.淨土法門有什麼特點?
淨土法門,諦理甚深。唯佛與佛,乃能究盡。
由其大小不二,權實一如。以故上自等覺菩薩,下至逆惡凡夫,皆須修持,皆得成辦也。
末世眾生,善根淺薄,匪仗佛力,將何所恃。
倘能仰信佛言,生信發願,持佛名號,求生西方。
加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敦倫盡分,閑邪存誠。果能如是,萬無有一不往生者。
淨土經論,文義顯明。淨土修持,隨機自立。
既無幽深莫測之悶,亦無艱難困苦之煩。且又不費錢財氣力,不礙職業營生。
若能隨分隨力,常時憶念。則神凝意淨,業消智朗。自然身心安樂,諸緣順適。
其為樂也,何能名焉。
願見聞者悉皆修持。各懷自利利他之心,共發已立立人之願。
恭敬受持,隨緣倡導。展轉流通,令遍國界。
俾一切同倫,同沐佛恩,同生淨土,實為大幸。(文鈔三編卷四印光法師嘉言錄題辭二)
敬錄 印光大師淨土開示84題 慧明居士整理
http://book.bfnn.org/books/0425.htm#a11
11.淨土法門有什麼特點?
淨土法門,諦理甚深。唯佛與佛,乃能究盡。
由其大小不二,權實一如。以故上自等覺菩薩,下至逆惡凡夫,皆須修持,皆得成辦也。
末世眾生,善根淺薄,匪仗佛力,將何所恃。
倘能仰信佛言,生信發願,持佛名號,求生西方。
加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敦倫盡分,閑邪存誠。果能如是,萬無有一不往生者。
淨土經論,文義顯明。淨土修持,隨機自立。
既無幽深莫測之悶,亦無艱難困苦之煩。且又不費錢財氣力,不礙職業營生。
若能隨分隨力,常時憶念。則神凝意淨,業消智朗。自然身心安樂,諸緣順適。
其為樂也,何能名焉。
願見聞者悉皆修持。各懷自利利他之心,共發已立立人之願。
恭敬受持,隨緣倡導。展轉流通,令遍國界。
俾一切同倫,同沐佛恩,同生淨土,實為大幸。(文鈔三編卷四印光法師嘉言錄題辭二)
敬錄 印光大師淨土開示84題 慧明居士整理
http://book.bfnn.org/books/0425.htm#a11
8.淨土法門的宗旨是什麼?
印光大師淨土開示84題 慧明居士整理
8.淨土法門的宗旨是什麼?
淨土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乃如來普為一切上聖下凡,令其於此生中,即了生死之大法也。於此不信不修,可不哀哉。
此法門,以信、願、行、三法為宗。信,則信我此世界是苦,信極樂世界是樂。信我是業力凡夫,決定不能仗自力,斷惑證真,了生脫死。信阿彌陀佛,有大誓願。若有眾生,念佛名號,求生佛國,其人臨命終時,佛必垂慈接引,令生西方。願,則願速出離此苦世界,願速往生彼樂世界。行,則至誠懇切,常念南無(音納莫)阿彌陀佛,時時刻刻,無令暫忘。
朝暮於佛前禮拜持誦,隨自身閑忙,立一課程。
此外,則行、住、坐、臥、及做不用心的事,均好念。睡時當默念,不宜出聲。宜只念阿彌陀佛四字,以免字多難念。若衣冠不整齊,或洗澡、抽解、或至不潔淨處,均須默念。
默念功德一樣,出聲於儀式不合。無論大聲念,小聲念,金剛念(有聲,而旁人不聞。)心中默念。
均須心裏念得清清楚楚,口裏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聽得清清楚楚。如此,則心不外馳,妄想漸息,佛念漸純,功德最大。(文鈔續編卷上一函遍復)
須知念佛根本道理,是要人生信發願,求生西方,了脫生死。不可只發求世間富樂,不求生西方。能一心念佛,求生西方,世間災難,亦可消滅。(文鈔三編卷一復甯德晉居士書九)
修持淨土念佛法門,當以信願行為宗。信者,當篤信佛力。
彌陀如來在因地中,發四十八願,願願度生,中有念我名號,不生我國,誓不成佛。
今者因圓果滿,故我今念佛,必得往生。
次信佛力慈悲,攝受眾生,如母憶子。子若憶母,如母憶時,定蒙接引。
次信淨土法門,如永明禪師四料簡所言。較諸餘法,其間大小難易得失,迥然不同。
雖有餘師稱讚餘法,不為所動。乃至諸佛現前勸慰,令修餘法,亦不退轉,此乃真所謂信也。
願者,願以此生誓往西方。不取多生修習,於穢土中頭出頭沒,從迷入迷。
復願既生西方,回至娑婆,度脫一切眾生。
行者,真實依教起行。大勢至念佛圓通章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則知念佛之法,當都攝六根。都攝六根之前,尤當先攝二三根。二三根者,何也。即耳口心是也。將南無阿彌陀佛六字,一句一句,一字一字,口中念得明明白白。心中念得明明白白。耳裏聽得明明白白。稍有不分明處,即是不真切而有妄想。(祗念不聽、易生妄想、)念佛固要字句分明,不加思索。其他看經亦然。切莫一路看一邊分別,則獲益少而情想多。(文鈔三編卷四淨土法門說要)
敬錄 印光大師淨土開示84題 慧明居士整理
http://book.bfnn.org/books/0425.htm#a08
8.淨土法門的宗旨是什麼?
淨土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乃如來普為一切上聖下凡,令其於此生中,即了生死之大法也。於此不信不修,可不哀哉。
此法門,以信、願、行、三法為宗。信,則信我此世界是苦,信極樂世界是樂。信我是業力凡夫,決定不能仗自力,斷惑證真,了生脫死。信阿彌陀佛,有大誓願。若有眾生,念佛名號,求生佛國,其人臨命終時,佛必垂慈接引,令生西方。願,則願速出離此苦世界,願速往生彼樂世界。行,則至誠懇切,常念南無(音納莫)阿彌陀佛,時時刻刻,無令暫忘。
朝暮於佛前禮拜持誦,隨自身閑忙,立一課程。
此外,則行、住、坐、臥、及做不用心的事,均好念。睡時當默念,不宜出聲。宜只念阿彌陀佛四字,以免字多難念。若衣冠不整齊,或洗澡、抽解、或至不潔淨處,均須默念。
默念功德一樣,出聲於儀式不合。無論大聲念,小聲念,金剛念(有聲,而旁人不聞。)心中默念。
均須心裏念得清清楚楚,口裏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聽得清清楚楚。如此,則心不外馳,妄想漸息,佛念漸純,功德最大。(文鈔續編卷上一函遍復)
須知念佛根本道理,是要人生信發願,求生西方,了脫生死。不可只發求世間富樂,不求生西方。能一心念佛,求生西方,世間災難,亦可消滅。(文鈔三編卷一復甯德晉居士書九)
修持淨土念佛法門,當以信願行為宗。信者,當篤信佛力。
彌陀如來在因地中,發四十八願,願願度生,中有念我名號,不生我國,誓不成佛。
今者因圓果滿,故我今念佛,必得往生。
次信佛力慈悲,攝受眾生,如母憶子。子若憶母,如母憶時,定蒙接引。
次信淨土法門,如永明禪師四料簡所言。較諸餘法,其間大小難易得失,迥然不同。
雖有餘師稱讚餘法,不為所動。乃至諸佛現前勸慰,令修餘法,亦不退轉,此乃真所謂信也。
願者,願以此生誓往西方。不取多生修習,於穢土中頭出頭沒,從迷入迷。
復願既生西方,回至娑婆,度脫一切眾生。
行者,真實依教起行。大勢至念佛圓通章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則知念佛之法,當都攝六根。都攝六根之前,尤當先攝二三根。二三根者,何也。即耳口心是也。將南無阿彌陀佛六字,一句一句,一字一字,口中念得明明白白。心中念得明明白白。耳裏聽得明明白白。稍有不分明處,即是不真切而有妄想。(祗念不聽、易生妄想、)念佛固要字句分明,不加思索。其他看經亦然。切莫一路看一邊分別,則獲益少而情想多。(文鈔三編卷四淨土法門說要)
敬錄 印光大師淨土開示84題 慧明居士整理
http://book.bfnn.org/books/0425.htm#a08
7.念佛法門為什麼是總持法門?
印光大師淨土開示84題 慧明居士整理
7.念佛法門為什麼是總持法門?
念佛法門,乃律、教、禪、密、諸宗之歸宿,人、天、凡、聖、成佛之捷徑。
一切法門,無不從此法界流。一切行門,無不還歸此法界。
小知見人,均謂是愚夫愚婦之法門。
豈知華嚴會上,善財以十信後心,受文殊教,遍參知識,隨聞隨證。末後至普賢菩薩所,蒙其加被開示,所證與普賢等,與諸佛等。
普賢為其稱讚如來勝妙功德,令其發十大願王,以此功德,回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期圓滿佛果。並勸盡華藏世界海諸菩薩,一致進行,求生西方。
夫華藏海眾,無一凡夫、二乘,及未破無明之權位菩薩。
最下者,即為圓教初住。其人已能於無佛世界,現身作佛,及隨類現種種身,以度脫眾生。此後從二住,以至十住、十行、十迥向、十地、等覺,位位倍勝。
是諸菩薩,皆以十大願王,求生西方。彼何人斯,敢與彼抗。
由是知念佛法門,實為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上成佛道,下化眾生,成始成終之總持法門。
故得九界同歸,十方共讚,千經並闡,萬論均宣。以其是以果地覺,為因地心,而即得因該果海,果徹因源也。(文鈔續編卷上致廣慧和尚書)
敬錄 印光大師淨土開示84題 慧明居士整理
http://book.bfnn.org/books/0425.htm#a07
7.念佛法門為什麼是總持法門?
念佛法門,乃律、教、禪、密、諸宗之歸宿,人、天、凡、聖、成佛之捷徑。
一切法門,無不從此法界流。一切行門,無不還歸此法界。
小知見人,均謂是愚夫愚婦之法門。
豈知華嚴會上,善財以十信後心,受文殊教,遍參知識,隨聞隨證。末後至普賢菩薩所,蒙其加被開示,所證與普賢等,與諸佛等。
普賢為其稱讚如來勝妙功德,令其發十大願王,以此功德,回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期圓滿佛果。並勸盡華藏世界海諸菩薩,一致進行,求生西方。
夫華藏海眾,無一凡夫、二乘,及未破無明之權位菩薩。
最下者,即為圓教初住。其人已能於無佛世界,現身作佛,及隨類現種種身,以度脫眾生。此後從二住,以至十住、十行、十迥向、十地、等覺,位位倍勝。
是諸菩薩,皆以十大願王,求生西方。彼何人斯,敢與彼抗。
由是知念佛法門,實為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上成佛道,下化眾生,成始成終之總持法門。
故得九界同歸,十方共讚,千經並闡,萬論均宣。以其是以果地覺,為因地心,而即得因該果海,果徹因源也。(文鈔續編卷上致廣慧和尚書)
敬錄 印光大師淨土開示84題 慧明居士整理
http://book.bfnn.org/books/0425.htm#a07
3.現生想了生死應修哪個法門?
印光大師淨土開示84題 慧明居士整理
3.現生想了生死應修哪個法門?
須知佛法,法門無量,欲依之修持了生脫死,必須到業盡情空地位,方可。
否則,夢也夢不著。
唯淨土法門,若具真信切願,加以志誠懇切念佛,則便可仗佛慈力,帶業往生。
一得往生,則已了生脫死,超凡入聖矣。倘不依此法,另修別種法門,則斷難現生了脫。現生得遇此法,而不注意,將來豈能又遇此法,而即注意修持乎。是以宜及早注意於此法也。(文鈔續編卷上復姚維一居士書)
生死海深,菩提路遠,欲於現生了此大事,捨淨土一法,勿道不通一切法門,即通,亦不能究竟得其實益也。何以故,以一切法門,皆仗自力斷惑證真,以了生死。
淨土法門,若具信願,念佛名號,求生西方,即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二法相校,其難易奚啻天淵懸殊。(文鈔續編卷上復南通張海橋居士書)
佛法廣大,雖登地菩薩,不能盡知。然欲得實益,只此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便可出生死,證涅槃,圓成佛道。我等下根凡夫,非從極約之法門做,則只成種善根而已。欲得現生就了生死,夢也夢不著。(文鈔三編卷二復陳蓮英女居士書)
敬錄 印光大師淨土開示84題 慧明居士整理
http://book.bfnn.org/books/0425.htm#a03
3.現生想了生死應修哪個法門?
須知佛法,法門無量,欲依之修持了生脫死,必須到業盡情空地位,方可。
否則,夢也夢不著。
唯淨土法門,若具真信切願,加以志誠懇切念佛,則便可仗佛慈力,帶業往生。
一得往生,則已了生脫死,超凡入聖矣。倘不依此法,另修別種法門,則斷難現生了脫。現生得遇此法,而不注意,將來豈能又遇此法,而即注意修持乎。是以宜及早注意於此法也。(文鈔續編卷上復姚維一居士書)
生死海深,菩提路遠,欲於現生了此大事,捨淨土一法,勿道不通一切法門,即通,亦不能究竟得其實益也。何以故,以一切法門,皆仗自力斷惑證真,以了生死。
淨土法門,若具信願,念佛名號,求生西方,即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二法相校,其難易奚啻天淵懸殊。(文鈔續編卷上復南通張海橋居士書)
佛法廣大,雖登地菩薩,不能盡知。然欲得實益,只此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便可出生死,證涅槃,圓成佛道。我等下根凡夫,非從極約之法門做,則只成種善根而已。欲得現生就了生死,夢也夢不著。(文鈔三編卷二復陳蓮英女居士書)
敬錄 印光大師淨土開示84題 慧明居士整理
http://book.bfnn.org/books/0425.htm#a03
印光大師淨土開示84題 慧明居士整理.....2.末法眾生為什麼必須念佛呢?
印光大師淨土開示84題 慧明居士整理
2.末法眾生為什麼必須念佛呢?
教理行果,乃佛法之綱宗。憶佛念佛,實得道之捷徑。在昔之時,隨修一法,而四者皆備。即今之世,若捨淨土,則果證全無,良以去聖時遙,人根陋劣。匪仗佛力,決難解脫。
夫所謂淨土法門者。以其普攝上中下根。高超律教禪宗,實諸佛徹底之悲心,示眾生本具之體性。彙三乘五性,同歸淨域。導上聖下凡,共證真常。
九界眾生離此法,上不能圓成佛道。十方諸佛捨此法,下不能普利群生。所以往聖前賢,人人趣向。千經萬論,處處指歸。自華嚴導歸之後,盡十方世界海諸大菩薩,無一不求生淨土。由祗園演說以來,凡西天東土中一切著述,末後皆結歸蓮邦。(增廣文鈔卷一與大興善寺體安和尚書)
如來一代所說法門,無量無邊。求其最直捷者,莫過於參禪。儻係上根,一聞千悟,得大總持,然此尚是悟,不是證。能真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者,末世實不多見。其他多多皆是錯認消息。其所云悟,多是錯誤,少有真悟。即是真悟,去了生死,尚大遠在。以雖得開悟,而歷劫以來之煩惱習氣,須以種種方便對治,令其淨盡無餘,則可了生脫死,超凡入聖。
儻煩惱已斷若干,猶有絲毫未盡,則生死依舊莫出。若只當做識得自心就是道,此外便無所修持,則其誤非小。以識得,而無煩惱可得,則可謂得道,此人已將生死根本斬斷,故能了生脫死。若識得,而煩惱未斷,何能了生脫死耶。此人雖比不識得者高超,然生死不了,再一受生,或反迷昧,則可怕之至,此謂真開悟者。其以誤為悟者,更不須說矣。
良以參禪一法,乃仗自力法門,故比念佛法門之利益,奚啻天淵懸殊。
念佛法門,乃如來一代法門中之特別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
上上根如文殊、普賢、之大菩薩,不能超出其外。
下下根如五逆、十惡、之大罪人,亦可預入其中。
但具真信、切願,皆可仗佛慈力,帶業往生。若或已得三昧,及已斷煩惱者,則一得往生,即入大菩薩位。
一切法門,皆從此法門流出,一切法門,悉皆還歸此法門。(謂往生西方,以期圓滿佛果也。)
似淺而深不可測,似小而大無不包。
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上成佛道,下化眾生,無不資此以為成始成終之道。恐居士未遇真知淨土之人,或視為淺近,而專致力於明心見性之禪,謂其能識得自心,即算了手,故不禁絡索一上也。
光言不足為憑,請詳閱淨土十要,淨土聖賢錄,並光之文鈔,當不以光為謬妄也。
若真知佛力、自力、之優劣,則斷不至猶執著於唯究自心,謂識得即是道,而不須念佛求生西方也。
古人如圓觀,知過去未來,尚不能了。
五祖戒、草堂清、所悟之禪,今人何能彷彿,而且又復受生。
是知凡夫決定要修佛所開示之特別法門,則無論何等根性,均可了生脫死,以仗佛力故也。
若仗自力,恐夢也夢不署,不知居士肯信此說乎。(文鈔續編卷下致阮和卿居士書)
博地凡夫障深慧淺,善根微薄,壽命短促,欲仗自力豎出三界,譬如沙子一粒,入水即沈。
若以數萬斤大石裝於船中,石雖重大,因有船載,可以不沈。
可見自力佛力之難易。
念佛法門,全仗佛力。欲了生死,即須念佛。
橫超三界,接引往生。(文鈔三編卷一復周志誠居士書二)
敬錄 印光大師淨土開示84題 慧明居士整理
http://book.bfnn.org/books/0425.htm#a02
2.末法眾生為什麼必須念佛呢?
教理行果,乃佛法之綱宗。憶佛念佛,實得道之捷徑。在昔之時,隨修一法,而四者皆備。即今之世,若捨淨土,則果證全無,良以去聖時遙,人根陋劣。匪仗佛力,決難解脫。
夫所謂淨土法門者。以其普攝上中下根。高超律教禪宗,實諸佛徹底之悲心,示眾生本具之體性。彙三乘五性,同歸淨域。導上聖下凡,共證真常。
九界眾生離此法,上不能圓成佛道。十方諸佛捨此法,下不能普利群生。所以往聖前賢,人人趣向。千經萬論,處處指歸。自華嚴導歸之後,盡十方世界海諸大菩薩,無一不求生淨土。由祗園演說以來,凡西天東土中一切著述,末後皆結歸蓮邦。(增廣文鈔卷一與大興善寺體安和尚書)
如來一代所說法門,無量無邊。求其最直捷者,莫過於參禪。儻係上根,一聞千悟,得大總持,然此尚是悟,不是證。能真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者,末世實不多見。其他多多皆是錯認消息。其所云悟,多是錯誤,少有真悟。即是真悟,去了生死,尚大遠在。以雖得開悟,而歷劫以來之煩惱習氣,須以種種方便對治,令其淨盡無餘,則可了生脫死,超凡入聖。
儻煩惱已斷若干,猶有絲毫未盡,則生死依舊莫出。若只當做識得自心就是道,此外便無所修持,則其誤非小。以識得,而無煩惱可得,則可謂得道,此人已將生死根本斬斷,故能了生脫死。若識得,而煩惱未斷,何能了生脫死耶。此人雖比不識得者高超,然生死不了,再一受生,或反迷昧,則可怕之至,此謂真開悟者。其以誤為悟者,更不須說矣。
良以參禪一法,乃仗自力法門,故比念佛法門之利益,奚啻天淵懸殊。
念佛法門,乃如來一代法門中之特別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
上上根如文殊、普賢、之大菩薩,不能超出其外。
下下根如五逆、十惡、之大罪人,亦可預入其中。
但具真信、切願,皆可仗佛慈力,帶業往生。若或已得三昧,及已斷煩惱者,則一得往生,即入大菩薩位。
一切法門,皆從此法門流出,一切法門,悉皆還歸此法門。(謂往生西方,以期圓滿佛果也。)
似淺而深不可測,似小而大無不包。
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上成佛道,下化眾生,無不資此以為成始成終之道。恐居士未遇真知淨土之人,或視為淺近,而專致力於明心見性之禪,謂其能識得自心,即算了手,故不禁絡索一上也。
光言不足為憑,請詳閱淨土十要,淨土聖賢錄,並光之文鈔,當不以光為謬妄也。
若真知佛力、自力、之優劣,則斷不至猶執著於唯究自心,謂識得即是道,而不須念佛求生西方也。
古人如圓觀,知過去未來,尚不能了。
五祖戒、草堂清、所悟之禪,今人何能彷彿,而且又復受生。
是知凡夫決定要修佛所開示之特別法門,則無論何等根性,均可了生脫死,以仗佛力故也。
若仗自力,恐夢也夢不署,不知居士肯信此說乎。(文鈔續編卷下致阮和卿居士書)
博地凡夫障深慧淺,善根微薄,壽命短促,欲仗自力豎出三界,譬如沙子一粒,入水即沈。
若以數萬斤大石裝於船中,石雖重大,因有船載,可以不沈。
可見自力佛力之難易。
念佛法門,全仗佛力。欲了生死,即須念佛。
橫超三界,接引往生。(文鈔三編卷一復周志誠居士書二)
敬錄 印光大師淨土開示84題 慧明居士整理
http://book.bfnn.org/books/0425.htm#a02
說念佛修行,就能所求如願,有時我也念,怎麼沒有效?
初機學佛決疑 知義法師著
說念佛修行,就能所求如願,有時我也念,怎麼沒有效?
念佛修行,能使眾生所求如願,這是實事,絕對不假,你念的無效,可能不常念,或者念的太少,誠心的程度不夠,更是無效的主因。如果「平日不燒香,臨時抱佛腳」的念幾句,效果自然不大。
談到如願,也要看所求的情形而定。好比說,有人求了平安,就騎著車子,不守交通規則,在馬路上橫衝直闖,這樣子出了車禍,怎能怪佛不靈?自己長的像「豬八戒照鏡子,裡外不是人」,又沒有學識能力,還想討個電影明星做老婆,這種願怎麼能如?求升官的目的,是想利用職權搞鈔票,如了願豈不是害了他?求發財,是為了吃喝玩樂,這個願還是不如的好,不然,會造下更多的惡業,不但無益,反而有害!
對於所求而未能如願的,時空也有關係,所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我認為凡事只要盡了自己的心力去做,利害得失最好不必計較,這是避免煩惱最有效的方法。
客:既然這樣,那又何必念,何必求?
僧:念佛功德,難以說盡,簡單的說,不僅現在能消災解厄,增福延壽,將來又能了脫生死,得大自在。如因求之不得,而不念不求,實在可惜!要知道大慈大悲的佛菩薩,對於眾生的心願須做到利害兼顧,可如則如。好比說,你有色盲而考不取駕照,這正是佛菩薩慈悲的加被,應作報恩想才對。照我想,凡是所求未能如願的,想必另有原因,但願能繼續修行,雖然失之東隅,必能收之桑榆。
根據我的經驗,凡是未能如願的事,以後都證明是對的。
客:我們所求的當然是屬於個人或家庭方面的事。
僧:只要合理,都可以求。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說:
「觀世音菩薩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饒益,是故眾生常應心念,若有女人,設欲求男,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老子說:「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只要能依教行持,自然會行吉居祥,萬事如意,而且懂得緣生性空的道理以後,對於世事就不會妄求(物格),妄想少,神智清明,處事的思考力必定增強,也看得破,放得下(知至),對學佛就有興趣,信心也更堅定(意誠),又以成佛為期(心正),當然殺盜淫妄種種惡業,就不會做(身修),
人人如此,家庭必定和樂(家齊),家家如此,社會自然安定(國治),國國如此,世界就和平了(天下平)!
敬錄 初機學佛決疑 知義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0037.htm#aa9
說念佛修行,就能所求如願,有時我也念,怎麼沒有效?
念佛修行,能使眾生所求如願,這是實事,絕對不假,你念的無效,可能不常念,或者念的太少,誠心的程度不夠,更是無效的主因。如果「平日不燒香,臨時抱佛腳」的念幾句,效果自然不大。
談到如願,也要看所求的情形而定。好比說,有人求了平安,就騎著車子,不守交通規則,在馬路上橫衝直闖,這樣子出了車禍,怎能怪佛不靈?自己長的像「豬八戒照鏡子,裡外不是人」,又沒有學識能力,還想討個電影明星做老婆,這種願怎麼能如?求升官的目的,是想利用職權搞鈔票,如了願豈不是害了他?求發財,是為了吃喝玩樂,這個願還是不如的好,不然,會造下更多的惡業,不但無益,反而有害!
對於所求而未能如願的,時空也有關係,所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我認為凡事只要盡了自己的心力去做,利害得失最好不必計較,這是避免煩惱最有效的方法。
客:既然這樣,那又何必念,何必求?
僧:念佛功德,難以說盡,簡單的說,不僅現在能消災解厄,增福延壽,將來又能了脫生死,得大自在。如因求之不得,而不念不求,實在可惜!要知道大慈大悲的佛菩薩,對於眾生的心願須做到利害兼顧,可如則如。好比說,你有色盲而考不取駕照,這正是佛菩薩慈悲的加被,應作報恩想才對。照我想,凡是所求未能如願的,想必另有原因,但願能繼續修行,雖然失之東隅,必能收之桑榆。
根據我的經驗,凡是未能如願的事,以後都證明是對的。
客:我們所求的當然是屬於個人或家庭方面的事。
僧:只要合理,都可以求。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說:
「觀世音菩薩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饒益,是故眾生常應心念,若有女人,設欲求男,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老子說:「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只要能依教行持,自然會行吉居祥,萬事如意,而且懂得緣生性空的道理以後,對於世事就不會妄求(物格),妄想少,神智清明,處事的思考力必定增強,也看得破,放得下(知至),對學佛就有興趣,信心也更堅定(意誠),又以成佛為期(心正),當然殺盜淫妄種種惡業,就不會做(身修),
人人如此,家庭必定和樂(家齊),家家如此,社會自然安定(國治),國國如此,世界就和平了(天下平)!
敬錄 初機學佛決疑 知義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0037.htm#aa9
念名利叫做妄念,念佛何以不叫妄?想財物叫貪,想西方何以不叫貪?.......,妄念,念念增加生死;正念,念念了脫生死
初機學佛決疑 知義法師著
念名利叫做妄念,念佛何以不叫妄?想財物叫貪,想西方何以不叫貪?
念名利而求之不得,往往會起邪念,產生造諸惡業的副作用。
賣官鬻爵,搶劫走私等等,都是念名利所帶來的後果。
一個神經正常,體格健壯的人,如要使他思想靜止下來,是很不可能的事,
因此就用佛念來代替妄念。好比關在籠子裡的猴子,總是跳個不停,假若給他一點食物,就會停止一下。我們的思想像猴子一樣的好動,且比牠更難管理,因為飽暖了思淫欲,飢寒了就起盜心,所以也要給它一點精神食糧,來制止它的妄動。
這種精神食糧,不是「西廂記」,也不是「封神榜」,而是念佛法門,這是對治妄念最有效的方法。
我相信每一位做父母的,絕不准許小孩子玩刀,但是他們的手上現在都拿著一把鋒利的刀,你怎麼辦?
我的意見是不能打,儘快地拿玩具或糖果來交換,才能避免危險。
我們的妄念好比是刀,你反對念佛,等於贊成小孩子玩刀,你忍心這樣做嗎?
念有妄念和正念之別,妄念,念念增加生死;正念,念念了脫生死。
念佛目的,是止息妄念,正和用肥皂洗手,旨在去污的道理一樣,因此不能說它是妄。後問與前答之理相同,舉一反三,恕不另贅。
敬錄 初機學佛決疑 知義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0037.htm#a97
念名利叫做妄念,念佛何以不叫妄?想財物叫貪,想西方何以不叫貪?
念名利而求之不得,往往會起邪念,產生造諸惡業的副作用。
賣官鬻爵,搶劫走私等等,都是念名利所帶來的後果。
一個神經正常,體格健壯的人,如要使他思想靜止下來,是很不可能的事,
因此就用佛念來代替妄念。好比關在籠子裡的猴子,總是跳個不停,假若給他一點食物,就會停止一下。我們的思想像猴子一樣的好動,且比牠更難管理,因為飽暖了思淫欲,飢寒了就起盜心,所以也要給它一點精神食糧,來制止它的妄動。
這種精神食糧,不是「西廂記」,也不是「封神榜」,而是念佛法門,這是對治妄念最有效的方法。
我相信每一位做父母的,絕不准許小孩子玩刀,但是他們的手上現在都拿著一把鋒利的刀,你怎麼辦?
我的意見是不能打,儘快地拿玩具或糖果來交換,才能避免危險。
我們的妄念好比是刀,你反對念佛,等於贊成小孩子玩刀,你忍心這樣做嗎?
念有妄念和正念之別,妄念,念念增加生死;正念,念念了脫生死。
念佛目的,是止息妄念,正和用肥皂洗手,旨在去污的道理一樣,因此不能說它是妄。後問與前答之理相同,舉一反三,恕不另贅。
敬錄 初機學佛決疑 知義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0037.htm#a97
(複)至誠懇切,可以感通,如或散心、亂心、輕心、慢心,雖亦稱名,難收速效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義 圓瑛上人講述
爾時無盡意菩薩,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
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此即楞嚴苦惱無畏,別列不盡諸難,皆攝此中。苦惱可約身心,眾生身受苦痛,心生惱亂,即一苦不惱,已可怖畏,況受諸苦惱耶。又眾生以無量百千萬億計,乃舉十方世界,機多境眾,以顯菩薩,觀深應廣,非指定數也。其機既多,苦惱自是不定,或一人受多苦惱,或多人受一苦惱,或諸苦惱遍於多人,或一苦惱迫於一人。同業同受,別業別受,一一無非業感也。
上明過現惡業感苦惱,聞是下,由過現善根得聞名,復由稱名功力得解脫。
功在何處?
即在一心稱名,或過現劫中世中。聞說 觀世音,有廣大慈悲,廣大靈感,
是以遭苦求救,一心稱名,菩薩如洪鐘在架,有扣則鳴,明鏡當臺,遇影斯鑑。
即時以無作妙智,觀其音聲,尋聲救苦,令得解脫,此約事一心,
至誠懇切,可以感通,機心與聖心相交,即得解脫也。
若達理一心,自他不二,能所雙亡,苦性與念性俱寂,則無解不解,無脫不脫也。
二者之功,皆在一心,如或散心、亂心、輕心、慢心,雖亦稱名,難收速效。
問:菩薩一人,何以能赴多機?稱名一法,何以能敵多苦?
答:青霄圓月,影含眾水,善見藥樹,病愈千般,
天上人間之物,尚能如來,
何況菩薩圓通妙行,自在之力,豈可以凡情測度哉!
一總標尋聲救苦竟。
敬錄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義 圓瑛上人講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820.htm#a01
爾時無盡意菩薩,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
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此即楞嚴苦惱無畏,別列不盡諸難,皆攝此中。苦惱可約身心,眾生身受苦痛,心生惱亂,即一苦不惱,已可怖畏,況受諸苦惱耶。又眾生以無量百千萬億計,乃舉十方世界,機多境眾,以顯菩薩,觀深應廣,非指定數也。其機既多,苦惱自是不定,或一人受多苦惱,或多人受一苦惱,或諸苦惱遍於多人,或一苦惱迫於一人。同業同受,別業別受,一一無非業感也。
上明過現惡業感苦惱,聞是下,由過現善根得聞名,復由稱名功力得解脫。
功在何處?
即在一心稱名,或過現劫中世中。聞說 觀世音,有廣大慈悲,廣大靈感,
是以遭苦求救,一心稱名,菩薩如洪鐘在架,有扣則鳴,明鏡當臺,遇影斯鑑。
即時以無作妙智,觀其音聲,尋聲救苦,令得解脫,此約事一心,
至誠懇切,可以感通,機心與聖心相交,即得解脫也。
若達理一心,自他不二,能所雙亡,苦性與念性俱寂,則無解不解,無脫不脫也。
二者之功,皆在一心,如或散心、亂心、輕心、慢心,雖亦稱名,難收速效。
問:菩薩一人,何以能赴多機?稱名一法,何以能敵多苦?
答:青霄圓月,影含眾水,善見藥樹,病愈千般,
天上人間之物,尚能如來,
何況菩薩圓通妙行,自在之力,豈可以凡情測度哉!
一總標尋聲救苦竟。
敬錄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義 圓瑛上人講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820.htm#a01
學佛修行,能不能消除宿業?若能,怎麼出家人也會有死於非命的?若不能,又何必修?......希望人人修行,更希望個個成佛
初機學佛決疑 知義法師著
學佛修行,能不能消除宿業?若能,怎麼出家人也會有死於非命的?若不能,又何必修?
學佛修行,能不能消業的關鍵,不在能消與否,要問學了沒有?
修了沒有?
如果真的學到行到,絕對能消。
經云:「念佛一聲,能消八萬大劫生死重罪!」佛不妄語,由此證明確實能消。
假若有這樣的一位病人,檢查結果是胃穿孔(宿世惡業),經過手術治療後,已經脫離危險。大夫告訴他不要吃的東西他吃了,護士勸他不要做的事又做了(不如法和犯戒),因此病情惡化,一命嗚呼(死於非命),這是病人不與醫護合作而引起的意外,並不是醫療技術問題。
學佛修行和這道理相同。也就是說,學了要修,修也要如法,才見功效。
修行人也會死,是必然的,而死於非命則是偶然的。
這種意外事件形成的因素很多,我以為宿世業力是主要原因。
好比說,以前我開出一張十萬元的支票(宿業),以後天天都有存入(修行),因為數量太少,到時候不夠,因此還是要負違反票據法的責任。
即是說,他雖然天天在修行,怎奈宿世業力太強而早熟,所以遭此不幸。
現在我們修行的目的,一方面凍結宿世惡因,不讓它有繼續發展的機會,
另一方面要使今後不再造新的惡業,並且使過去的善因,和現在的善緣加速成長。這是避免意外事件發生最好的辦法,如見他死於非命,而對修行發生懷疑,我認為是不合理的,因為生死是一切眾生必經的過程,如果有人說,既然不免一死,我們又何必為衣食而奔走,乾脆餓死算了,你看行不行?
假使不生活不行,不修行也不行。其實別人修不修,與我毫無關係,一般人都說同行是冤家,但站在佛教的立場,剛好相反,不僅希望人人修行,更希望個個成佛,這一點也是佛教和他教最大不同的地方。
敬錄 初機學佛決疑 知義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0037.htm#a94
學佛修行,能不能消除宿業?若能,怎麼出家人也會有死於非命的?若不能,又何必修?
學佛修行,能不能消業的關鍵,不在能消與否,要問學了沒有?
修了沒有?
如果真的學到行到,絕對能消。
經云:「念佛一聲,能消八萬大劫生死重罪!」佛不妄語,由此證明確實能消。
假若有這樣的一位病人,檢查結果是胃穿孔(宿世惡業),經過手術治療後,已經脫離危險。大夫告訴他不要吃的東西他吃了,護士勸他不要做的事又做了(不如法和犯戒),因此病情惡化,一命嗚呼(死於非命),這是病人不與醫護合作而引起的意外,並不是醫療技術問題。
學佛修行和這道理相同。也就是說,學了要修,修也要如法,才見功效。
修行人也會死,是必然的,而死於非命則是偶然的。
這種意外事件形成的因素很多,我以為宿世業力是主要原因。
好比說,以前我開出一張十萬元的支票(宿業),以後天天都有存入(修行),因為數量太少,到時候不夠,因此還是要負違反票據法的責任。
即是說,他雖然天天在修行,怎奈宿世業力太強而早熟,所以遭此不幸。
現在我們修行的目的,一方面凍結宿世惡因,不讓它有繼續發展的機會,
另一方面要使今後不再造新的惡業,並且使過去的善因,和現在的善緣加速成長。這是避免意外事件發生最好的辦法,如見他死於非命,而對修行發生懷疑,我認為是不合理的,因為生死是一切眾生必經的過程,如果有人說,既然不免一死,我們又何必為衣食而奔走,乾脆餓死算了,你看行不行?
假使不生活不行,不修行也不行。其實別人修不修,與我毫無關係,一般人都說同行是冤家,但站在佛教的立場,剛好相反,不僅希望人人修行,更希望個個成佛,這一點也是佛教和他教最大不同的地方。
敬錄 初機學佛決疑 知義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0037.htm#a94
孫傳芳先生在叱吒風雲時未學佛,後來倒楣才持齋念佛。可見修行是失意人所做的事
初機學佛決疑 知義法師著
孫傳芳先生在叱吒風雲時未學佛,後來倒楣才持齋念佛。可見修行是失意人所做的事。
孫傳芳先生所謂叱吒風雲時,因理智與情感不調和,好像喝醉了酒一樣,自己作不了主,不知有佛之名,試問怎麼學法?後來所謂倒楣,即是酒性已過,精神恢復正常,對酗酒失態,深感忸怩。也就是說,他息下狂心以後,才發現過去一切作為是錯誤的,因此發心學佛,志在悔改,這是一種佛性流露,人欲消亡的具體表現。你認為是倒楣,以佛法來說,真是走運。他若是再叱吒下去,後果真是不堪設想!
月有圓缺,心(思想)有迷悟,造諸惡業,在所不免,因此儒說「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佛言「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其目的都是鼓勵人改過遷善,重新做人。
孫先生能懸崖勒馬,改往修來,實不失其英雄本色,比那些「惡醉強酒」,和「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有著天壤之別。我非憐其失意坎坷,而是讚他勇於悔改。
想不到閣下不學佛,是為了表現處境得意,但我倒是因得意而學佛的。略舉三則,以概其餘。所謂「人身難得」,而今幸得為男,此其一。「佛法難聞」,現已恭聞正法,此其二。處此濁世,又能棄名利,甘淡泊,一心念佛,求願往生,此其三。有此三得,則一切具足,此外還想什麼?
兄之得不告我,尚望「退而省其私」,假若還想叱吒一番,那就各從其志,
倘能把學佛當著人生精神事業的副業,不特沒有不良的反應,
且對個人的前途,將有更大的幫助。
敬錄 初機學佛決疑 知義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0037.htm#a91
孫傳芳先生在叱吒風雲時未學佛,後來倒楣才持齋念佛。可見修行是失意人所做的事。
孫傳芳先生所謂叱吒風雲時,因理智與情感不調和,好像喝醉了酒一樣,自己作不了主,不知有佛之名,試問怎麼學法?後來所謂倒楣,即是酒性已過,精神恢復正常,對酗酒失態,深感忸怩。也就是說,他息下狂心以後,才發現過去一切作為是錯誤的,因此發心學佛,志在悔改,這是一種佛性流露,人欲消亡的具體表現。你認為是倒楣,以佛法來說,真是走運。他若是再叱吒下去,後果真是不堪設想!
月有圓缺,心(思想)有迷悟,造諸惡業,在所不免,因此儒說「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佛言「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其目的都是鼓勵人改過遷善,重新做人。
孫先生能懸崖勒馬,改往修來,實不失其英雄本色,比那些「惡醉強酒」,和「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有著天壤之別。我非憐其失意坎坷,而是讚他勇於悔改。
想不到閣下不學佛,是為了表現處境得意,但我倒是因得意而學佛的。略舉三則,以概其餘。所謂「人身難得」,而今幸得為男,此其一。「佛法難聞」,現已恭聞正法,此其二。處此濁世,又能棄名利,甘淡泊,一心念佛,求願往生,此其三。有此三得,則一切具足,此外還想什麼?
兄之得不告我,尚望「退而省其私」,假若還想叱吒一番,那就各從其志,
倘能把學佛當著人生精神事業的副業,不特沒有不良的反應,
且對個人的前途,將有更大的幫助。
敬錄 初機學佛決疑 知義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0037.htm#a91
我很想學佛,因讀書太少,恐不夠資格,所以不敢學
初機學佛決疑 知義法師著
我很想學佛,因讀書太少,恐不夠資格,所以不敢學。
做別的事都講究資格,但學佛卻非常方便,
只要對佛法有緣,不論富貴貧賤,男女老幼,乃至四生六道的一切眾生,都夠資格。至於讀書多少,與學佛沒有多大關係。當然學識好的,運用得當,對學佛很有幫助,否則,對造諸惡業也有幫助。
真正說來,學佛完全靠各人的福德因緣,其他的客觀條件都在其次。
像六祖惠能大師,對世間學問可說是一竅不通,但後來對佛法卻能登峰造極。你不能說佛法東來,千有餘歲,只出了一個惠能,但未出惠能以前,並沒有人知道要出惠能,以後也沒有人說,惠能應世,空前絕後!因此,我認為只要你有信心去學,一定成功。
一般人看佛教,好像鄉下人看百貨公同,望之儼然,不敢進去,恐怕到了裡面一定要買東西,沒有錢,只好望一望就走了。這就是說,有的人因為環境不好,或者是學識不如人,所以不敢學佛,真是太可惜!
我告訴你一個辦法,假若有困難,就在家裡念佛拜佛,一樣有功德。不過也要注意止一切惡,行一切善。目前雖然沒有力量布施供養,但心(思想)可千萬不要壞。
一定要隨時隨地存善念,有善念必有善行,有善行必得善報。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是必然的道理。
敬錄 初機學佛決疑 知義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0037.htm#a86
我很想學佛,因讀書太少,恐不夠資格,所以不敢學。
做別的事都講究資格,但學佛卻非常方便,
只要對佛法有緣,不論富貴貧賤,男女老幼,乃至四生六道的一切眾生,都夠資格。至於讀書多少,與學佛沒有多大關係。當然學識好的,運用得當,對學佛很有幫助,否則,對造諸惡業也有幫助。
真正說來,學佛完全靠各人的福德因緣,其他的客觀條件都在其次。
像六祖惠能大師,對世間學問可說是一竅不通,但後來對佛法卻能登峰造極。你不能說佛法東來,千有餘歲,只出了一個惠能,但未出惠能以前,並沒有人知道要出惠能,以後也沒有人說,惠能應世,空前絕後!因此,我認為只要你有信心去學,一定成功。
一般人看佛教,好像鄉下人看百貨公同,望之儼然,不敢進去,恐怕到了裡面一定要買東西,沒有錢,只好望一望就走了。這就是說,有的人因為環境不好,或者是學識不如人,所以不敢學佛,真是太可惜!
我告訴你一個辦法,假若有困難,就在家裡念佛拜佛,一樣有功德。不過也要注意止一切惡,行一切善。目前雖然沒有力量布施供養,但心(思想)可千萬不要壞。
一定要隨時隨地存善念,有善念必有善行,有善行必得善報。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是必然的道理。
敬錄 初機學佛決疑 知義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0037.htm#a86
懺悔是否真能消除罪業?
初機學佛決疑 知義法師著
懺悔是否真能消除罪業?
簡單的說,懺悔就是認錯、改過和道歉的意思。假使我們做錯了事,只要能誠懇的向對方道歉,定能把大事化小,小事化無。我們做事為什麼會發生錯誤?究其原因,由於我見太深,貪心太重,對世間一切事物,又缺乏正確認識,和處理的經驗。難怪孔子說:「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這樣看起來,一個人要想做到無過,是很不容易的。
但是要做個好人也並不難,以世法來說,只要遵守國家一切法令規章,和固有的倫理道德就可以了。其實出世間法,也沒有什麼奇特地方,在日常生活上,如不過分的自私,凡事做到自他兩利,就不致犯過。再進一步的遵循五戒十善的原則去待人接物,定能成為離過絕非的完人!我們千萬不要以為孔子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而做錯了事,還滿不在乎,那就不對。
當知他也說過「過而能改」,和「過則勿憚改」。其實孔子說孰能無過,並不是說不是聖賢,就應該犯過。這種語氣,是給已經犯了過的人一點面子,目的是希望他能痛改前非,重新作人。
我講個懺悔的故事給你聽,就知道能不能消除罪業。這是別人告訴我的實事。
以前在新竹開往台北的列車上,有位年輕的扒手,扒竊一位旅客的錢而被抓住,就拉在竹北站的月台上打起來了。有人上前勸解,扒手說:「我惹爸爸生氣,讓他打幾下好了。」大家一聽是家務事,就一哄而散。於是他又小聲的向對方說:「先生!我不怨你打我,只怪自己不該做錯事,不然,你怎敢打我?請你不要報告警察,讓我重新做人。」此時他很傷心的流下眼淚。對方很同情他,就安慰他說:「以你的智慧,很可以創造一番事業,為什麼不學好而毀滅自己?希望你好好的做人。」於是給他二十元車費,並且留下地址說:「將來有困難可以找我。」
由此看來,懺悔是能消除罪業的,不過懺而不悔,還是等於零,一定要洗心革面,重新作人,才能收到懺悔的效果。
至於宿業懺悔的方法,就是拜佛和念佛,迴向西方,只要心誠,必定有效。譬喻說,罪性好比乾草,佛號猶如火柴,懺悔是動力。不管有多少草,只要是決心要燒,而擦著火柴,一定可以燒光,如明此理,就知道懺悔是可以滅罪的。,
敬錄 初機學佛決疑 知義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0037.htm#a85
懺悔是否真能消除罪業?
簡單的說,懺悔就是認錯、改過和道歉的意思。假使我們做錯了事,只要能誠懇的向對方道歉,定能把大事化小,小事化無。我們做事為什麼會發生錯誤?究其原因,由於我見太深,貪心太重,對世間一切事物,又缺乏正確認識,和處理的經驗。難怪孔子說:「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這樣看起來,一個人要想做到無過,是很不容易的。
但是要做個好人也並不難,以世法來說,只要遵守國家一切法令規章,和固有的倫理道德就可以了。其實出世間法,也沒有什麼奇特地方,在日常生活上,如不過分的自私,凡事做到自他兩利,就不致犯過。再進一步的遵循五戒十善的原則去待人接物,定能成為離過絕非的完人!我們千萬不要以為孔子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而做錯了事,還滿不在乎,那就不對。
當知他也說過「過而能改」,和「過則勿憚改」。其實孔子說孰能無過,並不是說不是聖賢,就應該犯過。這種語氣,是給已經犯了過的人一點面子,目的是希望他能痛改前非,重新作人。
我講個懺悔的故事給你聽,就知道能不能消除罪業。這是別人告訴我的實事。
以前在新竹開往台北的列車上,有位年輕的扒手,扒竊一位旅客的錢而被抓住,就拉在竹北站的月台上打起來了。有人上前勸解,扒手說:「我惹爸爸生氣,讓他打幾下好了。」大家一聽是家務事,就一哄而散。於是他又小聲的向對方說:「先生!我不怨你打我,只怪自己不該做錯事,不然,你怎敢打我?請你不要報告警察,讓我重新做人。」此時他很傷心的流下眼淚。對方很同情他,就安慰他說:「以你的智慧,很可以創造一番事業,為什麼不學好而毀滅自己?希望你好好的做人。」於是給他二十元車費,並且留下地址說:「將來有困難可以找我。」
由此看來,懺悔是能消除罪業的,不過懺而不悔,還是等於零,一定要洗心革面,重新作人,才能收到懺悔的效果。
至於宿業懺悔的方法,就是拜佛和念佛,迴向西方,只要心誠,必定有效。譬喻說,罪性好比乾草,佛號猶如火柴,懺悔是動力。不管有多少草,只要是決心要燒,而擦著火柴,一定可以燒光,如明此理,就知道懺悔是可以滅罪的。,
敬錄 初機學佛決疑 知義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0037.htm#a85
我的職業剛好和你相反,有時想起來也很難過!為了生活,不能不幹,不知這樣可否學佛?
初機學佛決疑 知義法師著
我的職業剛好和你相反,有時想起來也很難過!為了生活,不能不幹,不知這樣可否學佛?
為了生存,當然要有個正當職業。但社會上謀生的行業很多,不一定要幹這一行才能生活。你看別人不也生活得很好嗎?既然想起來也難過,那早就該改行,光是難過有什麼用?希望你立即改正過來,不然,當你注意力完全集中在金錢上,又忘了難過。
孔子說:「哀莫大於心死,而身死次之。」你還知道難過,證明還有善根,只要能放下屠刀,仍然是個好人。或者說,你不幹,我不幹,大家就沒得吃,那怎麼行?
對,其實這和吃味精一樣,有人沒有味精,就說菜不好吃,但味精問世是近年的事,在沒有味精以前,大家不也吃得胖胖的?
假使大家不殺生,就沒有人吃肉,也沒有人養。如說不吃肉就不能活,我絕不相信,因為我們都活得很好。我告訴你一個真實的故事:
有位屠夫老闆,清早從外面回來,看見肉凳上有個死人,當時嚇了一跳,心想,這不是好事,準備過了年改行,但是這件事就像城隍廟的橫匾寫的「不由人算」。當晚他就患了重病,並且告訴他的太太說:「許多人在這裡找我算帳,怎麼辦呢?叫他們出去好不好?」這樣拖了半年,後來在床前放了一把刀和木盆,作豬叫而終。
現在能學佛,當然比不學要好些,但是功德不大,希望能立即改業,才是治本的辦法。
敬錄 初機學佛決疑 知義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0037.htm#a79
我的職業剛好和你相反,有時想起來也很難過!為了生活,不能不幹,不知這樣可否學佛?
為了生存,當然要有個正當職業。但社會上謀生的行業很多,不一定要幹這一行才能生活。你看別人不也生活得很好嗎?既然想起來也難過,那早就該改行,光是難過有什麼用?希望你立即改正過來,不然,當你注意力完全集中在金錢上,又忘了難過。
孔子說:「哀莫大於心死,而身死次之。」你還知道難過,證明還有善根,只要能放下屠刀,仍然是個好人。或者說,你不幹,我不幹,大家就沒得吃,那怎麼行?
對,其實這和吃味精一樣,有人沒有味精,就說菜不好吃,但味精問世是近年的事,在沒有味精以前,大家不也吃得胖胖的?
假使大家不殺生,就沒有人吃肉,也沒有人養。如說不吃肉就不能活,我絕不相信,因為我們都活得很好。我告訴你一個真實的故事:
有位屠夫老闆,清早從外面回來,看見肉凳上有個死人,當時嚇了一跳,心想,這不是好事,準備過了年改行,但是這件事就像城隍廟的橫匾寫的「不由人算」。當晚他就患了重病,並且告訴他的太太說:「許多人在這裡找我算帳,怎麼辦呢?叫他們出去好不好?」這樣拖了半年,後來在床前放了一把刀和木盆,作豬叫而終。
現在能學佛,當然比不學要好些,但是功德不大,希望能立即改業,才是治本的辦法。
敬錄 初機學佛決疑 知義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0037.htm#a79
我沒有時間看經聽講,請用速簡的方法,答覆幾個問題,好嗎?
初機學佛決疑 知義法師著
我沒有時間看經聽講,請用速簡的方法,答覆幾個問題,好嗎?
客:什麼是佛法?
僧:人之初。(嬰兒沒有分別心,自然沒有是非,故云是佛法。)
客:什麼是世間法?
僧:趙錢孫李。(有人我,就有是非,故云世間法)
客:這樣又太簡單。請說明學佛目的和要領,以及修持的方法。
僧:離若得樂,轉凡成聖,是學佛的目的。止一切惡,行一切善,是學佛的要領。一心念佛,求願往生,是學佛的方法。
客:何謂一切惡?
僧:損人利己者是。
客:何謂一切善?
僧:自他兩利者是。(倘能損己利他更好)
客:何謂一心念佛?
僧:無一切念,謂之一心念佛。
客:無一切念,那念什麼?
僧:念諸眾生。(度眾生是諸佛的本願,是故念之。)
客:這樣說,我又糊塗了。
僧:以前還不是這樣。
客:佛法的真正目的何在?
僧:首先使大家做好人,行好事。末後導眾生出苦海,證菩提。
客:你有辦法使我學佛沒有?
僧:牛不喝水,按不低頭。
客:你說我不能學佛是不是?我並非不願學佛,而是生活忙碌,沒有辦法。
僧:是不為也,非不能也。談到生活,佛法並不是教人不要活,而是告訴我們要務正業,才生得舒服,活得痛快。而眾生感受痛苦的原因,就是大家的生活方法太沒規矩,如能依照佛法去作,沒有不好的。
客:佛教用蓮華是什麼意思?
僧:我國用梅花作國花,是象徵我們的民族精神,
佛教用蓮華,藉以表示佛法的能量。因為法性平等,法力無邊,其救度眾生的功能,如水滋潤萬物。蓮華性習水,且有花則實,好比眾生受佛法的薰陶,即可離諸熱惱,圓成佛道,因此用之。若用別的花當然也可以,但有形不應名之過。如用蘭花或玫瑰,你定會說,佛法淵博,猶如大海,應用蓮花較為合理。我想這是很可能的事。
附帶的說明一點,我們眾生往生西方所坐的蓮花,是彌陀的願力和眾生的願力所成,好像我們利用各種交通工具一樣,如明此理,就不會感到奇怪。
客:笑云:這樣說很有道理。
僧:佛法不僅有道理,而且是真理。
客:今天的收穫甚豐,以後再來請教。
僧:請教倒不敢當,只要對佛法有興趣,歡迎發問,歡迎研究。
敬錄 初機學佛決疑 知義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0037.htm#a76
我沒有時間看經聽講,請用速簡的方法,答覆幾個問題,好嗎?
客:什麼是佛法?
僧:人之初。(嬰兒沒有分別心,自然沒有是非,故云是佛法。)
客:什麼是世間法?
僧:趙錢孫李。(有人我,就有是非,故云世間法)
客:這樣又太簡單。請說明學佛目的和要領,以及修持的方法。
僧:離若得樂,轉凡成聖,是學佛的目的。止一切惡,行一切善,是學佛的要領。一心念佛,求願往生,是學佛的方法。
客:何謂一切惡?
僧:損人利己者是。
客:何謂一切善?
僧:自他兩利者是。(倘能損己利他更好)
客:何謂一心念佛?
僧:無一切念,謂之一心念佛。
客:無一切念,那念什麼?
僧:念諸眾生。(度眾生是諸佛的本願,是故念之。)
客:這樣說,我又糊塗了。
僧:以前還不是這樣。
客:佛法的真正目的何在?
僧:首先使大家做好人,行好事。末後導眾生出苦海,證菩提。
客:你有辦法使我學佛沒有?
僧:牛不喝水,按不低頭。
客:你說我不能學佛是不是?我並非不願學佛,而是生活忙碌,沒有辦法。
僧:是不為也,非不能也。談到生活,佛法並不是教人不要活,而是告訴我們要務正業,才生得舒服,活得痛快。而眾生感受痛苦的原因,就是大家的生活方法太沒規矩,如能依照佛法去作,沒有不好的。
客:佛教用蓮華是什麼意思?
僧:我國用梅花作國花,是象徵我們的民族精神,
佛教用蓮華,藉以表示佛法的能量。因為法性平等,法力無邊,其救度眾生的功能,如水滋潤萬物。蓮華性習水,且有花則實,好比眾生受佛法的薰陶,即可離諸熱惱,圓成佛道,因此用之。若用別的花當然也可以,但有形不應名之過。如用蘭花或玫瑰,你定會說,佛法淵博,猶如大海,應用蓮花較為合理。我想這是很可能的事。
附帶的說明一點,我們眾生往生西方所坐的蓮花,是彌陀的願力和眾生的願力所成,好像我們利用各種交通工具一樣,如明此理,就不會感到奇怪。
客:笑云:這樣說很有道理。
僧:佛法不僅有道理,而且是真理。
客:今天的收穫甚豐,以後再來請教。
僧:請教倒不敢當,只要對佛法有興趣,歡迎發問,歡迎研究。
敬錄 初機學佛決疑 知義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0037.htm#a76
清淨地,邪魔止步。微妙法,佛子樂聞
初機學佛決疑 知義法師著
有位朋友說,某人因信某教而富貴雙全,勸我棄佛。雖然屢勸屢拒,但時常來,怎麼辦?
這問題很簡單,以後如果再來談及此事,你就這樣說:「先生!他信某教,當大官,發大財,是實事。如說當大官發大財,都是因為信某教的關係,我不同意這種說法。你和他的宗教信仰相同,可是還是騎著破舊的腳踏車,『為他人作嫁衣裳』到處奔走,他並沒有讓你過幾天官癮,也不曾送你一輛小包車,以慰辛勞。就算我見利忘義,信你們所信的教,你能保證也能當大官發大財?可是你們的教友,在社會上幹什麼的都有,當大官的並沒有幾個,而生活……不如我的,更多的是。因此對你的好意表示感激,對你的用心,卻不敢領教。
從我國歷史上看,古今三不朽的偉人,那幾位是因信仰你們所信的宗教而成功的?
我信佛教的目的,是『了生脫死』,不是『升官發財』。你想以名利搶購我的信仰,『道不同』,絕不會因止渴而飲鴆,遺禍將來!我不是不好名,但所好的名,是不要使別人批評我趨炎附勢;所好的利,是以我的能力,換取所應得的報酬。他們富而且貴,是從過去生中布施供養修來的,如像你說的那麼簡單,請問美國的清道夫和吧女......都是外國人,或者是信仰其他宗教的?
我認為做個現代國民,氣節最重要,無論在任何環境中,
千萬不要忘了我是黃帝的子孫,應該繼承先聖先賢的遺志,為國家民族創建事業,
若是力不從心,也須做到敦倫盡分,樂道安貧。
如果只圖現前幸福,不顧未來死活,手上捧著西洋神話,口裡喊首復興固有文化,這種作法,總不免貽笑大方。其實名氣再大,財富再多,到頭來還是難免一死!好的流芳,壞的遺臭,鹿馬人力可更,是非自有公論。有空不妨讀讀歷史,藉以培養認識忠奸的能力,若是一意孤行,認賊作父,恐難免後人唾罵!殯儀館,一般人認為是可怕的地方,假使能抽點時間去看看,保證可以治好你貪圖名利的痼疾。倘不以所言為謬,我很歡迎駕臨茅舍,同參般若,共話無生。」
請你把這段話心平氣和地向他說完,相信以後就不會再來了。
大門口最好是貼一副對聯:清淨地,邪魔止步。微妙法,佛子樂聞。
敬錄 初機學佛決疑 知義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0037.htm#a74
有位朋友說,某人因信某教而富貴雙全,勸我棄佛。雖然屢勸屢拒,但時常來,怎麼辦?
這問題很簡單,以後如果再來談及此事,你就這樣說:「先生!他信某教,當大官,發大財,是實事。如說當大官發大財,都是因為信某教的關係,我不同意這種說法。你和他的宗教信仰相同,可是還是騎著破舊的腳踏車,『為他人作嫁衣裳』到處奔走,他並沒有讓你過幾天官癮,也不曾送你一輛小包車,以慰辛勞。就算我見利忘義,信你們所信的教,你能保證也能當大官發大財?可是你們的教友,在社會上幹什麼的都有,當大官的並沒有幾個,而生活……不如我的,更多的是。因此對你的好意表示感激,對你的用心,卻不敢領教。
從我國歷史上看,古今三不朽的偉人,那幾位是因信仰你們所信的宗教而成功的?
我信佛教的目的,是『了生脫死』,不是『升官發財』。你想以名利搶購我的信仰,『道不同』,絕不會因止渴而飲鴆,遺禍將來!我不是不好名,但所好的名,是不要使別人批評我趨炎附勢;所好的利,是以我的能力,換取所應得的報酬。他們富而且貴,是從過去生中布施供養修來的,如像你說的那麼簡單,請問美國的清道夫和吧女......都是外國人,或者是信仰其他宗教的?
我認為做個現代國民,氣節最重要,無論在任何環境中,
千萬不要忘了我是黃帝的子孫,應該繼承先聖先賢的遺志,為國家民族創建事業,
若是力不從心,也須做到敦倫盡分,樂道安貧。
如果只圖現前幸福,不顧未來死活,手上捧著西洋神話,口裡喊首復興固有文化,這種作法,總不免貽笑大方。其實名氣再大,財富再多,到頭來還是難免一死!好的流芳,壞的遺臭,鹿馬人力可更,是非自有公論。有空不妨讀讀歷史,藉以培養認識忠奸的能力,若是一意孤行,認賊作父,恐難免後人唾罵!殯儀館,一般人認為是可怕的地方,假使能抽點時間去看看,保證可以治好你貪圖名利的痼疾。倘不以所言為謬,我很歡迎駕臨茅舍,同參般若,共話無生。」
請你把這段話心平氣和地向他說完,相信以後就不會再來了。
大門口最好是貼一副對聯:清淨地,邪魔止步。微妙法,佛子樂聞。
敬錄 初機學佛決疑 知義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0037.htm#a74
為什麼要念佛?怎麼念?
初機學佛決疑 知義法師著
為什麼要念佛?怎麼念?
我們研究一下小孩呼喚和啼哭的原因,是因為生活上發生了困難,自己無法解決,只好以啼哭和呼喚,作為求援的信號,爭取愛護者的同情,而滿足自己的希望。做母親的可說是隨時隨地都在關心子女們的生活,只要聽到呼叫,沒有不赴援的。
我們念佛是為了生死痛苦問題,得不到合理的解決,
因為阿彌陀佛有救度眾生的誓願,只要誠心呼救,一定可以解決問題,所以要念佛。
追究我們生死之苦的來源,是由過去貪、瞋、癡的煩惱所造成的,
現在仍是繼續發展,倘不及時加以防範,一定是後患無窮。
要想澄清意念,還我淨明,除了念佛以外,還沒有更方便而又更可靠的辦法,
因為我們的根性下劣,而攀緣和執著的習氣,既深且厚,
如果憑空的教他放下來,怎麼辦到?
故以念佛之藥,來治療妄念之病,倘能信之即行,必能妙手回春。這個道理就像小孩子玩刀一樣,要他放下來很困難,如果給他一塊糖,自然會放。語云「心無二用」,如能認真的念,妄想就會慢慢的減少,以至於沒有,因此我們要常常念佛。
且看「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的故事,並不是夫子有病不能吃肉,也不是禁屠買不到肉,而是他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到音樂上去了,「心不在焉,雖食而不知其味」,可惜,為了音樂下那麼大的功夫,假若念佛念到三月不知肉味,那麼「萬世師表」的尊稱,就得換成「人天師表」了。
關於念佛的方法很多,只有持名念佛最理想,
不管是出聲念也好,默念也好,必須字字念明白,句句聽清楚,
若是口念佛名,心打妄想,收不到什麼效果,所以夢東禪師說:「口念彌陀心散亂,喉嚨喊破也枉然」,其理在此。你們的工作忙,不能做到定時,但最好做到定量,按工作情形,自己定個數目,什麼時間念都可以,開始念多少,以後不管怎麼忙,也要念夠數,
一曝十寒,難見功效!這一點非常重要。
曾經有人說:「以前不念佛,還沒有什麼妄想。現在天天念佛,妄想好像特別多似的。」
所謂「不見廬山真面目,只因身在此山中。」以前是在妄想中長大的,那裡知道有妄想,現在學佛,才知道是妄想。但妄想多,並不是道心不夠,而是與妄想的交情太深,一下子是斷不了的。好比你有個賭博朋友,因為以前你們志同道合,那裡看得出對方的缺點,現在你學好了,才覺得他的行為不對,但是以前他來慣了,突然的斷絕往來,雙方都不習慣。
只要你認真的工作,也不必討厭他,日子久了,你也不會想他,他也不會找你的。
對付妄想的辦法,和這個道理一樣。
假若你能堅定信心,禮念敬誠,以後就沒有妄想了。
敬錄 初機學佛決疑 知義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0037.htm#a68
為什麼要念佛?怎麼念?
我們研究一下小孩呼喚和啼哭的原因,是因為生活上發生了困難,自己無法解決,只好以啼哭和呼喚,作為求援的信號,爭取愛護者的同情,而滿足自己的希望。做母親的可說是隨時隨地都在關心子女們的生活,只要聽到呼叫,沒有不赴援的。
我們念佛是為了生死痛苦問題,得不到合理的解決,
因為阿彌陀佛有救度眾生的誓願,只要誠心呼救,一定可以解決問題,所以要念佛。
追究我們生死之苦的來源,是由過去貪、瞋、癡的煩惱所造成的,
現在仍是繼續發展,倘不及時加以防範,一定是後患無窮。
要想澄清意念,還我淨明,除了念佛以外,還沒有更方便而又更可靠的辦法,
因為我們的根性下劣,而攀緣和執著的習氣,既深且厚,
如果憑空的教他放下來,怎麼辦到?
故以念佛之藥,來治療妄念之病,倘能信之即行,必能妙手回春。這個道理就像小孩子玩刀一樣,要他放下來很困難,如果給他一塊糖,自然會放。語云「心無二用」,如能認真的念,妄想就會慢慢的減少,以至於沒有,因此我們要常常念佛。
且看「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的故事,並不是夫子有病不能吃肉,也不是禁屠買不到肉,而是他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到音樂上去了,「心不在焉,雖食而不知其味」,可惜,為了音樂下那麼大的功夫,假若念佛念到三月不知肉味,那麼「萬世師表」的尊稱,就得換成「人天師表」了。
關於念佛的方法很多,只有持名念佛最理想,
不管是出聲念也好,默念也好,必須字字念明白,句句聽清楚,
若是口念佛名,心打妄想,收不到什麼效果,所以夢東禪師說:「口念彌陀心散亂,喉嚨喊破也枉然」,其理在此。你們的工作忙,不能做到定時,但最好做到定量,按工作情形,自己定個數目,什麼時間念都可以,開始念多少,以後不管怎麼忙,也要念夠數,
一曝十寒,難見功效!這一點非常重要。
曾經有人說:「以前不念佛,還沒有什麼妄想。現在天天念佛,妄想好像特別多似的。」
所謂「不見廬山真面目,只因身在此山中。」以前是在妄想中長大的,那裡知道有妄想,現在學佛,才知道是妄想。但妄想多,並不是道心不夠,而是與妄想的交情太深,一下子是斷不了的。好比你有個賭博朋友,因為以前你們志同道合,那裡看得出對方的缺點,現在你學好了,才覺得他的行為不對,但是以前他來慣了,突然的斷絕往來,雙方都不習慣。
只要你認真的工作,也不必討厭他,日子久了,你也不會想他,他也不會找你的。
對付妄想的辦法,和這個道理一樣。
假若你能堅定信心,禮念敬誠,以後就沒有妄想了。
敬錄 初機學佛決疑 知義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0037.htm#a68
事雖有別,理卻相同...日常生活中,無時無刻不在造諸惡業,現在雖然能念幾句佛,恐怕還不夠開銷,因此就要常念和多念,才能償還多生的老帳
初機學佛決疑 知義法師著
念佛只要誠心念幾句就好了,何必常常念?
法華經云:「一稱南無佛,皆共成佛道」,由此看來,並不需要常常念。
如果我們的心已誠到極點,善業更是滿到極點,在這種條件下,可以不必常常念,
但問題是我們從無始來,所積的生死重罪究竟有多少呢?
不得而知,而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無時無刻不在造諸惡業,現在雖然能念幾句佛,恐怕還不夠開銷,因此就要常念和多念,才能償還多生的老帳。
如果說「只要誠心,何必常常」的理論是正確的,
那麼大家吃飯總算誠心罷,也只要吃幾粒就好了,又何必常常吃呢?
假使說吃飯和念佛不一樣,我認為事雖有別,理卻相同。
要知道念佛的目的,是為了斷除妄想;使前六識不攀緣,則第七識就無所執,第八識也無所藏,不執著就不會造諸惡業,當然不會遭惡報。
而念佛之法,如逆水行舟,只要停止前進動力(攀緣),慢慢的即可退回原處,如把船頭調個方向,再加上動力(念佛)順流而下,必能早日到達終點,還我淨明!
梁丘據為晏子曰:「吾至死不及夫子矣!」
宴子曰:「嬰聞之,為者常成,行至常至。嬰非有異於人者也,常為而不置,常行而不休,故難及也。」
由此看來,我們要想成佛,必須常常念佛,才能達到目的。
敬錄 初機學佛決疑 知義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0037.htm#a65
念佛只要誠心念幾句就好了,何必常常念?
法華經云:「一稱南無佛,皆共成佛道」,由此看來,並不需要常常念。
如果我們的心已誠到極點,善業更是滿到極點,在這種條件下,可以不必常常念,
但問題是我們從無始來,所積的生死重罪究竟有多少呢?
不得而知,而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無時無刻不在造諸惡業,現在雖然能念幾句佛,恐怕還不夠開銷,因此就要常念和多念,才能償還多生的老帳。
如果說「只要誠心,何必常常」的理論是正確的,
那麼大家吃飯總算誠心罷,也只要吃幾粒就好了,又何必常常吃呢?
假使說吃飯和念佛不一樣,我認為事雖有別,理卻相同。
要知道念佛的目的,是為了斷除妄想;使前六識不攀緣,則第七識就無所執,第八識也無所藏,不執著就不會造諸惡業,當然不會遭惡報。
而念佛之法,如逆水行舟,只要停止前進動力(攀緣),慢慢的即可退回原處,如把船頭調個方向,再加上動力(念佛)順流而下,必能早日到達終點,還我淨明!
梁丘據為晏子曰:「吾至死不及夫子矣!」
宴子曰:「嬰聞之,為者常成,行至常至。嬰非有異於人者也,常為而不置,常行而不休,故難及也。」
由此看來,我們要想成佛,必須常常念佛,才能達到目的。
敬錄 初機學佛決疑 知義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0037.htm#a65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是不是能成?
初機學佛決疑 知義法師著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是不是能成?
一般人只知道自己的生命可貴,而不知道一切眾生的生命可貴,更不知道慧命更為可貴!也就是說,只知道屠刀能殺害生命,卻不知道心刀能殺害慧命!
因為眾生的識心善於分別、執著,以致起惑造業,輪迴生死,因此故以屠刀喻之。
所謂放下屠刀,即是「轉識成智」,和「回頭是岸」的意思,立地成佛,是理成,因為屠刀放下的開始,即是眾生成佛的開始,如果不放,就永遠不得成。所以說能不能成,就看你放與不放,如肯放,一定能成。以上所說的是理,現在來說事,屠刀殺害眾生的生命,將來一定要受報,如果一旦聞聽因果而放下屠刀,大作佛事,悔改之初,即是成佛之始。倘能依教行持,必登佛位。
從前有位潤額和尚,未出家之前,以殺羊為業,有一天又準備殺羊;羊子哀叫,剛好五祖弘忍大師來了,就向羊子說:「兩腳不修,活遭剝皮。」羊子就不叫了,屠夫問是什麼原因?祖說:「前生你是羊,他是人,就在此時此地殺了你,所以現在你又殺牠,將來呢!牠又殺你。」屠夫聽完了這段話,把羊子放了,跪求出家,因其額闊,故名之。由於他勇猛精進,改往修來,果成大器!
要知世間上任何一件不如意的事物,都能影響我們慧命的安全,對治的方法,就是一個「忍」字,如果不能忍,屠刀是放不下的。
要想忍,又必須把「我」看淡些,倘若功夫做到「無我」的地步,自然就可以忍了。
所謂放下屠刀,就是止息妄念的意思,立地成佛是理成,欲至佛位,尚須努力。
至於立地二字,要作開始解,不能作馬上會,才是正確的答案。
敬錄 初機學佛決疑 知義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0037.htm#a56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是不是能成?
一般人只知道自己的生命可貴,而不知道一切眾生的生命可貴,更不知道慧命更為可貴!也就是說,只知道屠刀能殺害生命,卻不知道心刀能殺害慧命!
因為眾生的識心善於分別、執著,以致起惑造業,輪迴生死,因此故以屠刀喻之。
所謂放下屠刀,即是「轉識成智」,和「回頭是岸」的意思,立地成佛,是理成,因為屠刀放下的開始,即是眾生成佛的開始,如果不放,就永遠不得成。所以說能不能成,就看你放與不放,如肯放,一定能成。以上所說的是理,現在來說事,屠刀殺害眾生的生命,將來一定要受報,如果一旦聞聽因果而放下屠刀,大作佛事,悔改之初,即是成佛之始。倘能依教行持,必登佛位。
從前有位潤額和尚,未出家之前,以殺羊為業,有一天又準備殺羊;羊子哀叫,剛好五祖弘忍大師來了,就向羊子說:「兩腳不修,活遭剝皮。」羊子就不叫了,屠夫問是什麼原因?祖說:「前生你是羊,他是人,就在此時此地殺了你,所以現在你又殺牠,將來呢!牠又殺你。」屠夫聽完了這段話,把羊子放了,跪求出家,因其額闊,故名之。由於他勇猛精進,改往修來,果成大器!
要知世間上任何一件不如意的事物,都能影響我們慧命的安全,對治的方法,就是一個「忍」字,如果不能忍,屠刀是放不下的。
要想忍,又必須把「我」看淡些,倘若功夫做到「無我」的地步,自然就可以忍了。
所謂放下屠刀,就是止息妄念的意思,立地成佛是理成,欲至佛位,尚須努力。
至於立地二字,要作開始解,不能作馬上會,才是正確的答案。
敬錄 初機學佛決疑 知義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0037.htm#a56
你為什麼要出家?
初機學佛決疑 知義法師著
你為什麼要出家?
很多人都這樣的問我,但答案都不一樣,有一次賣車票的也問我為什麼要出家?
因為車子已到,我只好問她,你為什麼不出家?她很滿意的說,有道理。因此有許多候車的乘客也笑了起來。今天如果這樣答覆各位,未免太掃興。
以前我對宗教沒有興趣,民國四十年住在汐止,有一位同學拉我去教堂,當時借故推辭了,後來他就送我一本聖經,我說早已看過,但他堅持要我再看。因為天天下雨,沒有事做,也只好翻來看看。反覆的看了幾遍,更覺得毛病太多,於是把書還了他,同時問了幾個問題,也沒給我說清楚。春節前駐新竹,公餘之暇,就看看諸子的學說,對歷代詩詞特別感興趣,到了四十九年調嘉義,朋友送我幾本佛教的書籍,看了以後,歡喜的不得了,因此關於詩詞不想再看了。
五十年是我的大劫難年,因為四弟在土城工作,因公死於車禍!而自己又患肺結核,在這種情況下,身心都受到無比的痛苦,於是就有幾位知己的朋友,勸我結婚,我說:「各位的好意,由衷感謝!但是這樣做,並不能解除我的痛苦,就算我願意結婚,誰又能保證有那位善良的女人會嫁我,婚後也能夫唱婦隨,並且最會生孩子;一定先生男的,絕對好養,長大了又能光宗耀祖,顯親揚名。假如說這些都不成問題,可是我快四十啦,還有幾天好活呢?萬一停止了呼吸,留下了寡婦幼子,不能盡養育之責,孩子長大了不忠不孝,禍國殃民,我死了也不免挨罵。」而且我沒有孝順我的父母,就是有個兒子也享不了福。
此時老胡氣呼呼的說:「照你這樣想,什麼都完了!唉!到今天我才認識你還是這麼一個沒有出息的人。」因此大家就不歡而散。
病情一天天的惡化,好不容易才住進醫院,治了兩年,不但沒有好,反而更糟,內科主任查房,看我的片子說沒有希望,我並不因此而難過,覺得人總是要死的,怕也沒有用,從此拒絕了藥物治療,每天讀一部法華經,有空就念佛,目的是祈求父母康健,亡弟生西,此外一無所求,晚間參加壽光精舍晚課,經文戒法師慈悲教授,頗有心得。
那時候有位患友喀血,情況十分危急,於是就去拜佛,
云:某某人,有家室之累,子女尚幼,萬一不幸,何以為生,弟子願以十年壽命相贈,使其早日康復,以當家事。因弟子隻身在台,毫無他累,生死不足為懷,願佛慈悲,納受悃誠!後來他真的好了,使我高興萬分。
到了五十五年四月,奇蹟出現了,院方給我一份健癒卡,和人事命令,就向新單位報到。那裡的工作很輕鬆,讀書的時間很充足,早晨四點起床背誦早課。在公務方面,因為有奉公守法的習慣,長官們很器重我,同事們見我學佛,所以都叫我和尚。十月底退役令下來了,戎馬生涯即告結束,就在台中中興嶺開闢果園,作為今後生活的背景。因為技術不如老農,吃了三年苦,一無所穫,後來一想,既然決心出家,又何必怕餓死!國際局勢這樣混亂,朝不保夕,如果沒有過過和尚癮,死了也不安心。因此決心放下一切,到台北去和明音法師商議出家有關事宜。由於因緣關係,最後在雙十節的早晨,禮拜上慈下瑞大和尚為剃度恩師,上午就到臨濟寺受戒去了。
說也奇怪,小時候我很喜歡和小孩子們用泥土做佛像,供在圍牆的石洞裏。讀初中時,學校設在五祖寺(弘忍大師道場),星期六如果不回家,就到大師的塔後看書,感覺特別的舒適。有一天不知為什麼,虔誠的對祖像默禱,佑我出家。看見出家人穿的布草鞋,十分歡喜,回家就要求母親做給我穿。她老人家說:「你又不是和尚!為什麼要穿那種鞋子?」以後每次回家總是提出這個要求,後來以絕食一餐為手段,才請別人代做一雙,滿我的願。
如果我的母親知道我現在真的做了和尚,卻不知道她老人家是傷心?還是高興!
許多老朋友見了我都是說:「你的個性那麼強,怎麼能做得了和尚?」
我就和他們開玩笑說:「對這件事你們不能不承認是外行,告訴你,我的個性就是和尚性,要不然,就做不了和尚。」
敬錄 初機學佛決疑 知義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0037.htm#a55
你為什麼要出家?
很多人都這樣的問我,但答案都不一樣,有一次賣車票的也問我為什麼要出家?
因為車子已到,我只好問她,你為什麼不出家?她很滿意的說,有道理。因此有許多候車的乘客也笑了起來。今天如果這樣答覆各位,未免太掃興。
以前我對宗教沒有興趣,民國四十年住在汐止,有一位同學拉我去教堂,當時借故推辭了,後來他就送我一本聖經,我說早已看過,但他堅持要我再看。因為天天下雨,沒有事做,也只好翻來看看。反覆的看了幾遍,更覺得毛病太多,於是把書還了他,同時問了幾個問題,也沒給我說清楚。春節前駐新竹,公餘之暇,就看看諸子的學說,對歷代詩詞特別感興趣,到了四十九年調嘉義,朋友送我幾本佛教的書籍,看了以後,歡喜的不得了,因此關於詩詞不想再看了。
五十年是我的大劫難年,因為四弟在土城工作,因公死於車禍!而自己又患肺結核,在這種情況下,身心都受到無比的痛苦,於是就有幾位知己的朋友,勸我結婚,我說:「各位的好意,由衷感謝!但是這樣做,並不能解除我的痛苦,就算我願意結婚,誰又能保證有那位善良的女人會嫁我,婚後也能夫唱婦隨,並且最會生孩子;一定先生男的,絕對好養,長大了又能光宗耀祖,顯親揚名。假如說這些都不成問題,可是我快四十啦,還有幾天好活呢?萬一停止了呼吸,留下了寡婦幼子,不能盡養育之責,孩子長大了不忠不孝,禍國殃民,我死了也不免挨罵。」而且我沒有孝順我的父母,就是有個兒子也享不了福。
此時老胡氣呼呼的說:「照你這樣想,什麼都完了!唉!到今天我才認識你還是這麼一個沒有出息的人。」因此大家就不歡而散。
病情一天天的惡化,好不容易才住進醫院,治了兩年,不但沒有好,反而更糟,內科主任查房,看我的片子說沒有希望,我並不因此而難過,覺得人總是要死的,怕也沒有用,從此拒絕了藥物治療,每天讀一部法華經,有空就念佛,目的是祈求父母康健,亡弟生西,此外一無所求,晚間參加壽光精舍晚課,經文戒法師慈悲教授,頗有心得。
那時候有位患友喀血,情況十分危急,於是就去拜佛,
云:某某人,有家室之累,子女尚幼,萬一不幸,何以為生,弟子願以十年壽命相贈,使其早日康復,以當家事。因弟子隻身在台,毫無他累,生死不足為懷,願佛慈悲,納受悃誠!後來他真的好了,使我高興萬分。
到了五十五年四月,奇蹟出現了,院方給我一份健癒卡,和人事命令,就向新單位報到。那裡的工作很輕鬆,讀書的時間很充足,早晨四點起床背誦早課。在公務方面,因為有奉公守法的習慣,長官們很器重我,同事們見我學佛,所以都叫我和尚。十月底退役令下來了,戎馬生涯即告結束,就在台中中興嶺開闢果園,作為今後生活的背景。因為技術不如老農,吃了三年苦,一無所穫,後來一想,既然決心出家,又何必怕餓死!國際局勢這樣混亂,朝不保夕,如果沒有過過和尚癮,死了也不安心。因此決心放下一切,到台北去和明音法師商議出家有關事宜。由於因緣關係,最後在雙十節的早晨,禮拜上慈下瑞大和尚為剃度恩師,上午就到臨濟寺受戒去了。
說也奇怪,小時候我很喜歡和小孩子們用泥土做佛像,供在圍牆的石洞裏。讀初中時,學校設在五祖寺(弘忍大師道場),星期六如果不回家,就到大師的塔後看書,感覺特別的舒適。有一天不知為什麼,虔誠的對祖像默禱,佑我出家。看見出家人穿的布草鞋,十分歡喜,回家就要求母親做給我穿。她老人家說:「你又不是和尚!為什麼要穿那種鞋子?」以後每次回家總是提出這個要求,後來以絕食一餐為手段,才請別人代做一雙,滿我的願。
如果我的母親知道我現在真的做了和尚,卻不知道她老人家是傷心?還是高興!
許多老朋友見了我都是說:「你的個性那麼強,怎麼能做得了和尚?」
我就和他們開玩笑說:「對這件事你們不能不承認是外行,告訴你,我的個性就是和尚性,要不然,就做不了和尚。」
敬錄 初機學佛決疑 知義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0037.htm#a55
訂閱:
文章 (Atom)